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ZHUZHAN WU OI 主战武器 1 3 中国 ‘‘ 匿浪 ●■■■ 1'Il ,, 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1982年lO月l6日,新华社受权向 全世界发布了 《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 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的新闻公报,当天 同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的贺电,贺电的全文是:“参加我国 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试验的同志们: 正当全国军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二大精神之际,你们在海上发射运载 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是党 的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方针的又一胜 利。它标志着我...

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ZHUZHAN WU OI 主战武器 1 3 中国 ‘‘ 匿浪 ●■■■ 1'Il ,, 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 1982年lO月l6日,新华社受权向 全世界发布了 《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 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的新闻公报,当天 同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的贺电,贺电的全文是:“参加我国 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试验的同志们: 正当全国军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二大精神之际,你们在海上发射运载 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是党 的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方针的又一胜 利。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 了新的发展,这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 族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特向参加 研制、发射试验以及各项保障工作的 全体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工 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致以热烈的祝 贺和亲切的慰问。希望你们认真总结 经验,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努力奋斗, 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业务水平,为国防 科技、国防工业攀登新的高峰,为实现 国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1982年l0月17日出版的 《解放军 报 刊发了张爱萍在我潜艇首次发射 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当晚填的一首词: ◎ 凌 翔 寒 羽 渤海j , 汁 边 ! fi.f尼j 堑 化剐。 ‘ 代玲fJt}III I’下, IIJ{;_敢带。 舟鲸佗竹槲。 Ii火凌 , 晚I 0 脞 :III。 J m i{: 激, , 甫震海 天。 浪淘沙 一 I夫潜竹廷水下发身寸运戴火箭成功 全国人民兴高彩烈。《解放军报》 为此配发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AVI 一A" § 1 4 啷 翻 强调立足于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 的敌人,在强调充分发挥现有武器装 备作用的同时,丝毫也不忽视武器装 备的改善,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我 们的武器装备,包括发展导弹、原子弹 和氢弹等尖端武器 ”是的 ,潜载水下 运载火箭的研制全过程充分说明了这 ~ 一 点。 固体战略导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大师 潜载水下运载火箭实际上就是潜 地导弹,其总设计师是安徽芜湖人黄 纬禄。黄纬禄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现 为东南大学),1943年借道印度,赴英 留学,l94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 院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在英国留 学期间,黄纬禄感受到德国新研制成 功的V一2火箭带来的威胁,他曾经围 着英国展出的其缴获的那枚德国火箭 看了又看。1947年5月刚毕业,他就立 即拿着硕士学位回国了,当时,国内正 在进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他决定 留 在大陆,迎接人民自由解放的春天。上 海解放前夕,黄纬禄参加了革命工作, 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讯 兵部电讯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 国成立后 ,苏联 卫星上了天 ,中国人民 也想放卫星,于是,1957年被选人国 防部五院 (即导弹研究院)的黄纬禄干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担任我国液体战 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 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 术问题。 黄纬禄在控制系统研究所工 作 1 3年,参加研制过4个液体导弹型 号的控制系统。1970年,黄纬禄开始 鱼责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也就是我 国潜载运载火箭。作为我国固体战略 导弹的奠基人,黄纬禄于 1 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来曾担任航天 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局高级技术 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 院院士 。 中央的决策 我国研制潜载运载火箭的工作起 源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20 世纪50年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 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不 断,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受到来自 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西方敌 对势力的封锁和肆无忌惮的 “核讹 诈”。困难面前,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审 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自己的战略力 量。1956年,党中央做出了重点发展 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的历史性决 策。从 1957年起,我国逐步组建了战 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大批 精英人才和优秀大学生投入其中。 1959年,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 式组建。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 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多次传达中 央的声音:“我们现在掌握的中程、远 程、洲际液体火箭,要尽快向固体火箭 发展,不仅可以在水上、水下发射,而 且还要能在陆地上机动发射;不仅要 掌握巨型火箭,更要掌握小型、灵活、 使用方便的 ‘神剑”’。曾任核工业部部 长的李觉回忆说:“爱萍同志主张现代 化武器打游击。他多次讲道:如果搞固 定的发射架,敌人一个导弹就给你摧 毁了。我们不搞固定的,要搞游动的。 事先多设立几个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把我们的尖端 武器分散开,分散在大山里,用的时候 迅速组装起来,说打就打。他打我打不 着,我打他很迅速。这是很有战略眼光 的举措。”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著 名科学家朱光亚回忆说:“爱萍同志对 运载火箭开始的设计不满意,他说,搞 得这么大这么笨,打起仗来能顶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ZHUZHAN W UOI 器 1 5 吗?部队把原子弹发射架埋在井内, 他说,这是自挖坟墓,打起仗来,不是 很明显地暴露出来吗?他建议说 :我 们的国家有这么多的湖泊、河流,我们 把发射架装在船上行不行,平时隐蔽 起来,战时竖起来就打。真正让它‘神’ 起来⋯⋯”张爱萍的这些话是审视世 界各国战略武器发展后得出的结论。 这之前 ,苏联发明了发射车队 ,日夜不 停地在深山老林里流动。美国则把战 略核武器转移到B一52轰炸机上,不停 地轮流分批在天上流动,可是这样做 的结果是耗资巨大,且仍然不能完全 避开打击。很快。各国都想到了核潜 艇,于是,把核武器放到核潜艇上成了 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的首要选择。我 国领导人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 使我国战略核潜艇及其水下潜地导弹 的研制工作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高起 点起步。 中程潜地固体导弹 我国潜地导弹的研制是随着我国 核潜艇的研制同步展开的,由于核潜 艇具有常规潜艇无法比拟的隐蔽性好、 机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续航能力大、 战斗力强等特点,备受各国青睐。自从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开始 运转以后,为了保卫我国漫长的海岸 线,中央决策层决心建造我国自己的 核潜艇,与核潜艇配套的 “巨浪”潜 帅 导 啦 的 矸F制 仟 备 十b.椎 }.T { 喜 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VIATIONA ! 墨 1 6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从 1965年 8月开始,七机部开始固体战略导弹总 体设计的准备工作,要求它不仅可携 带常规弹头,还可携带核弹头。最初固 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设计近程单级 固体导弹开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 员便对研制这种固体导弹的必要性提 出了不同的意见。1967年1月,在国防 科委听取近程单级固体导弹方案汇报 时,有人认为近程单级固体导弹的战 术技术性能指标难以满足部队使用的 要求,主张立即开始研制中程潜地固 体导弹 。这个意见引起 丁领 导机关的 再视。随后,在深入调查之后 ,国防科 委向中央作了专门报告,经周恩来总 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为 与导弹核潜艇研制同步,应提前完成 中程固体导弹的研制。1967年3月,国 防科委正式 1 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 的研制任务。跨越近程单级阶段直接 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这个任务面 临着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图 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困 难。本来,我国领导人曾向某国领导人 提起,请他们帮助我们建造潜地导弹, 然而,那位首脑挠挠头皮,嘲笑地说: “哦 ,你 们造 吧 ,造 来 了 ,我 订 购⋯⋯” 差点胎死腹中 潜地导弹的研制还差点胎死腹中。 1971年 “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 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委会指示 一 边加紧对鱼雷核潜艇的试航试验, 一 边加快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步伐。就 在这 一节骨 眼上 ,出来 一种极其有 害、别有用心的言论,这种言论把核潜 艇_T程同林彪集团挂起钩来,主要是 因为林彪集团的骨干成员李作鹏曾任 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这些人说 核潜艇工程是 “黑工程”。这 ‘说法传 到叶剑英元帅的耳中,他感到事关重 大,立即报告了周总理,当时,周总理 也很气愤,因为这实际上是周总理亲 自抓的一个工程。当时,在北京医院病 榻上的周总理拿电话听筒的手都颤抖 起来,当即指示要召开一次重要会议, 并不顾病痛在医院召见了叶剑英元帅。 元帅很清楚,总理要求召开这次会议 的 目的,不仅在于批评那种荒谬的说 法,更重要的是要给正在艰难前行的 导弹核潜艇工程鼓劲。这次政治局会 议由叶创英主持,叶帅身穿军装早早 来到会场,坐在会议桌中央位置,他按 周总理指示,要对散布不负责言论的 人进行严肃的批评。不一会儿,李先 念、余秋里等进来了⋯⋯列席会议的 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周希汉 也来了⋯⋯叶剑英元帅目光很锐利地 扫视了一下会场,见大家到齐了,他 |兑:“这个会,总理命我主持,是为了 专门讨论 一下核潜艇工程的问题,先 报一·下有关情况吧⋯⋯”汇报自然 就触及了那个所谓 “黑工程”论调 叶 剑英元帅问周希汉:“工程的某个领导 成员也这样说吗?那些人的依据是什 么 ,有多大影响?”周希汉 一 一作 了 回答。他告诉元帅:“有人说核潜艇是 黑工程,科研人员、工人和我们的核潜 艇官兵听了都很气愤。”叶帅目光又一 次扫视了会场,轻轻拍了一下桌子,说 道:“谁说核潜艇工程是黑工程啊?它 明明是 “红丁程”嘛 !它是周总理亲 自 抓的 “红丁程”嘛!是一项无可非议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ZHUZHAN WU OI 主战武器 17 “红工程”!这是关系重大,非常重要, 有战略意义的一项 “红工程”!” 李先念紧接着说:“我同意叶副主 席的意见,核潜艇工程是红工程不是 什么黑工程。我们的鱼雷核潜艇造出 来了,但还要经过试航、远航等试验, 不能停。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导弹 核潜艇,这工程更不能停,我们需要克 敌制胜的潜射导弹。” 余秋里也激动地说:“我也表个 态,拥护叶副主席的说法,我谴责所谓 核潜艇是什么黑工程的论调,我坚决 支持核潜艇工程搞下去,直到完成。” 说着,他转向周希汉,对他说:“你要 把工程抓起来,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 我,我一定帮助你支持你。” 与会者纷纷跟着表态,整个会议 气氛热烈,情绪高扬,形成了大家共同 声讨所谓 “黑工程”说法的局面。 叶帅很严肃地对肖劲光说;“你们 海军要像抓鱼雷核潜艇一样,继续抓 好导弹核潜艇 ,务必早日把它造出 来。”叶帅还特别冲着周希汉叫了一 声:“周希汉,你要挺起腰杆,理直气 壮地把红工程抓起来。李作鹏垮台了, 他是罪有应得!他当工程领导小组组 长这么多年,从来就是挂名的甩手掌 柜,没干什么实事,事情全是你们和底 下人干的。我知道有人点了你的名,但 你还是要挺起睽杆来,把工程抓好,我 支持你。有什么困难 ,你找先念、余秋 里⋯⋯⋯‘我一定不辜负叶副主席和首 长们的厚望!”周希汉紧紧地握住元 帅伸过来的手,激动地表示。 江青在一次会上,曾经指名道姓 地批评周希汉。将军一直不服,没想到 元帅也知道并且反其道而用之,让他 取代徒有其名的李作鹏⋯⋯要他把红 工程抓起来 ,抓下去。这是对他这个核 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些年来政 绩功劳的一个高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一颗细小的 泪珠从将军的眼角溢出来,不易觉察 地从脸上滑落下来⋯⋯ 就是这样,“红工程”再次坚定地 起航了,历史翻过了崭新的一页。 总设计师的回忆 据黄纬禄总设计师在 “研制固体 运载火箭》一文中介绍,他于 1970年 4月 22日从液体火箭控制系统研究所 调到固体火箭总体设计部。这一天,他 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液体 火箭走向固体火箭,从地地火箭走向 潜地火箭,从控制系统走向火箭总体。 那时,固体火箭总体部刚从内蒙迂到 北京南苑,当时,黄纬禄的家住在北京 海淀区永定路,他的三个孩子都“上山 下乡”,到云南和 “北大荒”去 “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家中只有年过半百 的老伴和比黄纬禄年长 2 0岁的老表 姐。由于不放心老伴和老表姐虚弱的 身体,黄纬禄每隔一天要从南苑骑自 行车回家一次。从单位到家大约6O里, 每次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让我们的总设 计师累得浑身是汗,不过,用黄纬禄的 话说,那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之旅, “锻炼了身体,回家后冲上个澡,精神 上也非常爽快!” 固体潜地火箭是潜艇在水下一定 深度发射出来的固体火箭,有许多不 :同于陆基液体火箭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最早是由地处内蒙古的七机部四院于 1 967年开始研制的,后来总体部和控 制所于1970年迁至北京,隶属 院,黄 纬禄就是在那一年调到总体部当主任 的。这次调动,使黄纬禄走进一个全新 的领域,他只能从头学起 ,边学边干 , 向同志们学习,向图书资料学习,就这 样,黄纬禄很快对固体潜地火箭有所 了解,逐步有了发言权。 发射潜射导弹是一件很担风险的事 情,事先必须做好多次导弹模型弹的发 射试验 1972年6月,工程办公室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始水下发射导弹模型弹试验。每次试 验前,核潜艇工程办公室都要将试验准 备情况和阶段性试验计划报告军委和周 总理。这次计划上报后,办公室主任陈右 铭考虑到总理生病,军委首长工作多,发 射模型弹就不当面向军委首长汇报了, 而_任试验中通过简报形式向上报告。但 工作极端认真细致的叶剑英副主席获悉 后,说:这是一件大事,我要亲自听一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VIATIONARCHIVES 1 8 汇报。陈右铭听到消息后,喜出望外。他 带着有关人员连忙赶到京西宾馆,当面 向叶帅 汇报试验的准备工作。在这次专 门为汇报而召开的军委办公会议上,李 先念也来了。汇报开始后叶帅听得很认 真,问得很仔细。海军某基地的一个负责 人由于心情紧张,担心讲不好,便照着稿 子念了起来。叶帅打断他说:“汇报提纲 我们手里有,你不要照本宣科。希望你重 点讲一讲,有些问题最好作些解释,因为 我们不但要听懂,还希望了解更多的东 西⋯⋯”足足汇报了一个多小时,会议结 束时,叶帅说:“我同意你们的计划,就 照计划进行试验。试验一定要组织好,不 要出事故,注意,千万不要砸了潜艇,把 艇砸坏了就起不来了。打捞救生船也要 准备好,祝你们成功 ” 最早 ,科技工作者们将固体潜地 火箭命名为 “巨龙”,后来 ,五院一位 负责人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据 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 中央专委会上 说,要对固体潜地火箭重新考虑一个 新的名字,原因是毛泽东主席对龙不 太感兴趣,毛泽东主席常把龙比作邪 恶之物,如 “今It长缨在手,何时缚住 苍龙”等等。科技工作者们决定尊重毛 主席的意见,避免使用 “龙”字,把 “巨 龙”改成 了 “巨浪”,好在 “巨龙”,“巨 浪”汉语拼音的字头都是 “JL”,所以 这一改动对 已大量完成的图纸并 没有 太多影响,无需作任何改动。 1978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 火箭被列为国防尖端技术的重点任务 之一,加快了研制步伐。国防科工委、 海军和航天工业部、船舶工业部、核工 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 密切配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军 队系统先后参加研制 生产和试验的 单位达2000多个。在研制过程中,科 技人员既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 又敢于创新,走自己的道路。 困难重重 困难重重。这一艰巨任务对我年 轻的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是一个严峻的 考验。1979年,因一院承担的任务太 多,型号太多,为加快研制进展,有关 部门决定将研制“巨浪”的任务从一院 调整到二院,黄纬禄也跟着回到二院, 并担任该型号的总设计师。那时,由于 很多重要协作单位都在院外或部外, 为加强管理,每周在二院召开一次协 调会,检查上周计划执行情况,同时安 排下周任务,没有特殊情况,航天部副 部长程连昌、科研局局长钱维松与邵 锦成及国防科工委三局副局长丁衡高 与汪永肃都必须参加。凡是二院自身 无法解决的问题,航天部和国防科工 委都全力帮助解决,所以,研制工作进 展非常顺利。 ‘ 尽管二院是抓总单位,但二院的 领导及科研人员对协作单位从不发号 施令,而是像兄弟一般,因此大家感情 融洽,一遇难题非常好协调。当时,钱 维松局长几乎全力抓 “巨浪”,以至获 得了 “巨浪局长”的称呼。程连昌副部 长对 “巨浪”想得更是周到,每次开动 员会,他都能列举二三十条注意事项。 由于他想得太细太全了,以致其他人 发言时无话可说,因为该讲的程部长 全讲了。丁衡高副局长是个典型的务 实派,他在协调会上讲话不多,但一遇 难题,他都能及时到国防科工委主任、 副主任那里去想办法解决 。由于上下 一 心,同心协力,所以,科研人员顺利 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潜地导弹方案论证中,科研人 员遇到了诸如潜艇空 间有限,导弹外 型尺寸有严格限制,弹头核装置、装弹 仪器设备必须轻型化、小型化;水下发 射方案及水下运动规律,在潜艇运动 和海水浪、涌、流的作用下,导弹点火 时的大姿态稳定 ;导弹水下严重受力 引起的载荷、强度设计计算。导弹气 密、水密性保证。油雾、盐雾、霉菌等 恶劣环境下的防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ZHUZHANWUOI 主战武器 9 这些问题被科技人员一一攻克。 1980年,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 验领导小组,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任 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马捷任副组 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核潜艇工 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兼主任。198 1年, 建立了试验总师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潜地导弹总设 计师黄纬禄任总师,核潜艇总设计师 黄旭华、国防科工委测通所副所长沈 荣骏及海军潜地导弹试验部参谋长谢 国琳任副总师。l982年3月成立首区 (发射区)和末区 (溅落区)指挥部。 首区指挥部设立在海军试验基地第二 试验区,末区指挥部设在 “远望l号” 船上。 水下发射试验包括潜艇水下发射 模型火箭和遥测火箭两种状态。模型 火箭水下发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火箭 在水中(包括筒中段)运动的各种技术 数据,考核发射动力系统、发射筒和火 箭的协调性。遥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 的主要目的,是考核设计方案的正确 性和设计精度是否满足指标要求。在 如何选择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技术的试 验途径时,设计人员分析研究了国外 研制固体潜地导弹的经验和教训。在 国外,都建造一个巨大的水池作为水 下试验场,并且在海上圈出一块水域 作为模拟弹的落区,在水池和海里还 都要兜一张大网,这两张网特别是海 里的网大得难以想像,几十吨重的模 拟导弹从空中落到网里回收上来再重 复使用。当时的中国没有这个条件,如 果等建造起来再搞,不但耗资巨大,而 且要延长5年时间。中国人本来就落伍 了,再要耽误5年实在受不了。魏乃文 和他的战友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设想 了一条新的途径,尽量少花钱,走快 步。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 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再研制 一 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 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 魏乃文等人的设想得到了核潜艇 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的支持。当时, 正当魏乃文等人观点各异、左右摇摆 的时候,陈右铭从北京来到了试验场。 陈右铭的小车绕过插有“试验区域”的 牌子,来到指挥所。他找到魏乃文和副 所长李籍年,对他们说:“上级支持你 们土法上马。于笑虹副院长说过,你们 搞研究试验应土法上马,可以搞很土 很土的,这样适合我们当前实情,它能 解决不少原理性的问题。搞水下发射 很复杂,情况摸不清,就无法进行。但 土法可以在池塘、水库里搞模拟性实 验。当前你们不能等待条件,应利用土 办法把一些原理性的模拟实验搞起 来 ”又说:“试验用的模型弹,如金属 的加工来不及,可用木头、水泥的来代 替。开始搞不可能搞大的、真实的,就 从搞小比例的模拟性研究入手,用几 千克的模型弹做试验,逐步扩大到几 十千克的,也可以用炮弹来代替。” 陈右铭在看完试验后又再次肯定 了他们的试验方案。说:“你们这种有 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艰苦 奋斗精神十分可贵,有了这种精神,我 相信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装置定会研制 成功!”陈右铭还告诉他们,来前,他 曾分别找了七院主管基建、科研的部 长、副部长商量,请他们对魏乃文等人 的试验给予经费和人才方面的特殊照 顾⋯⋯ 魏乃文感动得流下热泪,他紧紧 握住陈右铭的手,感到精神振奋,他保 证以两年收到预期效果的高效率来回 报祖国对科学家创造精神的支持。 在选择何种发射方式时,科技人 员认为,为了潜艇在水下运行稳定,并 保持一定的深度,潜艇必须以低速持 续航行,这样就给潜地火箭发射带来 一 系列问题。要将一个十几吨重的导 弹从水下几十米深处推出水面,并使 之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较小的出水 姿态角,且保持弹体初始姿态的稳定, 除需要在导弹外型设计上采取一定的 技术措施外 ,还要选定一种动力源 ,使 导弹在发射筒内就能获得足够大的初 始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潜艇水下发射 的安全,才能对目标进行准确瞄准。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VIATIONARCHIVES 20 担发射装置研制的设计人员经过反复 分析论证,最后选定了燃气动力、导弹 水下冷发射方式。 在选定导弹的试验程序时,科技 人员认为,国外潜地导弹试验分为7个 程序,太复杂,周期太长,使用的导弹 数量过多,耗资巨大。我国潜地导弹试 验若只经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发 射试验考核后,直接搬上潜艇发射,既 可节省研制经费,又可缩短研制周期, 从而提出了中国独创的 “台,筒、艇” 三步试验程序。其中把 “陆上水基试 验”改为利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考核 弹体结构入水强度和检验入水深度的 试验,就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资金。 固体推进剂是在没有外援条件下 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研制固体推进 剂的四院地处偏僻的内蒙古,生活条 件十分艰苦。研制条件相当简陋,但全 体研制人员克服困难,经过20年的拼 搏,并牺牲了几位同志的宝贵生命,终 于研制成功满足飞行试验要求的复合 固体推进剂和发动机,为固体火箭的 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发射装置 的燃气发生器应该采用什么主装药作 为发射动力?在课题研究中,科技工 作者提出了使用复合药和双基药两种 方案。当时,双基药在国内还是空白, 在国外只有美苏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 生产,但后者比前者优越得多。鉴于时 间紧的现实情况,科技工作者决定,在 着力研制双基药方案的同时,也不能 放弃国内已经较为成熟的复合药方案, 但最终要趋向干研制双基药方案。魏 乃文他们又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路 途。派谁去间有 关工厂一道攻克 后者呢?魏乃文 想到 了有志 向, 敢想敢干的董金 荣:他不知董金 荣乐意不乐意 , 把他叫到一旁 。 悄悄 问道 :“小 董,你愿意搞复 合药呢,还是双基药?”“当然是双基 药!~‘为什么?~‘因为它属于世界先 进水平,要千就干世界一流的!”“那 你有多大把握?”魏乃文紧盯着董金 荣的双眼问道。“70%!~好!就定你 了,我请你当攻关组的组长 ” 于是,小董背起铺盖卷带着郭立 本等课题组成员出发了,他们按计划 完成了任务。 专心细致 “三防”措施 (即“防潮”。“防霉”, “防盐雾”措施)是火箭研制过程中一 个不起眼却十分关键的措施,研制人 员认真贯彻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航 天事业要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 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从元 器件、原材料到整机、包装箱、库房条 件、套箭衣等所有能够想到的问题,都 采取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逐项 通过严酷条件下的考核,确保万无一 失、稳妥可靠。 为保证 “巨浪”潜地火箭的气密、 水密和结构强度,总体部结构研究室 进行精心计算分析和设计。箭体和固 体发动机生产厂用严格的工艺保证生 产的可靠性。由于火箭尺寸的限制,仪 器舱体积比较小,计算机研究所想方 设计,把计算机的体积一下子减小到 二分之一以下。控制研究所把一些设 备进行合并,又把外壳的形状按仪器 舱的形状进行设计,使安装更加紧凑 为了协调仪器舱的安装。钱学森同志 还亲临现场进行指导,遥测系统研究 所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使设 备体积大为缩小。所有这一切,全是靠 各研制单位的通力合作才得以顺利实 现的。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不能按要 求随时关机,设计人员经过仔细分析 计算,在二级发动机的前封头上配置 了三个反向喷管,解决了这一难题。这 些技术都是液体火箭未曾使用过的。 一 段时间,潜地导弹安全控制系 统一直找不到人落实。战略导弹发射 要飞越几个省、数十个城市,其中有许 多要地和人口密集地区,万一试验出 毛病,导弹掉下来落到城市和要地,那 将会是一场大灾难。倘若飞到周边国 家去,将是一场难以说清的涉外事件。 所以,导弹飞行中一旦失灵,就必须由 无线电安全控制系统指挥导弹在空中 爆炸 ,防止灾难的发生。有人形象地 说,安全控制系统就像拴在导弹上的 一 根保险绳,控制在地面操作人员手 中。正当大家为找不到合适设计人员 而犯愁的时候,海军试验基地中年干 部李福才闯了进来,瘦瘦巴巴的他挺 起胸说:“我们自己干吧!我们有这个 能力!”因为这个系统很复杂很神秘, 人们弄不清也讲不明白,李福才举例 说:“我想将这个系统设计成类似手电 筒的光束,保证导弹在光束中飞行,一 旦飞出光束,自动指令就会毁掉它。” 为了这个系统的成功,李福才耗去4年 心血,光程序框图就画了1年,整个系 统反反复复搞了4次,设计出总体方案 28本,最后定稿的方案就一尺多厚,如 果用这些数字排成一路纵队,恐怕有 万里长城那么长了。这套“软件 工程, 涉及到地球物理、应用数学、飞行力 学、大地测量、光测遥测、数据以及控 制原理等十几门科学知识。李福才为 了这个方案的诞生,割舍了一切工作 之外的活动。在水下发射快临近的决 战时刻,已瘫痪 8年的李福才的母亲, 又突然患脑溢血住院了。李福才知道 母亲不久将离开人世。母亲在他身上 花的心血最多,他对母亲也最爱。他多 么想赶到医院去守候在母亲的身边 啊!可是他的计算已到关键时刻,分 分秒秒都很珍贵,他实在难以开1:1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圣g 圣坚△ g! 主战武器 21 假。李福才相信,水下发射成功的那 天,母亲和亲人们会理解的。1982年 6月25日,第一次用飞机作目标,全系 统动态校飞一举成功, 整个测控系统 的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连接 起来,工作协调正常。从而解决了最担 心的问题。此后经过40余次全系统合 练,16次动态校飞,证明首区测控系统 方案正确,设备匹配,工作协调。一扫 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云,赢得上级和 专家的信赖。有了这套测报系统,当导 弹发射时,人们在指挥部,就可以通过 指控中心各种显示记录仪,随时了解 导弹的飞行情况和运动轨迹。真是“坐 在大厅中,遥知云天外”。为表彰李福 才的重大贡献。组织上给他记二等功, 提前晋一级,并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 表。李福才开辟了一条战略导弹飞行 的安全航线,填补了试验基地一项重 大技术空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全面论证后,我国第一代潜 地导弹初步成型:导弹外型除头部与 尾罩,两级均为圆柱体,弹头因受长度 尺寸和安装核装置的限制,选择了组 合锥形。为了承受导弹发射时高温高 压燃气的作用力。导弹尾端设计了外 形为椭球形的尾罩。考虑到导弹长度 受限制和气密、水密要求,两级之间采 用封闭式热分离方案等。其两级动力 装置为固体发动机,采用新研制的复 合推进剂和高强度钢壳体。在固体发 动机研制中,首次采用了较先进的摆 动喷管(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二级) 的推力矢量控制方式。为了提高导弹 的命中精度,准确控制二级发动机按 指令关机,在二级发动机前封头上设 置了3个反向喷口,以实现推力终止, 并提供头体分离的反向推力。同时,还 院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核潜艇导弹 发射装置总设计师魏乃文。他指导一 个年轻的工程师接通电源。扭动开关。 由一个大的汽油桶改装成模拟水箱。 里面放着缩比的专用试验设备和一个 木制模型导弹。作为发射动力的是一 台喷漆压气机。观测仪器已做好准备, 瞄准着它们。 在撤离模拟水箱时,他叮咛了一 句:“一定不要紧张,不会出事⋯⋯” 谁能想到。几年后我国核潜艇的 水下壮观发射,其最初的形象是在这 样一个汽油桶里孕育成型的。可以说, 这是潜射导弹的一次胎型发射。 魏乃文是解放前毕业于广西大学 的高才生,本来分配在上海某研究所 工作。七院领导的一个决定激发起他 早年立下的报国之志:干一件大事,为 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老魏,调 你到北方的一个研究所贫责潜艇导弹 发射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七院院长 刘华清告诉他。 副院长于笑虹交待任务时对他龃 “你要准备与风沙、盐碱,粗粮打交道, 更困难的是研究所是在原海军文化补 习学校的旧址上改建的,缺少实验室、 仪器设备和高级技术人才,一切都要 你去白手起家⋯⋯” 所谓 “发射装置”。技术上全称应 是 “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是核潜艇 武器系统中五大系统之一。是当今世 界军事尖端技术之一,是七院总体设 计所要攻克摘取的 “七朵金花”之一。 魏乃文知道自己肩上的重量。 口 中国402潜艇 魏乃文毫不犹豫就把全家从上海 迁到了北国。很快。经过集体的讨论研 究后。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研制潜艇水 下发射装置的设想。因为刘华清院长 对他说:“潜艇导弹发射装置如何研 制,你们可以提出具体意见,研究工作 要立即开展,要在五六年内拿出科研 成果来。”于笑虹副院长说:“导弹核潜 艇决定要搞。原子动力预计 X X年可 以拿出来,潜用导弹在X X年也可以 拿出样品。你们的发射装置研究工作 应立即搞起来。潜艇发射导弹有水面 发射和水下发射⋯⋯今后的发展方向 主要是攻克水下发射。这也是上级为 你们研究所确定的方针。” 魏乃文提出的方案得到刘华清、 于笑虹的支持,也得到核潜艇工程办 公室和专家们的支持。这个以他的名 义上报,实为集体智慧结晶的Ⅸ对研制 潜用弹道式导弹发射装置的意见》。是 一 个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不仿制 ,一步 到位,直接 自行研究水下发射装置的 方案。魏乃文认为,我国潜射导弹发射 装置的发展道路,不应走苏联先 “水 面”后 “水下”的老路,而应直接从研 制水下发射装置开始。 他的理由十分充分。他说;“潜地 导弹发射有两种方式:一是水面静力 发射 二是水下动力发射。50年代,根 据中苏 ‘二四’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 导弹常规潜艇制造技术,潜地导弹水 面发射装置是随舰转让的重要设置, l966年完成了安装、调试、试验后交 付海军使用。但这种水面静力发射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VIATIONARCHIV ES 式不利于发挥潜艇特有的战术技术性 能一一隐蔽性。因此,各海军强国都在 研究水下动力发射装置,即潜艇在水 下航行状态,依靠发射装置动力系统 将导弹射出后,导弹才点火飞向目标。 它充分发挥了潜艇隐蔽性和机动性的 特点,并使生存能力和进攻能力得到 大大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一大 家的认识,使之变为集体的智慧和行 动。当时面临的困难首先是:潜地导弹 水下发射技术是一项十分保密的新技 术,封锁很严,科研人员手上只有几份 片鳞只爪的国外情报资料,有价值的 东西极少,研究所里除了少数人参加 过苏联水面发射装置的仿制外 ,大部 分人部是毕业不久且又专业不对 口的 新手。 魏乃文担心完成不好任务,于是 召集全室科研人员开会研究。他说: “如果我们走苏联的老路,第一步搞水 上发射,第二步再搞水下发射;水下发 射又走美国人的老路,那么,我国潜地 导弹发射装置将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 联。可如果我们大胆创新,第一步就搞 水下发射,水下发射叉走我们 自己的 路,成功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但我们 全室照有十几个人,条件和艰巨程度 可想而知。”技术员董金荣坚定了魏乃 文的想法。他说:“我认为魏总的担心 是多余的 ,我们的瞄准点就应定在世 界先进水平上,把美苏分两步走的路, 一 步走完。” 董金荣的话赢得⋯片掌声。那么 这种设想可行不可行呢?魏乃文接受 任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资料,调 查研究,进行方案论证。没有实验室, 没有仪器设备,实验研究如何起步? 魏乃文带领着探索者们把一间已废弃 的旧花房稍加修整,用作实验室;然后 把一只汽油桶立起来,改装成模拟水 箱,用现成的喷漆压气机作为发射动 力加工了一些试件,借用了一些仪器、 设备,就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开 始了上述 1:25原理性模拟发射试验。 这是一个笨拙而又无可奈何的土 法上马!它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试验条 件的窘困。 试验在紧张进行。“发射!”只听 一 声沉闷的巨响,木制模型导弹像小海 豚一样从水中窜出,飞向空中⋯⋯仪 器记录下探索者们的数据。 初始的成功令探索者们欣喜若狂, 因为他们为攻克水下发射装置的技术 难关启动了第一个按钮,迈出了坚实 的第一步。 不久,是第二、第三、第四⋯⋯第 十、第十一步⋯⋯到 1965年底,他们 只用三四个月即完成了总体和关键技 术课题的初步技术论证。 再次飞跃 魏乃文和他的战友们还酝酿了第 二个跨越,就是水下发射装置的发射 动力问题。摆在魏乃文等探索者们面 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走国外以压缩 空气为发射动力的老路;另一条是采 用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燃气、蒸气发 射动力的方案,自己独立研制。前者平 坦 ,后者崎岖。魏乃文又毫不犹豫地选 择了后者,作了第二次勇敢的跨越! 因为他们知道,前者已被美国人抛弃 了。目标明确后,他们设计了一套以火 药为发射动力的 1:5水下模拟发射装 置。但怎么进行试验呢?原计划要建 造一个长3O米、宽4米、深6米的水 池,试制一整套模拟弹回收装置,然而 造价高得惊人,研究所难以承受。经费 成问题,时间又不允许他们等待得太 久 。魏乃文他们再一次土法上马,他们 用一个直径为2.5米,高6,5米的钢筒 代替庞大而又造价昂贵的水池,用1米 多厚的沙子、锯末铺在模拟弹落点区 的场地上,代替复杂的回收装置。 巨大钢筒埋在地里,再糊上水泥, 成为发射井,里面灌进水,模型弹就在 这水井里试验,解决配药和点火装置, 代替 “水下试验场”。这个办法很土也 很妙,一系列重大试验就是在这个水 井中进行的,第一次试验的目的是选 择哪种发射动力系统最好,吊车将灌 满水的模型弹垂直吊起竖入发射井中, 它的重量跟真的导弹一样。试验场的 人员藏在掩体内,用电钮进行点火, “咣啷”一声巨响,虽然把模型弹弹出 了发射筒,但同时也把发射器的弯管 冲破了,就连厚厚的水泥墙也被冲塌 打碎,个别配件飞出几十米外,把一辆 车子的顶篷砸出一个大窟窿 有位潜 艇艇长也在现场观察,他被这一切惊 果了,他知道潜艇的壳体并不比这个 钢筒坚固,要是这种情况发生在水下, 他的潜艇就成了 “水下棺材”了。 我国许多东西都是从土里土气开 始的。在那些日子里,围绕发射井,经 常是车水马龙,挑灯夜战,成了不夜 城。许多数据、参数、装备,都是从这 发射井中一次次实验得到的,其中有 两个年轻人,几乎形影不离地工作在 发射井旁,一个叫李银芳,一个叫薛佩 勤。李银芳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 院,从事弹体专业,整天在发射井中钻 来钻去,对导弹精心维护。导弹装填 时,井内拥挤,有时为了纠正弹体错 位,李银芳就在狭缝中指挥,只要稍有 故障他就会被挤成肉饼。有一回,发现 一 处有漏水,必须用一种特别胶补上, 而这种胶有毒,人体接触后会产生积 累性中毒,按规定只准干 1O分钟,要 几个人轮换。可是那个地方很狭窄,工 作起来很困难,李银芳有些不放心,自 己冒着危险延长时间,结果他的眼睛 视力下降了,后来左眼失明了。 试验是十分艰难的。试验成功了, 大家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试验失败 了, 大家又要忍受失败的痛苦,一次陆上 发射台试验时,由于惯性平台帽盖改 厚,没有在地面做充分试验 ,造成火箭 在空中作拐弯时平台框架受阻不能转 动,火箭失去基准,姿态无法稳定,上 天后飞成s型,大有杂技表演之势,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ZHUZHAN W UOI 主战武器 23 果在空中自毁。这次也有收获,那就是 使惯性安全白毁系统得到实际考核, 只是代价过于昂贵。这次失败的教训 是:平台在测试时没有把帽盖盖上模 拟实际使用时程序转动的操作,以致 这一故障未能在地面发现。这一教训 告诉科研人员:今后在地面进行试验 时,一定要尽可能模拟空中飞行的实 际情况。 l970年夏,黄纬禄和总体部部分 同志携带一枚模型火箭的壳体,到南 京长江大桥附近进行溅落试验。所谓 模型火箭,就是指外型尺寸、重量、转 动惯量、重心位置等都和真实火箭相 同或相近,用来模拟真实火箭从潜艇 发射筒中弹射出来,以检查发射过程 中各方面协调性的一种火箭的全尺寸 模型。为防止发射出来的模型火箭落 入水中时沉砸潜艇,总体部的同志设 计出一套灵巧的排水装置,把模型火 箭水箱中的水在入水前排尽,以减轻 重量,排尽水的模型从高空回落到水 中后到底能冲入多深,是否有砸艇的 可能呢?黄纬禄带着负责水下发射的 副指挥周诚等人来南京做溅落模型火 箭试验便是来拉直这个问号的。 当时,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用不 久,南京的气温高达38℃以上,而科研 人员在试验前还要钻进曝晒之下的模 型壳体内粘贴橡胶囊,壳体内温度竟 高达五六十度,加之胶接剂挥发出的 刺鼻气味更是令人作呕,模型壳体内 难以存身。为完成任务,参加试验的技 术人员不怕艰苦,不辞辛劳,光着膀 子,穿着短裤,弯着腰蹲在壳体内进行 操作,5分钟时间就浑身汗流浃背,10 分钟就必须出来透口气,换个人。经过 几个年轻科研人员 10多次轮换,终干 贴好了橡胶囊。 在这次轮换操作中,几个年轻的 科研人员都累得精疲力尽。有的人几 近虚脱。总设计师黄纬禄为体验生活, 经再三请求,也进去感受了一下大伙 的艰辛。当时的科研条件实在太差,不 仅白天工作艰难,晚上同样不好过,当 时,科研人员仅在浦江边的工人宿舍 内临时借了几张床位,宿舍潮湿,蚊虫 又多,所以难以入眠。科研人员勉强睡 着后醒来,浑身如雨淋一般。 一 切准备就绪后,溅落试验开始 了。那天,南京军区司令员 江苏省委 第一书记许世友下令南京长江大桥戒 严,由于不便说明戒严的真实原因,许 世友只得说 自己要钓大鱼。那天天刚 亮,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许世友 司令员还真的带上钓具和猎枪出了门, 他当然没有去钓鱼,而是拿着钓鱼杆 去巡视戒严部队了。2O多吨的吊车随 后开到南京长江大桥的中央,紧靠桥 边,将近 10吨重、外表漆着白漆的钢 壳模型火箭垂直吊挂在离水面约4O米 高的大桥外侧,吊点连接处放置一枚 爆炸螺栓,模型壳体内的胶囊充满了 气体,防止溅落入水后下沉。打捞船也 选定好有利位置准备打捞,摄影机、录 像机也各就各位。一切准备停当后,总 设计师黄纬禄向南京军区司令员、江 苏省委第一书记许世友报告,请示开 始试验。许司令下达了试验命令后,黄 纬禄立即下达 “通电”的171令。电源接 通,爆炸螺栓爆炸,白色模型火箭一溜 烟地溅落到长江汹涌的江水中。有线 测量记录了全部数据 ,摄像机摄制了 所需的镜头,打捞船及时打捞起模型 壳体。由于配置不当,有线测量电缆随 模型下落时使一位工作人员背部压伤, 黄纬禄总设计师的手臂也因急救那位 同志而被擦伤,流了不少血。尽管这次 试验发生了流血受伤,但这血的代价 是值得的,因为入水最大深度的数据 已准确测了出来,不大于20米,由此 可证明:模型排空水后再溅落水中是 不会砸艇的。不过,这次试验也暴露了 一 个重要问题, 即模型垂 直溅 落时水击压力 从底部 将胶囊 击破 ,水已开 始向水舱灌入, 因打捞 及时 , 模型弹才未下 沉 。后来改进 设计中加了一 个排水堵 盖 , 保护胶囊不被击破。第二次试验,科技 工作者采取水平溅落的方式,以考核 模型结构的强度,试验中连接模型两 段的32个连接螺栓全部滑扣,壳体分 成两段,因此在后来的设计中科技人 员在模型的顶部增设了降落伞,以保 证模型不会水平状态入水。经过这一 系列试验,暴露了一些问题,采取了一 系列针对措施,从而使模型火箭的设 计更趋完善。据了解,利用江桥进行火 箭溅落试验在国际上可能是第一次。 由于有溅落试验做保证,科研人 员心里有了底。几个月后,经中央军委 批准,决定按照真实火箭的发射程序 进行一次模拟火箭弹的发射试验。美 国研制 “北极星”I潜地导弹时先在陆 台进行发射试验,然后进行舰船运动 模拟器发射,再进行潜艇水面发射、水 下固定发射,最后才进行潜艇水下发 射。由于这样做不仅技术复杂,而且耗 资巨大,且利用率较低,所以,我国科 研人员决定采用潜艇直接从海上发射 模型火箭的方式进行水下发射试验。 在此基础上,直接用遥测火箭在潜艇 上进行飞行试验,省去了一个投资巨 大的水池,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约了科 研经费,大大简化了潜地火箭的研制 过程。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 方案。 从海上发射模型火箭并不轻松, 一 切都按照发射真实火箭的程序进行。 首先将准备好的模型火箭用装填筒装 入潜艇的发射筒内,潜艇驶入预定海 域,下潜至要求的深度。当艇长接到指 挥所下达的发射口令时,即按下发射 按钮,点燃燃气发生器,将模型火箭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Q△ 5△三!Q △曼£基5 昌§ 24 [—固国圈 水下弹射出水面。在未达到最高点时 开始排水,水从尾端向箭体垂直方向 四周喷出,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 个银盘。当模型从最高点下落过程 中,从 头部弹 射 出一 顶彩 色的 降落 伞 ,使模型尾端向下倾斜先落入水 中,以减少水对箭体的冲击力。箭体 入水后,由于惯性先下沉约 1 0米左 右,再上浮到水面。打捞艇立即前往, 将箭体捞起。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大家 共同鼓掌庆贺。 水下发射 l973年 lO月初,七机部模型火箭 水下发射试验队到达海军试验基地。 这次任务是完成三发模型火箭水下发 射试验。按习惯的程序,次日召开了试 验计划的协调会。在会议室里挂着一 张复杂的计划流程图,其中有一个陌 生的项 目,叫潜水训练。据解释,这是 为上潜艇出海执行发射任务的技术人 员安排的。理由很充分:做试验嘛,就 有失败的可能,万一潜艇失事,人还可 以逃生。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没想到,自 己水都不会游,还要当潜水员 在火箭安装和测试的间隙,安排 了潜水训练 参加训练的技术人员有 20多人,由一位老资格的潜水队长当 教员。训练中,先是上理论课,讲潜水 的目的、要求、潜水器材和潜水方法 等 科技人员用的是51型呼吸器,它 由面具、呼吸阀、气瓶、呼吸袋和各种 开关阀门组成,气瓶中的气体由氮、 氦、氧等气体组成,可下潜 60米。它 可作出水后的漂浮 工具 ,也可作防毒 面具。 关键的操作是换气,要背熟换气 口诀。在课堂上,大家用这些器材模拟 黑洞。突然,警铃响起,后盖一下被关 死,两人在铁筒一般的鱼雷发射管中, 心都快跳到了嗓子眼,一个劲地鼓励 自己沉着冷静,这时灯光闪了一下,一 股响声喷了进来,鱼雷发射管里开始 注水,海水渐渐漫过身体,最后淹没了 全身。又是 “咣铛”一声响,前盖打开, 一 股压力把她俩从管里射了出来,终 干完成了逃生训练。但出水时,孙淑贤 可能弄错了开关,供气断了,不一会儿 就不省人事。被救援人员救出水后,被 急救过来。之后,她又主动要求参加第 二次、第三次训练,终于合格,走进潜 艇参加发射。 I 真正挑战 【 ■■_ IIII11 illl m■■■■■■■■■■■_■●■■__●■■一 经过多次训练,大家最深的感受 是:在潜艇上搞试验,首先要不怕死。 } 在试验队和基地的紧密配合下, 1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科技人员完 l成了模型火箭的总装测试,并将火箭 顺利装入潜艇的发射筒中。接着,科技 i人员便开始作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如 安装电池、测试、封舱等 潜艇里舱室 狭窄,设备多,电缆、管道纵横交错。 舱内湿度大,很闷。试验队员每天在艇 !内外爬上爬下,工作一天确有些疲乏, ;不过睡上一觉,第二天照样干 I 某天,这是试验队员出海执行发 ;射任务的日子。大家早早起来吃过早 饭后,便带些干粮乘车到码头,整队上 j艇。试验船队庞大,除试验潜艇外,还 ;有指挥、警戒、护卫、打捞、救生等舰 艇。刚出军港不久,天上乌云滚滚,海 上狂风怒吼,茫茫大海激起一片白色 浪花。指挥艇不停地摇摆起来,纵摇、 横摇,还有升沉,就像仪器作摇摆试验 j一样。又过半个多小时,凤越来越大, 大海在咆哮,在发狂,掀起好几米高的 j白浪。简直使人无法想像眼前的大海 曾经以它的姿容令人迷恋过。艇的甲 板被海水冲撞,浪花飞溅。艇的摇摆幅 i度很大,使人站立不稳,只好依壁而 {坐,艇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呕吐起来。随 同执行任务的打捞船吨位不大,只见 ’它在水面一上一下,忽高忽低。船上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28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