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

举报
开通vip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常识告诉我们,学习一项本领,形成一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经常告诫自己或别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才能成就事业和人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阅读,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同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每一步该怎么走,朝着哪个方向,走到哪儿,是有据可依,有标可循的——这“据”和“标”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和内容。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落实学段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常识告诉我们,学习一项本领,形成一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经常告诫自己或别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才能成就事业和人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阅读,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同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每一步该怎么走,朝着哪个方向,走到哪儿,是有据可依,有标可循的——这“据”和“标”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和内容。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落实学段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落实学段教学目标呢?要使学段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切实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明白具体的目标“何为”、“为何”。也就是说,教师要正确解读课标,对每一条具体目标的内涵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将目标落实在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下面我们就试着对阅读教学学段目标努力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并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课堂落实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一、运用科学的方法研读学段目标有的阅读课堂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无的放矢。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冤枉啊,我的教学目标明确得很呢,一二三四写得清清楚楚。问题在于,你制定的“一二三四”科学吗?适合学段目标要求吗?适合学生需要吗?有可操作性吗?缺乏对课标的钻研,没有深入解读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想当然地进行目标制定或者照搬教师用书上面的现成描述,根本上而言还是盲目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怎样解读学段目标,首先有一个策略和方法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一项本领的习得,一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教学学段目标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和发展性,从低段到高段是紧密联系,螺旋上升的。所以,对学段目标的解读,要从整体入手,关注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发展性;还要逐段逐条细读,明确目标内涵,从中观走向微观,关联到年级、学期、单元、文本和课堂。1、区别不同学段的目标重点纵观2011版语文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小学部分分成三个学段来描述,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学段的目标有哪些,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表述的,其内涵如何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关注学段目标”。“关注学段目标”就要厘清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是什么。虽然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基本上都是从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和方法、阅读内容、阅读量等方面加以阐述,但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以识字学词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第二学段以句段的教学为主,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构段形式,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以篇章教学为主,了解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不同文体的一般特点和阅读策略。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学段性,就不会在具体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上出现不到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保证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草原》一文人教版编排在五年级,属第三学段,北师大版编排在四年级,属第二学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分别与本学段目标匹配。仅就词句的学习而言,四年级学习《草原》,目标应该定位为:根据提示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五年级则应该这样定位:揣摩、品味表现草原自然美、人情美、民俗美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2、关注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理解2011版课标中各学段阅读的相关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层次性和发展性,我们可以与实验稿课标进行比较,这样看得更清晰。首先,修订版课标对每个学段相关的阅读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整合,如依次提出“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形式的目标要求,将“喜欢阅读”与“养成爱好图书的习惯”整合在一起等。其次,修订版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相关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总体上体现出梯度有序的特点。以“默读”为例,从第一学段的“学习默读”到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再到第三学段的“有一定的速度”,循序渐进,梯度上升。整体而言,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上阅读;中高年级对阅读素养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在阅读能力目标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我们以有关阅读形式和方法范畴的目标为例,放在一起来分析,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更明显了。三个学段,这方面的目标一共五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一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修订版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至第三学段一脉相承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必须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从不同学段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提高,朗读的要求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梯度发展趋势。第一学段加上“学习”二字,指明了这是起点,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学段前面只有一个“用”字,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第三学段前面加了一个“能”字,是因为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需在必要时给予点拨。第一至第三学段均提出了默读的要求,从“学习”到“初步学会”再到“有一定的速度”,呈现出拾级而上的梯度要求。默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默读的习惯、能力、品质等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养成和提高。在默读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了“学习略读”,第三学段提出了“学习浏览”。能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形式和方法,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的必然要求。具体阅读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只能依靠具体的阅读实践。3、对学段目标进行系统解读的教学指导意义明确了目标之间的联系,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我们仍以阅读形式和方法范畴的目标为例来看一看。修订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增强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落实这些阅读形式和方法方面的学习目标呢?(1)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循序渐进地落实。修订版课标每个学段对阅读方法学习目标的表述十分清晰,每个学段的要求都很具体,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梯度发展趋势。这一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并扎扎实实地进行落实,既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操之过急。(2)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文本特性进行科学选择。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首先要依据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了将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就需要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为了背诵积累,也需要先进行反复地朗读。对文章的句段篇进行细致的思考,就要选择默读的方式。略读的目的是概览文章大意。浏览适于博览和信息的搜集。进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形式和方法的运用还受文体特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类文体,每一种课型都必须运用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法。因为默读利于思考,所以几乎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的,而朗读则不然。一般文学作品尤其诗歌、散文等,需要多进行朗读感悟;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说理文主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学习和感受语言的严密性感染力,这些文体的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朗读就不一定每节课都能用上。(3)切实做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在读者活动语感,在读中自主感悟,在读中进行审美鉴赏,在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到“以读为本”,教师要真正让学于生,做到以读代讲,避免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看来,只有对学段目标进行了系统而深刻地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目标的内涵,保证在教学中做到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二、阅读目标解读与案例剖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阅读活动的实质,同时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阅读在整个小学阶段五个版块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所占的分量看出端倪来。第一学段一共有25条,阅读占了7条;第二学段一共有27条,阅读占了9条;第三学段一共27条,阅读占了8条。我们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解、感悟等能力和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的7条相关性目标为例,讨论如何进行逐条目标的解读,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目标落实策略。【逐条解读与案例举隅】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涉及到具体文本的阅读,第一学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倾向。这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选择,要是蕴含“美好的情境”的、关乎“自然和生命”的“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二是审美的体验,要求通过文本内容本身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三是阅读的策略,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初步培养积极的合作交流意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本身的优势,在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受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培植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案例一(《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多媒体出示美丽的小路风景图片。师:这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边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了这样的小路,你的心情怎样?生:我十分开心。生:我想唱歌。师: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生齐读。师:瞧,兔姑娘和鹿先生从小路上走来了。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到课文2、3自然段,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先生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展示。师:谁来把字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展示朗读,评议指导。比赛读,男女生轮流读。师:多美的小路啊!如果小朋友们来到小路上,你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低年级的阅读目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师创设美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让学生美读课文,大胆展开想象,进入文本意境,体会故事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了文本的情感美和语言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有助于从作品的节奏、韵律入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味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同时,熟读成诵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低年级诵读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既能学习诵读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诵读的兴趣。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展开想象,把文字转化成形象可感的画面,宜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案例二(《春晓》教学设计片断)1、感悟韵律。(1)齐读古诗。(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2、感悟节奏。(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3、想象意境。(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2)教师描述引读。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熟读成诵。——低年级学生学古诗(儿歌、儿童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尤其是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案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围绕“读”字下功夫,循序渐进地设计了“感悟韵律”“感悟节奏”“想象意境”“熟读成诵”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确保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实践中体会美好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目标,也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在于,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不是走过场。一要注重段的理解,二要注重方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将这两点落在实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可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重视重点词句段的品读,要联系生活实际。“学贵有疑”,“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强调的是在阅读实践中,结合具体的阅读要求,进行质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案例三(《松鼠》教学设计片断):1、师:通过初读课文,大家都觉得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言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松鼠的可爱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把表现松鼠可爱的句子画出来,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做上记号,然后和同桌一起分享。2、学生细读圈画,同桌交流分享。3、组织交流,感悟“可爱”。(1)第一自然段:外形美丽,讨人喜欢。重点引导抓住“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嵌着”“光滑”“毛茸茸”“翘着”等词语想象、体会,再通过朗读把松鼠美丽、讨人喜欢的样子表现出来。(2)第二自然段:跳来跳去,十分机灵。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松鼠“十分机灵”?(3)第三自然段:搭的窝暖和、安全。在课文中找一找松鼠的窝既暖和又安全的原因,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明松鼠搭窝的过程。填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从松鼠怎样搭窝也可以看出松鼠十分。(4)第四自然段:吃东西,储藏食物。找找哪些词语说明松鼠在“吃”的方面也很机灵。引导学生找出“直着、坐、捧着、送”等动词和“老树的缝隙、满满的”,边读边想象,体会松鼠的可爱。4、再次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根据学生的概括,引导学生在段落旁边批注关键词,如“外形”“习性”“搭窝”“吃”等。——从学生整体的阅读感受入手,自然流畅地过渡到细读感悟的学习环节,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能保证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以词语为抓手组织细读感悟,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读通读懂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课文内容,使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沿着循序渐进的坡度展开,既能降低难度,水到渠成,又让学生习得了方法。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学段)——复述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习作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复述应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落实。复述一般有具体的要求,一是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二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三是适当引用原文,四是可适当加入复述者的创造。复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始可依照文本复述,慢慢做到脱离文本复述。与第一学段比较,阅读目标中对审美情感体验的要求更加具体,也有明显提高。“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求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验。合作、分享的意识应得到进一步加强,要养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良好阅读习惯。案例四(《滴水穿石》教学片断):师:细细读第一节,想想,滴水穿石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生:要有时间,还一直在滴,石块不能动。师:能不能这样讲:要把石头滴穿,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第二......第三......生:要把石头滴穿,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目标要专一,要持之以恒......师:能不能用第一节的内容来讲?生:要把石头滴穿,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接连不断”地滴,第二要滴在“同一个地方”,第三要长时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师:是的,要把石头滴穿,必须要不断地滴,要滴在同一个地方,还要长时间地滴。——理解之后能够说出来,而且要说得好,这是语文的根本要求。案例中,教师将理解、复述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提示和引导下,表达的语言渐渐规范起来了,丰富起来了。案例五(《猫》教学片断)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生:是“摩擦”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朗读比较)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品读)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师:理解得真深刻!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生:蹭出了友谊!生:蹭出了感情。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汉语极具灵性,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案例中,由于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都充满了个性。教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所以才有了各具灵性的理解和创造。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的正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课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蕴含的智慧,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美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优秀诗文的诵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案例六(《鸟鸣涧》片断设计)1、师:读着诗句,我们仿佛和诗人一同置身于静谧的月夜春山之中,而当我们用心发现的时候,你会看见,在这清凉幽静的夜色中,在一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月桂树旁,立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2、学生再读诗发现,交流。3、师:此时,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读读诗句,哪个词告诉了我们?4、学生再读,找出“闲”字,用心品味、感悟。5、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月夜春山本来就是静的,但是,如果诗人没有一颗闲适、恬静的心,是无法与这自然之静谧产生共鸣的。课下,同学们搜集了诗人王维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6、分享有关资料,重点认识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而且具有不俗的音乐修养。他的作品被人称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自然优美、清雅空灵,细细品读,总能把人带入一种优雅恬适的境界之中,让人回味无穷。7、师:结合资料,对照插图,再次品读《鸟鸣涧》,悟诗情,入诗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8、师生合作,教师诵读诗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吟诗,吟的是自己此在的心境和情感。古诗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诗中的自然之景发现诗人自身的存在,悟出景之“静”与人之“闲”是相互契合又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的引入,促进学生体味诗境诗情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古诗欣赏的水平。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要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高年级更加侧重于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交流和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案例七(《慈母情深》教学片断)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生齐读。)师: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生:用了四个“立刻”“又”。生:句式相同,是一组排比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生:母亲工作艰辛。生:母亲工作争分夺秒。生: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想多挣些钱。师:自由读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生语速很快地朗读。)师:追问: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紧张忙碌的母亲,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气呢?生:因为我想多挣些钱。(生语速很慢地朗读。)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辛劳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的辛劳,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生:因为我不想让孩子们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压力。(生朗读,最后一个“立刻”分句很慢。)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拼着命挣钱的母亲,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元无私地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爱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再读课题。生:慈母情深。——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在“理解”上,理解内容要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既要得“意”,也要得“言”。案例中,教师是怎样做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同构共生的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探讨表达方式,因为这段话的语言形式非常明显,是排比句(四个“立刻”“又”),再让学生品读四个“立刻”“又”,体会母亲工作繁重、辛劳,同时体会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这样,既理解了内容,又理解了表达方式,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也是理解的更高境界。教师的追问,使学生对“慈母情深”的体会更进一层,感悟更为深刻。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修订版课标将关于文体的几个目标整合到同一条之中,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四种文体归并为一段话表述,明确界定了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所达到的目标及应采用的阅读方式,凸显了文体意识,重视了文学教育。不同类型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比如,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会意;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线索,在矛盾冲突以及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欣赏散文,要慢读细品,联想、沉潜,得其神,悟其形,与作者心领神会。从不同文体的个性出发,凸显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带来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教什么、怎么教,要进行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切不可所有文体一个样。第一次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强调培养学生读图、读表的能力,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与国际阅读素养目标接轨。案例八(《鲸》教学片断)师:这篇课文大家都读过了三遍以上,了不起。既然读过三遍以上,一定能找出课文中具体写鲸“大”的段落。第几段?生:第一段。师:对,第一段就写了“鲸”大。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的方法,看看第一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生;用了鲸和大象比较!师:对,这种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还有吗?生:列数据。师:不错,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16万公斤是什么概念!?生:一百六十吨。师:一吨是一千公斤,赵老师才60公斤,最小的就有多少个赵老师重?(笑声)生:三十多个!(笑声)师:(出示课文片段1,引导学生把“比较”这两个字写在课文中适当的位置;出示课文片段2,引导学生将“列举数字”写在相应的位置。)读书笔记有几种方式:一是写读后感,二是摘抄,三是……生:批注。师:对,这叫批注。我个人认为批注是最好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你们有时间可以看看毛泽东主席批注过的书籍,像《二十四史》、《菜根谭》等。批注的多,是他学富五车的重要原因之一。咱们以后读书要多作批注,作批注多了,说不定也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科学家呢!这一段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说明方法。(投影出示课文片段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明方法?生:打比方。师:打比方?请问,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摇头)那就不是啦!生:我觉得是举例的说明方法。师:举什么例?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还有一个是“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师:举例,举例,既然是例子就应该是真实的事例。如果有一头鲸就在这儿,张开了房间一样大的大嘴,你敢不敢坐在里面?生:不敢。(笑声)师:你都不敢,这个“例子”能举吗?生:我觉得应该是假设。师:正确!你怎么知道是假设?生:我是从“要是”两个字中知道的。师:好!我们读书要有一个能耐,除了要整体把握,特别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这样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你们以后要写说明文,凡事都可以假设,不过要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行。来,我们一起把假设这两个字写在相应的位置上。——《鲸》是一篇说明文。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案例中,教师充分考虑了文体特点,从文体特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既了解了鲸“大”的特点,又了解了几种具体的说明方法,懂得了课文是怎样将鲸“大”的特点说明清楚的。【关联解读】以上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解、感悟等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相关的目标要求,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首先从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第一学段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是“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教学中,只有循序渐进地落实目标要求,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从对课文思想情感体验和把握的要求来看,仅以总体性要求为例,第一学段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世界,主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诉求。第二学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要求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相对的深刻性。第三学段要求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深入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社会意义层面上,意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素养。从质疑、探究能力和习惯来看,第一学段没有提出要求;第二学段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学段要求“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从意识培养提升到了探究和认知能力培养的高度。从文体意识的培养上来看,虽然低年级也提及了一些文体的阅读,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浅近的古诗,但主要是从阅读主体——学生的兴趣需要入手的;第二学段基本没有关于文体的表述;第三学段第5条则明确从文体的角度提出阅读的方法和内容等要求,这与实验稿课标比较,调整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要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体意识的启蒙教育,努力发挥文学教育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指导】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自主阅读,所以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涉及到具体文本的阅读,只有做到了自主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保证。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越俎代庖,把“阅读”“理解”“感悟”“品味”“体味”等还给学生,而且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树立文体意识,针对不同文体选择阅读策略。细读上述目标,不难发现,课标在不同文体上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低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了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高段分文体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其实,文体意识指的就是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具有主体性、导向性,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否则就会出现“千课一面”的现象,导致文本阅读的泛化和浅表化,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品质的有效提升,当然还会有消弭学生阅读兴趣的隐患。
本文档为【阅读教学学段目标的解读与落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仙人指路8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1-10-07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