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举报
开通vip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 高嘉懿 摘 � 要:本文阐述了晚清法越问题的历史渊源,对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内外处境和应对 措施, 以及与之有关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述。 关键词:中法战争;法越问题;晚清外交 中图分类号: E 29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3451( 2005) 03- 0105- 12 作 � 者:高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越南与中国国土相接,有不少山水连接贯穿,其地理位置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中国秦 时与越南的关系就较为密切, 唐时曾在越南设安南都督府,...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 高嘉懿 摘 � 要:本文阐述了晚清法越问题的历史渊源,对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内外处境和应对 措施, 以及与之有关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述。 关键词:中法战争;法越问题;晚清外交 中图分类号: E 29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3451( 2005) 03- 0105- 12 作 � 者:高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越南与中国国土相接,有不少山水连接贯穿,其地理位置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中国秦 时与越南的关系就较为密切, 唐时曾在越南设安南都督府,故古时称越南为安南。在宋之 前,越南是并入中国版图内的, 后因五代十国时期的动乱而趁势独立建国,明永乐时期,虽一 度并入中国,但毕竟已由其几百年独立自主, 不久就遭到越南人民的反抗。于是,明清时越 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需按一定的要求前来朝贡。越南长期与中国有着经济文化的深入交 往,同属中华文化圈。 17世纪中后期,法国为增强对远东地区的影响力,直接向中国派遣耶稣会士以打破葡 萄牙独霸在东方的 保教权 !。同时, 法国传教士也进入越南地区。 在越南南方阮氏家族发生政乱时,阮福映曾派法国传教士百多禄 ( Behaino De)去法国 求援, 请法国帮助原阮氏国王复辟,并于 1787年私下和他签订了越法条约。后因法国大革 命而无法援助,百多禄自己募兵,帮助阮福映打回越南,成为国王。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法国 对越南的影响。然而,这件事导致的结果非常严重, 使得法国扩大了侵占越南的野心, 此 后,法国的势力就深入到越南和我国的滇桂边地! ∀ 。清政府对越南、法国采取不同的国际 关系处理体制所引发的问题也就渐渐浮出水面,其处置措施大抵分为四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主要问题是法越矛盾, 清政府对此的主要态度是尽量避免陷入其中。 从 1856年起,法国开始不断对越南加紧进占攻势。 1856年, 法派舰队访越南。次年 派孟狄纳累向越南王阮福埘提出无理要求,被越南拒绝,法国即占领土伦港, 击毁附近的堡 砦。! # ∃105∃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按照宗藩体制,当藩属国受到危险时,可以向中国求援, 但越南却没有。其实,在晚清的 属国中,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是比较松弛的。一是由于清中期时, 越南经过内部政乱, 政权几 经变主, 1802年成立的新阮朝自主态度强, 不愿受制于中国。 %往津日记 &解说中提到: 从 1802至 1850年间,越南来贡只 13次, 同时期朝鲜 49次、琉球 38次、暹罗 23次。二是随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远东的渗透,中国的国力不断下降,减弱了越南等属国依靠中国保护自 己的传统做法,转而寻求新的可依靠的强国。 且越之大臣曾谓: ∋ (对中国 )岁时虽通贡, 中 朝亦馈遣之,比自主之权仍自我操之, 实非其属。(此越人告法之词也, 其处心积虑, 不以中 朝为上国,而弃同等弁,可知矣。!) 三是传统的宗藩关系在新的国际外交体制下显得格格不 入,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朝贡贸易也渐渐失去其原来的地位,使得靠朝贡贸易联系的宗藩关 系越加松弛。 1862年,法越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 &,法国获得边和、定祥、嘉定三省,此时越南没有通 会中国。对此, 清政府的外交态度是置之不理,袖手旁观。原因之一: 中国是把藩属国作为 与外界的缓冲地带,只要不威胁到自身安全,便不加重视。法国舆论曾评价道: 以中国行 政而言,凡西洋他国与中国自称为属邦之国互有龃龉, 从不肯置喙其间,以致开外国自行处 置之渐, 是授人以柄也。!∗刘坤一也谈到: 夫法人之与越南弱肉强食, 实以我朝视为羁縻 之国,不暇与争。!+ 之二,因为当时中国刚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恢复过来,对于法国心有余悸, 禁止援越助剿的桂军卷入法越矛盾之中: 粤军于边关内外堵剿越南各匪, 与法国绝不相 涉,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法使臣转饬遵照,勿令别滋事端。! ,之三, 当时清廷把主要精 力集中于消灭太平天国,无暇顾及其它事。之四, 越南当时并未求助于中国, 清政府也就没 理由插手,因为虽从表面来看越南是中国的属国,但其实质上是有自主权的国家。 此后,法国加快在越南建立殖民地的计划。1866年法国又要求收管永隆、安江、何仙三 省,其公使道: 今倘不承诺,恐启兵端。!−越政府只得应允。 1867年,法国得到永、安、何三 省。此时,越南政府才想到借助中国的力量,但并不是中国的常规军,而是借用刘永福的黑 旗军来抵抗。直至 1870年 10月, 越南因为清廷派兵助剿流窜于越境中的中国民匪,才 赍 表携方物赴清国,表示谢意,并述与法国之关系,求同心协力 !.。 由于 1870年普法战争, 法国暂缓对越攻势, 但加大了对越南的考察, 以寻求经济利益。 当时越南南部湄公河盆地的出口已由法国控制, 但在湄公河 经过纬度二十五度的大部分 的水流当中,却充满着危险的急流;因而它就不能作为商人和官员们当时正在寻求的那条侵 入中国西南部的水路 !/。通过探测,法国看中了红河航路,而越南政府不同意法国利用红 河运送军器和食盐到云南去。法国的一些冒险家企图早日获取红河通道, 要求交趾支那总 督派出远征军。但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受到割地赔款的失利,一时缓不过气来, 不愿对越南 出兵。 政府想避免一切需要派兵到交趾支那、需要增加经费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议会对经费一事非 常敏感。! 0法军的海军及殖民地部长写信警示总督: 没有必要由安邺 ( Franc is Garnier)率 领一大批人马去占领东京的某地,这样会使远征军受到攻击。万一受到攻击,您势必又得派 兵增援。您必须考虑到永久占领的弊端: 使我们陷入政府极力想避免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中。! ��� 可安邺一意孤行,很快攻破河内。而由于其卤莽、急于求胜之心,身边只带有几十个官 兵,被黑旗军一举歼灭,安邺被斩。法国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对越南政府施压,要求签订新约。 ∃106∃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越恐法怒而增兵, 1874年签订第二次 %西贡条约&。其中提到法国遇越南有外患或内乱时给 予越南王以保护,这可以看成 法国现在替代了中国 1 1 1 以一个压制者代替了一个无权之 王 1 1 1 而作了越南的大君主! �� 。 第二次 %西贡条约 &签署后, 法国于次年向清政府总理衙门致送 %法越和平同盟条约 &, 并提出希望中国在云南边境开水路通商。这时, 一些官员意识到了越南问题的严重性。两 广总督刘坤一于信中写道: 盖安南与我有唇齿相依之势,且系久列外藩, 休戚相关, 决无坐 视之理。! ��!云贵总督岑毓英认为滇境不宜开通水路商埠,清水江及红江 皆系要区,一为窃 踞,则越南黄逆接踵入滇, 苗、瑶、回夷为彼煽惑, 又从而附和之, 必致滋蔓难图,不能不慎之 于始! ��∀。但由于此时清廷忙于马嘉理一案,再加上新疆及琉球的问题,已面临英、俄、日三 国夹击,要是再加上法国, 则更为添乱。当时, 恭亲王奕訢对于法越条约只做了一个含糊的 回复: 至交趾即越南,本系中国属国。! ��# 对于通商一事,总理衙门推说 查云南距北京路 途遥远,该省边界情形,应如何商办之处, 本衙门未能悬揣轻议。且该省现因有马翻译之案, 朝廷特命李大臣前往查办, 必须俟此案完结, 李大臣方能察看该省边界各处情形, 商办此 事。! ��∃ 1878年,曾纪泽接郭嵩涛任驻英法公使。由于驻在法国, 他得到的关于法国对越活动 的消息较国内灵敏, 1879年底他听闻法国欲攻越南北圻,忙与法国外交部交涉法国侵越事 宜。他认为: 法人谋据安南, 2 2惟蕴蓄久者其发必烈,异日事端之起, 必有突如其来之 势,使人猝不及防。!��% 1880年越南依旧派使到中国朝贡,引起法国不满, 认为会降低其在安南的地位,根据 %西贡条约&,虽未明确提到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 但是在第二条中明确安南是一个独立自 主的国家: 面对一切外国, 不论那一个外国, 承认安南王的主权和他的完全独立。!��&就该 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可见中越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缺乏明确固定的法律或条约的保证, 只是根据双方实际情况而定的。 对于越南而言,能自主处理的事情就不会求助中国,以免自主权的丧失。况且在中国衰 弱之后,越觉得靠中国已不能确保安全,而依靠强国法国似能保一己之安全, 又认为法国的 主要目的是中国的云南,越南只是通道。但随着法国势力的不断入侵, 使越南的主权逐渐丧 失,又想靠中国来抵挡法国的入侵势头。 对于中国来说,属国与别国发生矛盾或内乱,如果不威胁到自身安全且属国也未提出帮 助的请求,那么中国最好是息事宁人、渡身事外,因为当时中国自己内部事情繁多,边疆危机 重重, 又希望能有和平的环境进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虽然知道法国对于越南的意图威胁 到了中国南方边界,但是既然法国没有挑明,中国自然也不愿与法翻脸;但一旦看到危险迫 近,又必须未雨绸缪, 确保自己与外界危险有一缓冲地带。然而, 法国是一个以依靠国际法 及国际条约为保障的欧洲国际关系体制下的国家,中国如果靠强调宗藩体制及否认法越条 约来与法国交涉,是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的,且当时西方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法国极 需原料和海外市场,又如何会放弃侵入越南的脚步? 从这一阶段对法越问题的处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清廷处理对外关系的矛盾之处。自建 立总理衙门到郭嵩焘出任驻英法大使,可以看到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及日本开始使用西方 式的国际关系体制处理外交, 而对于越南、朝鲜等仍是传统的宗藩体制。 从形式上看, 儒 ∃107∃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家的∋天下 (已经演变成 ∋国家 ( ,但是在精神上,昔日的 ∋中央帝国 (的世界观依旧沿袭未 改。!��∋这使得清廷在列强侵入其属国时,无法避免矛盾外交所带来的问题。 二 第二阶段从 1881年至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 1881年 7月 22日,法国议院通过决议,拨款 250万法郎,作为法国侵略北圻的经费。曾 纪泽听闻此事,当即声明: 越南国王既受封于中朝,即为中国之篱屏,倘该国有关系紧要事 件,中国岂能置若罔闻? !并与法国进行交涉。他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是越南的保护国, 对于 1874年的条约实难承认, 从前法、越立约, 中国不认!�()。但是法国在 1875年已把第二次 %西贡条约&正式提交给清廷,而当时中国并没有什么抗议, 等到这个条约已实施了这么多 年再提出,显然不合时宜。法国外交部长致曾纪泽的照会中提到: 我们难以接受中国政府 直到今天才来争论一项到目前已执行 8年之久的条约。不管怎样, 我们不会由于一个迟迟 才提出的抗议而停顿下来。!�(�至于中越的宗藩关系,则既没有法律约束, 也没有条约规定, 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难承认的,法国认为 安南对中国的依附关系不过是名义的而不是实 际的。!�( 就曾纪泽此时及先前的交涉而言,并未受清政府指示,只是其个人行为。他之所以这么 做有四个原因:首先, 他作为中国的外交大使, 确实有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防止别国对 中国的不怀好意。其次,曾纪泽从小受到父亲曾国藩的严格教导, 有很强的民族情感以及报 效国家的意愿,当身处国外表现更为强烈。虽然曾纪泽了解西学,眼界开阔, 但他毕竟深受 儒家传统的熏陶,对于旧有的宗藩体制依然加以维护。他曾在 %中国先睡后醒论 &中提到: 申明中国统属藩属之权。中国管辖藩属,法本妥善, 乃近日西洲每垂涎亚洲, 以至藩属之 事,西国屡有违言,而中国已失外藩数国。今决欲鉴察藩国之所为,不任其私自专主, 并且设 法照顾保护,俾余国不被侵蚀。!再次, 他当时与俄交涉, 成功修改了崇厚所订的 %里瓦基亚 条约&, 挽回了中国的损失及颜面,使其在外交谈判上不但有了经验更有了很大的信心。又 次,他了解到当时普法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困扰法国, 且其又在争夺非洲殖民地上失利, 故 认定法国不会花费众多兵力在越南, 主张在边境备战, 示以形势, 令彼族知难而退!�(!。 这些原因可以在其致总理衙门函件中可见: 法之图越, 蓄谋已久, 断非口舌所能挽救。 吾华海防水师渐有起色, 如拔派数艘移近南服, 敌人有所顾忌,或可不至于剥肤噬脐之侮。 法人内怯于德,又丢尼斯之役未甚如意,断不敢与我轻开衅端。吾华自翻改俄约之后, 声威 较前日增,似是一好机会。!�(∀ 然其谈判的背后是一个内外交困、软弱无力的政府,缺少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 支持, 没有外交资本。曾侯很快意识到这一点,要求国内部署备战来作为其谈判背后的有力 保障。 若我备预周详,隐然示以不可犯之势, 则法人语气虽硬,而侵伐之役仍当缩手。若 实事未经布置,但与外部公使往复争辩,在我虽据理辩胜,仍恐无济于事。!�(# 于是,总理衙门针对此事, 向众大臣咨询筹办法折。 当时上奏的大臣中主要有几种意见: 一是以李鸿章为首,主张置身于法越矛盾之外。当 时他曾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论此事,宝海说: 你们犯不着被牵连到一些使你们必须与我 ∃108∃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们决裂并危及法中两国之间目前存在的如此友好和相互信任的事情中去。!�(∃李鸿章显然也 愿意维持与法关系,避免中国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他深深了解中国的实力不行,特别是海 军的差距大, 船舰不齐,水师尚未练成,难遽与西国兵船决胜大洋!�(%。以前与西方的几场 战争, 很明显地表现出清朝在海上战争的弱势,当中国的海防实力还不够的情况下, 与法国 开战是不明智的。二是一些比较激进的官员提出由清政府暂且接管越南, 以免落入法国之 手。张佩纶上奏 %保小捍边当谋自强折&: 夫我不取越, 越终折而入于法,不如暂取而还封 之,戍越裳即以固吾圉。!�(& 持以上两种意见的人不多,当时大多数士大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对于传统的宗藩关系 断然不愿放弃,况且越南紧靠滇、桂、粤边境, 他们认为应该 保藩固边 !, 不希望与法为邻。 在南方边境上有一个专横的欧洲强国作为邻居以代替软弱的越南人是不愉快的; 抛弃对 越南的宗主权,不论它是怎样的虚假,是更不愉快的; 而最不愉快的乃是认定中国自己的虚 弱无能,没有打仗就承认失败。!�(∋因此,他们赞成曾纪泽 示以形势!的策略。像丁日昌、周 德润、刘坤一、张树声等认为法国图越, 对中国而言是 震邻切肤之灾也, 此唇亡齿之患 也。!�∗)故提出 联越抗法 !。丁日昌建议: 以查办土匪为名, 驻扎关内,与越王或亲信执政 速商自强事宜, 及联络外交之法。!�∗�刘坤一也说: 以助剿土匪为名,密与该国君臣共筹防 法之策。!提出一面 酌派兵船游奕越南洋面,以壮声威 !;一面 由广东、广西选派明干文武 大员统带劲旅,器械务须精整, 衣装务须鲜明, 出关驻扎谅山省等处 !�∗ 。 但是这样做容易导致 衅自我开!, 使得法国有发动中法战争的借口,为了避免中法战 争,又能保卫南部边疆,一些大臣提出 助刘抗法!, 即暗中助刘永福的黑旗军对抗法军, 阻 止其北上侵略之势。庆裕上奏说: 告 (刘永福 )以内地已预筹精兵粮饷,以备不虞, 俾刘永 福有所恃,以鼓其气; 法人有所忌,以遏其萌2 2仍暗使刘永福多集精壮为决战之势, 冀以挽 救,并嘱黄提督持重防守,相机以应, 切忽兵自我开,致有借口。!�∗!清政府采用了比较折中的 助刘抗法!的意见,并要庆裕命留越桂军统领黄桂兰妥办布置防法事宜, 并暗助刘军。于 是黄桂兰率援越桂军进扎北宁,与刘永福也开始接触。 但当时越南政府的行为却让清廷无法制定明确措施。一方面越南获悉法军要进犯北圻 的消息,通过朝贡向清政府求援: 未闻此信之前, 国王已饬使臣于进贡之日, 亲向天朝求教 2 2惟求垂念下国世守藩封, 速赐解救。!�∗∀ 现在下国自度以力拒法, 总难深恃, 惟欲仰求 天朝,明认下国为藩属,代向法人理论。!�∗#但另一方面,等到黄桂兰与越南官员暗中联络时, 却让其十分沮丧, 各南官亦觉慢不经意。! 就访山川形势, 则含糊寡言, 再向借阅地图, 则 吱唔搪塞!�∗∃。 越南的这种态度在光绪八年李维业攻取河内一事中得到体现。法国对于当时越南不时 求助于中国,并积极备战防守的行为十分不满, 河内城公开地在我们的附近修筑工事自 卫,这是一个必须消除的危险。!�∗%决定给他们一点教训,在 1882年 4月 25日攻取河内。其 计划是: 一面加强对安南的控制, 一面向红河上游推进, 越过安南东京同中国南部通 商。!�∗&法国希望越南政府能够放弃防卫,特别是放弃与中国联合抗法的念头, 危险来自人 们投入中国的怀抱,把国家奉送给中国匪帮, 组成一支雇佣军。!�∗∋交趾支那总督说: 它 (越 南 )刚刚受到的教训对它是一个有益的警告, 我希望,它会从中得到教益。! 我将利用我们 取得的这一胜利,使谈判进行得更快。!�+)法国显然不愿意与越南人处于敌对状态, 这对于法 ∃109∃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国在越南的利益没有好处,一星期后,河内又被退还给越南政府。法国的政策是 利用武力 行动取得的优势,在红河流域确立我们的影响,而不在于实际占领。!�+�这一策略很快取得实 效,越南政府决定与法议和,解散已调集的官员,并迫令黑旗军撤回保胜。 这件事情如此解决,使得中国很为难,清廷关于此事在四月二十五日令群臣复奏, 当时 分主战和主和两大派。 主战派多为张之洞、陈宝琛等清流派官员以及滇、粤、桂三省督抚为主。他们要求政府 继续留守在原地,不要撤兵。主要原因是害怕法国会乘势入侵云南边境。 在阮氏事我不 专,奉法惟谨,放虎自卫,坐取灭亡,本无足惜。2 2特越折而入于法,则滇、粤水陆, 处处逼 于他族。彼既定越南,挟新胜之威,以与我争隙地, 责逃人,廓商岸,求取无厌,衅端必作。!�+ 张树声奏曰: 今日中国备边之策,惟有令滇、粤防军守于域外, 仍以剿办土匪为名, 借图进 步,既为我军驻守之地,或免法军蚕食之虞。!�+!张之洞则提出十六条步骤,认为 今日事势, 不防不可,欲防不能; 非庇属国无以固我圉之计,非扬威无以为议条约之资。!�+∀他俩以及刘 长佑等都建议政府出兵援越抗法。陈宝琛等人提出了 存越固边!的策略, 在边境重地部 署,并集水师分布粤洋,还欲联络各国进行干涉,他及张佩纶、唐炯等还主张继续联络和支持 刘永福抗法。 清流派官员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浸润很深, 且他们并没有与洋人打过交道, 缺少实际经 验,对于中国的军事实力过于乐观,对军饷问题、武器调配问题、作战路线等等也没有考虑周 全。他们捍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神值得敬佩,但却走上了想用战争把西方人及西方的 思想制度逐出中国的道路。他们有着排外主义的思想, 认为 在外国人能够把中国夷为殖 民地以前,他们将首先从经济上剥削它,搅乱它的社会秩序, 干扰它的法律程序, 最后使它道 德沦丧。2 2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目的是要熟悉中国的地理和社会情况,以便进行他们的政 治侵略。!�+#故他们害怕法人进入云南边境与中国通商,坚决避免法国势力侵入西南。 主和派则主要是李鸿章和裕宽, 恭亲王、郭嵩焘、曾国荃等也反对与法作战。 裕宽主张中国不要卷入法越矛盾中: 越南积弱已久,政令不修,此次法人之谋, 越人初 非不知,而竟不能预为之备。2 2窃以为宜听越南自为之,中国不必预闻其事也。!�+∃ 李鸿章对此事看得比这些大臣都清楚,他指出越王很早就想靠法国来摆脱与中国的藩 属关系: 越王当日见中国内地多事, 颇欲依附法人, 故两次定约,内多违碍中朝之语, 不肯 申报。迨中法国狡谋,处处受制,惧其鲸吞蚕食,力不能支, 又不得不求上国援助。!�+% (越 ) 乐为自主之国,不愿为中国统属,居心实不可问。!�+&所以, 为一个并不忠心的属国去与强敌 开战, 没有必要: 越已阴降于法,而我代为力征经营, 径与法人决裂,则兵端既开,或致扰乱 各国通商全局,似为不值。更恐一发难收,竟成兵连祸结之势。!�+∋至于法国靠红河进入云南 通商会威胁边境安全一说,他认为 滇境通商, 他日果得人妥办, 于国民决无大损,可于各海 口通商之事验之。法人既得越南,形隔势阻,岂能遽入滇粤? 但使妥订约章,画界分守,当能 永久相安。!�,)他不愿意开战还在于了解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如法国: 海上实未可与争锋。 陆路则我众彼寡,我主彼客,苟能机器精良,饷糈充备,未始不可与战。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 不败, 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 李鸿章的意见符合当时一些改革派人士的主张。 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 而不在 领土。!因此,较好的方针是 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 ∃110∃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时值在法国的曾纪泽也提出自己的意见: 若圣威赫怒, 选将厉兵, 驱法人以固我圉, 开 通商以弭各国,则中国振奋之道在此一举,策之上也;慎防边境,暂置越事于不问,策之中也; 目下并通商之语拒之,将来滇壤既与法邻,事势逼迫,又允商务,策之下也。22纪泽愚见以 为设法通商,与各国公议越事,不惟可以固我圉,皆可以存越祀。!�,!他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颇有道理, 特别 是通商,让各国在西南边境保持均势,互相牵制,以免法国势力过大不利于西南边境的稳定。 但是决策者的犹豫不决显然已经丧失了 驱法人以固我圉 !的军事时机, 当法国在越南的力 量日趋强大之时,与法人开战并不是好策略,还是 慎防边境 !的做法比较妥当。 政府在主战主和中摇摆不定,于是既在边境部署军队,又谋求外交谈判的途径。 光绪八年十月,李鸿章与宝海达成 %李宝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三款。但是法国政府否定此协议, 好战 的茹费理 (M. Jules Ferry)取得政权, 并提出为远征东京拨款五百五十万法郎的军费案, 时 值李维业在越南被黑旗军歼灭。1883年的法国已不再是十年前那样虚弱无力, 不会像安邺 被歼后很快撤兵,这次使得远征军费提案在 1883年 5月 15日被全体一致通过了。茹费理 政府十分强硬: 若欲稍侵甲戌年约之权利,法国断不稍退让,即与中国失和,亦所不恤。!�,∀ 法国已积极准备与中国开战,但是清廷中主和主战两派仍交锋激烈。李鸿章主张放弃 越南, 固守边界, 今惟仍由滇、粤量力添兵进扎, 严明约束, 固我边防, 徐观其变, 再作区 处。!而 勿惑浮议,激成祸端, 致误全局。!�,#而主战派仍然坚持助刘援越抗法的决策, 提出 我欲和则法必战,我能战则法自和!的观点。两派各有自己的道理, 清政府受李鸿章的影 响,避免谈抗法之事, 但同时给滇、桂等省增拨饷械,加强边防。 1883年 %顺化条约 &的签订使得清廷非常震惊, 因为此时越南已经放弃抗法,撤兵罢团, 只剩下黑旗军孤军奋战。一方面,滇境的清军闻知越南投降于法国,军心动摇,意志消极, 撤 退了驻扎山西的军队,而粤军也准备撤军。刘永福叹道: 但滇军一退, 粤军继离,值此人心 惶惶之秋,岂不更形解体? !�,∃而另一方面,朝廷的主战派群情激愤,要政府备战。于是, 清政 府决意不撤回入越清军,继续援刘抗法,并赏黑旗军银十万两。山西一战, 中法战争正式拉 开序幕。唐景崧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 命李应章、贾文贵两营张旗著号衣列队三日, 以示为 我军驻扎之地,犯必开仗, 初,滇、粤军驻山西者皆黑旗,无号衣, 假称刘团, 官军明目张胆自 今日始 !�,%。 这一阶段,清政府采用的是战与和并行的措施。 主战方面:一是中国对法国的意图并不很了解,认为法国会威胁边境安全。而不了解当 时法国并不想与中国发生战争, 1882年 5月 2日,交趾支那总督特别向李维业重申 您必须 避免与帝国部队发生任何战斗!�,&指示, 因为 欧洲的形势不允许法国进行长期的、耗费巨 大的战争!�,∋。二是本应抛弃的旧时的宗藩体制却没有放弃。越南本是独立的国家,并不属 于中国版图之内,应该承认其独立。但这一观点在当时情况下是很难转换的,中国自行发展 的历史太悠久了,又有着很深的传统思想观念,在受到外来力量打破内部平衡时,陈旧传统 的观念仍有着很强的惯性,主战的清流派多受此观念影响。 清政府听从了主战派的意见援助越南,而越南政府却首鼠两端, 软弱无比,一边想拉中 国对付法国的侵略,一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乖乖听法国人的话。清廷又不愿法国知道自己 援越而认为中国是在 挑衅 !,故借用助剿土匪之名,一些部队且以非正式军队的样子驻扎, 因而援越抗法只是意愿而没有实效。 ∃111∃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主和方面,多为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眼光较长远的大臣,比如李鸿章、裕宽、奕訢等, 他 们在处理对外事务的时候已逐渐摆脱宗藩体制的影响,从实际出发。这一阶段曾纪泽和李 鸿章都分别在国外国内展开外交交涉,并希望英德等国能够进行调停。 曾纪泽与英国的葛兰斐尔勋爵 ( Granv ille)会晤,询问英国对 1874年条约的看法。英国 方面指出: 我们在当时曾提出抗议, 但从巴黎方面得到再度保证说, 我们在安南的利益不 会受到排挤。!�−)作为在中国所具有利益最大的国家, 英国关心的是其在中国西南利益是否 能得到保障,尽量维持中法间的和平,避免两国开战对其贸易有不利影响。李鸿章曾想利用 英国的力量来遏制法国的势力深入进程, 建议 英国应同安南缔结条约,以制止法国人的行 动。! 但威妥玛认为, 法国人的地位已经这样稳固, 要加以制止是办不到的。! 他劝告中国 人避免冲突 !�−�。显然对于英国人来说,最好的结局是中国与法国能和平签订一个西南通商 的条约,这样英国也就能获得与法国同等的利益。 德国则希望中法战争能够爆发, 使其能从中大发战争财。 德国的观点很明显, 并不难 知道, 因为巴兰德唯一的信条就是混水摸鱼,认为一定要把水拼命搅浑。他先是不断在宝海 耳边聒噪,说法国应当侵入安南东京,然后又突然由激烈攻击一切中国事物, 变为极力支持 中国方面。!�−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外交成就是李宝条款的签订。条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规定 云南开放通商; 安南 东京受法国 保护 !,但边界地区除外;法国尊重安南的自主权。!�−!虽然国内有反对之声, 但 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一条约。可不巧的是, 法国方面茹费理当上总理,他断然拒绝了此条约。 出现这种变化显然是中国的不幸,法国方面的强硬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国内主战派势力 的上升。但外交仍在进行, 曾纪泽先后请俄国、英国、美国等出面调停, 但是俄国婉拒了, 可能他认为法国人执着于他们的政策, 俄国如果试图加以劝戒, 只会丧失它在巴黎的影 响。!�−∀而美国则被法国拒绝, 美国公使非常热心于调停, 但并无进展。!曾纪泽只能再度请 英国调停。 葛兰斐尔向他保证,他正在密切地注意着机会。!�−# 对于请求其他国家帮助调停的作法, 可以说是一种外交上的进步。中国有 以夷制夷 ! 这种历代王朝对付边境邻国或少数民族的传统手段,但是面对西方列强是难以奏效的,因为 中国本身必须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使这种政策生效!�−∃ ,故此时 以夷制夷 !的做法与以前有 很大不同,中国开始慢慢学习在新的国际关系体制下, 利用西方各国内部矛盾进行斡旋, 虽 然成效不是很大,但是毕竟改变了以往在国际外交舞台十分孤立的情况。 三 第三阶段从山西之战到清政府正式向法宣战。 山西之战大败,朝廷依旧徘徊于和战之间。李鸿章这时上奏: 臣惟中外交涉, 每举一 事动关全局,是以谋画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 而败挫之后, 又不宜轻于言和。!�−%于是, 清政 府要求防守北宁,但此时战情已很不同,中法实力差距悬殊, 北宁一战, 中国大败。朝廷严惩 失事的援越桂军将领,慈禧趁此机会,全体撤换了军机大臣, 建立了听命于她的新的军机处, 两广总督张树声及驻法公使曾纪泽也受到连累。 清政府原来 示形慑敌,援越抗法!决策已遭失败, 北宁败后,法国发起强烈攻势, 并把 ∃112∃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战火延展到中国的台湾。 这时,形势转为保卫边疆海防、抗击法军侵略的斗争, 朝廷的官员们激起了强烈抵抗乃 至复仇情绪。面对此种情况,新的军机处强力主战, 原来主和派的一些人也开始谋划战策, 从前北京主和之党, 今必附入主战之党矣。盖主和之党, 原期法人仅攻红江口岸; 今见其 贪得不已,擅过中国所准之地, 遂不能再主和议也。即李中堂竭力周旋友邦, 亦不免更改其 初意耳 !�−&。 但是,李鸿章并不想放弃和议,希望及早从法越的问题中脱身, 他于光绪十年三月廿五 日致总理衙门: 似将来此事收束亦只能办到如此地步 (若此时与议, 似兵费可免, 边界可 商;若待彼深入, 或更用兵船攻夺沿海地方, 恐并此亦办不到 )。与其兵连祸结, 日久不解, 待至中国饷源匮绝, 兵心、民心摇动, 或更生他变, 似不若随机因应, 早图收束之有裨全局 矣。!�−∋ 四月十二日,李鸿章与福禄诺议定%中法天津简明条款&并各自呈报本国政府。 四月十五日,清政府有旨: 将李鸿章与福禄诺所拟五条呈览, 不索兵费, 不入滇境, 其 余各条均与国体无伤, 事可允行。!�.) 法国对福禄诺的批复是: 奉国旨: 予汝全权, 无须利 至,即可与李大臣押定。! 十七日,两人签约。事至此时, 本来中法战争该结束了, 但是法国提出修改第二条款: 提督米禄拟二十日后即派法兵或越兵前往高平、谅山; 四十日后前往保胜至红河两岸。无 论何处,宜调置法兵或越兵前往攻击黑旗或其他匪党,中国兵营宜限时退出。!�.�由于朝廷没 有指示,李鸿章只好含糊应对, 没有定下明确的撤军限期。 原约调回边界, 福酋临行又请 限期撤兵,鄙固未允, 然不得谓非照约行事也。!�.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法国去接受谅山等地时遇到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因未接到撤军的命 令要求法军统帅度日业 ( Co lone lDugenne)通告法局, 法国远征军总司令本也要求度日业如 遇中国军队须要及时请示,但他却没有,并叫嚣若中国不尽快退兵, 他将发起进攻。清军方 面由于没收到政府的明确指示,和战不定, 战亦违旨, 退亦违旨。!而国内主战派一直反对 %中法简明条款&,又加上获知法国有违背条约中决不伤碍中国体面一款,于是, 清政府决定 对法不再退让, 严饬各营仍扎原处, 不准稍退示弱, 亦不必先发接仗, 倘法兵竟来扑犯, 则 衅自彼开,惟有与之决战, 力遏凶锋。!�.!观音桥之战, 法军败退。 这次事件,给了法国索要赔款的借口。关于索赔问题,中法展开一系列谈判。 闰五月初六,法国驻华公使向中国索要赔偿: 此等明明许定之事, 复又变更,且将一攻 打之责任在中国, 无论明暗攻打, 法国定欲暂存应得赔补之权。!�.∀中国拒绝赔偿: 贵国官 兵既欲巡边,何以不待详细条款议定之后,又何以不先知照贵署大臣明告本衙门,以便转行 中国滇、粤各防营知悉,而遽行前进攻打, 核与简明条约第二款 ∋不虞有滋扰之事 (相背。似 此情形,贵国官兵应任攻打之责,认赔补之费也。!�.#当时任驻法公使李凤苞也在巴黎与茹费 理展开交涉。赫德也介入中法索赔之事中,进行调停。 法国当时认为中国已不堪一击, 稍微施加压力,就会乖乖听话。而清政府不肯赔偿的原 因是: 如果赔偿, 则表明中国违约并且示弱,然而此事错并不全在中国, 法国也有责任, 法国 先挑起战端,中国自卫不得不抵抗, 这件事是个误会,中国不应该赔偿。 中国国家因有难 处,未即撤兵,原以为贵国必能体谅, 故即告明系中国之兵。此即可见中国诚实对人, 毫无掩 ∃113∃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饰也。乃谢使误会,以为系中国指使谅山之兵与法兵交战,竟未思法兵忽然进攻,岂能坐以 待毙, 不还枪炮耶? !�.∃中国 不能认此无名兵费!�.%。 眼看谈判不成,法舰马上于六月十五日袭击基隆,重新挑起战端,刘铭传积极防守备战, 打败法军。但七月初三日马江一战中, 中国水师受到重创, 福建舰队全军覆灭,损失惨重。 这迫使清政府于初六正式下旨对法宣战, 并正式接纳黑旗军入清军序列,原先谈判所做的努 力都白费了。 这一阶段主和派虽仍在努力,但国内主战势力空前高涨。 恭亲王同李鸿章一致愿意 言和,可是他们两人都正受到排斥。!�.&李福草约的签订,原本已让李鸿章看到从法越问题上 抽身的可能性,可两次原本可以得到和平的条约,却连遭变故,对于李鸿章的打击是沉重的。 和平受阻固然有国内主战派的因素, 但法国也需付重要的责任。 法国的执政者,如果真正 是聪明的,就应该认识李鸿章的困难,就应该在他已经给了他们很多之后避免强迫他出手, 就应该抓住实质,不必过分重视那取得这实质的方式。!�.∋在外交无力的情况下,主战派逐步 取得主导地位也就难免了。 四 第四阶段从中国正式宣战起到%中法停战条约 &的签订。 1884年马江海战以后,中国民族情感迸发,上下一心抵抗法国侵略。法国海军提督孤 拔 ( Adm ira lCourbet)几次轰击台湾基隆及淡水炮台,但是在刘铭传的积极防御指挥下, 对法 军狠狠击退,使其对台湾很难有进一步的占领。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等国想要进行调停。然而不仅是总理衙门的大臣 断然拒绝考虑 作任何让步 !,李鸿章也 强调地宣称, 中国现在除同法国开战, 别无抉择 !。 至于赔款, 在 福州事件以后,一个子儿也不给! 他说: ∋我宁愿看到十八行省徒沉海底。( !�/)中国显然此 时一意抗击法国,对各国的调停不寄希望。 中国希望,如果可能的话, 避免调停,因为美国 的努力并未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俄国据悉有它自己的企图,德国则被认为希望使战事继续下 去, 1 1 1 英国也有同样情形,因为它希望摆脱法国在埃及的对抗。!�/� 10月 23日,法国海军提督孤拔 ( Adm ira lCourbet)对台湾海岸宣布了封锁。此举被评为 对外国人非常严重, 可是对中国人几乎毫无损害!�/ 。 1885年 2月,法国政府称自 2月 26日起,米将作为战时违禁品处理,这对英国的商业 利益有很大损害, 英国商人经营有大额的米粮托运, 因此他们受到的损失将最重 !�/!。英 国与法国的矛盾在加剧,英政府寄望于调停来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1885年,光绪十一年。虽然在冯子材及苏元春的出色率领下, 清军于农历二月中打了 几场胜仗,特别是初七、初八的镇南关大捷及十三日克复谅山。但是从整场战争中看中国损 失惨重,特别是海战中已无反败为胜的机会, 中法之役用三千余万两 !�/∀。在福建马江之 战中,苦心经营了 18年的中国福州船政局受到严重破坏, 福建水师主力丧失殆尽。损失大 大超过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全部费用,也多于慈禧修颐和园的花费。清廷即使有心也无力 继续打下去。这样,英国人赫德及金登干成为清廷的代表与法国进行谈判。 1885年 6月 11日,李鸿章和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 %中法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基本沿 ∃114∃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袭了 1884年李福草签%中法天津简明条款 &的内容,可以说经过了一年的斗争, 又回到原来 的地方。 晚清政府见好就收的外交表现, 引起当时及以后许多人的争议,说清政府放弃收复失地 的时机,卖国误国,中法战争是一场 不败而败 !的战争。纵观整场战争的实际情况,这种观 点值得商榷。 围绕法越问题清政府不断在进行外交努力,然而一个缺少武力支撑的弱国, 外交异常艰 辛,除了尽量减少国家损失以外,不可能有其他作为。像欧洲的一些小国可以与大国结盟来 保护自己,但是中国的情况十分特殊。首先,它并不是一个小国, 心里上难于屈从于原本被 自己称为蛮夷且侵略过自己的国家。其次,就算中国愿意,这种结盟的方法也很难奏效。实 际上从晚清外交来看,中国想与西方强国结盟的愿望是越来越强烈的, 中国 在八十年代和 九十年代期间,强权政治,特别是均势观念以及同强国结盟的观念, 风靡一时!�/#。特别是对 英国, 中国方面仍在暗示,要采取旨在同我们 (英国 )结盟的行动!�/∃。但西方列强在中国 的不同利益虽会产生矛盾,可 在中国当地,外国彼此之间在种族上的联系是非常之强 !�/% 的,西方的白种人与东方的黄种人由于战争激发原有思想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互相仇恨心里, 也很难使他们联合起来。况且,谁也不能完全占有中国而不受到其他国家的围攻,即使对于 英国也是如此。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外交受到了这种共同的种族利益感的很大牵制: 因 为它不敢轻率地破坏西方永远无敌的信念。!�/&显然列强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比较有利, 能够 胁迫中国做出让步。 清政府作出过想避免引发中法战争的努力, 但这是困难的。一方面担心法国的势力会 通过越南深入西南地区,想与法国之间保留安全的缓冲带;另一方面又害怕开战,一旦打输, 所签订的条约会使自己有很大损失。这种矛盾心理,使其在和与战的时机问题上把握不好, 但不管怎么说,清政府做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并不是卖国的。对于两次 和约 !, 清政 府都进行让步,批准了条约,但法国政府的一意孤行却导致谈判的破裂。在对法战争的问题 上,虽然由于派系间的矛盾使在前期的援越抗法中出现不少问题,但福州马江之役后, 清廷 不畏强国而宣战,体现了满清朝廷强烈的民族情感, 上下一心积极迎战的决心,这在后期的 几次重大胜利中起了关键作用,并增加了谈判的砝码。应该说,这时的积极主战是一个明智 的抉择,因为此时不仅仅牵涉越南问题,法国已进攻福建和台湾。清政府没有再像先前犹豫 不决, 而是当机立断决定宣战, 对于西方列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震动,显示了中国人维护主 权的决心。 谅山大捷后,清政府实在无力继续战争, 如果法国了解到中国的枯窘衰竭而继续推 进,中国可能完全崩溃。!�/∋而且, 当时 中国的外交和战略形势实际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 位。中俄关系和中日关系因中国在朝鲜的地位问题而闹得很紧张, 而且谣传法国人正想在 北面帮助日本人与中国交战。此外, 中国也因行政和后勤方面的严重困难而大伤脑筋。!�0) 这样, 趁胜签订条约, 已把损失降到最小。 中法战争的结果在西方世界中产生不小的震动, 在远东的外国人全部都有这种不安 的心情。黄种的军队第一次同欧洲人短兵相接而没有丢脸。!特别法国的陆军在欧洲数一 数二, 中国的军队能与之相持多年,在最后还打了几场胜仗, 这使得 有许多人认为, 这次战 争将证明是 ∋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 (。!这种影响一方面使那些对中国怀有不良企图的国家 ∃115∃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 起了威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担心 中国既同一个大国兵戎相 见而坚不屈服,将会重新∋妄自尊大 (起来;担心有朝一日, 谅山的克服也许会扩大为一切西 方人的被逐出远东!�0�。这样,西方各国就不免采取措施来限制中国变强。同样,这场战争 后期的胜利也使主战派的势力有所增加, 使清廷对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估计得过于乐观,并影 响到了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 虽然此阶段清政府在法越问题上仍受传统思想影响,处理时犹豫不决, 没有明确的对法 方针, 外交交涉也依然很大程度上强调与越的宗藩关系。但是,中法战争作为晚清几次中外 交战中,在签订的条约上损失最小的一次,既未割地、也未赔款,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交上的 一大进步。特别是在晚清这种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 清政府所做的外交政策也是难能可 贵了。 注释: ∀ 袁伟时: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96页。 # 杨公素: %晚清外交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59页。 ) %申报 &影印本第 23册,第 49页。 ∗+ 0��� ��!��∀��∃�∗!�∗#�∗∃�,!%丛刊续编∃ 中法战争 &第 1册,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 75页、第 76页、第 34页、第 35页、 第 19- 20页、第 7页、第 12页、第 73页、第 112页、第 116页、第 168页。 ,%清穆宗实录 &第 362卷。 −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丛刊∃ 中法战争 &第 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 331页、第 333页、第 380页、第 87页。 / �� �(∋ [美 ] 马士著: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 2卷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第 378页,第 381页、第 394页。 ��#�(#�∗∀%中法越南交涉档 &,第 12页、第 230页、693页。 ��% %曾惠敏公遗集 &文集第 4卷,第 1页。 ��∋�+#�, �−∃�/#�0) [美 ]费正清 :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5年版,第 85页、第 203页、第 188页、第 177页、第 228页、第 287页。 �(� �( �(∃�∗%�∗&�∗∋�+)�+� �,&�,∋�.∃ %丛刊续编∃ 中法战争 &第 3册, 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 447页、第 449页、第 449页、第 540页、第 90页、第 538页、第 539页、第 575页、第 547页、第 549页、第 279页。 �(!�(∀�,∀�,#�.� �.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丛刊∃ 中法战争 &第 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 256页、第 256页、第 48 页、第 45页、第 100页、第 161页。 �(%�∗)�∗� �∗ �+ �+!�+∀�+∃�+%�+&�+∋�,)�,�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丛刊∃ 中法战争 &第 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98页、第 89页、第 87页、第 92页、第 105页、第 111页、第 116页、第 121页、第 44页、第 159页、第 197页、第 323页、第 158页、第 307页、第 306页、第 355页、第 381页、第 394页、第 395页、第 425页。 �(& %中法战争资料续编 & ( 1) ,第 84页。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丛刊∃ 中法战争 &第 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 303页、第 101- 102页。 �−)�−� �− �−!�−∀�−#�.&�.∋�/)�/� �/ �/!�/∃�/%�/&�/∋�0� [英 ] 季南著: %英国对华外交 ( 18801 1885 )&,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 90 页、第 91页、第 91页、第 93页、第 95页、第 97页、第 127页、第 394页、第 151页、第 153页、第 173页、第 177页、第 203 页、第 182页、第 187页、第 181页、第 148页。 �−%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第 9卷,第 1页。 �/∀%清史稿 &第 125卷,食货六,中华书局 1976年版,第 3710页。 (责任编辑 � 朱加荣 ) ∃116∃ 近代军事∃ 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
本文档为【中法战争中的晚清外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755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22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