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举报
开通vip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 "##$ 年 %% 月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第 )期中国科技论坛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处+ 安徽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张晓安+ 杨 庆 摘 要:本文认为高校科研能力不仅由科技队伍、科研基地、科技学识载体、科研经费、科研管理等静态能力构成,而且更重要 的是由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接收加工能力、学识积累与技术储备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知识释放能力、自适应调节能力、科 学决策能力等动态能力所构成...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 "##$ 年 %% 月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第 )期中国科技论坛 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 (%*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处+ 安徽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张晓安+ 杨 庆 摘 要:本文认为高校科研能力不仅由科技队伍、科研基地、科技学识载体、科研经费、科研管理等静态能力构成,而且更重要 的是由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接收加工能力、学识积累与技术储备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知识释放能力、自适应调节能力、科 学决策能力等动态能力所构成,高校科研能力建设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校科研;科研能力;持续发展 % 前言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主导要素。 科学技术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作为社会生产力三要 素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掌握了科学 技术的劳动者,被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工具,渗 透着科学技术的劳动对象,及其它们的有机结合,迸 发出无穷的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它全方位地渗透 并覆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之中和生产关系的各个领 域,它全方位地渗透并覆盖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包 括社会管理、生活、艺术等领域)之中,它全方位地渗 透并覆盖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之中。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所高校等 而言,科学技术不仅对其综合实力及其变化将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研能力 的构成和实力,也正是国家、地区、企业、高校综合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科研能力,研究科研能 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 发挥社会生产力的现实作用,就存在如何使科学技 术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使科学 技术有效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力、劳 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的过程。在科学技术转化的 过程中,科研能力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 科研能力对于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科研 能力在科学技术转化过程中本身的变化机制也是十 分重要的了。 科学技术本身需要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既是科 技活动的方针,也是科技活动的要求,因此研究对于 科研能力在科研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也就 是十分必要的了。 % & 科研能力的一般结构。 科研能力概念的提出旨在反映或描述科学技术 及其应用的运作(包括连续运作)状态。科研能力可 以采用如下简明的提法:“科研能力是运作主体可以 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技活动的能力”。所谓运作主体 即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拥有者、操作者和应用者。 它可以是个人、基层单位(如高校研究单位,企业单 位等),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如市、县、地、省或自然、 经济区域等)甚至是国家或由国家组成的区域等。这 里特指高校。所谓科技活动是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 发、推广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为的活动,还应该 包括科技服务和科技教育培训等活动。这就是说:科 研能力是运作主体为科学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为 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所面临的课题(项目),而提 供的现有资源和实际运作(包括连续运作)及其效果 的总和。 科研能力是一个具有反映科技功能的表征性概 念,能够反映科技运作主体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 展、应用、转移、储备条件以及管理效果等层面的特 征的综合性能力。我们认为,由科研能力表征的这种 综合能力是有结构的 !见图 % &。 图 % 科研能力结构 ! "##$ 年 %% 月 &第 ’期 中国科技论坛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由图 %可知,科研能力由科技潜在能力(科技势 能)和科技显现能力(科技动能)两大部分构成,前者 反映了科技运作主体创新、拥有和应用科学技术的 可能性,即它的特征是静态性、基础(即资源)性和历 史(即业绩)性;而后者则反映了科技运作主体创新 和拥有应用科学技术的现实性,它的特征是动态性、 运作性和现实性(包括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性)。 科研能力在具体的科技活动中的实际地位可由 图 "表示。由图 "可以看出,科研能力是科技活动中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因为作为科研能力中的科研 势能的人、财、物、信息和管理,虽然不是科技活动本 身却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作为科研能力 中的科研动能,也不是科技活动本身,却是科技活动 的催化剂,在科技活动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在科技 活动过程中,人、财、物、信息在科研管理与科研动能 的参与作用(这种参与作用就是“学习”、“研究”、“创 造”和“转化”)下不断地运动着、流动着,人、财、物、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反复积累的循环过程。从 而由科技能力的持续作用形成了科技活动持续进行 和发展。同时,科研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对于社会生产 力的作用,因此科研能力不只局限于对科技活动本 身的作用,还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变化和发展, 以及引起科技活动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的持续变化 和持续发展。 " 高校科研能力构成及积累 !" # 高校科研优势 科学技术研究是高等学校中心任务之一。科研 活动的开展及其水平必然与高校的科研能力紧密相 关。科研能力的强弱是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它 与高等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质量上水平有直接的关 系。高等学校科研能力,简单地说,是指高等学校凭 借一定的条件多出科研成果、快出科研成果、出高水 平科研成果的本领。也就是说高校科研能力是高等 学校为进行科技活动所拥有的科研能量。 一般说,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具有特别的优势。这 种优势表现为:有大量的人才资源。高校拥有众多的 包括各门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有宽 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研究能力,能够根 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同时, 高校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容易组成合理的科研梯 队。青年科研人员思想活跃、思维灵敏并富有创造 性,与知识基础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合作 和交替,使得高校科研经常保持朝气蓬勃的创造精 神和活力。 高校的学识雄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学 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不同学科的人才交 流、不同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交叉使用、不同 学科的知识信息的交换,这些都适宜于进行不同规 模的课题研究,特别是进行重大综合性、跨学科的大 规模的课题的研究,以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 断学科及其学科群类,开拓新科学领域。 高校在科研方面的这种优势是潜在的,是取得 科研成果的有利条件。从这种科研优势到产出科研 成果有一个转变过程,而加速这个转变过程的催化 剂就是科研能力。 !" ! 高校科研能力具体构成 高校科研能力由科研静态能力(即科研势能)和 科研动态能力(即科研动能)组合而成。高校科研静 态能力由下列因素构成。 %)科技队伍。 科技活动是由有组织的科研人员进行的。人员 素质、知识结构和梯队组织结构是科研队伍构成的 三要素。科研队伍是构成高校科研静态能力的人力 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包括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器材、建筑设 施等等。没有科研机构,科研就不能有序有效地进 行;没有一定的科研基地,科研就没有活动空间:没 有科研先进手段,科研水平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实 力雄厚的科研基地将提供科研人员的用武之地。科 研基地是构成高校科研静态能力的物力因素。 $)科技学识深度和广度及其相应的“载体”(图 书情报资料)。 图 " 科研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心地位 ! "##$ 年 %% 月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第 ’期中国科技论坛 所谓科技学识是指已掌握和涉及的科学理论和 科学技术。已掌握的科学理论越高深、科学技术越尖 端先进,就越容易解决科研难题。作为学识的载体的 图书情报资料,不仅是高校办学条件之一,也是科研 的重要条件。图书情报资料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是否新颖和丰富 对科研动态能力的发挥,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会产 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科技学识及其载体是构成高校 科研静态能力的智力因素。 ()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构成高校科研静态能力的财力因 素。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是保证科技活动正常顺利进行的充分 条件。科研管理通过由科研管理队伍和科研管理制 度进行操作。科研管理是构成高校科研静态能力的 保障因素。 高校科研静态能力就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所固有的,然而是潜在的优势,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 础和条件。没有这种科研静态能力或科研静态能力 很小,高等学校就不可能正常地有力地开展科研活 动,也不可能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高校科研动态能力是指下列 ’种能力。 %)信息接收加工能力。 现今科学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知识积累量不 断增加,“知识爆炸”、“信息时代”已成为现今社会实 况的一种描述。不掌握信息要想做好一件事是不可 能的,科研工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校具有以最快 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识库中接收分析 加工各种信息、汲取最需要最准确的信息内容的能 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 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学科积累与技术储备能力。 科学研究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极其复杂的工作, 特别是高级别高层次跨学科的综合性重大课题,不 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成功的。科研的准备之一 就是学识积累和技术储备。学识积累和技术储备的 速度越快、范围越广、内容层次越高则科研成功的可 能性越大。 学识积累和技术储备能力应包括学习新知识新 技术的能力和将新知识新技术理论化系统化重新加 工的能力。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创 新。物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科技研究则创造新的知 识(例如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设计、新方法等 等),填补知识的空白,创造出原来所没有的东西。科 研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重 复的发明和发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研究。 ()知识释放能力。 知识雄厚是高校的特点,也是高校科研的优 势。然而,知识不释放,这种优势也就没有实际意 义。科研是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和 创造性。在科研中需要深入的钻研、探索和创新,攻 克理论与技术上的难关,创造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 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软件等等,所有这些都存 在一个知识释放的过程。知识释放的水平高低也决 定科研及其成果的水平高低。知识释放能力是科研 能力中最基本的核心能力。 ))自适应调节能力。 学校处在社会之中,高校科研面向社会面向经 济建设,应该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这就存在 一个高校科研适应社会问题,应不断根据社会的发 展调整学校的知识结构和科研队伍结构以及科研主 攻方向等。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各科研机构之间和 管理部门之间等也存在互相适应和调节的问题。在 科研中特别要不断调整各学科之间的力量比例和配 合关系,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生产部门 之间关系,课题组之间和课题内部之间的关系等 等。自适应调节能力越强,在科研中可能出现的内耗 就越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越通畅;那种科研课题 无意义,成果脱离实际需要等现象就不会出现;那种 互相扯皮,信息不灵、舍本求末、舍近求远等奇怪现 象也会消失。 此外,高校各项科研政策也有一内外适应的及 时性问题,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需要相应地调 整学校各项科研政策,以不断地调动科研积极性。 ’)科学决策能力。 所谓科研的科学决策应包括:!要有一个目标; "决策要有选择;#决策应该优化;$决策应该实施 等四个环节。 科研的直接目标是出高水平成果,出高质量人 才,出社会经济效益。对于高校来说还要同时考虑学 校本身的教学工作,学科和专业建设及学术水平的 提高。一个学校在科研各环节中,从科研方向的确 ! "##$ 年 %% 月 &第 ’期 中国科技论坛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定、优势的发挥、特色的形成、政策的制定,到课题的 选择与实施、科研人员梯队组成等等无一不需要科 学决策。没有科学决策,这些无疑是不可能达到和实 现的。只有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失误才会减少。 上述六种动态能力并不是单纯独立的,而是互 相交叉、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着。 科研静态能力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都必须通过科研动态能力,释放科研“能量”,进 行科研“加工”,缺之不可,而科研动态能力是加工本 领,是实干技巧,缺之更不可。 !" # 高校科研能力的积累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高校科研能力的形成 与提高有一个反复积累的循环过程,这个积累过程 是高校科研能力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是高校科 研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校科研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有二种渠道,即科 研能力的初始积累(吸纳积累)和反馈积累(自我积 累)。 所谓科研能力的初始积累(吸纳积累)过程是指 科研主体在科技活动之前或之中提高本身科研能力 的操作过程,这种操作过程与科技活动本身不一定 有直接关联。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静态能力的人、 财、物、信息的主要积累量来自科技活动之外。例如, 科研人员进修,加速知识更新,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 素质与业务素质;引进人才改善科研队伍的知识结 构等等。 所谓科研能力的反馈积累(自我积累)过程是指 科研主体通过科技活动及其反馈作用造成科研主体 自身科研能力的增强(即自我积累)过程。这种科研 能力的增强与科技活动有直接关联,没有科技活动 就没有自我积累。科研能力的积累除了人、财、物、信 息以外更主要的是科研动态能力的积累。例如科研 活动中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各种经 验、技能等等。科研能力的积累将对科技活动的持续 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 高校科研能力泛化现象分析 泛化是自然界的社会中发生的向广博发展的一 种现象。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泛化现象表现为学科边 界模糊、学科核心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降低;在科学研 究过程中,泛化现象则表现为科技人员的知识与技 能更新的连续性不强,研究方向飘忽不定,选题凝聚 度不够,常常脱离原来的专业群体。而对研究群体而 言(例如高校),这种泛化现象集中表现为科研能力 的泛化。 一般而言,科研过程中的泛化现象固然会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重叠、融合、 接触和交叉,对于新型交叉学科、远缘学科的形成和 发展能表现出“复杂”的优越性,还是有益的。但是这 种泛化现象导致的负面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泛化 现象必然会伴随学科的退化,导致学科发展出现学 科发育逆向过程,智力活动强度与水平降低,研究力 量凝聚性变差,削弱了对科研成果与学术水平的提 升能力,导致科技发展的中断和发展速度的减缓,降 低了高校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校科研能力泛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边界模糊,专业互相渗透,学科核心分 化,学科体系稳定性降低。 ")研究力量分散,整合困难,研究规模缩小;课 题越来越小,课题组越来越小,课题组成员越来越近 亲化(家庭化、师生组等),形不成联合攻关能力和规 模效果。 $)低水平重复研究与开发,导致科研活动不仅 没有深入,反而更加浅显,似有枝叶,却无硕果。追求 “短平快”,过于追求“立竿见影”,从而研究方向飘忽 不定,形不成研究能力优势。 ()不注重积累,研究能力的持续能力减弱,科技 工作不容易持续发展,往往昙花一现。 造成高校科研能力泛化的原因主要是: %)自身研究能力弱,只能承接较小的课题。 ")自身条件不充分,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不是选 米下锅,而是等米下锅、找米下锅,不顾米如何,见任 务就接,可选择余地太小。 $)在技术市场中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潮流导 致前一阶段市场需求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也是造成 高校科研能力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利益驱动和利益分配的缘故,由于一些 政策导向作用(例如不鼓励无定向基础研究、研究经 费支持力度不大、持续目标不集中等),也促进和强 化了上述原因的作用力度。 ))此外,不正常的内部竞争,资源不能共享,互 相封锁,人际关系的团结和凝聚力不够也是重要原 因。 ! "##$ 年 %% 月 &·%#"· 中 国 科 技 论 坛第 ’期中国科技论坛 ( 高校科研能力建设 科研能力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 因素,是影响高校科技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 校科研能力的建设应是极为重要的。高校科研能力 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逐渐形成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理念。这 样的理念应该以创新为核心,以利益分配为杠杆,以 团队凝聚力为纽带,以合理科学的科研运行机制为 基础,以完善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环境为保障。 第二,既要在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开展 学科开拓研究,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例 如组织学术沙龙,及时开展学术热点讨论,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 开展学术专题座谈,等等。 第三,及时发现学术生长点和技术生长点,并予 以有目标有计划地扶持和培育。 第四,强化论证评估程序。例如立题前的信息论 证,研究过程学术前沿论证、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 应用前景的评估,等等。 第五,建立有利于提高科研持续能力的科研运 行机制。例如完善多层次的动力机制,引进充分的竞 争机制和协同机制,及时发现创新机制等等。 第六,在科研实践中强化科技积累过程,只有积 累才会有创新,只有积累和创新才有可能提高科研 能力,才能提高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建立结构合理、团结协调的科研队伍,保 持科技队伍创新能力的持续性。 第八,构建包括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 和生活环境在内的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是科研持续 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要求。 第九,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高校科研文化,提倡 创新、求实、开拓、协作的科学精神,提倡互助、互利、 互惠、互让的团队精神,提倡公平、公正的凝聚力精 神,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坚持力。 !责任编辑 张九庆 & !上接第 )$页 & ’’’’’’’’’’’’’’’’’’’’’’’’’’’’’’’’’’’’’’’’’’’’’’’’’’’’’’’’’’’ 的实验室中一直存在的领域里所已经发挥出的重要 作用。这些问题(信息社会、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 都是第五次框架计划中的核心。因此,欧洲干预的作 用在这个领域中就逐渐地展露头角了。 ( 结论 完全由政府发挥支配作用来指导的这种法国科 研模式的景象,对我们今天来说已经不再合适了。从 法国大型研究计划已经经历的变化的描述中,我们 可以提炼出以下主要发展方面: % & "#世纪 *#年代,政府干预科研的模式几乎 消失,这种模式自战争以来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大型 的研究计划。大型民用研究计划,除了太空领域,都 已经不复存在了。国防研究计划也已经受到公共研 发经费在国防方面大幅度有规律的下降的影响以及 企业和市场的欧洲化的影响。 " &大型研究计划的接近消失伴随着几乎全部的 公共企业的私有化。事实上,整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已 经与大型集团的支持相脱离,并且有关它们(主要是 竞争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朝着一个 新的公共领域转移了:欧洲共同体。 本文在分析了法国国家科技政策后,还特别强 调三点。第一是目前国家科研政策仅仅集中在公共 部门的组成部分上。第二是新的公共行动者,欧盟和 区域,对迄今为止的所谓“国家的”政策的方方面面 开始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第三是政府的作用和公 共干预趋向于同化,即政府作用就是公共干预。公共 干预 $个层面(地区、国家和欧洲)的协调活动,现在 已经被认为是大部分政策所必需的。对于欧洲的科 研和技术政策来说,主要的挑战将是需要在这些干 预层面之间找到一个互补性,实际上是一种专门 化。进一步深化这个必要性,本文建议在国家层面上 发挥一个双重驱动作用,首先在公共科研部门的构 造方面。另外,本文也建议在考虑到技术和创新时, 干预能力的来源应该更少地缘于直接的财政干预, 更多地应该是它的战略性推动力和进行预测方面的 作用,以及对过去行动进行评估和在促进创新参与 者之间“共同愿景”形成的公共辩论方面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九庆 &
本文档为【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49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8-28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