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

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分类号:学校代码:10165密级:公开学号:201611010199硕士学位论文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Researchontheprosecreationandide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huangzhouperiodofsushi二〇一九年六月作者姓名:吴晗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导师姓名:曹丽芳I摘要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首次丰收期。本文以苏轼黄州创作的散文作品为切入点,来论述他这段时期的思想特征。文章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苏轼在黄州的社会...

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65密级:公开学号:201611010199硕士学位论文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Researchontheprosecreationandide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huangzhouperiodofsushi二〇一九年六月作者姓名:吴晗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导师姓名:曹丽芳I摘要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首次丰收期。本文以苏轼黄州创作的散文作品为切入点,来论述他这段时期的思想特征。文章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苏轼在黄州的社会环境和背景。理清“乌台诗案”的发展脉络并简述其被贬黄州的生活状态;第二部分,分析黄州时期苏轼散文创作的题材。这部分散文的内容一改在朝时所作多时政类题材的特点,主要展示了黄州独特的山野风貌和生活轨迹,与朋友书信来往以排遣寂寞,对黄州独特的名山大川的描绘和日常田园生活的描写;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文章中体现出苏轼思想情感的特征。苏轼在黄州的山野田园中找到了独特的处世哲学,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始终不忘承担人生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生活条件的困难和政治上的迫害,他在实践和理想中达到了有力的平衡,用超然物外的佛禅思想摆脱精神的痛苦,却依然怀有爱国忧民的情怀,在他心中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始终是他灵魂的真正归宿。关键词:苏轼,黄州散文,思想特征IIAbstractHisrelegationtohuangzhouwasthefirstharvestofhisliterarycrea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ide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ushi'shuangzhouperiodfromtheperspectiveofhisproseworks.Thearticleincludesthreeparts:thefirstpartisaboutthesocialenvironmentandbackgroundofsushiinhuangzhou.Clarifythedevelopmentof"wutaipoetrycase"andbrieflydescribeitslifeinhuangzhou.Thesecondpartanalyzesthethemeofsushi'sprosecreationinhuangzhouperiod.Thecontentofthispartofprosechang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multi-currentpoliticalthemesintheimperialcourt,Itmainlydisplaystheuniquemountainsceneryandlifetrackofhuangzhou,writesletterswithfriendstorelieveloneliness,anddepictstheuniquefamousmountainsandgreatriversofhuangzhouandthedailypastorallife.Thethirdpartmainly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sushi'sthoughtsandfeelings.Sushifoundhisuniquephilosophyoflifeinthecountrysideofhuangzhou.Nomatterwhatkindofpredicamenthewasin,heneverforgottoshouldertheresponsibilityandobligationoflife.Inthefaceofdifficultiesinlivingconditionsandpoliticalpersecution,hereachedapowerfulbalancebetweenpracticeandideal.Hegotridofthespiritualpainwithbuddhistthoughtsoutsidethematerialworld,buthestillcherishedthefeelingsofpatriotismandconcernforthepeople.Inhisheart,theConfucianthoughtofhelpingthepeoplethroughtheworldhasalwaysbeentherealdestinationofhissoul.Keywords:Sushi,Huangzhouprose,IdeologicalcharacteristicsIII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选题缘起.........................................................................................................................1二、创作与研究现状...........................................................................................................2三、研究目的和意义...........................................................................................................4第一章苏轼贬黄的背景和创作环境......................................................................5第一节“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第二节谪居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7第二章苏轼黄州散文的创作题材..........................................................................10第一节与远方朋友的来往交际..................................................................................10一、往来书信...............................................................................................................10二、书跋题记...............................................................................................................11三、友人评传...............................................................................................................13第二节返归田园的记游之作.......................................................................................15一、寻踪古迹...............................................................................................................15二、漫游山野...............................................................................................................18第三节贬谪生涯的苦与乐...........................................................................................20一、记梦之作...............................................................................................................20二、社会民生...............................................................................................................22三、饮食养生...............................................................................................................23四、士人情趣...............................................................................................................25第三章黄州散文创作的思想特征..........................................................................28第一节不忘初心重民本................................................................................................28第二节寄情山水显旷达................................................................................................31第三节躬耕东坡归自然...................................................................................33结语..........................................................................................................................................36参考文献...................................................................................................................37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40致谢..........................................................................................................................................41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一、选题缘起北宋苏轼是继唐朝李白、杜甫之后出现的又一位旷世奇才,他在曲折忧患的一生当中留下了让后人无法企及的文学财富,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同辈文人,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唐宋两代不仅在诗、词方面成就颇高,同时也是散文发展的巅峰时期。散文这一概念在宋代便已出现,并且形成了丰富的散文理论。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集历代文章之大成,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成就,他们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中唐与北宋时期的古文家所共同开创的新体散文成为“古文”的一部分,一直被后世所沿用,成为古代散文的主题和精华,称得上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我国是一个散文的国度,且不说只在口头上流传的上古神话,自从有甲骨卜辞和金文开始就有了散文,它在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历史中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学丛林当中。我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并不拘泥于某一文体,有着极其复杂繁多的种类和名目。“散文”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但它的意义并非以一类文体出现,而是指一种散文化的倾向。从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来看,“散文”应当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我们所说的“古文”,实则指的就是古典散文,它是一种与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形式。古文一词,以一种文体的概念始称于中唐时期。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到:“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①在《冯宿论文书》中说:“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②由此可见,“古文”第一次作为文体名称出现,要归功于韩愈。但给“古文”下定义的却是一位宋人,柳开曾在其《应责》一文中指出:“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里,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③基本上说清了古文一词的含义。过去古文、文章、散文概念是交叉使用的,而对散文理论真正作出革命性贡献的,一是苏轼的“万斛泉流”说;二是陆象山的“胸襟流出”说;三是公安派“独抒性灵”说④。他们阐明了散文的本体应是自由无束的心灵,散文的形式是随意自由的书写,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散文的本真。苏文相较于诗歌而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在某①韩愈著.韩昌黎文集注释卷十五[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81.②韩愈著.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二十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81.③曾枣庄著.中国古代文体学上中国古代文体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304.④马茂军.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发生研究[J].文学评论,2007:155-157.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种程度上得益于他数度被贬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约四年之久,这段时光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时期的作品对于他自身和后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晚年曾在儋州任上谪居三年,后被朝廷赦免,得以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到达镇江。金山寺一游,他给自己的一生做好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从他本人的自我评价当中我们能够看出黄州代表的重要意义。二、研究现状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号,苏轼终于在被困一百三十天后,从牢狱中挣脱出来,并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先行抵达黄州。虽被贬到穷困之地,但苏轼在黄州依旧留下了大量作品,这些创作多是有感而发,因事而发,酣畅淋漓地表现出苏轼对文学创作收放自如的控制力。苏轼在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被贬至黄州,并于元丰七年(1084年)一月二十一日改任为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期间,苏轼在黄州生活了约四年四个月,他创作了三篇赋,一百六十九篇文,约有六十六首词,二百二十多首诗,约两百八十八封书信,共计七百四十余篇,完全称得上是他创作的辉煌时期,并且黄州时期创作的作品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据统计,贬黄时期是苏轼人生当中词作最多但诗篇最少的一个阶段,这主要归根于政治气候的恶劣环境,是“乌台诗案”给他留下的深刻影响。关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散文创作的专门研究并不多,更多集中在对黄州时期整体的文学创作的论述上,包括诗歌、词作、散文、书画艺术等。论文研究情况主要分为下面几类:(1)论述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心态、人生态度等,这类文章占大多数;(2)论述其在黄州期间的生活方式及意义,如:饮食养生理论、休闲活动爱好等;(3)考据诗人在黄州四年多的生活经历、行踪、结友交游的文章;(4)对《赤壁赋》《雪堂记》等名篇的分析研究及重要意象的解读,如:记月散文、水月意象等;(5)与相似文人进行比较的文章,例如对苏轼与张耒进行比较,因为二者都有被贬黄州的人生经历,或将不同人生阶段的苏轼进行比较。在这五类文章中,研究苏轼在黄州期间思想心态变化、生活方式、名篇研究的文章,占有大半比例,是研究的重点。一、关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的思想、心态、人生态度的研究。学者们最主要还是从文化角度入手对苏轼思想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儒释道文化对苏轼黄州时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学者都得到了他是儒释道三家兼宗的共识。梅大圣教授曾在论文中提到:“他靠儒家仁性关怀的强大的思想力量,靠佛老思想的修心养身法,超脱了世俗的羁缚与纤结,使其人生价值熠熠发光。”②帅杨在他的《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论文中提出苏轼“通过礼佛清心和修道养身,对儒、①李剑锋.自笑平生为口忙——苏轼的黄州贬谪生活[J].中国书法,2014(5X):26-41.②梅大圣.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创作[J].汕头大学学报,1993(9):26-34.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领悟,他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以及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①而饶学刚的《道家——苏东坡黄州突围之道》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主导思想是道家思想。由于研究者太多,各种说法都有拥趸者,不过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多是论述为苏轼儒释道三教兼宗,此外没有多作细分。二、论述其在黄州期间的生活方式和意义,如:饮食养生理论、休闲活动爱好等。在黄州苏轼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休闲活动,这类题材留下了很多文章,学者们对他的养生体系的研究比较重视。梅大圣先生在《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方式及社会意义》中归纳总结出了苏轼在此期间的生活的意义与方式:一是苏轼在黄州谪居生活中始终坚持“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②((与李公择》)的执着信念和坚定不移地追求“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③(《雪堂记》)的人生价值目标,同时着力于学术研究。二是调节出成熟合理的生活方式,朴实生动地展示出东坡居士形象。主要依靠以酒会友进行广泛交游、运用朴实幽默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地方百姓的距离、纵情山水田园与大自然亲近、研究烹饪技术发展饮食文化这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饶学刚先生在《东坡养生理论新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兼谈东坡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中肯定了养生理论在苏轼生存智慧里存在的重要意义,从苏轼的散文作品入手阐释了黄州时期形成的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东坡着力于自然调适、身体锻炼、动静结合、心理卫生、精神养炼,开创了熔强健身体、调剂心理、坚定精神信仰于一炉的综合养生新模式,充满了辩证法。”④这种养生理论无论是对哪个时期的养生者来说都具备重要的借鉴意义。三、考据诗人这四年多的生活经历、行踪、结友交游的文章。由于突如其来的祸患致使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方式不得已发生巨大转变,因此这种改变对他造成的重大影响成为了学者们竞相研究的方面。在众多研究者中,饶学刚成为对此类问题探索研究的第一人。除饶学刚教授之外,莫砺锋、梅大圣等在苏轼研究上建树颇多的学者也都有所涉猎。饶学刚在他的学术专著及期刊论文中,对苏轼在黄州时的生活轨迹、交友情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细致可靠的探究分析。他将苏轼贬黄后的生活内容总结为四点:1、运用文学创作抒发内心抑郁悲伤的真实情感,;2、躬耕田园,从事体力劳动,养家糊口;3、交友游玩,遍览黄州各地的名山大川,纵情山水;4、儒、释、道三家兼容,实现精神的超脱。四、对《赤壁赋》《雪堂记》等名作的分析研究,特别是重要意象的解读。《赤壁赋》和《雪堂记》是苏轼黄州散文创作的巅峰作品,无数文人学者为其探究付出心力,他们把部分研究重点放在了文章表现出的思想和意象意义上。在《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中,靳莹晖认为“苏轼的精神物象—①帅杨.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A):126-128.②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6[M].成都:巴蜀书社,2011:592.③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410.④饶学刚、饶小明.东坡养生理论新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兼谈东坡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J].乐山师范学报,2012(2):1-7.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水与月、山与鹤所隐含的或萧散旷达的禅悦倾向、或高蹈于道的精神超越,都是苏轼复杂深沉的人生观与哲学观所结成的文化景象。”①杨胜宽的《〈雪堂记〉与苏轼黄州“适意”的贬谪生活》认为苏轼“在东坡独自躬耕,远离了官场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末利,把富贵、去留、生死均置之度外,只与自然融为一体,临水登山,饮酒啸咏,寓形天地之内,纵浪大化之中,随遇而安,乐观地享受朴实而闲淡的生活。这是苏轼在黄州体味“适意”人生的内涵所在。”②三、研究目的和意义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冠绝古今的奇才,他在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显露出的卓越成就,更加证明他还是一位全才。苏轼的人格魅力不拘于时代,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现代人的面前日渐显现。苏东坡的魅力在于他无论何时何地总能保持住幽默旷达的乐观情怀,随遇而安的坚韧精神,他是我们身处逆境依旧坚持自我的学习楷模。他创造的成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代表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而独特的足迹。自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被他吸引,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创作了大量的评论作品和学术文章。大家对在黄州的苏轼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精神的研究,主要以文化为背景探讨人格、性格、精神等方面的突出意义;二是对其各种文学作品的研究,包含散文、诗、词、绘画、书法等诸多方面,特别对诗词的研究是重中之重;三就是对其生活轨迹、交友出游等方面的探索与考证。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研究的重点比较明确,主要集中在思想、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且多是从诗词方向入手,着重以散文作为切入点研究偏少。本文就从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散文入手,依次从创作背景、创作题材、思想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在承继昔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对苏轼黄州散文作品的理解。①靳莹晖.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J].乐山师范学报,2018(06):12-15.②杨胜宽.《雪堂记》与苏轼黄州“适意”的贬谪生活.[J].乐山师范学报,2011(07):1-7.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第一章苏轼贬黄的背景和创作环境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在其父的熏陶感染下,年少时便勤奋读书,由母亲程氏亲自教导学习。长大后,“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①,二十一岁进京赶考,次年便与弟弟苏辙同中进士,并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正所谓英雄出少年。苏轼的才华和个性让他历经人生道路的坎坷,怀着满腔抱负进入仕途的他成为了北宋文人党派斗争中的牺牲品,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孟子曾于《万章章句下》中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那么,本文要对黄州时期苏轼散文进行探究,首要了解的就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苏轼之所以被贬黄州,最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压迫,直接原因便是“乌台诗案”。第一节“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北宋文人激烈的党派斗争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反映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用具体的文学作品积极参与政治斗争,还表现在创作主体与党争相互促进的层面上。王夫之指出:“观苏子瞻‘乌台诗案’,其远谪穷荒,诚自取之矣。”②这些士大夫既身怀志在天下的参与意识,又有畏祸避自身的心理。苏轼“作影子语,巧相弹射”,以文学创作的方式介入到政治斗争中而导致“乌台诗案”③。苏轼在远离朝堂的情况下,依旧被动荡的时局牵引,根本无法完全超脱于庙堂的党争之外。苏轼秉承着一种嫉恶如仇的人生态度,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若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④,那些或是抨击时事,或是揭露官场黑暗的诗作,让那些小人抓住了把柄,以至于没有丝毫反抗之力。“乌台诗案”,这一整个事件可以追溯到王安石变法初期。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王安石为领导的变法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熙宁四年(1071),被王安石一党以“巧抑其资”的名目发配到杭州做通判。随后,他又转任到密、徐和湖州等地做父母官。相比于汴京时期在党争漩涡里沉沦的创作枯竭期,外放八年的经历,结束了他的灵感危机。这段历程,不但让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正统思想得到实践,还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首先,此时的文学创作有以西湖的湖光山色为素材的写景之作。如:《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一系列享誉海内外的名篇佳作。其次,又有以对抗天灾人祸为写作背景的伤世之作。如:密州遭遇蝗灾时,他为百姓祈福时所作,“而我食①郭预衡,郭英德主编.新版校评修订本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10苏辙[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7445.②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录.清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3:18.③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0.④林语堂著.苏东坡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①;闹饥荒时,“民多弃子”,他在设法救助的同时,发出“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②的感叹;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丰西)曹村遭遇黄河大堤决口时,苏轼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之后又修表上书启奏朝廷,请求拨款。诸如此类,在任期间苏轼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而这些事迹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利关系。最后,除了常见的奏议用于议论时事、陈述己见外,苏轼也将论史文赋予了论争政治的功能。陈寅恪先生云:“苏子瞻之论史,北宋之政论也。”③《论商鞅》便是其中一篇。苏轼的《论商鞅》,视秦时的商鞅变法为“豺狼毒药”,指出司马迁之“罪”在于说商鞅之“功”。他评判商鞅变法的罪过,意在批评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错误。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新法逐渐失去打击豪强兼并势力的势头,这场变法斗争中的正面意义彻底地失去了,完全演变成了封建势力的斗争报复,性质已然发生变化,而且新法又依靠腐朽落后的封建官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来履行。因此,王安石主观上设想的“美政”,在推行中也部分地变成了打扰百姓的工具。苏轼在外任职期间,对于新法,一方面他认为有用的可以加以利用,另一方面他更看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的流弊,成为他反对新法的主要原因。对此苏轼除了上书责难以外,还“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④(《东坡先生墓志铭》),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文,正是这些诗文险些断送他的性命。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至江苏湖州任职,到任便写了谢恩奏表,在谢恩表中他直指那些玩弄权术之人,指控他们唯利是图,见风使舵,视国家利益于不顾。因此,这些小人再也坐不住,试图在苏轼的诗文作品中耍手段、做文章。同年六月份开始,以权监察御史里行等多人为代表的小人群体,先后四次上表弹劾苏轼。其中一个御史从苏轼的谢恩表中挑出四句来,说他藐视朝廷,舒亶还从他的诗中找出几首关于变法的句子,他认为这些诗“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⑤,用文字讥讽新法愚弄朝廷,李定也随之上表,认为苏轼应该因对朝廷无礼而斩首。神宗并不想取苏东坡性命,碍于多人依法控告,不能敷衍了事,宋神宗随后责令御史台审判,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员皇甫遵奉旨于湖州衙门内,将苏轼就地逮捕。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入御史台皇家监狱关押,受审期约有四十几天。苏轼的“罪证”以诗文为主,据宋人朋久编写的《乌台诗案》中记载,其中有诗五十首,文十多篇。这些小人有的从“罪证”中单挑出几句断章取义,有的完全恶意曲解,成心构陷。大概十月初,审问终结,由于牵连甚广,神宗皇帝命令但凡与苏轼互通诗文者,必要将所有诗文上呈待审。中间太皇太后曹氏染病而①苏轼著.苏东坡全集1[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01.②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11[M].成都:巴蜀书社,2011:133.③陈寅恪著.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8.④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558.⑤王水照,崔铭著.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45.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死,留下遗言说,苏轼被弹劾都是小人诬陷,那些小人没办法在政绩上找毛病,就想利用诗作来构陷于他,嘱咐神宗不要冤枉好人,建议放了苏轼。在苏轼被捕的同时,朝堂内外众多敢言之士都挺身而出为其求情,这里既有旧党人士,也不乏新党人物,就连隐退到金陵的王安石也出言替他讲情,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①几番周折过后,苏轼最终以诽谤朝政及官员之罪论处,连降两级,即日贬出京师。就连平日与苏轼往来交际的人员,都被牵连,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以苏轼黯然离京,饱受摧残,惨淡收场。第二节谪居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文学创作和作家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元丰三年一月初一,苏轼与儿子迈先行一步离开京师赶赴黄州。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于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而其他家眷则由弟弟子由随后送到东坡住所,家眷于五月二十九日才抵达。第一,从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他被授予的的正式官职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从实际的职权范围来看,水部员外郎属于水部官员,检校只是空有代理的名头,没有实际权利;团练副使更是个挂名的闲职,并无真正的行政职权;再说“本州安置”,更是不能参与政事,等同流放,可见苏轼当时在此种境遇下该是何等心情。初到黄州,便给神宗呈上《到黄州谢表》,虽然他在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中受了些冤屈,但也要认真地谢恩,在谢表中言辞恳切地说:“狂愚冒犯,固有常刑。仁圣矜怜,特从轻典。涉其必死,许以自新。祗服训辞,惟知感涕。”②对皇帝的从轻发落感激涕零,“惟当疏食没齿,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之戒。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弃物。”③表示自己会深刻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希望皇恩浩荡,不要予以弃用。在《与王定国十五首》之一中说道“某寓于一僧舍,随僧蔬食,甚自幸也。感恩念咎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④他深居简出,对刚过去的劫难心有余悸,行为举止极其检点,连探望友人都不能够。其八中还提到“文字与诗,皆不复作”可见之前的遭遇对苏轼的影响之大。苏东坡在经历了死里逃生后,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除了建功立业他开始享受起这一段谪居生活。第二,从居所住处来看,虽然条件艰苦,但苏轼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景。从寓居定惠院开始,苏轼算是正式开启了黄州的谪居生活之路。这座寺庙坐落于树林繁茂的山坡之上,距江边稍远,每天他与僧侣同食,饭后便在树下散步,也不失闲适。在此地,他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徐太守和长江对面的朱太守都对他报以热情款待,不但常以宴席相邀,还送吃食给他。下雨天体验晚起的奇妙,①王水照著.苏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7.②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46.(本文引用的苏轼黄州时期作品均出自该版本)③同上,246.④同上,409.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黄昏时分享受漫步的乐趣,他的身影留在了起伏不平的东山麓、庭院和溪流深处。每当友人来访,便携手同去沿江两岸的山中游玩,体会丘陵绵延,林叶茂密,感受朴实如画的乡村美景。二十九日,苏轼从定慧院移居临皋亭,此亭原是驿亭,因太守礼遇,可以在此居住。其实环境一般,奈何住在此处的是苏轼,他以其文人独特而细腻的眼光,发现了此处的绝美景色,“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①第三,到黄州苏轼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言行受限的痛苦。“乌台诗案”的惨痛经验,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朋友陈季常邀请他去武昌,他回答:“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②竟不敢随意离开贬所;黄州地处偏僻,小城生活难免枯寂无味,“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③;不止如此,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的苏轼倍受人情冷暖:“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④;又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⑤,由此可见世态炎凉。“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⑥也透露出忧谗畏讥的心态。第四,苏轼不止有言语行动受到限制这一方面的痛苦,他和家人还要饱受经济上的困窘与无奈。在与秦观的信中,表现了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的困顿,“初到黄,廪入既绝。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⑦。存款有限,就要精打细算,月初拿出四千五百钱,平均分成三十块,挂于梁上,每日清晨叉下一块,作为每日花用,再把叉子收起,用竹筒来存放每日用不尽的钱,用来招待客人。“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⑧话虽如此,仅靠积蓄和节流是没法长期支撑生活的,还是需要开源来增加收入。耕地种田对于此时苏轼来说,既是最保险,也是最有用的方式之一。在当地一个名为马正卿的书生帮助下,从官府求得了几十亩的荒地。得到后,苏轼便真正开始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辛勤地耕作在城东的一处坡地上,因地处东面,还为自己取一雅号“东坡居士”。苏轼花费了很多的心血来设计建造此地,山顶有房屋三间,向下看就是他最引以为傲的雪堂,雪堂前的五间房屋,在元丰五年正月大雪中竣工,他本人还亲自动手为墙上漆,画雪景于壁,故命名为“东坡草堂”。不但如此,位于雪堂之东的一株可人的高柳树,也是其亲手所植。再向下,更有①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82.②同上,470.③同上,435.④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11[M].成都:巴蜀书社,2011:252.⑤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439.⑥同上,439.⑦同上,441.⑧同上,441.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稻田、麦田、桑林菜圃和果园,打井、种菜、移植树木,处处是他亲力亲为。农舍后有一远景亭,在山丘之上,俯视便可见满眼山色。此处不但景色秀美,村民和朋友也淳朴善良。苏轼虽然在政治上由于立场的问题,和许多同僚的关系很是尴尬,但他是一个爱交朋友,喜欢交际的人,他有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与他交往的朋友,以至于在黄州也并不孤单。他诚心结交,同时天性中友好乐观的品质在艰苦的环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他与周围的邻居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好心的邻居会传授他种田的窍门。例如:麦苗初生不能任他随意生长,而是要让他被羊吃去,冬去春来才能长地更茂盛,来年才能获得大丰收等等,他也会在劳作之余约上三五挚友畅饮一场,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他随农人朋友一同辛勤耕种,企盼丰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夫的生活体验让他缩短了与平常百姓的日常距离,并且农忙之余的娱乐活动处处充满野趣,每一个细节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五,苏轼的身体亮起了红灯,饱受疾病的煎熬。苏轼贬谪到黄州那年,正是四十四岁,已进入不惑之年,这个年纪就古代社会的生活水平来看,已是不小了,以至于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初到黄州因为水土不服,曾连续患上腹泻、中暑、眼疾等病,甚至有一次苏轼因生病闭门谢客还传出了离奇身死的谣言。苏轼因胳膊上的风湿和右眼疾的加重,有几个月闭门不出。那时,远在别省的散文大家曾巩离世,不知何处传出谣言,说苏轼也在那天去世,皇帝听说甚是心痛,食不下咽。幸亏这个传言被范镇听到,哀痛不已之余,便要打发人去黄州送丧礼,后一打听方知谣传。苏轼在答复范镇诗中,说道:“闻李长官说,以为一笑,平生所得毁誉,殆皆此类也。”①可见苏轼对流言的惧怕。第六,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足以证明苦难成就了伟大的文学家苏轼。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苏轼的痛苦心情,但真正让他彻底从政治失意中解脱出来的并非仅限于此,更是黄州原生态的丛林风貌,纯天然的美景带给苏轼的不只是现实的物质馈赠,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对象。黄州依山傍水,拥有相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让他有足够的自然条件驰骋于山水间,借助天然的绮丽美景来消弭苦痛压抑的心情。黄州时期,躬耕东坡和体味自然取代名利事业成为了苏轼此时精神依托的对象。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所说:“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②。苏东坡和黄州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奇妙联系,互相成就了对方。在经历过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后,苏轼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心态还是文学创作都得到极大的升华。大自然在他的生命中蕴含了重大的存在意义,既慰藉了诗人痛苦的心灵,又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活水,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就这样留存了下来。苏东坡从黄州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仙境居所中,汲取养分,成功地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和营养,得到心灵的释放,实现生命的自由。在历①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517.②张忠义主编.穿行在历史丛林中体验历史[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85.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经磨难后,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改头换面,他的品格和创作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第二章苏轼黄州散文的创作题材第一节与远方朋友的来往交际苏轼为人处事正派朴直,珍视友谊、乐意与人来往交际。就散文创作的数量而言,苏轼在黄州写下的文章中与友相关的最多。有的伙伴不远千里来到黄州探望他,也有的需要他跨江相约交游,还有在当地结识的新朋友。无论是黄州太守,还是普通百姓,在这艰难的四年中,都和他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对他来说,本地的朋友凭借日常走动来交流情感,而远方的朋友则要依靠信件和赠文来表达思念之情。一、往来书信我国的抒情散文就起源于书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书信进行沟通与交流,被称为“牒”或“书札”。起初,尺牍代指书信。“尺牍”,既指写给皇帝带有公文性质的文体,也可指个人之间因私人事务相互往来的信件。如《汉书·游侠传》记西汉末年陈遵擅长书法,所以“与人尺版,主皆藏去以为荣。”①这里尺牍即指私人信件。发展到魏晋时期,尺牍的内容逐渐由谈论国家大事的政治功能开始向抒发私人情感方向转变,语言也从单纯讲述的质朴无华变得辞采华美,文学性能逐渐显现。唐宋之后,尺牍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艺术价值愈发突出,有些尺牍甚至成为了饱含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到了宋代,一改初期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式的文体特点,尺牍成为了与人沟通交流的私人信件,内容形式逐渐趋于生活化,书信用语也更加接近口语,篇幅无论长短,结构都发展的相当成熟。宋代尺牍的题材内容涉及较广,因人而异、因事有所不同,但都随心、随性、缘事而发,尺牍的篇幅有大有小、语气有高昂有婉转、写作方法旁征博引,就事论理,读其信便如见其人,如闻其语,是一种最真实、最细腻、最广博的文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苏轼留存下来的书札信件数量巨大,从所处地区角度来看,其中以黄州时期创作最多,至今流传下来的约有二百八十八首之多,占据本人所作尺牍总量的将近20%,主要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贬谪黄州的苏轼可以说一改往日自在潇洒,变得犹如惊弓之鸟一般。乌台诗案使他身陷囹圄,这一经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祸从口出,以至于非常事不动笔墨,这种避世的心态让他诗歌的创作热情急剧消退,写作更偏向随性自在,身在黄州与朋友的交际便多寄于书信。这些书信有写给同僚上级、写给亲人、也有写给朋友的。滕达道是黄州时期苏轼书信来往最多的好友,早年受知于范仲淹。历任通判、知州、龙图阁学士等职。曾反对新法,被陷害后,贬至湖州。《与滕达道二十二①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M].2001:1055.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首》中苏轼简单说了自己的处境“永日杜门”,宽慰朋友“与黄州故人,相得极欢”①。元丰四年,西夏屡犯北宋边境,北宋将领种谔率领九万三千士兵出绥德城,围米脂,战定川,大破西夏。苏轼在信中提到此事,自言虽被废弃,但始终心系国家大事。即便在此敏感时期,时时关注民生,他依旧坦然直言,显得更加难能可贵。黄州时期苏轼写给朱康书的书信有二十多封,在其黄州友人中排在第二位。朱寿昌,字康叔。《宋史·朱寿昌传》简单记录了他一生的功绩,除了政治上的才能,他历来为人称颂的是他的忠孝仁义。朱寿昌的父亲守京兆时,母亲怀孕离家出走,出生几年后他又被母亲抛弃,才回到父亲家里。之后,便与母亲五十年再未相见。后为寻母毅然辞官,立誓若不见母,绝不回返。随后在同州找到母亲,供养至去世,还抚养同母的弟妹,受到世人的称赞,“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②也许正是朱康书正直孝顺的人品,才与苏轼成为了好友。苏轼被贬黄州,朱寿昌时任鄂州知州,与黄州隔江相望,时常来往送予酒食。《与朱康叔二十首》中,苏轼向好友朱太守讲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居临皋亭,“风晨月夕,杖履野步”③;初到异地,水土不服,生病中暑已是常事;谈酒法,求方感叹,兴奋不已,情绪所至还要记录下来。不过提到偶读国史之事,依旧胆战心惊,只能作于书信,与亲近朋友吐露一二,恐怕牵连无辜。由于距离原因,苏轼与王巩往来多依靠书信,因此两人的书信数量也不少。王巩,字定国,“乌台诗案”中因与苏轼相交甚笃,来往密切,受牵连影响最深,贬官至宾州。王巩在绘画方面才学突出,并长于写诗。友人因己获罪,苏东坡颇为内疚,“今得来教,既不见,而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蒂芥,然后知定国为可人”④,对王定国被迫在宾州这种荒凉之地承受困苦深表痛心,但王巩来信表示对此并没有丝毫怨怼,反而极力劝慰苏轼。在信件交往中,两人就道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互动讨论,还探讨了关于丹砂的养生之术,此次人生的历练印证了二人深厚的友情,看得出他们是关系密切的至交好友。纵观苏轼黄州时期的这二百八十八封书信,王定国、朱康叔、陈季常等皆是他倾吐心事,感怀伤时的对象。在与亲人朋友的信件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朴素的文人形象,面对生活的贫穷与艰难,苏轼毫不避讳,随意与友人讲述甚至调侃,他的乐观与豁达,让文学作品回归了本真。二、书跋题记黄州时期苏轼明确以书、跋、题记为标记的文大约有四十二首左右,主要分为写人和记事两种。其中写人部分多是题友人诗后,少量赠与佛家僧人,记事多是叙述四处游玩而作的书跋。苏轼虽身处黄州,也不乏亲人朋友来访。与弟弟子由,堂兄子明及其儿子安节多有来往,陈季常,徐君猷,陈君式与其弟陈大正、①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484.②脱脱撰.二十四史附清史稿第8卷宋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093.③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427.④同上,409.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村民古耕道,道人杨世昌,崔成老,禅僧参寥交情甚深。这些在黄州结识的不少新友,在困难中给予了他帮助与慰藉,太守陈君式便是其中之一。陈君式作为黄州知州曾多次上门拜访,不因其“重罪”在身而有所疏远,反而时常相约出游,是以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不久之后,陈君式罢任回乡,苏轼抄李陵赠苏武诗送别。书中称原与陈君式素不相识,却“倾盖如故”,又因政治原因久未作诗,为了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历观古人之作辞约而意尽者”①,便抄录赠之。既避免了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又表现出对朋友的离别难舍之意。自从贬谪之后,苏轼放旷的野性思维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要说的是酒在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酒作为灵感来源在黄州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苏轼原来不会饮酒,“尝自言平生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②到黄州后,“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③饮酒之后,常常做醉语。元丰四年,与好友马梦得相聚宴饮,大醉之后,不禁吟咏起孟东野的诗作:“我亦不笑原宪贫”④,后将书赠与梦得,调侃自己与好友。随醉意而来的还有汹涌
本文档为【苏轼黄州时期散文创作及思想特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10-27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