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

举报
开通vip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普通心理学十六大理论 一.脑功能学说理论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大脑行使的各具体功能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布洛卡和威尔尼克区的相继提出丰富了定位说。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证实了记忆定位于大脑颞叶。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

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
普通心理学十六大理论 一.脑功能学说理论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大脑行使的各具体功能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布洛卡和威尔尼克区的相继提出丰富了定位说。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证实了记忆定位于大脑颞叶。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③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4. 机能模块说 模块(module)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二.睡眠的功能理论: 1.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2. 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3.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4.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5.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Ⅰ 过滤器理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布罗得本特。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Ⅱ 衰减理论:代表,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Ⅲ 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Ⅳ 多阶段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Ⅰ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随刺激的复杂度占用相应的资源。当资源完全被占时,新刺激不能得到加工。 Ⅱ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四.视觉理论 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①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注:该理论能解释视觉后象。 五.听觉理论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 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六.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在任何感觉通道内,一个模式总要不同于其他的模式。 模式识别: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模式识别的匹配过程有以下三个理论假说: ①模板说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副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②原型说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不是某一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它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③特征说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成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七.错觉的理论 1.眼动理论:周围轮廓改变了眼动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视网膜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两个彼此接近的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是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将知觉恒常性误用于错觉,并强调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 八.遗忘理论 1.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结束,记忆能恢复 4.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九.概念的形成理论 1. 假设检验说:人物:布鲁纳,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 ..内隐学说:人物:里伯,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十.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理论: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十一.表象理论 1.基本表象理论 人们对信息的储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2.双重编码理论 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表象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语言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似乎是空间加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有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储存起来。 十二.情绪理论 1.情绪维度的理论 三维理论: ①冯特: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②施洛伯格:情绪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并据此建立了三维模式图。 ③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的关系。 四维理论: 伊扎德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量。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 2.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中枢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3.情绪的认知理论 1.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十三.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观点 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②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 ③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 18 种本能。 评价 不能确切揭示行为的原因。 对弗洛伊德的影响。 二、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等)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②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性驱力。 ④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 驱力;H 习惯强度;I 抑制) 评价 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如过量的强制性进食物行为)。 三、诱因理论 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四、唤醒理论 观点(赫布和柏林,60) ①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体一般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其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②感觉剥夺状态的人渴望刺激;而强烈光线或噪音的作用下,人们又会降低唤醒水平。 ③唤醒理论三原理: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它就减少刺激;低于它便增加刺激。二是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期待是重要的,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动机的归因理论 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在此基础上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增加稳定性维度。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中心要素。新结果与前不同,归于不稳定因素;与前相同归因于稳定因素。并且内归因情绪反应较为明显。 自我效能论(09年已经考过)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说服;四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它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十四.智力理论 1.独立因素说 人物:桑代克 观点: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 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批评: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不独立 2.二因素说 人物:斯皮尔曼 观点: ①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 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 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②G 因素决定了人们不同智力作业时有相关,而因为 S 因素的存在作业成绩不是完全的相关。 ③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 G 因素和 S 因素的参与。 评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与规律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然后,将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绝对对立起来而未看到其联系是不可取的。 3.多元智力理论 人物:加德纳 观点: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七种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 二、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人物:吉尔福特 观点: ①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②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治理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③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C)和评价。 ④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V)、分类(C)、关系(R)、转换(T)、系统(S)和应用(I) ⑤由于三个维度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 5×5×6=150 种。 不同的智力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评价:三维结构理论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对智力测验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人物:阜南 观点: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三元理论 人物:斯腾伯格 观点: ①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②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③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④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2.智力的 PASS 模型 人物:Naglieri & Das 观点: ①PASS 是指“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活动,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②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十五.认知风格理论和人格理论 1.认知风格理论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人物:威特金等 观点: ①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认知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前者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后者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 ②场独立性和依存性的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前者认知重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后者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③场独立性和依存性可通过隐蔽图形测验来测量,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变。 二、冲动—沉思 人物:卡根 观点: ①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②冲动与沉思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上也体现着如此差异。 ③冲动—沉思认知类型可通过《匹配熟悉图形测验》来测量。 三、同时性—继时性 人物:达斯 观点: ①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②继时性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步有明显前后顺序地解决问题,如言语操作和记忆的加工;同时性加工是解决问题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是发散式的方式,如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的操作。 ③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相互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二.人格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09已考)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后,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 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 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与人在性格上的差异。卡特尔由此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国际通用的16PF个性问卷。 3 艾森克三因素模型 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 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人格特征的光明或阴暗 由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二维组合建立了人格环状模型,划分出与希波克拉底气质说类似的四大象限 2.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 T型人格 2对立类型理论 A-B型人格 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外向 B型人格:不温不火、容易满足、内敛,有耐性 内-外向人格(荣格) 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力比多流向)内还是外,决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格 3.人格大五理论 塔佩斯等用词汇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进行再分析,探究出最稳定的五个因素,也就是传说中的“人格海洋” Openness开放性:想象、审美、感情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Conscientiousness责任心:胜任、公正、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Extraversion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Agreeableness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Neuroticism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4.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id/ego/superego)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十六.气质的理论 (1)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分为:矮胖型:身体短胖,脂肪丰富。这种人活泼,乐观、善于交际,感情丰富,易患躁狂抑郁症。 瘦长型:身躯高而瘦,皮肤干,肌肉不发达。孤僻、沉静、不善交际,神经过敏,易患精神分裂症。 强壮型: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好动,好斗,好胜,固执,情绪具爆发性,具有癫痫症特征。 (2)血型说:日本学者提出,气质是由不同的血型决定的。古川竹二提出,A型血的人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缺乏果断性,富有感情;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好活动交际,灵活,寡信,多言爱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意志坚强,自信,爱支配人,不吃亏;AB型血的人外表为B型,内在是A型。 (3)激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柏曼提出,内分泌腺的活动与人的情绪及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提出了气质的激素理论。把人分为:甲状腺型、脑垂体型、甲状旁腺型和性腺型。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本文档为【考研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十六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52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23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