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10111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10111

举报
开通vip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10111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 州民中 彭德润 专题一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2006年10月8-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提出了到2020年按照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取得显著成效的远景目标。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就是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10111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 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 州民中 彭德润 专题一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2006年10月8-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提出了到2020年按照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取得显著成效的远景目标。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就是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统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而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突出表现在:经济不平衡(地区、城乡)、不协调(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三大产业之间)、不可持续(能耗、环境)。为此重点要做好:扩大内需,平衡外贸,节能降耗,体制、技术创新,建立外汇储备投资机构。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和谐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三个文明”和“五个建设”协调发展。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2007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3.与和谐社会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06.6.7)②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投入市场的货币有增有减,有保有压) ③新工资改革(06.7.1),原则是限高、稳中、托低。不是简单加工资,而是重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4.政府工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提出的相关问题 ①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平衡)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③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社会主义本质、生产目的和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利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经济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三个协调) ④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⑤生产与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⑥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⑧平等性、法制性是市场经济重要特征,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民主法制、诚信友爱) 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分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重要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 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认识与实践)。(科学发展观)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发展观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又好又快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相统一) ⑦矛盾普遍性。(和谐社会) 政治常识 ①我国性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以人为本,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②中共性质和“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五种执政能力的体现) ④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我国的各种民主制度),依法治国原则。(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主法治、充满活力) ⑤国家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五个统筹,和谐社会重要特征之一:安定有序)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③用具体的材料反映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分别从为什么要解决(必要性和意义)和怎样解决两方面来回答。 专题二 协调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背景材料 1.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乡人为分割、相互封闭,从而导致农村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但随着社会发展,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城乡差别拉大。实现农村发展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即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农业投入;(2)切实抓好粮食生产;(3)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4)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5)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6)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这些都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又称为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建设)。 3.相关的重要问题 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铺开 即一般按照农民一年出资10元,政府投入40元,每位农民即可享受一半左右的医疗费补助。②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①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农村政府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改革)。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④07年要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前仅限于城镇)。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发展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建立农村市场机制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②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协调发展)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⑤财政和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农业投入和税费改革) ⑥劳动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技能) ⑦劳动者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培养新型农民) 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而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现代农业) ⑨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反哺农业) ⑩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 哲学常识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农促工——工哺农)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新农村符合现阶段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④抓主要矛盾。(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⑤事物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并举) ⑥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农村改革三步走) ⑦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并用新认识指导新的实践。(农村改革逐步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农村改革) 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保障农民物质利益) 政治常识 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新农村建设五个新要求) ②我国国家机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新农村建设五个新要求)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三个代表”思想。(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新农村五个建设之一)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因此,从经济学角度考我国目前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性较大。 ②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全面进步,但实践中一些地方片面搞新村庄建设,急功近利,因此,从哲学、政治学角度考如何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 ③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行路难是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迫切问题,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说明解决农民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重大问题的原因和途径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专题三 坚持自主创新 优化经济结构 一.背景材料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要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科技创新先得制度创新,而目前我们制度创新不够,人才多集中在高校,企业较少。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能够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自然资源,使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科技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关键是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二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为之,必须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3.其它相关重要问题 ①青藏铁路通车(06.7.1)。京沪高铁动工(06),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②中国的探月工程和欧航局“金星快车”绕金星飞行。冥王星退出行星家族。③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6.8),11月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④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指出,05年我国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已由2000年的55%增长到65%,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从77.5%增长到84.1%。但对职工的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进城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率仅为15%。⑤我国内外资企业将实行统一为25%所得税率。(06.12)⑥军工、电力、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绝对控制(独资或绝对控股)。使之不断优化结构,部分骨干企业将发展成世界一流企业。⑦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中国06年度最高科技奖(07.2)。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① 国有企业改革:一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三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四要抓紧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②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③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推进股票、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靠科技创新。(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②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自主创新要以市场为向导,又要调动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和运用都离不开人。(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④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⑤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降耗) ⑦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结合。(消化吸收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哲学常识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和认识、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主创新) ③实践无止境,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张、向前推移。(自主创新)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 ⑤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创新) 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⑦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调整产业结构) 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调整产业结构) 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 ⑩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政治常识 ①党和国家提人才强国战略,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三个代表”思想和国家的文化职能。 ②政府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进行调整,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结构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因此,如何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②运用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要注意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思考。 ③把我国现代建设中的重大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作为材料,从哲学角度考如何创新,对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前瞻性意义。 专题四 提高资源效率 改善生态环境 一.背景材料: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目的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重点抓好两五个环节:资源开采环节、消耗环节、排放环节、再生环节、消费环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即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4.其它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并相应调整相关消费税目和税率。②三峡大坝全线建成(06.5.20),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提前发挥。重庆夏秋冬大旱(06)③联合国第四份气候变暖报告称地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07.2),并认为90%的可能是人类造成的。④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正式对华输油。(06.5.25)东北天然气管网建设启动(大庆——哈尔滨)(06.12)⑤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重创我国东南沿海。⑥受伊核问题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并突破75美元大关(06.6,纽约)。 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继续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污染治理。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发展先进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资源节约,绿色科技) 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绿色科技,全面小康)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④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我国国情决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③联系、发展的观点。(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③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自觉抓好五个环节) 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提出科学发展观) ⑤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生态价值观) 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 政治常识 ①我国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先进科技,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②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③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依法保护资源和环境)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的能源安全观) ⑤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考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③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专题五 协调区域发展 打造服务政府 一.背景材料 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006年9月26-28日,在长沙举办了首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对推动中部六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科教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综合优势明显。促进中部崛起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放,发挥本地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财政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2.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良好局面。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键的财政政策和稳键的货币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了抑制信贷增长过快,遏制房价急速上涨,国务院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主要利用税收、利率政策严控房地产市场恶性膨胀。为了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呈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态势。主要运用法律手段严格整顿药品市场。 3.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改革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就是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尤其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民经济“计划”变“规划”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政府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经济把握、解决民生和社会矛盾上来。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和特色优势产业;东北振兴重点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造,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中部崛起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交通体系建设;东部率先发展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前面。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关注民生。)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价值规律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解决投资过热、整顿药品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③财政、税收、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向中西部转移支付,稳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部崛起战略) 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则。经济全球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对外开放。) ⑥市场交易要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整顿房地产和药品市场) 哲学常识 ①整体联系,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 ②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变化发展。(东中西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本地优势,中部博览会,区域发展战略) 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指导) 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 ⑥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经济整体良好,但问题也明显) 政治常识 ①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现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对西部地区的扶持与援助) ②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宏观调控)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解决社会矛盾) ④中国共产党地位和性质,三个代表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从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协调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角度考哲学的整体联系和内涵式质变。 ②从经济学、政治学角度考中部崛起的意义和途径。 ③农业是中部的特色和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建设新农村为主线,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如何发挥现代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专题六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一.背景材料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近年来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之一。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2.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建议》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型的收支分类体系,全面而细致地反映各项收支来源与用途,这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公平的“调节器”、经济运行的“减振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建议》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还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扩大…调节…取缔…) 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④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它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 ⑤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三个“器”) ⑥社会保障制度是个完整的体系,核心是社会保险。 ⑦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出路。 ⑧劳动者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完善保障制度和就业政策) 哲学常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分配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各项制度创新)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种制度的完善尊重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 ④正确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响应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⑤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扩大群众就业) 政治常识 ①我国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三个代表”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国务院改革公共财政制度) ②国家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③我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建议》表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从政治学角度明确制度建设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②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③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专题七 加强党的领导 促进民主政治 一.背景材料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政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保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再会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指出,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力监督,容易滋长腐败。对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民主监督 。 3.搞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从2006年7月到2007年12月31日,全国有19个省市举行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由新的一届县乡人大产生本级人民政府,县级人大还要产生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选举是表达人民意愿、化解社会矛盾、调整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次人大换届选举,是一次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4.其它相关重要问题 ①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企业破产法、修订后的企业合伙法。②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免职。③我国《反洗钱法》于07年1月1日起施行,有助于打击商业贿赂。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统一收归中国最高法院行使,这是23年来我国对死刑作的一次最重大的改革。④中共中央将逐步直接掌控省级纪委书记人事权确保反腐控制力。⑤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07.1.9)⑥国务院首次公布《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07.3.29) 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①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强政府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②推进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民主决策、依法行政、行政监督。③政府改革和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制度创新,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按照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禁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③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党要不断的建设) ③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三个代表思想) ④抓主要矛盾。(根本建设和关键)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⑦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基层民主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⑧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常识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②“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五种能力,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必然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加强党的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④贯彻“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民主建设的三个统一) ⑥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⑦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原则。 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县乡人大换届选举) ⑨国家机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我国依法治国的本质和目的及要求。 ⑩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监督制度的完善。(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力监督易生腐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以各地党代会的召开和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为切入点,考查应怎样认识党的组织建设和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 ②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为切入点,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③以人大换届选举为契机,考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必要性和途径。 ④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反腐败的必要性和途径。 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途径和意义。⑥我国民族平等的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专题八 坚持和平统一 实现两岸和解 一.背景材料 1.“台独”分裂活动不得人心 2006年3月,陈水扁当局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遭到华人的一片反对。9月,台当局抛出“宪改”涉及“领土”变更议题,企图制造“台湾法理独立”。9月12日台湾当局鼓动少数国家向联合国提出“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没有被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这是台当局图谋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第十四次失败。2007年3月4日晚,陈水扁在出席“台独”团体的活动时,抛出了“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要“正名”、要“新宪”、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问题,只有统“独”问题。完全背离了2000年的“四不一没有”主张,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引起海内外华人一片声讨。(注:“四不一没有”: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一没有”指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国统会”问题。) 2.台湾百万人“倒扁”运动 陈水扁因“机要费”贪污案作为导火线引发了9——10月台湾百万民众反腐败、反台独“倒扁”大游行。 3.美日干涉中国内政显霸权嘴脸 针对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日本不断与台湾进行“政治”交往的问题,我方多次重申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和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遗憾。 4.两岸交流与合作 2006年4月14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开幕(台湾方面由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出席)。2006年10月17日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省博鳌举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的举办,是中共与中国国民党继续开展政党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活动,有利于扩大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两岸同胞要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2006年6月8日,泉州——金门客运直航开通(五年前已开通厦门——金门、马尾——马祖),14日双方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两岸客运包机将从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节日。 5.我国政府对台政策(或立场) 基本原则:一个中国。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个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互惠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6.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 ①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直接“三通”。②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特征。(两岸经贸与农业合作论坛,两岸节日包机,两岸互利互惠) ②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哲学常识 ①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台独意识,两岸合作交流意识,和平统一方针) ②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事物的普遍联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交流与合作)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两岸必将统一,台独与海外敌对势力的阻挠)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共两党交流与合作顺应时代潮流) ⑤量变、质变与发展。(两岸统一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方法需要创新,交流不断扩大) ⑥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有区别) 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美日野心) 政治常识 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②主权是一个国家享有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主权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在主权问题上决不妥协,也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③我国对外职能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美日干涉我国内政) ④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法的作用。(台湾图谋在联合国代表权的失败) ⑤共同的心理素质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也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两岸交流日益扩大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心愿) ⑥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⑦维护国家统一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权的坚强柱石,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⑧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美日与我国的关系是由双方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我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立场(或基本政策)。 ②中共与中国国民党举办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的政治经济意义。 ③两岸节日包机体现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表明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违背主流民意和历史潮流。 专题九 建设和谐文化 弘扬长征精神 一.背景材料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2.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3.弘扬长征精神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实事求是);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团结守纪);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救国救民,不怕困难和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坚定信念,敢于胜利)。 4.其它相关重要问题 ①6月10日,中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6.7)②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06.6.30)。《江泽民文选》发行(06.8)。③北京大学举办“中国草原文化百家论坛”,主题是“中华文明史中的草原文化——13世纪以来的历史与现实”。 二、结合考点精析 经济常识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取得金钱。 ②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来调节。 ④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艰苦奋斗精神) 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诚实友爱) 哲学常识 ①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对我们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正确意识或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认识把握规律实现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价值体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艰苦奋斗精神) ③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长征精神正确处理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④实现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必须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八荣八耻) ⑥实践决定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八荣八耻的提出) ⑦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红军不怕牺牲,顾全大局) ⑧要在社会实践中,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体现、说明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价值观,诚信友爱,长征精神都说明了这一点) 政治常识 ①国家具有文化职能。 ②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荣) ④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⑤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 ⑥“三个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 三、主要命题角度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从价值观角度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措施。 ②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说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养长征精神的意义。 ③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题十 坚持和平发展 促进互利共羸 一.背景材料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006年,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主要领域所作的开放承诺都要兑现,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形势要求我们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2006年10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指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有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和平发展是前提,平等互利是基础,合作共赢是目标,人民拥护是动力。11月18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蓝图。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引进来”起步的,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引进来”为主,这是完全必要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走出去”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战的必由之路。2006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信息和通讯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 3.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我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在中非论坛中指出,今年正值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非虽远隔重洋,但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友好之所以历久弥坚,关键是我们在发展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中非关系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这一时代主旋律。 4.中国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①“和谐世界”新主张 “和谐世界”理念是胡锦涛于200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来的,是中国外交的新主张,进一步丰富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访美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合作,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政治上强调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经济上强调共享、共赢、共荣;文化上鼓励文明对话,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生态上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三大着力点:一要找准各国价值观的共鸣点,使“和谐世界”从理念变为行动;二要修练内功,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作为立足点;三要搞好外交,拓展各国利益的结合点。 ②朝核问题与伊朗核问题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对建设和谐世界带来严重挑战。14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对朝鲜实施与核武器和
本文档为【0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101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76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1-05-1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