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Lecanii及所有参加讨论站友 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Lecanii: 接触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 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 于我们的身体内,很多微生物和它们的发酵产物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它们的存 在人类也许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可是你能知道哪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而哪些却是有害 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研究...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Lecanii及所有参加讨论站友 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Lecanii: 接触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 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 于我们的身体内,很多微生物和它们的发酵产物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它们的存 在人类也许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可是你能知道哪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而哪些却是有害 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微生物是我们最密切的伙伴,没有了微生物,我们 还能生存下去吗?欢迎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向大家讲述你和微生物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微 生物学发展的看法! frankqiu: 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没有我们,恐怕不少微生物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在我们体内有的微生物也许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说某些病毒就是以人为唯一宿主的。生 命是种循环,相互之间息息相关,记得看过篇科幻小说,就是从一群寄生在人手掌上微生物 的视角来描述的,有时候我就想,我们或许也只是某种巨大生物体内的寄生物而已,只是我 们没有感觉到罢了。 wangruibin1979: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首先,一些微生物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比如微生物可以提供人类消化食物所需要的酶 类等;还有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没有了它们,世界不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还有,有一些微生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 SARS、瘟疫等。 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是由许多的矛盾体组成的。我觉得人类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对 矛盾体。 wenyang76: 我硕士阶段是在搞微生态的,当然关注的就是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国内微生态的权威- 康白曾经发文章说,人体微生物群落可以看作是人体的第七个生理系统,其实,算算的话大 家也应该比较可以接受。人体肠道的细菌数量可以达千克。人的肝脏有多大。微生物具有强 大而丰富的酶系,特别是数量最多的,不如拟杆菌,双歧,真杆菌,乳杆菌等等。其生理作 用不可忽视。还有阴道微生态,气管,皮肤,口腔,至少口腔的人应该清楚细菌在致龋的作 用吧。 还有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或许我们只注意到了各种各样的需氧菌,人体内的厌氧菌所 占数量是需氧菌的几百倍。当然,比起自然界的总数来说,人体内的细菌仅仅是九牛一毛, 人即使不存在了,细菌的世界并不会我们的不存在而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就不 是这个结论了。 在微生态学上认为,人体现在的所谓正常生理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一种轻度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的炎症状态。人体的大量细菌,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机体免疫系统,并使其保持一种应激状 态。如果没有这个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退化,这一点在无菌动物身上已经得到炎症。 所以,有点炎症,反而是好事了(严重的炎症本人不负责哈)。 shmilyth: 我们都是学医的,当然学的最多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对于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性是 比较了解的,事实上在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中有很多是正常菌群,这些微生物是一把把双 刃刀,双刃刀怎么玩?....那就全在于我们人类了,双刃刀我们是要用的,但同时我们得时时 给它加上刀鞘,以防意外。所以对于正常寄居在人体的这些微生物们,我们也得注意着点, 虽然它对我们人体有很多好处。 有一次我给学生上实验课,不小心一把抓到了培养基里面,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谓抓 了一大把呀,当时是泡手消毒了,可两天后脸上还是长出了两个疖呀,你说这葡萄球菌皮肤 表面本来就有呀,它怎么还这么厉害呢?哈哈哈哈........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多了,但对人致病的却并不多,所以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了(我说 它是双刃刀嘛)。 因此微生物的研究当然要分二部分了,一方面要研究它的致病性,另一方面更要研究大 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的有益作用。 而医学微生物学目前多注重于研究前者,你说是这样 吗? 20 世纪的后期,医学微生物的研究经历了分子水平的突破,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已经开始,目前对微生物基因信息的认识还处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因此,微生物还将 作为生物界中研究生命现象与规律的对象。微生物因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 其与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更有重要意义。当然,展望未来,医学微生物可能从以下方面发 展(下面的展望可不是我说的!): 1、新现与再现感染微生物的研究; 2、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技术的建立; 3、新型微生物疫苗的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4、新型治疗措施的研究与开发; 5、微生物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oldflying: 我们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没有了微生物我们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先不谈体内的微生物 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单单就是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对我们能够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着 居功至伟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每天产生的超大量的垃圾,如果没有微生物的话,恐怕我们 这个星球早已经成为一个垃圾场了。同时还有我们生产的那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如聚乙烯,科 学家们还寄希望于在微生物中找到能够消化这些物质的菌株或是代谢产物。现在就有很多运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一些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出来,进行重组实验,改造其代谢途径,以期 获得能够利用这些难分解物质作为碳源或氮源的超级菌种,以解决我们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 问题如白色垃圾、原油泄漏污染。 但是,在一些微生物为我们造福的同时,有另外一些微生物却在不停的给我们制造麻烦。 致病菌、病毒就是其中的最为罪恶的本源。相信学医学微生物的战友前辈有着比我更为深刻 的了解。 realm: 如果不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微生物,动物,植物都是这个地球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上的一分子,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生物圈,各种生物都在占有和抢占自己的地盘,在这中 情况下,人和微生物是平等的,微生物侵犯人体,使人体患病,同时人类使用抗生素等治病, 使微生物(病原)死亡,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进行着争斗。到底是人类胜还是微生物胜, 都还不能确定,我们能说我们是地球的霸主吗? oldflying: 说到使用抗生素,我们人类就要感谢微生物,但是那些病原菌可能就会诅咒那些产抗生 素的微生物(如果可能的话)。没有抗生素,恐怕我们不仅仅生活在艾滋病、癌症等绝症的 阴影里,我们还会同时生活在炎症感染、肺结核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的威 胁之下。仅仅为了此一条,弗莱明等抗生素发现的先驱们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然而,在我们从使用抗生素得到无限好处的同时,却是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巨大的麻烦 之中而难以自拔!抗生素的滥用,使许多细菌都产生了耐药性,原本用低单位的抗生素就能 治愈的病,如今却需要比原来高成千上万倍单位的量,而且有的超级耐药菌用现在已有的抗 生素已难以杀灭。比如现在在医院普遍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问题,已经使许多医务工 作者出了恐惧之外是束手无策。 我想,这可能就如 wangruibin1979 战友所说一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世界本身就 是矛盾的,是由许多的矛盾体组成的。这些矛盾的解决或者缓和我想还是通过我们人类自身 的努力与反省。 wanglujing: 刚刚开始学微生物,真的了解的太少了,但是没有微生物我们真的不能生存下去,但是 又有多少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如何处理和微生物的关系,确是很重要的,把握自 己和微生物的命运,我们可以很好的共存下去,这是不是所谓的共栖? copperr: 建议看看古尔德奇妙的神命、和生命的壮阔两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里面对进化中微生物的地位进行了 全新的阐述。 Gmail: kinglh2002 wrote: 没有人,微生物能生存吗?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能 没有微生物,人能生存吗?答案是不能 所以 。。。 人属于微生物 ^_^ 说的很有道理,从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到人类认识自然实现太空梦的每一次努力, 都离不开微生物。吃的包括发酵食品,微生物使食品味美,易消化,另外氨基酸类,维生素 类都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体内产生的酶转化来的,一些药类如青霉素也是由微生物生产 的,现在研究比较热的真菌多糖也是从微生物体内提取的。一般情况人们利用的是微生物的 初级代谢或次级代谢产物,人们也可以直接食用微生物如一些食用菌还有乳酸菌,他可是好 东西呀。 除了这些,太空飞船的制造材料有些也是利用微生物合成的超轻高强度聚合物制造的。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看来我们真的离不开微生物。嘿嘿学微生物这么多年了,今天才找到成就感! litianswau: 大家知道,目前我们能够得到纯培养的微生物还不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 1% ,可 见自然界中的这些“未被培养微生物”是何其巨大、何等丰富的“宝藏”啊。有人说 21世 纪是微生物学的世纪,我看是这样的。在那些人类已知和未知的微生物中,我们将会开发出 无数的比黄金还金贵的生物制品。作为一名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工作者,我感到我们是很有 前途的! sunnyboy6345: 本人从事微生物多年,本科的时候调查过一年半时间的水生生物,工作后又从事工业发 酵,然后又回到学校,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而现在博士阶段从事的是一种寄生虫的基因组 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我的一生是与微生物结下了情缘。 楼主的“没有微生物人类能生存下去吗?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可是说,没有微生物, 世界将不复存在,何况人类呼!我们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微生物。从人体本身来说,微生物 帮助我们参加事物的代谢,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摄取的能量物质。我们肠道的有益 微生物数量与种群远远超过有害微生物。其次,从环境方面来说,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帮助 人类分解有害物质,分解有机体及垃圾。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的垃圾不被降解,那 么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恐怕想象力再丰富的朋友也无能为力了吧!!还有, 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甚至美味佳肴。比如一些食用菌,酿酒的酵母,卤菜用的乳酸菌 等。 没有微生物,就没有世界!!而当前,我们许多种质资源面临灭绝,或流失,给国家造 成了很大的损失。保护微生物,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是每一个自然人所应负 的责任!!! lassa: 人离开微生物活不了,但微生物有没有人都没关系 ,好象非洲的出血热病毒,一直休 眠在丛林中人类的开发才惊醒了它们。 cj425: 看了以上的讨论,觉得"没有了微生物,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 建议讨论更加深入一步:如何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如何有效控制有害的微生物。 其实,有益、有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肠杆菌定殖于肠道,一般是有益的,但有时 也会引起腹泻;目前有害的微生物以后可能会发现它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我用控制一词, 而不是杀灭或杀绝。人类已经吃过几次亏了。比如说用 DDT等化学农药杀害虫,结果造成 环境破坏,而害虫非但没灭绝,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同样,抗生素的滥用也造成了目前的 严重局面。 心心相印: 在自然界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动荡。在肠道、 口腔里同样如是,任何一类细菌的突然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引发疾病。所以所有微生物的缺失 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对微生物的研究还可以增进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病毒、脘病毒能自主复制,却的确只是 一些大分子而已;现在更出现“纳米细菌”的概念,虽然依然存在争议,但无疑使“人们对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生命是否存在最小容量”、“生命的形式到底有哪些”等问题更加迷惑。 各位楼主已细数了微生物的利弊,微生物学的前景豁然开朗。但我感觉在抗微生物方面, 微生物学却正走向瓶颈。很久以前,抗生素的发现我们就能有效控制细菌。然后至今对病毒 的控制依然力不从心,我们依然没有发现能直接摧毁病毒本身或通过生物生态学理念控制病 毒的方法,而不得不徘徊于通过抑制病毒转录、翻译等来控制病毒复制,而结果往往是在病 毒未得到控制之前就发生了病毒变异(鸡尾酒疗法似乎只是减缓了病毒变异,而未能在病毒 变异之前成功将其控制住)。所以感染病毒的人大部分要终身与病毒为伴(如HBV HIV SARS 等)。应该说,微生物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lyy0596: 谈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我想到了"非典",这一可怕的冠状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 很深很深的足迹,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非常"时期的,感触颇深! 我国环境专家认为,非典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 在的、必然的联系。人类应该从维护人居大环境安全的高度出发,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从 源头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非典疫情的发生,将促使人类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彻底反思并加 以规范。 单从“防治非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主题出发,又是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方 式,使身边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环境急剧恶化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诱发水 生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则使致病微生物 有可能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研究微生物,造福人类; 我们还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做起,"非典"的教训,人类改作大大的反思,再次重视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zhoujueyu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呵呵,对于大自然来说,生命既不在于运动,也不在于精致,而在 于平衡。 而动物(包括人类)、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微生物把动、植物产生 的有机质转化为无机质,净化了大自然。如果没有微生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一 个处处是垃圾的世界,动、植物也将不复存在,当然也包括人类。 人类生存与繁育,必须适应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外环境(即大生态)和内环境(微生态)。 各种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内环境中形成一种微生态平衡。这是与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 生物与人体在不同发育中动态的生理性的组合。 微生物,从病毒到真菌,对于人类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却可以为人类 所利用。象 SARS,HIV、HBV等等会使人类患病,但象双岐杆菌对人类有益,可以清除体 内垃圾;酿酒酵母可以酿出美味的啤酒;大肠杆菌利用基因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能为人类生长出抗生素等等, 还有很多。关键看人类对它们的了解有几分,有多深入。在这种平衡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微 生物造福人类,为我们所用。 ziyou010101: 我已经看完了上面的所有帖子,看到了很多很不错的东西哦谢谢了,我非常的喜欢微生 物的所以就想来说几句了,我看过的 一个杂志上说人体内有一个极其广泛和强大的微生物 群落的,现在对于它们的研究还很少的了,如果对它们深入的研究的话可能对于人类的很多 疾病的治疗有另外的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思路和治疗领域的哦。当然说的是有益菌了。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泡泡游: 其实,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对一些致病的微生物,通过对它们的一些致病机理的研究,不单单在攻克微生物所致疾 病上取得成功,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微生物来攻克一些重大疾病。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 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一些致病的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等,进行改造后,尽量消除它的致 病特性,通过它来感染细胞,携带治疗基因带入细胞内,发挥生物学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这启发了我们,在思考如何克服微生物感染时,能否利用它的感染的机理,创造出更 多的治疗手段呢? axingl: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 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 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 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 B族维生素,维生素 K 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 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 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等。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 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发生感染性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人体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 能抵抗病原微生物。寄居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还能向宿主提供必须的硫胺素,核黄素,烟 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在医学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青霉素就是青霉菌(属真菌类) 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制造维生素、辅酶、ATP等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酒类、醋类、酱油类,各种淹制品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法制 造出来的。 三、微生物对人类的害处 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埃希氏菌从原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 腹腔,血液等。 2.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都可造成 全方位的免疫功能降低,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原寄居的部位穿过粘膜等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 出现各种病症,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3.正常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 常范围的状态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aeagle: 微生物可谓是上天入地、极地众林、高山深海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从我们人类产生之始它就伴随着我们,与伟大的自然一起选择我们人类中的强健者,那时的 我们的祖先视微生物为恶魔;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祖先用他亲密的伙伴发酵出美味甘醇,我 们知道了微生物中也有善类。这茫茫的微生物世界到底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恐怕是在哪一天都会是我们的亲密的伙伴、朋友。 自从从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以来,我们都在一直想办法来抑制、或者说企图要消灭这个 微观世界中的有害者,一度以来,前辈们取得了许多许多的成就,例如现在大行其道的各种 各样的抗生素,但是让我们感到丧气的是,被软禁多年的细菌又有的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结 核杆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让我想到了水,我们一直都在企图消灭伴随我们人类走过风 风雨雨的伙伴是不是同企图要把水堵住一样,水是堵不住的;那些有害的微生物可以被消灭 的吗?有一天可以和所有的微生物们共同存在并快乐着吗? wenjinshengya: 微生物虽然很小,但它一直对人类自身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是对 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人致病的病原不在少数,比如有致病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 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等等。致病的病毒如天花病毒,HIV,脊髓 灰质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近的有去年流行的 SARS冠状病毒,还有更小 的沅病毒,虽然它们小,但是人体一旦感染上它们,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后果简直不 堪设想,对于细菌而言,目前开发出的抗生素基本上可以很好的控制它们。但目前对于病毒 而言有几个问题不明朗: 一 只有少数病毒研制出了疫苗,对于另外大多数病毒尽管使用了各种方法(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嵌合疫苗、蛋白疫苗、抗原表位疫苗等等)却迟迟研制不出有实效 的疫苗,所以人们就猜测是不是这些病毒永远不可能产生疫苗呢,还是人们目前没有真正掌 握研制疫苗的诀窍、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人体免疫反应机理呢? 二 尽管大部分人体对某些病毒敏感,比如艾滋病病毒、SARS 冠状病毒等,但是研究发现 人体对它们的敏感性跟种族,年龄,性别,机体健康状况等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感染后患者 的存活时间,及病理表现存在很大差别,所以也应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另外有一些高危人 群却往往不发病,比如娼妓等,研究发现他们体内一种蛋白水平跟正常人有差异,所以把这 个问题搞清楚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三 目前迟迟研制不出针对病毒很好的治疗药物,人们不禁要问,是投入人力物力不够,还 是研究思路有问题。 zhijiyiban: 酵母菌这个名称,有些人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实际上人们几乎天天都享受着酵母菌的好 处。因为我们每天吃的面包或馒头就是有酵母菌的参与来制造的;我们夏天喝的啤酒,也离 不开酵母菌的贡献;酒精是医院里不可缺少的消毒剂和许多工业生产上必需的原料,甘油是 做化妆品的必需原料,它们也都是用酵母菌生产的。酵母菌的细胞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 生素,所以也可以做成高级营养品添加到食品中,或用作饲养动物的高级饲料。在战争年代 或粮食短缺的时期,用酵母菌做成的代用食品,曾经为人们渡过饥荒起过重要的作用。由此 可见,酵母菌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酵母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即细胞中有细胞核,绝大多数的酵母菌是单细胞,但是体积 比细菌要大得多。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形状像大土豆上长了小土豆那样的细胞,这就 是酵母菌中的一个种类。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如果我们用 30℃左右的温水把从商店里买来的一小包鲜酵母化开,再用它和一块面团, 把面团装在小盆里,放在 20℃以上的房间里,4个小时以后,面团便会渐渐膨大,最后会比 开始时大得多。用手抠开里面,你会发现在团里面变成像蜂窝一样,有许多空隙,鼻子能闻 到酒味和酵母菌产生的特殊香味。 酵母菌能够把糖变成酒精,是因为它的细胞里有催化剂,这些存在于生物细胞的催化 剂在科学上叫做酶。虽然现在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靠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来生活的,但最早发 现的酶,就是酵母菌的酶。酵母菌中最早发现的酶,是把糖变成酒精的一群酶,当时自然数 酒化酶。由于这种酶的作用,使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利用酵母菌酿酒和发面包 的原理。使面团产生许多空隙的就是二氧化碳。用酵母菌发面,不仅能缩短发面的时间,还 能改善面包和馒头的物理性能,使它们吃起来又松软又有香味,而且不容易掉下面包屑。 人类利用酵母菌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值得提出来的是,早在我国宋代的酿酒著作中, 中国人已经明确记载了从发酵旺盛的酿酒缸内液体表面撇取酵母菌(当然不是纯粹的酵母 菌)的方法,并把它们称为“酵”,风干以后制成的“干酵”可以长期保存。这种制造干酵 母的原始方法说明,早在 800年前,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酒精发酵是由“酵”,即某种能生长 的物质引起的。这种推断直到 19世纪巴斯德才证明是酵母菌。明代末年出版的词书中记载 有“以酒母起面曰发酵”,“发酵,浮起者是也”等解释。这说明至少在那时,一引起细心观 察自然现象和注意比较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发面和酿酒有某种相同的因素在起作用。当时在 欧洲虽然已经发现了酵母菌,但在 200年后才知道酵母菌的作用。今天我们把这类微生物称 酵母菌,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pengding3: 这里介绍一下可食用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可食用微生物的菌种资源比较多,有真菌(食用与药用大型真菌及酵母)、细菌(乳酸 菌、光合细菌、根瘤菌及地衣芽孢杆菌)以及微型藻与放线菌等。食用菌大家已经比较熟悉 了,这里介绍: 微型藻食品————不少研究工作者对食用藻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未来人类最有前途的 新食源将是微型藻,其种类多,产量大,而且到目前为止被人类利用的甚少。地木耳,俗称 地皮菜,是具有固氮能力的一种食用片状兰藻,历来民间就有食用的习惯,可作为强化食品 的添加剂,但至今无人涉足其应用研究。淡水藻中的小球藻,含蛋白质 50%,脂肪 10%~ 30%,营养价值相当于鸡蛋的 5倍,花生仁的 2倍。还有比小球藻大 100倍的螺旋藻,其蛋 白质含量占干重的 5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 7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性藻类生产国是 日本,年产量达 32 00吨,其中有一半是人类的营养食品。据估计,在 21世纪,藻类将向 世界提供 10%的蛋白质。目前人们对螺旋藻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研究,已培育出含有 Ca -SP(一种酸歧化多糖)成分的绿元螺旋藻,研制成功富碘旋藻粉。尤其是以光合作用获 取高蛋白质产物这一代谢途径将显示出它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生命力。 此外,还包括微生态食品,它是指在微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的活菌制 剂,包括由这些活菌所产生对人体有益菌生长的代谢产物和能促进有益生长的促进因子在内 的食品,如酸奶、干酪、乳扇、西藏灵菇、马奶酒及红茶菌等,也有人称之为微生态制剂及 人类第八营养源。 酸奶是一种发酵乳制品,因其风味独特,对人体有营养及保健作用而发展很快,同时还 有双歧杆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双歧杆菌和双歧因子,如生命源口服液、双 歧王、双歧奶粉等。国际上通常按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将其又细分为:(1)益生菌,即狭 义的微生态制剂;(2)益生素,它能有选择性地促进体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的代谢、繁殖, 属于双歧因子的为各种低聚糖类;(3)合生元,也有人称为共生素,是指在制剂中包括有益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生菌和益生素两部分的制剂。这一类产品在我国以水剂形式早有商品上市,其产品也有几十 个,产值已近 50亿。在国外则多以片剂和胶囊形式出现。 zhoujueyu: 介绍一下微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间的关系,其中也包含着与人类间千丝万缕的那 份联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束手无策,一次次被屠戮却完全不知道 为什么。细菌学说之后的现代医学终于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不过,除了特效药和疫 苗,控制传染病另一个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因素,经常被我们遗忘,那就是下水道、厕 所、卫生习惯。这些东西已经太深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很难让人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事实上, 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公共卫生事业,是 19世纪才开始的。 虽然考古学家在我国一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有水冲马桶装置的厕所,但在那个时代及其 后相当长时间,这玩艺显然不是普遍存在的。16、17 世纪的花都巴黎,人们随地大小便, 把污水泼在街上,其他大城市也好不了多少(顺便说一句,据说路易十四国王一辈子只洗两 次澡;宫廷贵族扑满了香粉的华丽假发中长着虱子。王公贵族尚且如此,平民的卫生习惯就 更不用提了)。致病微生物容易在水源中生存和传播,洪水过后往往瘟疫流行就是一个例证。 排泄物污染公用水源,是烈性传染病在人口密集区,尤其是卫生状况差的城市中容易传播的 一个关键原因。19 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在参与修订贫民法时,认识到贫 困与疾病的关系,于 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卫生的著作。受其启发,加上伦敦霍乱大 流行带来的困扰,英国于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开始大规模建设下水道系统,设立垃 圾回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大大降低了平民的死亡率,此后其它国家相继跟进。细菌学说的问世,使这 类措施有了理论基础,得以进一步推广。普遍的个人卫生教育也产生了。 将“非典”与历史上的传染病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药物和疫苗并不是我们对抗传染 病唯一的工具,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在这类战争的最前线,是看起来极为平常的公共卫 生系统,再加上病例的迅速甄别和隔离机制。是的,没有特效药,就会有死亡,会有悲痛。 但是,只要这个社会还维持着正常运转,公共卫生系统和防疫隔离机制没有崩溃,我们就可 以把传染病控制在小范围内,使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地狱惨景不至于出现,使绝大多数人免于 失去亲人的悲痛。 skyboy: 推荐一篇文章:21世纪的传染性疾病:挑战和机遇。 刚刚过去的 12月 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对于艾滋病的重视和艾滋病知识的推广 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的非典,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传染性疾病的破坏力。 这篇文章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在近两百年内,微生物与人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而推动这个变化的的第三者是人类文明和由它带来的环境在物理化学社会气候上的变 化。正确把握传染性疾病在 21世纪的变化规律,需要全面理解人微生物和环境这三要素。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8, Issue 1 , January 2004, Pages 5-12 REVIEW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old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rancis A. Waldvogel,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Abs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the confrontation of two worlds, the microbi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human physiology. Although these two worlds are as a whole governed by the same laws of nature, they show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the microbiological world is 1000 times older, and was initi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a, the ‘living organisms of the extreme’: its biomass and its diversity are immense – two to three billion species or 60% of the total biomass of the planet. The number of pathogens that adapted to man, however, is extremely limited – barely 1000. Thus, over billions of years, an evolution of the microbial world took place from ‘early life’, characterized by chemosynthesis, to the ‘modern pathogens’, and entailed a dramatic ‘concentration’ of life conditions and an adaptation towards a narrow range of requirements – those allowing survival in the human body. With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these two slowly evolving systems, microbial life and human life, were profoundly modified in an unprecedented manner by a third player,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its glob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societal, and climatic determinant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erefore requires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ee domains: human physiology, micro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will put major empha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role of civilization on infectious diseases before consider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combat them through novel and creative solutions. Author Key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Greenhouse Effect; Environment; Migration; Bioterro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ijin2004: 微生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 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 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从下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中国微生物已知物种数与世界已知物种数的比较 类群 中国的物种数 世界的物种数 中国/世界(%) 病毒 400 5000 8.0 细菌 500 4760 10.5 真菌 8000 72000 11.6 微生物的已知种数和估计总种数 类群 已知种数 估计总种数 已知种百分数(%) 病毒 5000 130000 4 细菌 4760 40000 12 真菌 72000 1500000 5 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没有微生物的活动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存 在的。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广泛而 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微生物的生命形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以及有关微生物在遗 传、分类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知识概念。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它生物类群相比,人类对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了解 最为贫乏。以原核生物界为例,除少数可以引起人类、家畜和农作物疾病的物种外,对其它 物种知之甚少。人们甚至不能对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种原核生物作出大概的估计。真菌是与 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类群,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约有 8万种,但据估计地球上真菌的数量 约为 150万种,也就是说人们已经知道的真菌仅为估计数的 5%。 微生物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 性。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及的。微生物有着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 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 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 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微生物产生 的代谢产物种类多,仅大肠杆菌一种细菌就能产生 2000-3000种不同的蛋白质。天然抗生 素中,2/3(超过 4000种)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 种微生物中发现,仅 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 1443种。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多样性,主要有互生(和平共处,平等互利或 一方受益,如自生固氮菌与纤维分解细菌)、共生(相依为命,结成整体,如真菌与蓝细菌 共生形成地衣)、寄生(敌对,如各种植物病原菌与宿主植物)、拮抗(相克、敌对,如抗生 素产生菌与敏感微生物)和捕食(如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等关系。 与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表现的更为突出,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物质和基因 表达具有很大的差异。全球性的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已经展开,截止 2000年 4月的统计,已 有 27个原核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部完成发表,另有 95个正在进行中;4个真核生物的全 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发表,21 个正在进行中。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必然将一个崭新的、全面 的和内在的微生物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 21世纪生命科学生命力之所在。由于动植物物种消失是可以估 计的,这就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现象也在发生,如何利用和保护微生物多样性已成为 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已对此做了许多努力,并提出了一项微生物 多样性行动计划,随着这项计划的逐步实施,人类将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中受 益。这项计划包括: 建立推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组织; 召开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和分类指征研讨会; 提出已知种的目录; 发展微生物分离、培养和保藏的技术; 发展微生物群落取样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提出选择自然保护区和其它需要长期保护的生态系等。 (来源:http://www.kepu.ac.cn) hei023: 我的专业是病原微生物,很喜欢这个话题的讨论。 从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来讲,其引起的传染病给我们带来的生理痛苦,并不是病原微生 物的目的,只是无心的结果。在这些痛苦中,有的是微生物为了增强自身传播能力而采取的 手段的副产品,比如拉肚子;有的是机体自身的防卫措施,比如发热(为了把微生物烤死); 有的对微生物和人体双方都有好处,比如咳嗽和打喷嚏;还有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比如机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体组织的损坏。至于导致寄生的宿主死亡,一般说来对微生物本身并没有好处,甚至是一种 自拆墙角的行为,除非这种微生物本来就是靠宿主死后被别的动物吃掉而传播的。 从传播 途径来讲,除了母婴垂直感染这样恶劣的做法,微生物想要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通常 要利用中间渠道。就像花粉借助蜜蜂的翅膀,微生物也借助翅膀来传播,比如蚊子和苍蝇, 当然还有跳蚤的腿。更主动的做法是使人体发生一些变化,产生有利于微生物传播的因素。 这些变化表现为“症状”,比如皮肤溃烂增加了接触传染的机会,拉肚子使大量微生物有机 会通过排泄物进入公用水源。咳嗽和喷嚏是人体驱逐微生物的防御反应,却也使微生物有机 会乘坐飞沫在空气中散播,这真是一种让人吃惊的“双赢”——当然,以这种方式驱逐病原 体只对特定人类个体而言是有利的,对整个人群却是非常不利的。 yannantian: 原来没有学微生物的时候,觉得他们好神秘,初中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草的分生细胞都兴 奋了好久!!现在看多了,觉得细菌都很大了,病毒、支原体等更小的东东还无时不在,无 处不在!我虽然是学病毒的,但是谈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我觉得微生态虽然知道的人不是 太多,但是还是很有研究前途的,因为我们学校是全国动物微生态搞的最好的,所以知道了 一些,动物体内微生物本来就很多,要让他们在一个动态中保持一个平衡的确很重要,这对 于健康的个体来说是抵抗疾病很关键的!!! martin4720: 本人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也非常喜欢讨论这个话题。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亲密无间的,微生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生物,只是个体 大小不同而已,首先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将死亡的尸体或机体进行分解,进而参 与新的循环.其次在我们机体内,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事物,并且提供一些人体必须的 维生素,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形成微生态群,共同维护机体局部内环境的稳定。 至于病原性微生物,其只占所有微生物的很少的比例。微生物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也有 遗传和变异,而变异是突发事件,在一个微生态群中,由于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使得突变 的个体由于数量劣势而无法生存。 问题出现在我们人类抗生素的滥用,,结果是将正常菌群杀死,一些耐药突变菌株在抗 生素的作用下,被选择下来,结果是临床耐药菌株的不断涌现,造成机会感染,条件感染和 医院感染。希望善待我们的伙伴,医生慎重用药,我们不希望超级细菌(耐所有抗生素)时代 的到来。 sharron: 我的专业是工业微生物学,我也来参与一下这个话题的讨论。 园子里医生朋友居多, 对病原微生物这块比较关注。我想补充一下利用微生物为人类造福这块。 传统的发酵产业:以天然的农副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合成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如 酒精、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微生素、抗生素等。这类产品如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能耗 高,对环境污染重,产物纯度低,效价差,而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可解决这些问题。 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对酵母、大肠的基因改造,让它们带上目的基因后表达相应 的生物活性药物,如胰岛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链激酶等,具有巨大的市场。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物资源利用:在某些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体内含有特殊的酶 及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可应用于化学工业或开发成某种新药。 环境保护:利用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来取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 氧化等生化活性来净化生活污水、有毒工业污水、有机生活垃圾等。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还有一条就是对微生物的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的巨大进步。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 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常常成为模式生物,许多理论都是因选用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 硕果。在此不在赘言。 jinjing2008: 研究微生物的人,要和微生物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引用我们老师的一句话:“不要只 想着它们是研究对象,要把微生物当成朋友。”现在可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微生物了, 我们是如何对待朋友的。它们也是活的生命体,是地球的一员。 研究开发微生物,并善待它们。 icecreamholly: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很多人对微生物都抱有一种恐惧的心态,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微生 物致病的一面。我是消化专业的,大家都知道,在人体内存在有许多的寄生菌群,它们在人 体内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就如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如果缺乏乳酸杆菌的话,易引起肠道功能 紊乱,引起腹泻等症状。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是有益的。因而,正如世上万物一样, 必须一分为二地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它们,它们就可以为人类造福。 realm: 我想谈一下,我这些天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人体中有很多的正常军群,如肠道菌群,皮肤菌群,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是有益的,这我 们都知道,我在想,这些菌群是必须存在的吧?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无菌动物的抵抗力极低, 不能在正常环境中生活。那么,完全没有微生物存在的“纯人”是不是正常的人呢?如果不 是,那么那些细菌算不算人体的一部分?我不敢再推理下去,也不知道大家是否对此认同。 gaohua100: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意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周围的微生物,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的微生物灭绝,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因为一个物种的灭绝就再也不可能在找回,此 我我们也要看到生物脆弱的一面,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花茶: 大家关于致病菌和人类关系的谈论比较多,但是我最想知道的是人体内有如此多的原籍 菌群,它们和人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怎么样?为什么当病原菌进入胃肠道后会激起强烈的局部 粘膜免疫和全身的体液免疫,而正常的生理菌群不会呢?如果说 Toll-like receptor 9是识别 “自己”与“非己”的关键,那么胃肠道内究竟是哪些免疫细胞特异性的识别“有利”或者 “有害”细菌呢?希望大家也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niklon: 我听免疫学的时候也想过与花茶同样的问题。今天看了一些文献之后有这样一些理解: 文献中大都提到,有益的微生物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免疫因子和特异性的 IgA,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如细胞免疫的体外实验证明乳酸杆菌能使活化 T细胞产生 干扰素 r的能力提高 3-4倍、口服干酪乳杆菌能增强宿主黏膜免疫反应,能促进肠道分泌型 免疫球蛋白 SIgA的产生,增进宿主的肠道黏膜免疫反应。这说明这些微生物还是刺激了机 体的免疫系统,但由于生物进化,人体和这些有益微生物已经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它 们能刺激免疫系统,但却不会引起免疫系统对他们的应答(这个机制找没找到)。 丁香园电子期刊 2005年第 2期 li36735528: 谈到微生物,其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视的。它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可以为我们 提供可口的食品、有效的药物,带给我们美好享受;同时它又常给我们制造麻烦,破坏生产, 损耗设施,带来身体痛苦,甚至消灭生命。 我是研究杂草微生物的,认为只要对微生物进行合理的控制就使其为我所用。我们从感 病杂草上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相应改造。大量培养后,对田间杂草进行喷施。既起到除草 的效果,同时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自然环境。 hubeixiongyao: 我也来参与!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触,如:人体的体表皮肤 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正常菌群,他们正常情况下与我们能够相安无事,互相适应, 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常出汗的地方,如胳肢窝和脚 趾缝里微生物也多,通常所说的汗臭味就是由微生物分解汗液造成的。婴儿臀部常容易出现 湿疹,这不是因为尿本身刺激皮肤所致,而是由于细菌在残留尿液中生长并产生氨气引起的。 因为氨气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当长期不洗澡或洗脸不认真时,就可能由细菌或霉菌在身上 或脸上引起皮疹,发炎,继而流出大量的脓和污物。皮肤大面积烧伤或粘膜破损时,葡萄球 菌便会侵袭创伤面而大量繁殖,引起创伤发炎溃烂;当机体着凉或疲劳过度时,在健康人的 呼吸道一定能分离到的,造成典型肺炎的肺炎链球菌便会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龋齿是牙齿 腐坏的一种常见形式,可能主要是由于正常菌群的稳定性被破坏而使某些厌氧细菌造成的。 同时人类在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上生活了几百万年,人类学会了适应,所以才得以生存下 来。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防御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病菌侵害,如果身体抗病能力差,敌不 过病菌的连续进犯,就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药物了。 有报道在 1984年有人统计,人体正常菌群总量重达 1271克,其中肠道 1000克,皮肤 20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阴道各占 20克,鼻腔 10克和眼部 1克。 下面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数量,格式如下: 部位
本文档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682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9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04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