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唯心诀

唯心诀

举报
开通vip

唯心诀唯心诀 唯心诀   不入圆常,终成轮转,只为昧于性德,罔辩真宗,舍觉循尘,弃本就末。 就是说,一个学道的人,他没有通过前面所讲的那种圆融的悟性,这个圆就是圆觉、圆悟的境界;常,就是常住的佛性、本来面目。如果他没有圆融的悟,没有回归到真实的本性、在本性上用功,那么,他无论怎么修、怎么行,“终成轮转”,他的起心动念都是轮转。“只为昧于性德”,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昧于性德,不知道本性是本具的。佛教里面讲有性体,本性之体;有性具;还有性德。就是说,佛的一切功德,本性都有。所以说,只是“昧于性德,罔辩真宗”,就是说,没有...

唯心诀
唯心诀 唯心诀   不入圆常,终成轮转,只为昧于性德,罔辩真宗,舍觉循尘,弃本就末。 就是说,一个学道的人,他没有通过前面所讲的那种圆融的悟性,这个圆就是圆觉、圆悟的境界;常,就是常住的佛性、本来面目。如果他没有圆融的悟,没有回归到真实的本性、在本性上用功,那么,他无论怎么修、怎么行,“终成轮转”,他的起心动念都是轮转。“只为昧于性德”,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昧于性德,不知道本性是本具的。佛教里面讲有性体,本性之体;有性具;还有性德。就是说,佛的一切功德,本性都有。所以说,只是“昧于性德,罔辩真宗”,就是说,没有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辨别什么是真宗、真正的宗趣。“舍觉循尘,弃本就末”,就舍离了本觉,循着尘劳,放逸在尘劳当中,“弃本就末”,把根本的弃掉了,一直寻找那个末,所以佛教里面讲“旦得本,莫愁末”,本没有了,末就很多。本就是一个,一个得到了,一切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就解决了。所以说,如果在末上追求,就很多的差别。   挂有无之魔羂,投一异之邪林。 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执着有、执着无的一种观念和修行的方法都是魔的一种方法,等于穿着魔的衣服一样,陷在魔的境界当中。“投一异之邪林”,不是执着一、就是执着异,异就是矛盾的。就是说,建立了一种对立的观念、一和异的观念。   宰割真空,分罗法性,依尘生灭。随境有无,执断迷常,骤缘遗性,谬兴知解,错倒修行。 这一段讲“宰割真空”,把真空宰割开来,真空只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真空。那么,如果把真空分开来,离开事物以外,好像我有一个“空”在,那就是“宰割真空”。“分罗法性”,法性也是一体、平等的,一切法都依法性而现。如果把法性分罗开来,那也是一种谬误,就是错的。结果就会产生“依尘生灭”,出现一个境界、一个尘劳,就起一个念头、起一个生灭,每一天都有事情、都有一种境界,结果心念当中生生灭灭,就跟着他动、跟着他跑。所以说“随境有无”,境界出现了就“有”,境界没有了就执着“无”,随着境界产生“有”或者产生“无”。“执断迷常”,有的执着断,人世灯灭,或者断因果、断一切;有的迷常,有一个常一的灵性、不变的东西,执着这个东西。“骤缘遗性”,骤缘,就跟着缘跑、跟着缘起跑。遗性,遗失本性,本性迷闷,迷在这个缘当中了。“谬兴知解”,一个事情来了,你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事物来了,你不要起知解,一定是怎么怎么样,不要这样子想。如果出现一个问题、一个事情,你起一个知解,这个就是“谬兴知解”,这个知解就是烦恼、就是执着了。所以说,别人一句话、一个问题来了,不要产生一个知见、一个知解出现。一个出现就是有分别心,就是颠倒。那么,在这些实际当中就“错倒修行”,“错”,这一段讲的都是错的,错倒修行,知解是错的,谬兴、而且修行都是错的。   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或执无着而桩立前境,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或刳情灭法以凝空,或附影缘尘而抱相。或丧灵源之真照,或殒佛法之正因。 这一段也是几个方面的谬误。 有的人“和神养气而保自然”,就是练气功一样,养着身体,养得胖胖的,或者身体养得很好、精神养得很好,他的功夫全部在这个地方,养精神、养气脉,养得身体好、长寿。那么,这个等于是外道了。   “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他是对立面。吃的很少、很少睡觉、把身体摧残掉、苦行。他认为这个就是道,我是功德大。或者在外面冻,或者忍着痛苦、饥饿,认为这个就是道。   “或执无着而桩立前境”,或者执着“无着”,本来佛法叫我们不执着,但是你执着一个“无执着”放在心上,等于说在前面立了一个“无执着”的桩:我什么都不执着。那么,结果就产生错误了。   “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或者想打坐:我要静下来,静下来要空。那么,结果有妄念在,就拼命的把妄念压下来,用念咒、念佛,或者觉照用功要把妄念压下来。他不知道,自己认为有妄想的这个心就是无明颠倒。也不要求静虑,也不要压妄想、压妄心。   “或刳情灭法以凝空”,“刳情”想把情挖掉、挖空,觉得情不好,我要把情感挖掉,怎么会动情呢,有情在。或者说,把法灭掉,这个法不是指佛法,这个法是心里面所显现的东西:法境、法尘、影子,把这些挖掉、把这些灭掉以后,要达到凝空的境界,想凝聚在空里面。那么,要知道这个空就是外道的空了。这个情和法他活泼泼的出现,只是你不分别、不执着,把情化作大悲,把法化作庄严,这个法可以是情的对象,如果你以慈悲心来显现的话,那么,这个法相就是庄严的相。所以说,不用去掉,真空是不去掉一切的。   “或附影缘尘而抱相”,或者“附影”,附着影子,有很多影子,有光影、光的影子,各种颜色的影子,有境影:出现上师、佛菩萨,或者鬼神,或者种种境界的,这叫境影。“缘尘”,就是缘于某一种尘、某一种思念、某一种对象而“抱相”,认为这个相是对的,我要抱住它,这个“抱”就是执着它,抱住光、抱住好的相、抱住尘劳烦恼、抱住某些东西放不开,执着它为道、为真。   “或丧灵源之真照”,或者他丧失了这个灵源的真照,这个灵源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灵知了了、一念不生的这个当体,这个当体他是不照而照,他没有用功,他没有动念,但是他了了常知,他寂照不二,他圆明显现,那么叫真照。他不用用功的,他自然是这样。如果你丧失了灵源的真照,那么就是妄照了,有意去觉照,有意去做功夫,有意去持咒,那灵源就被他埋没了、覆盖了。   “或殒佛法之正因”,“殒”就是消殒、消灭了,佛法的正因没有了,菩提心、正知正见没有了 或绝识凝神,受报于无情之地;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难之天。 或者“绝识”,把这个识心绝掉、断掉,绝就是断。断掉以后,什么都不想,“凝神”把精神着一个地方,那么最后“受报于无情之地”,石头木头去了,作石头木头,不得道。“或澄心泯色”,或者把心澄清下来,把所有的色相都消灭掉、泯掉、消亡掉。那么,结果“住果于八难之天”,就是到无想天去了,这个就是用功夫用死了,变得石头木头,变成无想天境界。   或着有而守干城,或拨无而同兔角。或绝见而居暗室,或立照而存所知。 或者执着“有”,那么,守着乾达婆城,“有”是幻化的境界,执着了幻化的境界,等于守了海市蜃楼空中的那种影子一样,它不是真实。   “或拨无而同兔角”,或者拨无,没有因果,没有缘起,兔子的角一样,兔子不会有角,那么这种人也是一种偏见、偏空之见。   “或绝见而居暗室”,“绝见”,无见是对的,但是无见以后,死在无见上,不能起智慧,不能观照,那么,等于人就在暗室里面一无所知,变成愚痴的人了,越来越笨,佛法也不领会,做事也没智慧了,那么就“居暗室”。   “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者“立照”:我要照了,做功夫,要觉、要照。但是纯属知,又能知能照,照于所知所照的境界,知什么?知道有妄想,知道自己身体空了没有,知道光出现了没有,知道佛菩萨来加持我了没有,我是不是进入了一种很净的境界了没有,就是纯属知。如果有立照、纯属知的话,都在妄想里用功,不可能回到本性中来。   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 “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认为有一个觉在,就是真佛的形。但是,你有觉在,就是妄想了。   “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或效”效于无知,我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分别。结果死在好像木头石头一类一样。   或执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妄缘趣解脱之门,似拨波求水。 或者执着妄想、虚妄的境界“同究竟之果”,就是想像一种虚妄的境界、虚妄的感觉,那么认为这个就是究竟的果实,如同“即泥是瓶”,泥是泥,还没有烧成瓶子,不是瓶子。泥虽然可以烧成瓶子,但是你还没有烧成。所以说,妄想、执着、分别要化掉,把烦恼断尽才能达到究竟之果。如果没有这样,就是狂慧了。   “或妄缘趣解脱之门”就是说,把缘亡掉,趣向解脱之门。那么,好像“拨波求水”一样,离开波没有水,离开缘没有解脱。解脱在哪里解脱呢?在众生当中、在缘起当中、在种种的事物当中才能解脱。离开了缘起,他不可能解脱,即使解脱,也是偏空的解脱。所以说,勿“拨波求水”。   或外骋而妄兴梦事,或内守而端居抱愚。或宗一而物象同如,或见异而各立法界。 或者“外骋”,妄想很多,老是想到外面种种境界,那么“妄兴梦事”,都在做梦,整天都在想到外面的事情,在做梦。   “或内守而端居抱愚”,内守着里面,外面不管了。守着里面,也不参学、也不问法、也不观察,抱着愚痴什么都不懂,智慧也没有开,功夫也没有殊胜的相应,抱着越来越笨、修行人越来越愚痴了,原来还懂一点点,后来佛法也不懂了。   “或宗一而物象同如”,或者宗于一,有的说是地水火风啊,或者是什么,宗于一个东西、一个境界,那么他认为“物象同如”,一切物象都是空的。这个执着一,其实一也没有的。   “或见异而各立法界”,或者见到差别,各立法界。这个是什么法界,那个是什么法界,人法界、天法界、畜生法界,执着这些差别的法界,又产生执着了。   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 有的人守着愚痴的无分别,认为是大道。这个无分别不是愚痴,是智慧充满、活泼泼的应用。如果守着愚痴很笨,那这种无分别就没有用了,越来越笨了。他认为这是大道,不对的。   “或尚空见”,认为空就是对的,认为空是道、空是根本。那么“排善恶”,把善恶都排斥在外“而作真修”,认为是真修。那么,这个也是颠倒。虽然是空,他是真空啊。虽然不建立善恶,但是还是缘起善恶、缘起善恶的作用。   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 或者理解“不思议性”,不思议的本性,就是我们灵知了了的本性“作顽空”,什么都没有,这个是错了。   “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或者体会、体证真善妙色为实有 。“真善妙色”,或者说,光色、境界色为实有境界,执着这个境界。   或沈机绝想,同有漏之天;或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 或者“沈机”,机没有了,活泼泼的机用没有了,“绝想”,什么思想都不动、都不想,“同有漏之天”,这个好像有漏天上的境界一样,修到五百年、一千年还是这样。   “或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用情、用量,用自己的感情,情思、情量,堕在这个领域,又不是智慧。   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 或者“不穷妄性”,不知道妄性就是真,他没有穷尽虚妄之性,“作冥初之解”,“冥初”就最初的地方,外道找到一个最初的地方。譬如说,有的人,他知道心一动,境界就动,他认为这个就是“冥初”:我心动,境界动。执着这个“心动,境界动”的那个理解也是错的。甚至,本性真妄不二,动和不动不二,没有动和不动,也没有一个“冥初”的境界。   “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昧于虚幻之体,立空无之宗。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身体是空的,世界是空的。那么他就建立一个空无,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或认影而为真,或执妄而求实。 或认影子为真,见到佛相了、见到光相了、见到什么了,认为这个影子就是真道。或者某个师父给他讲,你得道了,你成就了,你怎么样。他认为是真的。   “或执妄而求实”,或执着妄想、妄境而求一个实,求一个实有的境界。真和实他是对应的讲的。   或认见闻性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无情。 “见闻性”,见闻觉知的性就是佛性。但是,有的人认为有个东西“活物”能够头顶上出去的、空中飞来飞去的,这个东西,他说是道。这个就错了。   “或指幻化境作无情”,或者指幻化的境界是无情,无情者怎么能作境界呢,都是心起、有情起境界。   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断念而亏佛用。 或者“起意”,起心动意,自己起心动念。但是这个就违背了“寂知”,寂而能知,就是说,你不动心念而能知,叫寂知。   “或断念而亏佛用”,或者把念头断掉,那么他就亏了佛的作用了。佛不断妄想不求真,念头念念起,念念即是无念,这个就是佛的作用,能够想天想地,能够起一切念而无所念。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见;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 有的人“迷性功德”,迷惑了本性的功德,那么,反而生起“色心之见”,认为色心都是真的,有色在、有心在,精神和物质,产生这个知见。不知道这些都是本性显现的作用。   “或据毕竟空”,他认为佛教不是讲毕竟空么,十八空,最后是毕竟空。那么他就产生了“断灭之心”,什么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佛、圣人也没有。这个就是断灭心。   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 或者迷了“大理”,这个大理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全体平等、全体如如。那么,他就“顿弃庄严”,不要庄严了。其实,这个一真法界当中,具备一切庄严,一切净土的庄严、佛相的庄严都具备。   “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或者迷惑了,被佛“渐说”次第说迷惑了,就“一向造作”,就次第行就是造作,造作到后来,就证入大理而具庄严。所以说,迷惑了渐说的意义,一向造作,有能造所造。   或据体离缘而坚我执,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 或者“据体”,就是有个体性,这个体性他说“离缘”,我有一个本体。就是产生这么一个观念,执着我有一个本体“而坚我执”,但是这个本体是我,执着了我,坚固了我执。   “或亡泯一切”,把一切缘起都亡掉、消失掉,“而守己愚”,守着自己的愚痴。这也是错的。   或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 或者他“定人法自尔”,他说,人和自然的法界,一切本来就这样,他“堕无因”的境界,他说无因自然而现。   “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境和智和合而生共见。   或执心境混杂,乱能所之法,或着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 他执着心和境混杂,分不清楚哪个是能、哪个是所。那么,产生了一种“乱能所之法”。   “或着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就是说,这个真和俗都是分别来的。其实,真和俗不是分别。   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或定四相所迁而沈断。 或者守着“一如不变”,有的人:我有一个本性,这个本性一如不变,我守着他。就堕常见。   “或定四相所迁”,四相:生住异灭,而“沈断”,沈在断灭当中。   或执无修而祛圣位,或言有证而背天真。 或者执着无修,那么,他就到不了圣位。执着无修,他就一直是凡夫了,所以说“而祛圣位”。   “或言有证而背天真”,或者他认为有所证,那么,就违背天真。那么,天真和圣位,天真是本来面目,圣位是无修之修的圆满果位,自然而来。但是,不能执着无修,修而无修才对,证而无证才对。如果有所求证,那么,违背了天真的佛性。   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 或者耽着“依正”法,“依”是依报,“正”是正报,而随着世界轮回。   “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讨厌生死,就丧失了真解脱,不知道生死本来空寂。   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 或者迷失真空,迷失在真空里面而产生了“崇因著果”的境界。   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 “或昧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实相,就喜欢佛、喜欢上师的庄严,而讨厌魔、厌恶魔境,这个就不平等。在实相当中,佛魔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或着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 或者执着佛、祖师的“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师父讲过的话、或者佛讲过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去年讲的,现在还是执着它,就是“守语为真”,守住话了、执着了。一次一次的话、一次一次的作用,话过了话以后,把话忘掉,领会精神去用。用了以后,又超越了。不能“守语为真”。   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 但是,有的人失去了“音声实相”,他认为音声不是实相。音声也是实相。“而离言求默”,他离开话、离开语言、不说话。苏州有个居士,他一直在求不说话,他说这是道。那么,也是错的,不要“求默”,说和默是不二的、同时的。   或宗教乘而毁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铨。 这个就是宗下和教下的区别。教乘就是显教,宗于显教,就是喜欢显教,以显教为根本、为宗趣。那么,就“毁自性之定”,你一直在理解上、在文字上寻找,就毁灭了自性的本定、自性的大定。   有的人弘扬禅观、弘扬禅法,“而斥了义之铨”,就反对经典、反对文字,反对佛的了义的语言、了义的道理,这个就错了。而禅不是显教,也不是密教,他是非显非密、教外别传,是佛的心髓。净土宗是也显也密,他里面有显有密,都是包括的。禅宗不是显教,也不是密教,他是超越的。所以说,这两边都是偏。 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俄沈识海;或作净洁而推求玄密,返堕阴城。 有的人为了斗奇特,和别人谈话、交锋、逗机锋,“但顾出身”,只觉得要自己的话讲得奥妙、斗败别人,只顾自己出身。但是,这用心都是识心分别,用机心太重。那么,“俄沈识海”片刻之间就沉到识海里去了,颠倒了,狂慧颠倒。“或作净洁”,或者说,自己要修得很清净、修很空灵,住在这个“清净、洁白”的境界上“而推求玄密”,在这里面推求玄密的境界。有的人就是这样:哎呀,坐下来,一片光明,很洁净的境界。在这里面好像求个道、求一种清净,就“而推求玄密”。“返堕阴城”,结果,反而堕在阴城里面去了,就是色阴区域里面去了。住在净洁地上、住在玄密境界里面去了,反而不成道。后来,一点点境界障碍就受不了,离开这个境界就不行,那么,就不得自在,他离不开他的境界了。   或起殊胜知解,而剜肉为疮;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 本来我们讲,知解是空的,见地是无见地。如果起了:我的见地特别好,我的知解特别殊胜,我获得了很多很多的殊胜的法。那么,等于是“剜肉为疮”,好好的肉挖出疮了。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知见、本来殊胜,你何必要起这个东西呢?   “或住本性清净”,或者住在“本性清净”这个知见上“而执药成病”,因为这个清净不是你执着的、不是你可以住的,你感到清净已经不清净了。所以说“执药成病”。因为人有染污,所以佛说本性清净。如果你已经回到本性了,佛就不说本性清净,佛就说,这个净和染是不二的,都是假名,没有净和不净。就超越了这个境界。   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 “寻文探义”在外面找文字、探索意义,就是饮客家之水,不是饮自己的水、活水源头。   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 或者守着静、很静很静的境界,喜欢自己空闲无事,结果,住在法尘里面。这个静、这个闲、这个舒服就是法尘,住在这个法尘,比尘劳更难解脱、更难离开。   或起有得心,谈无相大乘;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旨。 或者“起有得心”,有所得,我要得道、我要开悟、我要证到什么境界,然后“谈无相大乘”,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了不可得。结果,这就矛盾了,一方面你是有得心,一方面你讲的是无相大乘,像修金刚乘、禅宗一样。一方面说,无得无证无修,但是你天天在有所得,要成就、我要开悟、我要怎么样、境界要殊胜,结果就因果违背。   “或运图度想”,老是想,“图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计谋。“探物外玄旨”,在物以外有个东西、一个玄妙的宗旨,在探求。不知道一切事物本来就是佛性,相就是性。   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存诠招执指之讥。 或者“废说”,他说,一切言说都是虚妄的,那么,“绝言之见”不要说,说的都是假的,佛经的文字都是假的。就是起了这个邪见。“或存诠”,或者存着道理、存着文字的道理,执着它。问别人法,老是拿这些道理问别人。那么,就“招执指之讥”,你还把手指执住,不知道那个月,如果你知道这个月,你就不用讲指头了,你直接给人讲月就可以了。就是说,招来“执指之讥”,被人讥笑了:哎哟,你这些都是文字道理拿过来问我,你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自己的月亮说出来、拿出来给我看看。   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源,或专记忆而住识想边际。 或者认为“动用”,这个动用就是佛性认为,但是他没有体会到无动之动、无用之用,“而处生灭根源”,一直处在生灭根源当中,生生灭灭无有了期。   “或专记忆”,老是去记经、记论、记一切佛法、记什么道理,“而住识想边际”,就住在识想的边际。   或安排失圆觉之性,或纵任亏入道之门。 或者有意去安排打坐、用功、怎么样观照、修道的地方,老是去安排。结果失去圆觉之性。本来圆觉现成,行住坐卧、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圆觉,本来不要故意去安排,随缘度日,在东方、在西方、在这里、在那里都是一样的,早晨到晚上都是一样的,不要刻意去安排,随着机缘来显现。结果刻意去安排,反而失去圆觉之性。   “或纵任”,纵任和随缘不一样,随缘是本性不动,纵任就是被境界牵着走。结果,跟着境界东跑西跑,“亏入道之门”,也入不了道,跑到外面去了。   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或守任真无事,而沈慧缚。 或者“起身心精进”。拼命打坐、拜佛、用功,刻意精进。对初学来讲,可以的。如果是明白本性的人,就不能这样。那么“滞有为”法,落在次第上,执着有为。   或者守着“任真无事”,我这个本性是真的,我本来没有事,也不觉照,也不用功。那么,“而沈慧缚”,被智慧所缚,他就不得道。就是他在事上、在缘起当中不得力,没有觉照的力量。   或专系念勤思,而失于正受;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 或者“系念勤思”,老是想问题、考虑问题、想佛法的道理,“而失于正受”,即三昧正受、安乐正受、空灵正受,你就没有了。本来学佛的人很清净、很空灵、很安乐,结果你想的太多、学的太多,反而头脑混乱,就没有正受。   “或效无碍自在”,或者自己没有到无碍自在,“效”学习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随波逐浪,处处造业。 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 或者“随结使”,什么叫结使?无利使、无顿使,就是烦恼。而随着天天烦恼“而恃本性空”,而认为我本性本来空,我不要紧,我本来空的。那么,这个就颠倒。如果你没有烦恼,本性的确是空的,而不住空,也不住烦恼,那是本性光明。   “或执缠盖”,无常、时盖,种种盖障,“而妄加除断”,这个盖障都是自己的分别、执着来的。分别执着没有了,它就去掉了。但是,你有意的去“妄加除断”:哎呀,我有什么烦恼,我有什么盖。譬如说,贪盖、嗔盖、睡眠盖、掉举盖、怀疑盖等等,有意去除,那么,你反而增加了病、增加执着。   或保重而生法爱;或轻慢而毁佛因。或进求而乖本心,或退堕而成放逸。 或者保重你某一种境界,保重你某一种法,产生法爱,就被法爱所障。   或轻慢于法、轻慢于师父、轻慢于什么庄严的境界,结果“毁佛因”,又没有佛的因了。   “或进求而乖本心”,如果你有进、有求:我修行要进步,要一天比一天好,我要求到什么果位。就违背了本心。   “或退堕而成放逸”,或者“退堕”不修了、不用功了,变成了“放逸”,天天睡觉,天天动烦恼、妄想。   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体用各据而乖佛乘。 或者你讲的和你证的相违背,讲的是一套,证的又是一套,那么亏于实地的功夫、实地的境界和功德。   “或体用各据”,体是体、用是用,分开了。那么,“而乖佛乘”又违背了佛乘。这个体如果是理解,这个用如果是执着,是分开来的;或者体是空的,用是有的,是分开来的。那么,就违背了佛乘。   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 或者守着“寂”,寂就是不动、不显现,而住在空上,“失大悲之性”,就没有大悲,大悲的功德就没有了,也不可能成佛。   或者“泯缘”,把缘歇下来、歇掉,没有缘,“而厌假”,厌什么假呢?就是缘起之假,就是世俗的境界了。“违法尔之门”,因为这个假也是本性放光、本性显现,所以违背了法尔之门。所以说,有的人说:我在空里面清净。结果,人一多、事情一多就烦,那么他就违背了法尔之门,就泯缘厌假,只想把缘断掉、把人离开,想一个人孤伶伶、或者人很少的地方去用功。这是违背了法尔之门。   或着我见而昧人空,或迷现量而坚法执。 或者执着我见“而昧人空”,我见哪里来?是人我来的,是昧于人空,人空了,我见怎么会有呢?就没有我、没有我见。   “或迷现量而坚法执”,现量是什么?我们的心在六尘当中,直接相应、直接显现、不起心动念而能了知的叫现量。“而坚法执”,执着法是真的,执着我的境界、我的感觉是真的,都是法执。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或信不兼解,而长无明。 这句很重要啊。如果你的理解,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去承担,那么,你这个解的越多,邪见越重,这个就是邪见。所以说,听法一定要相应,产生信心。   “或信不兼解”,如果你的信心,没有理解,你对师父都不理解,你说:我很信师父。那么,你信师父怎么样呢?是他的名声地位呢?还是他的神通?如果你对师父理解了,或者对法门理解了,然后,你这个信有理解,那么,你就是智慧的信。如果你这个信没有理解、没有懂得,那么就“长无明”,长无明就盲从啊,你听师父的话不是带有智慧去听了,他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结果,不对机;或者说,你没有进步。那么,就是长无明。所以,这个很重要。   或云人是而法非,或称境深而智浅。 或者讲,认为人是对的、法错了,落在是非上。人也没有是非,法也没有是非。   “或称境深而智浅”,或者认为境界很深而智慧浅。境也没有深浅,智慧也没有深浅,境智是相应的。而且境不可得,智也不可得,不落在智和境的比量上。   或取而迷法性,或舍而乖即真。 或“取”,有所得,就取,取法、取境界,“而迷法性”。法性是本然的,你取一个东西,肯定迷法性。譬如说,你取一个茶杯,就迷惑了茶杯的法性。   或“舍”舍离:我茶杯不要了。那么“乖即真”,茶杯就是真的、就是道、就是佛法。所以说,或者舍离就“乖即真”,叫不取不舍。   或离而违因,或即而忘果。 如果你离开,就违背了因,因地就没有了。   或者“即而忘果”,如果你是“即”的话,就忘了果。“即”是什么呢?“即”就是说,你是即心是佛。虽然即心是佛,但是你还没有达到果的境界,所以说,还要修的。离开了你,佛性就不是,“即”你就是圣人也不是。这个叫非离非即。   或非而谤实,或是而毁权。 或“非”,如果说,你不是佛、本性不是佛,那么就“谤实”。   或者是“是”,如果你现在就是佛了,就“毁权”。困为你现在还有烦恼,还要修。所以,有的人说,认为自己是佛了,什么都是了,都不用修了。那么,也是错的。   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 或者讨厌无明,就违背了“不动智门”。什么叫“不动智门”呢?一切法、一切无明都是不动智、都是佛性放光。如果你有一个讨厌无明的心在,你的智慧就动了,就不是真智慧。   或“憎异境”,“异境”即矛盾的境界,你有抵触的境界、有矛盾的境界,你憎恶它、不喜欢它,那么,就“坏法性三昧”。为什么说事事物物都是法性三昧,这个人跟你有抵触、有矛盾来了,就是法性三昧。如果你不动,就是法性三昧;你动了,那就是颠倒、邪见。 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 如果你依据“同理而起增上慢”,“同理”,都是佛性显现啊,认为自己也是佛,就起增上慢,不用修了。   “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如果把别相贬掉,认为没有差别相、没有净土、没有秽土、没有种种差别的话,那就破坏方便门。   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 或“是”,是就是肯定,或者说,肯定了菩提是对的,而谤正法轮,其实,菩提没有是和非,一切都是菩提。   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 或“非”,否定众生,或者众生就是众生,你们不是佛。那么就毁谤了真佛体、毁坏了真佛体。真的佛体在哪里?就在众生当中。   或着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 或者执着了本智“而非权慧”,“权慧”就是方便说、方便智慧。   “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方便说就是化门,有的净土法门、有的密宗法门都是化门。如果你迷了正宗的心地法门,执着化门,那会容易迷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 或者滞在理上、道理上、理性上,“溺无为之坑”,认为一切无为。   “或执事投虚幻之网”,投在虚妄之网上。   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或“绝边”,边见,常和断边见,“泯迹”把迹象泯掉,“违双照之门”,所谓“双照”,一切都是佛法,空和有、常和断、正和邪,等等一切,都是在觉性当中朗照的。   “或保正存中”,或者保证“正”正道,“存中”中道。那么,“失方便之意”。“方便之意”你可以对不同的机说不同的法,对世俗人说世俗的法,对外道说外道的法,都可以,有方便之意。   或定慧偏习,焦烂道芽;或行愿孤兴,沈埋佛种。 有的人偏着修定,有的人偏着修慧。但是这样的“定慧偏习”只修一边的话,就是“焦烂道芽”,不会成道的。   “或行愿孤兴”,有时候起行没有愿,有时候起愿没有行跟上,叫“孤兴”。这个“孤兴”,“沈埋佛种”,你没有佛种,怎么修都修不成。愿行要相应,起什么愿,要修什么行,要相应。有的人说:我要成就。又说:我不行。同时又要往生,往生又是不行,我要转世。那么,你的愿到底在哪里呢?你的愿如果老是变来变去的话,你的修行怎么修?你修行就跟不上。所以说,愿行一定要相应。   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著无著心,学相似般若。 或者“作”,有意去作,造作“无作行”,那么“修有为菩提”,认为菩提有为,一点点修上来,有所得、有所修、有所证。那么,这个是颠倒。你要是无作行的话,那么处处是菩提,菩提不属修证,不是有为法。   “或著无著心”,或者执着了“无著心”,“学相似般若”,不是实相般若,就是学着“无著”,其实你的心还是有执着,执着了“无著”,这个“般若”只是相似的般若,不是本性的实相般若。   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 如果你“趣净相”,老是修行:我要清净、我要空灵、我要解脱。“而迷垢实性”,不知道这个“垢”就是本来清净,这个“垢”本来实相、本来空灵,这个“垢”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所以古人讲、禅宗里面讲: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干丝鹊,一切都是道。如果你排斥垢染、排斥众生的业,来求这个道,那就是偏的、邪宗。所以说“而迷垢实性”,不知道这个“垢”的实性就是佛性。   或者住在正位上,认为有所得:我证道了、成就了,在什么地方。“而失自本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空的,空的哪里有位子呢?空的就没有位子,有位子、有所成就、有所得就不是真空了。所以,有的人说:我是得道了、我开悟了、我成就了。那么,被明白的人所笑。因为在本性真空当中,哪里有成就、哪里有所得呢?没有。   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 或者立一个无相观。本来无相,我们本性本来无相,故意立一个无相观,那么反而“障翳真如”,反而把真如佛性障翳了。所以说,打坐的时候,你要求一个空、求一个无相、我要见性、我要怎么样。结果反而障碍了真如佛性。   “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起一个了知心:我要知道什么、知道空、知道光明、知道功夫境界怎么样。就违背了法性。   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露而早终;或敦圆理而起著心,饮醍醐而成毒。 你守着真理的话、守着佛祖讲的话:哎哟,讲得太好啦,讲得太妙了。一直记住它,“而生语见”,立文字见,立体文字的见,等于“服甘露而早终”,吃的是甘露,但是甘露吃得太多了,障碍住了,反而早早终了,死掉了,死在语言之下。   “或敦圆理而起著心”,起执着心了,执着这个圆理。所以说,真正明白圆理的人,他没有道理,理都没有。“饮醍醐而成毒”,圆理就是醍醐,佛教最高的境界了,五教里面最高的教法了,反而饮醍醐成了毒药了。 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 这个是在佛法里面的邪宗,还不是外道的。   并是迷宗背旨,失湛乖真, 都是迷背宗旨,“失湛乖真”,失去了“湛”,这个“湛”就是寂照的本性,“乖真”这个是真如佛性了。   捏目生花, 在眼睛上捏得久了生花。   迷头认影。若敲冰而索火, 等于是“敲冰”,在冰里面求火一样。   类缘木以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   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非甘种,沙岂饭因。 沙怎么成饭因呢。   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 不能以法性来融通,一旨来和会。   尽迷方便, 都是迷了方便。   悉溺见河, 都是溺在见河,所以,见在很重要。见地透彻,这120种都没有;见地不透彻,总在这里面找到一个自己的地方、执着的地方。有的人还不只一个,还有很多种。   障于本心, 这样的障碍本心。   不入中道。 就不入中道。怎么修都不会成就的。   匍匐升沉之路,缠绵取舍之怀。 升升沉沉,一下子好,功夫上去了,一下子又退了。老是在这样变化当中,“缠绵取舍之怀”,老是有取有舍。   于无心中强欲断除, 想断除什么烦恼境界。   向无事内刚求舍离。 本来无事,“刚求舍离”,很勇猛地刚求,要舍离什么境界、舍离什么烦恼。   将法空为恚爱之境, 本来一切法都是空的,变成了“恚爱”,恚爱就是嗔恨或者贪爱的境界。   返真智作想碍之情。 “返真智”,本来是真智,反过来“作想碍之情”,种种想法。   长随八倒之风,难四边之网。 “四边”,四边就是空边有边、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竟不知理即生死,恒与道冥;妄本菩提,从来合觉。 这句话很重要。他不知道理就是生死。理是什么?就是如来藏,佛性之理就在生死当中,你不讨厌生死、在生死里面没有障碍、在生死里面得自由,就是理、就是道。所以说,“恒与道冥”,一直和道相应的、冥和的、不二的,你何必要离生死、何必要讨厌烦恼、何必要出离什么、何必要执着什么呢?   “妄本菩提”,妄想本来就是菩提,你不要在另外地方求菩提,不要离开妄想。“从来合觉”,从来就是和觉性一体的。   明常住暗,水不离冰, 明,这个自性的光明,常常就常住在暗当中,暗就是明。“水不离冰”,水从来没有离开冰。   灵智常存,妙用无尽。 这个灵智常存在当下,现在听话的都是灵智的作用,妙用无穷,说话做事都是他的妙用,何必是打坐修法才是道呢?   何乃遏想念而求湛寂,断烦恼而证真如。妄作妄修,自难自易。 所以说,为什么要遏制种种的想念,来求一个湛寂的境界、求一个空呢?求一个湛寂不动的境界呢?何必要断烦恼,然后证一个真如佛性呢?不知道烦恼就是真如么?“妄作妄修”,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修行就是“妄作”,妄有造作、妄有修证。“自难自易”,自己造成的困难,或者自己造成的一种容易想,无论是难是容易都是自己造作造成的。 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悟性好的人,一回头就是。所以说“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本来没有秘密。   如来之藏,实不覆藏。 如来的藏性、如来藏实在没有覆藏,他时时刻刻显露。   故知圆常之理不亏, 这个“圆”,圆觉的常理、常住的理,他没有亏损过一点点。   信解之机难具。 就是众生的信不够,不能肯定承当,老是向外求,老是在境界上打转,这个“解”领悟不够,所以说“信解之机难具”,很难具备,老是不明白。   如针锋上无边身菩萨,似藕丝悬须弥卢之山,唯叹希奇,罔知所措。 就是觉得太难了、太不容易了。针锋上怎么有这么多无边身菩萨呢?藕丝上怎么能够把须弥山悬挂在空中呢?太难。其实,一旦明白,一点不难。所以“唯叹希奇,罔知所措”。   如水母土蜂之类,犹屈步之徒。历劫他求, 都是随着、跟着别人走,水母他没有眼睛,用虾来作眼睛等等。这些比喻都是要跟着其他,自己没有眼目。所以说,“历劫他求”,向外求。   终朝取相,不自暂省,返照回光。 他没有回光返照,没有暂时的反省。   货鬻衣珠,承绍家业。 他没有把衣里的明珠拿出来,承绍自己的家业。   但争空花之起灭。 种种境界、种种来来去去,都是空花起灭。   定认眚影之是非, 眼睛有病,出现的“眚影”,看到灯光“眚影”,认为有是有非。   去淳朴而专尚浮华, 离开纯朴的境界,专门追求浮华的东西。   丧根源而唯寻枝派。 丧失根源,专门找那些枝派。   可谓遗金拾砾, 把金扔掉,把瓦砾拾过来。   掷宝持薪。 把宝扔掉,把柴火捡回家。   是以众圣惊嗟, 众圣人这么容易,人人本具。你们反而得不到,在外面找,外面追求那些虚妄的境界。所以说,惊奇、嗟叹。   达人悲叹, 了达的人、开悟的人悲叹。   都谓不到实地,未达本心。 都认为种种修行人,这么多,都没有到实际理地,根本的地方没有到,未达自己的本心啊。   妄识浮沉,缘心巧伪, “妄识”,用虚妄的识,浮浮沉沉。“缘心巧伪”,用虚妄的缘心编计自己的网络,“巧伪”。   遍计所执,现似外尘, 以“遍计所执”心,现有似之外尘。   人杌绳蛇,横生空见。不知万法无体,一切无名, 这句话很重要。不知道万法无体,一切无名。“万法无体”就是体空,“一切无名”就是名亡,名相和万物都没有的时候,这叫什么?就是空。   从意现形,因言立号, 众生有了意,才有形。因为语言,才立号。   意随想起,言逐念兴。想念俱虚,本末非有, 本来就空的。   是以三界无物,万有俱空,邪正同伦, 就悟性来讲,这句话也很重要,是以三界没有东西。如果你觉得三界没有东西是真见地,你要体悟到“万有俱空”也是真见地,你要明悟“邪正同伦”也是真见地。而且   善恶齐旨。 你就不会执着邪、执着正,也不会在善恶上讨论来、讨论去,执着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犯错误了、这个人破戒了、这个人行善积德,很兴奋、很好“善恶齐旨”。这都要见地到,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全抛大义,莫返初源,于无心中妄立异同,就一体内强分离合。 但是,众生不明白,没有见地,结果“全抛大义”,法界的真如大义全部抛掉了,回不到他的源初的境界、本性本来面目的地方,“莫返初源”。“于无心中”,本来无心当中,“妄立异同”,这个异、这个同、这个好、这个不好。“就一体内强分离合”,本来是一合相么。   自他才立、逆顺随生, 自他才一立起来,逆和顺就生起来了。   起斗争之端,结惑业之始,织是非之致网, 是非的网就结起来了。   锁憎爱之樊笼。 有情有爱的樊笼,把自己困在里面。   观镜像,分妍丑之心, 观到镜中像,“分妍丑”,好坏了、美不美了。   聆谷响,兴喜怒之色。 只是一切的声音,即空谷的回音。结果执着了他为真实,“兴喜怒之色”。   责化人之心行, 众生所出现的形象,都是变化的人,没有一个真实的。而执着他:哎,你这个对、这个不对。执着他们。   保幻物之坚牢, 保持房子、衣服、财物,“幻物”为“坚牢”,死死的抓住它。   汲焰水而欲满漏卮, 汲水,但是“漏卮”,是放不满的。结果,老是贪着、老是把里面想装满,都是自私自利:得加持、得好处、得福报,都为自己着想。结果是有漏的,永远装不满。   折空花而拟栽顽石。 摘了那些空花,想栽在顽石上,就是没有根本,怎么修行都得不到成就、得不到解脱。   能所双寂,事理俱空。 这个就要悟到,一切法能所双寂,事理都是空的,事也空,理也空。   既造惑因,不无幻果。 但是,众生造了惑因,就有幻果了。 欲知妙理,唯在观心。 想知道妙理,就观心。   恒沙之业,一念而能消; 恒沙的业,一念就能消掉。所以说,不要执着业。   千年之暗,一灯而能破。 智慧灯起来了,无明暗灯就能破。   自然不立名相, 这句话很重要。一个明白人,他自然不会立名相。   解惑寂然。 所有的迷惑解了以后,自然达到寂然的境界。   岂有一物当情, 没有一个东西放在心上,叫“没有一物当情”。   万境作对? 没有万境作自己的对立面。作对立面,指责这个、指责那个、说好说坏、种种取舍,万境没有作对,因为万境一体,没有差别。   取舍俱丧,是非顿融, 这些话都是实际要到的。取舍的心没有了,是非也圆融了,都融化在觉性当中,没有是非。   众翳咸消, 一切的翳藏咸消了。   豁然清净, 这个时候,豁然清净。   无非不思议解脱, 这样的境界无非是不思议解脱。有的人问,什么叫成就?你到了这里就是成就,就叫成就。成就不是闭关就能闭出来的,要在这些地方,譬如说:自然不立名相、解惑寂然、无物当情、万物不作对、取舍没有了、是非没有了、一切一切消融了、豁然清净,无非不思议的解脱。   尽是大寂灭道场。  就是大寂灭道场。
本文档为【唯心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61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08
浏览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