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

举报
开通vip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绥滨县位于三江平原——松花江、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地区冲积平原的西北部,西倚小 兴安岭。同仁遗址距福兴乡同仁村北 5公 里,东南距县城(绥滨镇)45公里,位于黑龙 江中游右岸一级台地上。黑龙江水 自西北 向东南流来,形成一个弧形江湾,江面宽 阔,水流平缓,遗址高出江面约 15米(图 -- )。 1973年夏,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今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解黑龙江 中游的考古文化类型及其分...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绥滨县位于三江平原——松花江、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地区冲积平原的西北部,西倚小 兴安岭。同仁遗址距福兴乡同仁村北 5公 里,东南距县城(绥滨镇)45公里,位于黑龙 江中游右岸一级台地上。黑龙江水 自西北 向东南流来,形成一个弧形江湾,江面宽 阔,水流平缓,遗址高出江面约 15米(图 -- )。 1973年夏,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今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解黑龙江 中游的考古文化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初次 沿江进行调查时发现了同仁遗址。遗址长 800米,宽 30米,面积为 24000平方米[ 。 图一 黑龙江绥滨县同仁遗址位置示意图 同年秋,又会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查,随即共同组成黑 龙江流域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发掘。 探方和地层堆积 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层深0.8—1.7米。我们选择遗址西南及东北台地边缘布方,共开5米 见方的探方 13个。西北区探方编号T1一T9,东南区探方编号T11一T14,共发掘320平方米。 发现隋唐北宋时期的房址2座(图二)、窖穴4座,南宋时期的房址 1座、窖穴 3座。地层堆积比 较简单,现以下列三个探方剖面加以说明。 (--)T1、T3北壁剖面(图三) 第 1层:耕土层。黑灰色土。厚 0.15—0.25米,含近代瓷片。 第 2层:灰褐色土层。厚 0.25—0.45米。出土泥质灰陶片等。F2和H2均在此层下开口。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项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r 1、 I ==—一 j \ l 、 : — = ④ .. 37n ( o50 ④ ‰ OO o ~ ⋯ 1。 I (三) ; 亘11 4 5 、 ∞ ④ ) 一 1 32- 38 9.。.......}米 图五 F8平、剖面图 1~22、25、26、31、39·柱洞 23、24、27—28、41、46~49、51—58.陶罐 29.浅坑 80.陶壶 32.板壁 33.槽基 34·石块 35·石板 36.铁锛 37.骨镞 38.铺板 40.灶 42.陶斜口器 43、44、59.陶碗 45.陶杯 50 . 骨纺轮 i~_12,自东板壁至灶边铺一层木板,共 7块,南北顺置,宽 2.74米,最大的一块残长 3 、宽 0.4 米,厚 4厘米。在北壁和西壁中央的居住面上各铺一块木板,前者长 2.16、宽 0.46米,其下垫 半圆形的木条以隔潮湿;后者长 2.12、宽0.66米。这种铺木板处应是主要起居之地 。 室内中部有一灶坑,圆角方形,长 0.67、深 0.2米,外表抹泥,形成整齐的灶 口,坑的西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 图六 F3顶部及四壁木板遗迹图 (图中圆圈为木梁及立柱位置,并非柱洞) 侧有三块石头,或是用来垫支炊具的。 东壁南端有宽 0.75米一段未挖槽立板,两侧各有一柱洞,应与设门有关。但未发现门道遗 迹,推测门道设在地面之上,室内需用矮梯,以便出入。 室内西北角有一窖穴H7。圆形直壁,直径 0.7、深0.75米。穴内有倒塌的木炭,底部有残 陶片。推测此类窖穴是储存食物的。兽状筒形器摆在 H7的附近(图版捌,2)。 F2 位于 TI、T3、T7、T8探方内,东距F3约2米。房址开口于第 2层下,距地表 0.5米, 房址南部打破第 3层。F2是一座方形半地穴木结构建筑,边长 5.I、深 0.5—0.74米,方向40 度(图七;图版玖,I)。此房屋亦毁于大火,木结构全部烧成木炭,但形态、结构还可以判明。F2 的结构与F3相同,亦是室内镶板壁,周边立房柱,其上架梁,室内中央有灶坑,居住面上铺木 板(图版玖,2、3)。 房址四壁内侧挖一条宽 5、深 14厘米的基槽,槽内插 10—25厘米宽的木板。房屋被焚毁 时,全部板壁向内倒塌,南、西、北三面板壁残存最长者达 I.15米,而现存地穴最高处仅 0.74 一 ¨ 0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北 图七 F2平、剖面图 1—8.柱洞 9、10.圆坑 11、12.石块 13.槽基 14.板壁 15.铺板 l6.垫木 17.灶 18.灶 坑木框 19.居住面 2o.红烧土 21、23、24.陶罐 22.陶斜口器 米,可见原板壁高出穴壁,东墙板壁较矮,最长 0.68米,或许房顶东坡较低。 柱洞分内外两圈。四角各有一个柱洞,直径 0.2、深 0.3米。内圈相应的四角各有一柱洞, 有的洞内尚保存有炭化木柱(图版拾,1)。室内居住面上有倒塌的炭化梁架,分内外两圈。梁架 为圆柱形,内圈的梁架由四根炭化圆柱组成近似方形的框架,似是房架中最高一层的横梁。另 外还有从四角通往中心的条形木炭,或是屋顶的斜脊。 室内居住面保存较好。灶坑附近有一片光滑、坚硬的地面,是平整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呈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图八 F2复原图 褐色,南北长 3、东西宽 1.3米,厚 3厘米。在室内南、北、西三面靠板壁的居住面上铺有木板, 木板多由两块拼成,其下有长条状的垫木。南壁铺板保存较好,长 2.85、宽0.92米。北壁铺板 残长 2.3、宽 0.8米。西壁铺板残长 2.8、宽 0.75米。 灶坑在室内中央,正方形,边长 0.75米,四边用柳条做框,再抹泥做成灶沿。灶底为锅底 形,深 0.15米,为浅红烧土。其东南有一方形旧灶残迹,此当是另建的新灶(图版拾,2)。 门道痕迹不清。东墙板壁较矮,居住面上没铺木板,推测房门当没在东墙上。在室内北壁 铺板附近有陶罐 I件。西壁铺板上有陶罐2件,陶斜 口器 I件。由于F2保存较好,我们根据现 存资料,绘制成复原图(图八),以供参考。 F1 位于 TII—TI4探方内。房址开口于耕土层下,致使房址的墙壁、居住面和火坑面均 遭犁耕破坏。F1打破探方的第 2层和第 3层堆积。 F1的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以四角的柱洞间距计算,东边长6.6、北边长 6.2、西边长 7.I、 南边长 6.3米,面积约40平方米,方向55度。室内中部挖成圆角长方形的浅坑做居住面,四周 形成矮台,残高约 10厘米。在东部和北部的矮台上建灶、坑和烟道,其余部分的矮台用于起居 和存放用物。矮台的台面已无存,矮台的壁面和居住面都涂抹草泥土,厚 I.5—2厘米,并烘烤 成黑色,既平整、坚固,又隔潮防湿。房址四周挖柱洞,立柱筑墙,架梁盖顶。室内的烟道通向室 外,烟囱位于屋外东北角。室内东南角有一个窖穴H4,室外东南部有一较大的灰坑H3(图九; 图版拾,3)。 房屋四周有一圈柱洞,共18个,布局大体对称,东墙3个,其余三面墙各 4个。南墙中间三 一 1 2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o ⑨ @ ⑨ 图九 F1平、剖面图 1—18.柱洞 19、25、26.木柱残段 20--22.烟道 23.烟囱 24.长方形浅坑 27—29.石块 30.居住面 Z1一Z4.灶 个柱洞靠得较近,当与东南角挖室内窖穴有关。柱洞的直径为0.3--0.4米,北墙的4号柱洞最 小,仅 0.2米;柱洞的深度为0.3--0.4米,北墙 3号柱洞最深,达 0.6米。有的柱洞内还保存有 朽木,而地面以上的木柱已烧成木炭。墙壁已毁无存,也未见墙基的痕迹。但室内堆积大量经 烧过的草泥土块,其上可见平整的细砂墙皮。室内居住面上有 3个较浅的柱洞,深 0.12—0.26 米,用途不明。 在屋内东北部铺有曲尺形火坑,南端与 z2、z4相连,北通烟道和烟囱,构成一套取暖设 施。火坑有三条平行的烟洞,末端并成烟道,通向室外的烟囱。炕的前端宽 1.2、转角处最宽 一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者 造 烟 之 厘 坑 连 - _ — 土 又 口 的 由 为 筑 出 堆 约 黄 F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lJ长 2.5、北段内侧长1.3、外侧长 2.8米。此坑较窄,居住 堆积有红烧土块,应是土建炕面。经解剖,可知此炕的建 部烟洞打破第2层堆积,故在沟壁上抹细黄泥加固。东部 和底部多已烧烤成红烧土,其上附着黑烟,可见烧灶火力 圆形,直径 0.4—0.7米,灶底烧成红烧土,其上有 3—5 便于导烟火入西烟洞。灶的西侧连着一个长方形浅坑,浅 。灶内出土一件陶甑。z4在Z2之东,两灶并列,灶的北侧 的边缘已毁,仅存直径 0.6米的红烧土面,与居住面在同 有2座灶。Z1在Z4的南面,靠近东壁中部。灶是用草泥 ).5、高出居住面0.2米,灶门朝西。此灶经长期使用后, 工,并且坚硬。Z3在室内西部,圆形,直径 1—1.15米,灶 灶沿,灶底西南部红烧土硬面的范围长 0.6—0.7米。灶 内出一件三足锅。 道,通向烟囱。烟道长 2.7、宽 0.2--0.3、深 0.1米,烟道 油。烟囱位于屋外北面,距北排柱洞 2.9米。烟囱的底部 米。四角各有一柱洞,现存烟囱四壁的下部为草泥土所 为骨架。烟囱西南壁保存较好,底部为抹平的草泥土,高 进入烟囱底坑,而后顺烟囱上升排出。 i 2口F3内的H7,F1内的H4,其余为室外窖穴。 直壁,直径 1.4、深0.95米。窖穴口经烧烤成红烧土,穴内 戋陶罐 1件,穴底部出土桦树皮残片 1件。 }土层下,与 F1层位相同。圆形,直壁,直径 3.4--3.5、深 灰色土,第2层为黑色土夹杂石块,第 3层为灰色土夹杂 烧土块和石块。坑内出土陶片,从陶质、纹饰和器形都与 h器物可以推定是F1的室外窖穴(图九)。 三 遗 物 玉石器和金属器。 g遗迹)和第 2层以下出土的陶器,器形上有明显的变化, — — — 123 ——— 】 ·i I 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陶质上也有差别。我们把第 2层以下者分为一期,第 2层及其以上者为二期,分别加以说明。 1.一期陶器 陶质以夹砂黑灰陶和红褐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红陶。器表陶色斑驳不匀。 陶器多为手制,罐类器物的颈、腹内壁多有泥条盘筑的痕迹,外表多有刮削、抹平的痕迹,局部 经慢轮修整。小型器皿多捏塑而成,制作粗糙。绝大多数陶器上有纹饰,多见于肩部与腹部。纹 饰有篦纹、刻纹、拍印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形大都是罐类,有多种形式,此外,还有壶、碗、杯、斜 口器等。 盘口罐 8件。是本期典型的陶器。盘口,直唇,宽沿,有颈,上腹鼓,下腹斜收成小平底。宽 沿上多刻出齿形花纹,肩、腹部饰篦纹。可分二式。 I式:5件。夹砂黑灰陶。口径大于腹径。F3:52,宽沿。饰锯齿纹,颈下部有三周刻纹,肩 腹部饰篦纹组成的曲折纹。口径 19.8、高 31.8、底径 8.2厘米(图一o,1;图版拾壹,1)。F3。 29,夹砂粗黑陶。盘口,宽沿。饰篦纹。口径 18.7、高32.5、底径 9.2厘米(图版拾壹,2)。F3 28,溜肩,鼓腹缓收,小平底。肩部饰凹弦纹。口径 22、高35、底径8.7厘米(图版拾壹,3)。F3。 27,夹砂黑陶。腹部较鼓。口径 20、高 32、底径 9.7厘米(图版拾壹,4)。 Ⅱ式:3件。夹砂灰黑陶。口小于腹或口腹直径相当。F3:55,宽沿饰锯齿纹,上腹饰斜短 刻纹,外表有制作时遗留的按捺痕迹。口径 25.6、腹径 30.5、高46、底径 11厘米(图一o,3;图 版拾贰,1)。F3:56,夹砂灰黑陶,颈较直,广圆肩,宽沿无纹,肩饰较长的斜条纹。口径 23·8、高 39.8、底径 】0.8厘米(图一O,2;图版拾贰,2)。 10厘米 — — j : i H _ / 图一。 一期陶盘 口罐 1.I式(F3 l 52) 2.I式(F3 l 56) 3.I式(F3 l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 口 13 部 F3 附 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鲞直堂拯 生筮 塑 鼓腹罐 2件。可分二式。 I式:I件(T11—14③ :21)。夹砂红褐陶。敞口,束颈,腹微鼓,平底。口下有一周附加堆 纹,腹饰小方格纹。口径 9.2、高 12.4、底径 5厘米(图一一,3)。 Ⅱ式:1件(F2:24)。夹砂黄褐陶。敞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收为小平底,底沿外凸。口 部用凸弦纹加固,上腹拍印方格纹,上下各有两道不规则凸弦纹。El径 21.2、高 38.4、底径 10 厘米(图一一,4;图版拾叁,4)。 直El罐 4件。夹砂陶。短粗颈,筒形腹。可分二式。 I式:2件。F2:2l,灰褐陶。口部有凸弦纹,形成双唇,口沿下及凸弦纹的下缘均不齐整, 颈下有两条弦纹,筒形腹缓收成平底,底沿外凸似假圈足,器表刮抹光亮。El径 21.5、高 31、底 径 10厘米(图一一,5;图版拾肆,1)。F2:78,黑陶。颈下仅一道凸弦纹。 Ⅱ式:2件。F2:23,灰黑陶。敞El,颈短而直,筒形腹,逐渐缓收成平底。口外加附加堆纹 后,将两者之间抹成凹槽,颈下饰一周凸弦纹,颈、腹部拍印方格纹。El径 15.5、高 21.5、底径 7.5厘米(图一一,6;图版拾肆,3)。F2:78,灰黑陶。器形基本与F2:3相同,素面。口径 15、 高 19、底径 8厘米(图版拾肆,2)。 小罐 1件(F3:57)。夹砂黄褐陶。口沿外侈,鼓腹,下腹内束成平底。素面,有刮削痕,器 壁不平。口径 5.6、高 7.8、底径4.3厘米(图一一,7)。 壶 1件(F3:30)。夹砂灰黑陶。口略敞,高领,鼓腹,小平底。领下部与腹上饰凹弦纹和 斜线纹。口径 9.8、高 17、底径 5厘米(图版拾肆,4)。 碗 12件。夹砂陶。敞口,斜壁,平底,边沿外凸。此类碗可以作为器盖使用。完整者 6件, 可分二式。 I式:3件。F3:59,灰黑陶。制作较精。器壁较深,口下刻指甲纹,器壁刻斜短线组成的 “人”字形纹,突出的底边有刻纹。口径 10.5、高 5.2、底径 5厘米(图一一,8;图版拾伍,2)。T9 ③ :21,红褐陶,器壁拍印菱形纹,外突的底边压成波浪纹。口径 9.3、高4.5、底径 4.5厘米(图 一 一 ,9;图版拾伍,3)。F3:44,灰黑陶。厚底。素面。口径 10.2、高 4.5、底径 5.4厘米(图版 拾伍,1)。 Ⅱ式:3件。F3:43,敞口,斜壁,底较大。上腹有一周附加堆纹,底部饰一周绳索状花边。口 径 11、高 5.5、底径 5.5厘米(图一一,10;图版拾伍,4)。T11—14③ :3,底部略外撇,刻“八”字 形短线纹。口径 10、高 4.5、底径 5.2厘米(图一一,11)。 杯 4件。均为捏塑而成,器形不规整。可分二式。 I式:3件。敞口,直壁,平底。F3:45,夹砂黑陶。器口作圆角方形,器壁饰锥刺纹。口径 4.6、高 5、底径 3.6厘米(图一一,12)。 Ⅱ式:1件(Tll一14③ :4)。泥质红褐陶,有斑驳。椭圆形口,圈足,有把手,略残。口外饰 一 周篦点曲折纹。口径 6、高4、底径 3厘米(图一一,13)。 一 1 2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图一二 一期陶斜口器 1.I式(F3:42) 2.1式(F2:22) 斜口器 2件。夹砂黑灰陶。此类器形似箕,可立置,亦可平放,用途不详。可分二式。 I式:l件(F3:42)。形似斜开口的椭圆形罐,上口微敛鼓腹,下口较平直,椭圆形小平底。 最大腹径 24.3、高 38.1、底长轴 11.7、短轴 8.4厘米(图一二,l;图版拾陆,1)。 Ⅱ式:l件(F2:22)。侈口,口部较深,腹部较直,底的边缘外凸。外表拍印方格纹。最大腹 径 30、高 40.2、底长轴 13.8、短轴 9.3、壁厚 6.8厘米(图一二,2;图版拾陆,2)。 其他 有坠形器、纺轮、动物塑形像等。 坠形器 9件。多为夹砂红褐或浅红褐陶。形制各异,可分五式。 I式:l件(F3:117)。夹砂红褐陶。器身扁平,半椭圆形,上缘平直,两端各有一穿孔,孔边 有磨损痕,为穿绳悬挂所致。横宽 5.7、厚 0.6厘米(图一三,1;图版拾陆,3)。 Ⅱ式:3件。圆形扁平状。F3:123,夹砂浅红褐陶。边缘略薄,上端有一穿孔。直径 4.7、 厚 1.2厘米 (图一三 ,2)。 nl式:l件(T9③ :10)。夹砂红褐陶。器作扁平“十”字形,中部较厚,边缘渐薄,对角之间穿 圆孔,两孔垂直交汇。长、宽各 6.1厘米(图一三,3)。 Ⅳ式:l件(F2:86)。夹砂红褐陶。扁平圆形,上端外凸似柄,柄上横穿一孔。残长 5.1、厚 0.7厘米(图一三,4)。 V式:3件。形状各异。F2:27,略呈椭长方形,纵穿一孔。长 6.1、宽 4.2、厚 1.4厘米(图 一 三,5)。F2:32,不规则长方体,贯穿一孔。残长 4、宽1.6、厚 1.2、孔径 0.3厘米(图一三,6)。 T3② :5,长枣核形,中间厚,两边减薄,竖穿一孔。长 7.1、最大径 2.1、孔径0.4厘米(图一三, 9)。 纺轮 2件。F3:118,夹砂红褐陶。正面中部隆起,中部由底面穿孔。直径 3.6、孔径 0.6 厘米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3 图一三 一期陶器 1.I式坠形器(F3:117) 2.I式坠形器(F3:123) 3.I式坠形器(T9⑧ :lO) 4.Ⅳ式坠形器(F2 :86) 5、6、9.v式坠形器(F2:27、F2:32、T3② :5) 7.角形器(F2 t 87) 8.陶塑动物(Tll一14 ⑧ ;14) 10.兽状筒形器(F3:75) 11、12.陶塑动物像(F2:26、F2:85)(10.1/4,余为 1/2) 弹丸 1件(T11—14③ :5)。夹砂红褐陶。圆球状。直径 1.3厘米。 角形器 1件(F2:87)。夹砂黄褐陶。长圆锥体,锥尖钝圆,或是制陶工具。长6、径 1.5厘 米(图一三,7)。 兽状筒形器 2件。夹砂黑灰陶。捏制而成。器身成圆筒形,上端作兽头状。器体厚重,可 以立置,两器兽头相对。F3:75,上端兽头折转前伸成吻,额头微隆,头顶两侧长条似耳,中间 的突棱似为鬃,底部有五处外突,似象征四足一屋。高 17、底径 6.2厘米(图一三,10)。F3:76, 兽头无明显的吻部,与上器不同,或是代表不同的兽类。器残半。高 18.5、底径 5厘米。 陶塑动物像 3件。泥质灰陶。T11—14③ :14,头部渐细,似为嘴,前半身有三道凹残,拱 背,圆腹,四足垂尾。长 4.2、高2.3厘米(图一三,8)。F2:26,扬颈昂首,伸腿垂尾,其形似马。 头部四肢残。残长 6厘米(图一三,11)。F2:85,尖嘴前伸,尖耳,四腿用力作奔跑状,其形似 羊。四肢和尾部残损。残长 5厘米(图一三,12)。 2.二期陶器 陶质以泥质灰褐陶、红褐陶为主,也有少量夹砂灰褐陶。泥质陶陶土经过淘 洗,用泥圈套接成型后,在陶轮上修治,器的肩、腹、底等结合处多有刮抹痕迹。肩、腹多有加固 整形时拍印的几何形纹,附贴器耳是最后一道制作工序。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但陶色不 纯。夹砂陶有夹细砂和夹粗砂,夹细砂陶仅见双唇筒形罐,器形较规整,器壁也较薄,均为残片。 一 1 2R 一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1.甑(F1:91) 2.壶(H1: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图一 四 3.双耳盆(F1:96) 4 二期陶器 7.罐(H3:2、H3:1、H3;3、H3;12)(1、2.1/5,余为2/5) 夹粗砂陶仅有三足锅 1件。二期陶器的器形有甑、锅、双耳盆、壶、罐。 甑 1件(F1:91)。夹砂红褐陶。敛口,圆唇,鼓腹,腹两侧有一对桥形横耳,平底,中部有 一 圆孑L,周边有三个椭长形孑L。腹部饰凹弦纹。口径 29.1、高24、底径 17.4厘米(图一四,1;图 版拾伍,5)。 三足锅 1件(F1:92)。夹粗砂黑褐陶。手制,器厚重。直口,圆唇,筒状腹收成圜底,上腹 有一圈宽沿,既可承盖,又便于搬动,下腹附三个柱状足。口径 15、高 1O厘米(图版拾伍,6)。 双耳盆 1件(F1:96)。泥质青灰陶。桥状耳贴附于上腹。腹部拍印方格纹(图一四,3)。 壶 1件(H1:1)。泥质灰陶。折沿双唇,高颈,广肩,肩以下残缺。颈有三周凸弦纹。口 径 15.9厘米 (图一四,2)。 罐 5件。均为残片。H3:2,泥质灰陶。短折沿,圆唇,束颈。上有一周弦纹(图一四,4)。 H3:1,红褐陶。厚圆唇,广肩(图一四,5)。H3:3,泥质红褐陶。卷沿,圆唇,筒腹(图一四,6)。 H3:12,细砂灰褐陶。直口外有一周附加堆纹,形似双唇,筒形直腹。上腹饰一周凸弦纹,器表 拍印小方格纹(图一四,7)。 , (--)骨器 18件。器形有镞、锥、纺轮和饰物,均为一期遗物。 镞 13件。为骨器中数量最多者,多用兽骨削成雏形,再加修治而成。可分五式。 I式:9件。三棱形长锋,圆柱形铤。F3:37,铤末端扁平。全长 7.5厘米(图一五,1)。 一 1 2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11 0 3厘米 图一五 一期骨器 1—7、9.I式镞(F3:37、F3:110、F2:88、H6:5、H6:3、H5:2、T2② :5、H5 l 1) 8.I 式镞(H6:4) 10.Ⅲ式镞(T9③ :50) 11.骨饰(T4③ 。30) 12.Ⅳ式镞(F3:144) 13.纺轮(F3:50) 14.锥(T9③ :29) F3:110,长锋束腰,铤扁方形,末端残。残长 5.3厘米(图一五,2)。F2:88,三棱形长锋,短铤, 末端削扁,两面有锉痕,极锐利。全长 6.9厘米(图一五,3)。H6:5,锋尖略残。全长 7.3厘米 (图一五,4)。H6:3,三棱的一面略作弧形,长铤末端削成扁平形,磨制精细,锋刃锐利。全长8.6 厘米(图一五,5)。H5:2,全长 6.8厘米(图一五,6)。H5:1,镞身平整,制作较精,铤扁平。全长 7厘米(图一五,9)。T2② :5,三棱形锋,略凹腰,长铤,前窄后宽。全长8.6厘米(图一五,7)。 Ⅱ式:1件(H6:4)。菱形长锋,铤削成扁平状,有锉痕。全长 8.6厘米(图一五,8)。 Ⅲ式:1(T9⑧ :50)。镞锋剖面呈凹边三棱形,失铤。长 4.4厘米(图一五,10)。 Ⅳ式:1件(F3:144)。半圆形镞身,聚成三棱锋尖,楔形铤,短锋,与铤无明显界线。长 3.7 厘米(图一五,12)。 一 1 3O 一 八 === 口 _nj 八 r、 口 兀 =====) 爪⋯山 ⋯ , 孛 ⋯ 亘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v式:1件(F3:119)。镞身为不对称三角形,扁平铤,器形不规整,制作粗率。长3.3厘米。 锥 1件(T9③ :29)。用动物肢骨为原料,柄端保留骨骼原貌,另一端磨成圆锥尖。长 13.9厘米(图一五,14)。 纺轮 1件(F3:50)。器身扁平,表面隆起,中央有圆孔,孔边略高,底面平整。磨制精细, 黑色,光亮。直径 4.3、孔径 0.4厘米(图一五,13)。 骨饰 3件。T4③ :30,形似剑,柄首为梯形,顶端有钮,中穿一孔便于系挂,茎为圆柱形, 中部有一匝圆棱,下端略窄。长 6.6、器身直径 0.5厘米(图一五,11)。T4③ :40,为圆柱形,中 部有凹槽。刻五道双线纹。F3:133,为圆片形。残径 2.9厘米。 (三)玉、石器 18件。器形有砺石、石研磨器、石镞、石刮削器及玉饰等。除一件玉饰出于二期窖穴外,其 他均为一期遗物。 砺石 6件。F2:30,扁平长圆形,两侧有磨痕。长6.5、宽 4.2厘米(图一六,1)。F2:40, 扁平三角形,各边都有明显的磨痕。长6.4厘米。F3:91,略呈方形。残长7.1、厚 1.4厘米(图 一 六 ,2)。 石研磨器 1件(F2:84)。椭长圆形,一端因研磨而光滑。高 5.4、最大直径 3.6厘米(图 一 六 ,3)。 石镞 3件。Tl1—14⑧ :9,用白玛瑙石两面压制成器。全器略作圭形,前端急聚成锋,底 略凹,锋略残。残长3.5厘米(图一六,5)。Tl1—14③ :20,作等腰三角形,底平。残长2.5厘 米(图一六,6)。T13② :1,器作三角形,底边圆弧,两面压制边缘。残长 2.2厘米(图一六,7)。 石刮削器 1件(F2:97)。一侧加工成长刃,顶端压制出圆弧刃。长6.3厘米(图一六,4)。 石网坠 2件。F2:99,为扁平三角形,两侧打出缺口。长 5.5、厚 0.9厘米(图一六,8)。 玉饰 4件。白色。F3:114,略作扁平梯形,上端穿一小孔。长 1.3厘米(图一六,9)。T4 ③ :1,扁平圆形,中有穿孔,孔边有长期系挂而磨成的缺口。直径 1.7厘米(图一六,10)。H6: 2,扁平长方形,上端穿小孔,孔内系细小铜圈,应是垂饰。长 2.5、宽 0.7—1.1厘米(图一六, l1)。H3:16,圆环状,底平,表面弧形隆起,残存半个。外径 2.9厘米(图一六,12)。 玛瑙珠 1件(F2:83)。红色。长六棱体,中部外凸,两端较小,对钻直孔。长2厘米(图一 六 ,13)。 (四)铜器 3件。为一期遗物。 扣 2件。F3:122,圆形,正面隆起,背面略凹,有桥状鼻。直径 1.8厘米(图一七,1)。 钉 1件(F3:l15)。为圆形钉帽,帽内残存钉根部。钉帽直径 1.1厘米。 (五)铁器 30件。有锛、刀、镞、钉一类工具以及针、钗等生活用具,锛,I式、I式镞,夹形器,I式钉 一 13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图一六 出土玉、石器 1、2.砺石(F2≈30、F2;40) 3.石研磨~-(F2≈84) 4.刮削~-(F2:97) 5—7.石镞(T11—14⑧ ,9、Tll一14 ③ {20、T13@ ≈1) 8.石网坠(F2:99) 9—12.玉饰(F3;114、T4~ ≈1、H6:2、H3≈16) 13.玛瑙珠(F2 l 83)(12为三期遗物,余为二期遗物) 为一期遗物,余为二期遗物。 锛 1件(F3:36)。长方形,略束腰,弧刃,梯形銎。长 5.7、宽 2.8、銎长3、宽 1.4、深4厘 米(图一七,2)。 镞 9件。可分五式。 I式:2件。F3:88,身与铤均作方锥形,因锈蚀,镞身及铤界线不明显。长 4.7厘米(图一 七,4)。F2:27,身为扁方锥形,短铤,锈蚀较重,锋残。残长 5.2厘米。 Ⅱ式:2件。T11—14③ :2,身为扁三角形,中部较厚,两侧边缘薄成锋刃,方锥形铤。长 8.1厘米(图一七 ,5)。 Ⅲ式:1件(Tll一14① :17)。扁平凹底三角形,锋刃薄而锐利,未见铤部。长 2.5厘米(图 一 七 ,3)。 Ⅳ式:1件(T7① :17)。有双翼,扁平锥状铤。长 8.4厘米。 v式:3件。T9② :6,身为扁凿形,方锥形铤。长 8.8厘米(图一七,6)。T4① :2,身为长 条形,锋为扁凿形,方锥形铤。长 11.8厘米(图一七,9)。 一 1 9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省文物考古研 18 址 图一七 出土遗物 1.铜扣(F3:122) 2.铁锛(F3:36) 3,I式铁镞(Tll--14⑧ :17) 4.I式铁镞(F3:88) 5.I式铁镞(Tll一14 ③ :2) 6.V式铁镞(T9② :6) 7、8.铁刀(T2② :2、T5② :29) 9.V式铁镞(T4① :2) 10.铁夹形器(F3: 113) 11.铁带扣(F3:99) 12.I式铁钉(F1:95) 13.铁环首形器(T11—14③ :1) 14.i式铁钉(F1 t 93) 15.铁环(F1:96) 16.铁钗(F2:81) 17.铁管状器(T5② :19) 18.铁针(Tll一14① :8) 19·_式铁钉(T11— 14① :22)(铜扣 ,铁锛,I式、I式铁镞,铁夹形器,I式铁钉,铁片为一期遗物,余为二期遗物) 刀 3件。均出于二期地层内。TS@ ;29,弓背凹刃,刀身较窄,柄端与刀身连接处凹下,便 于缚木柄。长13.5厘米(图一七,8)。T2② :2,刀背较直,柄端略上翘。残长 6.6厘米(图一七, 7)。 一 13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拯 堡墨 塑 带扣 1件(F3:99)。用圆铁条围成圆角整腰长方形的边框,首尾相叠闭合,带扣的舌其 末端弯成环形,衔于边框后端中央。长 5.5厘米(图一七,11;图版拾陆,4)。 夹形器 1件(F3:113)。为两条窄长的铁片由上下两个穿孔用短铁条锁定成夹形器,上 端紧连,下端张开。残长 9.2厘米(图一七,10)。 环首形器 1件(T11—14③ :1)。仅存环首部分,圆柱形柄,上端为一环首。残长 2.6、柄 径 0.59厘米(图一七,13)。 钗 1件(F2:81)。用细铁条弯成双钗形,顶端为长菱形,双钗为三角形,锈蚀严重。残长 5.6厘米(图一七 ,16)。 环 1件(F1:96)。扁平环形。直径 4.4厘米(图一七,15)。 针 1件(Tll一14① :8)。圆锥形,针尖较扁,针鼻扁宽,有圆形针孔。长 7.8厘米(图一 七 ,18)。 钉 7件。有 2件出于一期地层内,锈残较甚,形状不明。其余 5件均出于二期地层,分三 式。 I式:3件。为方形铁条,两端尖锐,可弯成各种形状,钉于相邻之木材上。F1:95,直背,两 端折成钉尖。长3.4厘米(图一七,12)。H3:26,器身弯曲,因使用而变形。F1:94,钉尖残断。 长 5.3厘米。 Ⅱ式:1件(F1:93)。将铁条弯成两股,一股的末端弯成环状,另一股的钉尖残断。长2.7 厘米(图一七 ,14)。 Ⅲ式:1件(T11—14① :22)。为四棱形的铁条弯成两股,中间插入一长条铁片,另塞一薄 片加固。长 11厘米 (图一七 ,19)。 管状器 1件(T5② :19)。圆锥形管,锈蚀严重,两端已残,形制、用途不明。残长4。1厘米 (图一七 ,17)。 条形器 1件(T6② :2)。方形长条,靠近两端的一段扁而向一侧凸出。长 12.8厘米。 铁片 2件。均出于一期地层内。F3:77,为扁片状,残存的一端为圆弧形,形似铁甲片,但 示见圆孔。残长 3.5厘米,宽 2.7厘米,厚 0.2厘米。F2:32,为薄片,一端圆弧形,两侧较直, 另一端残,有一穿孔。残长 3.7、宽 2.2、厚 0.2、孔径 0.1厘米。 此外,在 F1窖穴内还发现桦树皮器,已残,近圆形,疑为器盖。 四 结 语 我们在黑龙江右岸第一次发掘同仁遗址,其地层关系明确,房址结构具有鲜明的特征,器 物群亦有自身特色。同类文化遗址在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遗址的发掘 不仅在黑龙江流域考古工作中填补了地域与时间上的缺环,也为考古文化类型的划分、编年和 一 13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考古学报 2006年第 1期 (二)同仁文化一期、二期的关系 从一期早段、一期晚段和二期出土的夹砂陶罐的形制和纹饰比较中,可以看出三者依次嬗 变的轨迹。从一期早段陶罐颈部明显,到一期晚段的不明显的粗颈,有的筒腹罐几乎无颈,而二 期仅见蜕化无颈者,但从上腹的凸弦纹仍可看出颈部演变的历史痕迹。器身则从一期早段的圆 肩、鼓腹,到一期晚段的筒状腹,二期则均为筒形。纹饰从拍印纹斜篦纹到斜方格纹进而演化为 小方格纹。一期早段的附加堆纹形式多样,以凸弦纹为代表,少数陶罐经修整,部分纹饰模糊, 年代可能稍晚,一期晚段尤为明显,方格纹时隐时现。 一 期早段和晚段的共性的传承因素较多,房子均为半地穴式,以木板围墙,房内设内外两 圈木柱,表明二者的房屋建筑基本结构相同。F2未见靠近穴壁的横梁,可能是房屋举架上升的 反映,标示建筑方法的进步。二者陶器均为夹砂陶,皆手制,泥圈套接成器,壁厚,火候不均匀, 器形不十分规整,器类较少,陶罐以双唇为重要特征。器类中均有斜口器。一期早段和晚期之 间衔接明显可见。一期、二期在房屋建筑、制陶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方面有较大差异,反映时间上的早晚关系。 (三)族属问题 同仁文化一期据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大约为隋唐至北宋时期,其分布范围西自黑龙江中游, 包括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广阔地区,是这个地区当时的主要遗存。它与《新唐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黑水棘鞫 传》等文献记载的黑水永吉——黑水棘羯存在的时间和分布的地域均相符合。因此,我们推定 同仁文化是历史上记载的黑水棘鞫族的文化遗存。 2o世纪 8o年代,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博物馆里曾陈列过棘鞫文物。1937— 1943年,俄国人K.A.热兹雅科夫在黑龙江省阿什河下游河湾地带的黄家崴子进行了小规模 的试掘,得到一批完整的棘辐遗物。自1953年起,特别是 2o世纪 7o年代以来,俄罗斯考古工 作者首先在阿穆尔(即黑龙江)地区,而后在滨海地区,对棘鞫人的村落遗址、古城址、墓葬进行 了发掘。 中国学者的工作有,1957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赵善桐同志在宾县老山头遗址发现一件棘 鞫式陶罐 。1973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绥滨县同仁遗址,发 掘了三座保存完整的房址和一批遗物,并区分为一期早段、一期晚段和二期遗存。这种文化遗 存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同仁文化”。1978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绥滨四十连遗址,出 土遗物与同仁一期早段相当。198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萝北县团结棘鞫墓地,所 出遗物也与同仁一期早段基本相同。1994—1995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 古学系联合发掘牡丹江莲花水库河口与振兴遗址,其第四期棘羯遗存也与同仁一期年代大体 相同。吉林省的考古工作,2o世纪 7o年代在永吉大海猛遗址发掘的第三期遗物碳十四测定的 年代与同仁一期早段很接近。1986年,在永吉查里巴棘羯墓地,出土遗物与同仁一期相类,碳 十四测定的年代与大海猛相当。 同仁文化二期仅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发掘的就有永生墓群、三号墓群、中兴墓群,出土的陶 一 1 3R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 器与同仁二期 Fl所出者相当雷同。 自2o世纪 7o年代以来,俄罗斯考古学家发掘出相当丰富的棘鞫遗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遗址奈费尔德可分三个阶段,经碳十四测定,第一段为 5—7世纪;第二段为8~9世纪;第三段 为 1O一13世纪。它们分别与同仁一期早段、一期晚段、同仁二期相当。特罗伊茨基墓地的碳十 四测定相当于奈费尔德二、三段。奈费尔德遗址房址的特点为半地穴式(顶部留方孔),四周安 护壁板墙,四角起斜柱,上端绑在一起,房址中部有灶,灶四周用木板围成方框。以上特点与同 仁一期的 F3、F2十分相似。 通过上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使我们了解到黑龙江中游 5—1l世纪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演变的大致脉 络,为该地区和毗邻地区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找到了一把钥匙。 附记 :参加本次发掘的有黑龙江省博物馆的杨虎、杨志军、谭英杰、景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 张长寿、谢端琚。杨虎为领队。发掘工作中得到绥滨县文化馆、绥滨农场和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发掘出土的炭标本作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化验室对F3出土的铁锛作 了金相鉴定。 中国冶金史编写组对所出铁渣作 了岩相及化学分析。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同志在此一并致谢。照片由杨 虎、周兴福拍摄。插图由王修治绘制。 本报告原于2o世纪 8o年代初由黑龙江流域考古队草成,至今已历 2o余年。其间,主要执笔者杨虎 先生不幸辞世,故 2004年由林秀贞先生对原稿进行 了重新整理,后经张长寿先生改定。因时间已久,参 加工作的人员以及机构名称、地理区划都有不小变动,但为尊重当时工作之学术背景及隶属关系,均一 仍其旧。 执笔者 杨 虎 谭英杰 林秀贞 注 释 [1] 杨虎等:《黑龙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考古调查》(待刊)。 [2] 黑龙江地区近代仍有这类取暖设施,如近代农村建的半地穴房屋(俗称“马架子”)多设窄炕,居住者顺 炕洞方向躺卧取暖。还有俗称“地龙火”者,即建房时于室内挖数条平行沟,上面铺砖作为居住面,地沟 即为炕沟,前接灶,末端并为烟道,通向烟囱 现代所建火炕大多宽 2米左右,居住者头枕炕沿,与窄炕 用法不同。黑龙江农村近代多用柳条做烟囱的木骨架,其建法是先在屋前西南角或东南角墙外搭一段 烟道(俗称“桥子”),在其末端建烟囱。烟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立四个角柱,底部较粗,围绕角柱逐段 向上编拧柳条。逐段在内敷泥;另一种是先用土坯垒砌底部,再把编好的柳条筒固着在上面。F1的烟囱 大概属于前一种。 [3] 杨虎、谭英杰、张泰湘:《黑龙江古代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79年 。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95-96页,文物出 版社,1999年。 [5]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绥滨县四十连遗址》(待刊)。 [6] A.J1.奥德拉德尼科夫、A.』1.杰列维扬科 :《犹太 自治州奈费尔德镇的棘鞫古墓地》,《西伯利亚考古学 一 13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拯 生筮 塑 [7] [8] [9] [1O]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附录 论文集》,新西伯利亚,1966年。 E.P1.杰列维扬科:《特罗伊茨基古墓地》,新西伯利亚,197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顶山与渤海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考古学集刊》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 K.A.热兹雅科夫:《阿什河下游河湾地带考古调查收获》,《哈尔滨自然科学家与民族志学会协会会 刊》第 3卷,考古学分册,哈尔滨,1946年。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永吉查里巴秣鞠墓地》,《文物>>1995年 9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科学 出版社,2001年。 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佳木斯市郊凤凰山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05年 1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绥芬河上游瑚布图河左岸考古调查》,《黑龙江大学学报))1979年 4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罗北团结县墓葬发掘》,《考古)>1989年 8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绥滨永生的金代平民墓》,《文物》1977年 4期。 干志耿、魏国忠:《绥滨三号辽代女真墓群清理与五国部文化探索》,《考古与文物))1984年 2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畔绥滨中兴古城和金代墓群》,《文物))1977年 4期。 赵善桐:《黑龙江宾县老山头遗址探掘简告》,《考古))1962年 3期。 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出土铁渣鉴定报告 中国冶金史编写组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 所送黑龙江绥滨县同仁遗址出土的三块铁渣,进行岩相及化学分析,结果如下。 (一)岩相分析 73STT4②:主要物相为方铁矿(FeO),呈圆滴状,不均匀分布,体积含量 6O ±。磁铁矿 Fe。O 呈细条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在方铁矿颗粒中。富铁橄榄石(FeCa) SiO 呈长柱状、粒状, 不均匀分布在FeO颗粒间,其体积含量为 3O ±。硅酸盐玻璃相成分不固定,呈褐黄色,不规 则状,体积含量 1O ±。 73STT4③:组成物相与前者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别。方铁矿含量为45 ±,富铁橄榄石 含量为 45%±,玻璃相含量为 lO%±,磁铁矿分布在方铁矿颗粒之中。 73STT11③:组成物相与前两者基本相同,含量有变。方铁矿为 25 ±,富铁橄榄石为 6O ±,玻璃相 15 ±。此外,此块中有一层由石英碎屑、长石碎屑以及橄榄石皱晶和玻璃相 组成,这一层没有经过充分溶化,不像熔炼过程中的产物,可能是冶炼时夹人的外来的物质。这 一 1 3R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耋直堂拯 生箜 塑 EXCAVATIoN oN THE ToNGREN SITE IN SUIBIN , H EILoNGJIANG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 In autumn of 1 973,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 excavation on the Tongren site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This is a group of vestiges with the stratigraphic evidence kept clear,the house remains reflecting bright features i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objects showing local traits.The foundations of three houses excavated in the central area remain in a good condition and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same cultural system , which can be called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of Tongren culture respectively.Similar cultural remains are rathe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valleys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including a few localities in Russia).Such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were recorded in the valley of Songhuajiang River(Yongji County,Jilin Province)in the south and that of Suifenhe River in the east. The excavation on the Tongren site made up a missing link in both the spatial and chronological aspects of archaeology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valley,and brought to light a new type of culture.It provided for the first time a benchmark for 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type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and the ethnic affiliation (Heishui Mohe)of the cultural remains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valley from the 5th to the early 1 lth centuries. According to HC dating,the first stage of Tongren culture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from the Sui—Tang to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s and the second stage to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 — 140 —— 责任编辑:杨 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罔版捌 黑屯1正援 同 连 一 胄星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之江蛭浑 仁遣址一 旁重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习版拾 黑屯江绥溪司仁遣址寿星遣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版拾壹 罢屯互爱蔗瓦 : 一期J式骘盅口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扳拾贰 n J℃ 【 I :5 墨77 江要墨 仁遣
本文档为【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9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17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