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姓名:杨丽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杨乃乔;王柏华 20070413 内容摘要 欧阳修的《诗本义》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力作,它打破了汉唐诗经学权威文本的 垄断地位,开启了诗经学史上的疑古之风。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欧阳修‘诗 本义》诠释思想的创新之处进行挖掘和归纳,并且尝试借鉴现代西方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 主要是西方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论述,初步研究欧阳修的“本末论”和“人情论”对增...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 姓名:杨丽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杨乃乔;王柏华 20070413 内容摘要 欧阳修的《诗本义》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力作,它打破了汉唐诗经学权威文本的 垄断地位,开启了诗经学史上的疑古之风。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欧阳修‘诗 本义》诠释思想的创新之处进行挖掘和归纳,并且尝试借鉴现代西方诠释学的观点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主要是西方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论述,初步研究欧阳修的“本末论”和“人情论”对增 强文本诠释有效性方面的贡献,进而探索《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创新意义。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引言、四章正文和结语。 引言介绍建立中国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并介绍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 研究任务,即通过东西方诠释思想中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汇通研究,探讨欧阳修《诗本 义》诠释思想的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论述欧阳修《诗本义》内容的创新之处及‘诗本义》的产生背景。《诗本义》 内容的创新之处主要是“本末论”和“人情论”。《诗本义》的产生背景主要从政治文化背 景、学术背景、欧阳修的人事思想和历史观来论述,这三部分构成了欧阳修诠释《诗三百》 的前理解。 第二部分论述欧阳修的“本末论”。第一,欧阳修“本末论”巨大的开创意义和进步 作用在于,他强调诠释《诗三百》要以文本为依据,这就对文本诠释范围进行了很好的界 定,有利于增强文本诠释的有效性。第二,欧阳修从《诗三百》文本出发,对毛郑的过度 诠释进行分辨,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哪些是“衍义”。第三,欧阳修“据文求义”本源于孟子诗论中对 上下文的重视,经过唐代的“观文而说”,到欧阳修才明确地将其作为诗经学中的一个诠 释方法。 第三部分论述欧阳修的“人情论”。第一,欧阳修的“人情论”的诠释学意义在于, 《诗经》的作者开始被界定为普通人,因此诠释者可以通过心理诠释的方式来探讨诗意, 因为古今人情不远,人性相通。第二,欧阳修“以人情推究诗意”,辨别出毛郑诠释中 的谶纬之说,提出“淫诗说”,还推究了作者的创作心理。第三,“人情论”与孟子“以意 逆志”的论诗方法,有着很密切的渊源关系。 第四部分以《静女》为例,说明欧阳修对毛郑“过度诠释”区分和辨别的合理性。 结语:虽然欧阳修的诗经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文本论”和“人情 论”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欧阳修、《诗本义》、诠释的有效性 ABSTRACT 蕊f&开狞(1059)嘶t呦byou.Y姐gHsiu(1007.1072)isacI船sicwod(oftlle8砌y∞ 砀e肋D七矿勋,秽,which∞ded111em∞opolysta_tllsofthe1∞昏砒blished咖dymolds0n 锄e肋旅矿肋,掣iIlH锄锄d1’柚gd”勰ti铭andraisedtl"Skq)tici锄onAnciemneori睇. 1陆sthcsisint锄dstorese盯challdd硒si母tllehenrI饥砌cmoughtsandtlleiIIl∞vatio璐in册i 且研聆b嬲cdontllepre、,io璐sn以i髓bythemod咖herIneIl哪ticmcoryaIldmethods,璐pccially tllew部t咖dissef伽ons∞tllevalidityofillte耳哐e伽on.Thethesiswillshowhowthe tll∞妒B%MoL岫(theinterpretati∞砌ybyt旺t)缸dtheR∞QingLlm(the伽叩amy be咖啪oftlleancicnt锄dthec0删瑚npor盯”byou-YhngHsiuc0删dbutetotheilllpfoV锄ent of恤i旅贯州ationValid时鹤well鹤蛐eme矾勘alo伽诚蛐也at鼢f&玎靠h鹞 madeitltllellistoryof刀Ie曰DD七∥勋咿studi舒. B岱idestlleiI啦oduccion锄doondusioll,tllisth懿isisdividcdintofo盯pans. 1nleinnDduction6fsllyiIl打odu嘲rclatedC11in岱eH黜l髓硎c、,iewpoillts柚dt11e咖dy stat嘴ilIoIl‰gHsiu’sp(_cn舅t11%stat器tlletaskoftllistIl鹤isi.e.勃ryingto6ndoutme i如ova廿。地oftl坩he咖%eutictllou曲临ilIoll-.Y抽gHsiu’s跏fB明玎by印1ployiIlg 印pmach辟fbrcxa直!【liningthevalidi够oftextint啊pretationusedinbomEast锄锄dWeSt啪 Ha[1Ila“枷cstlldies. 11lefirstpartirl仃oduc铝n峙back掣叭Hldofandthei衄oV嘶vccom∞tsin砌f&栉玎.11璩 i衄ovatio衄mailllyinclude“BenMoL岫“锄d“R髓(洳gL衄竹,wllilei协back黟伽ndis introducediIlpoli廿cal,cultIl】lal越ldschol棚rly锄:pects.Thesesen,e勰mepfe-眦derst趾dingto ou.y孤19’sstlldyon砀e肋础矿勘噼 nescoondpanofthisth嚣ismainlydiscllss龉oll-Y锄gHsiu’s“B饥MoL哪”.Fifstly’Ⅱ嵋 ch印tcrexplail娼tt嵋谢ginal埘andsi嘶ficaf啪of“BeIlMoL蚴”,ie.it西V船ade缸 deliIni切ti∞nmtmeint唧懈ationon强已肋D七D,勋玎黟shouldbefocllsonⅡlctcxtitselfr毗咐 tllanllistorical0rideolo西cald锄翎tsetc.,柚ditisintllisway也at啪wegetamomValid mderstanding衄Ⅱlctext;Seclondl弘ta|【ingⅡ璩耐ginalt既tof砌口肋础矿勋,伊鼬舳 p缸锄勘%1hechap晒‘poinbolnme“d嘶。璐协terpre嘶on,’in’heoVef-硫甄pr删oninMao Ch锄g锄d办朗gX啪’sV懿i蚰;Th砌X也cchapt盯ill璐仃at略lllatoIl·Y抽gHsiu’s‘‘tlIeory ofintefpratationdi矧ly丘omthet瓯t,'∞gardcd勰theearli∞th锄∞吼mcmctIlodt0iIlt口pfet 刀lP肋赫矿肋,秽hadd丽ved丘omMenci硼’po哪0pilIi∞m越“weshollldread缸衄Ⅱ璩 contexr’鹊wdl勰触ntl圮nlou曲tsofGu锄W吼ErshuopopuI盯iIll'柚gdyll嘶: Thet11irdpan“tllctll髓isdiscu豁龉ou-yang,s“R饥QingⅢ’.ngiV鹤tIlr∞asl,。ctsof thisth∞ⅨFir鸭thetll∞ry,rcgardingc’rerypoet勰aco姗∞people觚dsIlppo咖gthatme∞ is∞li曲le锄pa也ybetwo吼peoplelivingindi丘-盯alt矗mes,orig砌ly锄ployeda psycholo百calwaytoint叩rctp0锄s,Sccond,by懈iIIgtllispsycholo西cali11tcfpretatioll’ ou—y柚gamlyzcd,criticizcdtlledivillationconlbincdwimmysticalconfucian随bel耐in intcfpfet撕onsbyM∞Ch弛g姐dzh雠gX呲锄dsctllpbisowntheo巧of“YinshiShuo", 删chpointedoutandcxplaincdmelove∞ngsiIl刃le肋砖矿勘穆笋鹧wdl船talkeda:bollt m06v嚣ofn地poets;Last,nlechaptcfdailmⅡlal“R蛐QiIlgL岫,,byou-Y撕gHsiuhada pro如undrelati∞sllip谢tllnleYi-yi—ni-zhiinMe∞hls’poe时syst锄. 1kfourIhpartofⅡ坨nlesis璐鼯mep0锄如lg^磁todem∞s劬ltehowoll·y锄gh鸹 锄a1弘cdande、,almt。dtheOv盯面tcll)re嘶∞inM∞ChallgaIld皿铋gXll龃’sVe幅ion. 1kc∞clusi∞咖璐upⅡlatou-Y孤gHsilrsStIlldy锄m肋如矿勋,伊,allll伽曲h舔d蕊nitelyi臼 lilIlita虹咖,hasb咖signjfic觚tand础【uelltialinme行eldofChin雠lit嗽tIl他咖dy啪“yduetollis origillal卸dtlloDougllm∞riesof‘‘B∞MoL吼“and“R肌QingL眦竹. Ⅺ搿WoRDs;o叶‰IgHsiu 鼬f胁砼va№畸ofintefI脚阻吐on 引言 建立中国解释学观点概述 “诠释学”一词源于西方,1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发生的一门学 问。中国古代没有“诠释学”这个词,更没有这门学科,但是却有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 经学正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经学,是指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的诠释研究。最初,被列为“经”的是<诗》、 ‘书》、《礼》、《易》、《春秋》五种书籍,后来增至七经,又到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到了 宋代,《孟子》被升格为经,十三经的格局终于完成。从诠释方式上说,有传、说、注、 笺、疏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从汉代到清末,中国古代的经学诠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 历史。虽然中国古代的经学诠释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理论,但却形成了很多诠释学命题, 比如“诗言志”、“以意逆志”、。得意忘言”、“辨名析理”等,应该说这正是中国经学诠释 的特色所在。 从本世纪末开始,一些学者陆续提出要建立中国解释学。汤一介认为:“真正的·中 国解释学理论’应该是在充分了解西方解释学,并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历史 上注释经典的问题作系统的研究,又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之后,发现与西 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有重大甚至根本的不同,也许才有可能成为一门有中国特点的解释学 理论。”2正是站在这一立场上,李清良的‘中国阐释学》从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出发, 系统理清了中国阐释学理论,建立了中国阐释学的基本体系,使之足以独立于西方阐释学 而自具特色。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则是通过搜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 言说和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论述,演绎经学、玄学、佛学、禅学、理学、诗学中蕴涵着的 丰富的阐释学理论内涵,由此解释出中国古代阐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异于西方阐释学 的独特价值。 诠释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期间也发生过多次转向,洪汉鼎先生将其概括为 三:第一次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第二次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第 三次是从单纯作为文本论哲学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3直到现在,西方诠 释学的各种流派仍然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斗争的中心集中在究竟怎样的诠释才是更加有效 的。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观点主要有一下几个: 1按:德语}幻胁曲删酞和英语hc啊棚删6嚣在中国学界译法不一:钱钟书、张隆溪两位先生与许多港台和海外学者译 为“诠释学”,成中英先生和拱汉鼎译为。诠释学”,汤一介、夏镇平和宋建平等先生译为“解释学”,张汝伦先生主张 译为“释义学”,殷鼎先生则认为可译为。理解学一-本文选择。诠释学”一说. 2‘和而不同)汤一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3‘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鼎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I一29页. 1 一是以施莱尔马赫和赫施为代表的“意图论”诠释学,强调作者的中心地位。施莱尔 马赫认为诠释有效性的条件是:诠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在 同一层次:虽然诠释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必要的,也是 可以克服的。赫施认为有效诠释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作者的意思”,这是一种“普遍认 可、普遍共享的准则。”L‘部作品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时的用意是相同的,因此,真正的理 解就是要重新恢复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思,这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是能够产生正确理解的依 据。可见,在“意图论”诠释学中,作者被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文本和读者则被看轻 了。 二是当代激进主义诠释学,以德理达为代表。激进主义诠释学根本不承认作品有其原 意,认为诠释者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追寻到作者的原义,文本意义的生成完全是读者积极 参与的结果,因此,文本诠释是无限的。这是对诠释中读者地位的强调。 三是现代学者艾柯提出了“作品意图”说。他认为,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多种诠释的可 能,读者的积极参与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但是他反对“过度诠释”,认为“一定 存在着对诠释进行限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的确如此,文本作为审美和理解的对象提供了视域融 合的空问,是读者据以建立自己理解的基础。这种观点是对“意图论”诠释学和“读者中 心主义”诠释学的一种调节。 以上几种观点分别强调了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作者、读者和文本的重要作用,似乎 选择读者就意味着作者的死亡,强调作者就意味着读者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文本 意义的生成往往是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不必排除任何一种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本 的观点:作者、文本、读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文本意义的生成。 相对于西方诠释学各派观点的厚此薄彼,中国古代的诠释思想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 中国漫长的经学诠释史上,“意图论”是贯穿始终的。在中国古人的文学观念中,诗是“志” 的体现。《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诗的意义就是 作者意欲表达的东西,作者的意图应该成为终极的参照,成为一切诠释的根据。董洪利《古 籍的阐释》有言:“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就是作者的原意,注释的目的 就是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追求原意说。”4但是在中国古代 的经学诠释领域,《诗三百》是经书,是国家思想统治的工具。诠释者往往是借圣人之言, ‘ 肠兢豇钞抽加坤钟f幽#E·D·Hirsch。NewHa啪;YaleUnive鹅ityP嘴1967,.25. 2‘诠释与过度诠释》[意大利]安贝托·艾柯等著,[英国]斯特凡·柯里尼编,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2页. 3‘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见于‘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第269页。 4‘古籍的诠释’董洪利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l页. 2 阐发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这种诠释的结果是:一方面由文本衍生的意义越来越多,诠释 和文本的距离越来越大,诠释文本成为权威,而文本本身的重要性被大大忽视;另一方面 由于文本诠释的受到了官方的限制,诠释者从自己视域出发进行的自由诠释也受到了很大 的限制。 如何使诠释更加有效昵?在中国古代的经学领域,很多有独立思想的学者都进行了这 方面的探讨,欧阳修正式其中的一位。本文即是以欧阳修的《诗本义》为例,来探讨欧阳 修的“本义论”和“人情论”在中国诗经学诠释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我们所说的诠释的 有效住是相对的,正如张隆溪所说“阐释的有效性并不是绝对的,而只是暂时的、有条件 的,最好的阐释不过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众多的因素做了说明,对文本进行了最前后一致的 解释和从整体上解释了文本的意义而己。”1 ‘诗本义》现有研究现状综述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和金石学家,研究领域颇为广 泛,特别是在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中,更是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自从其子欧阳 发等编纂《事迹》,弟子徐无党为其《五代史记》作注开始,有关欧阳修的研究已经持续 了近千年。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政治、史学和金石学上,于他的诗经学 研究则不够充分。 . 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欧阳修诗经学研究大概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到上世纪末,二是本世纪开始至今。 第一阶段,我们分别概括大陆和台湾的研究情况。 在台湾,关于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多没有独立的著作。最早的是刘子健的《欧阳修的 治学与从政》(1963年由香港新亚书院研究所出版),此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学术, 分为经学、史学、文学、政治理论等,重点放在文学和政治理论方面,对经学和史学的论 述相对简略。经学部分首次论及了欧阳修重视个人研究,重人事,力主推理,倡人情说等, 材料不够充分,关于诗经学的内容就更加欠缺了。何泽恒有《欧阳修的经史学》(1974年 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80年台湾大学文史丛刊),当是论学之作,惜未见其书。蔡世明《欧 阳修的生平与学术》(1980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和刘若愚《欧阳修研究》(1989年,台 北商务印书馆),泛论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从政经历,学术研究部分以文学研究为主,于 诗经学研究则很少论及。 裴普贤《欧阳修<诗本义>研究》(1981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是海内外研究‘诗 ‘‘道与逻各斯’张隆溪著,冯川译,江苏救育出版社2∞6年版,第2∞页. 3 本义》的唯一一部专著。1该书以《诗本义》的内容为论述的先后次序,主要包括《诗本 义》的书名、卷帙、版本,《诗本义》的内容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欧阳修一一四篇《诗 本义》与朱熹《诗集传》的内容对照,《诗本义》研求诗人本志的方法的探讨,‘一义解》 《取舍义》三十二篇的考察,二论三问的质疑与从阙,弃而不用的统解九篇,郑氏《诗谱》 补亡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探讨朱熹的《诗集传》如何受到了《诗本义》的巨 大影响,以及《诗本义》版本、各部分的组成、来源,《诗经》的时世、地理等外围知识, 但是有关欧阳修如何探求诗义这一核心问题则语焉不详。全书一百八十七页,作者只是用 了两页多的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在大陆,综合研究论著主要有,刘德清《欧阳修论稿》(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从生平事迹到文学、治学,全方位地对欧阳修进行研究,但是涵盖面太大,单方面失 之简略,诗经学也是如此。刘德清的《欧阳修传》(1995年,哈尔滨出舨社),卢家明《欧 阳修传》(199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陈铭《欧阳修传》(1998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本传记以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为主,以诗文著述为纬,其中诗经学只是略有提及。 另外这个阶段的大陆,还有一些单篇论文,例如,赵贞信《欧阳修对“经学”的贡献》 (《文史哲》1958年第3期),马秀娟《欧阳修(诗本义>及其对宋学的影响》(中华书局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1995年第三辑),邹然《“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欧阳修< 诗本义>的经学贡献》(《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i996年9月第十七卷第三期), 张启成《论欧阳修(诗本义)的创新精神》(《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等。 总的说来,不管是大陆还是在台湾,对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从研究论 文和专著的数目来说,台湾裴普贤《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是海内外研究《诗本义》唯 一一部专著,其他对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多出现在一些综合研究欧阳修的著述里,单篇论 文的数量也不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是概括总结欧阳修经学的贡献,没有特别突出他的 诗经学,另外,即使研究他的诗经学,也是着重探讨诗经学与疑古之风、排《序》,对毛 郑的批评等,对欧阳修探究诗义的方法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们多 从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视域入手,而在借鉴西方诠释思想并与中国古代诠释思想进行双向 阐发方面则略显不足。 第二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陆。专著有顾永新的《欧阳修的学术成就》(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学术背景,下编是学术实践,论述了欧 阳修的易学、诗经学、史学、《集古录》、考据学、和义理学成就。在论及诗经学的这部分 按:1989年台湾中央大学赵明爱有硕士学位论文‘欧阳修<诗本义>研究》,可惜没能找到此文. 4 时,著者总结了欧阳修探讨《诗经》本义的方法。包括从本文出发、章句训诂、评判诗义、 《诗序》、旁考经史、试以大义等。可惜,著者只是停留在对欧阳修《诗三百》研究方法 的简单总结上,在从诠释学的角度揭示欧阳修《诗本义》在整个诗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上, 则显得不是很充分。 单篇论文有邹然的《欧阳修的(诗经)批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1年第34 卷第3期),蒋立甫的《欧阳修是开拓诗经文学研究的第一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谭德兴的《论欧阳修<诗本义>文学思想》(《贵州教育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20卷第1期),李梅训《简论欧陌修<诗本义>对<毛传>、 <郑笺>的批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22卷第4期)、《欧阳修<诗本义> 对<诗序>的批评及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32卷 第4期)和《欧阳修<诗本义>名湮不彰的原因》(《社会科学家》2005年11月第6期)。 从这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诗本义》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有的学者已经开始 探讨欧阳修《诗本义》的诠释方法,这种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 上的价值和地位。但是,研究者还停留在对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方法进行简单总结的阶 段,在借鉴融合西方诠释思想与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进行双向阐发方面,则不是很 充分。而这一点,正是建立中国解释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欧阳修《诗本义》中的 诠释思想与现在西方诠释思想有很多汇通之处。他虽然没有跳出中国古代意图论诠释文本 的框架,但是他对“文本”和“人情”的强调和重视,正体现了他对诠释有效性的积极 思考,而这种对“本文”和“人情”的强调,极大的转变了汉唐诗经学研究策略,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本文的任务就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欧阳修诗经学诠释思想进行归 纳和总结,并且尝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是西方关于诠释有效性的论述, 初步研究欧阳修的“本末论”和“人情论”对增强文本诠释有效性方面的贡献,进而探索 《诗本义》在诗经学诠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第一部分‘诗本义》及其产生背景 欧阳修的《诗本义》成书于嘉佑四年(1059),1是时欧阳修53岁。本书共有十五卷, 后附有《郑谱补亡》,《诗谱后序》和《诗图总序》,约八万五千字。前十二卷论及一一四 篇诗作,没有《诗经》原文,先为“论”以辩明毛郑之失,然后申明自己所论“本义”。 第十三卷为《一义解》和《取舍义》,前者只就各篇之一章,一句或一字之义加以论解, 后者是就毛郑不同的论点加以取舍,说明或从毛或从郑的理由。第十四卷为《时世论》, 《本末论》和《豳》,《鲁》,《序》三问,系统地诠释了欧阳修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属于 专题性的论证。第十五卷是《诗解》八篇。 在《诗本义》中,欧阳修创新之处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一、大胆疑古,对毛郑权威文 本的诠释提出质疑,这里的“权威文本”是指《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 二、将《诗三百》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意义划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诗人之意”,即民问 诗人创作诗歌的阶段;其次是“太师之职”,即由采诗官采集、由太师官编成乐曲演奏的 阶段:再次是“圣人之志”,即孔子编诗阶段;最后是“经师之业”,即由汉儒训诂章句的 阶段。其中“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是《诗》之“本义”,“太师之职”和“经师之业” 是《诗》之“末义”。三、提出了新的解经态度和方法。一是大胆疑《序》,认为诗经学研 究应该从《诗经》本文出发,注重《诗三百》作为诗歌的语言、篇章结构、上下文关系, 语境等方面的特征,“据文求义”;二是以“古今人情不远”为根据,。以情论诗”,提出‘诗 经》中的部分诗歌本是“淫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情诗。这种诠释思想增强了文本诠 释的有效性,打破了汉代毛郑传笺对《诗三百》诠释的垄断地位,对《诗经》本来面目的 进一步彰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本末论”和“人情论”的载体,《诗本义》这部著作出现在北宋庆历年间,出 自欧阳修的笔下,并不是偶然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解释和理解只有在前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而前理解就是指人的先有、先见和先知,就是人在接受语言、经历社会生活的 同时所接受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他说:“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 是通过先有、先见、先知来起作用。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 他还说:“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 西是先行给定了的,这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和先知中先行给定了的。”2 1按:目前,‘诗本义》主要存在三个版本,即通志堂经解本、四部从刊本和四库全书本。其中四库丛刊本和通志堂经 解本存在一些校勘小精之处,而四库全书本校勘较细,所收篇目也很完全,为大陆学者所通用,本文办用此版本。 2‘存在与时间'[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4页. 6 现代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也认为,理解总是诠释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诠释者的前理 解总是在文本诠释中起着积极的构建作用。这里的前理解包括诠释者的知识经验、个性、 思维特质、诠释者所处的时代思潮等。下面我们将从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学术背景和欧 阳修的人事思想和文学观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节政治文化背景 政治上,北宋统治者采用的重用文臣政策,造成了经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之风。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广义,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相对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 五代十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为了避免唐代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的局面,也为了安定刚刚建立的北宋王朝,其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加 强中央集权。 其中与经学转变直接相关的是北宋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任用文官、文 臣。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符彦卿,王 彦超、武行德、白重赞、杨延璋等大将的兵权。紧接着又对最高军事机构和前代将兵隶属 关系迸行了改革,从各方面削减武将的兵权,避免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官、 文臣得到了重用。一方面宋太祖通过增加科举名额、优待文官任职和升迁的方法,增加文 官在政府官员中的比例,重用文臣,提高文臣在政府中的职能和作用,使得文臣的势力远 远超过了武臣;另一方面宋代统治者又厚待知识分子,增加其俸禄和田产,起到笼络知识 分子,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重用知识分子不仅大大改变了政府机构,同时也使得儒士的社会职能和 角色开始转变。虽然儒士自古就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注 重思想、学术和文化方面的建设,更注重对儒学自身的研究,因而在具体的政治决策中发 挥的作用不大。但是到了北宋,这种情形却为之一变。统治者的重用,大量的知识分子得 以参加到政权中来,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反 映在宋代的经学研究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经学研究和宋代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 “经”为体,以“社会现实”为用,注重经世致用,这是宋代疑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欧 阳修《诗本义》中反对谶纬、怪妄之说,主张人情人事,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文化上,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促进了北宋文化的繁荣,开阔了学者们 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进而为怀疑前人的诠释文本提供了可能。比如北宋初年,经 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对儒经旧书的整理。端拱元年(988年),太宗命孔维等分校 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至道二年(996年),太宗命李至等校订‘周礼》、‘仪礼》、《春 7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七经旧疏;咸平三年(1000), 真宗又命人校订五经七经。这样十二经终于有了法定的注疏之本。另外,官方还主持修成 了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这些活动无疑极 大地促进了北宋文化学术繁荣。学者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典籍资料,从而更能分辨优劣。这 样,北宋庆历时期出现大规模的疑经思潮,也就不足为怪了。《诗本义》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出现的。 第二部分学术背景 学术上,继汉唐经学研究之后,北宋庆历时出现了经学研究的疑古之风,这是欧阳修 《诗本义》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诗经》本名为《诗三百》,简称为《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是我国最古 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儒家学派地位的上升,汉代董仲舒提出 了“罢黜百家,独遵儒术”, 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国教”,《诗三百》也随之而成为 了经书。朱维铮认为:“倘称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它曾支配中国中世纪的思想 文化领域;二、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五经”或其它经典,作为理论基 础;三、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性,即在实践领域,只许信仰,不许怀疑。”1当《诗经》 取得了经典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文本,成为“圣人之言”,只能信仰,不能怀疑的时候, 《诗经》文本的诠释自然就是要印证圣人的话,恢复和重建圣人的精神世界。 北宋庆历之前诗经学研究,基本上属于“诗经汉学”系统。汉代的诗经学研究分为今 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前者往往遵从“诗无达诂”的诠释原则,注重阐发文本的“微言大义”, 杂以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极力将《诗三百》神学化。到东汉,古文经学始彰,《毛诗 故训传》、《毛诗序》广泛流传,重章句训诂,据《诗序》解诗,遵从孔子的“诗教”思想, 注重挖掘《诗经》的王道教化伦理道德的内容。东汉后期。郑玄集古文今文之大成,作《毛 诗郑笺》,成为权威文本。经过魏晋的郑学、王学之争和南北朝的南学北学之争后,唐代 孔颖达编《毛诗正义》,迸一步加强了诗经学研究的官方色彩。唐代诗经学采用“疏不破 注”的原则,并未超出两汉经学设置的藩篱,因此,虽然其造就的权威文本延续了四百多 年,但并未转变诗经学研究的风气。 《毛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郑笺》、‘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研究的权威文 本,其诠释的基点,就是《毛诗序》。《诗经》诠释者从《诗序》中孔子的“诗教”的立场 出发,以讽喻解《诗经》,于是《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一部 ‘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杜2002年敝,第9页. 8 分本来届情诗性质的诗歌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另外,诠释者还广泛使用以史证《诗》的 方法,牵强比附诗意。文本诠释出现很多无中生有的“衍义”,成为过度诠释,文本诠释 的有效性被破坏。 其实,发源于西方的“诠释学”产生之初,就有这样一层含义: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 要传达神的旨意,而这种旨意是人们必须服从的,奉为真理,尤其是中世纪,当《圣经》 成为绝对权威的神学文本,成为上帝之言时,诠释也就是要印证“上帝之言”。所以,寓 意解经法被广泛使用。寓意释经,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通过联想和比附,去寻求 《圣经》文本的超字面意义。它产生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发展到登峰造极。为了引 证上帝的话,诠释中可以加入子虚乌有的事件,而且发展到后期变得非常烦琐。 如何使诠释者的文本诠释更加有效昵?北宋庆历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思 考主要体现在疑经这股时代思潮上. 南宋陆游描述北宋中叶以后的经学学风:“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 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捧‘系辞》,毁《周礼》,疑《孟子》, 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1可见,在唐代 还盛行的那种视钦定“经书”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的迷信之风,到了宋代已被冲击。 其实,唐末这种疑古之风已经存在。大历时,啖助、赵匡、陆淳开始怀疑《春秋》, 施士丐怀疑《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苣怀疑《礼》,蔡广成怀疑‘易》,但是,这 种风气还是小规模的,而且也没有发展起来,经学诠释风气的真正转变还是始自北宋庆历 之时。而欧阳修和他的《诗本义》则是诗经学诠释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南宋楼钥曾说: 由汉以至本朝千余年问,号为通经者不过祖述毛,郑。莫详于孔颖达之“疏”, 不敢以一语违忤.二家自不相侔者,皆曲为说以通之.⋯⋯唯欧阳公“本义”之 作,始有以开百世之惑。曾不轻议二家之短长,而能指其不然以深持诗人之意. 其后王文定公,苏文定公、伊川程先生各著其说,更相发明,愈益昭著.其实自 欧阳修氏发之。2 清代的《四库全书》有言: 自唐定五经正义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孙通海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牡19鳃年版.第190—19l页. 2‘经义考'[清]朱彝尊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63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l页。 9 清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宋代经学时说: 自汉以后,说诗者皆宗毛郑,宋欧阳修本义始辨毛郑之失而断以己意.苏 辙诗传始以毛序不可尽信,只存其首句,而删去其余:南宋郑樵诗传辨妄,始 专攻毛郑,而极诋小序,当时周孚已反攻郑樵.1 由此可见,《诗三百》的权威诠释文本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诠释 这一文本呢?欧阳修提出了《诗经》的“本末论”和“人情论”之说,认为诠释《诗三百》 要从本文出发,让文本作为诠释的根本依据,而不能迷信权威,同时还要“以人情推究诗 意”。可以说,欧阳修的《诗本义》起到了牙一代风气的作用。 第三部分欧阳修的人事思想和文学观 欧阳修的《诗经》诠释思想与他的文学家的身份密切相关. 欧阳修生活在北宋初,骈文兴盛,古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骈文滥觞于秦汉,形 成于魏晋,大盛于六朝。其特点是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以骈四俪六、上下相对的句式, 构成语言形式的对称美;又利用音声的平仄相对、交替使用,以增强音响组合上的音乐感; 使事用典,表达复杂的情景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以提高文字的表现力。由于骈文是官 方文书规定必用的文体,科举取士也是要写骈文,因此,很多作者忽视内容表达,片面去 追求文字技巧,玩弄词藻,音调方面统得过死,限制了内容的表达。 虽然欧阳修为了科举成功,不得不去写骈文,但是他推崇韩愈古文的想法从未改变。 欧阳修言:“今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做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 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2欧阳修喜欢古文,曾在洛阳和尹师鲁等一起 写作古文。欧样修对梅尧臣诗评价很高:“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欧 样修的《尹师鲁墓志铭》写道:“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4 欧阳修“古文简易明白”的观念和他对古文的推崇影响到其诗经学研究。在《送黎生 下第还蜀》中,欧阳修写道:“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5“经 简而直,传新而奇;简直无悦耳之言,而新奇多可喜之论,是学者乐闻而易惑也。”6 台湾学者裴普贤的《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是国内外研究《诗本义》的唯一一部专 著,其书中写道:“盖文士之说《诗》,多求其意,讲学者之说《诗》,则务绳以理,互相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 ‘欧阳修全集》[宋]欧1年j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1年版,第662页。 ‘欧阳修牟集》[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49页。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32页. 《欧阳修伞集》[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l页.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著,李选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4页。 lO 剖击,其势则然,然不必尽为定论也。”1这里的“山东老学究”,是指郑玄等纯粹的经学 家,而欧阳修则是“文章之家”,二者身份不同,视域不同,其诗经学的诠释方法也是不 同的。“老学究”以“礼”解经,几乎使《诗三百》中的每一篇诗都成了宣扬伦理道德的 教材,而“文章之家”,则能以文学家的眼光诠释诗篇. 具体而言,欧阳修认为,《诗》作为一部古老的文学作品,而古文的语言简易明白, 结构首尾贯通,文理前后一致。对《诗》的诠释是否合理,要以此为据。 施莱尔马赫曾详细提出并论述过“语法的诠释”,他认为“话语如果不被理解为一种 语言的关系,那么它就不被理解为精神的事实,因为语言的先天性制约着精神。”他提出 了44条规则,其中前两条最为重要:一是“在所与文本里需要更完全规定的任何东西只 有援引作者和他的最初公众所分享的语言领域才能被规定”,这是原本语言的规定.二是 “在所与段落里每一个语词的意义必须援引它与周围其他语词的共在而被规定”,这是语 词的规定。z 另外,就是欧阳修的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 他认为,圣人也是具备人情的,他曾说: 圣人,以人情而治礼者也.圣人之于人情也,一本于仁义,故能两得而两 遂,此所以异乎众人而为圣人也.圣人之以人情而治礼也,顺适其性而为之节 文尔,有所强焉,不为也;有所拂焉,不为也.夫为仁义能曲尽人情,而善养 人之天性以济于人事,无所不可也.3 欧阳修对经书的理解和研究也坚持切于人事的原则,并不囿于笼罩在经书上圣贤的神 圣面纱,而能从切实的人情、人事出发,尽可能的去揭示其本义。这种客观实证的精神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值得称道的。他站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上,对毛郑的封建 谶纬迷信之说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尤其是驳郑。他说:“郑学驳而不知统,又特喜谶纬诸 书,故于怪说犹笃信。”4又说:“妄儒不知所守而无所择,惟所传则信而从焉。而曲学之 士好奇,得怪事则喜,附而为说。”5 欧阳修的人情人事思想有利于恢复《诗经》中一些篇章的本来面目。 ‘欧阳修诗本义研究》[台湾]裴普贤著,东大图书公司l够1年版。第lO页.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鼎著.东方出版社2∞1年版.第76页.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蓍,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1年版,第137l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粥3年版,第2靳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h[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s3年版,第2s7页. 11 第二部分本末论 (一)诠释原则:合“末”求。本” 《诗本义》卷十三的“本末论”是欧阳修重新诠释《诗经》的总的原则和方法论。在 “本末论”这一部分,欧阳修分别区分了诗之“本义”和“末义”,并指明《诗经》的诠 释就是要探究“诗本义”。那么,欧阳修是怎样理解“本义”和“末义”的呢? 何谓本末?作此诗,述此事,善则美,恶则刺,所谓诗人之意者,本也; 正其名,别其类,或系于彼,或系于此,所谓太师之职者,末也.察其美刺, 知其善恶,以为劝诫,所谓圣人之志者,本也。求诗人之意,这圣人乏志者, 经师之本也.讲太师之职,因其失传而妄自为之说者,经师之末也.1 在欧阳修看来,所谓本义,就是诗人作诗时的原初意义和圣人编定《诗三百》时的意 图;而所谓末义,则是太师之职和经师之意,主要是指后者。因此,作为阐释者应该力图 揭示出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方得到诗之本,而根据太师之职和经师之意来求得诗义为舍 本逐末。 那么,欧阳修是怎样具体地理解上述这四层意义的呢? 吾之于诗,有幸有不幸也。不幸者,远出圣人之后,不得质吾疑也;幸者, 诗之本义在尔.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 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 古者,国有采诗之官,得而录之,以属太师,播之于乐,于是考其义类而别 之,以为风雅颂而次比之,以藏于有司,而用之宗庙、朝廷,下至乡人聚会,此 太师之职也。 世久而失其传,乱其雅颂,亡其次序,又采者积多而无所择,孔子生于周末, 方修礼乐之坏,于是正其雅颂,删其繁重,列于六经,著其善恶,以为劝诫,此 圣人之志也. 周道既衰,学校废而异端起,及汉承秦焚书之后,诸儒讲说者整齐残缺,以 为义训,耻于不知,而人人各自为说,至或迁就其事,以曲成其己学,其于圣人, 有得有失,此经师之业也。 惟是诗人之意也,太师之职也,圣人之志也,经师之业也,今之学诗者,不 出于此四者,而罕有得焉者,何哉?劳其心而不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也.2 1《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90—291页. 2《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路、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90一291页. 12 需要说明的是,“吾之于诗,有幸有不幸也”中的“诗”指的是《诗三百》,即诗人写 成诗作并经过孔子修订后的‘诗经》的原始形态。《诗三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书,是 由汉唐经师们不断对其进行诠释,由此形成了各种权威文本,《毛诗故训传》、《毛诗郑 笺》、《毛诗正义》等,这些是真正经学意义上的‘诗经》。由此看来,欧阳修的‘诗本义》 是《诗三百》之“本义”,他重新进行诠释的对象是《诗三百》,即《诗经》本文。 重新诠释《诗三百》,是因为《诗三百》成为“神圣文本”之后,在其被研究的历史 过程中,由于经师们的“过度诠释”而出现诸多“衍义”。的确如此,汉唐以来,经师们 不断对《诗三百》进行诠释再诠释,形成了一些权威文本。其他学者对《诗三百》进行诠 释时,多以这些权威文本为依据。‘诗三百》的研究在北宋初期逐渐陷入了僵化,而文本 自身的存在正在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诠释。这些权威文本对‘诗三百》进行的诠释,往往 是以《诗序》为依据,采取“以史证诗”的方法,牵强附会诗义。于是,“过度诠释”出 现。 欧阳修的“本末论”的巨大转折意义和进步作用正在于,他强调诠释《诗经》要以本 文为依据,这就对文本诠释范围进行了很好的界定,增强了文本诠释的有效性,从而打破 了《诗三百》研究的僵化局面。具体而言,欧阳修的《诗本义》就是要对经师的权威文本 进行辨别,区分哪些诠释是有效的诠释,哪些是过度诠释,区分的依据就是《诗经》本文。 这样,《诗经》不再象过去那样,作为一种神圣的经典连同传统对它的诠释而向当代介入, 而是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可阅读的文本,提供给后世阅读。后世读者可以直接进入到对《诗 经》本文的阅读,去探讨“诗人之意”,也就是诗人作诗时的基本情感体验和原始创作动 机。 按照现代诠释学理论,文本一旦产生,就具有了开放性,诠释者的“先有之见”对文 本诠释起着重要的作用,诠释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仍然要以文本为 依据和前提。意大利学者艾柯说:“我所提倡的开放住阅读必须从作品文本出发,因此它 会受到文本的制约。”也就是说,诠释是无限的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可 以象流水一样到处蔓延。因此,艾柯在“作者意图”和“读者意图”之外又提出了~个“作 品意图”,并认为,“作品意图”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对于“作 品意图”的性质和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概念毕竟揭示出:“文学文本的 目的就在于产生它的‘标准读者’——那种按照文本的要求,以文本应该被阅读的方式去 ‘诠释与过度诠释’【意大利】艾柯等编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舨-第24页. 13 阅读文本的读者,尽管并不排除对文本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欧阳修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提出了“据文求义”的诠释方法。同时,诠释文本必须充分尊重文本出现的语言环境。 欧阳修认为,古人行文的显著特点就是言简而意深,诠释古代文本必须要牢记这一点。 (二)诠释方法:据文求义 “据文求义”是欧阳修探讨《诗三百》本义的一个重要方法。让我们来看一下欧阳修 是如何在本文语境中运用这一方法的,试举几例:一、“据文求义,终篇无比兴之言,直 是卫女嫁于异国不答而思归之诗尔。其言多述卫国风俗所安之乐,以见己志,思归而不得 尔。”2二、“以不流束薪,为恩泽不行于民”,欧阳修认为是“泥于《序》不抚其民,而 不考诗之上下文义也。”3三、“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游舍游,苟亦无然”四句,欧阳 修指出“以文意考之,本是为一事”,即“戒献公闻人之言,且勿听信,置之且勿以然”, “而郑分为二:谓‘人之为言’是称荐人,欲使见进用;‘舍丹舍丹’是谤讪人,欲使见 贬退者。考诗之意不然也“四、“今考其诗一篇始终皆是女责男之语,凡言‘子’、言‘尔’ 者,皆女谓其男也。郑于‘尔b尔筮’独以谓告此妇人日:我b汝,宜为室家。且上下文 初无男子之语,忽以此一句为男告女,岂成文理!”5 “据文求义”的“文”在这里是指上下文,在“据文求义”的过程中,依据上下章或 者上下文意的联系看上下文理是否贯通,只有“文意相属以成章”,这样求得的才算诗义; 否则,“上下文义绝不相属”,就不是诗义。也就是说,探讨诗义,要使得上下文结构贯通, 意义一致。 这种方法在《诗本义》中的运用,顾永新将其归结为三点:一是上下章义,举《周南·葛 覃》为例。《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笺》云:“葛延蔓之时,则博黍 飞呜,亦因以兴焉。飞集蘖木,兴女有嫁于君子之道;和声之远闻,兴女有才美之称,达 于远方。”欧认为:“诗人引之以志夏时,草木盛,葛欲成,而女功之事将作尔。岂有喻女 有才美之声远闻哉?如郑之说则与下章意不相属,可谓衍说也。瞒二是上下文义,举《卫 风·竹竿》为例。《竹竿》文日:“翟翟竹竿,以钓于淇。”《毛传》云:“兴也。翟翟,长 而杀也。钓以得鱼,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欧云:“取物比事,既非伦类,又与下文不 相属。《诗》下文云‘岂不尔恩,远莫致之’,且卫女嫁在夫家,但恩意不相厚尔,是所谓 ‘诠释与过度诠释》【意大利】艾柯等编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l1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l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旧库全书》,[清]永培、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2页. 《诗奉义》[宋]欧阳修撰,见于‘列库全书》,[清]永培、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凹页.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见于‘|,q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l页. ‘诗本义》[束]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清]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4页. 14 近而不相得也,而《诗》云‘远莫致之’,故知毛说难通也。”1三上下文理贯通,就是指 上下文义相联系,前后一致,首尾一致。《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与“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分属第二章和第三章,欧认 为这样划分章句是不对的,因为“诗之比兴,必须上下成文,以相发明,乃可推据。今若 独用一句而不以上下文理推之,何以见诗人之意”,结果是“文意散离,前后错乱”。2 欧阳修不仅将这种方法用于评判《诗经》本文,还
本文档为【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44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4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