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举报
开通vip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内蒙古地区出土玉器概述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丁哲 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东有大兴安岭,南有阴山、贺兰山。内蒙古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窑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又留下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内蒙古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之地。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富饶土地上,勤劳的先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内蒙古地区出土玉器概述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丁哲 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东有大兴安岭,南有阴山、贺兰山。内蒙古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窑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又留下了以红山文化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文化遗存。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内蒙古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之地。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富饶土地上,勤劳的先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考古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玉器。这为古代玉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根据大量考古资料,内蒙古历代玉器多出土于东南部地区,西、 中、东北部也有较少发现。其中又以新石器时代和辽代的遗存中发现玉器的数量较多。下面笔者将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各时期玉器作一 简单的综合叙述。疏漏、谬误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教。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陆年代范围约为距今12000年至4000年。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密集,该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哈克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遗存中,都出土过不同类型的玉器。发源于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中国所知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同样源于内蒙的红山文化玉器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并称中国玉文化一南一北两大源泉,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玉材选择、构思设计,还是装饰纹饰和制作工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内蒙古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要探索中国玉器的起源,完善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分布、类型、内涵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都必将把内蒙古出土的玉器作为研究的资料。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400年。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将我国制玉年代上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西辽河流域地区玉文化的基础,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直接源头。内蒙古境内的出土地点有敖汉旗兴隆洼①、兴隆沟②,巴林右旗洪格力图③、锡本包楞④,林西县白音长汗⑤等。 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中有玦、匕形器、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17号墓中的玉玦,出土时成对置于墓主人两耳旁,是墓主人生前所佩之耳饰,这开创了玉玦使用方法之先河。 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两件玉玦,其中一件出于填土内,另一件嵌在人骨右眼眶内。这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头像眼眶嵌玉片的现象相同,都应起到“以玉示目”的独特作用。 兴隆沟遗址11号房址中出土的1件弧形玉饰,形制规范,做工精细,一端钻有圆孔,恰呈半壁之形。该器可能是一件8000年前出现在西辽河地区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玉璜。⑥ 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中出土玉玦7件、匕形器1件、玉斧1件、玉石料1件。其中,7件玉玦按大小依次排列,此类用玉习俗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尚属首例。 巴林右旗锡本包楞遗址出土玉玦1件、匕形器2件。 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玉蝉1件、玉玦2件、玉锥1件、玉管4件和1件尤为珍贵的叶蜡石质人面形饰⑦。 这些精美玉器的出土,为近一步探寻我国玉器起源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器类较为单一。主要有玦、匕形器、管、蝉、斧、锛、凿等。从出土玉器的数量和种类上看,玉玦和匕形器是兴隆洼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器类,大多成对出土,玉玦通常为两件,匕形器可多达六件。根据出土时位置可以推断,玦主要是佩戴在双耳之上的;兴隆洼文化上层分子佩戴玉玦,可能在于沟通神人之际的联系。匕形器则可能是佩于墓主人身上,来标志其等级、地位、身份的宗教礼仪品。⑧ 在制作工艺上,兴隆洼文化时期主要先打磨出具有基本轮廓的半成品,然后再进行细磨、打孔和抛光。玉器大多光素无纹,以手工推拉研磨而成,表面留有琢磨的细纹痕迹。钻孔多为桯钻钻成,有单面钻、两面钻两种制法。玉器一般只进行初步抛光。软性线具已经开始被运用在玉器的切割、开料工艺中,玦的弯曲形剖面可能是用柔软而耐磨的植物荆条或动物干筋,经过手工拉剖而成。玉材多为淡绿色、黄绿色、碧绿色、浅黄色、乳白色的软玉,以及少量的叶腊石等。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渔猎在红山文化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玉器的最初出现和早期发展可能和渔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源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在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所延续。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成果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的丰富内涵。红山文化早期玉器尚未发现,中期玉器甚少,晚期玉器大量出现。据统计,迄今为止红山文化出土和采集玉器的数量已达280余件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内蒙古境内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地点主要有:克什克腾旗南台子⑩、石板山,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巴林右旗那斯台、羊场、查干诺尔巴日图、苏达来,林西县南沙窝子,宁城县打虎石水库,翁牛特旗海金山、三星他拉、黄谷屯、五分地乡南窝铺,以及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其中: 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两件环形玉玦,是目前仅见的两件红山文化中期玉器,也是见于发表的唯一一对红山文化玉玦。 石板山红山文化墓地出有玉棒形器、锥形器、玉斧、凿、玉环、松石串珠等。 巴林左旗葛家营子遗址出土的两件玉箍形器,是建国后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中征集和采集玉器100多件,有蝉4件、鸟首龙1件、蜷体玉猪龙1件、鸮2件、斧2件、纺瓜2件、玉管2件、坠饰63件、钩形器1件、三联璧形饰1件、勾云形玉佩1件、鸟形饰件1件、鱼形饰件1件。这是迄今为止,西拉沐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最多的一个地点,也是红山文化居住遗址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 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来遗址出土勾云形玉佩、人面形玉饰各1件。 翁牛特旗海金山遗址中采集到玉斧1件、钩形器2件。 较重要的发现还有,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1件大型“C” 形玉龙,其琢制精细、造型奇特,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玉龙。无独有偶,翁牛特旗黄谷屯遗址也发现1件“C” 形玉龙。敖汉旗干饭营子、大五家、下洼,巴林左旗尖山子,巴林右旗羊场等遗址中各发现1件蜷体玉猪龙。翁牛特旗五分地乡南窝铺村出土1件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玉器的器类与兴隆洼文化时期相比,一改以前那种简约、单调的风格而趋于丰富多彩。依据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之不同,此期玉器可分为工具类、装饰品类、礼器类、艺术品类。内蒙古出土的斧、璧、三联璧、方缘圆孔器、箍形器、勾云形玉佩、钩形器、人面形玉、“C”形龙、玉猪龙、鸟首龙、玉鸮、玉鸟、玉鱼、玉熊、玉蝉、兽面形器、兽形器、玉管、玉坠饰等皆涵盖于上述类别之中。其中勾云形玉佩、玉猪龙、箍形器被称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典型的三种器类。 勾云形玉佩(包括带齿兽面形玉佩),一般呈矩形扁片状,中心部位镂雕作勾云状盘卷,四角琢出弯曲的卷状勾,器面磨出与纹饰相对应的凹槽,器边缘呈薄刃状;带齿兽面佩,多为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下部有一排牙齿,表面琢有相应的浅凹槽;二者具有一定的发展演变关系。从勾云形玉佩的出土情况看,多出于等级较高的中心大墓,且通常放置于墓主人的头部、胸部、腹部等人体的关键部位,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关于勾云形玉佩的造型寓意,学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苏秉琦先生认为与红山文化一种以玫瑰花为原型的彩陶花纹图案有关。刘国祥先生认为是直接或间接继承兴隆洼先民和崇拜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一种艺术化再现。田广林先生认为是抽象的鸟纹形象。尤仁德先生认为是对云气形象的抽象表现。杜金鹏先生则认为代表龙的形象。该器的功用,可能是某些特殊社会成员的标志或巫师通天的媒介。刘国祥先生认为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类,堪称红山文化第一重玉。 玉猪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噘,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从玉猪龙的出土情况看,大都放置于墓主人胸前,可以推断其使用方法是佩于巫师的颈上或坠于神服之上。玉猪龙既可能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也可能是氏族部落作为崇拜和祭祀对象的礼器。 箍形器,多作椭圆形筒状,上大下小,上端作斜坡形口,口沿琢磨成刃,下端平齐,一般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孔,整器呈倒置的马蹄形。出土时大多位于墓主人头下,少数置于墓主人胸前或肩部。箍形器的用途有多种说法:李文信先生认为是束发用具即发箍。林巳奈夫先生认为是一种铲东西或撮东西的用具。杨美莉女士认为是一种通天地神器。箍形器的器体较大,高度通常在10-20厘米,直径在7厘米之上,不太可能是实用的发箍,因为人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头发以固定住玉箍。从箍形器的出土情况上看,解释为通天地神器应该是较为可信的。 红山文化玉器无论在辨材选料还是在加工技术方面,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玉质上红山文化时期主要为透闪石、角闪石之类的软玉,少部分为蛇纹石类的岫岩玉。在琢制工艺上,已能较熟练地使用各类磨具、管钻、桯钻等工具,进行切割、镂空、线刻、圆雕、压地隐起、钻孔、抛光等工艺。其中镂空、钻孔、磨制和抛光是红山文化玉器制作中较为常见的工艺。镂空工艺多见于勾云形玉佩之上,主要以扁片状磨具或结合桯钻在器表两面进行反复对磨,直至把玉器磨透出现空洞,再对空洞边沿加以修整而成。因此,红山文化玉器镂空处边沿多呈薄刃状。多以桯具钻孔,有单向直钻、双面对钻和斜向隧孔钻三种方式,由于工具形状特征和玉料的耗损递减,桯具钻孔极易产生“喇叭孔”现象。红山玉匠善于使用各种研磨技术,所以玉器表面的阴刻线条多为反复推拉研磨而成的宽浅形,如勾云形玉佩上就有宽槽式“瓦沟纹”,沟内常有磨制留下的细密线纹痕迹。红山文化玉器大多进行抛光处理,表面呈现出温和、晶莹的油润光泽。 哈克文化 哈克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4000~5500年,其主要分布范围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哈克文化生产生活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同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玉器制品。截至目前为止,呼伦贝尔地区发现的哈克文化玉器已达14件。哈克文化玉器的器类较为简单,包括生产工具有斧、锛,装饰品有玉璧、玉环、松石珠,以及作为祖先、偶像崇拜的礼器人面形玉等。其制作工艺普遍采用了研磨、切割、抛光、钻孔等技法。 海拉尔区团结镇哈克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土9件玉器,有玉璧2件、玉环1件、玉斧2件、玉锛1件、绿松石珠1件。 哈克文化玉器中最为难得的是一件发现于鄂温克旗辉河支流河畔的一件人面形玉饰。 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遗存中有数量极少的玉器发现。赵宝沟文化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中出土有6件小型玉玦。小河沿文化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出土玉管、玉锛各1件。 (二)夏商时期 内蒙古发现的夏商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资料比较少。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是内蒙古夏商时期玉器的代表。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活动于北方的一支青铜时代早期文化,最初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500年。此期玉器受到红山文化影响较大,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延续。但从出土玉器的数量、器类和制作水平上看,都不及红山玉器。内蒙古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出土地点主要有赤峰市郊二道井子、敖汉旗大甸子、喀喇沁旗大山前、库伦旗南泡子崖等遗址。 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遗址中有玉斧、玉凿、玉璧等玉器出土。 敖汉旗大甸子遗址是目前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墓中出土有松石珠332枚、玛瑙珠213枚、玉珠36枚、玉玦10件、玉环6件、玉璧5件、弧形器5件、璇玑1件、直条形器6件、弯条形器4件、圆柱形器3件、钩形器1件、鸟形器1件、玉蝉1件、龟形器1件、矩形器1件、楔形坠1件、箍形器1件、勾云形器2件、曲面牌饰1件、玉斧7件、玉钺1件。大甸子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较多、位置明确,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且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红山文化与殷商文化间的缺环,为探索史前北方玉器系统对殷商文明的贡献梳理了一条渠道。 (三)两周、秦汉 内蒙古地区两周秦汉时期玉器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于陕晋以北的内蒙地区,即当时匈奴频繁活动的区域。内蒙古两周、秦汉时期遗存出土的玉石制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中原所盛行的器类如玉璧、龙形玉佩、觽、舞人、玉璏、玉窍塞等,二为玛瑙、琥珀、水晶、琉璃、绿松石等质地的环、珠饰。前者应是汉族与匈奴联系密切、交往频繁,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甚深所致,后者可能为匈奴所处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使然。 察右后旗赵家房村匈奴墓群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绿松石、玛瑙、琥珀、碧玉、水晶质地的圆珠、管状珠和玉环等玉石装饰品。 东胜区碾房渠战国金银器窖藏出土有包金玛瑙饰13件、玛瑙环2件、玛瑙和绿松石质的珠饰794件。 内蒙古中南部的纳林套海、沙金套海等汉代墓葬有玉环、玉璏、琀蝉、鼻塞、耳塞、玉瑱等出土。 1989年,内蒙古文物总店在鄂尔多斯地区征集到一件战国龙形玉佩和一件汉代玉璧。2006年,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战国墓葬出土一件玉璧。上述三件玉器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在内蒙古地区十分少见,是战汉玉器的珍品。 准格尔旗西沟畔遗址是内蒙古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代匈奴墓地。出土锒金玉佩2件、舞人(石质)5件、佩饰(石质)27件、龙纹觽(石质)14件、玛瑙珠23件、水晶珠34件、琥珀珠20件、琉璃珠155件。 其中舞人、龙纹觽和龙纹、虎纹石佩与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接近,如出一辙。很有可能是当时匈奴通过商品交换、接受馈赠等途径获取的中原汉王朝玉器。锒金玉佩上的蟠龙和龙凤纹图案在细微遒劲、断续相连的阴刻线条表现下,腾飞起伏,展现出一种动态美。这就是汉代玉器制作常用的“游丝毛雕”技法雕琢的。明代高濂对这种琢玉工艺有过描述:“汉人琢磨,…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这些玉器为我们研究匈奴玉器以及匈奴和中原王朝制玉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古代玉器制作的低潮期,内蒙古地区考古发现玉器极少。 (五)辽朝 916 年,耶律阿保机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辽朝,辽朝加上以后的西辽,前后绵延三百年,几乎与五代两宋相始终。建立辽朝的契丹人长期生息于潢河(西拉沐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辽朝,是从内蒙古龙飞,并始终将内蒙古地区作为自己政治中心的唯一正统王朝。 辽统治者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其用玉制度均沿袭汉制。由于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此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旧风和地方特色,所以辽代前期艺术质朴豪放比北宋更接近唐风。随着辽的战争掠夺和与宋、西夏、西域诸国进行的纳贡馈赠、榷场交易和民间贸易,汉族玉工、中原制玉技术和丰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辽境的机会。此外,辽地工匠结合契丹民族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巧妙构思。这大概就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辽代玉器制作较为发达的主要原因吧。 有辽一朝,以今赤峰为上京,始终将内蒙古作为其统治中心。所以,内蒙古出土辽代玉器数量在全国考古出土此期玉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蒙古地区辽代玉器出土地点主要集中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境内,其中尤以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汉旗和通辽奈曼旗出土的玉器最多。 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葬中出土的一条乐伎纹玉带,共有铊尾1件、玉銙8件。其中,铊尾上刻有两人,高大者跳胡腾舞,另一为作献宝状的胡人;其余8件玉銙上的胡人皆为半盘坐,分别做饮酒、吹笙、打拍板、吹长笛、弹琵琶、击毛员鼓、击鸡娄鼓、吹觱篥状。所刻人物纹皆为大眼、大鼻、大口,身着紧身短衣和尖靴的胡人形象。人物的脚和腰以上都有飘带缭绕,盘坐者座下铺有地毯,衣褶多用弯曲的细长的浅阴刻线条表现。其雕琢技法以线刻与剔地隐起浮雕技法为主。这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胡人纹玉带如出一辙。该器较好地体现了辽代玉带饰制作的工艺成就和唐、辽两朝玉器制作的传承关系,可谓辽代早期玉器中的精品。 辽早期玉器在赤峰市大营子村辽穆宗九年驸马赠卫国王墓、巴林左旗辽太祖陵、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等墓葬中也有一定数量出土。 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和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的辽陈国公主墓进行发掘。此墓是典型的辽中期契丹贵族合葬墓。从墓志中看,墓女主人是辽景宗孙女,秦晋国王圣宗皇太弟之女,曾由太平公主晋封为越国公主,死后又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墓男主人为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中出土的文物颇丰,其中玉石制品有组玉佩3组19件、双鱼玉佩2组4件、玉盒佩4件、交颈鸿雁形玉佩1件、交颈鸳鸯形玉佩1件、玛瑙碗1件、玛瑙盅2件、水晶耳杯1件、系链水晶杯3件、玉器柄2件、“风”字形玉砚2件、玉水盂1件、玉臂鞲1件、玉銙银带1条16件、玉銙丝鞓蹀躞带1条38件、花形玉节约8件、马形玉饰件149件、狻猊形玉饰件122件。此外,琥珀制品数量更加惊人,达2101件。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其中出土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可代表辽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由于出于纪年墓,有确切年代可考,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成为鉴定辽代玉器的标准器。 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属中型墓葬,该墓未经盗扰,出土一套完整的白玉蹀躞带及目前已知最早出土的玉飞天。 除墓葬外,佛塔的天宫地宫和窖藏也是出土玉器的重点,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内出土莲蕾琥珀舍利瓶、龟首鹤尾水晶杯各一件。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白玉熊、玛瑙杯等,是已知唯一出土玉器的辽代窖藏。 宁城县小刘仗子墓是辽晚期墓葬,出土的菊花纹玉带为辽代创新之玉带饰,是研究辽代服饰的珍贵资料。 辽代玉器的标准器主要有肖生圆雕器、组玉佩、玉带饰、玉竹节、臂鞲、马具饰、璎珞、玉石质器皿,以及各类文房用玉等。 从雕琢技法来看,主要有圆雕、片雕、浮雕、线刻、镂雕和掏膛等工艺。不注意抛光,玉表呈蜡状光泽。线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装饰技法。圆雕品多因料赋形,善于运用玉料的自然形态,即根据玉料形状的特点随形设计整体造型进行雕刻。玉料多选用近三棱体形的籽料,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然后以浅浮雕、阴刻线在玉料的各面刻划,表现出动物的外形和其他细部特征。这种圆雕制品大多表现动物的静止状态,以静寓动,十分逼真。如陈国公主墓的交颈鸳鸯形玉佩、交颈鸿雁形玉佩以及辽宁朝阳北塔出土的玉鸿雁、玉孔雀,就以玉料之原形稍作加工来表现其交颈而卧、匍匐静止的状态,又以阳纹、阴刻两种线条表现其饱满的羽翅,静中有动,形神兼备…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平雕技法常与镂雕技法巧妙结合,从而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镂雕制作时,多以铁质桯钻带动解玉砂直接进行钻磨镂空。所以镂空边缘上常有钻头留下的圆柱形凹痕和不规则的螺旋纹。由于只是为充分凸显图案的轮廓,此期玉器不刻意修整镂空部位,镂空处边角圆钝,形状多不规则。 善于运用钎砣刻划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以表现图案。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形组玉佩中的五件小尺寸玉坠以精琢细碾出整齐细密的阴刻网格纹表现密集整齐的菱形鳞片,又用锯齿纹表现鱼鳍、鱼尾,增加了图案的精美感和细致感。陈国公主龙凤纹盒形玉佩上团状的行龙、飞凤与盒形玉佩固有之圆形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辽代玉器的质地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和田玉、玛瑙、水晶等。 和田玉,主要产于今新疆和田地区。天赞三年(公元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服了包括产玉国于阗在内的西域诸小国,开始了对它们羁縻式地统治。所以,辽代玉器制作所用之和田玉料大多通过当时西域诸小国遣史进贡和双方通商贸易而大量流入辽地。《契丹国志·诸小国进贡物件》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史,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尤此可见辽代和田玉料之来源。又因为契丹族有着尚白的习俗,白色在契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辽代贵族墓中出土的玉佩饰多为白色、青白色软玉所制。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凡玛瑙,中国产处颇多…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宫山、宣府四角山;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北方用者多宣化府黄尖山产…。”宋应星所指是明代玛瑙、水晶产地,但从陈国公主墓出土玛瑙、水晶制品数量上看,不排除辽代开采北方玛瑙、水晶的可能性。辽代玛瑙器多为透明质优的红褐色、无色玛瑙,主要用于带饰、器皿和马具的制作。水晶器则用无色透明的优质原料琢制,以佩饰、器皿、佛教用品居多。 岫岩玉的主要产地为辽宁岫岩,在当时属辽国东京辽阳府所辖。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两件玉砚,呈青绿色,夹杂有白色斑点,硬度差,具有岫岩玉的特性。原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将之定为岫岩玉质,如果报告无误的话,辽代开采岫岩玉矿当属可能。 有的学者认为契丹文化是“蕴含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成分” ,辽代玉器上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特色。辽代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金元时期 内蒙地区金元时期玉器的考古发现极少,主要有: 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金代墓葬出土有龟形绶带玉佩和侍女纹玉片各1件。敖汉旗新地乡英凤沟金代墓地白玉镂雕花鸟形玉佩2件。 达茂旗明水元代墓地出土青玉人形带饰1套5件。察右中旗广益隆元代古城遗址出土玉花、玉鸟、玉环各1件。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也有少量玉器出土。 这些考古出土的玉器资料我们了解、研究这一时期的玉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的“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古代玉器艺术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之一。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立体镂空形式出现于带饰或炉顶之上。进行镂雕制作时,以金属质地的实心钻与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由于此期多不整修和抛光玉器的内部细节,所以圆柱状钻凹痕与“M”形线锯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钻切痕迹棱角分明、颇见力度。如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镂雕春水玉带饰,玉质青白油润,镂雕与浮雕巧妙结合,芦叶和水草迎风展动,天鹅双翅奋展,颈部前伸,海东青右翅弯曲,双爪抓攫住天鹅的头部,左翅展开作昂首回眸状,造型十分传神。整个图案层次丰富、纷繁错落,立体感很强,是元代镂雕玉器的代表作品。 (六)明清时期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明清两代玉器主要有玉制器皿如盘、碟、耳杯等,玉带饰如带钩、带扣、带板,以及各类玉佩饰和鼻烟壶等。其雕琢之精美、构思之巧妙,集前朝之大成。其中各类工艺精湛的鼻烟壶是清代玉器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器类。 综上所述,内蒙古地区制玉、用玉历史悠久,成就巨大。从8000年前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走向了辉煌。全区各地出土的历代玉器,斑斓璀璨,琳琅满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悠久的玉文化,而且为我们开展古玉器研究、繁荣古玉研究事业、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玉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注释: 《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获硕果》,《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13日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7期 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3期 巴林右旗博物馆、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玉器》,《考古》1996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7期 田广林:《论辽西河古玉的功能与用途》,《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 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古方、刘国祥、塔拉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Ⅱ》,科学出版社2006年 同注 于建设等:《红山文化概论》,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初析》,《史前研究》1987年3期 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 同注 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6期 乌兰:《巴林右旗出土的红山诸文化玉器种类与纹饰》,《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同注 同注 同注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 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6期 贾鸿恩:《内蒙古又发现一件新石器时代玉龙》,《中国文物报》1988年4月8日1版 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玉雕艺术与图腾崇拜》,《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2期 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北方古代 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年 同注 郭大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研究》,《故宫文物月刊》(164)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5期 同注 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故宫文物月刊(143) 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考古》1998年5期 同注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第6期 林巳奈夫:《红山文化出土的所谓马蹄形玉箍》,《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10日 杨美莉:《新石器时代北方系环形玉器系列之四——圆角方壁与马蹄筒形器》,《故宫文物月刊》(129) 刘景芝、赵越:《呼伦贝尔地区哈克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呼伦贝尔盟民族博物馆:《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同注 内蒙古工作队:《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 古学年鉴·1989》1990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 1998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考古》2010年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96年 郭治中、朱延平、王立新:《喀喇沁旗大山前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 1999年 郝维彬:《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96年3期 盖山林:《内蒙古察右后旗赵家房村发现匈奴墓葬群》,《考古》1977年2期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5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 杨润先:《内蒙古文物总店收集到两件古玉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1期 陈永志、李强:《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发掘大批历代古墓葬》,《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0日1版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调查记》,《内蒙古文物考古》1期 傅忠谟:《古玉精英》, 国立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89年 同注 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 洲杰:《内蒙古昭乌达盟辽太祖陵调查散记》,《考古》1966年5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 1993年 翁牛特旗文化馆 、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4期 德新、张汉君、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文物》1994年12期 巴右文、成顺:《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金银器窖藏》,《文物》1980年5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昭乌达盟宁城小刘杖子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9期 许晓东:《佛教对辽代工艺的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清理记》,《文物》1961年9期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英凤沟金代墓地》,《文物》1987年8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达茂旗明水金、元墓地》,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1988年 崔利明:《察右中期广益隆元代古城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1期 塔拉、张海滨、张红星:《内蒙古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6年10月18日2版 参考文献: 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科学系 2001年 乌恩岳斯图:《略论匈奴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1期 田广林:《论西辽河古玉的功能与用途》,《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杨伯达:《古玉鉴定——隋唐至明清》,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国祥、塔拉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出土玉器概述》,《中国出土玉器全集Ⅱ》,古方 科学出版社 2006年 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玉器起源及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2007年 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曹永年等:《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山西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本文档为【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50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06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