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

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简史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范围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包括疮疡、皮肤病、周围血管病、肛肠病、乳腺病、甲状腺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男性病、肿瘤等。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特色专科形成等不同阶段。(一)起源阶段: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1、殷墟甲骨:文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2、《山海经》...

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简史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范围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包括疮疡、皮肤病、周围血管病、肛肠病、乳腺病、甲状腺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男性病、肿瘤等。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特色专科形成等不同阶段。(一)起源阶段: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1、殷墟甲骨:文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2、《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3、《周礼》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4、《五十二病方》: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殷墟甲骨(二)形成阶段:春秋战国阶段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灵枢·痈疽》所载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辨证论治基础。对肠痈等详细论述,所载大黄牡丹汤、乌梅丸等经典方剂。3华佗:号称外科鼻祖(公元141—203年),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4《金创瘛纵方》是我国已经丢失的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三)发展阶段: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1、《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仍保存的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2、《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对许多外科疾病和40余种皮肤病病因病理论述,如:疥疮由疥虫引起等。3、《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如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层、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的临床经验。葱管做导尿管治疗尿潴留。4、《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五善七恶”。5、《世医得效方》是一本骨伤科专著,将骨伤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四)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2、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在序中指出:“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3、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的专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汞剂来治疗梅毒的记载。二、主要学术流派(重点)(一)正宗派: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十分完备,后人有“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评价。该书重视脾胃,认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善于应用刀针手术及腐蚀药,使毒外泄,并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二)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字洪绪)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该书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主张“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治疗,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三)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该书首先将温病学说引进到外科领域中来。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认为“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并以温病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命名规律、术语解释一、范围(一)概念: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研究、探讨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二)范围:疮疡、瘿、乳房疾病、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疾病及合并症、瘤等等。(三)学科范围是在不断分化融合的。二、外科疾病命名规律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另外,两种命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上所述仅是外科疾病一般常用的命名原则,个别疾病的名称例外者也是有的,但临床上应用较少。三、术语解释疡:也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所以古代称外科为疡科,外科医生为疡医。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或结块。溃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已经溃破的疮面或创面。(与西医的溃疡的异同: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胬肉:指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的基底部。根脚:指小肿疡的基底部(尤指疔疮之脓头的根部或深浅)。护场:指正气对局部之肿势的约束或控制能力。袋脓:指由于自溃或切口不当,脓液不能完全排出,潴留于脓肿之中。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如生于鼻腔内者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者称耳痔(耳道息肉)等。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医学教育网整理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痰,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主要包括疮痨性疾病、囊肿性疾病。结核:指生长于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其不是病名,指的是体征;现已被肿块或结块所代替;与西医之结核完全不同。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脓肿成熟。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瘙痒性皮肤病。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如阳证疮疡表现为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如阳证疮疡表现为初起疮顶平塌,根脚教漫,医学教育网整理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第三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的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二、感受特殊之毒(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有的具有传染性。三、外来伤害(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二)特点: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烧伤、冻伤等。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四、情志内伤(一)机理: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相反,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常发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凝的常见启动因素。五、饮食不节(一)范围:营养过剩、饮食中含有有毒物质、食入不足等。(二)特点:1、食用膏粱厚味、辛辣醇酒可损伤脾胃外发于体表造成疮疡、痔、肛裂、肛痈等病的发生;由饮食因素引起的疮疡较外邪引起者更为严重。2、是皮肤病的常见病因或促发因素。3、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劳伤虚损(一)范围:劳力、劳神、房室等。(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阴证。七、病因与病位的关系(一)人体上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与风温、风热有关。2、机理:风性向上。3、常用治法:疏散风温风热。(二)人体中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由气郁、火郁引起。2、机理:气火发于中。3、常用治法:疏肝清火。(三)人体下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与湿热、寒湿有关。2、机理:湿性趋下。3、常用治法: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温化寒湿。第二节病机一、总病机(一)内容: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二、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气血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疾病的起发、破溃、收口、病程。三、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疮疡的发生。(二)脏腑功能失调可影响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三)脏腑内在的疾病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的毒邪也可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四)脏腑的受害与否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四、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经络阻塞是总病机之一。(二)局部经络的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的发病条件。(三)患部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四)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第四章诊断与辨证第一节辨病与辨证原则一、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二、术语解释(一)辨病: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辨病程序:1.详询病史2.全面体检3.注重局部4.运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5.综合分析(二)辨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辨病举例:如局部红肿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分明。所以,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辨证举例如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阳证阴证来辨属阴证疮疡。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病的后期,如见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属气血两亏证;如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火旺证。又如脱疽,根据疾病发展和临床表现特点,临床上常分为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和气血两虚证。第二节外科阴证阳证的辨证一、概念:以阴阳为纲,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外科疾病简要地分为两大类,即阴证、阳证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二、意义:(一)使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不发生原则性错误。(二)可以正确掌握外科疾病的进程与预后。三辨证方法阳证阴证发病急缓病位浅在,多在皮肉深,多在筋骨关节病程短长红肿热痛明显不明显肿势肿势局限,肿势平塌,根脚高突根脚散漫脓液黄白稠厚,稀薄污浊,明净味腥杂质味臭全身表现严重者可有无或有虚寒证候,火热之象或有阴虚内热证预后易消,易溃,难消,难溃,易敛,佳难敛,不佳治法清热解毒温阳散寒四、注意事项(一)注意假象。(二)阴证、阳证是可以转化的。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第三节经络辨证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二、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一)分类1、多血少气之经:太阳;厥阴。2、多气少血之经:少阳;少阴;太阴。3、多气多血之经:阳明。(二)临床意义1、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宜淤滞,气少外发较缓;治疗时重在破血,重在补托。2、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宜郁结,血少疮口不易愈合;治疗时重在行气,重在补养血分。3、多气多血之经:病发该经易消、易溃、易敛,多为实证;治疗时重在行气活血。三、循经用药:(一)尽量使用归经与病变经络有关的药物。(二)引经药。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第四节局部辩证外科疾病中的疮疡与皮肤病,局部必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主要包括肿、痛、痒、脓、麻木以及皮肤病的各种损害,而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不同,程度有异。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情况,可以分辨疾病的性质,有利于诊断和治疗。但这些症状不是孤立的,必须综合分析,才能抓住引起这些证候的主要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一、辨肿形成机理:是由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成。(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肿的外形,一般来说,凡病发在皮肤浅表、肌肉之间的,肿势高突而带掀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若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二)病因辨证1、热:红,热,痛。多见于阳证。2、寒:红热不明显,酸痛,得热则缓。多见于阴证。3、风:起病急,肿势宣浮,游走不定;或位于人体上部。多见于皮肤病或人体上部的外科病。4、湿:或凹陷性水肿,或积液,或水疱,或流液,或疾病位于人体下部。多见于皮肤病、肛肠病等。5、痰:软如棉馒,硬如结核,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好发于颈部、甲状腺、乳房等部位。多见于阴证、肿块性、囊肿性疾病。6、气:或肿势弥漫,如按气囊,可有捻发音;或外科疾病拌有气郁症状者。多见于肿块性疾病、皮下气肿等。7、淤血:起病急,局部突然呈褐色、青紫色,剧烈疼痛,或外科疾病拌有传统淤血症状者。多见于血肿、皮下淤血、肿块性疾病。(三)肿块:大小、数目、形状、质地、活动度、部位、边界、疼痛等(四)注意点1、组织致密部位的辨肿:肿势不明显,疼痛剧烈,易向疏松部位扩散。如手掌、足掌。2、组织疏松部位的辨肿:肿势弥漫而明显,并易于蔓延。如手背、足背、颈前、眼睑等部位。3、大腿部位的辨肿:肿势虽然严重,但外观不明显。二、辨疼痛(一)机理:是由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所致。(二)病因辨证1、热:红,热,灼痛,遇冷则减。多见于阳证。2、寒:不红不热,酸痛,遇热则减。多见于阴证。3、风:游走不定的疼痛,变化较快。4、气:攻痛无常,并与情志因素有关。5、湿:疼痛伴有肢体沉重、凹陷性水肿、流液等,或发生于人体下部者。6、痰:疼痛轻微或无,皮色不变,日久不消。7、化脓:啄痛(又称鸡啄痛),浅表者可应指,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8、淤血:刺痛、剧痛,皮色可呈褐色、青紫色,或疼痛伴有淤血证候者。多见于血肿等。(三)疼痛的术语解释1、卒痛:突然发作的剧痛,多见于急性疾病。2、阵发痛:时轻时重,时痛时停。3、持续痛:疼痛的程度、时间没有变化,疼痛不止。4、刺痛:针刺样疼痛。多见于皮肤痛。5、钝痛:与刺痛相反,反映不甚。多见于筋骨关节疼痛。6、灼痛:烧灼样疼痛。多见于阳证疼痛。7、裂痛:撕裂样疼痛。多见于肛裂、皲裂。8、酸痛:疼痛伴有酸楚感。多见于寒痛。9、胀痛:疼痛伴有胀紧感。多见于血肿、癃闭等。10、绞痛:发病急骤,痛如刀绞。如胆绞痛、肾绞痛等。11、啄痛:痛如鸡啄,呈有节律性跳痛。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12、抽掣痛:除有牵扯作痛之外,伴有放射痛,传导至邻近部位。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三、辨瘙痒(一)形成机理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于风、湿、热、虫、毒客于肌肤造成皮肉间气血不和所成;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于血虚日久,生风生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二)病因辨证1、风:全身性瘙痒;游走不定的瘙痒;骤起骤消的瘙痒;干性瘙痒。如瘾疹、牛皮癣等。2、湿:瘙痒伴有糜烂、流液等。如湿疹等。3、热:瘙痒伴有皮色发红、灼热,或伴有全身火热症状者。4、虫:剧烈瘙痒,如虫行皮中,有的具有传染性。如疥疮、癣等。5、血虚风燥:慢性皮肤病或伴有血虚症状;皮肤增厚、干燥、脱屑,甚至苔癣样变;干性瘙痒。四、辨脓(一)形成机理:是外科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由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所成,由气血所化生。(二)成脓的意义: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是疮疡在不能消散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结果,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表现。(三)成脓的指征阳证阴证表浅红肿热痛明显,红肿热痛不明显应指应指深部红肿热不明显红肿热痛不明显有明显的深压痛穿刺有脓有时可穿刺有脓,全伴有阴虚内热表身火热症状明显现(四)辨脓方法1、按触法(1)适应症:表浅脓肿。(2)成脓指征:应指。(3)操作:脓肿大者的操作;脓肿小者的操作。2、穿刺法(1)适应症:体表深部或内脏脓肿。(2)成脓指征:穿刺有脓。(3)操作3、透光法(1)适应症:手指或足趾的化脓。(2)成脓指征:局部有深黑色阴影为有脓。(3)操作4、点压法(1)适应症:手指或足趾化脓但脓液很少的情况下。(2)成脓指征:有局限性的剧痛点。(3)操作:(五)脓液辨证1、脓的形质:宜稠厚不宜稀薄。脓液稠厚者元气充足,脓液稀薄者元气虚弱。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黄白稠脓,明净者气血充足,最为佳象;黄白稠脓,较为污浊者,多为气火有余;夹有杂质者预后不佳。3、脓的气味:宜腥不宜臭。一般略带腥味,脓液稠厚,大多是顺证;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而且常是穿膜损骨之征。(六)注意事项1、应指力量:应指有力者为厚脓,气血充足;应指无力者为薄脓,气血不足,愈合较慢。2、注意假象:仔细按之看有无波动感。3、化脓日期:如痈一般化脓为7天,暑湿流注重4天,手足疗疮约10天左右,乳痈约为10天,流痰需6个月至1年以上。如用抗生素治疗后不能消散者,化脓的时间则均可延迟。肿疡在不能消散吸收的情况下,破溃而形成溃疡。由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异、疾病的性质不同,局部溃疡所表现的形态与色泽也有所不同。医生可以通过辨溃疡局部的形色分析病情,判断转归和预后。第四节辨溃疡一、阳证溃疡:颜色红活鲜润,黄白稠脓,感觉正常,容易收口。二、阴证溃疡:颜色灰暗,不知痛痒,脓液稀薄或夹有血水,或夹有死骨,或夹有干酪洋物质,脓液淋漓不断,久不收口,容易形成漏管。三、走黄溃疡:有原发疔疮病灶,疮顶突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四、虚陷溃疡:有除了疔疮之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病灶存在,腐肉已祛,新肉不生,溃疡面光白板亮,状如镜面。色泽阳证溃疡阴证溃疡形态五、压迫性溃疡:初起受压部位暗红,渐趋青紫,局部皮肤黑色坏死,形成界限清楚的溃疡。多见于褥疮。六、疮痨性溃疡:有疮痨病史,起病缓慢,溃疡面色不鲜,时流稀薄的夹有败絮样物质的脓液,较难收口,容易形成漏管,溃疡常呈凹陷形或潜行性空腔。如瘰疬、流痰、乳痨、子痰等。压迫性溃疡疮痨性溃疡七、恶性溃疡:溃疡呈菜花状或火山口状,底部高低不平,可流出恶臭的血性分泌物。多见于恶性肿瘤的中期及晚期。八、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成或略微内凹,基底高低不平。恶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第六节辨善恶顺逆一、临床意义: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凶吉。二、概念:(一)善、恶、顺、逆证都是指病理过程,尤其“善”、“顺”并不是指生理状态;(二)如为顺证、善证预后较好,逆证、恶证预后不佳;(三)顺证、逆证是根据局部临床表现判断的;善证、恶证是根据全身表现判断的;(四)顺证是指外科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应有的顺序出现的临床表现,逆证与顺证相反,在外科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不按应有的顺序出现的不良的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一)善证、恶证(二)顺证、逆证第五章治疗▼分类:分内治法、外治法两大类▼外科治疗特点:与大内科相比;与西医外科相比。第一节外治法▼概念:是指运用药物、手术以及其他方法,施治于病变部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方法。▼分类: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外治法三类。一、药物疗法▼概念:又叫做外用药,是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使用于病变部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类外治法。▼分类: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一)膏药1、概念及制备:又称硬膏,是将药物放于植物油中煎熬至一定程度,去药渣存油,加入黄丹浓缩成膏(此时称为药肉)摊在纸、布、狗皮等物上使用;或将药物与油脂反复捶捣成膏再摊在纸、布、狗皮等物上使用者。2、作用或优点:富于粘性,容易固定,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面;能起到热疗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3、适应症:较广,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4、常用代表药物:(1)太乙膏、千捶膏:二者药性寒凉,均能解毒消肿,可用于外科阳证各个阶段。前者又能生肌,后者偏于提脓祛腐。(2)阳和解凝膏:药性温热,具有温阳散寒,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功,主要用于外科阴证未溃阶段。(3)咬头膏:具有较强腐蚀性,有蚀破疮头之功,适用于脓肿已成,患者不愿手术者。5、用法:薄型膏药宜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用于肿疡,不宜勤换,5~7天一次。6、注意事项(1)防止膏药风的发生。(2)溃疡脓液、渗液较多时不宜使用膏药。(3)膏药不可停用过早,否则容易再次感染,或形成红色瘢痕。(二)油膏1、概念及制备:又叫软膏,是将药粉与油脂搅拌均匀成膏状的制剂;或将药物放入植物油中煎熬至一定程度,祛除药渣,将药油浓缩成膏状的制剂。2、作用或优点:柔软润滑,不易板结,可大面积涂布。3、适应症:较广。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门病等。4、常用药物:(1)金黄膏、玉露膏:二者具有解毒消肿,散淤化痰之功,适用于外科阳证。金黄膏长于散结,适用于红肿热痛而有结块或迁延成慢性炎症者;玉露膏善于解毒,常用于红肿热痛漫肿无块者。(2)冲和膏:药性平和,有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之功,适用于半阴半阳证。(3)回阳玉龙膏:药性温热,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痰之功。适用于外科阴证。(4)生肌玉红膏、红油膏:具有祛腐生肌之功,可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长之时。(5)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脓腐已祛,新肉不长之时。5、注意事项(1)溃疡或新肉生长之时宜薄摊。(2)溃疡脓水或渗液过多不宜使用。(3)要注意患者对药物或凡士林过敏。(三)箍围药1、概念及制备(1)概念:是将药粉与一定的液体调制成糊状的制剂。(2)制备:阳证用新鲜的中草药榨取的汁液调制,如蒲公英、败酱草、野菊花、马齿笕等;阴证用酒、醋调治;半阴半阳证用葱、姜、蒜、韭所榨取的汁液调制。(3)调制液体的选择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以鸡子清凋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2、作用:箍束疮毒。3、适应症:凡疮疡无论初起,还是成脓、溃后,只要是肿势散漫而没有明显结块者。4、常用药物:与油膏前四种同名药相同。5、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也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金黄散对肿而有结块者,尤其对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慢性迁移性炎症时更为适宜。玉露散对炖红、灼热、漫肿无块,女口丹毒等病效果更佳。回阳玉龙膏药性温热,功能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适用于不红不热的一切阴证。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6、注意事项(1)应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超过肿势范围。(2)不要敷在疮面或疮头上。(3)要经常保持湿润,防止板结。(4)疮疡初起肿势局限者不宜使用。(四)掺药1、概念及制备(1)概念: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的粉末,然后配制成方,使用时将其或掺入膏药、油膏中,或直接撒布于患部,或制成药线使用的一种制剂。(2)制备:2、分类及作用(功能):消散、提脓祛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止血等。(1)消散类*作用:渗透、消散,可以使疮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适应症:适用于疮疡初起肿势局限于一处者。*常用药物:●阳毒内消散、红灵丹解毒消肿,化痰活血,适用于外科阳证疮疡初起肿势局限于一处者。●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适用于外科阳证疮疡初起肿势局限于一处者。*注意事项:如有汞中毒或对汞过敏者,应使用其替代药;肿势散漫者不宜使用。(2)提脓祛腐类*作用:排泄减少脓液,使坏死组织尽早脱落。*适应症:脓肿切开或自溃后脓液、腐肉未尽者。*常用药物:主要药物是升丹制剂,如有汞中毒或对汞过敏者使用黑虎丹。由于升丹药力过猛,可加赋形剂,制成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使用。九一丹、八二丹一般用于阳证;七三丹、五五丹一般用于阴证。*用法:或制成外粘药线,或直接撒布于患部,或掺入膏药、油膏中使用。*注意事项:汞中毒或对汞过敏者禁用;不宜大面积使用;颜面部慎用升丹制剂;有汞中毒或汞过敏症状者立即停用;不要使用刚制备好的升丹制剂;应用黑瓶贮存升丹制剂。(3)腐蚀类*作用:利用其腐蚀作用,使非正常组织得以脱落。其可蚀破疮头,扩大疮口;腐蚀赘疣;攻溃拔核;腐蚀痔核;腐蚀化管。*常用药物:白降丹可蚀破疮头,扩大疮口,用于脓肿已成患者不愿手术者,或疮口过小者;其有攻溃拔核之功,可用于瘰疬;其有腐蚀赘疣之力,常用于寻常疣;其可腐蚀化管,用于漏管。三品一条枪腐蚀化管,用于漏管。枯痔散腐蚀痔核,可用于内痔。*注意事项:同升丹制剂。(4)平胬类*作用:平复胬肉。*适应症:溃疡肉芽组织高突,过度生长。*常用药物:平胬丹。(5)生肌收口类*作用:促进皮肉生长,使溃疡早日愈合。*适应症:溃疡脓腐已尽或将尽,新肉生长之时。*常用药物:生肌散、八宝丹。*注意事项:脓腐较多或已成漏管不宜使用。(6)止血药*作用:具有收涩止血的功能,使血液凝固,以达到止血的目的。*适应症:外伤或溃疡出血属于小血管出血者。*常用药物:桃花散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用于外伤出血;云南白药各种出血均可使用。*用法:所用止血药应予消毒,用时将其撒于出血处,并应加压包扎。*注意事项:大出血不要使用该种方法。(五)新鲜草药外敷1、适应症:外科阳证肿疡;毒蛇咬伤;皮肤病瘙痒;外伤浅表出血。2、用法:3、注意事项:捣烂外敷时应先将新鲜草药洗净,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阴证或溃疡禁用;经常保持湿度。二、手术疗法▼概念:是在人体局部运用器械并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类外治方法。(一)脓肿切开术1概念:运用手术刀将脓肿切开,使脓腐通畅地排出体外,以达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2、适应症:不论阴证、阳证,体表还是内脏,只要是脓肿成熟就可使用。3、切开时机的选择:表浅者应指;深在者穿刺有脓;特殊检查有脓。4、切口方向:总的原则是循经直开,并在脓肿的最低点作刀口。5、切口的深浅大小:以能通畅排出脓液为准。6、操作:7、注意事项:(二)烙法▼概念:是运用针具或烙器,经过物理加温烧红后,在人体局部操作的一种手术方法。▼分类:火针烙法、烙铁烙法。1、火针烙法(1)概念及分类:是将针具经过物理加温烧红后,在人体局部操作的一种手术方法。可分为细针烙法、粗针烙法两种。主要讲后者。(2)适应症:外科阴证脓肿的切开或扩创。(3)操作:(4)注意事项:阳证禁用;筋骨关节禁用;胸腹腰背切忌深刺;颜面、皮肉薄弱之处禁用。2、烙铁烙法(1)概念:是将烙器经过物理加温烧红后,烧灼局部,以达到消除赘生物或止血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2)适应症:各种外伤所造成的出血;疣、息肉等。(3)操作:(4)注意事项:防止晕厥;恶性肿瘤、血瘤等禁用。(三)砭镰法1、概念:是用三棱针或手术刀的刀尖浅刺体表部位,并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毒随血泄的一种手术方法。2、适应症:外科急性阳证,主要是丹毒、红丝疔。3、操作:4、注意事项:阴证、虚证禁用;不要刺得太深,以出血为度。(四)挑治疗法1、概念: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的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肉,并挑断部分纤维组织,通过刺激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2、适应症:内痔、血栓性外痔、肛裂、脱肛、肛门瘙痒、多发性疖肿、瘰疬等。3、操作:4、注意事项:孕妇、严重心脏病、出血倾向等情况禁用。(五)挂线法1、概念:是运用丝线、药线、橡皮筋扎紧漏管管壁,使其气血阻断,管壁坏死,以达到切开挂断漏管的一种手术方法。2、优点:其出血量少,操作简便,具有西医手术至今不能替代的优势。3、适应症:疮疡所形成之漏管。4、操作:5、注意事项:动作要轻柔,防止形成假道;要经常注意挂线的紧张度。(六)结扎法1、概念:是利用线的紧力,将患病部位的基底部扎紧,阻断血液循环,使其坏死脱落;或者将断裂的血管扎紧,达到止血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2、适应症:瘤、疣、内痔、息肉、脱疽等;血管断裂出血。3、操作:4、注意事项:应将线扎紧;应待扎线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免出血;血管瘤、恶性肿瘤等禁用。三、其他疗法(一)引流法▼概念:在脓肿切开或自溃后运用各种引流物、扩创手术,防止刀口过早闭合,使脓液通畅排出体外的一类外治法。▼分类: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1、药线引流:分为外粘药线、内裹药线。(1)外粘药线*概念及制备:是将桑皮纸、丝绵纸或拷贝纸根据疮口的深浅大小,裁成长短宽窄不同的纸条,再搓成绞形之药线消毒备用,临用时外蘸生理盐水或麻油,再粘附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中使用。*作用:引流脓液;探查脓肿深浅;探查有无死骨。*适应症:脓肿疮口过深过小者。*外粘药物:升丹或黑虎丹。(2)内裹药线*概念及制备:是将桑皮纸、丝绵纸或拷贝纸根据疮口的深浅大小,裁成长短宽窄不同的纸条,将药物预先放在纸条中搓成药线备用,使用时将其插入漏管中。*作用:腐蚀化管。*适应症:脓肿已成漏管者。*内裹药物:白降丹、枯痔散。(3)注意事项:应留出一小部分药线,并固定在疮口的下方;脓液已尽不必再插药线。2、导管引流(1)概念:是将特制的导管插入脓腔中,以更加通畅地排泄脓液的一种引流方法。(2)作用:引流脓液。(3)适应症:体表深部脓肿、内脏脓肿或手术引流。(4)注意事项:应把导管固定在疮口或切口的下方,防止掉入腔内;经常保持引流管的通畅。3、扩创引流(1)概念:是运用手术扩大疮口,清除坏死组织,以达到排除脓腐目的的一种引流方法。(2)作用:扩大疮口,清除坏死组织。(3)适应症:脓肿疮口过小;袋脓;瘰疬;脂瘤破溃等。(二)垫棉法1、概念:是用棉花或纱布块衬垫疮疡或漏管局部,凭借压力使脓腔或漏管中的脓液通畅排出体外,或使过大的脓腔的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的一种外治方法。2、适应症:袋脓;漏管脓液不易排出;脓腔过大,虽然脓腐已尽、新肉已长,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3、操作:4、注意事项:急性炎症禁用;用于袋脓或漏管时,不要盖住疮口或漏口。(三)药筒拔法:是运用一定药物与竹筒同煮,乘热拔合于疮口或伤口上,以吸出脓液或毒液的一种外治法。主要用于有头疽脓液不得外出、毒蛇咬伤;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四)熨法:是将药物用醋或酒炒热,再用布包温熨人体局部的一种外治方法。(五)热烘疗法1、概念:是在患病部位涂上油膏后,再用热力烘烤,以达到气血流畅,油膏更好地渗透入局部的一种外治方法。2、适应症:凡皮损呈肥厚、干燥、脱屑等都可使用。3、操作:4、注意事项:皮肤呈急性炎症禁用。(六)浸渍法1、概念:是将药物煎成汤剂,来淋洗、湿敷、或浸泡局部的一种外治方法。2、用法:(1)湿敷:冷敷;热敷等。(2)换药:清洗伤口或疮面。(3)冲洗:冲洗管腔等。(4)浸泡:如局部的皮肤病、烧伤、足疗等。(5)药浴:皮肤病、风湿或类风湿等。3注意事项:如使用于糜烂、溃疡时,一定要反复过滤沉淀;如使用于糜烂、溃疡、外伤时,用本法后,一定要用无菌之吸水纸吸干水渍。(七)冷冻疗法1、概念:是利用低温来作用于患病部位,使其坏死脱落的一种外治方法。2、适应症:瘤、疣、痔核、痣、早期皮肤癌等。3、操作:(八)激光疗法1、概念:是利用各种不同类型激光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2、类型:(1)弱激光:功率较小,可起到热理疗作用,如用于一些炎症等等。(2)中、强功率激光:起到烧灼、汽化、凝固病变组织的作用。可用于瘤、疣、痔核、痣、部分皮肤良、恶性肿瘤等。第二节内治法一、消法(一)概念:运用不同的具体内治法及其方药使初起之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二)适应症:外科疾病初期(初起)。(三)治则:祛邪。(四)具体治法:(五)注意事项:疮形已成不能使用本法。二、托法(一)概念: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法。(二)适应症:外科疾病中期。(三)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四)具体治法:1、透托法(1)适应症:肿疡不能消散即将成脓或溃后脓出不畅的毒盛正不虚的实证。(2)代表方药:透脓散(黄芪、当归、山甲、皂刺、川芎)。(3)方药分析:2、补托法(1)适应症:疮形平塌,肿势散漫或溃后脓液稀少,肿势不消的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2)代表方药:托里消毒散(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白芷、皂刺、桔梗、银花)。(3)方药分析:3、透托法与补托法的比较相同之处适应症中期基本大法同属托法组方原则补养气血与透脓药物同用不同之处透托法补托法适应症毒盛正不虚的实证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代表方剂透脓散托里消毒散药物力量透脓大于补养气血大于对比补养气血的力量透脓的力量(五)注意事项:疮形已成不可用透托法;毒盛正不虚的实证及虚证都不可用补托法。三、补法(一)概念:运用补虚的药物,扶助正气,消除虚象,促进皮肉生长,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类内治法。(二)适应症:外科疾病后期。(三)治则:扶正。(四)具体治法:(五)注意事项:毒邪未尽之时不能纯用补法。疮疡下篇各论疮疡概说概念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分类急性、慢性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疮疡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为热毒、火毒。《医宗金鉴》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其表现大多为火毒、热毒之象。此为古人所说的“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五志化火”,“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疮疡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最终病因病机简化: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治疗内外结合、中西结合、辨证施治第一节疮疡.疖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肿势局限<3cm,突起根浅、局部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分类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西医病名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诊断疖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可伴热证。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①坚硬型——形小根脚坚硬,一处未愈,他处又起。②多发型——疮如梅李,三五相连,溃脓不愈,久如蝼蛄串穴。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疮数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鉴别诊断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颜面疔疮——根脚深,状如钉丁,范围大囊肿型痤疮——粉刺治疗内治主要治则——清热解毒暑疖——清暑化湿解毒疖病——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消渴病——兼相关治疗(思考:为何消渴病易患疖?)思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代谢紊乱,全身一般情况不佳,抵抗力较差;2.血糖升高,给细菌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3.皮肤有血管和神经病变,供血不良,感觉不灵,自我保护机能较差,皮肤复原能力不强。辨证论治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体虚毒恋,阴虚内热: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外治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脓成——切开排脓,九一丹,太乙膏脓尽——生肌散,白玉膏蝼蛄疖——十字切开,出血应加压包扎,死骨松动应钳出,可加垫棉法其他疗法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第二节疮疡ᆞ疔概念:疔是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造成毒邪走散。分类: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疮疡.疔.颜面部疔疮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诊断1、临床表现好发部位:额、唇、鼻、眉、颧。局部:初起粟粒状脓头,逐渐红肿热痛,范围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中期(5~7d)肿势渐大,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后期(第7~10d)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全身:重者恶寒发热,后期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诊断变证:走黄——疮顶陷黑无脓,烦躁壮热,神昏谵语流注、内痈、附骨疽2、辅助检查:WBC↑,细菌培养+药敏。鉴别诊断疖——<3cm,无明显根脚,无明显全身症状。治疗辨证论证内治热毒蕴结: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头痛发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外治初起:箍毒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脓出不畅——药线引流脓熟——切开排脓溃后:提脓祛腐——九一丹生肌收口——生肌散、红油膏治疗疮疡ᆞ疔ᆞ手足部疔疮概念: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手部发病多于足部,易损筋伤骨,影响手的功能。西医病名: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代指(甲下积脓),蛇背疔(甲后),螺疔(螺纹面)蛀节疔(手指指节间),泥鳅疔(一直通肿)病因病机诊断临床表现外伤史、局部红肿热痛、关节功能受限、病久可伤筋损骨。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辅助检查X线摄片,血常规,细菌培养+药敏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畏寒发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外治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溃脓期:切开排脓,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插入疮口,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治疗切开方法蛇眼疔——沿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切除部分指/趾甲,重者拔甲蛇头疔——指掌侧面纵形切开蛇肚疔——手指侧面纵形切口,不超越关节托盘疔——依掌横纹切开外治收口期: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胬肉高突——修剪胬肉,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有死骨——钳出死骨伤筋——桑枝、伸筋草等煎汤,祛风通络散熏洗患肢。加强屈伸功能锻炼。疮疡ᆞ疔ᆞ红丝疔概念: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病名:急性淋巴管炎。病因病机诊断1.多发于四肢内侧,远端多有病灶。2.原发病灶红肿热痛。3.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串,常伴肘、腋、腘窝、腹股沟部臖核作痛。重者:伴全身恶寒发热头痛;若伴有高热神昏,是走黄征象。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入络:患肢红丝较细,红肿疼痛,全身症状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火毒入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臖核肿痛。全身寒战高热——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治疗外治红丝细——砭镰法结块成脓——切开排脓脓尽——生肌散、白玉膏疮疡ᆞ疔ᆞ烂疔概念:烂疔是发生在皮肉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迅速蔓延,极易化腐,皮肉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西医病名:气性坏疽。病因病机诊断1.职业:农民、战士,手足外伤,泥土、脏物接触史。2.潜伏期:2~3天。好发部位:足部,手臂、手背等偶有之。发病先兆:患肢沉重、包扎过紧感。3.局部症状:患肢胀裂样疼痛,皮肤紧张光亮,按之不起,迅速蔓延成片,皮色暗红1~2天暗红色液泡,破后流淡棕色浆水皮色紫黑,疮面凹形,轻按捻发音,重按污脓溢出,带有气泡腐肉大片脱落。4、全身症状及预后初起:伴高热(40~41℃)寒战、头痛、烦躁、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好转:身热渐退,水肿渐消,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清腐脱新生而愈走黄:高热持续不退,黄疸谵语,腐肿不止,毒邪内攻脏腑之征5、辅助检查:血分析,脓液细菌培养见G+梭状芽孢杆菌。X线见气泡阴影。鉴别诊断流火(下肢丹毒):反复发作,皮色鲜红,边缘清楚,高出周围皮肤,无坏死现象。发:发病相对较慢,痛渐加重,红肿中心最明显,溃烂后无捻发音,全身症状轻。治疗辨证论治内治湿火炽盛:初起后1~2天,较轻者——清热泻火,解毒利湿——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毒入营血:病情较重,大片腐烂期,或走黄——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治疗外治初起:玉露膏外敷。确诊:立即进行广泛、多处、纵深手术清创,用大量双氧水清洗伤口,双氧水纱布松填伤口。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5~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生肌散、红油膏。其他大量广谱/敏感抗生素,支持、水电平衡。疮疡ᆞ疔ᆞ疫疔概念:疫疔是接触疫畜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特点:传染性、职业性、状如疔。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可发生走黄。西医病名:皮肤炭疽。病因病机诊断1、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多见于畜牧业、屠宰、皮毛制革业工作者。接触疫畜或其皮毛,易暴露部位,1~3天发病。(2)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传染性,局部肿势散漫,臖核肿大。(3)顺证:10~14天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离,或流少量脓水,肿势局限,身热渐退。走黄:肿势继续发展,伴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诊断2、实验室检查血液、疱液培养G+炭疽杆菌(+)血常规白细胞↑、中性↑。鉴别诊断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高突,红肿热痛,坚硬根深.丹毒: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灼热疼痛,无脐凹,反复发作.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疫毒蕴结:患部皮肤发痒,蚊迹样红斑,继则水疱,溃后黑色溃疡,创面凹陷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发热,骨节疼痛,甚壮热神昏——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治疗外治初中期:掺蟾酥合剂或升丹,外敷玉露膏。后期:腐肉未脱,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掺生肌散,外敷红油膏。其他疗法外科蟾酥丸、犀黄丸。疮疡ᆞ痈概念
本文档为【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4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20-05-1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