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手册(上)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手册(上)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手册(上)nullnull传统ZHONGGUOCHUANTONGJIERIMINSUSHOUCE春节 元宵 清明民族雏鹰出版社null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古老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炎黄子孙,使我们的祖国从贫穷落后,不断走向繁荣富强。这足以令每一位华夏儿女引以自豪! “文明”是通过“文化”外显出来的。我们古老文明往往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式、习惯、风气里。而这些日常的东西正是我们所讲的民风民俗。假如,你能留心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发现这种民风...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手册(上)
nullnull传统ZHONGGUOCHUANTONGJIERIMINSUSHOUCE春节 元宵 清明民族雏鹰出版社null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古老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炎黄子孙,使我们的祖国从贫穷落后,不断走向繁荣富强。这足以令每一位华夏儿女引以自豪! “文明”是通过“文化”外显出来的。我们古老文明往往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式、习惯、风气里。而这些日常的东西正是我们所讲的民风民俗。假如,你能留心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发现这种民风民俗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衣、食、住、行,与人交往,文明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甚至让我们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因为对于她,我们太熟悉了!因此,喜欢猎奇的心理,让我们受上了从国外传来的东西,比如,我们喜欢过愚人节,喜欢过万圣节,喜欢过圣诞节……对这些洋节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你们知道吗?现在有很多的外国人却喜欢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联欢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外国友人乐此不疲的身影;中秋晚会上,我们会看到外国友人尝着月饼赞不绝口……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会吸引他们的兴趣,除了他们也有像你们一样的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节日习俗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也许,你也在电视里见到外国友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仔细想想,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节日习俗可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啊!每个节日习俗里都离不开华夏文明崇尚“孝”“勤” “善”的精髓。 也许,你能说出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但是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体现着怎样的精神意义呢?那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吧!这是一本介绍我们国家各地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读本,相信你在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中,你能获得很多知识、更多的体验,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一个文明守礼的现代中国人! 目录目录知识窗 春节习俗 探究者 家乡春节习俗 资源库 春节来历 年糕的制作 知识角 元宵节利欲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习俗 小探究 家乡元宵节习俗的调查 文化苑 诗三首 资料库 关于灯的传说 灯笼的做法 元宵的做法 知识角 清明节吃寒食之传说 清明节习俗 蹴鞠的由来 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探究者 家乡清明节俗的调查 资源库 寒食节来源的两种说法 三种简单风筝的制作 情感篇 《清明》赏析 《破阵子》赏析 《蝶恋花》赏析 如有建议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请发邮件 联系我们mm88@163.com 刊号: ISSN-1000-8080主 编: 王哲 副主编: 肖梅2010年3月发行null红红火火过大年*知识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 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 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 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null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知识窗*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 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 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 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 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 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 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 母寿命。自 汉代以来,新旧年交 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 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 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 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 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我们这里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春节的江南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有个聪明、勤劳的青年叫万年,他靠打柴为生。由于当时节令较乱,农时不准,造成农耕失时,影响了生产。为此,万年立志把节令定准。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坐在树下休息,从树影移动中得到启发,回家设计了测日影计天时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知识窗*长短的“日晷仪”。但逢到阴雨天择无日可测,于是他继续思索。后来他又看到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便动手做了个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万年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天子,向天子讲了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点、日月运行的周期。天子听后,感到万年说的有道理,便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水亭。 过了一个时候,天子派节令官阿衡去了解万年的制历情况。万年拿出自己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很嫉妒:万年把节令定准,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于是,他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 一天中午,当万年到日晷台观日影时,刺客拉弓向万年射去。只听"啊"的一声,万年应声倒下。卫士闻讯赶来,拿住刺客,扭送去见天子。天子得知暗杀万年是阿衡策划的,便将阿衡处以死刑,并亲自去看望万年。万年指着申星说:“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白星,星家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逢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天子说。从此春节的习俗流传至今。 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探究者* 现在,我们这里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请作一次调查,并做好记录。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资源库*天外春回 处处河山添异彩 人间岁换 家家丝管祝鸿禧 人长久 月长圆 春长在 国永昌 家永睦 福永生 春联的来历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资源库*年糕的制作 制作工具:果汁机、大铁盆、面粉袋、容器、玻璃 纸、量杯、量匙 材料:蕉油、桂花酱、黄砂糖、圆糯米 做法: 三杯圆糯米倒入盆中,用清水清洗数次直到水呈清澈为止,洗浸后还必须浸泡八小时左右,使米充份泡开,倒乾水后必须再清洗一次。 将洗净泡好的米分数次放入果汁机中,每两勺米加入适量的水,直到米粒完全打成米浆后便可倒入面粉袋中,用绳绑紧袋口,先用手挤压出部份水份。 再放到两层厚重木板之中,上面加上一桶水的重量直到米浆完全脱水为止,将脱水后的粉浆块放入大盆中,揉成碎块,随个人口味加入两、三滴香蕉油或桂花酱等香料。 再加入三杯半的黄砂糖,用手或搅拌器将粉浆块搅拌均匀,变成黏稠状,倒入铺好玻璃纸的容器中用刮刀刮进大盆,如此便可放入电锅中以一碗的水蒸熟,电锅的四周也可用湿毛巾围住,以避免蒸汽外泄,大约蒸一小时左右,直到筷子不沾粉的程度即可拿起食用。 此外也可以用传统蒸笼,但必须时时注意外锅的水随时加入冷水补充,以免发生危险,大约一个小时以后,香甜的年糕便可以上桌食用了。 甜年糕冷却结成硬块之后,必须仔细涂上一层食用油以防止发霉。红红火火过大年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 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 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 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 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 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传说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 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 “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 糖圆子”、“汤丸”、“汤团”,生 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 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 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 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 南方称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元宵节的习俗   观灯、放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元宵节的习俗   观灯、放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元宵节的习俗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 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 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 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 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 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舞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 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 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 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 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 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 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 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 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 寻》中说:“戏有五方狮 子,高丈余,各衣五色, 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 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 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 乐曲。”诗人白居易《西 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 的描绘:“西凉伎,西凉 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 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 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 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知识角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现在,我们这里过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请作一次调查,并做好记录。小探究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化苑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资料库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灯笼的作法: 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中国灯笼的代表。 1.泉州式灯笼 一般编织反州式灯庞都以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及麻篱二种为主要材料。 制作过程为: (一)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的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份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 (二)用竹刨刨去牛面粗糙的表皮。 (三)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种得依灯笼大小而定。 (四)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 (五)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 (六)糊(裱)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的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七)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八)彩绘。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九)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上一层桐油,然后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资料库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2.福州式灯笼-又称为伞灯 材料: 桂竹:质感坚硬有弹性,适合作钓竿、扫帚等器具。 竹篾:将桂竹劈成竹条,称为「竹篾」。在竹篾上下两端打洞,并用铁丝穿起来。 竹头:在桂竹的竹节上,刻出凹槽,用粗铁丝固定,成为竹灯笼的头部和底部。 做法: 1.将穿好铁丝的竹篾,安装在竹头台座上。 2.一根竹篾安装在一格凹槽上,最后再用铁丝绑竹头,成为竹架。 3.顶住地面,将竹架慢慢往下撑开,直到变成筒型为止。 4.用手压折竹篾,调整灯笼的形状、弯度和竹篾间的距离。 5.在灯笼上端绑上棉线,以固定竹篾。6.在竹篾上铺白色纱布,用浆糊固定。 7.等纱布干了,再涂上洋菜胶。 8.阴干后,筒型伞灯就成型了。 9.接着描图、上彩。一般而言,字是朱红色,图则是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吉祥画。 10.最后在竹头上安装底座,修饰一下,就完成了。 你想要卡通的,那就在上面自己装饰一下它 。 资料库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元宵的做法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南方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煮“元宵”也有技巧:轻轻捏。 下锅前,用手轻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元宵”,里外易熟,软滑可口。 开水下。锅内水开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轻轻推开,让“元宵”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 文火煮。“元宵”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则,“元宵”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外熟内硬不好吃。 点冷水。“元宵”入锅后,每开一次应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资料库null元宵快快乐乐度元宵 元宵的具体做法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葱花。 (原料根据个人喜好有多种选择)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在锅中倒油少许,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熟肉末凉后,加入适量生肉末、冬菜末、葱花,拌匀后放冰箱里冷冻,切小块为馅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包入馅心揉圆。   5.将汤圆下锅煮,火不宜过旺,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化猪油、葱花等,冲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  资料库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种豆”。“植 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 于清明与寒食的日 子接近,而寒食是 民间禁火扫墓的日 子,渐渐的,寒食与 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吃寒食之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 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 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 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 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 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又称“禁 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 筝下或风筝拉 线上挂上一串 串彩色的小灯 笼,象闪烁的 明星,被称 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的由来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蹴鞠溯源】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 辈,工作之余的娱 乐活动离不开斗鸡、 蹴鞠。于是,刘邦 就下了一道圣旨, 在长安城东百里之 处,仿照原来沛县 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 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 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上海城隍庙的庙会,传说 也与人们的生死有关。有一首 南城隍庙杂咏:”神庙还分内 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 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上述两个风俗,都有强烈的 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经绝迹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 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null清明时节雨纷纷*知识窗*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 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 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 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 最佳时令,因这个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手册(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06-23
浏览量: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