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2005—2006年度)秋季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2005—2006年度)秋季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二、指导思想:从这一个学期开始,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从兴趣着手,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工作目标: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四、工作措施: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虽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看似难度降底了,但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学生涫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终身的乐趣。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五、课程安排:全期从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按20周计算:第一周至第三周:(1)学习《科学之旅和第一章《声现象》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6课时。第四周至第六周:(1)学习第二章《光现象》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7课时。第七周至第九周:(1)学习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7课时。第十周:期中复习与考试。第十一周至十三周:(1)学习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新课;复习与检测;共5课时。第十四周至十六周:(1)学习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6课。第十七周至十九周:期末复习与综合练习。第二十周:学生自由复习,教师作应试指导。(本学期新课计划32课时,复习与检测20课时,共计52课时)科学之旅课题:引言科学之旅—《探索物理》课时:1课时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教程: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声、光、热、电、力现象。2、教师演示实验:(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4、物理是有用的:(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三、怎样学习物理: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观察—疑问—猜想—证实。五、小结:“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六、作业: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附: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一、有趣有用的物理: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二、怎样学习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三、探究物理:观察—疑问—猜想—证实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教学过程: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五、课后活动: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作业:16页1、2、3题。教学后记: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3、双耳效应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教后记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1、音调:声音的高低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色表示什么?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教学后记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第五节、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教学后记: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颜色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2、过程和方法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分析解释有关现象。知道颜色、颜料之迷。教学器材: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进行新课: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5、颜色:(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二节、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难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结果:填入下表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ir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教学后记: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归纳结论: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3、平面镜成像原理:S(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4、球面镜:(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成什么像?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完成课本后习题。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教学后记: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3、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空气界面水(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空气界面水2、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2)试验:空气其他介质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3)、试验: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教学后记:第五节、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重、难点: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的过程叫。2、完成光路图:空气A水B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进行新课: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不可见光可见光不可见光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2、红外线:、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3、紫外线:(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2)、紫外线的来源?(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2)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重点:1、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学难点:如何解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纸(相当于光屏)德育教学目标: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提问:请戴眼镜的同学摸一摸自己的眼镜,看看它有何特点?(透明、有厚度且厚度不匀)我们把它叫做透镜。它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二、传授新课:(一)透镜的种类:1、透镜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如P56图3.1—1)2、中间厚而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二)透镜的主光轴、光心:1、主光轴:通过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2、光心:是主光轴上一点,光线通过它不改变方向。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如P56图3.1—2)(三)透镜的焦点、焦距:1、实验:①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如P56图3.1—3)②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并记录下来。③换一个凸透镜,重做上述实验。④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述实验,纸上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不能)2、实验结论: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射到地面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②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如图1)是实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发散,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如图2)是虚焦点。(都有两个)③焦距: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都有两个,如图)三、练习、作业:四、教学后记: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制作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自制的照相机。德育教学目标:1、能模拟照相机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提问:①照相机,同学们都看到过,你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有何特点?②教室中的投影仪,你观察过没有?③我们在“有用有趣的物理(前言)”中曾经做过有关放大镜的实验,你还记得它吗?它成的像有何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二、传授新课:(一)照相机:1、(出示照相机实物)让同学们观察,得出认识: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如P58图3.2—1)胶卷上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显影、定影,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是相片了。3、同学们自己制作模型照相机。(可讨论,5分钟)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完成任务后,请注意:半透明纸上的人像是不是头朝下(倒立)的。(是)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大于2倍焦距用“f”表示时)(二)投影仪:1、展示实物:(如P59图3.2—4)2、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看到投影仪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成像原理: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②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三)放大镜:1、展示实物:(如P59图3.2—5)2、演示实验: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节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成像原理: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于焦距时)三、练习、作业:P591;2;3;答:1、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白墙之间移动,在某个位置时,窗户外的景物能在墙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2、能。有两个位置。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两个像都是倒立的。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小水滴就成为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书本上的字,字被放大了。四、教学后记: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德育教学目标: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探究问题的提出:①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②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二、猜想和假设:①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及像的相对位置有关;②像的正倒可能与它跟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三、探究实验步骤:1、在阳光下测定你所拿凸透镜的焦距。让阳光透过凸透镜在纸上成一个最小的亮点,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用f表示。(f最好在20~30cm之间)2、一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3、用光屏来承接烛焰的像(如P61图3.3—2)(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在同一直线上、且在同一水平高度)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地方,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5、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4)。6、继续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小于焦距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定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焦距用“f”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表示四、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物与像是否在同侧 应用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 v>2f 放大 正立 虚像 同侧 放大镜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光;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六、练习、作业:P621;2;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而用凸透镜做实验时,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原因:铅笔由焦点以内经焦点移到焦点以外时,凸透镜所成的像由放大、正立的虚像变为倒立的实像)2、“傻瓜相机”也有光圈和快门,也需要调焦。只不过它们都装在机身里,其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也能自动调焦,不需要人工调节。七、教学后记:第四节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物体的;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教学难点:1、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2、眼镜的度数。教学用具:模拟眼球、几种镜片。德育教学目标:1、让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2、初步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靠眼睛看物体,你知道它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二、新授:(一)眼睛:1、构造:(如P63图3.4—1)2、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通过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凸透镜一样把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平,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到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比较凸,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到近处的物体。(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原因:①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这样,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已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光斑了。(如P63图3.4—3甲)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原因: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这样,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P63图3.4—3乙)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二、眼镜的度数:1、透镜焦距f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Ф表示。即:Ф=1/f2、眼睛的度数:镜片的透镜焦度×100,单位:m-1如:100度远视眼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三、练习、作业:P641;2;3;1、甲是正确的;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度数深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凸,度数浅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平。3、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各不相同。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短;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长。四、教学后记: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2、各种镜片的组合使用。教学用具:显微镜、望远镜。德育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分析概括能力;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你知道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吗?(物体在凹透镜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二、新授:(一)显微镜:1、构造:展示实物(如P65图3.5—1)分别介绍它的各部分及其作用。重点:显微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由支架、镜筒、目镜、物镜、反光镜等组成。2、成像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通过物镜后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在目镜焦点以内)目镜的作用则是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物体了。(二)望远镜:1、构造:展示实物(如P66图3.5—2)分别介绍它的各部分及其作用。重点:望远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由镜筒、目镜、物镜等组成。特别注意: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2、成像原理:物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3、物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但为什么使用望远镜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原因:我们能否看清一个物体,与视角有关。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如P66图3.5—3)望远镜的作用就是使视角变得很大了,因而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4、望远镜物镜的直径加大,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原因: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这样,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P63图3.4—3乙)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二、眼镜的度数:1、透镜焦距f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Ф表示。即:Ф=1/f2、眼睛的度数:镜片的透镜焦度×100,单位:m-1如:100度远视眼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三、练习、作业:P641;2;3;1、甲是正确的;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度数深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凸,度数浅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平。3、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各不相同。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短;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长。四、教学后记: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重、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4.1-2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45℃读做0℃读做5、体温计: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难点: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固体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16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2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液体气体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4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试验:课本75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进行试验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温度/℃温度/℃……分析和论证 (海波)(蜡)……评估……交流和合作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不同晶体熔点不同……77表,记住冰的熔点。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过程和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重、难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是______的。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A、液态;B、固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进行试验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
本文档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jf369
资深汽车试驾技术员。
格式:doc
大小:6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10-02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