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收稿日期 ]2004 - 03 - 16 [作者简介 ]黄静波 (1963 - ) ,男 ,湖南省新田县人 ,湘南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和旅游地理教学。 第 4 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4 2004 年 8 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ug. 2004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黄静波 (湖南省湘南学院 社科系 ,湖南 郴州 423000)...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收稿日期 ]2004 - 03 - 16 [作者简介 ]黄静波 (1963 - ) ,男 ,湖南省新田县人 ,湘南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和旅游地理教学。 第 4 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4 2004 年 8 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ug. 2004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黄静波 (湖南省湘南学院 社科系 ,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 ]  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已经延 误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必须大力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词 ]  城市化 ;农村 ;农业 ;农民 [中图分类号 ]  F299.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7 - 5674 (2004) 04 - 0121 - 03    一、小城镇发展战略制约城市化进程 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是限制大城市 的发展 ,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我 认为 ,这种政策定位 ,实际上已经制约了我国城市 化发展进程 ,也不符合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 (一)城市化发展规律要求进一步扩大城市规 模。我国现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 37. 7 %。该比例与其他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相 比 ,平均低 10 个百分点。按照世界银行以购买力 平价计算的 GDP 衡量 ,差距高达 20 个百分点。 迄今为止 ,我国只有 6 %的人口居住在 100 万人 口以上的城市里 ,所以 ,即使现在再增加 1 亿城市 人口 ,城市化率仍不超过 50 % ,仍然低于以下其 他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近 20 年来 ,我国 50 万 人以下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两倍以上 ,数量由 173 个增加到 588 个 ,但平均规模只有 18 万人 ; 而 100 万人以上的城市和 50 万至 100 万人之间 的城市 ,其人口仅分别增长 1 倍和 50 %。[1 ] 城市化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 式转化升级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 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其核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人口空间布局结构的改变和国民经济发展载 体的空间转移。目前我国的城市体系已经形成大 中小全面发展的格局 ,大城市的主导作用已经形 成。而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积极作用的小 城镇则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附属物 ,是由大 中小城市幅射而成。小城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 市 ,它处于城乡的过渡带 ,从属于城市或从属于 乡 ,是城乡要素流通落差最小、吸纳集聚动力最弱 的空间 ,目前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口城市化集聚的 重点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 ,依托大城 市发展大城市 ,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 ,迅速提高我 国的现代化水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 渤海地区 ,是目前我国城市群最集中、也是小城镇 快速发展的地区。珠江三角洲依托广州、深圳、珠 海、香港、澳门 ,长江三角洲依托上海、南京、杭州 , 环渤海地区依托北京、天津、大连、青岛 ,无一离开 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2000 年 ,珠江三角洲城市 群的 GDP 几乎占广东全省的 77 % ,约为 7000 多 亿元人民币 ,而香港的 GDP 约为 12000 多亿港 元 ,两地相加 ,则“大三角地区”的 GDP 已经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 ,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四成。整个 —12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 ,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 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深圳、珠海的发展 ,更是依托 大城市发展城市、依托开放城市建立开放城市的 成功典范。 (二) 小城镇战略不能主导城市化方向。自 1980 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1999 年 ,中国建制镇和 3 万个集镇的镇区人口为 2. 2 亿 ,其中非农业户口 1. 4 亿 ,分别占全国城镇 总人口和“非农业户口”人数的 56. 7 %和 44. 36 %。在全国 668 个城市中 ,市区非农业户口人 数在 20 万以下的小城市占 54. 72 % ,中等城市占 32. 38 % ,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比重仅为 13 % ,小城镇与小城市的人口成为中国城市人口 的主体。在小城镇战略下 ,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出 来的乡镇企业职工和小城镇人口 ,都是“离土不离 乡 ,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的人口 (主要是乡镇 企业职工)和“离家离土”但同时在乡村保留住房 与土地的流动人口 (“民工”) 。2000 年乡镇企业 职工为 1. 27 亿人 ,占乡村劳动力的 1/ 5 和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 50 %。这种人口转移使农村剩余劳 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农业、农民的范畴之内 ,无 法大规模地向大中城市真正地转移。导致城市化 速度滞后于“非农化”速度。这一顽症完全是被城 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逼出来的。其负面效应是导致 生产力布局分散 ,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复投资、环 境污染 ,资源的总配置效率损失严重。因此 ,就小 城镇发展小城镇 ,形不成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 效益 ,既不利于工业化 ,也不利于城市化。 (三)“城市病”的顾虑和“规模控制”不是拒绝 “大城市”的理由。过去我们主张控制大城市、发 展小城镇 ,主要基于三种顾虑 :一是成本和财政负 担问题。在计划体制下 ,什么投资都靠财政 ,用巨 额投资建设许多大城市 ,财政负担不起。二是“城 市病”问题。想避免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 负担作用 ,包括劳动力进城带来的城市失业、贫 困、犯罪问题和交通、污染等问题。三是节约资 源。实际上 ,这些问题都是不足以成为控制城市 规模的充分依据。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让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作用。劳动力和资金往哪儿流 ,企业往 哪儿搬 ,通常反映了要素优化配置的方向。政策 导向应基本上顺应这个方向。大城市如果具有良 好的经济效益 ,用于建设的巨额投资会得到充分 的回报。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条 :一是要改变过 去单纯依赖财政投资的方式 ,更多地吸引民间投 资 ;二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设施建设 ,比如对某 些公共设施用出让连带开发权的方式筹资。我们 过去过分渲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城 市化完成以后出现的人口逆向流动趋势 ,忽略了 其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是城市化 ,特别是大城市 的发展 ,其经济的基本布局仍然以大城市为中心。 其实 ,这些“城市病”都不是无法解决的 ,也不是必 然发生的 ,而且这些负作用根本无法低消大城市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管理力度不够、规划预 见性不强 ,用小农观念管大城市 ,既是城市病产 生、也是中国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 ,规模政策在实践中难以执行。一 是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所谓“控制”、“合理发展”、 “积极发展”以“合理”为标准 ,缺乏准确的含义和 可操作性 ;二是现行规模控制中的大、中、小城市 有 100 万、50 万和 20 万人口的明确界线 ,具有指 令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规模控制往往只能用 城市规划和规划审批“一刀切”,难以准确把握“合 理性”。有资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甚至 80 年代进行规划的城市 ,城市规模已纷纷突破了原 来确定的指标。有些规划刚刚上报批复 ,城市规 模已经突破了规划数字。1979 年批复的呼和浩 特市总规划规定远期人口 50 万人以内 ,1985 年 末已达到 57 万人 ;同年批准的兰州市规划 ,规定 远期人口在 90 万人以内 ,1985 年已经达到 127 万人 ;1983 年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 ,规定近期 人口 85 万人 ,远期人口 100 万人 ,1985 年实际已 达到 100. 31 万人。这种违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 律、人为地硬性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 ,削弱了城市 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人们对城市规模的 认识和预测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 ,间接导 致了城市建设投资的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不足 , 加剧了“城市病”,而不是缓解了“城市病”。此外 , 市带县的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化的进程。“撤地设 市”后省级压力减轻 ,但市级压力明显增大。实践 证明越困难的市带的困难县越多 ,这种“小马拉大 车”的体制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严重羁绊 ,非痛下 决心改变不可。有些城市的城镇维护费连正常的 城市保洁都无法应付 ,又谈何城市发展。[2 ] 因此 ,面向市场 ,尊重城市化发展规律 ,因势 利导 ,走大中小城市有序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而不 是人为限制城市规模 ,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明智 —221— 选择。可以考虑 ,将现有区域性特大城市 (如武 汉、广州、成都、郑州等) 或城市圈、群 (如长沙、株 洲、湘潭一类一体化趋势明显的地域)提升为直辖 市 ,相应划小省的所辖范围 ,改目前市带县的体制 为市带区 ,省直管县 ,减少中间层次 ,从而达到以 市场手段配置城乡资源 ,增添城市活力 ,加快城市 化进程的目的。 二、推进城市化必须“反弹琵琶”,下大力解 决“三农”问题 马克思指出 :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 的历史。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农村人口 向城市的转移。中国最根本的国情是农村、农业、 农民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出路在 于城市化。 (一)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在农民。据测算 , 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就可以拉动 GDP 增长 2 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如果 再提高 10 个百分点 ,就相当于一个日本国的人口 从农村转向城市 ;如果提高 20 个百分点 ,就相当 于一个美国的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但我国目前 面临的实际情况上 ,70 %的农村人口只占有 40 % 的耐用消费品市场与 20 %的城乡储蓄 ,与此同 时 ,全国主要耐用消费品市场的生产能力普遍过 剩 50 %。以彩电为例 ,城市普及率已达到 100 % , 而农村却只有 10 %。1995 年至 1999 年 ,城镇居 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49. 9 %下降为 41. 9 % ,农村居 民从 58. 6 %下降至 52. 6 % ,后者比前者少降两个 百分点。1999 年 ,中国内地 20 个省约 7 亿乡村 人口人均年购买消费品仅 574 元 ,沿海省份及都 市郊区农村人口约有 2. 6 亿 ,其人均年购买消费 品的数额也仅为 1603 元 ;而京沪两市及广东、江 苏、浙江三省的城市居民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4. 9 % ,他们人均年购买消费品数额达 11819 元。这 种情况说明 ,我国农村消费群体大 ,但消费支出 小 ;需求潜力大 ,但购买力低 ;市场空间大 ,但市场 容量小 ,而且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一阶段 性、结构性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反弹琵琶”,即只 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 ,只有做大做活城市资 本才能带动农村需求。[3 ] (二) 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必由途径在于城市 化。“二战”以后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和工业化 进程加速 ,农业人口规模从土地上迁出 ,进入城市 经济体系的各个现代经济部门 ,世界从此进入一 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目前 ,主要被农业人口及农 村所占有土地的还有南亚及东南亚的大陆地带、 中国、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三大地区。按照 世界银行的分类 ,“低收入经济”基本上都是这三 个地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产品产量稳居世 界首位 ,如按人口总数或者农业人口平均计算 ,我 国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相当低下。以粮食为例 ,3 亿多农业劳动力生产 5 亿吨粮食 ,人均 3000 斤 , 其 2/ 3 用来养活农村人口 ,每个产业劳动力能够 出售的余粮不过几百斤。按平均计 ,一个德国农 民可以生产 55 个人的食物消费 ;而中国 65 %的 劳动力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这意味着一个中国农 民平均养活不到 4 个人。一方面我们常常以世界 耕地的 7 %养活了世界 21 %的人口为自豪 ,却很 少提及它的另一方面 ,即以世界上 40 %的农民仅 仅养活世界上 7 %的“非农民”。因此 ,只有扩大 农业规模 ,提高投资效益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 生产力。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 化。目前 ,我国农村改革已从稳定的联产承包责 任制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 ,“八亿农民搞 饭吃”的状况已经结束 ,我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 的比率由建国初期的 3 :7 转变为 7. 5 :2. 5 ,而城 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率只有 3. 6 :6. 4。这一情 况说明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变化落后于产业结构 的发展变化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特征依然 比较明显 ,它既制约着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又阻碍 了城市化进程。只有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 ,改变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把城市和广大农村作为一个 整体 ,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 ,统一调整城乡产业 结构 ,充分整合城乡社会资源 ,把城乡两个生产基 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 立统一的城乡社会经济网络 ,才能推动整个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同时 ,国家也可通过财政转移工 作的办法 ,集中发达地区及在城市部分财力 ,支持 一些贫困省 (区)扶贫和退耕还林、还湖等 ,解决农 牧林地区长期困扰的问题。[4 ] 但是传统的户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将农村和城市绝然分 开 ,将农民和城市居民绝然分开 ,对数千万“流动 市民”漠然视之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根本没 有考虑他们的需求。90 年代初期出现的民工潮 问题就是例证。不仅如此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排 —321— 斥的眼光、排斥的做法来对待农村人口 ,总是采取 驱赶的政策而缺少引导的政策 ,因而导致数量巨 大的“进城民工”无法有效地融入城市社区 ,形成 中国特有的“城市病”。如目前城市工作中出现的 很多问题 ,包括乱搭乱建、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 等 ,表象是郊区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而引起 ,而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我们排斥农民、没有积极 为其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而造成的。可以说 ,农 村劳动力流动既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 果 ,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 因此 ,必须“反弹琵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 ,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必须跳出就城市抓 城市的观念局限 ,自觉地以城市向农村扩展、农村 人口向城市转移制定城市化推进方略 :必须加大 户籍改革的力度 ,变以户籍限制农民进城为积极 落实国家的城镇户改革政策 ,拆除进城门槛 ,主动 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 ;必须超前规划 ,合理控制和 利用土地资源 ,按照城市规范推进郊区农民新村 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 件 ,也为农民向市民转移创造素质基础 ;必须加快 城镇郊区乡、村建制改革 ,促进乡村向城镇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的转移 ,通过乡村城建制向城市转 移 ,加速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 [ M ]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1. [2 ]马昂主. 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 [J ] . 经济地理 ,1994 , (1) :23 - 25. [ 3 ]乐春涛. 再论我国城市化发展及相关问题 [J ] . 经济地理 , 1997 , (5) :45 - 48. [ 4 ]杜肯堂 ,李大兴. 论城乡一体化与劳动力转移[J ] . 经济体 制改革 ,1994 , (4) :93 - 97. Two Thougts About Urbanization Problems HUA N G Jing2Bo ( Xiangnan U niversity , Chenz hou , Hunan ,423000 , Chi 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which rest ricts the growing of big cities and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 sized cities ,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t has delayed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areas , agriculture and peasants. [ Key words] :urbanization ; rural areas ; agriculture ; peasant [责任编辑  卢有志 ] —421—
本文档为【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29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6-0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