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元明考古-未整理但适合打印稿

宋元明考古-未整理但适合打印稿

举报
开通vip

宋元明考古-未整理但适合打印稿 宋元明考古 绪论 一、历史背景及特点 (一)考古(宋元明)历史背景说明 1、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目前最晚近 两宋、辽、金、元、明、西夏、于阗(tian)、回鹘、 大理、黑汗王朝、西藏的以古格王朝为代表的地方 政权,等。边境王朝 甚至高丽 将下限定于明代 1)研究对象的种类和数量 2)已开展的考古工作Æ确定 破坏得很快 2、时间:AD460 五代后周恭帝在陈桥兵变后让位 于赵匡胤—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清入关,明 灭亡。 辽代: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16年 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均...

宋元明考古-未整理但适合打印稿
宋元明考古 绪论 一、历史背景及特点 (一)考古(宋元明)历史背景说明 1、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目前最晚近 两宋、辽、金、元、明、西夏、于阗(tian)、回鹘、 大理、黑汗王朝、西藏的以古格王朝为代表的地方 政权,等。边境王朝 甚至高丽 将下限定于明代 1)研究对象的种类和数量 2)已开展的考古工作Æ确定 破坏得很快 2、时间:AD460 五代后周恭帝在陈桥兵变后让位 于赵匡胤—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清入关,明 灭亡。 辽代: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16年 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均有此时期的发现,远至南非 开普敦的 table bay 旧开罗的 fastat 福斯塔特遗址 马达加斯加据说发现了宋的瓷器 高度发达的封建制,且由极盛转向衰落,北宋生产 力极大超过唐代,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商品生 产发达) 文化、力学 皇家宫廷为代表的“士大夫艺术”/市井为代表的 “属民艺术”Æ分野 4、属历史考古范畴,用考古学方法,通过对此时 期的遗迹、遗物研究,阐明此时历史发展规律与文 献资料为主的历史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 例如:记载不足,士大夫不屑,手工劳作 5、关于边境王朝 西夏王朝党项族,1032-1226,与唐相继承,西夏 陵区六号陵的发掘,破坏严重(蒙军队) 内蒙古额济那旗黑城遗址发掘 1964-1965宁夏石嘴山市西夏省鬼域的试掘 1995年内蒙古马审旗,三盆河西夏王元古城的试掘 (勘测),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天宫中的西夏文物 西夏:佛教立国 P45 西夏灵武窑:与耀州窑不似,却似中原,曾短期占 据燕,可能掠走工匠 辽:与唐相继承,与北宋相影响,较重要 西夏:内蒙古额济纳旗,元代黑水城,代?集,苏 联发掘,归还了《番汗合时掌中珠》 贺兰县宏佛塔,大量木雕版,宋雕版印刷兴盛,但 中原只发展过铜版 西夏唐卡 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9册约 10万字的西夏文佛经,译自藏文(藏传佛教) --木活字版印刷 西夏 10几种木活字藏书—西夏使用木活字 大理国:唐南诏发展而来,彝:白族 五代 938—忽必烈为灭南宋取道大理灭掉 最重要:大理三塔的清理 中塔:宋代文物 大塔:明治四年(宋代)Æ前三代研究重 云南腾冲等,南诏城址 明代少数民族王城很多 西藏:唐时土蕃王朝控制,9c中叶,分裂为许多地 方集团(大规模奴隶起义)持续 300多年征战) 阿里地区札达县古格王国都城札布兰遗址的调查 与挖掘,托林寺壁画保存极好 这时各地方的教派创建成了很多寺庙,并保存至今 例如:萨迦寺,执振寺,夏鲁寺 (二)特点 1、从世界史来看,已进入中世纪,世界各主要地 区封建制都高度发达,且走向衰落。孕育新的生产 关系:资本主义 此时中国仍居于领先地位。 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从宋开始),新兴重要城 市均在重要交通线上,一个中心城市带动腹地的发 展,日微 :苏州,宋代带动太湖流域发展,农业 定州,宋代重镇,沟通南北,防止缂(ke)丝业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地方经济也极大发展,(统 一情况下未必发展,十国分裂提供机会),北宋统 一时,10c之后超过北方 城市布局结构变化。以前:堡垒重地理位置,防御 意义,为以后与经济、手工业、交通相关,例如: 泉州 墓葬反映的问题变化: 汉以来墓葬类型考虑身份差别,宋以后不清楚,民 间忽略礼制,理学Æ士大夫重礼制 不能分级,甚至品官,大墓并不一定是大官,商人 墓葬与墓志(地位上升) 私营手工业较前期有了突出发展(宋仅品官能用墓 志) 瓷器制造,特别明显,宋始,民窖遍布全国,北宋 中国在中、后期两次突增, 元>明>金代,数量 南北共同发展,各有特点 农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制生产工具广泛使用, 农具改进,发现了很多反映农耕中精耕细作的耙 (pa)、锄、镰等工具,农业进入精耕细作发展 ∴商品经济:器物上注明为商品 2、宋元明地区割据 宋辽、宋金对峙,同时有西夏大理、回鹘、西藏等 政权并存。 宋:汉唐以来中心地区,封建经济 蒙古、辽、金、西夏等,从军事民主制发展而来建 立政权后才逐渐封建化 考古学文化的复杂多样性 各文化之间影响,不只是宋Æ周边,无统一的文化 中心 3、文献、绘画等等可与考古材料相印证的材料, 富,地面存留的遗迹和建筑物增多。 Æ研究领域扩大 文献:方志、野史、笔记、小说、宗教典籍、传奇 等。 P47 古代绘画壁画可用来复原印证考古材料 这段考古与现在的一些专题学科有联系,例如,建 筑,陶瓷,纺织、矿冶等。较晚近Æ延续 矿、窑、作坊,登上舞台(考古)--生产关系研究, 唐以来不可能 商品生产Æ遗物丰富,远距离传播 窑址、作坊的发现及商品经济的流行Æ可在更大范 围内讨论问题 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兴起(国外发现中国瓷器,时代、 窑口均确定)--泉州学 宗教在中世纪大发展,宋代民间多元崇拜,前所未 有, 佛道儒三教合一—三佛会棋图 徐苹芳《僧伽造像的发现和僧伽崇拜》 宗教世俗化 《文物》(1996-5) 宋始,多种宗教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西北、 西南、沿海、伊斯兰教和景教大规模进入也里可温 教 传世文物从宋开始变得重要,数量,重要性 较偏僻地区仍采用原始方法进行生产,对恢复传统 工艺生产、宋元明研究有重要意义 4、人们的生活习俗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 考古学上反映最大的是人们起居方式的改变 1)一些放在地上的器物,高度增加,另一些器物 的摆放由几案上移到桌上、重心下移,以求稳定 2)在装饰花纹上,由于视线角度的变化,原来多 俯视,现改为平视,使花纹的部位变化了 3)桌椅的使用对一些其他文化也有影响 汉,几案确定, 唐,柜,带脚的柜“辛柜”,椅子,先出现(高家 具中)--“交椅” 唐后,高桌子出现,北方一些品官中发现砖雕的一 桌?椅题材,中叶,才在室内普遍流行,后期平民 中广泛使用 P48 ??不必盘腿而坐,手不释卷,悬腕,书:旋风叶 (梵来装),蝴蝶包背装 (三)宋元明考古研究方法的新特点 1、宋元明考古与历史文献的关系 新的史书种类,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等 编年体再兴其道 戏曲、诗词,传世文物 2、考古方法上的某些新变化 例如:城市考古,器物类型学(窑址) 3、年代学的新情况 分期的年代距离变短,相对年代的幅度缩小,绝对 年代重要,纪年材料 二、宋元明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20c前半叶,创始时期,敦煌藏经洞,中国营造 学社:宋官修《营造法式》,清官修, 西方:西北黑城遗址 stein 日本:东北的工作,庆陵三陵,元上都,百??景 教墓地 中原,南方,零星,瓷窑考古 2、新中国Æ 70s 不受重视,都城遗址的勘测,定陵的发掘, 3、80s(文革之后) 宋元明墓葬得到重视,北大在曲村发现辽、金墓地, 初步研究开始,特别是辽墓 P49 第一章 两宋考古 宋代考古的分期与分区 1、分期 大体可分三期(总括性),前期:太祖、太宗、真 宗 建隆元年,960-乾兴元年 1022,上承五代十国的特 点,瓷器的形制和烧制工艺与五代无差别 考古遗存很少,中原几乎无墓葬Æ战乱,南方相对 稳定 中期:仁宗—靖康之变(天圣元年 1023—靖康二年 1027) 仁宗时开始形成宋独有文化 汴梁基本结构构成,仿木结构砖墓在平民中流行, 极豪华的地主商人墓出现 白沙宋墓壁画中,佃户向地主交纳粮食钱帛,Æ租 佃关系普及 瓷窑遗址空前发展 买地券在墓中流行,火葬墓开始流行,商人墓志Æ 商品经济上升,土地兼并,佛教流行 可分前后二段 前:仁、英、神三朝(1023~元丰八年 1085) 开始摆脱五代影响,城市经济体系始形成,仿木结 构转实墓开始在平民使用,南方宋墓不再随葬大量 陶俑,开始出现一套水/礼器, 各种手工业处于发展,北方的瓷窑明显,为将来繁 荣打基础,Æ士大夫和庶民两种文化形成开始 后:哲、徽、钦(元祐元年,1086~靖康二年) 经文高度发达Æ考古学文化 城市经济体系形成 二种文化分野基本完成 仿木—广泛流行 南方宋墓特点形成“同坟而异葬”形成相对固定的 一套随葬品,私人手工业出现,流行,例如:铜镜 各种精美的手工业品出现,例如:漆器、金银开始 较多出土,瓷窑空前发展,官窑、贡窑、民窑共存, 买地券,火葬墓 1 P50 3)后期:南宋建国—蒙古灭宋 建炎元年 1127—祥兴二年 1279 经文重心南迁,墓葬形制变化不大,有二种趋势, 官僚地主日益种保护尸体,福建、广东、四川,火 葬墓极流行 ?可分二段: 前:高宗、孝宗、光宗(1127~绍熙五年 1194),在 北宋经、文基础上恢复发展,礼制重建(之前破坏), 不仅恢复北宋,且仿二代器物,理学发展,墓葬开 始变得将就,文人用品流行,流行砖铺地等 制瓷业,小手工业极大发展 瓷窑:龙泉、景德镇 龙泉的瓷器和湖州镜全国都有发现,私营产品发达 —湖州镜每墓必出 礼制开始程式化,例如:堆塑瓶,海上贸易,临安, 平江 后:宁宗,理宗,?宗,恭宗,瑞宗,帝? (庆元元月(1195~祥兴二年 1276) 经济文化依然发达,但发展不快,墓葬注意保护尸 体,堆塑瓶很流行,各种手工业进一步,龙泉窑产 品(青白瓷质量下降,产地上升,产地扩大)Æ最 顶尖 海上贸易高峰,外销发达 2、分区 二个大区 1、中原北方地区(三小区),长江流域以北(汴梁) 1)河南以东地区,宋王朝,东(洛阳)、西、南(应 天府,河南商丘)所在地, 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也较重要 2)河北南部和山西太原以东,以北地区 多与辽接,战乱较多 3)晋南关中地区 唐统治中心、晚唐以后渐重要 2、江南地区 1)长江下游地区,苏,沪,浙北和皖南 宋最发达之地 2)长江中游地区,鄂、湘、赣和豫南,皖西,北 宋两浙路,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路 南北,东西交通中枢 北宋:江南西路,荆湖南,北路及京西南路部 3)长江上游,四川,重庆,贵州二部 生产方式落后,租佃制不发达, 文化上通过蜀道和长江分别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陕西地区影响,又有自身特征 4)两广、福建 五代时闽、南汉 无战乱,稳定,海上贸易,王?之墓,铸剑为犁 宋代:广南、东、西路和福建路 辽设五京 上京:临潢府 中京:大定府 东京:辽阳府 西京:大同府 南京:析津府 宋元明城市考古的方法和复原 城市分二种 1、原城市早年废弃(东北、蒙、新),成废墟,保 存较好,多为辽金元城市 正规考古方法、发掘钻探,也可用科技手段,Æ实 测、复原城市 例如:社科院对辽上京的工作 2、城市在原地使用时间较长,古今重叠,遍布南 北,都城及地方城 Æ弄清宋元明的城市布局意义重要 例如,元大都的发掘、调查、复原 (元)陶宗仪,《南村辍(chuo)耕录》 (明)萧洵《故宫遗录》 首先,寻找最早的地图, 乾隆 15年,1650Æ向上推 (明)张爵《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沈榜《宛署 杂记》等Æ万历Æ应沿袭元代旧名 其次,进一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现有街道的特点 1)北京内城的旧址上,南北东西大街之间多半是 由一些东西的胡同组成的,排列的很有规律 P52 2)另一种胡同,不规整,打破了元大都规整的街, 对布局是自然形成的 3)还有一种街是原来的城墙或护城河 4)今天的街道分布中还可看见某些大建筑群的痕 迹,元大都的街道是有规律的,其中有些块块破坏 了这些规律(印子),这些往往是大建筑群 宋元时代复原城址的规律 1、准备工作:现代实测图,最好带地形,1/100,000 该城最早的地图,包括方志上的示意图及石刻碑刻 图,古今结合。掌握文献资料 2、掌握前人的研究结果,在前人基础上用考古和 调查工作去检验,去伪存真,特别是弄清前人得失 3、尽量多做钻探和发掘,与复原图印证 4、古今沿用的城市,存居不可能大变,结合文献 向上推Æ古代街道系统 今天已不适用,充分利用城市大规模建设之前的地 图 5、对城市布局复原步骤 确定范围—城墙 清华:赵正之/徐平康《远望集》 复原街道基本布局一线,古老建筑一点 6、复原结果表现在图上,以实测图为底图 宋代的都城—北宋东京汴梁城 临安:一直作为行在,未作为都城经营Æ作为地方 城研究 一、北宋东京汴梁开展的考古工作 70s以前对于历代沿用的城的工作,主要是元大都, 及一些废弃的城 汴梁,开展工作难度大,黄河水患,明清两代的淤 沙即 5~6m厚 宋代遗迹距地面 8m 且上覆金辽文化层 水位高 ,1-1.5米即开始冒水,需不断抽水 1981 年宋宫殿基址意外发现(及明周王府部分遗 迹)未?? 龙亭大殿(宋皇宫区),但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一直未发表 1、实测并解剖发掘了外城遗址,发掘确定了 10座 城门位置 P53 2、勘探并试掘了内城,弄明了四墙位置走向,长 度,探明内城朱雀门位置 3、勘探并试掘了宋皇宫,四墙位置,走向长度, 皇宫城上确定了 3座城门 4、发现并发掘了一些重要以及,龙亭大殿建筑基 址,古州桥遗址,汴京外城西墙外的金明池, 1993~1996 流经汴京的第二大河,蔡河全面钻探,调查 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 (1990-4) 田凯《北宋开封皇宫考辩》(1990-4) 李合群《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1996-3) 丘刚《北宋东京皇宫沿革考略》(1989) 二、开封城的营建 春秋郑国、郑庄公,启拓封疆“筑启封城” 战国魏惠王三十一年(304BC),?治大梁“ 唐建中二年(781)李勉将期节度使经?署移至汴 州,重筑汴州城(中城) 隋大运河流经“汴河” 《京会要辑稿方域》之一 后梁后晋后周皆以之为都,但未大规模营建,显德 二年(955),后周周世宗“?令所司于京城四周别 筑罗城”(《五代会要》,卷 26《城廓条》),筑新罗 城,即外城 宋太祖建隆三年(982),按洛阳(与唐长安不同, 双轴线)增筑(真宗 1016增筑) 神宗熙宁八年至元丰元年(1075~78)重修都城, 将外城向南扩充, 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徽宗政和六年(1116) 增防御设施,城墙裁直取弯, 金正隆三年(1158),海陵王“阴有南征之志,乃 谋迁都汴京”(《大金国志》卷 13,《还陵炀王上》)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压力下,金迁于汴 京(原位于金中都) 贞祐四年和兴定二年(218)南北分别扩充,增筑 里城,元代开封只作为一方重镇,外城废弃,成为 防洪堤。里城仅存五门“余八门俱塞” 明初朱元璋第五子朱橚(su)在金皇宫基础上建周 王府 三、开封城的建制 主要格局:后周建立,三重城墙,成为唐以后都城 代表Æ有争议 P54 1、宫城,又称大内 按洛阳制“周?五里”根由苑囿性(双轴线),似 唐大明宫,宫城有五门 ①正南门为宣德门(又名宣德楼),其东左掖门, 熙右掖门 ②东西墙上对开东③西华门, ④北墙正中为拱?门 东华门北边有一便门 ⑤移门:熙宁十年(1077)才开,至今考古无发现 据文献:中轴线:大庆门,大庆殿,紫宸殿(偏西), 西轴线:文德、垂拱、福宁宫、皇仪殿 根据新的考古发现,有了宫城二重城的概念,原据 文献认为宫城与皇城是同一概念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九里十三步皇城”∴文献 中“五里”均指宫城,“九里”至皇城 楼钥《北行日录》(金时宋使出使金的纪录) 南宋《使燕日录》—认为宫城是用萧城围起 考古勘探,四墙全长 2521m东西<南北,长方形, 宋大府尺 31.104cm 考古测得与文献记载大体相合 2、皇城,位于内城内中部偏北,在宫城之外,与 之共用北墙,三面另筑,明周王府外还有一圈萧墙 3、里城 又称内城,旧城。宋初也称阙城,即唐代汴州城, 周围 20里,略呈正方形,城门 10座,南墙三座, 另有二角门,中心御街与今中山路重合,防御重要, 里城之外也有城壕 考古勘探知,长方形东西>南北 原马道街,今仍称马道街—街道 4、外城:又称罗城,新城,周围 48里,后周显德 五年(958)建城,12座城门,东西南三座城门, 北多了陈桥门,北墙四门 外城周围城壕,护龙河,五处瓮城 全长 29120,折合宋里 2里,与文献大致相仿 考古在外城西墙南段开挖了探沟,解剖了城墙 P55 收分很大,底部远宽于顶部(宫城南门)(外城南 门) 5、街道布局:以宣德门至南熏门的中心,开封城 复原:御街为主,大内前横街和临汴街, 主要街道多十字交叉,等与之十字交叉,中心御街, 临汴大街 四、开封城的特点 1、礼制上的最高等级,注重防御:四重城,城厚 城深,徽宗时所有城门加瓮城,相距 100m即有马 面 2、封闭的坊制被彻底取代了,代之以开放的街, 城墙外有护城河,拦马墙,水门拐子城,四角有角 楼,卷制,由此使城市景观大变 3、自由的临街贸易突破了市的禁锢,市虽仍是重 2 要的交易场所,但又出现了新的场所,有定期集市, 季节性集市和??集市等多种形式,时间上也更自 由,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4、有发达的水系,汴河、祭河、金水河、广洛河、 四河流通过,均为人工开凿,非常重视水上交流和 漕运,特别是汴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 5、宫城和皇城的安排与唐长安城相似,中央百司 太庙、社稷等都安排于皇城内中心御街两旁。 宋代的帝陵 北宋皇陵 (一)营建及开展的工作 巩义西南,东距开封 122km,西距洛阳 55km,两 京来往必经之地,南依嵩山北麓,北依伊洛河,自 然地势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区以今芝田镇(宋 永安县治)为中心,浅山丘陵区总面积达 156km2 始于宋太祖改卜其父赵弘殷的安陵乾德二年 (964),七帝八陵 宣祖(永安),太祖(昌),太宗(熙),真(定), 仁(昭),英(厚),神(裕),哲(泰),徽(佑), 钦(献) 保存相对较好 附葬后陵 22座,上迁座皇室陪葬墓,帝陵—山陵, 均起陵名 后陵(帝之西北)--“固陵”不另起名 1、西村陵区,永安(4个祔葬后陵)/永昌(2个) /永熙(3个) 2、蔡庄陵区:永定(3个) 3、孝义陵区:永昭(1 个)/(旧巩县巩义)永厚 (1个) 4、八陵陵去:永裕(4个)/永泰(1个) 柏峪:清易镇陪葬墓区:集中 会圣宫:皇陵的北部的一个大型建筑 北宋皇陵败金之后,金军有组织的盗掘宋皇陵,专 门设置“淘沙宫”,盗挖两竟家墓水银 《宋史》《刘豫传》 元统治中原时,宋陵再度遭劫, 明清重祖保护宋陵,将陵区划为官地,禁止采樵, 不时派官至深,竖碑纪念,使地面的陵台,石刻等 得到保护,特别是清前期统治者 60/70s的农田改造对宋陵的地上建筑破坏最严重, 从陵台取土烧砖 1982年宋陵,一级国家保护单位 1983年,开始抢救性保护,已将永昭永厚复建 《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郭湖生《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 1964-11 《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 1088-3 蔡全法,《巩义发现北宋石刻》中原文物 2003-5 (二)北宋皇陵的建制 1、陵园建制 平面布局整齐划一,皆由北域、上宫、下宫袝后陵、 陪葬墓组成 1)北域:“茔域”,陵的范围,在各陵周围栽植枳 橘围成的“篱寨”或堆成的断续土堆,土台围成“封 堠(hou)界”,成域界、域标,包括后四者 2)上宫,陵垣(神墙)以内的部分,包括神道, 石?、阙台,乳台 (下图略)根据实测图永熙陵区复原图 P57 陵台居于上宫中小,夯土筑成,陵台三层,由上而 下,内二层,加上顶部平台,共三层平台,下二层 包砖,并以红粉色,最上层不包砖,上涂红粉 陵台三层:唐后期的四个陵,积土为冢,整个陵台 呈覆斗形,宋陵台可能寓“山”字,永定陵:下边 51-55m,顶边 11m,高 16.vm,南有一对宫人 神墙夯土筑成,正方形,四角角阙,边长 a=240m, 宋史记 150步,四面各开 1 门,每门二阙台,上有 鹊楼? 唐阙台布置在神门以外 24-99m 不等,宋,直接与 神门相连,成双凸字形 建筑:双出?阙楼,包砖 神门外各一对门狮,南门外走狮,余三门外蹲狮, 南神门外宫人,外上马石上对,武士 1对 ③神道:南神门外,鹊台 1对+乳台 1对+望柱 1对 (华表),象驯象人 1 对,瑞禽石屏 1 对,角?1 对,石马 2对,控马官 4对,石虎 2对,石羊 2对,? 使 2对,文武官 2对,上马石 1对,共石刻 62件 (由南而北) 献殿不明,北域不清 3)下宫 寝宫、陈设死者衣冠,日常祭祀的场所,“?象人 君前有朝,后有寝也”,侍奉墓主魂灵日常起居之 所 “今请灵架先于上宫神墙外王地新建下宫奉安” 下宫在帝陵西北,合于王地,各陵下宫均已毁坏, 后陵与帝陵之间。 4)祔葬后陵,陪葬皇室宋亲墓 2、地宫 “玄宗”“皇堂”帝陵未发掘 宋太宗元德皇后李氏陵的抢救发掘 仿木结构单室砖墓,近圆形的 12边形,直径 7.95m, 高 12cm多,穹隆顶,前有斜坡墓道,坡有阶梯, 券顶甬道长 9.1m,宽 4.3m,高约 6m,平砖顺砌, 墓门位于甬道,中部稍偏南,石板门 墓门两门扉上有武士各一(祖思、祖明),门额(门 楣)上有 P58 ???????后部有前档须弥座??的棺床,床 前档有剪蒂线浮雕的花卉纹 墓室有十根砖砌椅柱,上有单下昂垂拱四铺作头拱 (下图略) 神宗以后,才有四铺作斗拱 柱间 11 个空间,壁面用砖雕表现桌椅等生活用具 及门窗,细部雕花,一般涂一层白粉,部分家具上 涂有红色或金,60s 尚可辩彩绘板门,直棂窗,? 尾等,表明有烟云环绕的宫亭楼阁图 随葬品:被盗严重,但仍出土了文物 181件,残玉 溢册 36偏,玉衰?册 41片, 3件精致的越窑瓷,较晚的秘色瓷,37件定窑白瓷, 薄胎精细,还有些带“官”字款,官款最晚的纪年 材料 一些粗瓷器:当地产品,共 46件 有些人墓道填土中出土Æ建墓工人用品 另:石器 30,铜器 28,铁器 18,木饰 17及一些建 筑构件,此外调查了一些陪葬墓、陵 Æ北宋陵地宫形制和结构演变: 1、砖砌单室墓,永安/永昌/永熙/及后陵 2、石构单室,永定/永昭及祔葬后陵 3、墓室分上下二层,即在石砌墓室内又建石椁: 永厚/永裕/永泰及后陵 P59 宋陵的石刻 现存的望柱、人物、动物、上马石达 800余件 近年来在一些帝后陵,陪葬墓神墙以外四周地下约? 左右出土 38 件生肖石刻,帝后陪陵墓出土的大小 不同与晚唐、五代时在墓室内安排 12 时石刻或佣 意义同 ?陵石雕数目固定:帝陵上宫 60,下宫前 4,后陵 上宫 30,各陵前石雕数目完全相同,排列顺序划一, 集中在神道两侧,数量多于唐陵,种类也有创新 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宫廷仪仗。 ?石刻都有三层石座:连座,底座,土衬,线刻, 浮雕, ?都有总体特点: 1)造型浑厚,但力感差,气魄不大 2)表现手法细腻,精巧,繁缛,细部精致,但总 体秀弱发展 前期: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及后陵 ?及后:形体普遍小,不重细部刻划,保留唐末五 代遗风,动物本腹部均不雕透,石座均不磨光Æ粗 加工痕迹??始石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始完备,石雕形体增大, 连座和底座,?均磨光,永熙陵还在各面刻画繁缛 花纹 ?形风格:追求粗壮稳固的豪迈气势 ?类头大颈短,面部丰腴,身材浑实,头身比例不 匀称 袍服衣纹斜直向下,线条流畅,刻划较纤 2)动物类躯体庞大,刻工精细,角端,走狮作昂 首弓背状,肌肉强劲,威猛强健 3)望柱柱身粗大,收刹不明显,柱顶宝珠呈桃形 4)象背上鞯(jian)褥(ru)和武士绣抱肚上均浮雕怪兽 5)上马石两侧刻天马,表现某种神秘色彩 中期: 永昭,永厚及后陵,由早期粗壮雄伟Æ挺拔秀美, 石座上无花纹, 1)人物均长方脸,颈加长,头身比例匀称,袍服 花纹近似弯钩状,线条加宽加深,刀锋两边凸起 2)动物类简洁严谨,角端走狮胸前突,背部平直, 通身浑圆,四肢粗短,比早期缺乏力度,瑞禽石屏 由早期弧形顶Æ平顶 3)望柱变得细长,柱端收刹明显,柱顶宝珠Æ尖 圆形 4)上马石作浅浮雕一只小熊Æ内容上表现皇权仪 征传统,艺术上风格趋于写实 晚期: 永裕,永泰及后陵,普遍修长 1)人物类脸形瘦长,长颈,削肩,袍服衣纹弧线 状,刻划自然娴熟,刻纹更宽深 2)动物类突出形态同时,更能注重神韵,表达雕 刻技艺成熟,走狮象造型饱满,神态传神生动,刻 划成功 3)望柱柱身瘦长,宝顶也仿柱身成八棱形,顶尖 加高呈三层台阶 4)上马石四面均浮雕,姿态不同的云龙,形象异 常生动 P60 4、宋陵的陪葬制度 祔葬后陵在皇陵西北部,陪葬墓又在后陵西北部 《宋史》卷七六《礼二六》 陪葬者:皇子、皇孙、公主未嫁或诸王夫人早亡者, 从历年来出土墓志看也为如此 例如:两个陪葬墓区:巩义县,主要安葬“卑丧” (皇室中三代以下的子孙及夫人,未成年的夭折 者,殇子殇女(先火化再埋葬)) 清易镇柏峪。集中安葬,无葬期之限,先安厝再陪 葬,均夫妻同穴。 5、宋陵的附属建筑:服务性,礼仪性 1)每陵区有一寺院,负责为皇帝荐福,共四座 永昌禅院(三陵永昌院),位置无考,与之前永安 院可能同 永定禅院(丁香寺),1995年发掘,与永定陵上下 宫同时建 昭孝禅院:永厚/昭陵 宁神禅院:永裕/泰陵 2)陵邑:北宋 964年改卜安陵于巩县,至 1007年 真宗景德四年,一直以巩县令兼陵台令,掌陵寝公 事 1007下诏特建永安县克奉,陵寝为赤县(宋九级县 中最高) 3)采石场:今偃师市大口镇白瑶村,宋陵石料先 在此成半成品,再至陵区雕刻,采石场谷底有一水 潭,三面断崖,有题记 7 条,《永泰陵采石记》当 地??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出土,/《宣仁圣烈皇后册陵采石记》 碑Æ两块石碑 4)砖瓦窑场 清理窑炉 13座,出土了印有定陵官“亚”和“官” 字建筑构件,可能为官府控制的窑厂下书 5)防洪堤 6)会圣宫:仿汉代“原庙”之制而建,陈列各帝 3 御容《宋会要辑稿》礼五之一,天圣八年 1030 年 始建,虽仿汉制,但陈列御容却是始于宋代的(八 棱石柱,碑) (三)北宋皇陵所反映的礼制 1、帝陵称山陵、皇后陵曰园陵 临朝听政的皇太后谥号加二字,也称山陵,各种制 度均高于园陵 宋代妇女地位较高,仁宗后 5帝均有听政 P61 据文献载:墓葬的尺寸存在明显等级差别,实测未 必严格—与陵位有关,陵区面积有限 石刻数量,帝陵上宫 60件(永熙陵实测 62,可能 上马石不算) 后陵:30,一品应为 14,三品以下又少 2件 ?宫大小及深度均有规定,但实际了解少,北宋情 况又有变Æ不好说 北宋皇陵的特点 1、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背山面水相反,北宋皇 陵皆葬于嵩山少室山脉之阴,北依依洛河,面山背 水Æ北宋盛行阴阳堪舆树,将就“五音姓利说”“五 音墓地” 王?《地理新书》赵姓为?姓,东高西下最低,南 高北低亦可 2、按五音姓利说来选择吉地安排陵位,祔葬后陵, 下宫 下宫均建于上宫西北部(与之前不同),这是按葬 经选择的壬吉之地 《地理新书》 ∴下宫在上宫西北,后陵,陪葬墓,寺院在帝陵西 北,同一地区内,晚建的帝后陵均位于早建的西北, 由东南(丙地)向西北(壬地)葬 3、帝后同茔合葬,皇后单独起陵,除宣祖与昭宪 杜太后合葬于永安陵外,均为同茔合葬 另外,北宋不仅以数个皇后合祔一陵,且不按辈分, 早死的皇后也可祔葬,先辈帝陵旁,同辈的依次向 北葬,晚辈的在北边另起一排? 4、石雕数目固定(唐数目位置均不确定),宋数量 相同:排列顺序划一,集中在神道两侧 P62 设陵邑,建寺院, 唐:无,辽:每个陵区设一个陵邑,宋:总共有一 个 6、总体上看,远不如唐宏伟 帝陵不允许在活时营寿陵,死后才始建,且限定“七 月葬期”,且平地起陵,不仅唐皆依山为陵 二、南宋的帝陵 均葬于绍兴东南 25 里的宝山,始建于绍兴元年 (1131),哲宗昭慈太后崩 “石藏子”,“攒宫”,较简单 南陵:高、孝、光、宁宗(各附葬一后陵)/北陵: 理宗,度宗--宋六陵 攒宫的建筑,大体依北宋,简化,无鹊台等 南宋诸陵 1278,元代江南行省总统和尚杨琏真珈与 丞相桑哥勾结,发掘宋陵,六陵废陵会/ 六陵遗迹基本不见 60s 对张士诚之母曹氏墓发掘(时已称吴王,其母 依北宋制葬) 无墓门,墓道,“石藏子”形制有所了解 厢壁之上有一层柏木板,其上才盖顶石,铺砖,不 起陵台,之上互接凸字形献殿,龟头献殿,石藏子 后在下面 注重尸体保存 据载:另有下宫,前后殿,东西廓(kuo),完全为临 时性的,准备日后归其祖陵,名清方城明楼制即起 于此制 P63 中原北方地区的宋墓 南界:淮河—汉中一线,北:辽,南邻西界 时间:宋-宋金合议,宋王朝统治,金统治区 与南方特征区别明显 一、分区 依木结构砖室墓,据形制小壁面装饰,随葬品 1、河南山东地区:山东材料较少,暂划为一区, 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墓类举例:(种类齐全)重要墓葬多, ①元德皇后李氏墓 ②巩县宋魏王赵?墓,圆形单室砖墓,穹隆顶,墓 内无装饰,墓门上一斗三生托替木式 ③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墓:尚书左承范致虚(二品) 继母疆氏,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墓,壁面无装饰,棺 床铺篆字砖,上有朱书文字Æ装饰,墓志,大量随 葬品:石制,铁剪,银饰 长 4.8,宽 2m,宣和改元(1119) 《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文物参考资料》 1958-11 若拱为?,则称“三瓣卷刹” 4)方城县金汤寨墓,范致虚之父(此时官为从八 品)大量石制品 Æ但此二墓尺寸,葬制等几乎相同,∴品官墓基本 相同 ⑤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墓 元符二年(1099)赵大翁墓,前室长方,室盖式蓝 顶藻井,后室:六瓣攒尖顶,仿木构墓门,单抄, 单下昂偷心五铺作斗拱(有一跳上无拱),若每跳 均有拱,则称“计心” 墓内装饰华丽,有建筑彩画 ⑥洛阳涧河两岸宋墓,土墓,发掘了 27 座,中靴 形土洞墓,竖穴土圹(kuang)墓 P64 靴形土洞墓(图略) 本区特点: 土墓:靴形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又分不规 则形/长方形 砖室墓:圆形/长方形(多于圆形)/多角形 ①多穹隆顶,②少量攒尖顶,③宝盖式盝(lu)藻井 ④券顶 仿木构砖墓一般只有单层仿木构墓门,门洞多方形 1)墓室壁面装饰有一定布局,后壁定造出假门窗, 两侧壁墓主人夫妇对坐图,孝行图,杂技图,梳妆 家具,经瓶,极少人物、灵兽、花卉等,似乎居室 内情况的图 2)砖雕居次要地位 ?砖雕表现:尺子/剪子/刀等,一组小型用具 桌、椅、箱柜,灯檠(qing),衣架,镜台等一组家 具 2、河北地区及山西省东郭(今太原市以东以北地 区)及北部地区(二区) 今易水白沟河以南,北面均以辽为界,此区自晚唐 以来一直割据之下,五代少数民族侵扰多,几个王 朝均由此起家,Æ战乱较多,历史渊源独特,影响 墓制 宋墓材料多来自家族墓地,聚族自保 1)山西忻(xin)县墓,政和四年(1114),??茂 仿木构八角形单室砖墓,八角叠涩顶,券形墓门, 上有照墙 (图略) 一区随葬品,壁面无装饰的随葬品大量出现,个别 土墓中也有高级随葬品,仿木构砖室墓随葬品很 少,仅限于瓷、陶器 P65 铜器:茶杯、博山炉,铜盂(材料未全公布) 2)河北武邑龙店村墓 其中 M2(共三座)出土一块墨书墓砖,上有“庆 历三年,正月十六日 X”的墨书,但 M2 未画图 ÆM1:仿木构圆形单室砖墓,竖穴土坑墓道,仿 木构墓门,上部被破坏,但仍可刊出规格较高,上 部或许还有一层斗拱,也可能按檐部(门楼式墓 门),穹隆顶,墓室内 4根倚柱,壁面隔成四部分, 墓室直径 2.2m,残高 2.3m,墓内斗拱亦为斗口跳 式,人物火葬,只出土一件瓷碗,在灯檠上,当为 灯碗 棺床前:壶门,山花向前Æ避免装饰 3)河北井经桩庄墓群,清理了三座。 M4从墓地排列看较早,比较可能到北宋末或金初, 最早为M6 M4:仿木构圆形单室砖,穹隆顶,门楼式墓门(二 层斗拱上还有圆雕的俑人),用单?四铺作斗拱, 有防御性。 墓内壁画装饰可能用砖雕,后壁为一格子门式假 门,另有三座山花向前的门楼(占四壁),中间插 墓主人对坐题材和家具题材的砖雕,家具有柜、盒、 剪、檗(bi)头)、案、灯、檠(qing) 墓中出? 4)太原市小井峪墓群 近 100座土墓,本身形制有一些变化,依次为圆形, 椭 圆 形 拱 顶 土 洞 墓,斜曲长方形前边抹角式土洞墓,梯形前边抹角 式土洞墓,长方形土洞墓,多随葬几件瓷器,墓。 本区特点: 土洞墓形制多,随葬品也较多,一般 5~7,或更多, 多瓷器,越晚越多,砖室墓有圆、方、多角,圆多 于方,叠涩攒尖顶,也有穹隆。 P66 仿木砖室若有墓门为高大的门梯式,有的双层斗拱 门楼上有门、窗、圆雕俑,券形门洞。 室内装饰:后,左右三壁,假门,窗,有的山花向 前式门楼,其间插图(墓主人对坐,放牧,家具), 墓室似四合院天井 装饰不如河南复杂,多仅有假门窗,斗拱,砖雕比 重大,流行做出成组家具,也有彩绘表现的。(定 窑/磁州窑等) 随葬品数量多于河南,瓷器比重很大,器形多,另, 流行一种独特器物,即晚唐时在中原流行的塔式陶 罐,又“魂瓶” 3、晋南、吴中地区(三区) 唐长安城所在,政经中心,晚唐以后,晋南Æ经济 中心之一,五代以来,战乱少,经济繁荣,Æ宋墓: 装饰华丽,随葬品较多 1)陕西丹凤县商?镇墓 宣和元年(119),六角形主室,加五个方形单室, 攒?顶,券门,斗口跳式斗拱,券门前有彩绘建筑, 出土 10件瓷器 (图略) 独特宋墓 山西吕梁:漏泽园墓 官办埋葬义地:穷人埋葬(本人无钱,官府供地) 《宋史》卷一九《徽宗本纪一》崇宁三年二月,正 式定名(元丰二年始没) 现所见的纪年基本为徽宗朝的(崇宁年间-宣和靖 康年间) 一般用陶/瓷罐放置骨灰埋葬,有纪录,标于墓中, 多见的在罐上死者身上盖砖,上刻编号,籍贯,身 份,死因等 吕梁之后,各地多次发现,各地葬式不同,例如: 洛阳:土坑加志砖(南阳类似) 河北磁县:木棺,刻字填朱的专用墓志 P67 Æ劳动密集地区较高级的葬式(手工业聚集)官办 或寺庙办义地 河南滑县曾清 150余座,土葬,死者上下各一块砖, 身份:军人(厢军中士兵,下级军官家属)Æ宋军 人地位低,百姓罪人等 河南三门峡上材岭:漏泽园,至今最大,849 大陶罐土葬,卢县:墓志 西安市东郊:五代后晋墓M92和宋初墓M117 M227:竖穴土洞墓,方形墓室,长 2.6,宽 2.6m, 出土物不太丰富(964年)上柱国 4 Æ长安周围五代—宋初还保留很多晚唐葬制,流行 使方形土洞墓 本区特点: 1)仿木砖室多为方、长形,多叠涩攒见,少四面~ 不用仿木构墓门,仅用券门 最大特点:方形墓框上做出八角形顶 (图略) 流行耳室,壁龛侧室,从葬、火葬流行,斗拱简单, 主要??头绞顶造,一斗三升式和斗口挑式斗拱, 2)墓壁装饰华丽,壁面分层装饰,流行壁,下部 作出一圈须弥座式的台,束腰部有精美雕刻,越晚 越复杂,金代至顶峰 砖雕为主,除一致的门窗,家具外有其他图案,多 1/2 块砖为一个单位,流行灵异、花卉、神、人像 俑、明器种类多 3)随葬品比前两区更多,可能是陶器 P68 二、分期: (一)北宋建立—仁宗朝之前(960-1023) 发现少,特别是有纪年的 仅元德、李后陵一座(规格高,无人物动物装饰的 壁画),未见华丽壁面装饰的平民墓,仅一些随葬 较高级器物的土洞墓 一些地方:某些壁面无装饰,随葬的较少的,土洞 墓可能属于此期。二区发现的大型圆形砖室,可能 是品官墓 中期: 砖室墓:1)多圆、方,本期较晚,少量多角形 一区:穹隆顶,二区:叠涩攒尖顶 2)壁面装饰:简单,家具 神宗始:一桌二椅题材中出现墓组合人夫妇,少量 伎乐出行,家居场面(但无动物 一区:有一些复杂的,但仅食具家具 三区:只在壁面嵌砌一圈雕砖 3)斗拱:简单,主要一斗三升托替木式,把头绞 顶,斗口跳出现,但较少,壁面常见的假窗,砖雕 多,板门、直棂或破子棂窗 (三)哲宗—北宋末(1086-1127) 土洞墓中随葬品降少,说明其墓主人身份降低 1)小形仿木砖打零出现,多角形墓出现并迅速占 了统治地位 三区:方形墓柜+多角顶,双室砖墓:竖式横式 一区:攒尖顶、宅盖式???出现 二三叠涩攒尖顶 P69 ?斗拱复杂上升,一二区多 4~5铺,做垂拱斗拱,? 面装饰复杂,彩绘,砖雕配合,夫妇对坐出行等各 种场面 ?区,开始分层,甚至不同层表现不同境界,砖雕 本身也复杂,门窗开始棂花窗,格子门 分类型(5型) 正一品,宋陵的陪陵墓,巩义市郊—一字王墓 河南新密五虎庙冯京夫妇墓/长方形并列四室石室 墓/同坟异葬/洛阳王拱辰夫妇墓/方形三室石室墓 Æ葬制高于规定僭越 代表的身份:1)皇帝和二品以上的重臣, 2)特点:墓室尺寸 6m 以上,两座砖室墓代表了 一三期,均圆长甬道 3)早期:仿木构砖室 ??????????? II型:以疆氏(一品)、田子茂为代表(从四品), 范致虚(从八品(葬父时))。宋品官葬父听从子品。 ①九品以上的品官,各品级之间无明显差别, ②特别:壁面装饰简单,一期有些装饰仿木斗拱, 二三期无装饰,但大量随葬品 ③尺寸:3m以上,5.5m一下ÆI、II型可看出,墓 壁装饰由繁-简,仿木机构砖室,唐、河北地区出 现 III型:白沙一号(赵大翁),井陉墓群(当地大族 “师氏”),河北武邑龙店村墓 “xx翁”“xx君”为较重要人物,虽非品官,各品 级之间无明显差别。 ①墓主可能地方上无品官的殷富人家,地主,富有 市民,经济实力Æ营造、装饰不同 ②二期始,发展为仿木构砖室 ③尺寸:1.5-3m,大小,华丽程度Æ财力 ④壁面装饰华丽,砖雕壁画 ⑤随葬品少 P70 ⑥另有一类以画像石棺为主体的墓葬 例如:洛阳附近,??石棺和巩县西村墓,?榜题: “金紫光禄大夫孙王十三墓”例如,等。 墓例:巩县西村,长方形之洞,墓室内石棺。 此类墓特点:长方形石棺,正面雕假门窗或门模式, 建筑,另三面和棺盖饰图,土洞墓,其他与仿木砖 差不多 IV型: 土洞墓为主体,包括竖穴土坑与简单砖室,土框墓 例:洛阳涧河河两岸,墓群, 简单砖室:也无装饰,但尺寸小,随葬品,或无 例如:山东沂水墓:1.14x0.78 土洞墓在二区太原小井峪墓群中出了三方墓志或 买地券,无品官儒生,城市小业主,下层乡绅 早期使用土洞墓的人地位比晚期的高, IV 墓主人:城市平民,农村下级乡绅,自耕农少 数较富有的农村客户(佃户) V型:最下层,漏泽园。 Æ北方:五型,品官 2,庶民 3 I型:宋墓制比唐简化 II型:按品级划分的登记差异几乎没有,墓葬形制 各异,随葬品,种类数量不同,很不统一,与汉- 唐中的差别明显登记森严的品官葬制很大不同Æ 历史转变 等级制度规定较明确但不统一,经济实力往往是墓 葬差别的原因,南方宋墓特别明显(高级品官且只 规定种类而不限定数量)品官不重装饰,为什么? 另:不同形式与品官祖籍的习俗有关 ①礼制上有明文规定 ②品官葬制的规定主要为仪仗明器和坟所地面石 刻上Æ不注重装饰 III、IV、V为非品官的庶人墓 宋,不抑兼并Æ大地主、大富豪 且平民通过科举可成为品官 宋平民划分:通过户籍制度表现 主户:划五等,五等丁产部(虽标准不同),一二 等“上户”,四五等“下户” 客户: Æ墓葬三型,尽管不能完全对应,也能说明一定问 题 庶民墓可分等,只有到了宋代才有可能(经济实力 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 宋代的手工业遗迹和遗物、矿冶业 一、冶铸与矿业 商品生产推动手工业发展,突出特点:在手工业品 大量生产基础上出现了手工艺品,有艺术价值 例如:辽金元,铁错银金,铁铸人,晋祠 1、冶铁的进步,对改善各种工具有作用, 1)采掘冶炼地区扩大,东北地区发展,太平老人 《袖中锦》,“契丹镔铁”为第一 广南东路:吴州、雷州 三大冶铁中心:山东兖州莱芜(wu)间/河北邢磁相/ 徐州利国间 现武安县(时属磁州)发现了冶铁遗址,三大中心 占的铁课数(国税)67.15% 促进专业化铁手工业发展,已与冶铸业有了分离, 题陶谷《清异录》 炼钢技术有很大发展,灌钢技术已成熟,大量使用 炒钢。 P72 《梦溪笔谈》也记了百炼钢 遗址,尚未分离 安徽樊昌发现的宋代炼钢炉,与 50s大炼钢铁使用 的相似 90s河南的调查,安阳县,?坡遗址,汉-宋代 铜冶乡铧(hua)炉遗址,五处堆积如山的炼铁碴 窑炉在窑壁上发现,共三座,极大,在断崖上挖铸 而成,上部装料,下部出铁,宋-元明 早期以柴为原料,北宋中期以后以煤为原料,必与 瓷土、矿分布一起Æ瓷器手工业冶铁发展。 铸铁进步:铁铸艺术品:铸造艺术的熟练掌握 铁冶发展: 1)生产规模扩大:产量,生产区域扩大发展 2)技术进步:炒钢成熟,灌钢出现(较大规模), 以煤为燃料 3)分工发展:大:冶,铸分工;小:专业作坊 4)专业化铁器生产形成 5)高水平铁工艺品 2、冶铜业 铜矿采掘,冶炼发展 技术上,胆铜法(胆水置换铜) 铜矿遗址:安徽、湖北 铜范制作?铜做范—铸铁(分工) 河北郑定龙兴寺,大菩萨 宋始仿商周乐器,青铜礼器(礼制) 时,禁铜 铜铸铁,私铸很多 与宋元之际抗蒙古战争有关,宋铸铜镜已突破汉 唐,程式化装饰内容 中后期始民间铸镜业,例如湖州镜 P73 3、采煤 煤炭大量开采,采煤技术进步,河南鹤壁采煤遗址, 北宋晚-金前期 《考古》1960-3 1)①井筒位置的选择和开采,直竖井,位于此煤 田的厚煤区 位置选择合理,井筒位于十个采煤区中偏北,直接 打到煤密集处 ②开凿技术成熟,井筒又大又井,开凿工具,维护 井壁措施。 2)巷道的布置 ①主巷道,运输用 ②通向各采煤工作面 5条 ③通向 8个工作面,更小,梯形结构,不用撑大 3)采煤工作面和回采方式,10个,分布于井筒四 周 10m-100m 工作面之间保持一定举例,保留煤柱,减少顶板压 力, 回采方式:冒落法 形成袋状工作面 4)照明法:固定式 巷道两壁 100多,长方形或椭圆灯龛,以瓷碗做灯, 布置合理,木作的铲子,Æ明火照明 5)运输提升和排水 轱辘,有排水井,集中排水法,所有水先引至积水 井,然后排出(可能是用轱辘) 6)生产管理,约需 150人,(纪录) 大型壁龛,可能休息处,推测应有通风处 河南禹县,神垕(hou)镇,金代,八个矿井口, 巷道内有撑木,《考古》1995-8 二地均为重要瓷窑遗址 P74 1)丰富采煤经验 2)可开掘较长巷道 3)跳格式采掘法 4)成熟的排水提升 5)广泛使用坑道墓木、撑木 4、制瓷业 5 1)发展: 从晚唐开始、发展,进入平民家,原因(日常必需 品) ①本身技术成熟 ②禁铜器的使用,鼓励以瓦代铜,统治者奢华—民 间禁用金银器 ③某些特殊需求的刺激,例如:饮茶风尚—茶具 2)竞争Æ各地纷纷发明和采用新工艺技术,发明 多,(按销售中心)传播快Æ一定地域具有相似风 格的不同制瓷,传统:三项重要技术①用煤烧瓷, ②覆烧法:解决薄胎器物变形问题 ③彩釉和彩绘装饰的发展和普及 3)宋代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陶瓷外销的发展, 瓷器大规模外销始于中晚唐,南宋到元至高峰:三 阶段 a.晚唐-北宋中后期 各窑都在出口,港口主要有扬州明州广州等,出口 销售地点不固定—试探阶段 b.北宋晚-南宋: 外销产品大体确定,主要是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青 白瓷,输往不同地区器物的量有了明确的选择,福 建,广东较多地区出现了产品外销的“外销瓷场”, 南宋中后期为高峰 c.元代,前一阶段的分工更加明确,从文献上看多 西亚、中东商人参与了陶瓷贸易(蒲寿庚),中国 开始多地根据销售地点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生产,元 青白瓷出现应与中东地区的需求有关。 宋陶瓷繁荣表现 1)生产区域扩大,原来不生产的东北、西北、西 南开始了烧造,制瓷中心,例如,浙江等地窑场数 量上升,北沿海原较弱,也大大发展 2)形成了官民并举的局面,民窑大大增加 3)绝大多数窑场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经营和?? 总体上最重要的特点是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唐 以?明景德镇成为中心以后,均不及,官窑:贡窑 /御窑 民窑 P75 陶瓷考古,成果巨大,但仍欠缺 例如:“五大名窑”“六大窑系”二个概念尚不清楚 1、五大名窑:现通行说法:汝官哥定钧 事实上,谈到名窑时,许多文献将“柴窑”列为第 一,以柴荣之姓为名,现代观点认为属五代 最早将数座窑合并介绍的是明晋昭撰《格古要论》, 记载了 15个古窑,后王佐于 1456年-1459校增至 17个,无五大名窑概念,但钧窑未提(《格》《遵》)。 五大名窑最早见于文献《宣德鼎彝谱》 提到“柴,汝,官,哥,定,钧”,但此事不见于 《明实录》,切此书为伪书。 此后关于宋名窑文献:两系统 ①张应文《清密藏》/张谦德《瓶花谱》 ②高谦《遵生八笺》 总体上约在名末,除钧窑外,“柴汝官哥定”已基 本确定 以后的研究大体按此二系统发展,钞录前代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民国编《中国陶瓷史》/赵 汝珍《古玩指南》 “五大名窑”概念,应为解放后提出,从收藏观念 出发 2、六大窑系 《中国陶瓷史》中首提窑系概念,瓷窑体系区分为 陶瓷史家用之概括北宋瓷器生产情况。 缺陷: ①不能涵盖宋元陶瓷生产状况; ②也不代表所谓官窑; ③至元明才有记载的哥,钧不能代表宋瓷工业,哥 -元代,钧-北宋末始烧,金元兴盛 窑系概念的形成应与西方人在中国的考古活动(近 代)有关。寻找美术品的产地。这一过程中窑系观 念开始形成,例如,20s 中岂,西方人已可正确识 别磁州窑产品“Tz,?chou type wares” 以白化妆瓷为特色的一批民窑风格的瓷器不仅在 磁州生产,而是一大批窑场,成就了窑系概念。 P76 70s末,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除收藏文 献角度,多建立在调查基础上(以偏盖全),此书 提出六大窑系,对各窑场了解片面,特别是各窑场 的历史知之甚少。 80s以后,陶瓷考古发展Æ六大窑系划分不准确, ①窑系的划分是某种特定的釉色,装饰为依据,不 代表一个窑场或一个区域瓷器生产情况,代表异类 瓷器 ②窑址发掘Æ各地窑场在产品的种类上普遍存在 交叉生产的现象,且明显阶段性 ③用产品种类划定窑系,使窑系的划定区域极不合 理 二、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的区域性 各区域生产有相当一致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性,产品 面貌也有强共性,例如:装饰工艺的创新发展传播 又可反映瓷窑发展中心的转移 (一)北方地区可分五个区域 1、河南中西部—关中地区 特点:制瓷原料较差,胎粗且色深,需要生产有掩 饰性釉色的装饰的器物 产品:①豆青釉瓷②化妆白瓷③天青釉钧瓷④黑瓷 ⑤三彩器 以金后期为界,早:豆青釉瓷为主,晚:钧瓷为主 河南:交通要道(长安仰给南方),工艺水平较多, 与越窑等有密切关系 1)北宋时,告知量的划花/刻花白瓷/刻印花或?青 瓷/珍珠地划花(仿金银器??改地?花,划花内 填黑彩)和低温三彩器。 此地区近东西两京,适应统治者品位,精品?,北 宋后期,产生了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汝窑,北官窑 和仿汝窑的钧窑,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 2)金元时,河南中西部流行天青釉,红斑瓷白地 黑,钧釉:乳浊(zhuo)性,掩盖性强
本文档为【宋元明考古-未整理但适合打印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95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11
浏览量: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