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必修)

史学概论(必修)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必修)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讲 序言 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是从宏观上对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和史学自身发展的过去、现状、趋势作概括论述的学科。 史学概论的由来 中国古代讲“信史、直书”的原则便触及史学研究的方法、原则问题。 1、【唐】刘知几 A.《史通》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史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史学概论。 2、【清】章学诚写成《文史通义》对以往史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刘知几史法的基础上主要讲史意,比刘知几更深入一层。 章学诚“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

史学概论(必修)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讲 序言 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是从宏观上对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史学自身发展的过去、现状、趋势作概括论述的学科。 史学概论的由来 中国古代讲“信史、直书”的原则便触及史学研究的方法、原则问题。 1、【唐】刘知几 A.《史通》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史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史学概论。 2、【清】章学诚写成《文史通义》对以往史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刘知几史法的基础上主要讲史意,比刘知几更深入一层。 章学诚“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 外国史学概论: ①19世纪【德】伯伦汉著《历史方法和历史哲学读本》,又名《史学方法论》。 【法】朗格罗瓦、瑟诺博斯合著《史学研究法导论》,是欧洲首部史学概论著作。 历史研究过程:确立研究课题,寻找主攻方向;收集考证史料;弄清历史过程;叙述历史过程。 把历史研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A.收集考证史料; B.综合历史事实,以求得对历史事实全局性认识; C.叙述历史过程 ②20世纪初【日】玶井九马三 《史学研究法》 浮田和民 《史学原论》 3、1902年,汪荣宝在《译书汇编》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史学概论》 ,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中国最早的史学概论著作) 五四后,李守常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写成的史学概论著作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何炳松《新史通义》、《历史研究法》 80年代后,各大学逐渐恢复史学概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山东大学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北师大白寿彝的《史学概论》,华东师大吴泽《史概》,天津大学庞卓恒《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人类历史,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 历史 中国最早的“史“指史官 先秦: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上古时代,史官记下来的记录称“书”,如虞夏书、商书、周书”。 西周、鲁燕、宋等过的史书叫《春秋》晋国的史书叫《乘》(sheng),楚国的史书称《梼杌(tao wu)》(嚚区的怪兽,劝善惩恶)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 汉:从汉至唐,史官编写的国史称“纪”或“书”。(《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唐:李延寿写《南史》《北史》,才开始用“史”称呼历史著作。 “历史”二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王孙权传》“虽有余暇,博览书传历史” 清末,兴学堂“历史”于课堂之上。 “历史是一部上天下地,赏善罚恶的说明书”奥古斯丁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福里曼(英资产阶级历史学家) “历史是伟大人物的传记汇编”卡莱尔(英,西方英雄史观的鼻祖) “客观历史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给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 历史:从广义上说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方面。)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庞卓恒认为历史有两种存在方式:“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主体化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有以下特征: A.历史的客观性 指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人类活生生的活动,它不可以主观臆造,更不能随意篡改,它不是陈年老账,也不是史书。 B.历史的一度性 指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性质。这里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区别,最显著的是某些自然现象可再现,而历史不可真实、直观的再现。 何炳松指出“史家所依据的史料断不能用于试验的工夫,史家的才学虽极高博,终无力可以生死人而肉白骨,使之重说以往大事” 又指历史是万古常新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过去的事情虽不能重说,但向未来敞开着大门,人们对它的认识永没有终结。 C.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指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多样性是指历史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复杂性、偶然性、丰富性等个别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 史学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描述和记录,对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探讨。 由于历史自身许多特征的限制,使史学不可避免的具有许多特征,如下: 史学的特征: ①综合性 嗜血妖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因此可以说,史学是人类各种知识最密集的学科。 20世纪以来,史学发展的跨学科性发展,不只综合了传统的文、史、哲、军,更综合了全部学科。 交叉学科:用一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另一个学科进行研究,两种学科理论方法交叉研究。 边缘学科:如城市史,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学科。 ②史学研究对象的非直观性 历史的一度性决定了任何历史现象只能出现一次,这给历史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导致史学界很多问题一直争论,结论不断更改。 历史——史料——史学家 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 主体 检验历史的方法: 历史科学揭示的是社会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旧社会的许多东西或者以发展的形态或者以萎缩的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保留着,因而它也能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检验我们的历史认识。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还可以互相检验。 史料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 ③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鲜明的科学性。 史学的科学性是讲历史是客观的,不能虚构、篡改,历史科学要求严格的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摆脱旧的历史观、方法论的影响,力求使历史认识最大限度的不断接近客观真实。 (2)为什么说纯客观史学是不存在的? (历史认识与客观史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的一度性决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非直观性,任何历史认识都是 ,史学家只能通过中介客体史料来认识历史,而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本身就不是纯客观的。它要受到记叙者阶级立场、知识水平、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等种种局限,不可能与客观真实完全吻合。 史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阶级的史学都打上了本阶级的烙印。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孔子写《春秋》而创作“三讳”(《公羊传·闵公元年》)的写作:“《春秋》为尊者讳,为亲着讳,为贤者讳”。公开的歪曲历史,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史的阶级性和标榜的信史的虚伪性。 “史氏有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刘知几《史通·曲笔》 人们在认识历史时,要对各种史料进行内容上的分类和顺序上的编排,要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这一系列发挥主观因素的制作过程所反映的历史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 史学工作者其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以新视野、新观念、新方法对历史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评价,推动着人们的历史认识不断接近客观真实。过去的历史认识同今天相比不够客观真实,今天的历史认识与将来相比,也不可能绝对客观真实。 史学的功能(学习历史的意义) 所谓史学功能,是指史学的效益和公用。 《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三世。” 《资治通鉴》“存王道之心,垂鉴戒于后世者。” 对于《鉴》,“不知自治之源,而不治防乱之术” 总结中外各国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治乱兴衰,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例:两汉的分封诸侯导致叛乱,东汉吸取教训平定四方。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周公教育其子礼贤下士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史学要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整理、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史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各地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现象) 为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服务,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的高低。一个群众、一个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 史学的学科分类 历史学是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是二级学科。 主体学科 指借助各种史料研究客观历史的通史、断代史专门学科。 辅助学科 是为研究客观历史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手段的学科,如年代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校勘学、史料学、文献学等。 反思学科 对史学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如:史学概论、史学史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范围 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原则的指导下概括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为自己提出的重大问题及其成就并指出当前史学面临的主要任务。——白寿彝) 史学概论必须:将古今中外的全部史学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上寻求和揭示历史活动自身所固有的思维活动规律;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特点;推动历史研究沿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前进; 实际任务就是为历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 基础理论 : 历史理论、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 所谓的历史理论是对人类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考察及其成果。 史学理论:在研究和表述历史时,所涉及的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或对认识与反映人类历史过程的历史学自身问题的理论考察及其成果。 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比较: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研究对象上看,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而历史唯物论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本学科的目的任务上看,史学概论揭示史学的规律,为历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唯物论是为人们学习研究历史以及全部社会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点两者是交叉重叠关系。 从内容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它既不对各国家、民族的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也不对史学自身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总结和概括。而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唯物论与史学的桥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具体阐述和概括史学理论及方法,包括如何把历史唯物注意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到历史研究当中。 基本方法 把古今中外史学活动中所创造的方法进行概括,分为: 收集、鉴别、整理史料的方法 分析综合史料的方法 史学论著编纂法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冯友兰“抽象继承法” 史学研究的过去、现状、趋势(史学史) 史学概论与史学史的区别? 从研究对象看,二者研究对象都是史学,是相同的。 从学科内容上看,各有侧重。 史学概论重在史学史上出现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史则重在史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史学史必须通过史学著作、史学家、史学流派来阐明史学发展过程,揭示其规律,虽然史概也涉及具体的史学家、著作和流派,但主要是从理论、方法的角度对史学发展中的大事进行概括。 思考题: 史学和历史的定义及其特征。 结合历史研究的过程谈谈史学概论的体系。 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论、史学史的关系。 为什么说纯客观史学是不存在的? 第二讲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引子:史学是人类知识最密集的学科,人类在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积累的全部经验都是其研究对象。史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反映。因此,史学的综合性极大地增加了史学工作者具备高素质的困难性。 唐·礼部尚书郑惟忠“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刘知几:“史才之难,其难甚也。”——《旧唐书·刘子玄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学识才德,史家之四长(才学识德,一般顺序) 《左传·宣公二年》晋国赵穿杀晋灵公,赵盾执政,史官董狐载“赵盾弑其君”,赵盾问其因,董狐解释:“亡不越境,反不讨贼。” 董狐“古之良史,书法不隐。” 《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旧唐书·刘子玄传》:“史才需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提出“才、学、识”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要素。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中,提到“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史学(史家应具备的某种素质) 史学指史家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即史家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 史记中的“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汉书改“书”为“志”: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 古人提出广博与专深的问题: 君子博学于闻,约之于礼。——孔子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 “博洽多文”——范晔 “博文而强识之”——马端临 “先博览而后专精”——吕思勉 “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亦未有不约而能博者。博而不杂,约而不漏”——章学诚《博约》 史识 “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章学诚 史识是史家的理论水平,也就是说史家要对史料进行比较、鉴别、分析、综合,通过史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刘知几曾讽刺 “学富五车,见良直不觉其善,逢抵捂不知其失”,充其量是“藏书之箱箧” 司马迁“田农,拙业也,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史才 史才指史学工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论著的审美意识。“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文害史:片面强调史学论著的文采,而影响了历史内容的客观性和史学的科学性。 以史害文:片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史学的科学性,而影响了史学论著的文采,写出来的史书枯燥无味。 史学也叫历史文学。古代的史学工作者在史才方面也有杰出工作,如司马迁的《史记》。 章学诚讲到才学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弗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缏楠斧斤,弗能成室。” 刘知几辩才学识三者之间的关系:“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史德 章学诚“著书之心术”,即史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刘知几《史通·直书》对史德进行了赞颂:“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宏,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如今称之。”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秉笔直书,不阿权贵的史家被称为“直笔”,他们的历史被称作“信史”,反之称为“曲笔”,其著作称“秽史”。 现代史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趋势: 跨学科研究广泛深入发展。 由于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吸收和渗透,一方面演化出横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即用一种学科的方法研究另一学科)在这种形势下,强调扩大史学工作者的知识覆盖面,强调知识的多样性,整体性和合理性,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 史学自身研究的跨度空前膨胀,史学内部包含的各类学科日益稠密。由于史学内部分工过细,政治史、经济史、文艺史老死不相往来,在各个专史的边缘地带出现了许多空白,填补这个空白的就是边缘学科。迫切要求史学工作者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更新,使其进一步深化。 人类知识的聚集日益浩繁,知识老化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80年代人类知识的更新周期为15年,现在则更短。这种浪潮影响着各个学科,史学则首当其冲。这要求史学工作者具备持续永久的应变能力,不断进行终身教育。 史学信息在保存、检索、传播、使用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历史研究的操作方法日益科学化、技术化。 三 现代史学工作者的智力结构和应变能力 识:具有思辨性的理论和创造性的思维 判断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对事物的分析、理解、选择和公正处理的能力。判断力没有个性,是处理已知事物的能力,在所有学科的继承发展中,不可缺少理解分辨能力即判断能力;在所有社会组织中,要维护发展现有体制,也不可缺少判断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丰富预见性的基础上产生新观念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挑战,开拓学术新领域,改革现存的社会体制都需要创造力。 古人在创造性思维上的表现: “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常人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史记·商鞅列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 要有合理的多样化的知识结合。(即前面刘知几所讲的“学”)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倡导由原来的接受性教学转变为发现式教学,突出研究性特征。 重视教育对象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质。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具备渊博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具备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应变能力,要求史学工作者尽量扩大知识面积,形成主从有序的、合理化的知识体系。 娴熟的历史文学技巧。(即前面刘知几所讲的“才”) 无产阶级的史德。包括两方面: 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和史学的科学性,要求史学工作者端正目的。 一个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应该有为振兴中国史学而献身的精神,把个人的成名成家与赶超世界史学最高水平统一起来。 史学工作者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具备学识才德的史家并不多,但仍能为史学工作作出贡献。 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有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章学诚 5、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思考题: 学识才德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三讲 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或称“历史理论”“历史哲学”。 在历史科学领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谁决定谁成为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 “中国哲学家的历史观遂全为循环的、神权的、伟人的历史观所结晶。”——李大钊 “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天命观) 在古代史学中,把自然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把天命与人事联系起来;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把某些自然现象说成是灾异、祥瑞,作为人间政治事件的预兆。 《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宋襄公失败的预兆。 循环论史观 “治乱循环”是古代史家常用模式和习惯思维方式。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 司马迁“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史记·高祖本纪》 邹衍“五德始终说” 木火土金水,彼相生而间相胜。 《吕氏春秋·名类》记载邹衍的“五德始终说”: 黄帝,土气胜(德),色尚黄;大禹,木气胜(德),色尚苍; 商汤,白刃生于水(金德),色尚白;西周,火德,色尚赤; 邹衍预测代周的为水德,色尚黑(秦朝)。 按照“五行相胜”的道理排列。后又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排列,所以认为,西汉应为火德。 “木、火、土、金、水” 圣人史观 中国的圣人史观与西方的英雄史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的圣人往往都是以“天”、“神”的面孔出现,上天造圣人,圣人统治、造福人类,仍未摆脱天命束缚和对天的敬畏;而西方的英雄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生活在人们中间的人,他们往往很具个性,但在伟大人物创造历史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圣人史观特点主要表现在: 古代史学受到统治者的直接干预,长期处于垄断、御用的地位。一部二十四史写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由他们构成了历史的主干,平民百姓只有范围很小的一点席位。”“书君上以显国统”——刘知几 在古代史学中,圣人是创世者、造物主的观念根深蒂固。远古人类的产生、物质生活的创立、生产工具的发明、商业行为的产生、世道的变革进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江河湖海、人间生死、悲欢离合全部出自圣人之手。 受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的影响,古代史学还给天子、皇帝加上天、龙、神等迷信色彩,极力渲染皇帝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的观念。 朴素的唯物史观 表现: 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 《管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江淮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懒情而无积蓄。 经济上的等级差别决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阶梯。 “凡编户齐民,副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司马迁 注重人事。 与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注重天命是相互矛盾的。 司马迁写史:意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项羽“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刘知几:“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有一定的人民性 与圣人史观相矛盾 有些史官也注意到了下层民众的作用,首推司马迁。 例:司马迁《陈涉世家》以百科全书式的纪传,提高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 反对倒退复古,肯定历史进步。对旧制度的破坏没有留恋惋惜之情,主张促进和肯定社会变革。 与循环论的史观是相矛盾的。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 以西欧为典型。西欧史学的发展是“两头充实,中间空白”的“葫芦型”。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总趋势,从历史观上看,是越来越退步。1871年为界,前一阶段伴随着文艺复兴、地里大发现,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即要认识人自身的价值。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史学应着眼于人和人的事业,记载人事。随着法国启蒙思想的兴起,启蒙时代的西方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 启蒙时期史学的特点: 史学领域扩大。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均纳入史学研究的范围。 理性主义的态度,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理性主义史家力图使资产阶级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西欧史学开始以资产阶级的眼光观察世界和社会,认识世界,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历史观。它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产物,随着资产阶级制度的巩固,资产阶级按照理性主义的批判原则,那种积极探求进取的精神慢慢减弱了后劲,在历史关上越发退步。 几种历史哲学观 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 《法理精义》谈到这一理论,认为历史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的性质和演变。 如何评价? 值得肯定的两点: 它用自然物质的原因来说明政治、法律制度的根源,用地理环境代替神意,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反封建神学的进步意义。 它揭示了地理环境和气候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具有科学真理的颗粒。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场战争的胜败,也可决定人的心理素质。 局限性表现在: a.它把地理环境绝对孤立起来,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看不到只有人和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才构成了生产力,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 b.它忽视了人民的能动作用和创造世界、改造自然的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着自然环境。 阶级斗争观点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梯叶里和米涅、基佐。 【法】梯叶里:(1795——1859)圣西门的秘书,著作:《历史研究的十年》《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诺曼人征服英国史》,将英国的历史描写成资产阶级与贵族斗争的历史,歌颂第三等级反封建特权等级的斗争,因而被称为“阶级斗争说之祖”。 米涅:(1776——1884),著作:《法国革命史》,用阶级斗争和客观环境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事件。他主张研究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及其相互关系。为了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应该知道土地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 基佐:(1787——1874),《法国历史研究》《英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级反对僧侣和贵族两个特权等级的斗争。阶级斗争构成近代历史的基本事实,并且充满近代历史之中,近代欧洲就是从这种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 评价:梯叶里等人用阶级斗争说来论证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把政治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归结为各个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都比过去或当时的历史哲学更深刻的反映了社会,说明了历史。但是由于剥削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局限性: 不敢承认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方式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否认私有制是产生阶级的根源,阶级是历史的范畴,不是从来就有,也非永远存在。 不能将阶级斗争理论贯彻到底,抹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他们认为近代欧洲文明已接近永恒之路,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将永恒存在下去,就没有阶级斗争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批判地接受了他们的成果,创立了完整、彻底的阶级斗争学说。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法】密芝勒(1798——1874),《法国大革命史》中认为“一部历史是一连串波澜壮阔的人类争取自由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立志写人民的历史。他写此书目的就是为当年那些为革命抛头喋血的志士仁人在他的笔下能够得到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法国第一个人民史学家”。 【英】约翰·格林(1837——1883),《英国人民简史》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那些国王和达官贵族不过是愚昧自私的蠢物”。 评价:密芝勒、约翰·格林等人第一次自觉地提出并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西方历史理论的极大进步,表现了他们的卓识。但是他们的人民群众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民群众,而不包括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 纯客观主义史学观 【德】兰克(1735——1886):“写历史必须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史学家应该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应只追求历史真相,不褒贬是非。历史学家不应有任何实用目的,也不可因政治上、宗教上的原因党同伐异。” 评价: 从政治上讲,是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用史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的反动。从学术上讲,纯客观主义史学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多元论的文化史观 最早倡导者是伏尔泰,他认为“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文化发展是历史的主线。”伏尔泰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德】朗普勒西特(1856——1915):他认为“历史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精神,史学家应以时代精神来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环无端,说不上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评价: 他用社会心理来代替历史的全过程,这显然是片面的,但如把社会心理现象作为一个纵向线索来考察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外交是有意义的。 英雄史观 英国19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卡莱尔提出。 【英】卡莱尔 :《英雄与英雄崇拜》提出了“英雄”与“群氓”的概念,指出“一部历史是许多伟大人物的传记汇编”。 【俄】米海洛夫斯基:继承了卡莱尔的观点,他将人分为积极的英雄和消极的群氓。群氓是无数个零,只有在英雄领导群氓的时候才在前面加上一个数字,使零变为有意义的数。 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观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各种历史观中,有许多已包含了科学真理的颗粒、部分或倾向,并已上升到自觉地理性高度,但从体系上是片面的,不彻底的。 (2)从前后相继出现的这些历史观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收了人类历史认识的全部合理精华和科学成分,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否定它或拒绝用它来指导历史研究是行不通的,只能进一步丰富它,发展它,完善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主要反对在以下著作中: 1840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892年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即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历史学成为科学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 “唯物史观的发现标志着唯心史观的破产,历史学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科学”(建国——80年代)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为历史学发展成为科学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 唯物史观揭示了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本质,提出了生产力与成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一系列基本范畴,为历史现象的科学分类提供了依据。 章学诚曾提出:“学者之要,贵乎知类。” 2、唯物史观全面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内容,史学工作者在从事研究时,就能将研究对象与当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考察,避免了以往史家对历史内容理解得过宽或过窄的片面性表面性和表面性,为史家揭示某种现象所处的地位和实质,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人类发展过程的历史内容包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生产资料、人口的生产增殖、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人类的思想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成为突出内容。 3、唯物史观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发展的,整个人类历史是遵循一 定的规律曲折地向前发展的过程,并发现了支配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史家将历史研究对象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纵向考察,正确的揭示和描述历史发展进程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根据唯物史观指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将所收集的大量史料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进行分类整理,这些材料就不再是死的了,就都动起来了,具有生命力了,就能够把它放到应处的位置上,一系列通过历史现象构成的历史过程就不再完全是史家主观人为的了,而是具有科学水平了。 所以说,唯物史观的出现为历史学成为科学提供了可能性。 思考题: 分析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 评述中国古代的历史观。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历史学成为科学提供了实际可能?(或为历史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列宁指出的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第四讲 史料 史料是过去的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借以了解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中介。研究史料是历史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史料的分类和价值 分类 从保存形式上可分为三类: 文献史料:凡有历史意义的文字记录都是所谓的文献史料。 首先包括正史、野史等各种体裁的史书,还包括起居注、实录、诗歌文集、家谱、契约等。 实物史料:前人活动留下的实物或痕迹,实物史料又可分为三类:遗址类(古人活动的遗迹,如农落、仓库、古城等)、墓葬类(古人的尸体、墙上的壁画、殉葬品、墓碑遗迹墓外的建筑)、遗物类(用木头、青铜制作的各种器皿、文具、纸张、绘画等)。 口述史料,又叫口头史料、口传史料,主要是传说、民歌、民谣,也包括录音、录像、纪录影片及知情者。 电子史料 按形成时间分两类: 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在该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即已形成。如历代帝王的起居注、实录、政府布告。 间接史料:(第二首史料)根据直接史料编成的历史著作,一般形成于后代。随时间推移可直接史料。 史料价值 所谓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弄清说明某一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方面的用途和作用。 如何判断史料价值? 取决于史料记载内容的真实可靠程度。一般说来,历史事件当事人亲历其事、亲眼所见所形成的史料价值高于后人追忆所形成的史料,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取决于史料能够说明的问题。真实的史料不一定有价值,不真实的史料不一定没价值。 历史文献史料 中国的历史文献 历代史官的设置 “史”最早指执笔记事的史官,职务,初造书契,继掌典籍,载墨修史。 先秦:黄帝有左右史官:仓颉、沮滆,夏有终古,商有向挚 甲骨之中有“贞人”(董作斌认为“贞人”为史官) 周朝史官有分工,分太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不仅周天子有史官,各诸侯国也有史官,如鲁国有太史,秦国有御史。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秦汉以后,史官官名虽有变更,但职能变化不大: 秦:太史令 西汉:太史令 东汉:兰太史令 魏晋:著作郎 南朝:修史学士、撰史学士、撰史著士 北魏末年开始设立修史局,谷慕山伟主管工作,开宰相修国史先例。 北齐正式设立史馆,以宰相领其事(兼修国史)。 至中华民国,史馆未间断。 史官的执掌范围很广,初为文字、天文、历法、算术、占卜、典志、图书以及文书诏令的起草,外交使命等都留下了史官的手迹。 史官主要任务之一是收集、管理、保存图书,记载天子的言行,后来则负责编纂史书。这些逐年逐月逐日收集记录下来的政事和人事,不仅史料价值高于西方史诗和历史传说,而且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积累数千年而不断,在数量也冠于世界各国,以至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 所以历代史官的设置,对于促进我国史学早熟和文化典籍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史官隶属国家机构,笔录对象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权威性,史书被奉若经典,与经书不分,致使史学长期得不到独立,因此史官设置又暴露了难以克服的缺点。 各种体裁史书的编纂和积累 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三个特点: 史官、史馆隶属国家机构,史书编纂受到国家的直接干预,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并存。 各种体裁史书交光互影,共同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每当一种新史书体裁创立,后世史家争相效仿,或补其前缺,或续其后编,遂使每一种史书体裁都能配套成龙,自成体系,贯穿整个中国社会。 孔子写《春秋》是私人修史的开始,仿《春秋》的史书,如干宝《晋纪》,孙盛的《晋阳春秋》。 编年体 通鉴体: 司马光《资治通鉴》公元前403年——公园959年 补其前缺的有:刘恕《通鉴外纪》远古——公元前404年 【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上古——公元前404年 续其后编: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后编》宋太祖——宋钦宗 刘时举《续宋编资治通鉴》宋高宗——宋宁宗 明·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薛应琦《宋元资治通鉴》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宋太祖——元顺帝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元顺帝 夏燮《明通鉴》 纪事本末:袁枢《清纪事本末》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张兴《西夏纪事本末》 纪传体 司马迁 正史:纪传体史书,名字起于《隋书·经籍志》 前四史:《史记》司马迁(西汉) 《汉书》班固(东汉) 《后汉书》范晔(南朝宋) 《三国志》——陈寿(西晋) 唐十三史:前四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晋书》房玄龄(唐朝)包括16国载记 《宋书》沈约(南朝·梁) 《南齐书》萧子显(南朝·梁) 《梁书》姚思廉(唐) 《陈书》姚思廉(唐) 《魏书》魏收(北齐) 《北齐书》李百药(唐) 《周书》令狐德棻(唐) 《隋书》魏征(唐) 宋十七史:前十三史+《南史》李延寿(唐) 《北史》李延寿(唐) 《新唐书》欧阳修(宋) 《新五代史》欧阳修(宋) 唐修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明二十一史:宋十七史+《宋史》脱脱(元) 《辽史》脱脱(元) 《金史》脱脱(元) 《元史》宋濂(明) 清二十四史:明二十一史+《明史》张延玉(清) 乾隆帝诏增:(后晋)刘昫《旧唐书》、(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民国二十五史:清二十四史+柯少忞《新元史》(民国总统诏令徐世昌列入正史) 二十六史:二十五史+《清史稿》赵尔巽(民国) 典志体史书:会要,通典 三通:(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十通: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清文献通考》 历史档案积存 档案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以备查考的文卷,主要指官方的原始文件。非官方的组织也有档案,汇集成书即史书、史料。 中国古代档案积存从商代史,周始建保存档案的机构。 《尚书》中的的典、谟、誓、训、诰、命都是官方档案。 商代已有档案积存,周代已有积存机构。 《尚书·序》“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保管档案的专门措施) (东汉)郑玄“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西周以后保管档案的专门措施) (西汉)汉高祖时“剖符作誓,丹书铁契,余遗右室,藏之宗庙”(为保管措施) 东汉的东观、兰台实际上是国家的图书馆和档案馆。 唐朝的历史档案由史馆来保存。 宋元的档案馆称“架阁库”。 明保存档案的地方叫“皇史城”。 清保管档案的地方叫“内阁大库”。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陆贽《陆宣公奏议》 青州博物馆镇馆三宝:赵秉中状元卷 罗振玉发现清内阁库梧:1909年放内阁库梧于文华殿上,后放于端午门洞中,1921年卖给旧纸商,1922年罗振玉进京,发现洪承畴揭帖《高丽向中原贡物单》,后由他购回。 历史文献的分类方法 刘向、刘歆的六分法 汉成帝时,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古籍,刘向负责校雠秘书,即校完一本,写一本叙录,后这些叙录编辑成册,写成《别录》(即许多本书的内容提要) 汉哀帝时,刘向之子刘歆把全书分成六部分,叫《六略》,加上作的总说明《辑略》,合称《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芷书目录。在此书中,吧书分为流泪,即六分法: 六艺略:主要是儒家经典。 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孝经、小学(文字学、造字之本也) 诸子略: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理论著作,包括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农、杂、小说家共十家。前九家即九流(三教是儒、释、道) 诗赋略:文学著作——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荀子)赋、诗赋、等五赋。 兵书略:军事著作,分为权谋(《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形势(尉缭子)、阴阳(黄帝兵法)、技巧(见到、手搏、李将军射法) 数术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shi)龟、杂占、形法(看形状的方法) 方技略:医学著作,分为医经(《黄帝内经》)、经方、房中、神仙(养生之术) 《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法 经:儒家经典,六艺略 史:史学著作 子:诸子、兵书、数术、方技略 集:诗集、文集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最早使用四分法,把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 甲部:六艺略和小学 乙部: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杂事 丁部:诗赋略、图赞、汲家书 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四分法一直是主流。 史部书的分类(即按史书体裁分类,如山大郑鹊声《中国史部目录学》) 以《四库全书》为例,《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史部共分15类: ①正史:以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 “正史”一说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名正史。” ②编年③纪事本末 ④史抄:为某一主题抄录古籍而写成的史书,《太平华记》 ⑤别史:正史之外,官署的有体例、有组织、有系统的史书。 ⑥杂史:就一件事所写 ⑦诏令奏议:皇帝诏令、大臣奏章 ⑧传记:《列女传》《益都耆(qi)旧传》、《杜工部年谱》 ⑨载记:《隋书·经籍志》中称“霸史”,即割据政权的历史 ⑩时令:按岁、时、月、日记载典故、风俗、传闻等方面的书,如《岁时广记》地理:都会、郡县、河渠、山川、边防、古迹、游记、外记如《唐西域记》 职官:历代管制沿革 政书:典志体史书 目录:即《七略》 史评:历史评论方面的书,一类评论史学、史书,如刘知几的《史通》,一类评历史事实。 二、考古学史料(实物史料) 中国金石学与近代考古学 长期的世袭统治给中国社会带来许多悲剧,然而把重器、国宝当做祥瑞和世袭权力、财富的象征,用来传国传家,又使古老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也促进了研究文物的学科及早的产生和成熟,中国古代金石学由此产生。 宋代,金石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越绝书》“以时为兵,以玉为兵,以铜铁为兵” 学科独立条件: 有本学科明确而固定研究对象 有反映本学科的基本面貌的代表作 有本学科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有本学科特定的任务 宋代金石学主要研究传世或偶然发现的器物,代表作:两宋出现一大批研究金石器物的著作群,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 从理论方法上讲,宋代的金石学著作比较系统的记录了器物的形制尺寸、横写花纹、考证器物的用途、解释铭文内容、记录收藏家的名字、名称、功能、解释铭文等,在著书体例上创建了图录、录文、鉴识三种体例。 学科任务除让人认识金石器物外,还发现了其证经补史的作用。 元明金石学无甚成就。 清金石学发展很大。 西方19世纪中后期形成近代以考古发掘为主的考古学, 例:埃尔金发现巴台农神庙石刻 1842年【法】波特 古亚述萨尔贡王宫废墟 赖亚德发现亚述首都尼尼微遗址——空中花园 1866年西方国家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会议,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 中国考古学是在西方影响下结合金石学传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逐渐形成的。 汉简:1901年英属印度派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考察细雨,在新疆发现汉简。有: 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泊汉简、酒泉汉简,大部分是官方汉字文书及账簿,反映了汉边塞农业、军事、屯田、交通、民俗等各方面情况。 王国维、罗振玉《流沙坠简》《居延汉简甲乙编》劳干《居延汉简》 敦煌文书:1907年斯坦因利诱道士王国琭盗取书24箱,绣品5箱。 【法】伯希和断定是西夏的图书馆,进一步搜刮了精品,包括摩尼教的精品,现多存于吧里国立图书馆,《敦煌石宝遗书》 现在,专门研究《敦煌文书》的是“敦煌学”。 1943年,国民党设敦煌艺术研究所,后改名于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敦煌文物研究院。 吐鲁番文书:1959年,我国学者对火焰山公社进行了13此考察,发掘了此汉文文书。 甲骨十辞:1899年,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从北京中药店买的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从此,开始了对商代后期都城的研究。 刘鹗《铁云藏龟》 孙诒让 甲骨四堂:从事甲骨文研究的思维学者 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斌)、罗雪堂(罗振玉)、郭鼎堂(郭沫若) 1960年,郭沫若任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作《甲骨文合集》 四堂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预兆,西方列强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和文化侵略激发了中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对古物发掘研究的民族学术独立意识。 传统金石学不能和西方近代考古学向抗衡,二者的区别在于: 金石学具有经史典籍的坚实素养和文字学(小说)、音韵学、考据学以及墨拓、描图等传统方法,但缺乏考古学的人类学、人种学、地质地层学、古生物学、形制学、现代绘图技术、摄影制版技术、陶片拼对修复技术以及现代科学监测技术等知识。 从研究对象看,金石学单纯依靠传世品和偶然发现,而不主张田野考古发掘。 从研究目的和任务看,金石学除对金史器物本身进行整理、研究、记载外,主要是为了证经补史,始终处于经史的附庸地位;而考古学对全部考古资料的研究,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还可以独立写历史、恢复历史。 法国桑志华 安徒生 德凡进 由金石学发展为考古学的步骤: (1)以王国维、罗振玉为代表的金石学家接受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方法,以严谨精进的学风投身于新史料的研究,创造了二重证据法(用旧史料和新发现的史料相互印证),加强了金石学与近代考古学的融合,为考古学的诞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文物保护意识和民族学术独立意识的支配下,学术界的有识之士放弃传统观念,积极投身本国的考古事业(有的自筹资金进行挖掘,有的以保留文物主权为条件进行与外国人的合作,有的专门促使政府成立考古机构,有的出国深造后投身本国的考古事业。如李济、陈寅恪、王国维)。 (3)中国人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培养锻炼了中国第一批考古学家,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考古成果(如北京龙口山,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董作斌、李济、梁思勇、吴金鼎、夏鼐先后主持,对安阳作了15此发掘;1930——1933年,吴金鼎、李济,发掘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抗日战争前中国考古学诞生) 考古学史料的作用 考古学史料可以扩大历史研究的时空范围,填补文献的空白,充实文献的遗漏。 可以纠正文献的错误。 例:《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但1975年线灞桥西汉墓发现了用麻作原料的织物纤维纸。 可以和文献互相印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实物史料具有原始性、直观性,可以给人以真切、具体的感性形象,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实物史料可以改进和创造史学方法、史学学科。(如敦煌学、甲骨学) 例:王国维创造二重证据法,应用在《 卜辞所记先公先王考》中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创造的一种史学方法,用旧史料揭示新出现的史料,又以新发现的史料印证旧史料。这一方法的创造,使历史文物由古董进入历史研究领域。从此,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研究历史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 三、口述史料 古代的口述史料 《说文解字》解释“古”:“古,十口识前言者也。” 无文字检测以前,氏族部落的历史主要靠口述,口述史料是最早的史学形式。 甲骨文前的历史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也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 口述史料通过实地调查、直接观察来获取。 “千金之石,不死于市”等谚语被司马迁写入史书。 “世人为之语曰:口中雌黄(橡皮)。” 现在口述史料的收集对象: 流传于群众中的群众语言。 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亲身经历的当事人、见证人还在,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鼓励他们写回忆录,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把这部分东西转化为录音、录像等。 民族学材料。 民族学史料 民族学和传统史学是交叉重叠关系。民族学是调查、记载、研究各个民族的风俗、制度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从研究对象上看,它偏重于那些发展较慢、去古代未远,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古代社会遗迹,能够最形象、最直接提供人类社会早期原生状态的民族;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靠实地调查和直接观察所获取的口述史料来进行。因此,它与传说历史学有一定的区别。 作用: ①与考古学史料一样,具有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和遗漏,订正文献的错误,与文献相印证等功能。 ②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文献考古学史料所起不到的作用:民族学得到的是“活化石”,它可以对某些实物、文献进行解释,使我们直接观察到原古社会的活态。 ③局限性:a.这些的“活标本”必然要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渗透进外来因素。b.落后民族的情况对认识其它民族的历史毕竟有间接性,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剥去那些外来的东西和本民族独有的特点,才能求得真实的原形。 国外口述史学的重新兴起 二战前后,随着电子工业和录音影像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兴起了一个新史学学科,即口述历史学。(方法、手段新) 例:1938年,【美】尼文斯《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主张开展历史的口述研究。 1948年,美国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和第一个磁带图书馆(森林史协会建立)。 1967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口述历史协会。 1971年,杂志《口述历史杂志》,至上世纪末,现代口述历史学广泛应用于音乐史、绘画史、戏剧史。 现代口述史学与传统历史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直接观察、现场调查。 用录音、影像技术立体地反映历史。 思考题: 中国古代的史书编著有何特点? 史料课分为哪几类?都包括什么? 什么是民族学?它与传统历史学有何区别? 结合实例说明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作用。 史学论著的编纂 史学论著编纂的个体和群体 个人的研究和撰述:《前四史》《三通》 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中载:“高明者,多独断之学。” 优点: 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专长,突出学术个性,保留个人的独特见解。论著结构严谨,能保持学术水平和文风的一致性。 群体的合作研究与撰述 指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几位或更多的史家结成群体、分工合作去完成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课题或计划,最大者甚至可以跨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主持) 中国古代学者群体撰述始于吕不韦组织撰写《吕氏春秋》。 汉时,刘安组织编写《淮南子》。 东汉,班固、刘珍、崔实、杨彪等20多人写《东观汉记》 中国自北齐正式设立史馆,至隋朝,明令禁止私人撰史。 优点:能发挥群体智慧优势,组成一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多层次、复合型的群体知识网络,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完成复杂而又有相当规模的研究课题。 缺点:责任心不强,缺乏学术个性,埋没个别史学家的独创性见解。 优点的表现:唐修《晋书》(3年写成)《隋书》(18年写成)是分工合作,各取所长的典范。唐太宗写宣帝传、武帝传、陆机传、王羲之传的论。 郑樵:“晋、隋二书,随其学求所长而授之,未尝夺人之能,而强人所不能。” 评价:A.清·赵異《文笔晋评》“文笔严净” B.吕不韦修《吕氏春秋》后,悬千金,“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C.刘知几在《史通·古今正史》中称唐修晋书以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徙新撰者焉” D.《通志·艺文志》中称“晋、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评明” 弊端的表现:欧阳修编《新唐书》,没让吴缜参加,吴缜后编《新唐书纠谬》,公20卷,找出400余条错误。 赵翼评价“欧公本纪不免草率行事,不能为之讳也”。 史书体裁的优劣(纪传体、编年体、典志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从南北朝开始,出现纪传体和编年体孰优孰劣的讨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系统讨论史书体裁开始于刘知几的《史通》,集中于《史通·六家》《史通·二体》,六家是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二体指纪传体和编年体。《史通·六家》分析了六家史书的优劣长短。 纪传体:创立者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 (本纪为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书志属于典志体,表是独立体裁,多以人物为中心) 刘知几《史通·二体》“《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必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43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2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1
浏览量: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