首页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举报
开通vip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1927年首先发现于江苏省后逐渐在西南各省和部分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矮杆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发病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并向北方麦区蔓延。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发生白粉病以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而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有日益严重趋势。1981年和1989年该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199...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1927年首先发现于江苏省后逐渐在西南各省和部分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矮杆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发病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并向北方麦区蔓延。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发生白粉病以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而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有日益严重趋势。1981年和1989年该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1990年河南省白粉病发病面积达260多万公顷占麦播面积的一半左右估计损失近4亿kg小麦。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f.sp. tritici Marchal 异名为Erysiphe 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彷康振生等 右.闭囊壳及子囊 graminis DC. f.sp.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病菌为表面寄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6、7个乃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530μm×810μm。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d。 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 闭囊壳为球形黑色直径135280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930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023μm×1013μm。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孢子在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天左右。在温度为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B.graminis f.sp. hordei也不侵染小麦。据报道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可侵染鹅冠草属Roegneria、披碱草属Elymus和冰草属Agropyrum的一些种。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等1981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 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10月下旬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9.5h。 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一天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白免3号、肯贵阿1号、郑州831等。目前国外已经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有20多个Pm1—Pm17、Pm3b、Pm3c、Pm4b、Mld、Mli、Mlk和M/pbl四个尚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我国引进的抗白粉病基因中目前Pm2、Pm2x、Pm4、Pm26抗病性表现较好而Pm9以后的抗病基因尚未引进。?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如望水白、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温度对春季小麦追鄄〉挠跋彀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1925?时仅为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 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 菌源数量在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等地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系。新疆研究也认为越冬病叶率对白粉病发生影响很大。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地区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夏和越冬白粉病发生的菌源来自于胶东半岛冬麦区因此胶东半岛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及菌源量对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于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多数是感病的如遇到适宜条件白粉病很容易造成流行。我国在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引进、选育、筛选和鉴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共鉴定了近万份小麦材料选育出了一大批抗病品种系其中抗病性表现较好的有白兔3号、肯贵阿1号、苏肯1号、阿勃、小黑小、黔花4号、郑州831、花培28、豫麦17号、鲁麦14号、冀麦5418、宁7840、抗锈784、抗锈791等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变异速度快经常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如目前含有来自黑麦系统的Pm8基因抗性已被克服致使抗病性退化。在抗白粉病育种时要不断开发利用新的抗源特别是从小麦近缘属种材料中寻找抗源。除了利用低反应型抗病性外还要充分利用小麦对白粉病的慢病性和耐病性各地发现的对白粉病具有慢病性的品种有望水白、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 2.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 3.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措施有?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 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在目前抗病品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a.i用药量切忌过大否蚧嵊跋斐雒纭,蛲柚帜苡行Э刂泼缙诎追鄄『托獠〉姆?也行诳纱?0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也可用烯唑醇按种子量0.02a.i进行拌种对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病亦有较好效果。?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25敌力脱氧环宁、丙环唑、50硫磺、40多-硫、十三吗啉、庆丰霉素、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
本文档为【小麦白粉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