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kaoyan.com-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bbs.kaoyan.com-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举报
开通vip

bbs.kaoyan.com-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1  第四讲、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一、嘉道两朝政坛的变化与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 二、叛乱的发生与地方武装的崛起:晚清兵制的变化 三、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四、 “中兴名臣”的杰出代表(曾胡左李) 五、 “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及其评价 六、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19 世纪上半叶前后之际(1800-1860),伴随着清朝的内外 危机(国内的叛乱与外国的侵略),清朝的政治格局(包括晚清 的政治体制、中央与地方之关系、政治派系等)亦出现新的变 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

bbs.kaoyan.com-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1  第四讲、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 一、嘉道两朝政坛的变化与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 二、叛乱的发生与地方武装的崛起:晚清兵制的变化 三、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四、 “中兴名臣”的杰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曾胡左李) 五、 “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及其评价 六、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19 世纪上半叶前后之际(1800-1860),伴随着清朝的内外 危机(国内的叛乱与外国的侵略),清朝的政治格局(包括晚清 的政治体制、中央与地方之关系、政治派系等)亦出现新的变 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既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因素。 一、嘉道两朝政坛的变化与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 1、嘉庆道光两朝的改革与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 (1)嘉庆皇 帝(1796-1820 在位)继位以后,开始消除和珅集团的流毒, 逐步撤换和贬斥和珅在各省政务中的一大批有权势的追随者 (如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2  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厘清和革新官僚行政,汉族官僚得到起 用:在中央,起用他的师傅朱珪、军机大臣董诰和前都御史刘 墉等汉人;在省级官员中,王秉韬被任命为河南的河道总督、 高书麟为云贵总督、吴熊光为湖广总督、荆道乾为安徽巡抚。 —→(2)道光皇帝(1821~1850)继位以后,继续任命汉族 官僚:内阁和军机处首脑曹振镛,阮元为浙江巡抚,陶澍为两 江总督,林则徐为云贵总督、两广总督,贺长龄为贵州巡抚等。 汉族文人开始在省级官职中逐渐占据上风和支配地位,这可以 看作是太平天国叛乱及其后同治中兴时期以曾国藩及其门徒 之兴起为顶点的这一趋势的开端。 2、道光时代知识分子风气的转变: (1)康熙以来迫于高压政 治所形成的乾嘉考据学派,经籍注疏,学究气、迂腐气。—→ (2)道光时代,经世致用之学开始兴起;学者在各省高级官 僚的私人班子( “幕府” )中担任法律、财政税收和 文书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文书英文书写纸用a4纸打印行政执法文书范本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及要求原告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 等方面 的顾问和助手( “幕友” ),即“幕府制度” ,如魏源、包世臣等 人;关心实际事务。 3、湖南经世学派:岳麓、城南两书院与湖南名流 罗典(1718-1808):湖南人,岳麓书院山长。 3  袁名曜(1801 年进士):湖南人,岳麓书院山长。 欧阳厚均(1799 年进士):湖南人,岳麓书院山长。 严如熤(1759-1826):湖南人,平苗活动与镇压白莲教。 陶澍:湖南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贺长龄:湖南人,江苏布政使、贵州巡抚。 魏源(1794-1856):湖南邵阳人。1824 年,编辑《皇朝经世文 编》 ; →1842 年, 撰写 《圣武记》 ; →1841-1852 年,《海国图志》。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胡林翼(1812-1861) :湖南益阳人。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 江忠源(1812-1854) :湖南新宁人。 罗泽南(1808-1856):湖南湘乡人。 二、叛乱的发生与地方武装的崛起:晚清兵制的变化 (一)从湘军研究的意义和晚清兵制的变化谈起 1、湘军研究的意义:湘军的研究,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居于首 要的地位的,它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在于与太平天国对抗,湘 军陆军远非太平军的敌手,曾国藩自己承认他的陆军“全不能 4  战” ,太平天国的败亡,实洪秀全“自惹而亡” (李秀成语),非 关湘军。而清王朝的颠覆与民国军阀的形成,则由于湘军的兴 起。故湘军的重要,首在政治,不是军事。晚清时期,胡林翼 在贵州及后来在湖北、曾国藩在湖南、李鸿章在安徽、刘于洵 在江西,以及其他各省绅士等招募乡勇,大搞团练,形成湘军、 淮军、江军、及其他各省勇营等地方武装势力集团;这种兵都 是私兵,开始尚以地方名,如湘军、淮军、楚军、川军、豫军, 后来则逐渐以帅名,如铭军、霆军(湘军重要将领鲍超鲍春霆 的军队)、福军等;—→后来各省编练“新军” ,与地方勇营一 脉相承;—→延至民国初年,各省“新军”蜕变成为各省军阀: 段祺瑞的皖系军队,曹锟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张作霖的奉系 军阀(张学良东北军),陆荣廷的桂系军阀;以及国民党时期 的各地方派系势力集团:江浙军阀蒋介石集团,山西军阀阎锡 山集团,河南军阀冯玉祥集团,广西军阀李宗仁集团,广东军 阀陈济棠、余汉谋,湖南军阀何键、鲁涤平,四川军阀杨森、 刘文辉,云南军阀龙云,东北军阀张学良,西北马家军,西北 军杨虎城,山东军阀韩复渠等大小军阀)之间分裂割据的政治 局面。可见,地方武装的崛起和地方督抚军权的提高,使晚清 与近代中国的政局为之大变。 5  2、清代军事制度的演变:罗尔纲《绿营兵志》→《湘军新志》 →《晚清兵志》 (1)咸丰前是八旗绿营制度时代,八旗兵早已经衰败,主要 依赖绿营兵,绿营兵世袭,有军籍,军饷由户部拨给,全国绿 营兵兵权全握于兵部,归于中央。 (2)湘军淮军时期(1852-1894) :湘军兴起于咸丰二年(1852 年),其特点是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将帅自筹,其制度与 绿营制度恰恰相反,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所有,整个的兵权落 在将帅手上;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绿营全部 崩溃,清王朝不得不把对抗太平军的全部责任交给曾国藩,于 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逐渐掌握总督巡抚大权; 自咸丰同治以至光绪甲午为湘军制度时代(勇营) ,即咸丰、 同治军兴,各省绿营不可用,各募勇营以资战守,自营制、饷 章皆仿效湘军,如淮军等;及军事既定,直隶、江、淮南北通 都大邑,与各省险要的区域,都以勇营屯扎,称为“防军” (曾 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左宗棠楚军,以及豫军、山东军、滇 军、川军等地方军) 。 (3)光绪甲午战后,为兴练新式陆军时代,即晚清军队的新 式训练( “新军” ) :装备和练习比较现代的武器。 6  (二)太平天国叛乱之前的地方武装传统(团练乡勇民兵) : 1、早在明末农民军起事时,川楚陕边界的秦岭-大巴山山区, 就建立了地方防御和管理的体制,卢象升(1600-1639) ,在乡 村构筑围寨和团练乡勇,对叛乱者实行“坚壁清野” 。 2、嘉庆年间白莲教运动爆发后,1797 年,四川梁山知县方积 (1765-1815)动员乡民构筑围寨等军事堡垒来防御动乱,在 原有的保甲区划的基础上团练民兵;—→之后,这种把“坚壁 清野”和“团练”相结合的民兵防御办法,在白莲教动乱的广 大山乡地区得到推广;其中最有影响的实践者和推广者,一个 是福建人龚景瀚(1747-1802) ,他的特点是坚持村庄筑防要受 官员的指导和监督;另一个是湖南人严如熤(1759-1826) 《三 省边防备览》。 3、白莲教叛乱之后,团练愈来愈多地成为由地方绅士领导的乡 村防御组织;—→民兵与外夷问题:广州周围地区的团练与反 英国人入城问题;—→官方对这一办法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推 广:1849 年广东学监许乃钊《武备辑要》 ,广泛搜集明清两代 有关地方防卫的论著和思想(包括明代戚继光论述部队训练和 军事组织的文章),分为两部分,论述城市防御的《城守辑要》 和论述乡村防御的《乡守辑要》,后者得到高官的广泛支持和 印刷颁发给各地地方官,其中提出两种官方的地方武装模式: 7  团练与保甲。保甲之法贵于“分” ,即区分“良”与“莠” ,防 止村民与外部的异端分子发生联系,不为可疑的外来者提供庇 护,维持内部治安;不过,有功名的名流绅士不担任保甲制度 中的职位,而是委派给普通村民,以抵消地方绅士支配地方权 势的作用。团练之法则贵于“合” ,即统一内部意志,动员和 团结村社内部全体力量一致对外,以抵御外敌,这个时候,需 要地方名流和士绅在其中发挥动员和组织的领导作用;—→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出现的团练制度:是两种历史潮 流的汇合, 一种是边界地区官员的行政传统, 由卢象升经方积、 龚景瀚、严如熤等人留传下来,他们谋求加强对农村的官僚政 治统治;另一种是地方名流的自发武装,他们谋求自我保卫。 (三)太平军的叛乱与地方武装的兴起: 1、江忠源与“新宁军” : (1)新宁叛乱:湘江上游、与广西交界的湖南西南部,新宁、 武冈等县,种族冲突(瑶族、苗族、客家等)、贫穷、秘密会社 及教派的活动(天地会、棒棒会、青莲教);1836 年,蓝正樽 领导的瑶族起事;1847 年夏秋,雷再浩着手新的瑶族起事;— →1844 年,举人出生的从北京回到家乡湖南新宁的江忠源 (1812-1854) ,着手组织以家族核心力量的地方武装部队,以 8  应付动荡的局势;1847 年,江忠源的乡勇部队成功地破坏和镇 压了雷再浩的叛乱活动;之后,江忠源到浙江任代理知县;— →1849 年冬,叛乱领袖李沅发围攻新宁县城,江忠源的弟弟江 忠济与邓树堃、刘长佑、刘坤一等新宁名流率领乡勇再次成功 地击败了规模浩大的叛乱分子;—→1850 年,江忠源丁忧返回 家乡。 (2)江忠源和太平天国叛乱:1851 年 1 月,太平天国运动在 广西爆发,并迅速发展;—→1851 年 4 月,大学士赛尚阿作为 钦差大臣派往广西剿办叛乱,江忠源由左宗棠的兄弟、内阁中 书左宗植推荐,到赛尚阿幕府中效命;—→不久,江忠源回到 老家和他的弟弟以及刘长佑等组织训练“新宁军” ,并开始对 太平军进行追击;1852 年 6 月,蓑衣渡之战;—→新宁军北上 保卫长沙。 2、胡林翼创建“亲兵” : (1)胡林翼(1812-1861) ,湖南益阳人,1836 年进士,以翰 林学士(比曾国藩早两年入翰林)和国史编修官开始发迹, 1841-1842 年因丁父忧返回家乡隐居;1847-1854 年,胡林翼 在贵州安顺、镇远、黎平等地担任地方官;时云贵总督吴文镕 (1819 年进士)是胡林翼父亲胡达源的同年,故两人关系亲如 9  父子。 (2)贵州的地方管理问题:苗民起事频繁,严重的社会问题; —→胡林翼处理问题的办法:让地方名流组织保甲和团练结合 在一起的地方防御系统。 (3)胡林翼创建“亲兵” :宋代的韩世宗(韩家军)和岳飞(岳 家军),明代的戚继光(戚家军);—→1850 年,胡林翼开始招 募组建一支由自己亲自指挥的部队;—→关注太平军进入湖南 的局势;加强与湖南绅士和省级官员的联系,向湖南巡抚张亮 基举荐左宗棠;渴望回湖南参加抵抗太平军保卫家乡的战斗。 —→1854 年,吴文镕调任湖广总督,胡林翼率领亲军回到湖南 作战,开始了辉煌阶段;—→之后任湖北巡抚,直到 1861 年病 死。 3、曾国藩和“湘军” : (1)曾国藩(1811-1872) ,1838 年进士,入翰林,后来先后 任吏部、兵部等各部侍郎。 (2)湘乡的早期军事化过程:生员出生的王鑫在太平军到来 之前就组织乡勇,保卫家乡,救济饥荒,从而引发了湘乡早期 的军事化活动;王鑫联络在乡绅士罗泽南、刘蓉以及本县在京 的高级绅士曾国藩、郭嵩焘等;—→1852 年 6 月,太平军进入 10  湖南,王鑫、罗泽南、罗新南等湘乡绅士在知县朱孙诒的支持 下,组建了一支约有 1000 余人的乡勇;—→1852 年 7 月,曾 国藩告假还乡,恰好被委任监督江西的乡试,当他到达安徽的 旅途中,得知母亲去世,按例他立刻辞去官职,返家服丧,10 月 6 日抵达湘乡;此时,太平军正在猛烈向岳州、武汉等地进 攻;—→1852 年 12 月底,朝廷命令曾国藩协助湖南巡抚张亮 基办理团练。 (3)湘军的形成:曾国藩在加入地方组建武装的过程中,这个 过程早已开始了(江忠源、王鑫、胡林翼等),曾国藩只需要依 靠他的号召力(高级官职、声望和影响)把这些已经存在的乡 勇部队聚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始终处在募将而不是 募兵的位置上;—→1853 年的上半年,曾国藩着手在长沙组合 了一个勇的联合体:罗泽南和王鑫动员组织的千余人的乡勇 (王鑫后来与曾国藩决裂,另建立乡勇,一直留在湖南,称为 “老湘营” ,以与曾国藩的湘军相区别),满足官员塔齐布率领 的、从绿营士兵中挑选出来的部队,南部新宁江忠源的新宁军 (江忠源此时被委任为湖北按察使,部队由江忠济和刘长佑指 挥),宝庆知府魁联招募的军队;—→曾国藩借用戚继光的方 法,组建湘军内部下级效忠上级的网络系统(同宗同族关系、 师生关系、同窗关系)。 11  (4) 组建武装的阶梯: 组织原理导源于明代戚继光 (1528-1587) 的军事思想,在编制和训练上采用了戚继光“戚家军”的模式, 即:哨长(监管 100 名士兵)→营官(领 500-600 人)→统领 (控制二至十几个营)→大帅;上下级主要是同族和同乡关系; 这样一种地方军事组织,对于朝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引起皇 帝和中央大臣的疑虑,但曾国藩凭借朝廷对他的信任和他在中 央的牢固的社会关系,曾国藩的湘军得到广泛而强有力的支持 (如满族大员文庆、肃顺等)。—→湘军的兵力最后扩大到 13 万余人,其中包括水师和骑兵;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 律以及按儒教治军等细节高度重视,战斗力非绿营军可比;薪 饷也比绿营军高;—→湘军的军费来源:不受中央户部直接控 制的地方税收新项目;捐纳的收入;厘金(货物过境税);对朝 廷隐匿大部分固定岁入,和慌报收支,以维持湘军的运作,保 证清剿太平军战争的顺利进行;—→晚清的地方军事化与财政 管理结构的变化:中央部分财权分给了各省地方政府;—→期 间,湘军的一些重要统帅担任省级大吏: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 江忠源担任安徽巡抚,刘长佑担任广西巡抚。 4、刘于浔和“江军” : (1)曾国藩与其他省份的名流组成联盟。 12  (2)南昌周围团练的起源:1852 年秋,举人出生的刘于浔 (1806-1876)辞去扬河厅的职务返回南昌丁母忧;—→刘于 浔与当地举人万启英领导两个最富最大的家族组建乡勇;随后 南昌地区周围其他地方绅士和家族又成立了 4 个团练局,当地 称为“五局勇” ,其中与省衙门具有密切关系的刘于浔的中洲 局被确认为“总局” ,刘于浔后来被任命为江西团练大臣。 (3)江军的形成:曾国藩为了建立在鄱阳湖的军事基地,1855 年,他让刘于浔组建江军。 (4)家族与组建武装活动:刘于浔的刘氏家族、万启英的万氏 家族等南昌地区的大家族。 (5)财政管理(厘金与江军):南昌的地方团练以及江军,官 方正式授权于他们征税的权力,筹饷、募捐、捐助、征收厘金。 (四)地方军事化与绅权的扩张:晚清地方政局的变化 晚清兵制的变化(地方军队的兴起和兵为将有的特点)与地方 主义的发展;晚清以来(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例如嘉庆年间, 甚至清前期),地方绅士开始接管地方行政权,或者说,国家或 政府把地方行政权、军事治安权、征税权甚至司法权委托给或 下放到或转移到地方绅士手中;根据“同治中兴”杰出理论家 冯桂芬的分析,绅士在地方行政中的新作用(绅权),不但解 13  决了 19 世纪后期的问题, 而且解决了帝国晚期一个长期存在的 问题,即传统的官僚制度已不能治理其密度惊人地增长的农村 人口和被经济竞争弄得日益失调的社会制度;—→绅权与“地 方自治” :晚清内战的混乱局势,地方军事化,地方名流权利的 扩大,从非正式权力到被官方授予的正式权力。 三、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对政局的影响:以曾国藩幕府为中心 1、清代的督抚制:明代每遇重地要区,因时即设督抚,非定 制,属中央临时特派官员;清代逐渐凌驾于藩司(布政使)与 臬司(按察使)之上,成为一省或数省之最高长官;清初的数 目时有增减,至乾隆时有八总督,即直隶、两江、闽浙、两湖、 陕甘、两广、云贵、四川;至光绪时,奉天、吉林、黑龙江三 省建置,于是增设东三省总督,合为九督,此外还有河道总督 和漕运总督;至于巡抚,除了直隶、四川以总督兼巡抚,甘肃 以陕甘总督兼任巡抚外,各省都设有巡抚一人。这些总督巡抚 并无正式属员,所以他们势必延请幕宾来帮助行政。 2、晚清以来日渐发达的幕府制: (1)幕府制度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地方 官员自己出资聘请专门人才协助政务的一种非官方机构,是靠 14  各种社会关系来维系的私人机构; 晚清以来, 以 1853 年初曾国 藩编练湘军为转折点,幕府制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幕府 的规模扩大、职能增加、幕宾地位有所提高;李鸿章继承了曾 国藩的衣钵,将幕府制度发展到顶峰;曾国藩、李鸿章二人的 幕府,在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晚清政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2)幕府制度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官僚政治体制,幕主的官职、 个人财富和个人品性成为幕府制度赖以寄托的三大支柱;幕府 内部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同学同窗同年、同乡、同族、朋友 等关系。 (3)日本的幕府是指日本幕府时代将军的军人政府, 基本保持 军事性质,是军事中央集权的工具;而中国的幕府不仅具有军 事性质,还有民政性质,而且是地方性的。 3、曾国藩幕府之盛况:曾国藩幕府主要是因平定太平军之迫 切需要而建立,其幕府中各色人才一应俱全,如文武人才,道 学名士等。据曾经为曾国藩幕僚的容闳记载:除了行军大营中 有各种军官谋士 200 多人外,在曾国藩两江总督幕府中,有各 种幕僚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如刑 名(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又据 15  薛福成记载:如前后 20 年跟随曾国藩治军事、涉危难、遇事 赞划者有合肥李鸿章、长沙郭嵩焘(礼部侍郎、驻英公使)、 长沙刘蓉(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平江李元度(云南按察使)、 长沙郭崑焘(内阁侍读)等 22 人;凡以他事从曾国藩,邂逅 入其幕府,或骤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有长沙左 宗棠、衡阳彭玉麟(兵部尚书)、汉军旗人李云麟、益阳周开 锡(福建布政使) 、长沙罗萱、江西新建吴坤修(安徽布政使)、 合肥李鹤章(甘肃甘凉道、李鸿章弟)、合肥李瀚章(兵部尚 书、湖广总督、李鸿章兄)、衡阳唐训方(兵部侍郎、安徽巡 抚)、南昌梅启照(兵部侍郎、河道总督)、广东望江倪文蔚(兵 部侍郎、广东巡抚)、桂阳陈士杰(兵部侍郎、山东巡抚)等 22 人;其他如有浙江德清俞樾(翰林院编修、现代著名文学家 红学家俞平伯曾祖父)、江苏当涂夏燮(永宁知县、晚清著名 诗人)、衡阳举人王闿运、江宁举人汪士铎、无锡徐寿(著名 科学家)、 浙江海宁李善蘭 (著名算学家)、江苏金匮华蘅芳(近 代著名科学家)、广东澳门容闳(晚清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毕业 第一人)、江苏无锡薛福成等数十人,或才高博学,或精于刑 名、钱谷、盐法、河工、中外通商、算学、机器等等,因此曾 国藩幕府在谋略、作战、军需、文书、吏治、文教、制造等方 面的人才应有尽有。 16  4、幕府活动操纵地方权力: (1)组建听命于和效忠于幕主的军事武装(军阀) ,控制地方 军事权:依靠幕僚,招募乡勇,武装团练,兵为将有;—→后 来各省编练新军,一脉相承;—→至北洋军阀时期,造成军阀 分裂割据局面;可见,督抚军权的提高,使晚清政局为之大变。 (2)根据厘金制,征收辖境厘金,控制地方财政权:太平军 席卷长江中下游财赋之区,加以清军军费浩繁,收入有限,使 清政府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清廷不得已令各省督抚劝捐 接济,于是晚清大开捐纳功名与官职(虚衔、候补)之风;但 是这种财政的来源并不可靠,也十分有限,因为完善之境,有 钱人痛痒不与其相关,而战乱之区,又家破户落,无捐可劝, 如江浙一带的富户更多逃入租界; —→正当清廷山穷水尽之际, 当时奉朝廷之命办理钱粮的雷以箴的幕僚钱江提出征收厘金 以接济军饷的办法:即于行商坐贾中,视其获利之厚薄,每百 文捐取一文;居者设局按月收捐,为板厘(坐厘) ;行者设卡 抽捐,为活厘(行厘) ;厘捐或厘金,就是金取一厘或百捐其 一的意思;于是各省仿行成立厘捐局和订立厘捐章程,从而解 决了与太平军作战的军饷问题;—→然而厘金制的意义不仅仅 在于此,因“事平未裁,遂成经制” ,进而“以本省厘捐,办本 17  省军务” ,而对晚清政局的变化更具深远的意义:其一,各省 奏行厘捐法,虽然形式上朝廷核准,但由于这是非正供常赋, 不过一时权宜之计,所以捐课的项目、额数、税率报解及协解 的程度、报请的规定以及厘局厘卡的人事安排等,均无统一具 体的规章,加以厘金抽取方便,税源可靠,地方是实获其利, 而朝廷却无从稽查,虽然各地亦有奉旨报销报解的,但所报数 目十之一二,不过虚应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敷衍朝廷而已。从此,由以往地 方督抚请求朝廷拨款的情势,转变为中央遇事必须呼吁各省协 济,而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又多以新政、省防、荒歉等为借口 推脱,朝廷也是无可奈何,厘捐就这样成了各省变相的固定税 收和财源。其二,推行厘捐,起初为各省协饷之用,即乙省用 兵,往往设局于甲省;但随后各省督抚从地方本位主义出发, 常以本省厘捐办本省军务,这就助长了兵为将有的私兵制度; 各省之间也难免有军务竞争,纷纷扩充各自的实力,这就促成 各省独立性的增加,最终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辛亥革命,各 省宣告独立,与此有相当关系。其三,厘捐局卡,由各省督抚 幕府办理,其存或撤以及人事安排,皆操纵于督抚,所以督抚 自此不仅具有军事权,还操有独立的财政权,厘金局即其独立 的财政局。 (3)幕府广泛招揽人才,控制地方用人权:清代的用人大权 18  集中在朝廷(皇帝和吏部、兵部),而督抚等地方大员是没有什 么人事权的;—→太平军变乱以来,督抚的用人权发生变化, 而其关键在于幕府招揽、保荐、擢用人才,如李鸿章与左宗棠 两人原为曾国藩幕僚,当杭州、苏州陷于太平军时,曾国藩举 荐左宗棠和李鸿章给朝廷分别任用为浙江巡抚和江苏巡抚,力 挽狂澜;由幕府举荐封疆大吏,是为清代以来人事制度一大变 化;实际上,在当时的形势下,朝廷在军政人才及行事方面皆 依赖于曾国藩等地方督抚大臣,如言: “当是时,曾文正公督 两江,凡湖广、两粤、闽、浙(赣)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 大政,朝廷必以咨之。骆公(秉章)督四川,凡滇、黔、陕、 甘等省,大吏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二公东西相 望,天下倚之为重。 ”这些督抚大臣从具有保荐幕僚的权力转 而为提升幕僚的权力;—→再者,原来禁止政府属员进入督抚 的幕府,但军兴以来,督抚奏调京官、地方官,以及候补、侯 选、丁忧在籍等政府属员的事例,不一而足,如曾国藩奏调翰 林院编修郭嵩焘及礼部主事李榕等;太平军覆灭之后,由于外 患日益严重,洋务运动展开,地方政务也日益繁复,各省地方 督抚往往借口制造、收厘、警察、学堂、外交交涉等新政,不 仅原先奏调人员久留幕府不归,而且还继续奏调政府属员入幕 府;从此,许多幕宾也借幕府之调剂或扶掖,以为升官发财之 19  捷径。总之,太平军兴以来,督抚及其幕府操纵地方人事大权, 如自 1860 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以来到清朝灭亡为止的 50 年 里,这一重要职位 36 任次,绝大多数为湘淮军系统出生或密切 相关者(曾国藩、李鸿章、何璟、张树声、李宗羲、刘坤一、 沈葆桢、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魏光焘、李兴锐、周馥)。 —→晚清曾国藩幕府,中有文武百官,取厘金以为财政,练湘 军以为实力,集用人、财政、军事以及洋务运动兴起后之通商、 外交等大权于一身,又据有天下财赋之地、人文荟萃之区,无 异于汉人朝廷,汉人督抚职权的膨胀和扩大,由此而起;不过, 皇帝仍保留任免各省督抚的权力和保持其正统地位及象征权 威。 四、 “中兴名臣”的杰出代表: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 鸿章 1、曾国藩控制地方权力的转折: (1)曲折的发展过程:1860 年 5 月, “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 破,清朝正规的绿营军遭到覆灭;1860 年 6 月,曾国藩出任两 江总督和钦差大臣,从而拥有长江下游地区最高军事指挥权以 及行政权、财政权;这是曾国藩湘军集团真正出头和控制地方 权力的转折点。而在此前,曾国藩领湘军作战,起初是并不受 20  朝廷重视的,不能与正规绿营军相比拟;虽屡立战功,仍无处 立足,朝廷始终待以偏师,然湘军转战各地,东驰西援,屡仆 屡起,忍辱负重,艰苦支撑,即使损兵折将,也绝不溃散,终 于声名远播,渐受重视。 —→1853 年 1 月(咸丰 2 年 12 月底), 居家丁忧的曾国藩正式拜受命在长沙组织团练,起初受到长沙 地方官尤其绿营军军官的掣肘;—→移驻衡州练兵;—→1854 年 3 月率湘军 17000 人东征,首出岳州之役,受创而败;4 月 又败于靖港,曾国藩羞愤赴水求自尽,为左右阻救;时湖南巡 抚骆秉章十分鄙薄曾国藩,而布政使陶恩培、按察使徐有壬就 靖港之败具详弹劾曾国藩,湘军官兵也受到欺侮;—→咸丰 4 年以后之数年,曾国藩率湘军转战江西,求食于江西主人,备 受刁难;—→咸丰 8、9 年后,湘军军饷主要仰赖湖北、江西两 省的支持;由于胡林翼的全力相助,湖北最为可靠,江西虽是 食饷旧地,但并不可靠;—→1860 年 4 月,曾国藩受命为两江 总督和钦差大臣,节制四省军务,向朝廷荐举李续宜为安徽巡 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 抚,而湖北巡抚在胡林翼死后由其亲信严树森继任,湖南巡抚 毛鸿宾为曾胡所识拔,六省连为一体,声气互通,形成对太平 军全面之作战集团,是为湘军真正发展之机。—→曾国藩得到 了赫赫权势,但并没有用于个人目的,即没有用其削弱中央权 21  力,而是一仍其旧,遵循支持朝廷的政策,曾国藩是一个儒家 道德主义者,行事谨慎,注重道德文章,执行纪律非常严格, 曾国藩支持的是儒家伦常,而清统治者是依靠儒家伦常进行统 治的,因而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 —→1864 年 7 月,南京陷落, 太平天国宣告失败,曾国藩开始遣散湘军;—→1865 年 5 月, 曾国藩又受命率军剿捻;1866 年底辞职,由李鸿章代替;—→ 1868 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 年夏处理天津教案; 由于处理不力, 重新回到南京做两江总督;—→1872 年在南京去世。 (2)曾国藩的家世:祖上贫农;—→祖父曾玉屏:招佃耕田, 经营纸行,家业稍振起;—→父曾麟书:生员;—→曾国藩 (1811-1872);四弟曾国潢(1820-1885) ;六弟曾国华 (1822-1858) ,1858 年 10 月,三河之役战死;九弟曾国荃 (1824-1890) ,1861 年 9 月攻克安庆,1864 年 7 月攻克南京; 曾国葆(1828-1863) ;—→曾纪泽(1839-1890) 、曾纪鸿 (1848-1881) 。 2、左宗棠(1812-1885)与楚军:湖南湘阴人,1832 年中举人, 1852 年由胡林翼推荐,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全权负责 军事事务;1854 年成为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的首席军事 参谋,供职到 1859 年;1860 年,又经胡林翼的举荐,入曾国 22  藩幕府,直奔安庆曾国藩大营效力;其实,左宗棠个性率直、 自信、桀骜不驯,与曾国藩性格相差悬殊,此前曾国藩一直是 拒绝邀请左宗棠入其幕府的, 由于胡林翼的恳求、时势的艰难、 对才干之士的需求,终于克服了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偏见;左宗 棠也是从此在曾国藩的提携下迅速崛起和成就功名。—→1861 年底,督办浙江军务,受任浙江巡抚;—→1863 年,任闽浙总 督,兼任浙江巡抚;1864 年 3 月,攻陷杭州,追击太平军;— →1866 年改调陕甘总督,次年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镇 压捻军和西北回民叛乱;1878 年,收复新疆。 3、李鸿章与淮军: (1)李鸿章的家世与崛起:李鸿章,其先世从江西移民安徽 合肥东乡,原本姓许,后因过继舅家李姓,故改姓李。到李鸿 章高祖汉升公时,方以勤俭而成家业,已置有不少土地田亩, 子孙也渐渐读书,但直到李鸿章父亲时方有中科举功名,开始 成为一个士绅家庭;—→李鸿章之父李文安(1801-1855)与 曾国藩是 1838 年的同年进士;—→李鸿章 1844 年中举人后到 了北京,开始与曾国藩来往并成为他的弟子;—→1847 年李鸿 章中进士,与李鸿章同年进士且后来关系密切者有郭嵩焘 (1818-1891) 、沈葆桢(1820-1879,历任江西巡抚、福州船 23  政局船政大臣、南洋大臣、两江总督) 、马新贻(1821-1870, 历任安徽地方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两江总督,与湘淮军 系关系密切)、李宗羲(1818-1884,先是入曾国藩幕府,后历 任山西巡抚、两江总督,李鸿章搞海防尤得其支持) 、沈桂芬 (1817-1881, 历任翰林院编修、 军机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兵部尚书, 虽属于李鸿藻党系, 但与李鸿章关系密切) 。 —→1853 年春,李鸿章从北京返回家乡安徽合肥办团练,在安徽巡抚福 济幕府中担任军职,期间与福济不协,但一直到 1858 年底, 才辞去福济幕府的职务,随即加入曾国藩幕府,司职文书、批 改文稿、 草拟奏章。 —→但到 1860 年因与曾国藩意见不合而辞 别曾国藩幕府(李元度事件) ,前往江西沈葆桢处。—→1861 年又应邀重新加入曾国藩幕府; 这年 11 月,李鸿章奉曾国藩之 命回到家乡安徽淮南地区招募乡勇,开始组建淮军;李鸿章最 初招募的淮军约为五营:刘铭传的“铭字营” (1836-1896,合 肥西乡人,出身寒微,性情豪放,见义勇为,参加刘氏宗族团 练,以剽悍善战而名震合肥西乡,从此起家,后来官至巡抚) ; 潘鼎新的“鼎字营” (1829-1888,安徽庐江人,举人出身,与 李鸿章有师生之谊,后投身团练,入淮军系统,历任云南、广 西巡抚,后在中法战争中因镇南关失守而遭除职) ;张树声的 “树字营” (1824-1884,合肥西乡人,廪生出身,后与张树珊 24  等兄弟六人举办团练,追随曾国藩、李鸿章,历任直隶布政使、 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 ;吴 长庆的“庆字营” (1834-1884,安徽庐江人,随安徽巡抚福济 举办团练,是为官团,与刘铭传、张树声之民团不睦,后随曾 国藩攻克三河镇,再后来就编入淮军,历任浙江提督、广东水 师提督和筹办山东海防,并赴朝鲜平乱);张遇春的“春字营” (-1864,安徽巢县人,武举出身,起办团练,先入湘军,后入 淮军) ;稍晚些时候,参加淮军之地方团练,最重要的有周盛 传(1833-1885,合肥西乡人)的“传字营”和其兄周盛波的 “盛字营” 。—→1862 年,上海情况危机,当地绅士派团向曾 国藩求助;1862 年 3 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前往上海,开辟苏南 战场,4 月正式任命为江苏巡抚;剿灭太平军之后,李鸿章先 后担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在此期间,他以淮军 为势力先后剿灭捻军和处理好天津教案等棘手问题。—→ 1870-1895 年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主持清政府 最重要的洋务事业。 (2)李鸿章淮军幕府其他重要成员:冯桂芬(1809-1874) , 江苏吴县人,榜眼出身,著有《校邠庐抗议》,对西方较深刻的 认识,也是向曾国藩请求派军援救上海的主要倡议者,李鸿章 进入江苏后,将其延揽入幕;丁日昌(1823-1882) ,广东丰顺 25  人,廪生出身,官至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局船政大臣及福建巡 抚,重视洋务,尤其是海防和新式军队的建设;钱鼎铭 (1824-1875) ,江苏太仓人,举人出身,在李鸿章幕府中负责 吏治与粮饷的补给以及兵勇的招募遣散; 刘郇膏 (1818-1867) , 河南太康人,李鸿章道光 27年会试的同年, 在李鸿章幕府中帮 办吏治,后官至江苏巡抚;刘含芳(1841-1898) ,安徽贵池人, 在李鸿章幕府中帮办军械运输、海防事务、新式海军和新式炮 台;薛福成(1838-1894) ,江苏无锡人,曾任曾国藩幕府,后 参与李鸿章幕府,通晓国际情况,李鸿章国际事务参谋。 (3)李鸿章的品性:曾国藩评价李鸿章,说他是“拼命做官” ; 恃才傲物甚至狂妄;非凡的精力和勇气,精力充沛;敢想敢做, 勇于斗争和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敢于包揽责任;尽管家 资万贯,身居高位,但并未纵情声色,而是过着一种有规律的 相当简朴的生活,反对吸食鸦片;恢弘大度,但又以自我为中 心;极其讲究实际和工作效率,思想与时代相合拍。 五、 “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及其评价 1、1859-1861 年的内外危机(国内的叛乱,外国列强的侵略); —→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大臣平定叛 乱:1864 年 7 月,曾国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基本失 26  败;接着又于 1868 年剿灭捻军;统治了二百多年并且一度鼎盛 辉煌的清王朝, 在 19 世纪以来衰败时仍能扑灭这次席卷全国和 难以对付的太平军叛乱,可以称得上是清朝的中兴,即“同治 中兴” (1862-1874) ;—→“一个似乎已崩溃了的王朝和文明 在 19 世纪 60 年代通过非凡人物的不寻常努力而得以复兴,以 至于又延续了 50 年(1862-1911)。 ” 2、 “辛酉政变” (1861 年 11 月)与同治皇帝(载淳)继位:在 清廷内部,就对外政策问题,形成“主战派” (咸丰帝、载垣、 端华、肃顺等)与“务实派” (中央的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 文祥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的权力斗争; —→从 1858 年到 1861 年,清朝的政策在许多方面开始发生变 化,对外方面,开始对西方列强的政策从敌对转向妥协:咸丰 皇帝的亲信肃顺担任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要 职,作风严厉,但一意孤行,急于想纠正政府中的各种弊端, 在对外政策方面,继承了明清帝国的朝贡政策,试图确保天子 的威严和中国对周边蛮夷国家的宗主地位,所以对于英国法国 等西方列强想与清帝平起平坐的要求难以忍受,1858 年《天津 条约》之后他对西方列强(包括俄国在内)采取强硬态度和措 施,促使僧格林沁在天津阻击英法联军;1860 年,当英法进至 27  北京附近时,与咸丰皇帝逃往热河;—→1860 年 10-11 月间, 清帝无奈让恭亲王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并于 1861 年 3 月成立总理衙门,开始对西方采取妥协政策和按照条约制度 展开近代外交关系;—→1861 年 8 月 22 日,咸丰皇帝在热河 病死,死前下遗诏:立六岁独子载淳为皇帝,怡亲王载垣、郑 亲王端华、肃顺等八位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但后来西宫慈禧太 后(1835-1908)与东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激化了慈禧太后 与八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1861 年 11 月初,就在肃顺等护送 咸丰帝灵柩回北京之际,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满族将领 胜保发动政变,迅速捕杀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余五大臣 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 ; 这就是“辛酉政变” (或称“祺祥政变” )。 3、 “同治中兴”的历史评价: (1) “中兴”的思想与朝代循环中的“中兴”阶段: “中兴” 的概念是一个晚期繁盛的概念,在中国人看来,它是继内乱和 外患时期之后的一个暂时稳定阶段。 (2)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兴” : A、公元前 827-782 年的周宣王中兴:兴起于渭水中游的周, 周人在西方的崛起,与殷商王朝的抗衡;—→周文王;周武王, 28  公元前 1027 年大败商纣王的军队于牧野,灭商;周成王;—→ 周穆王时期(公元前 1001-947 年)开始衰败;—→周宣王时期 (前 827-782),西北征西戎等,东南定荆楚,征淮夷、徐戎, 疆域大大扩展,是为“中兴” 。 B、公元 25-57 年东汉光武帝中兴:西汉末年汉政权的衰微; —→公元 8 年,王莽篡夺汉政权;—→赤眉起义;—→公元 24 年光武帝在洛阳建立汉政权,是为“光武中兴” 。 C、公元 756-762 年的唐肃宗中兴:755-763 年“安史之乱” ; —→唐肃宗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3)晚清政治家对“中兴”的定论(曾国藩、马新贻、李宗 羲、左宗棠、薛福成) :—→19 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家,把镇压 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同汉代镇压王莽和唐代平定“安史之 乱”相媲美。 —→清朝“借洋助剿”与唐朝利用回纥人的援助一样,援引了 “借师助剿”的原则。 —→左宗棠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之举使人联想到周宣王远征西戎 之功业。 —→曾国藩则指出:唐朝中兴时期的势力未扩展到黄河以北地 区,宋代中兴(1127-1161)的势力最多扩展到淮河以北地区, 但是同治中兴则囊括了整个帝国。 29  —→李宗羲则认为:因为同治时期的混乱已超过了唐末时期, 所以能够控制这种混乱是一次更伟大的成功。 —→很多政治文人在汇编中兴功臣的奏折时则把“同治时期” 比作“周宣王统治时期” 。 (4) “同治中兴”更为广泛的内容:从 1862 年起,除了在军 事上平定了国内叛乱和在对外关系上建立与西方列强妥协合作 的关系,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大员为“中兴”还做了更加广泛的 努力和实行了种种措施,经济( “自强运动” )、文化、教育、外 交等等。 (5) “同治中兴”的某些实质性的问题: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大 与中央集权制 A、清王朝的正统地位:虽然国内持久的叛乱对帝国造成严重 的冲击和危机,但其长久以来确立的正统地位和固有的正统体 制仍然继续存在,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际权力后,继续支持宋 代的理学(倭仁、曾国藩、张之洞等理学家) ,以延续国家与 文化的正统性;—→科举考试仍在运作:在从 1851-1868 年间 的动乱中,北京的会试及乡试一次也没有停办过;在叛乱盛行 的地区, 三年一次的乡试当然被迫中断,只有山西省未受影响, 湖北省推迟过一次,四川、山东和河南推迟过两次,江西、浙 江、福建、广东和陕西三次,湖南和江南四次,广西五次,贵 30  州和云南六次;但局面安定下来之后,这些中断的考试都已补 齐;—→广开捐纳之门:捐纳功名甚至官职(大多是低级功名 和县级官职);另外军功候选(主要是高级省职如督抚一级); 由此,效忠于朝廷的整个官僚规模大为扩大;—→清帝对总督 巡抚的任命仍具有绝对的权威,对税收的控制也非常有效;各 省督抚由于所受的士大夫教育和接受了的传统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仍 忠诚和效命于清帝, 包括加强军队建设 (训练新军), 提高学术, 移风易俗,整顿吏治等任务(如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得到清帝的 批准下, 效法曾国藩、 李鸿章的做法, 于1869年10月把有14000 名士兵的山东绿营军,改组为新式的勇营)。 B、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与晚清政局的变化:曾国藩湘军集团; —→李鸿章淮军集团。 六、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1862-1874)》(1962),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K. E. 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196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 人——1796-1864 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970),北京:中 31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缪全吉《曾国藩幕府盛况与晚清地方权力之变化》,收入中华文 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五编、 湘军与淮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45-204 页。 王尔敏《曾国藩经营湘军之艰难遭遇及其心理反应》,收入中华 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 第五编、 湘军与淮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205-247 页。 李国祁《李鸿章的家世与人际关系》,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编《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1992 年版。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上海: 上海书店 1996 年版。 罗尔纲《湘军新志》 (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上海:上 海书店 1996 年版。 罗尔纲《绿营兵志》 (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5 年版)上海:上 海书店 1996 年版。 32  罗尔纲《晚清兵志》 (共六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97-1999 年。 有关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 案部编辑组合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太平天国》 (全八册)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北京:中华 书局 1961 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太 平天国资料》(近代史资料增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金毓黻、田余庆编《太平天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 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印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 1961 年版。 33  王庆成编《天父天兄圣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钦定平定捻匪方略》。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七辑),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 1983-1984 年版。 静吾、仲丁编《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北京:三联 书店 1958 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第一、 二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第三、四册,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1992 年版;第五-十四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 34
本文档为【bbs.kaoyan.com-晚清政局的变化与同治中兴的出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424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4-16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