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举报
开通vip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张传开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法政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古希腊哲学范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古希腊哲学发展的 内在逻辑。按各个不同时期提出、讨论和深化的中心范畴为主线 ,以范畴发展的相对确定形 态为契机 ,古希腊哲学范...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张传开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法政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古希腊哲学范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古希腊哲学发展的 内在逻辑。按各个不同时期提出、讨论和深化的中心范畴为主线 ,以范畴发展的相对确定形 态为契机 ,古希腊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 ,大致可分为 5 个阶段 :从泰利士到赫拉克利特 ,从巴 门尼德到德谟克利特 ,从智者学派到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及亚氏以后的晚期希腊哲学。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 范畴 ; 发展 ; 历史和逻辑 中图分类号 :B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019 (2004) 0320051205   任何一种哲学 ,都是通过自己的概念、范畴及其 逻辑体系而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整个哲学史 , 就是一部哲学范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因此 , 研究古希腊哲学范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可以从一 个侧面探索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按各个不 同时期提出、讨论和深化的中心范畴为主线 ,以范畴 发展的相对确定形态为契机 ,古希腊哲学范畴的逻 辑发展 ,大致可分为 5 个阶段 :从泰利士到赫拉克利 特、从巴门尼德到德谟克利特、从智者学派到柏拉 图 ,以及亚里士德和亚氏以后的晚期希腊哲学。 一、从泰利士到赫拉克利特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始基”、“本原“范畴”的研 究 ,并使“始基”范畴获得了相对确定的形态。 首先是米利都学派提出了始基%本原范畴 ,从 而开创了古希腊哲学乃至欧洲哲学的范畴史。据史 料记载 ,“泰利士把水看成是始基 (因此他宣称地浮 在水上)”。[1 ] (P4) 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把基质称 作本原的人”,[1 ] (P8) 他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种混沌 不定的“无定形”的 ,并由于“冷”和“热”的原因而衍 生万物。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以“无定形”的“气”作 为万物的始基 ,并认为气有两种内在的动力 ,即稀散 和浓聚。他说 ,当气“很稀的时候 ,就形成火 ;浓的时 候 ,就形成风 ,然后形成云 ;再浓 ,就形成水、土、石 头 ;别的东西都是从这些东西产生出来的。”[2 ] (P17) 可见 ,米利都学派的三大哲学家 ,都力图在多样性的 事物中寻求一个根本的东西 ,并用以说明万物的由 来。“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 义了 ,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 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在 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 ,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去寻找这个统一。”[3 ] (P525) 自米利都学派提出始基2 本原范畴以后 ,它们就成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关 注和研究的中心 ,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演变和发展就 由此开始。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作为万物的始基。他们 认为 ,“数是基本的本原”,就是说 ,“数是万物的本 质 ,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 谐的体系”,[4 ] (P166) 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由数造成 的。所有的数都起源于“一”,数又可以分为奇和偶 , 由此宇宙万物出现若干相反的性质 ,等等。毕达哥 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 ,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 一个很大的进步。以数作为本原 ,在抽象思维程度 上较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大步。因为“数或量最普 遍的 ,无论有形无形的物 ,可以想象它没有任何性 质 ,却不能想象它没有数和量。”[5 ] (P15) 但是 ,把数看作独立存在的万物的始基或根源 , 赋予数以产生万物的力量 ,这使其哲学带有极大的 收稿日期 :20032122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2BZX018) 作者简介 :张传开 (1951~) ,男 ,安徽庐江人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教授. 15 2004 年 5 月 第 28 卷 第 3 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04 Vol. 28 No. 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神秘性和唯心主义倾向。此外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 总结了以前哲学和数学发展的成果 ,建立了古希腊 哲学史上第一个范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即十组对立 ,开了古希腊哲 学范畴系统化的先河。 爱非斯人赫拉克利特综合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 哥拉斯学派的学说 ,并将二者扬弃以后保存在自己 的新的形式中 ,从而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 方面作出了概括和发展 ,成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 朴素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赫拉克利特认为 ,“火”是万物的始基 ,“变”是火 的基本性质 ,火的变化生成了万物 ,万物最后又复归 于火。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 恒的活火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 灭。”[2 ] (P21) 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变化、 必然性、规律 (“逻各斯”) 和对立、统一等范畴 ,并用 这些范畴来论证始基%本原范畴 ,使始基的概念真 正达到了本原范畴的高度 ,并获得了相对确定的形 态。不仅如此 ,赫拉克利特在论述始基的辩证特性、 阐述“一切皆流”的辩证法思想的过程中 ,又提出了 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他说 :万物都在生灭变化 之中 ,“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 ] (P23) 存在与非存在这 对范畴的提出 ,不仅使始基%本原范畴得到了进一 步深化 ,而且为以后哲学范畴的继续发展 ,开拓了更 加广阔的领域。 二、从巴门尼德到德谟克利特 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着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 的研究 ,展开了变与不变、动与静、一与多、有限与无 限、时间与空间、质与量诸范畴的讨论 ,并在一定程 度上探讨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整体与部分、本质与现 象、感性与理性、意见与真理等范畴。与此同时 ,因 果性、必然性等范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最后 ,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 ,通过对原子唯物主义的基本范 畴 - -“原子”与“虚空”的论证 ,使存在与非存在、变 与不变、动与静、一与多诸范畴获得了进一步的深 化。特别是德谟克利特及其先驱者留基伯提出的 “原子”范畴 ,不仅丰富了早期哲学家们研究的始基% 本原范畴 ,深化了人类对物质的认识 ,而且对以后的 哲学范畴 ,特别是物质范畴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虽然是赫拉克利特首先 提出的 ,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逻辑上对这对范畴进 行论证。与赫拉克利特不同 ,爱利亚学派不仅从逻 辑上论证了存在与非存在 ,而且把“存在”作为世界 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不同意赫拉克利特“我们存 在又不存在”的说法。他说 :“存在者存在 ,它不可能 不存在 ,”[2 ] (P31) 存在自身同一 ,存在就是存在。凡 是可以思议的都是存在 ,凡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不存 在 ;“非存在”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非存在”不存在。 爱利亚学派认为 ,存在的特征是无始无终、静而不 动、永恒不变 ,是理论思维的对象。从人类理论思维 发展的角度来看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比先前哲学 家提出的本原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因而是早期 希腊哲学概括客体所达到的最重要的成果。如果 说 ,米利都学派的始基注重的是事物的质 ,毕达哥拉 斯学派的始基则抽掉了质 ,注重事物的量 ,赫拉克利 特综合了前二者 ,兼备了质与量的话 ,那么 ,爱利亚 学派的“存在”则质量皆无。黑格尔对爱利亚学派的 存在范畴评价很高 ,认为哲学史就发端于此。列宁 也说 :“爱利亚学派和巴门尼德 ⋯⋯达到了存在这个 抽象概念。”[6 ] (P106) 针对赫拉克利特运动、变化的始基观 ,爱利亚学 派对存在范畴作了各种逻辑规定。首先 ,存在是永 恒的 ,即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存在 ;其次 ,这种永 恒的存在是无限的 ,既没有开始 ,也没有终结 ,因而 也就没有界限 ;再次 ,这种无限的存在是惟一的 ,无 限的存在也就是惟一的存在 ;最后 ,这种永恒、无限、 惟一的存在是不变、不动的 ,它既没有产生 ,也没有 消灭 ,既不能增加 ,也不能减少。爱利亚学派对“存 在”的种种规定 ,显然是形而上学的 ,这对于赫拉克 利特来说 ,是一种反动、倒退。但是 ,这是人类认识 前进运动中的暂时倒退 ,正是由它演化出了存在与 非存在、一与多、有限与无限、动与静等一系列哲学 范畴。 爱利亚学派的芝诺 ,为维护其师说 ,提出了“两 分法”、“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等著名 命题 ,以论证其世界的本质是“一”、是“静”的形而上 学观点。但芝诺的论证深入到理性思维 ,开创了思 维在概念中运动的新阶段 ,用能动的思维 ,分析、考 察了运动 ,涉及到了运动的本质 ;从反面揭示了时 间、空间的间断性和连续性、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 追求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时 ,芝诺不自觉地发展了辩 证法。所以 ,芝诺实际上完成了对爱利亚学派的否 定 ,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结论。这就 导致了多元论哲学的产生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 说”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2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来否定巴门尼德、芝诺 的“一”。他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土、水、火、气四元 素 ,世界万物就是由不同的元素以不同量的混合物 构成的 ;他用“爱”和“恨”作为运动的原因 ,否认爱利 亚学派的“静”。在阿那克萨哥拉那里 ,爱利亚学派 的“一”变成了“多”:世界是由种子组成的 ,种子有各 种形式、颜色和气味 ,其数目是无限的 ;爱利亚学派 的“静”在他那里变成了“动”:万物都是在运动变化 的 ,但种子是不生不灭 ,自己不动的 ,靠外在的精神 性的“奴斯”推动。因此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 拉并没有真正解决一与多、静与动的矛盾。这个矛 盾的解决 ,只有在原子唯物主义哲学中才能做到。 以德谟克利特为主要代表的原子唯物主义哲 学 ,继承了早期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 ,吸收了自 然科学的成果 ,把“原子”和“虚空”作为世界万物的 本原。它认为 ,原子是微粒最小、不可分割的 ;所有 原子的性质都 是相同的 ,只有形状、排列和次序的 不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就是由不同形状的原子 , 按照不同的排列、次序构成的。这样 ,原子论哲学就 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 形态的局限性 ,使人们对本原的认识 ,由外部可感觉 的性质深入到物体内部结构之中。同时 ,原子论哲 学还认为 ,原子因具有重量而发生运动 ,虚空是原子 运动的场所 ,宇宙万物的形成 ,就是原子在虚空中运 动发生碰撞的结果。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存在与非 存在、一与多、动与静以及质与量的关系。 在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上 ,德谟克利特认为 ,原 子是存在 ,虚空是非存在 ,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 ,它 也是一种存在。这就既承认了存在 ,又承认了非存 在。他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只有存在 ,没有非存在” 的观点 ,明确指出 ,存在和非存在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这就说明了原子与虚空、存在与非存在既互相 对立 ,又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两者不可分割 ,共同构 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在一与多的关系上 ,德谟克利特认为 ,就原子是 万物的本原来说 ,原子是“一”,而原子又有不同的形 状和大小 ,这又是“多”;就原子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 任何物质都 是由原子构成的 ,体现了事物的统一 性 ,这是“一”,而原子由于排列上的不同 ,又构成千 差万别的事物 ,这又是“多”。这样 ,德谟克持就把一 与多统一起来了 ,尽管是朴素的、直观的。 在动与静的关系上 ,德谟克利特在一定程度上 也克服了要么“一切皆动”、要么“一切皆静”的观点。 他认为 ,事物是既动又静的 ,作为万物本原是不动不 变的 ,而由原子构成的万物是又动又变的。同时 ,德 谟克利特还提出了“自己运动”的思想。他说 :“原子 在大小和数量上都 是无限的 ,它们在整个宇宙中由 于一种涡旋运动而运动着 ,并因此而形成一些复合 物 :火、水、气、土。”[1 ] (P96) 原子为什么会通过自己运 动而形成无数世界呢 ? 他说 :“原子在虚空中任意移 动着 ,而由于它们那种急剧的、凌乱的运动 ,就彼此 碰撞了 ,并且 ,在彼此碰撞在一起时 ,因为有各种各 样的形状 ,就彼此勾结起来了 ,这样就形成了世界及 其中的事物 ,或毋宁说形成了无数世界。”[1 ] (P99) 此外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 ,还比较好地解 决了质与量的关系 ;并从认识论的角度 ,探讨了本质 与现象、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等范畴 ,对古希腊 哲学范畴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 ,原子论哲学本身也包含有不可克服的矛 盾。德谟克利特关于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动与静 之间矛盾的解决 ,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对先前 哲学提出的难题作了比较好的回答 ,而且是停留在 感性直观的阶段上 ,还不可能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从智者派到柏拉图 这一阶段是古希腊哲学范畴研究的转折期。首 先是智者学派。他们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探 索和研究了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以及存在与非 存在等范畴。他们虽然没能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 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主体) 与“万物” (客体)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概念与事实、一般与个 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并从否定的方面论证了存在 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特别是智者学派中的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 ,深受原子论哲学的影响。他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实际上就是原子论哲学 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进一步发挥和运用。 “普罗哥拉在希腊哲学史上 ,印出了一个大的断然的 转折点。不从客体即外部自然界出发 ,而从主体即 人的精神的本质出发 ,他是最初的人 ,在这点 ,他无 疑是苏格拉的先驱。”[7 ] (P32) 苏格拉底把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 命题 ,稍作改变 ,就变成了“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 度”这个命题。这两个命题之间虽只有“微妙的差 别”,[6 ] (P305) 但却是本质的。前者夸大了感觉的相对 性 ,而后者则引到了主观的绝对性。苏格拉底熟练 地运用“精神助产术”,力图通过归纳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为一些 3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伦理学的范畴寻找一个一般的定义 ,建立起一个 “善”的共相 ,去解释世界的统一性。但苏格拉底并 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则是其高徒 ———柏拉图。 柏拉图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方法 ,而且站在 唯心主义的立场上 ,吸收和改造了赫拉克利特的辩 证法 ,在批判智者派诡辩论的过程中 ,确立了概念的 辩证法 ;在批判地接受爱利亚学派的消极辩证法的 过程中 ,确立了以对立统一为特征的范畴体系。如 果说 ,赫拉克利特对哲学范畴的论证 ,尚停留在感性 阶段的话 ,那么 ,柏拉图对哲学范畴的研究则属于理 性思维阶段。这是范畴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柏拉图不仅研究了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运动 与静止、有限与无限、时间与空间、全体与部分、同一 与差别、相似与不相似、相等与不相等、形22圆和直、 知识、感性、意见诸范畴 ,而且研究了范畴之间的相 互关系 ,尤其是研究了成对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 系。在柏拉图看来 ,只有既研究了每一个范畴 ,又研 究了范围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认识到本质的真理。 特别是《智者篇》,在研究存在与非存在、同和异、动 和静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时 ,不仅研究了每对范畴 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而且研究了存在、动、静、同、 异诸范畴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 对立统一的范畴体系。此外 ,他在研究运动、时间、 空间等范畴时 ,还探讨了运动与物质、运动与时间、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尤为突出的是 ,在理念论中 ,柏 拉图较为深刻地指出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 ,阐述了 一般与个别之间区别的相对性 ,揭示了个别与一般 的辩证统一关系。 可见 ,柏拉图是属于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派。 他在充分吸取前人思想成果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成 就的基础上 ,把人类理论思维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 高度。他的范畴论是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史上的一 个新阶段 ,是当时人类认识史、范畴史的结晶。特别 是他的对立统一的范畴体系 ,则是对人类认识史、范 畴史的一个重大贡献。所以黑格尔说 :“在叫做柏拉 图哲学的东西中 ,这种对立的统一是惟一使真实的 事物真实并使认识具有意义的要素。如果我们不知 道这一点 ,则我们便不知道主要之点。”[8 ] (P23) 不过 , 柏拉图的范畴学说是在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唯心 主义体系中展开的 ,这特别表现在他对个别与一般 关系的理解上。 四、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到亚里士多德 ,形成了一 个高峰。亚氏不仅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范畴”概 念 ,而且建立了古希腊范畴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 的范畴表。他不仅有考察哲学范畴的专著《范畴 篇》,而且在他的主要著作中 ,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 度上 ,探讨了一系列哲学范畴。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范畴学说的主要著 作之一。在其中的《范畴篇》中 ,他通过对命题谓词 的研究发现 ,命题谓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而表 示不同的对象。他把范畴分为十类 :实体、数量、性 质、地点、时间、姿态、状态、活动、遭受。[9 ] (P11) 此外 , 还列出了康德、黑格尔称之为“副范畴”的五种。其 中 ,除对实体范畴作了详细的考察外 ,对数量、关系、 性质、对立、运动诸范畴也作了许多论述。在这里 , 实体范畴是整个范畴体系的核心 ,而其它范畴都是 从不同角度对实体的一种表述。在《解释篇》中 ,他 探讨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 ,还 涉及到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及其关系问题。在《后 分析篇》中 ,他研究了科学证明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 提出了原因的四种形式 ,以及一因一果、一果多因的 问题。在《正位篇》中 ,他论述了定义、特性、偶性和 十类范畴的关系 ,认为任何一种东西的偶性、种、特 性和定义 ,都要表现在十类范畴的某一范畴之中。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 ,也是 一部研究哲学范畴的著作。他在这里探讨了诸如运 动、时间和空间、潜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重要范 畴 ;论证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 ,分析了原因的四 种含义 ,即著名的“四因论”;他还阐述了事物产生的 必然性和目的性及其相互关系 ,并在强调事物发展 的必然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在必然中会出现偶然 的原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他还详细地考察了事 物的运动及其形式问题 ,首次对运动形式作了详细 的分类 ,从而使运动范畴获得了较为丰富而具体的 内容 ;他还利用时间的永恒性来论证运动的无限性 , 并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观点 ,批驳了芝诺否认运 动的四个悖论。《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另一部 重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他总结了泰利士以 来的古希腊哲学 ,研究和阐述了一系列哲学范畴。 特别是该书的第 5 卷中 ,他集释了 30 个哲学范畴 , 故有“哲学辞典”之称。 总之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 4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贡献。首先 ,在古希腊哲学史乃至欧洲哲学史上 , 他第一个对范畴的含义和意义作了许多有益的探 索。他第一个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多方面性 质的一种规定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 ,在 一定程度上 ,把范畴同本体论、认识论结合起来。他 说 :“基本存在的类别正好是那些范畴说明的东西。 因为存在的意义和范畴一样多。有些范畴说明实体 是什么 ,其它范畴说明它的质、量、关系、能动和被 动、何时、何地 ,存在总得有一个意义符合这些说明 之一。”[10 ] (P94) 亚里士多德就是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 范畴 ,把客观事物分成若干类别 ,然后把握事物性质 的不同方面或规定 ,这就是它经常强调的存在有多 少类、范畴就有多少类的原因。所以 ,黑格尔在谈到 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意义时说 :“对他 ,最重要的是 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 ,将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 本质 , 以一个简单的方式 , 即概念形式加以把 握。”[8 ] (P282) 其次 ,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博学和富于研 究探索的精神 ,使运动、时间、空间、质、量等范畴获 得了相对确定的形态 ;在范畴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诸 如实体和属性、关系、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等新 范畴 ,并作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他还丰富和深化了一 般与个别、对立、一与多、本质与现象、原因、感性与 理性、真理等范畴的内容 ,为这些范畴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次 ,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思 想成果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在欧洲哲学范畴 史上 ,第一个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范畴体系。这不 仅表现在《范畴篇》中 ,更重要的是在《形而上学》一 书中。他从存在范畴出发 ,以实体为核心 ,勾画了一 个范畴发展的序列。他说 :“事物被称为为首的有数 种意义 ———(1)在定义上 , (2) 在认识程序上 , (3) 在 时间上 ,但是 ,实体在任何一个意义上都 是为首 的。”[10 ] (P125) 又说 :“倘若整体只是连续序列的串联 , 实体便当在次序上第一 ,其次为性质 ,继之以数 量。”[10 ] (P237) 并进一步认为 ,“关系范畴后于质与量 , 是所有实在或实体中最微末的一类。”[10 ] (P291) 所以 , 恩格斯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与黑格尔的范畴论 并列 ,统称为“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派”。这种学 说证明 :“理由和推断、原因和结果、同一和差异、外 表和实质这些固定的对立是站不住脚的 ,由分析表 明 ,一极已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 ,一极到了一 定点时就转化为另一极 ,整个逻辑只是从前进者的 种种对立之中发展起来的。”[4 ] (P181) 亚里士多德的范 畴学说 ,是对辩证逻辑的探索和追求 ,如同亚里士多 德的哲学一样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处处、到处都显 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6 ] (P416) 而“亚里士多 德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 ,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 学”。[6 ] (P417)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史的发展 ,对整个欧 洲哲学范畴学说的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 其范畴学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混乱 ,特别是他经常 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 间 ,但不能由此否定亚里士多德在范畴史上的伟大 贡献。 五、亚里士多德之后 这个阶段中 ,随着希腊奴隶制的日趋崩溃 ,作为 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哲学 ,也随着奴隶主阶级的 没落而日趋没落。但哲学范畴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 特别是对范畴理论问题的关注 ,成为亚里士多德之 后范畴学说的中心。 伊壁鸠鲁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 学 ,认为原子不仅作垂直的下落运动 ,而且也脱离直 线产生偏斜运动。“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 ,有的直线 下落 , 有 的 离 开 正 路 , 还 有 的 由 于 冲 撞 而 后 退。[1 ] (P351) 由于偏斜运动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结合而 成万物。这样 ,伊壁鸠鲁就在原子唯物主义哲学中 , 第一次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 ,并且是在承认原子运 动必然性的前提下 ,承认偶然性的。这就在古希腊 哲学范畴史上 ,第一次明确地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 合起来 ,从而为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作出了特殊的 贡献。 斯多亚派对哲学范畴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他们主要是在有关逻辑学的著作中 ,把亚里士多德 的十个范畴缩减为四个 :实体、性质、方式、关系。因 为在他们看来 ,被他们去掉的量、地点、时间、活动等 范畴 ,对实体范畴来说 ,都是非本质的、偶然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几乎所有的晚期希腊哲学 派别都重视对范畴理论问题的研究。范畴的实质和 范畴体系的建构原则是其主要问题。关于范畴的实 质 ,基本上有三种观点 : 1. 范畴是语言符号或“语 词”、“声音”;2. 范畴是概念 ;3. 范畴是存在的种或类 型。关于范畴体系的建构原则大致也有三种观点 : 1.以波菲利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逻辑谓词原则 ;2. 以斯多亚派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的语法和逻辑原则 ; 3.以柏拉图派和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洛为代表的 本体论原则。晚期希腊哲学的范畴理论对后世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下转第 65 页) 5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提升 ,恰恰相反 ,功利的计度理性规定的人道原则始终是天道护翼和服务的中心。 这样墨子的和平主义呈现出以功利为本体 ,由计度理性支撑 ,在上天意志和鬼神的神圣 超验力量护翼下 ,在能够体现万民利益与意志的兼爱和非攻的和平意志的圣王引领下塑造 和平与和谐的社会生活的特色。尽管墨子的和平观很难超出其所处的时代的政治想象而在 政治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方面带有专制色彩。但就其从理性与人性 ,功利与宗教多维度为人类寻求和平的 本怀来看。他已经在人类探求和平的道路上迈进了很有意义的一步。正如康德所说“哲学 家有关公共和平可能性的条件的那些准则 ,应该被准备进行战争的国家引为忠告。”[2 ] (P128) 在现当代墨子的和平主义理论仍然可以为国际和平提供颇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 [1 ]〔清〕孙诒让. 墨子间诂[ M ] . 孙以楷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2 ] 〔德〕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M ] . 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责任编辑、校对 :林一哲 (上接第 55 页) 在一定意义上说 ,中世纪哲学中关于“共相”问题的 争论 ,就是晚期希腊哲学中关于范畴实质问题讨论 的深化和展开 ;而康德哲学中关于范畴推演的理论 , 则是对晚期希腊哲学中关于范畴体系建构原则的批 判继承和发展。 以上 ,我们对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线索 作了一个大致的勾勒。从中可以看出 ,在人类理论 思维的历史上 ,哲学范畴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 ,也 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类认识的发展深入到世界的 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层次上的时候 ,新的范畴就应运 而生 ,并与原有的范畴处在一定的、必然的联系之 中。虽然总的来说 ,范畴的发展表现为由贫乏到丰 富、由简单到复杂 ,即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但 也有大量的偶然因素。由于偶然因素的作用 ,决定 着范畴的产生不可能是机械地、一个跟着一个出现。 有的时候许多范畴同时产生 ,形成范畴史上一个一 个的高潮 ;有的时候又出现迂回曲折的局面 ,导致范 畴史上一个一个的低潮 ,即使在高潮阶段同时产生 的范畴 ,也有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 深浅程度的不同。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发 展 ,有的范畴被保存下来 ,有的则被淘汰 ;也有的经 过充实 ,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还有的经过改造 , 虽保留了原有的形式 ,但内容却完全更新了。因此 , 研究哲学范畴的历史发展 ,绝不能拘泥于史料 ,而要 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下 ,从中总结出范畴发展的内在 规律。 参考文献 :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古希腊罗马哲学[ M ] . 北京 :三联书店 ,1957.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5 ]严群. 分析的批评的希腊哲学史[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6 ]列宁. 哲学笔记[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7 ] F·A·朗格. 唯物史论丛[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34. [8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 2 卷[ M ] . 北京 :三联书店 ,1957. [9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 M ] . 北京 :三联书店 ,1957. [10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责任编辑、校对 :林一哲 56
本文档为【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04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0-10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