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举报
开通vip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先建立某一地区的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5950891334_0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地层学的根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 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他长期活动时,会在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思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这些新的土层都叫“熟土层”。 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间歇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等)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叠压关系: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确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关系:晚期的遗迹在形成时向深处破坏原有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后冈三叠层: 是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的,他在河南安阳后冈地点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用土质土色区分出了上层的小屯文化层(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层与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三叠层”。后冈三叠层的确立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类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刮削器:是一种小型工具。 主要用石片加工而成,少数是用小石块或石核制作。它将毛坯的一个边或几个边加工成刃。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小刀。常见长度为30-50mm,重在100克以下,在我国的旧石器地点和遗址中,除少数的几个地点外,其余均为主要的工具类型。 尖刃器:也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尖刃器的定义是“两个修理边夹一角”。否则不应该称为尖刃器。他的功能与刮削器有相同之处,偏重于刺割划与现代的尖刀相同。可能用于剥兽皮和割肉。 雕刻器类:是一种由石片制成的小工具,也有用砾石做毛坯的。一般在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左右互击一下或几下形成凿子形的刃口。其功能主要是起刻划作用。 手斧类:是用石核、砾石或者大石片为毛坯,多采用交互打击加工而成。是大型的有尖工具。其功能主要是挖掘。 砍砸器类:是一种大型的工具,多数砍砸器使用石核和砾石制成的,而少数使用石片制成,长度多在80毫米以上,重量均超过250克。可用于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用途。加工方式多用交互法,加工粗糙,刃口多称“S”型。砍砸器的分类与刮削器基本相同。可以分为单刃、双刃、复刃、端刃和尖刃型。 判断时代早晚关系的两种方法: ①横联法:简单的说,横联法的原理是:A、B两种器物和A、C两种器物常常分别共存于不同单位内,则可认为B、C两种器物也是同时的。 ②桥联法:依据地层排定C式罐晚于A式罐,弄清两者形态演变的逻辑关系后,自然可以将无地层关系而形态上介于A、C式罐之间的B式罐排在A、C之间。 考古学文化:是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活动遗存。考古学文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遗存的类别或不同群体的区分与联系,以及由它反映的人们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它也被称为“统一文化共同体”。 考古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场所。史前聚落的遗留形式便是史前遗址,但遗址并不等同于聚落,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只有同一层面的遗存才能构成聚落。 石器类型: 刮削器:刮削器是一种小型工具。 主要用石片加工而成,少数是用小石块或石核制作。它将毛坯的一个边或几个边加工成刃。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小刀。常见长度为30-50mm,重在100克以下,在我国的旧石器地点和遗址中,除少数的几个地点外,其余均为主要的工具类型。 钻器:钻器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其加工方法与尖刃器相似,是从尖刃器中派生出来的。其功能是钻和锥的作用。钻、锥尖刃器的区别有以下三点:1)钻均为锐尖,尖角小于尖刃器;2)钻有肩,而尖刃器没有;3)钻的功能是钻和锥,而尖刃器为刺割。 雕刻器:雕刻器类是一种由石片制成的小工具,也有用砾石做毛坯的。一般在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左右互击一下或几下形成凿子形的刃口。其功能主要是起刻划作用。 砍砸器:砍砸器类是一种大型的工具,多数砍砸器使用石核和砾石制成的,而少数使用石片制成,长度多在80毫米以上,重量均超过250克。可用于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用途。加工方式多用交互法,加工粗糙,刃口多称“S”型。 尖状器:尖刃器也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尖刃器的定义是“两个修理边夹一角”。否则不应该称为尖刃器。它的功能与刮削器有相同之处,偏重于刺割划与现代的尖刀相同。可能用于剥兽皮和割肉。 简答题: 一,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据有无文字,人们通常把历史分成两个阶段。即:将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历史时代。而考古学在这两个时代的历史学研究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和地区,考古学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如中国的三代之前,除了一些后世的传说和追记以外,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主要依靠考古学研究,也导致了史前考古是考古学领域里最发达的一个分支。 其次,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考古学在研究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技术和基本的生业活动等方面,具有文献史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历史时代的文献,主要偏重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缺乏对大众日常生活的记载和描述。所以,只要考古学才能使历史学深入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许多细微之处,是历史学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总之,随着考古材料的极大丰富,和考古研究水平的日渐提高,考古学在广义的史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文献历史的空白和错误,而且还可以为许多其他学科,如农业史,冶金史、法律史、军事史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实物方面的史料,从而不断推动这些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遗存的生成与转变 从遗存的产生到被发现,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即生成过程和转变过程,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一般都经历过制造、使用和废弃这么三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遗存虽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够留下物质遗存所以说,我们今天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不等于历史上就不曾存在。 考古学所研究是事情,都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因此,那些事件留下来的遗存大多经过了一个很长时间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过程本身是千差万别的,而造成其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因素;一个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大量的遗存在漫长的转变过程中,往往因自然的作用而消失的无影无踪。首先是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消失,如粮食,毛皮,纺织物,纸张等;其次,即便是无机物,也大多数难以保存其原貌,如铁刀的锈蚀,壁画的褪色等。 据研究,风和水有时甚至能够毁灭整个遗址。除此之外,植物的根茎,小动物的洞穴和地下活动等等,也可以给遗址带来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自然因素不仅有破坏作用,有时还可以造成一种假象,比如旧石器时代的假石器。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遗存的破坏也很严重。如社会的动荡和战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目的的盗掘古墓或纵火等等,这些人为因素,也都会破坏掉大批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遗存。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遗存往往能够得以比较好的保存下来,而能够基本保持其原貌。 第一种是长期的冰冻(如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古墓); 第二种是干燥(如我国新疆的干尸); 第三种是密封缺氧(如两湖地区的楚墓); 第四种是泥潭沼泽地(如北欧发现的一些木头)。 综上所述,遗存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其制造、使用、废弃阶段,可称为生成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导致的消失、变化等阶段,即转变阶段。 三,如何看待遗存 由于有些人类活动不能留下遗存,加之能够留下的遗存绝大多数都有一个转变过程,因此,今天考古学上发现的遗存,既不是当时人们留下的遗存的全部,也往往非其原貌。 故而,考古学家在利用遗存研究历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充分的认识到,遗存是过去人类活动残存的反映,而且往往是变形的反映。即便是这些残存、变形的遗存,目前还有大量没有被发现。由此可知,利用遗存研究历史,切记不可武断的认为,目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当时历史上没有存在过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考古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地大面积揭露遗址的全部,尽量保持遗存的完整,并且不改变其被发现时原貌。详细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妥善保管。 第二、在发现遗存时,要充分重视遗存所在的载体,即直接包围或支持遗存的物质,以及遗存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尽可能正确的判断遗存的生成过程和转变过程。 第三、在发现遗存时,一定要重视遗存生成的先后顺序,因为我们是研究历史的,历史是有先后的,所以要注意遗存的先后关系,注意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 第四、要重视同期遗存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共生(共同)关系。因此在发掘时,往往不能移动遗存的位置,而且要保持遗存的原貌。 只有重视以上四点之后,你所发现的遗存,才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破坏遗存的行为,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四,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 2. 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表面形成的,因此确定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在哪一层面。 3. 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一时期的地层堆积,如墓地很难形成地层堆积。 4. 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 5. 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国在同一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可进一步区分出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且前者早于后者 。 6.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可以出晚期遗物。 7. 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 的包含物来确定的,但只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遗物才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 8. 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早晚时,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或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五,考古地层学的意义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学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考古发现的任何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果失去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 重要性: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为遗存的科学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局限性: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年代关系;无法像地质学上那样,把地层在较大范围内作统一的对比,也就不可判定两个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年代关系;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也不是与历史发展的个时代一一对应。 即使是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年代的今天,考古地层学的作用也并没有削弱。因为任何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都离不开正确的地层划分,若地层混乱,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遗存混杂,那么,即使测出的数据再精确,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典型代表(只考一个) 1、元谋人 1​ 发现时间地点: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 2​ 出土人骨化石: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一左一右。 3​ 伴生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爪兽、细麂、桑氏缟鬣狗、云南马、元谋狼、中国犀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 4​ 石制品:6件,三件地层中,均为刮削器。 5​ 用火:元谋人懂得了使用天然火,把人类用火的历史也大大的提前了。 6​ 年代:地质时代,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在距今170万年左右。 2、北京人 1​ 发现时间地点: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1921年发现,1927年正式开始发掘,1929年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 2​ 出土人骨化石:迄今为止,共发现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和月骨各1件。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40多个体。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比如,头骨高度比现代人低矮,前额低平,骨壁较厚,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比如,铲形门齿、阔鼻和扁平的面部特征。身高推算,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 3​ 伴生动物化石:共发现94中哺乳动物化石,有一部分是上新世残存和更新世初期的动物,如三门马、梅氏犀、剑齿虎、中国獾、居氏大河狸;另一部分是中更新世才出现的动物,肿骨鹿、中国鬣狗、洞熊等;还有一些是现生种。 4​ 石制品:据统计,周口店第一地点经十年的发掘,石制品就有十万余件,其中石器有一万七千余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其次是水晶、砂岩,燧石居第4位,剥片方法有砸击法、锤击法、碰砧法。石核台面以自然台面居多,修理台面者少。修理时,主要使用锤击法、砸击法次之,碰砧法很少使用。修理方式是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向劈裂面、错向和复向加工的少。石器主要有石砧、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石球和雕刻器等。 5​ 用火:用火遗迹最为丰富。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层,而且是通常是固定在某一位置的,说明,北京人在该遗址的生存时间长,而且已经可以很好的控制和管理火。 6​ 年代:地质年代应该属于中更新世,绝对年代距今75万年到30万年,可以分三期,早期距今75-55万年、中期距今55-40万年、晚期距今40-30万年。 3,大荔人(重点) 1​ 发现时间地点: 1978 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1978年、1980年进行了两次发掘。 2​ 出土人骨化石:头骨化石保存基本完整,唯缺下颌骨和牙齿。脑颅的左侧后上部及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压挤而向上移位变形。可鉴定为小于三十岁的男性。脑颅骨壁较厚,头顶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面部扁平。脑容量估计为1120毫升。 3​ 伴生动物化石: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诺氏古菱齿象、野马、肿骨鹿、葛氏斑鹿、野猪、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此外还有鸵鸟化石,鲤、鲶等鱼类化石,蚌、螺等软体动物化石。 4​ 石制品:两次发掘共出土五百余件石制品。原料多为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偶尔用砸击法。石核厚度大,多为自然台面,表明其利用率不高。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数量为多,其次是尖状器,还有少量的雕刻器、石锥和石球。使用锤击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当粗糙,刃缘曲折,刃口不齐,钝锐均有。单刃石器多于复刃石器, 5​ 年代: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距今15—20万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在25万年以上。 5,山顶洞人 1​ 发现时间地点: 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的。1933~1934年进行了发掘. 2​ 出土人骨化石:人类化石共代表8个不同的个体。其体质特征与现代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表明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 3​ 伴生动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仅占动物总数的12.1%。 4​ 石制品:数量很少,总共25件,且不具代表性。 5​ 骨制品和装饰品: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除针孔残缺外,其它部分保存完好。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装饰品很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魭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另外,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染色的方法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 6​ 年代:晚更新世末,距今约 18865土 420年。 7​ 意义:钻孔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生活内容的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山顶洞人已会缝纫。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审美观念。将死者埋入下室,表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七,玉蟾岩文化的意义: 一、玉蟾岩遗存文化单纯,内涵丰富,对于研究一万年以前的华南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演化规律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二、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实物标本,对探索稻种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具有重要作用。 三、其陶片是中国目前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其复原的釜型器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形态的陶器,对探索中国制陶业的起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遗址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其中如猕猴桃、梅的果实是世界上人工遗存中发现的最古老老的标本,不仅反映了原始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对研究更新世纪末至新世纪早期的生态、气候和生物演化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档为【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1-09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