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so环境管理知识体系

iso环境管理知识体系

举报
开通vip

iso环境管理知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一.ISO14000认证的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ISO14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具体措施,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评审、产品生态标志、产品生命分析等多个方面,它吸取了世界各国多年来的经验,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满足各方面要求、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际竞争的需要、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企业都越来越...

iso环境管理知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一.ISO14000认证的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ISO14000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具体措施,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评审、产品生态标志、产品生命分析等多个方面,它吸取了世界各国多年来的经验,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满足各方面要求、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际竞争的需要、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企业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环境形象;而一旦出口商品的生产厂家建立和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则意味着能够有效地突破“绿色壁垒”,从而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众所周知,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从个别的公害污染事件逐渐演化而成的,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由自我约束扩展成对外约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世界敏感的话题,不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更是采取限制行动,把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这就给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了新的“绿色壁垒”,从而使他们的产品更难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一个公平的、透明的、非歧视的贸易制度,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而ISO14000系列标准恰恰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一系列标准对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促进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与1993年,在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决定开始制定的标准。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全球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动措施。 ISO14000标准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科研机构、机关团体、学校等,当然也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型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会给企业带来众多的直接利益和潜在利益,例如: ————消除绿色壁垒; ————节能、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公共关系; ————促进企业良性地长期可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的利益,ISO14000标准一经正式颁布,立即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热烈响应,其发展趋势超过了当初ISO9000标准颁布时的势头。 可以说,ISO14000认证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卡,今后没有取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将很难立足于国际市场。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以ISO14000对我国出口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例如,日本索尼、精工等企业决定在1998年底,其所有工厂皆能符合ISO14000的标准;松下电器总部要求其海内外208家生产型企业必须于1998年前取得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和约。 早在1996年颁布ISO14000标准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做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则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成“绿色贸易壁垒”而带来损失。 因此,加入WTO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将被新的非关税壁垒所取代,其中有关环保的“绿色壁垒”将会占据重要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就成为近期必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将能帮助企业化解来自国际市场的强大的贸易压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中国产品开拓更广阔和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ISO14000认证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卡,今后没有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将很难立于国际市场。 倍数正是这样一本来自于实践的实用型参考书。本书作者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可以使读者对ISO14000系列标准有清晰的了解。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加入WTO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将被新的非关税壁垒所取代,其中有关环保的“绿色壁垒”将会占据重要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实施GB/T24000—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就成为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如能得到解决。将能帮助企业化解来自国际市场的强大的贸易压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中国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申请认证的势头方兴未艾、蒸蒸日上。欧盟早在1993年7月就颁布《环境管理审核规则》(EMAS),并已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由于意识到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加之欧盟的环境基础好,许多企业已经申请了EMAS认证,目前,欧盟各国企业正积极申请ISO14000认证,日本企业界也接受当年未积极申请ISO9000而导致被动的教训,在ISO/TC207制定ISO14000时,日本就多次派代表团参加会议,之后又以最快的速度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目前,日本获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数量名列前茅。与日本类似,美国也吸收了ISO14000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仅工业界就约有4000名代表参与ISO14000标准的制定。 众所周知,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从个别的公害污染事件逐渐演化而成的,世界各(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有自我约束扩展成对外约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敏感的话题,不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更是采取限制行动,把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这就给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新的“绿色壁垒”,从而使他们的产品更难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一个公平的、透明的、非歧视的贸易制度,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而ISO14000系列标准恰恰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一系列标准对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促进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为什么ISO14000标准会具有上述的作用呢?主要是因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在制定该标准时,规定了十分明确的指导事项: 1)​ ISO14000系列标准应具有真实性和非欺骗性; 2)​ 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新信息应有意义、准确和可检验; 3)​ 评价方法、实验方法不能采用非标准方法、必须采用国际标准或技术上能保证在现性的实验方法; 4)​ 应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但不应该泄漏机密的商业信息; 5)​ 非歧视性; 6)​ 能进行特殊的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培训; 7)​ 不应产生贸易壁垒,保证国内、国外的一致性。 ISO14000标准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科研机构、机关团体、学校等当然也是应用各类大、中、小企业。 综上所述,由于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当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正式颁布后,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烈响应,ISO14000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各国的企业界人士达成了共识:ISO14000认证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卡,今后没有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将很难立足于国际市场。 三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ISO14000系列标准,以极其广泛的内涵和普遍的适用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特点主要有: 1)​ 标准的自愿性 企业进行自身环境管理的活力逐渐由政府的强制管理转向由于社会的需求、向关方和市场的压力。ISO14000标准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管理的主动自愿式和满足企业环境管理的需求而设计和制定的标准没,以为企业提供自我约束的手段,改进企业的环境绩效。 2) 标准的灵活性标准将建立环境行为标准的工作留给了组织自己,而仅要求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实施或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该系列标准没有建立环境行为标准,它们仅提供了系统地建立并管理行为承诺的方法。也就是说它们关心的是“如何”实现目标,而不注重目标应该是“什么”。 3)​ 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ISO14000标准的龙头标准ISO14000标准的引言中指出,该体系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组织,并适用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标准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任何组织,无论其规模、性质、所处的行业领域多可以建立自己的环境体系,并按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实施,也可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 4)标准的预防性 这一系列标准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强调从污染的源头消减,强调全过程污染控制,加强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到保证企业的环境目标实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效果评价则将产品的环境影响及企业的绩效评估也纳入环境管理之中,可使其产品最初的设计阶段和企业活动策划过程中,比较、评价其产品或活动的环境特性,为决策提供支持。 四 ISO14001的主要内容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的典型的PDCA系统化管理模式,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评审”(Action)。这一模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是由5大部分,17个核心要素所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保证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实施。 1)​ 环境方针 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最初工作之一,组织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立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反映了组织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其总目标,并具有对持续改进和污染以及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两项基本承诺,环境方针为组织制定的目标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2)​ 规划 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划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地控制本组织的环境问题以实现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为了达到此目的,本组织在建立之初,首先应全面系统地调查和评审本组织的总体环境状况,识别出其环境因素。其次在全面识别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还应对其进行评价,确定出重大环境因素,作为设立目标指标的依据。 ——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是ISO14000的基本要求,并确保这些要求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被遵守和保持。 ——设立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技术可选条件,财政经营情况,相关方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设立有关层次的环境目标指标。为了完成每一项指标,应有详细的实施方案予以支持,包括规定相应的职责,采用的方法、步骤、时间进度表等。 3)​ 事实与运行 目标指标和相应的环境管理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管理要素进行支持。包括以下几方面: ──确定组织机构和明确职责分工。成功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之一是使全体人员,从最高管理者到生产线上的工人都积极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让所有人员明确他们对实现的环境方针和目标能作出什么贡献,应担负什么环境责任,并且拥有什么权力。环境专职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工应当与其他管理体系协调。 ──提供必要的培训。培训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的意识并使达到担任相应的环境职责的能力。培训工作是否充分有效,是能否成功建立并保持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通畅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沟通途径。信息沟通的职能,一方面是把组织内部的活动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是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协调一致。 ──建立文件化的体系并采取必要的文件控制措施。文件化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文件化的体系有助与维持组织活动的长期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是进行体系审核和评审的依据。 ──对关键活动进行控制。要保证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的实现,组织应当对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和活动规定文件化的管理程序,避免非程序化的操作或活动导致重大环境因素失控,产生非预期的不良环境影响。 ──建立紧急准备与反应程序。环境管理体系特别要求设立专门的程序确定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一方面预防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事故发生了,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控制措施使环境影响到最小。 4)检查与纠正措施 无论策划工作多么完美无缺,由于执行人员的素质、技术能力和其他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对方针的目标的偏离,因此需要有自我检查和纠正机制对不符合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对体系的整体实施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体系的检查、评审和纠正措施包括: ──对组织日常运行和活动的监控、测量。需由专门的内审机构来审核; ──由内审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体系整体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体系内部审核; ──对于无论是检测和测量,还是体系内审所发现的问题,都应按规定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体系运行的有关活动应予以记录,作为进行审核和评审的依据。 5)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内审的基础上对体系的持续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管理评审组织可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可能进行改进的领域,并以此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下一次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基础。 五ISO14000标准要求与理解要点 由于各国环境立法的日趋严格,对可持续发展和污染预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用这一环境保护的外部要求,许多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并寻求通过外部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评审或审核,来实现和证实自身的环境绩效水平。ISO14000标准帮助组织改善环境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和持续改进,并为第三方提供了国际通用的评审或审核的依据。 ISO14000标准要求组织在其环境方针中作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标准的其他条款中没有提出组织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不包含任何环境质量、污染治理技术与水平的内容。 因此,组织的技术水平和环境绩效水平可根据组织自身状况确定,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却具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管理系统。ISO14000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ISO14000标准突出强调了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要求。要求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控制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影响将污染预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之中。 ISO14000标准的第四章是标准的核心内容,它论述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构成和要素要求。下面介绍该部分的理解要点。(为了方面对照标准阅读,该部分序号采用标准中的原序号,楷体字为原标准条款,敬请留意。) 4.1 总要求 1)​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2)​ 理解要点 ●这一条款不仅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应满足17个要素的要求,同时强调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应继续按17个要素要求进行环境管理。 ●“建立”是指组织从决定按ISO14000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过程,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指标的设定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 ●“保持”是环境管理体系按规定的要求运行,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实行组织环境方针,并通过审核、评审等方法改进提高;也包括在新情况出现时的调整修订,及必要的支持活动等。 4.2环境方针 1)标准条款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行动,予以保持,并传达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2)理解要点 ●遵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是各类组织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环境方针有关遵守法律与其他要求的承诺应与各国的环境管理实际相一致。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表明组织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反映改进的方向和总体要求,环境方针对目标指标的建立与评审具有指导作用,体现污染预防的手段与途径,明确各职能和层次的工作方向。 ●环境方针应形成文件并传达,全体员工应了解环境方针,并将其要求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 ●环境方针应具有公开性,在相关方需要易于获取,制定时也要考虑相关方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公开性或可为公众所获取并不是指组织必须将其方针向外界主动分发、传递或通知等,而是指相关方需要时能方便容易地得到。 ●组织应当对环境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及修订,以适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要求。如果该组织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其方针还应符合后者的环境方针并得到后者的认可。 ●最高管理者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他们拥有组织的决策权,也是组织独立职能与行政管理能力的实际体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环境方针,有利于将环境管理纳入全面管理中,实现组织生产、经营目标与环境目标的统一。 4.3规划(策划) 4.3.1环境因素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理解要点 ●组织的经营、生产、产品、管理都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外部社会对组织的要求也在变化之中,因此,重要环境因素也会由于管理的深入和外部要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应动态地适应这些变化,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必要时调整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和评价依据。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的多个要素均是在评价出的重大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的,如目标指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监测的项目等。 ●识别环境因素适应考虑到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与加工、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还应考虑到组织可控制的与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评价环境因素既应注重已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也要注重具有潜在环境影响的因素。 ●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过程均应按程序要求进行,保证识别与评价的客观性和再现性。标准的附录A对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说明,我们将在下述“环境因素”作为专题加以分析。 ●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应在组织制定目标指标、实施预防和控制等各个方面加以考虑,以将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并提出管理要求(具体见附件一) 4.3.2法律与其他要求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程序中应规定如何确定适用其活动、产品后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他要求,组织还应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2)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有效畅通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及时获取相关掌握最新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以指导组织的环境管理要求,适应外部变化,保证组织持续地符合有关要求。 ●法律与其他要求是与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订、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 ●其他要求可包括:产业实施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官方机构的协定、非法规性指南等,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4.3.3 目标和指标 1)标准条款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与指标应形成文件。” 2)理解要点 ● 目标应具体,指标应量化,指标可设定参数加以考核。 ●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法律和其他要求。 ——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经营状况。 ——相关方的观点特别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相关方的有关要求,应考虑纳入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在制定目标指标时考虑。 ● 标准中明确指出组织在制定目标和指标时应与方针一致,并包括对污染防治的承诺,组织可从下列方面考虑预防污染的目标设定: ——减少废物、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质。 ——在产品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其生产、使用与处置中的环境影响等。 4.3.4环境管理方案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改,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 2)理解要点 ● 根据组织的目标、指标的制定情况和层次,环境管理方案相应地逐步细化,可以具体到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环境管理方案还应根据组织生产、经营、环境管理的优先次序确定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可针对单个过程、项目、产品服务、场所及设施改善等。 ● 在适当和可行时,方案中还可包括对规划、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处置各个阶段的考虑。对现行的和新增加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均应进行这种考虑。对于新的活动应进行环境评审:如产品可从设计、材料、生产工艺、使用等方面进行考虑;又如安装或重大工艺修改,可考虑规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诸阶段,在组织确定的适当时间考虑方案的完成、效果验证等。 4.4 实施和运行 4.4.1 组织结构和职责 1)标准条款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2).理解要点 ● 组织应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予以明确规定,包括任命环境管理代表,形成文件并传达。最高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组织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不能认为只有环境部门才负有这方面的责任,组织内的其他所有部门都不能置身事外。标准要求用结构化的机构设置,确保环境因素管理过程及体系运行中的职责分明,资源充分,这里应包括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的职责,特别应明确生产制造、动力,后勤等各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环境职责,以完成各体系要素所规定的功能。如生产部门对生产活动中各环境因素的管理与控制负有责任;动力部门除了要保障动力供应外,还可负责用电、用水、用气的统计,核定消耗、制定节能措施等。这些职责不必独立于原有职责之外,而应使其自身的职责与环境管理职责尽可能融合起来。 ●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环境管理者代表,环境管理者代表可不止一人,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其职责是建立、实施、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并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由于环境管理体系覆盖面很广,环境管理代表应具有明确的作用、职责与权限,以协调、支配组织的相关活动、部门或人员。 环境管理者代表应向最高管理者汇报体系运行情况,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4.4.2培训、意识与能力 1)标准条款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2)理解要点 ●应制定相应的程序,规定培训工作如何展开,培训应满足组织人员的有关意识与能力的要求,达到预定的培训效果。 标准要求组织识别环境因素时,将重要环境因素与组织因素与组织的活动、相关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以明确什么岗位的人员应得到什么样的培训。 ●标准要求每一个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应严格执行环境方针和有关程序要求、不符合程序规定的潜在后果、本工作岗位的重大环境因素及改进提高带来的环境效益、自身的环境职责、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响应要求等。 ●对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岗位,不仅应具有相当的环境意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应针对不同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使其胜任所负担的工作。 4.4.3信息交流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2)理解重点 ●条款要求对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信息进行程序化管理,保证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信息指与环境因素及环境管理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法律法规变化的信息、外部相关方的环境要求信息,有关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数据;环境管理者代表的任免、监测结果、体系运行的其他信息等。 ● 根据组织各职能与层次的相互关系,内部信息应按程序要求,确保各类信息上下左右的有效传递,特别是组织内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体系运行情况的信息等,应及时、有效、可能准确地交流。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标准条款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描述; b.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2) 理解要点 ● 组织在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时,可参考组织原有的管理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可包括手册、程序及作业指导书、记录表单及其他文件等多种层次和类型。 ● 所有上述文件都是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使用和外部审核,各层次文件间应指出查询途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可以书面文件形式或电子媒体形式建立和保存,也可两种形式并存。 4.4.5文件控制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要求的现有文件,从而确保: a. 文件便于查找; b.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d.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和职责。” 1)​ 理解要点 ●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要组织体系运作有章可循,确保人员操作的文件是现行有效的。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绩效上,而不过分追求一个烦琐的文件控制系统。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系统应包括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文件等。 组织所建立的文件管理程序,应对以下内容加以规定,并按此执行: ——应明确文件的存取位置和简便的文件查找方法。 ——对文件定期进行评审,以确认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确保对环境因素控制和管理起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 ——文件失效后及时从原发放部门和使用场所收回。 ——有些法律性文件失效后还有继续保留必要的或者出于保留知识或信息的要求不能将其销毁的,对这些文件应适当标识与其他文件区别出来。 ●所有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注明批准日期,文件的标识要明确,易于查找。 4.4.6运行控制 1)标准条款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2) 理解要点 ● 组织应根据其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确认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针对这些运行与活动进行程序化管理制定操作要求与运行标准,确保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环境影响。 ● 运行控制程序的制定应重点考虑: ——在没有程序指导时,尽可能偏离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运行与活动,应制定程序预防可能的偏离。 ——应在程序中规定如何进行操作,操作具体要求和运行标准。 ——若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管理要求和程序通报供方和承包方,使他们的行动符合组织有关要求。例如组织应对为其提供危险品运输服务的公司提出;在运送化学危险品时应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专用车辆,并配合应急用品。 ● 运行控制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最具实际工作内容的要素之一,直接控制和改善与重要环节因素相关的运行与活动,保证环境因素的受控,减少环境因素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一般,运行控制的内容可包括项目建设,产品设计开发,采购。储运运输,生产过程,设施维护,动力运行,产品服务,废物处理等等。其中的某些运行与活动可以是由组织的相关方完成的。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2)理解要点 ● 应按程序的要求确定可能的事故和紧急情况,针对各类情况,应采取必要的事前预防措施或制定应急计划。一般组织在识别与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时,已应考虑到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如化学品的泄漏,环境设备的失灵,生产过程的异常排放等。 ● 程序中应规定紧急事故发生的应急办法,并预防或减少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 ● 一旦发生事故和紧急情况,应根据程序作出响应,事后应分析原因,从根源上杜绝同类现象再次发生。在条件可行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仅习惯试验,以判断现有程序的有效性。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监测和测量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与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2)理解要点 ● 组织应制定监测程序,对于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常规监测,程序应明确监测的方法,频率,内容和标准。标准强调要求制定程序,定期评价组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包括需控制的污染排放指标,也应包括组织建设项目,化学危险品管理,有害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多方面。 ● 监测的内容可从环境绩效,运行控制和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三方面考虑。针对组织控制重大环境因素的有关结果 和成效。如污染预防所取得的成果,节能降耗的具体体现等,监测的结果可用于判断组织环境的提高程度,反映持续改进效果。 ——组织的环境绩效。 ——有关的运行控制的监测与测量。 ——目标指标实现程度的监控。 ● 监测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应得到校准和良好维护,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所使用的方法本身也应符合国家有关监测的规定。仪器校准与维护的频率与方法应在程序中予以规定,并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生产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与预防并予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对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 2)理解要点 ● 在体系运行中,出现不符合现象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按程序的规定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进行预防措施。 ● 在处理不符合时,应针对所出现不符合的实际和潜在的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消除影响;纠正措施完成后,还可根据需要验证其效果。组织还应对潜在的不符合,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发生。 ● 组织出现的不符合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应针对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和环境影响大小,分级分层解决;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也应与不符合的严重性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一致。 4.5.3记录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于处理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体系及自身适宜时,用来证明符合标准要求。” 2)理解要点 ● 环境记录反映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实际情况,和对ISO14000的符合程度。组织应制定程序对环境记录进行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查阅,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管理。 ● 组织应对各种环境记录实施程序化管理,记录的管理包括记录的标识,保存,处置等。环境记录应具备有可追溯性,清晰可辨,记录的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和丢失。 ● 记录管理的重点为实施与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记录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实现的记录,组织在体系的实施与运行中,应根据各要素及程序的规定进行记录。保管方法便于存取,检索,查阅,记录本身应作到字迹清晰,标识明确。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标准条款 “组织应制定并保存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程序,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应立足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2) 理解要点 ●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应全面、完整地覆盖组织的所有现场及活动,覆盖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素。 ● 内审包括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受控情况,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等内容。 ● 环境管理体系审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 ——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 ——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 ——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操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的以前审核的结果。 .6管理评审 1)标准条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 2)理解要点 ●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评审之前收集足够的信息,管理评审应对以下内容评审: ——审核的结果。 ——方针的适宜性,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变化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及市场的要求等。 ●管理评审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实施,评审的内容是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目的在于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以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因此,管理评审完成后,应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适宜性作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修改或提高,是否需对其他体系要素加以修改等;管理评审工作形成的结果、结论或决定都应在评审后予以落实,加以实施。 ISO14001:2004内审员培训班   ISO14001:2004内审员培训班    下载报名表   内训调查表 【课程描述】 为了帮助客户培训ISO14000内部环境审核员,使其能正确理解ISO14001标准的条款及内部审核的要求,了解ISO14001最新版本的要求。掌握准备、执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和技巧,为企业推动ISO14001体系提供最佳动力。 【课程帮助】 如果你想对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参考 >>> 德信诚ISO14000内审员相关资料手册 【课程对象】 企业管理人员、从事环境管理认证工作的人员、在EMS实施过程中承担内部审核工作的人员、有志于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人员。 【课程大纲】 第一天 ◆ ISO14000简介及发展趋势 ◆ 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环境、污染、污染物、危害、环境问题、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 ISO14001:2004标准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4.1 总要求 4.2 环境方针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4.3.2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4.3.3 目标、指标与方案 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4.4.2 能力、培训与意识 4.4.3 信息沟通 4.4.4 文件 4.4.5 文件控制 4.4.6 运行控制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4.5 检查 4.5.1 监测与测量 4.5.2 合规性评价 4.5.3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5.4 记录控制 4.5.5 内部审核 4.6 管理评审 ◆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估案例练习 ◆ 环境方针、目标和方案案例练习 第二天 ◆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介绍 ◆ EMS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如何与ISO9001或OHSAS18001体系文件整合 ◆ 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 审核准备 ◆ 查检表、年度审核计划编写练习 ◆ 执行审核/审核技巧 ◆ 不符合事项报告 / 审核报告 ◆ 个案分析 / 审核练习 ◆ 考试 附件一: A、​ 环境因素的细分 根据标准的要求,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应包括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 ●​ 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 ---------现在时 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现有的、现存的环境因素,现在正在发生,对现在和将来都有影响,一般是组织关注的重点。如组织在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的排放;生产设备使用过程中油类物质的泄漏;有毒有害化学品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产品维修过程中的噪声污染等。 ---------过去时 组织在以前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但现在不发生,这也要求列入环境因素的范围内,如以前组织所生产的瓷器,若对其堆放时不加以妥善管理,则可能造成铬、镉、铅等金属的渗漏,污染水体、土壤和地下水;或组织所在地以前为电镀厂,曾有相当区域受到镉、铬等重金属的污染,组织亦应把它们作为环境因素来考虑,以防止重金属被重新淋溶出来形成二次污染。 ---------将来时 组织应考虑尚未发生,将来可能发生,且对将来产生影响,其生产的产品使用、废弃及处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来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及其更改,将来的环境规则、总量控制计划,组织计划中的产品、活动或服务将会带来的环境问题等。这些环境因素虽然现在不表现出来。但组织应对之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措施,预防其带来不利影响。 ●​ 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 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处于正常情况下的环境因素,如化工企业一直运行着的生产线上的污染物质的排放问题;设备开机后油类物质的跑、冒、滴、漏问题;农药、化肥等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有机污染物质等。这往往是组织环境管理工作要考虑的重点。 --------异常状态 一般是指生产车间中设备的安装、试运行、开机、关机、停机检修等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此时的环境因素与正常状态下有很大不同。如硫酸贮存罐正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是由阀门不够严密而导致了少量硫酸的泄漏;而异常状态,如进行检修时,环境因素可能有大量硫酸的排出,甚至形成硫酸雾,造成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生产设备刚开机及关机时的环境因素与设备运行稳定后和环境因素也大不相同。组织应重视对异常状态下环境因素的识别。 --------紧急状态 紧急状态主要是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特殊情况。组织应该把可以预见的紧急情况下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纳入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这些紧急情况虽然发生的机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则将会造成重大的环境影响,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在沿海台风多发地区的化工厂,其危险品的贮存仓库应该考虑相应的防台风措施,保证在台风发生时有相应的计划、方法、手段来控制危险品的泄漏、爆炸等,把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减至最小。 ●​ 环境因素的七个方面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及组织的实际情况,组织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下面七个方面入手进行考虑: ---------向大气的排放 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对大气环境不利影响。如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中,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向水体的排放 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到水体环境中,对水体环境不利影响。如工厂的生产设备用的绝缘油、润滑油等废弃后,造成多氯联苯向水体的排放,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累积作用,影响人体健康。 ---------土地污染 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地壤中,造成土地污染。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含铬废水排放至土壤,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铬等重金属甚至能通过粮食进入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的管理 固体废物素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材料”之称,组织应对之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如火电厂中煤渣和粉煤灰的管理,若利用它们来制造水泥和墙体,则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若不管理或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环境危害很大。 ---------对周围社区的影响 组织应注意协调好与周围社区居民的关系,满足对组织环境表现的要求。组织应尽量减少其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对周围居民的干拢和不利影响,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消声器以减少交通噪声,在生产设备上安装阻尼减振器以减少生产噪音等。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组织应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现场管理、实施闭路监控和清洁生产来提高资源和原材料的得用率,提高产品的转化率,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它地方性的环境问题 组织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的特点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工作,如当地政府的限期治理计划、当地环保局的总量控制计划、环境规划等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质。组织的产品和设备中若涉及大功率电机、变压器、微波通信等则需将电磁污染纳入环境因素的考虑范围之内。 B、​ 环境因素的评估 环境因素的范围很广,ISO14000标准要求组织应尽量找全环境因素。组织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动各部门、各层次的所有员工参与,必要时,应寻求外部技术支持,才能找全所有与组织有关的环境因素,并判断出重大环境因素,对之实施控制,实现环境表现的持续改进,达到ISO14000标准。 ●​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针对确定的分析单元,应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识别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种类型和直接、间接和影响。一般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 --------产品生命周期 --------物料衡算(工艺流程) --------问卷调查 --------现场考察 --------文件评审 --------专家咨询 以上的各种方法虽然方式扣侧重点不一样,但都采用“输入----输出”方法,考虑环境因素的两个大的方面: A)​ 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过程的输入); B)​ 产品的废物、事故的产生(过程的输出)。 应用输入输出方法就可识别环境因素,如图3-2所示:         输 入                输 出 图3-2 组织的过程、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的输入输出关系图 在因素识别中,针对产品和副产品的输出一般不考虑,应用上述方法,针对波峰焊识别的内容如表3-2所示: 表3-2波峰焊的环境因素 输入 过程 输出 锡条 助焊剂 绝缘油 电 油品 抹布 零件 波峰焊锡 刺激性气体 锡渣 废绝缘油 废油 废零件 废抹布 废容器 ●登记环境因素、影响 按照输入输出法所识别的结果,判别环境因素产生的状态和伴随的环境影响,详细登记在相应的记录表格中。 例如,针对波峰焊的结果,登记如下,见表3-3 表3-3 序号 活动、产品、服务 环境因素 状态 环境影响 分值 1 波峰焊 锡条消耗 正常 原材料消耗 16 2 波峰焊 电的使用 正常 能源消耗 18 3 波峰焊 废锡渣产生 正常 固体废物污染 28 4 波峰焊 刺激性气味挥发 正常 影响员工健康 26 …….. …….. …….. …….. …….. …….. M 波峰焊 废油产生 异常 水体及土壤 24 ●​ 评估环境影响 将登记的环境因素、影响按规定的标准进行重要性评价,确定重大的环境因素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评估没有绝对的标准或方法,在评估的标准中,组织应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环境方面的依据 1、​ 环境影响的规模; 2、​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3、​ 发生的概率; 4、​ 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5、​ 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商业方面的依据 1、​ 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 2、​ 改变环境影响的经济承受力; 3、​ 改变期货活动和过程将带来的(好或坏)效果; 4、​ 相关方的利益; 5、​ 组织的公共形象; 6、​ 能增加竞争力的商业机遇大小; 7、​ 因环境因素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 组织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表和上一步骤识别的结果,针对全部环境因素的全部状态进行打分,并将结果登记在相应的表格中。组织也可以应用专家判别法、是非判断法、污染负荷法等来评估环境因素、影响,但这些方法较为片面,主观意志太强,而主观和客观结合较好的综合评分法才能客观地反映出环境因素的真实水平。 ●​ 登记重要环境因素、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一个基准值(如25分),则分值在基准值上的环境因素被视为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按基分值的高低进行排序,以体现环境危害和重要性优先次序,形成重大环境因素的清单,如表3-4 表3-4 重大环境因素、影响清单 序号 部门 活动、产品、服务 环境因素 1 资材部原料库 包装材料储存 潜在火灾发生 2 资材部化学品库 浓硫酸的储存 潜在的硫酸泄漏 3 制造部 波峰焊运行 废锡渣产生 …….. …….. …….. …….. M 制造部 空压机维修 废油产生 注:假设30分以上为重大环境因素。 序号 环境影响 状态 优先次序 1 生命财产损失环境污染 紧急 42 2 人身伤害 紧急 38 异常 32 3 有害固废污染 正常 28 …….. …….. …….. …….. M 水体、土壤污染 异常 25 综上所述,可以提出下面的结论: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要考虑的基本对象,确定环境因素是组织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组织应全面系统地分析,找出全部环境因素;识别不应仅局限于生产经营活动排放的污染,在能源资源使用等问题上,组织的管理方式,员工的培训、组织的外部变化等也应引起注意;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组织环境管理的重点应建立在认识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基础之上;通过环境影响严重程度的评价,进行重要环境因素的筛选、确定,是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以及环境行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可以用下面的思路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向: -------识别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可从服务过程和服务后产生的影响去判别。 -------从环境所受到的影响(后果)对于环境污染是否到影响去判别。 -------从影响的类型和性质去思考正负面、轻重性。 -------法律法规是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的依据。 -------组织活动的环境因素,可从组织的活动类型、规模与性质方面去识别。 -------产品的环境因素,可从产品生产
本文档为【iso环境管理知识体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75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06-04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