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逸尘著__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逸尘著__

举报
开通vip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逸尘著__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                           逸尘著  在著名的古刹南华寺里,供奉着三位肉身菩萨。中间一位是人们熟知的六祖慧能,右边的是丹田大师,左边的是憨山大师。憨山大师以何功德能与六祖供奉在一起,这是人们关心的事情。 憨山大师一生,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勤奋学习,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如法修持,取得惊人成就。潜心著述,深刻阐述佛道妙义。智慧权巧,循循引渡芸芸众生。持戒精严,堪为修行人的表率。 先让我们概述一下憨山大师的生平。 憨山(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朝金陵全椒县人。父...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逸尘著__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                           逸尘著  在著名的古刹南华寺里,供奉着三位肉身菩萨。中间一位是人们熟知的六祖慧能,右边的是丹田大师,左边的是憨山大师。憨山大师以何功德能与六祖供奉在一起,这是人们关心的事情。 憨山大师一生,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勤奋学习,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如法修持,取得惊人成就。潜心著述,深刻阐述佛道妙义。智慧权巧,循循引渡芸芸众生。持戒精严,堪为修行人的表率。 先让我们概述一下憨山大师的生平。 憨山(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朝金陵全椒县人。父蔡彦高,母洪氏。憨山,本是五台山一山峰名,山峦奇秀,景色宜人,大师于1573年(万历元年)春游五台山时登上此峰,因以之为自己的名号。关于此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人渡海求仙,他在五台山“鞭石成桥”,许多山峰都被他赶下海了,唯独此峰不动,傲然挺立。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憨山”,大约是赞其倔犟不屈。大师以此为名号,含义甚深。 憨山大师七岁开始入社学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九岁时,从一寺僧处得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中高兴,悄悄把经文背诵下来,回家时还为母亲念诵一遍。这是他开始与佛法结缘。十岁时,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憨山觉得很辛苦,就问母亲:读书有什么用?母亲说:做官。憨山又问:做什么样的官?母亲说:从小官做起,有能耐,可以做到宰相。憨山又问:做了宰相又做什么?母亲说:做了宰相就罢了。憨山说:辛辛苦苦一生,到头来反而罢了,做他有何用。我要做个不罢了的。母亲说:像你这样没学问的人,只可去做个挂搭僧。憨山问:什么叫挂搭僧?母亲说: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到处有人供养。憨山说:做这个好。母亲说:恐怕你没有这种福。憨山问:为何要福?母亲说:世上做状元的常有,出家做佛祖的就不常有了。憨山说:我有这个福报,就怕你舍不得我。母亲说:只要你有这种福报,我就舍得。 十二岁时,听京城来的僧人说:报恩寺的西林大和尚是一位有道高僧。憨山便产生了去跟随西林和尚学佛的念头。母亲同意了,十月便被送到报恩寺,西林大和尚一见憨山,高兴地说:此儿骨气不凡,当一个普通和尚就太可惜了。于是带他去见正在该寺讲经的无极大师,适逢礼部尚书赵大洲在座,赵见了憨山,就说:此儿当为人天师!便问憨山:你喜欢做官还是做佛?憨山应声回答说:作佛。赵公说:此儿不可轻视,好好培养吧!于是憨山便留在寺中了。十四岁那年,西林和尚叫一位徒孙辈中有学行的师兄,教授憨山学法华经,憨山天资聪慧,又极勤奋,三个月便熟背法华经,平均每天熟记八百多字。其余流通经典,也很快背完。不仅使同辈惊叹,西林和尚也十分赞赏,认为不可耽误了他。西林和尚很有远见,他明白要造就一代高僧,不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于是延请明师,教授四书五经、子史古文、诗歌词赋。在同学中,憨山的诗文都得到好评。经过三年多的文化学习,憨山的学问文章俱已初步造就,为他后来的修行和精研佛学、道学、儒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憨山和六祖都是肉身菩萨,但两人给世人示现的成佛过程是不一样的。六祖示现的是一个博地凡夫成佛的过程,而憨山示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成佛的过程。 憨山大师十九岁时,因见同学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也曾经心动过。后经云谷大师指点,读元代高僧明本禅师的《中峰广录》,深受启迪,没等读完此书,便请西林大和尚为他剃度,决心做出世间的事,把准备参予考试的资料作业全部焚毁。一心投入到佛法修持上来。冬天,受具足戒,听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义理,很仰慕清凉国师之为人,因自命其字为澄印。(清凉国师法号澄观,《华严悬谈》是其著作。著作中讲到海印定,系佛所持之大定。故憨山取澄印为字。) 1565年,憨山二十岁,西林大和尚圆寂。这年冬天,憨山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的坐禅法会,因用心太急,致发背疽,后于韦驮菩萨像前发愿,第二天便平复了。次年,报恩寺焚于火,许多僧众被捕,憨山奔波三月,救援僧众,始得免死罪。 1567—1570,报恩寺办义学,有僧徒及学众二百余人,憨山为他们开讲左传、史记、四书、五经等课业。但在报恩寺只教了一年多,又先后到高座寺、金山寺授课,是为了帮报恩寺偿还债务。憨山大师博学多闻,讲授课业,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深受学子欢迎。 1571—1573的三年中,憨山大师开始了云游参学。 先后到过庐山、扬州、京师等地,听过法华、唯识、因明等讲座,参拜过徧融大师、笑巖法师。最重要的是游五台山千像峰时,遇一隐者,居岩洞内修行,憨山与之交谈,甚为相得。于是便留下来一同修行。一天夜里,憨山大师经行修炼时,忽然顶门一声巨响,轰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立即进入特殊的色空境界。过了五寸香时间,才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踏实,开眼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恢复如初,身心轻快,举足如风轻。回到山洞,他把情境告诉隐者,隐者说:这是色阴境界,我在此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雪夜外,夜夜行经,均历此境,但不执着,故未昧却本有。憨山深然其说。 1574年(二十九岁),离开五台山后,到过京师,后又渡孟津,参观了武王观兵处,写过一首凭吊诗: 片石荒碑倚岸头, 当年曾此会诸侯。 王纲直使同天地, 应共黄河不断流。 随即去少林寺参拜达摩祖师,入洛阳,参白马寺,访焚经台。山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山大师校阅。大师过去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嶽”的深义不明晰,存疑已久。校阅时读到: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诸法不迁的道理。他感叹道:一切万事万物,从本体上说,从来没有生灭去来,是永远常住的啊!于是下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立阶前,忽然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却了无动相。他说:这就是旋岚偃嶽而常静啊!后去小解,则了无流相。他明白了,这就是江河竟注而不流。从此,生来死去之疑便冰释了。他写了一首偈语: 生死昼夜  水流花谢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这是憨山大师修持进程中跨越的又一大步。 1575年,大师三十岁。同妙峰师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时农历三月,万山冰雪,清凉寂然,如入极乐园中,身心潇洒。未几,妙峰师往北台,大师独住静修。修行中,心系一念,不与人交流。久之,见人如见木头一样,直至连文字也不认得了。开初,每遇大风时作,万窍怒号。至冰雪消融,涧水冲击,奔腾若雷,静中闻其声,如万马奔腾,甚以为扰。因问妙峰禅师,妙峰禅师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古人有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于是大师选一溪上独木桥,日日坐立其上。开始时,水声不绝于耳。久之,须动念始能闻水声,不动念就听不到。有一天在桥上打坐,忽然忘身,音声寂然。从此,众响皆寂,再不为扰了。大师每天均以麸和野菜加上一些米煮成汤粥为食,当初别人送来的三斗米(计九十斤),半年尚未吃完。一天,粥罢,开始经行修炼。忽然站立不动,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时,自觉智慧朗然,自寻身心,了不可得。立即说一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 万象森罗从起灭。 从此以后,身心世界,内外湛然,再没有声音色相等障碍了。从前的疑念,当下顿消。再看做饭的锅,已经积满了灰尘。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了。这是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日子,大师在其口述年谱中,作了详细描述。古德说:大悟十八遍,小悟不记其数。有人说一悟便不再悟,是不对的。悟从定中得,大定始能得大悟。可见修定是很重要的。入定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难关,为入定准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功德的积累,明理的积累,寻师访道,修持场所的选择,等等,都十分重要。 大师开悟后,因无人印证,便自读楞严经来印证。过去,大师未闻讲过此经,便以现量境界去观照经文,心识微起便立即觉了,不容思量,不起分别。这样读了八个月,对全经意旨,完全悟解。初祖以楞伽四卷印心,憨山大师以全卷楞严印心,所走的路是一致的。这年,大师三十一岁。 塔院寺主大方因遭盗木者的诬陷被捕,憨山大师亲往平阳太守胡顺庵处解救。太守曾进山拜访大师,相谈甚欢,见大师亲来说明情况,便释放了大方和尚,并发布了保护五台山林木的命令。住在太守家,多次为太守开示,太守将其开示记录成文,大师命名为《佛法绪言》。这是大师的第一部著作。 有人来求诗,大师初不允,后勉强为之,忽然诗机顿发,文思如泉,一口气写了三十多首,还止不住。大师知是禅病,于是以安睡对治,拥衲端坐,强使入睡,久之,进入坐忘状态,有人敲门也不应。后胡公命人破窗入,呼之不醒,推之不动。胡公用一法器在耳边敲击,才醒过来。已经过了五天。 三十二岁春,为报父母恩,发愿刺血泥金写华严经一部,由皇太后赐写书经纸,遂能顺利开展写经工作,至次年三十三岁时始完成。大师写经时,每落一笔,念一句佛号。居士来访,一边接谈,一边书写,从不出错,每日如此,毫无一毫动静之相。妙峰师赞叹他,说大师念佛三昧已纯熟,故可一心多用。憨山大师书法,效法二王,行楷双妙,写出的华严经,既是佛宝亦是墨宝。 憨山大师在台山一直住到三十七岁,其间,协调修建塔院寺、建无遮会、为皇室祈子嗣种种佛事,大师均全力投入,指挥妥当,上千人的饮食起居,竟毫无差错,如有神助。特别是1582年春,他开讲华严悬谈,每日听众不下万人,而且持续百日之久,食宿安排,丝毫不乱,秩序井然。皆由大师一人指挥。百日大法会结束,查库内所余钱粮,约有万两之多。大师封存好钱粮,交付与寺主。他和妙峰禅师,便飘然离去了。 1583年,大师三十八岁。因感虚名之累,将澄印之号改为憨山,并且离开五台山,前往东海,去探寻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这是从昔以来,诸菩萨止住之处。那罗延是梵语,汉语称为牢山,据说,在登莱境内,其窟尚存。大师心生羡慕,决意造访。到了牢山,果然找到了古窟,但不能住人。大师在山南找到一处背负众山面临大海之地,原有一观音庵,已成废址,地基犹在。没有房屋,大师用一席于树下,作为栖居之所。大师在露天住了七个月之后,张大心居士为他盖了茅屋,这才真正定居下来。1584年,三十九岁,皇太后为感谢祈嗣之功,派人寻访,并赐三千金,大师不受,让内官将银两用来赈济灾民及贫困百姓。四十岁这年,大师弘扬佛法,使这片土地上的众生知道了佛法,出现了不少信徒。四十一岁时,朝廷刻大藏经完成,皇太后特赐一部给牢山,经到时因无处放置,只能先供奉在抚台衙门。大师赴京谢恩,太后命宫内眷属为牢山建寺安放大藏经布施捐献,后寺建成,命名为海印寺。一夕静坐,夜起至室外,忽见海天空澄明净,如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立即作一偈: 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花落, 大地都归寂灭藏。 回到室内见案头楞严经忽然展开,看到“汝心汝身,咸是妙明真心中物。”顿然有感,立即命笔疾书,半枝烛时间,便写成《楞严悬镜》一卷。这是憨山大师写的第二部著作。词笔双妙,是读之可悟道的上上之著。 1587年,大师四十二岁,开始为众人说戒律,吸引了许多出家人。又为居士讲心经,弟子记录成文,叫《心经直说》,这是大师的第三部著作。四十三岁,采纳学佛者的建议,着手构思楞严通议,以利于初学者理解。四十四岁开始阅读大藏经,并开讲法华经、大乘起信论。年末,回乡省亲,并为报恩寺请得一部大藏经。迎经安经之日,寺中宝塔连日放光,出现希有瑞相。 1590年,大师四十五岁,写成《观老庄影响论》。这是一部学术价值实用价值都很高的著作。这是大师第四部著作。四十六岁时,他的弟子黄子光坐脱。黄子光是大司马黄公之弟,十九岁拜在大师门下。大师授楞严经,二月即能背诵。楞严经正文长达六万二千多字,他每天必须熟记一千多字,特别是楞严咒长约二千多字,很难记住,有人花了半年时间才背诵纯熟,可见用二个月背诵楞严经是多么不易啊。憨山大师南归省亲时,子光为祈大师归来,于观音像前燃臂供养,求大士护佑大师归来,持大士名号三月,臂上烧伤处愈合,疤痕结一大士像,眉目身衣,宛然如画。 1592年大师四十七岁,秋七月至京师访达观禅师,应请为石经洞作《琬公塔院记》、《重藏舍利记》。与达观师商议写明代传灯录,约往曹溪,以开禅宗法脉。四十八岁,山东大饥,死者载道。大师以慈悲心,用寺内所储斋粮,分给灾民,又前往辽东购粮豆数百石,赈济灾民。使边山四社的民众,没有饿死一人。 大师五十岁时,遭遇法难。神宗信道教,皇太后信佛教,佛事耗费甚多,引发宫廷矛盾,加之朝廷为立储事,斗争甚激,一派主张立泰昌,一派主张立福王,皇太后与皇帝也意见不一。朝中有人借此生事,诬陷大师贪污钱粮,神宗大怒,下旨逮捕至京师,遭拷打,大师以其智慧,说服了主审官,彻查其所经手之粮款,分毫不差,帐目清楚。神宗这才释然,但仍以私修寺院罪,遣戍雷州。大师在狱中呆了八个月,冬十月始上路南行。 1596年大师五十一岁,路过韶阳时专程到曹溪礼拜六祖。饮曹溪水时,作了一偈: 曹溪滴水自灵源, 流入沧溟浪拍天。 多少鱼龙从变化, 源头一脉尚泠然。 见南华寺凋敝不堪,凄然离去。至广州,以囚犯身份参见大将军,寓海珠寺。三月抵雷州,住古寺,四月一日开始注《楞伽经》。这年,大饥大疫,死者无人掩埋。七月,大师劝众人收拾掩埋死者骨骸上万具。又作法事超度亡灵。法会后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八月奉命回广州。次年春,见骸骨暴露,命人掩埋,有数千之多。又建普济道场,做法事七昼夜。四月,《楞伽笔记》写成。由于许多人初学佛法,尚不明佛理,大师便写了《中庸直指》来启发他们。由于执法极严的制台大司马陈公亲往拜见大师,并称之为僧中麟凤,并命三司官员前往拜见。这样,大师在广州的名望与日俱增。 1598年,大师五十三岁。为众人讲法华经时,至现宝塔品,忽悟佛意,立即写了《法华击节》。门人丁右武信佛而不明佛理,不知佛法。大师用“重下钳锤”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开导他,使之翻然大悟,改字曰觉非居士。大师还写了《澄心铭》送给他。铭云: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憎爱击之,烦恼浪起。起之不休,自性浑浊。烦恼无明,愈增不觉。以我取彼,如泥入水。以彼动我,如膏益火。彼乱我真,乱实我生。我若不生,劫烧成冰。是故至人,先空我相。我相若空,彼从何障。忘我之功,在乎坚忍。习气才发,忽然猛省。省处即觉,一念回光。扫踪绝迹,当下清凉。清凉寂静,挺然独立。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这篇铭文,精要深刻地指出了初学佛法者应该明白的道理。我们的真性,如同澄彻不动的止水,遇到爱憎的冲击,便会生起烦恼之浪,把真性搅浑了。而那个乱我的烦恼,实由我的意识心所生。而我的真性并没有变化。明白人,先要从空我相着手,才能登堂入室。这是憨山大师留给我们的十分珍贵的开示,对现代的修持者,仍然无比亲切实用。 五十四岁时《楞伽笔记》刻印成书,大师将其遍赠海内法门善知识及护法官员,以示在患难中未忘佛事。广东民俗好杀生,祭祖时杀生甚多。大师因作盂兰盆会,讲宣佛法,提倡放生、斋素,没有多久,许多地方都有了放生会,好的习俗便建立起来了。五十五岁,因感社会环境不佳,便遣散门徒,闭关以避动乱。但仍协助地方消解了一次群众闹事的事件,制台及大将军均甚感谢。这年,大师应邀至曹溪南华寺。 1601年,大师五十六岁。开始了对南华寺环境的整治工作,他请制台戴公帮助,戴公令当地县令坐守寺院,三日内尽驱盘踞于此的流氓恶棍,拆除店铺,收回寺产。六祖道场,始还清净面目。但寺庙建筑颓废,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荒芜,戒律松弛,大师逐一兴建。先选僧授戒,培训沙弥,加强僧众建设。又立义学,教育学子。设库司,立规矩,查租课,赎僧产,归侵占,一年之内,百废俱兴。又应制台之请,帮助地方解决两大扰民难题。一是奉旨采珠的船只上千艘,完成任务后,横行海上,无恶不作,百姓深以为苦,地方大员,无可奈何。大师以佛理劝说采珠使李公,设法定期约束,过期者治罪。李公力行之,此患即除。海上生产,得以恢复。二是采矿差役扰民,经大师与采矿使协商,由地方每年送解所需之物,尽撤差役,停采矿山。当地官民,对大师十分感谢。更感佛祖慈悲广大,泽被万民。 次年,重修祖殿,改路径,移僧居,拓禅堂。使寺院面貌改观。 1603年大师五十八岁。达观禅师遇法难,自行坐化。次年,大师受牵连,奉命回流戍之地雷州。有感写《春秋左氏心法》。大师六十岁时,七月份又奉命返回曹溪南华寺。到1606年八月,皇长孙生,大赦天下,大师的囚徒身份始得解除。1607年,大师六十二岁,完成《道德经注》。这是憨山大师一生中耗时最多的一部著作,前后用功十五年。大师说:“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又说:“予凡著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1608年,六十三岁,在制台戴公的支持下,募集千金,采集大木,重修大殿。这段时间,少数民族兵变,入侵钦州,明军战败。大师亲往洞中说降,乱兵退,钦州百万生灵免受战火。次年,大师在运木途中,遇坏人鼓众为乱,大师安坐堂上诵念金刚经,至佛说四见即非四见时,忽然大悟,立即写成《金刚决疑》。六十五岁,寺内有僧人状告大师贪占钱财,后经审理明白,官府欲惩治诬告者,大师反为该僧求情。之后,大师深感厌倦,便离开曹溪了。 大师在曹溪期间,有一件较为神奇的事,值得一记。当年六祖在世时,占成国(即朝鲜)太子率五位大臣前来迎请六祖,六祖未允,太子及五位大臣立化于海滨。显灵于韶阳,当地民众便在南华寺外立相公祠供奉。太子死后以灵性现身为六祖侍者,独不戒酒。六祖许之,后受法离去。留有一钵在寺。寺僧铸一铜像侍立六祖肉身之旁。像顶有布帽。乡邻每日以一钵酒供奉,酒即化为水,供酒后其帽即歪。大师到南华与大众授戒时,大众说:灵通侍者饮酒,我们也不该受戒。大师即作了一篇文章,(即《为灵通侍者戒酒文》,见梦游集卷五十)禀告六祖,先与灵通侍者戒酒,即打碎了供酒的钵。此后灵通侍者即不受酒供,供酒,酒不化水,帽也不歪。 1611年,大师六十六岁时,住端州鼎湖山养病。由于有许多读书人来请教,大师便写了《大学决疑》。次年,六十七岁,住五羊长春庵,写《法华品节》,以补《法华击节》之不足。又为诸弟子说《大乘起信论》、《百法名门论》、《八识论》等。次年,六十八岁,讲《圆觉经》,未完,发背疽,病情十分严重,众人已为大师准备后事。后偶遇民间医生梁杏山,用草药为大师敷治,至冬天痊癒。这个病,是大师初坐禅时所发,未彻底治疗,四十八年后遂成大病。大师认为这是业病。也许有些现代学佛的人不易理解,大成就者为何还要生病?有人说,看一个人修持好坏,只须看他生不生病就行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片面理解。 1614年,大师六十九岁。四月,曾给予憨山大师弘法利生工作大力支持的皇太后病逝,为谢皇太后恩情,大师在灵主前披剃,还僧服。五月,大师动笔写《楞严通议》,五十天脱稿。他的门人悟心、颛愚来看望他,大师十分高兴,有诗赠悟心还京口: 空山拟伴老余年, 何意东归上法船。 好待海门孤月上, 话头一为老僧圆。 在讯问颛愚的病情时,也有一诗相赠: 四大久观如泡影, 病魔何处可潜踪? 古人自有安闲法, 只在无生一念中。 次年,七十岁(1615)。为大众说《楞严通议》。四月,著《法华通议》,五十日完稿。随又纂集《起信论略疏》。从七十一岁起,大师因年事已高,有归隐意。遍游两湖及诸名山,遍览诸胜,随缘弘法,多有诗文著述。1616年注《肇论》,十月为达观禅师作荼毗法会,并为灵塔撰写铭文。是冬,留山中度岁,著《参禅切要》,《性相通说》《担板汉歌》等。一位修净土的钟居士参见大师,大师赐偈云: 西方只在自心头, 烦恼空时妄想休。 便见弥陀真面目, 元从苦海泛慈舟。 1617年,大师七十二岁。春,到杭州云栖寺吊唁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弟子千多人候于山中。憨山大师留住于此二十天,每晚均为众居士解答疑难,并讲述了莲池大师生前修持密法的情况,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莲池大师一生弘扬念佛法门,影响巨大。而他自身除修净土外尚行密法,是有其深刻道理的。憨山大师修禅宗,修密法,也修净土,道理是相同的。憨山大师的《念佛切要》即是在云栖法堂的开示,记录而成。并为莲池大师写了塔铭。后应邀至杭州净慈寺宗镜堂,大师除为众人说大戒外,还开示了《持准提神咒法切要》,之前在径山法堂,开示了《参禅切要》。修佛法的人,得此三种法门的开示,犹如有了三把开启证道之门的金钥匙,幸何如之!憨山大师还写了宗镜堂记,使永明延寿禅师集天下高僧共同完成百卷巨著《宗镜录》的盛举,永传后世。玄津法师和谭孟恂居士把大师此次东游之著述,汇集四卷,刻印成书,名《东游集》。 后返回匡山,五月过芜湖应请作《异梦说》。是年六月五乳峰静室开始修建。次年,七十三岁。修五乳峰殿堂,塑三圣像,追仿慧远大师莲社的风范。七十四岁,为众说《法华通议》、《楞严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成唯识论》等。八月,闭关专修净土。在关中,念及华严一宗将要失传,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读者皆惧其繁广,世人多不敢问津。大师便写了《华严纲要》,以利于华严一宗的复兴和发展。 1620年,大师七十五岁。侍者广益请大师著述《圆觉经直解》、《起信论直解》、《庄子内七篇注》。夏,因足疾,行走不便。病中边修行边著述,应南华寺僧众之请,写历代祖师传赞七十多首。 大师自离开南华寺到庐山,已有八年,曹溪的弟子们都盼望他回去。多次相请,都被大师婉拒了。次年为众说《楞伽笔记》。七十七岁时,《华严纲要》完成。口述年谱完成。还为大众说楞严、圆觉、金刚、起信、肇论等。因曹溪各界多次邀请,大师于1622年十一月十日离开五乳峰法云寺,前往曹溪南华寺。 腊月初八日度岭南,有诗云: 五云一望入南安, 万叠千回六六滩。 行到水穷山尽处, 梅花无数岭头看。 十五日到曹溪。 1623年,大师七十八岁,应大众之请,为众说大戒及起信论、唯识论、楞严经等。秋八月,祖师法会后,大师派人去感谢郡守吴公的护法诚心,嘱咐说: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讬,一期事毕,吾将归矣。”大众听了,以为大师要回庐山了。十月初一,应弟子净泰之请,作《自赞》,备述生平大意。初三日,礼部侍郎肖玄圃来访,相谈三昼夜。大师以法语二则诗三首相赠。分别时,大师嘱咐说:公为社稷苍生仰望,前途珍重。又说:山僧老矣,四大将离,与公再晤之缘,当在龙华会上矣。初八日示微疾,初九日,大师不肯服药,说:我要走了,喝药有什么用。侍者广益请他留下遗言,大师不同意,说:金口所宣,尚成故纸,我言何用。十二日是大师生日,韶阳太守来送禅衣祝寿,大师与太守坐谈竟日。是夜,三次沐浴。次日太守告辞,大师说:我要走了,感谢您护法的诚心盛意。并合掌称谢。中午,取净水漱口,沐浴更衣,大众围绕念佛。大师吩咐:汝等勿得惊慌,当依佛制,不得披麻戴孝,勿得悲哭。一心念佛。 申时,大师端坐而逝。 大师逝后,端坐三日,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庐山五乳峰法云寺众弟子遵师遗命,扶大师灵龛归五乳。因为庐山五乳峰潮湿,开始用浮供的办法,后择地葬之。过了十一年(1635),山中出现虎患,主事者恐因葬地不妥,仍请出护龛浮供。起出时见护龛已半为蚁蚀,不敢再择地卜葬。又经过九年,到1643年九月,广东弟子陈子壮备足经费,来迎请大师灵龛归曹溪。此举得到许多善士的支持。迎龛之行,颇为顺利。特别是灵龛过梅岭时,遇见新赴任的广东总镇(总兵)宋昭明,与大师曾结法缘,于是命士兵用车载灵龛至曹溪。数月后,宋公复至曹溪,听护龛弟子广成、慈力说,从裂缝的小孔中看到大师端坐如生,想开龛,但不敢决定。宋公抽刀劈开缝隙,见大师结跏趺坐如生前一样,头发和指甲都长了,其色鲜红。衣服的颜色还像新的一样,但遇风就成碎片了。忽然来了一个和尚,建议用印度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体,和尚涂完大师身体就离去了。寺僧取出一女居士缝制的千佛衣为大师穿上,此衣放置库中二十二年,光彩如新。在原修好的塔院中供养,称为憨山寺。 憨山大师肉身从1643年迎归曹溪,一直供奉于塔院中。过了三百年,到1943年,虚云老和尚重兴南华寺,始将憨山大师肉身安置于六祖之左侧,丹田大师之肉身安置于六祖之右侧。虚云老和尚重兴南华寺时,将寺院布局作了较大的变动,使南华祖庭,焕然一新,无量功德,弥足称颂。 憨山大师是大成就者,弘法数十年,度引无数众生,影响巨大。圆寂之后留下肉身,继续向世人证明佛法的伟大,继续向世界宣告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所创建所宣扬的佛教真谛,真实不虚。在憨山大师之后的近四百年中,中华大地上出现的肉身不腐现象,的确是层出不穷,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其它如舍利现象、藏传佛教的虹化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而憨山大师是杰出的一位。 憨山大师不仅在修持上为众生树立了榜样,而且著述宏富,为历史上所罕见。大师的著作有三十多种,共二百卷,计二百五十多万字。他是散文家、注释家、诗人。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文体,如书、序、记、铭、传、跋、赞、颂、箴、偈、说、注、疏等无一不精。堪称运用文字的巨匠。他用诗歌形式写成的作品有1298首,计7585行。而且格调高雅,禅意深邃。有四言、五言(含五言古诗、绝句和律诗)、六言、七言(含七言古诗、绝句和律诗)。形式多样,多彩多姿。文字般若的运用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歌都是不假思索,援笔立就,顷刻而成。 憨山大师的著作被收入大正藏,必将流传万世,永度迷昏,也会像长夜的明灯一样,为修持者指引航程。大师的有关佛法的著作,与自身的修证体验有关,是真语实语,没有修到那种境界的人,学问再高也写不出来。因为那是从真心流出的,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研究成果。读憨山大师的著作,若未明白这一点,是不会有大收益的。憨山大师的《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其为文俊伟明洁,而其意旨,难以明言,或老庄犹有所未及耶?”(聊城傅光宅对此书的评语)比如对离世问题,世人多误以为远离世间即为离世,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世间所有,杳若梦存。梦中不无,觉后何有。故不觉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离世。吾所谓离世者,非离世,离世在即世而离世也。即世而离世者,谓之至人。” 《楞严经悬镜》是大师第二部著作,这是被誉为读之可以成道的作品。大师在序中指出了楞严经是“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是我佛慈悲,“大开修证之门,曲示归家之路。”“从始洎终不出迷悟真妄二法。但迷途万状,悟有多门。若尅体穷源,不无其要。”指出关键的方法是楞严大定和三观妙门。但是由于经文“文词简奥,义理幽深。”修学者不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大师便以自身的悟解和体会,写成此书。他从“大开修证之门”和“迷悟差别”两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全经的要旨。以达到揽镜照形,即事安心,顿融藏性的目的。由于大师顿悟之后,找不到印证之人,便以楞严经来印证,在楞严经上下了数年功夫,由于是印证,领悟之深就非常人可及。大师还著有《楞严通议补遗》,以问答形式,进一步阐述了此经的精义。 《观楞伽经记》是大师的又一部力作。《楞伽经》是佛教重要经典,达摩祖师传与二祖用以印心,由于文险义幽,一般人很难读懂。大师在笔记中说:“观楞伽经记,盖为观经而作也。以此经直指众生藏识即如来藏,显发日用现前境界,令其随顺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故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刻印此书的僧一在题记中说:“观其三分分科,则祖之弥天氏,五义约释,则本天台氏。而又会三译以络脉,引二论以明宗。节其章解而理贯,叠其多释而文畅。矢不牵枝引蔓,不穿地撩天。可谓中原绝唱,虗壤玄根。诚义学之司南,亦诠经之正轨也。” 在大师的著作中,《华严经纲要》是篇幅最大的一部,计八十卷,约一百万字。大师著此书的深意,是看到华严一宗将要失传,而清凉国师所著的华严经疏钞,后人因心智不及,惧其繁广,不敢猎涉。当时的僧界,“或经或论,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求轻快。以为简易,以为分明。反以古人疏论为迂谈,率以时尚口语为切妙。”清凉疏钞几至无人能识了。大师为使华严一宗继续流传,用提纲挈要,断义分文的办法,“收群诠于指掌,窥法界于毫端。”演示本经要旨,便于后学者“因纲要以博疏钞,又因疏以入经,因经以见性。使狭劣之性,渐行而渐远,广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纲要之所以而作也。”(观衡: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序)。 大师用三年时间完成此一巨著,还有一层深意,是经文的重要性决定的。华严经是一总持法门,文丰义富,事渺宗玄。经中讲述的四法界,即:一、理法界,此法界中,世出世法,染净因缘,当体全空,究竟清净,不可思议;二、事法界,此界至虚而灵,净极而妙,不动本然,循业发现,顿变相见二分,幻开迷悟两途,情与非情,圣凡依正,炽然同异,究竟所有,不可思议;三、理事无碍法界,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不拒事,事不拒理,波涛万状,全彰水体,水性一味,遍示波澜,空有并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议;四、事事无碍法界;此法界合上三界,圆入一真,理事既不相违,彼此自是无碍。以事入理,理无尽而事事无尽。以理收事,理无殊而事事无殊。举一念而三世圆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现。正中有依,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尘里有无穷无尽如来。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议。世间色心诸法,均不出此四法界。此四界唯是一心,离心之外,无法可寻。此心亦是强名,即是一真大法界也。如来证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广此法界量,放此法界光,摄此法界机,彰此法界会,尽此法界理,演此法界经。此经原藏龙宫,由龙树大师求出。这是一部可见自心现量,可开法性光明的大乘经典。弘扬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楞严经通议》是大师为初机之士而作。跟随大师学佛的士人中,许多人读不懂《楞严悬镜》,请大师再为一详尽之著,以利初机之士修学。有人疑问:佛不可思议法,可以议吗?大师说:“法本离言,而坚执邪见者非言不破。佛说优波提舍名为论议,以折邪慢之幢。良以此经,摧九界之邪风,拆圣凡之执垒。靡不毕见于广长舌端,种种坚壁,一镞而破之。直使智竭情枯,降心归顺而后已。以经尽发其情,苟不议明正令,无由以正法界之妖氛。”清代云水山人谛闲评论楞严通议说:“宗趣昭然,言词切约。不是离文显妙,亦非滞句谈玄。融性相二宗,彻一心三观。浮定宗旨,不遗纤毫。本末圆通,始终一贯。诚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也。” 《妙法莲华经通义》二十卷,是憨山大师又一巨著。“通义”与“通议”是不同的两种方法。通议重在议论,阐述自身体会见解而议论之。通义则重在贯通阐明经文本义。天台智者大师注解过法华经,“其玄义释签,最为精详。但文博义幽,浅识难窥,概以为繁而宗之者希。”后有温陵禅师的注释,虽注重简要,但未能发挥,仍使读者不能得其要旨。这两位大师判经皆从后八品总入流通,致使“佛意未畅,经旨不明。”憨山大师吸取前人经验,复为通义,“以尊古德旧解,不敢妄为训释,但会通全经,以归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发明华严始终一贯之大旨,以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所以,憨山大师的通义,较之前人著作,有更易使人接受的特色。 《圆觉经直解》是憨山大师以其大智慧所作的又一重要贡献。这是他七十五岁时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当年圭峰大师读《圆觉经》未终而悟,故而圭峰注述圆觉经之作有六种之多。由于时代不同,圭峰之注疏,文词深晦,义亦有所不达。憨山大师以直解方式,了达佛意,不重文词,务使修行者易于明白。这就使这部书成为希有难得的法宝。唐朝宰相裴休在圆觉经序中提出“一心”“一法”“一道”用以概括圆觉经。“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捴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裴休接着又说:“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那么,什么是“一道”呢?“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引用一代名相裴休的话,更能说明憨山大师写圆觉经直解的重要意义。 《金刚决疑》是憨山大师以破疑为线索,来诠释金刚经的妙义。昔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来解此一经,由于翻译上的原因,“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大师认为,此经一味只是以断疑生信为主,断疑则生信,疑断则烦恼除。学佛者疑佛疑法疑己,障碍重重,正信不立。佛为破众生之疑而说此经。憨山大师循此线索诠释此经,契合佛意。 《大乘起信论直解》是大师“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初学之士,既无师匠可凭,己眼不明,非仗此论,无以入大乘生正信。”故而“直注本文,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 《肇论略注》是憨山大师又一力作。僧肇是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名列首位。幼家贫,原崇信老庄,后读《维摩诘经》,倍为赞赏,因而出家。年二十即名震三辅。后拜罗什为师,参与译经。罗什初见与语,惊叹其为法中龙象。其所著《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合称《肇论》。是晋代佛学论文中的精品,被誉为解空第一。有鉴于肇论“摧破邪执,人法双彰”的巨大作用,憨山大师为之作注,以使“妙尽精微”、“句句深达佛心”的洪论能光大流传,启迪后世众生。 《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纲目决疑》是憨山大师关于老庄孔子学说的著述,识见不凡,价值极高。特别要说明的是《老子道德经解》是憨山大师耗时最长的一部著作,十五年始完成。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古文化,是令人敬佩的。大师是研究老庄的专家,功底深厚。他认为,庄子虽有三十三篇,但内篇(只七篇)已尽其义。外篇是蔓衍之说,故只注内篇。《观老庄影响论》以精辟的见解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大学纲目决疑》仅有五千多字,他的弟子认为这是大师“现举子身而为说法”。见解非凡,发人深省,读之会受益菲浅。憨山大师的著作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逐一加以分析介绍。 憨山大师的著作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他所处的明代的芸芸众生,避前人之所短,尽量用浅显的言词来阐述佛理,务使学佛之人能读懂,能明白。其次,憨山大师对佛经的注疏解释,极富创见,又深契佛意。是从真心流出,决非世间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第三,憨山大师是运用文字的巨匠,他的为文,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在他的弟子中,文字高手是不乏其人的,但雕琢之痕,宛然可见。大师自成一格,决非只是功底深厚,而是智慧使然。总之,憨山大师留给我们的二百多万字的著作,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学佛的人或研究佛教文化的人,都有十分重要意义。由于时代不同,大师的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显艰深。因此需要加以注解,才能为更多的人所用。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有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憨山大师在修持上,胸襟博大,无门派之见。他自身主张禅净双修,晚年还专修了几年净土。这种示现,含义甚深。这是告诉人们诸法平等,破除一些人的法执。当时的佛教界有些人是小视净土法门的。作为禅宗高僧都兼修净土,更会鼓励众生修好净土法门。有利于更多的人修习佛法。他对密法也开示过,专门讲过如何修持准提法门。介绍过别人所不知道的莲池大师的生平密行。莲池大师是以修持净土弘扬净土驰名的,仍在兼修密法。憨山大师把这些情况介绍出来,让人们对修持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其实,选修何种法门,以何种法门为主修法门,以哪些为辅修,是因人而异的。如何安排,体现修持者的智慧和对佛法的较全面的理解。某些法门在某些阶次强调专一是可以理解的。若一味强调专一,也会形成一种执见,并不利于修持。憨山大师是大成就者,有大神通,但他从不轻易显示。我们用大师的自赞来结束这篇文章: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崖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 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 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
本文档为【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逸尘著_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46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1-07
浏览量: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