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牡丹江市东小河大湾段护岸及河道清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牡丹江市东小河大湾段护岸及河道清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举报
开通vip

牡丹江市东小河大湾段护岸及河道清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牡丹江水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目 录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工程内容及规模 7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8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3环境质量状况 16评价适用标准 1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8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19环境影响分析 26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28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33结论与建议 3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

牡丹江市东小河大湾段护岸及河道清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牡丹江水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目 录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工程内容及规模 7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8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3环境质量状况 16评价适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8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19环境影响分析 26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28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33结论与建议 3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平面布置图 3.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标准断面图 4.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横断面图 5.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纵断面图 6.项目周边环境关系图 附件: 1.《关于展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小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函》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牡丹江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崔宗平 联系人 刘薇 通讯地址 牡丹江市西三条路253号 联系电话 13251537676 传真 0453-8123012 邮政编码 150070 建设地点 牡丹江市牡丹江干流南岸大湾村、东小河下游右岸。 立项审批部 门 牡丹江市水务局 批准文号 牡水函【2014】12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及 代 码 类别:河湖治理及防洪 设施工程建筑 代码:E4822 占地面积 (平方米) 2194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 投 资 (万 元) 8384.56 环保投资(万 元) 12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 例 1.43% 评价经费 (万 元) 预期投产日期 2015年5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1 项目背景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重要城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信息的枢纽,是黑龙江省东南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牡丹江市是一座以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旅游产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区所辖四个区,即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现有主城区人口278.5万人。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04元。 东小河为牡丹江中游右岸较小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牡丹江市西安区兴隆镇东南部牡丹峰,全长36km,流域面积254km2。河源为大烟筒沟,与小烟筒沟汇合后称为烟筒沟,支流石峰沟汇入后称为东村河,支流西村河汇入后称为东小河,于牡丹江市兴隆镇大湾村处汇入牡丹江。 大湾村段防洪工程位于201国道与东小河入河口之间,护岸工程位于此区间的右岸,入河口处与已建的大江护岸衔接。 河道现状淤积严重,以至于局部河道河底宽仅有5m,行洪时极易漫滩;护岸现状多处出现淘刷,局部人为破坏严重,岸顶高低不平,岸坡陡缓不一,杂草丛生,并且在岸边居民居住处堆积大量生活垃圾,来水时垃圾被冲到下游造成二次污染。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东小河防洪能力的下降,对附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间接降低了周围以及下游牡丹江的生态环境水平,影响市容市貌,亟需治理。 对此,牡丹江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展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项目。本项目的主要任务为:防洪除涝,通过提高防洪标准、修建堤防,加强防洪能力,结合牡丹江市总体建设规划以及上下游周边已建工程,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奠定基础。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设计堤防长2.135km;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防护坡0+000-2+135,长2.135km;布置2处排水涵闸,分别位于0+473、1+765。项目总投资8384.56万元。 根据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的有关规定,受牡丹江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北京林大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项目概况 2.1 建设地点 本次拟建项目位于牡丹江市牡丹江干流南岸大湾村。起点G201国道桥处,终点至东小河桥(桩号2+135),总长2.135km。 本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本项目平面布置见附图2。 2.2 建设内容及规模 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建设内容:新建堤防2.135km;新建护坡2.135km,新建穿堤建筑物排水涵闸2座。本项目主体工程量见表1。 表1 主体工程量表 编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1 清基 m3 30560 2 堤防填方 m3 289900 3 蜂巢护坡 m3 47585 4 阵脚挖方 m3 6922 5 阵脚回填方 m3 6079 6 现浇镇脚砼 m3 843 7 镇脚模板 m3 5325 8 镇脚分缝 m3 533 9 无纺布 m3 47585 10 草皮护坡 m3 81368 2.2.1堤防工程 堤防采用梯形断面均质土堤结构,堤顶宽6.0m,堤顶设5.0m宽砂石路面,迎背水坡均采用1:3.0。在桩号0+500-0+550、0+850-0+950、1+600-1+650堤后距坡脚4.0m处设减压沟,减压沟底宽0.5m,边坡1:1.0。 堤防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顶高程与50年一遇洪水水面线相比超高1.1m,堤防桩号2+035-2+135段堤顶高程逐渐提高至237.61m后与大湾堤顶平顺连接。本项目堤防工程断面见附图3~附图5。 2.2.2护坡工程 本项目迎水坡护坡采用蜂巢护坡,护坡顶部设厚0.3m、宽0.5m混凝土封顶,坡脚设宽0.4m、高1.0m混凝土固脚;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 2.2.3穿堤建筑物 本项目在0+473和1+765处右岸建排水涵闸两座,主要作用为排泄大湾村内雨水。排水涵闸进口底板高程为城市排水管线高程,出口水位为外江5年一遇水位。排水涵闸进口为U型槽结构,洞身为钢筋混凝土方涵,出口设闸门。本项目穿堤建筑物结构表见表2。 表2 穿堤建筑物结构表 堤防名称 东小河 编号 1 2 工程名称 排水涵闸 排水涵闸 桩号 0+473 1+765 进口水位(m) 234.15 232.23 出口水位(m) 232.72 230.60 进口底高程(m) 231.20 228.73 出口底高程(m) 230.73 228.13 断面尺寸(m×m) 1.5*1.8 1.5*1.8 孔数 1 1 洞长(m) 32 45 消力池长(m) 10 10 结构型式 钢筋砼方涵 0+473处排水涵闸全长52m,其中进口段长10m,底板厚50cm,下设20cm砂垫层,闸门采用1.8m×1.5m铸铁闸门,启闭机型号采用LQ-5-SD;洞身长32m,高1.8m宽1.5m,壁厚0.4m,比降为1:100,洞身9m分一缝,分缝处设橡胶止水;末端八字墙出口10m长,底板厚0.9m,下设砂垫层0.2m。 1+765处排水涵闸全长65m,其中进口段长10m,底板厚50cm,下设20cm砂垫层,闸门采用1.8m×1.5m铸铁闸门,启闭机型号采用LQ-5-SD;洞身长45m,高1.8m宽1.5m,壁厚0.4m,比降为1:100,洞身9m分一缝,分缝处设橡胶止水;末端八字墙出口10m长,底板厚0.9m,下设砂垫层0.2m。 根据本项目特点,排水涵闸需设置围堰。排水涵闸在进口处设置围堰,围堰采用填土围堰结构,围堰顶宽2.0m。围堰高度根据施工洪水水面线加超高0.5m确定,用五彩布闭气。围堰填筑是利用挡墙工程开挖的土石料,开挖采用1 m3挖掘机挖土,机械倒运填筑堰体。围堰顶高程设计表见表3,施工围堰特性表见表4。 表3 围堰顶高程设计表 东小河 施工期水面线20% 围堰超高(m) 围堰高程(m) 桩号 0+473 232.40 0.5 232.90 1+765 229.93 0.5 230.43 表4 施工围堰特性表 导流建筑物 顶高程(m) 顶宽(m) 长度(m) 填筑(m3) 拆除(m3) 五彩布(m2) 0+473 232.90 2 25 165 165 115 1+765 230.43 2 25 165 165 115 合计 50 330 330 230 2.2.4土石方平衡 本项目预计总挖方32906m3,填方291675m3,弃方31461m3。弃方均用于10km外东村桥头粘土料场处,为原开采深坑。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表见表5。 表5 本项目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项目名称 挖方 填方 利用方 调入 借方 弃方 小计 本桩 调出 利用 利用 堤防 30560 289900 0 0 0 0 289900 30560 建筑物 2016 1445 1445 1445 0 0 0 571 围堰 330 330 330 330 合计 32906 291675 1445 1445 0 0 290230 31461 2.3 投资规模 工程总投资8384.56万元。 2.4 主要工程占地 本项目占地总面积为21.94hm2,其中工程永久占地总面积为15.61hm2 (其中工程本身占地9.21hm2,工程管理范围占地6.40hm2);工程临时占地总面积为6.33hm2(其中粘土料场占地6.29hm2,施工临时占地0.04hm2)。本目占地情况见表6。 表6 项目占地情况表 占地性质 占地类型 计量单位 数量 永久占地 旱田 hm2 2.75 林地 hm2 0.31 菜地 hm2 0.84 道路 hm2 0.25 建设用地 hm2 5.25 滩涂及河道 hm2 6.21 临时占地 旱田 hm2 6.33 2.5 工程建设进度 本项目预期完工日期为2015年5月。 2.6公用工程 本项目施工用水取自东小河河水,水质状况良好,水量充沛,对砼无侵蚀性,可直接抽用。 本项目施工用电采用柴油机发电,能满足施工用电要求。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东小河流域仅有建成的牡丹江市城市防洪工程东小河左岸回水堤1.8km,该工程于2009年开工建设,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本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段防洪工程项目为新建项目,故不存在原来污染情况和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 地理位置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北部和西部与哈尔滨市、鸡西市相连,南邻吉林省的敦化市和汪清县,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俄经贸城市和旅游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牡丹江市辖绥芬河市、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林口县、东宁县6个市(县)和东安区、西安区、爱民区、阳明区4个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353平方公里。 2 地质、地形、地貌 牡丹江市平均海拔240 米,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呈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 4 种地貌类型,东西两侧为长白山系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中部为牡丹江河谷盆地,山势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项目区域地貌轮廓受基岩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控制。第四纪以沉降为主的震荡运动,形成一个被第四纪堆积物填充的继承性沉降盆地。由于沉降的不均匀,基底不平坦形成了不连续的洼地和小的隆起,第四纪初期,接受了大量的冰水堆积的沙砾石层,后期沉积了较厚的黄土粘土,构成了土壤母质,形成剥蚀堆积的两种不同成因的地貌单元,第四纪以后,受流水作用的侵蚀,形成了河谷、漫滩、阶地。 项目区位于牡丹江二级阶地上,基土为第四纪冲积沉积地层,地势平坦,地下水属于第四纪潜水,地下水位在-3.2~-5.5米,静水位-3.10米,无腐蚀,地耐力为110Kpa,土壤为季节性冻土。 3 气候、气象特征 牡丹江季风气候明显,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受东亚大型环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在东北低压控制下,受太平洋高压脊影响有较多的降水,因此夏季凉爽,雨水集中;春、秋季节为过渡季节,时间短暂。 年均气温3.8℃,夏季最高气温36.3℃,冬季最低气温-38.3℃;年平均降水量531.0mm,年平均蒸发量1223.3mm;年平均风速2.6m/s,年最大风速为21m/s,出现风向为西南西(WSW)风,年主导风向为西南(SW)风,出现频率均为15%,年静风频率为23%;年平均气压为985.7hpa;年日照时长2473.8h;年平均相对湿度约66%。 4 水文 东小河发源于牡丹江市区东南部的牡丹峰,是牡丹江一级支流,属山区河流。起点东径 :129°39′07″,北纬44° 33′44″;终点东径 :129° 40′13″,北纬44°33′44″,流域面积254平方公里,河长3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2‰,径流深为170mm,多年平均径流量1.37m³/s,年径流量为4335万立方米。浅山丘陵区,河口附近为冲积平原,常出现淤积现象。耕地及超坡开荒多,水土流失较大。 牡丹江流域年降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不均。流域内多年降水量约为595mm,其分布是由南向北递减。年内雨量集中在6~9月,占年雨量的70%以上,冬季11月至来年3月降水量较少,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 5植被、土壤类型及野生动物 牡丹江市土壤种类有 10 个土类、 28 个亚类、 24 个土种,主要土类有暗棕壤、白浆土、沼泽土、草甸土,占全市总面积的 91% 。耕地土壤以暗棕壤、白浆土和草甸土为主,占耕地面积的 88% 。 牡丹江市森林植被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柞树、杨树、桦树、椴树、色树、榆树、黄波箩、水曲柳等,构成了以柞树、松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除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尚存原始生态森林外,其余多为次生林。在山地河谷边缘处分布着灌木林,主要是胡枝子、长白忍冬、卫矛等。林下草本植物也相当茂盛,主要有粗基鳞毛蕨、轮叶百合、半胡子苔草、透骨草等。河谷植被主要有乌位苔草、塔头苔草。 牡丹江野生经济植物有 2200 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 15 种,被称为“天然植物基因库”。野生动物有 30 科 300 多种,有东北虎、马鹿、梅花鹿、黑熊、紫貂、猞猁、獐子等50多种珍奇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东北虎、棕熊等 14 种。 本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附近无野生动物。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 社会环境概况 牡丹江市于1937年建市,1983年实行市辖县体制,现辖绥芬河、海林、宁安、穆棱4个县级市和林口、东宁两个县。市区设有东安、西安、爱民、阳明四个区。全市有76个乡(镇)、1268个行政村。 牡丹江市总人口27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4.7万人。现有少数民族38个,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8.7%,其中,朝鲜族12万人,满族 9.9万人,回族7500人,蒙古族3890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0%、41%、3.2%和1.6% 。少数民族居住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70所,在校学生38.8万人,教职工31912人。拥有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农业经济学院、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牡丹江技师学院、牡丹江卫生学校等9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5.7万人,教职工4851人;民办大中专院校23所,在校生5916人,教职工557人;职业高中14所,在校生8926人,教职工964人;普通中学149所,在校学生 128881人,教职工11178人;普通小学385所,在校学生138075人,教职工11883人;幼儿园429所,在园学前儿童41772人,教职工2765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404人,教职工147人。 2 社会经济情况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五城”建设为目标,以“十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我市经济多年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跨越发展。 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100亿元、增长1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9.3亿元、增长30.5%、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7%,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6%,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20%、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预计增长16%,实现与GDP同步增长。从省内排位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综合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好于往年。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根据《2012年牡丹江市环境质量报告》,牡丹江市城区内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1 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牡丹江市区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343天,达标率为94%。轻度污染的天数为22天,无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天气。优良天数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主要环境空气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 表7 2012年牡丹江市区空气指标浓度表 空气指标 可吸入颗粒物 (mg/m3) 二氧化硫 (mg/m3) 二氧化氮 (mg/m3) 监测值 0.072 0.022 0.031 一级标准 0.04 0.02 0.04 二级标准 0.10 0.06 0.08 三级标准 0.15 0.10 0.08 2 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 牡丹江流域主要包括牡丹江干流、镜泊湖、莲花湖、海浪河和乌斯浑河。 牡丹江干流、海浪河和乌斯浑河水质均为良好,镜泊湖、莲花湖水质继续呈现好转的趋势。 3 声环境质量现状 2012年牡丹江市区声环境质量整体上昼间好于夜间。2012年各功能区昼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各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其中1、4类功能区夜间等效声级超标严重,平均超标4-7分贝。 与去年同期相比,除2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略有上升外,其它各功能区噪声有所下降。 本项目声环境质量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4 生态环境现状 东小河附近鸟类以麻雀、家燕、喜鹊、乌鸦等常见鸟类为主,沿线野生动物主要为松鼠、东北兔以及小型啮齿类动物;东小河内水生生物的种群和数量较少,无鱼类索饵场、产卵场和回游场。 经调查和查阅资料,项目沿线范围区内没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所在区域位于大湾村,属于牡丹江市城区,远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评价区内没有受国家、省、市、县保护的动植物种类。通过搜集资料和现场查勘,项目所在区域无大型陆生动物。两侧人员活动频繁,主要经济鱼类的数量较小,小型鱼类的数量亦较少,没有鱼类产卵场、回游场、索饵场的分布。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8。 表8 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敏感点名称 于本项目方位及距离 保护对象 保护等级 空气环境 大湾村 距堤脚最近10m 项目区两岸居民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声环境 大湾村 距堤脚最近10m 项目区两岸居民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 水环境 东小河 工程沿河流两岸分布直线最近距离10m 东小河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生态环境 评价区的植被、水生生物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总量控制指标 无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 工艺流程简述 图1 堤防工程流程及产污节点 图2 穿堤建筑物工程流程及产污节点 2 主要污染工序 2.1废水 主要为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2.2废气 主要包括施工扬尘、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施工机械燃油废气。 2. 3噪声 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施工机械噪声。 2. 4固体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工程弃渣、施工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2. 5生态影响 主要包括项目施工对土地利用及地表植被的影响、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施工对水生生态的影响等。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 名 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 预期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扬尘 扬尘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 扬尘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施工机械燃油废气 TSP、SO2、CO、NOx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噪 声 施工设备 噪声 84~90dB(A) 昼间≤70dB(A) 夜间≤55dB(A) 固 体 废 物 施工场 工程弃渣 31500m3 31500m3 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 100kg/d 100kg/d 废水 生活污水 (3.2t/d) COD 300mg/L、0.96kg/d 0 SS 200mg/L、0.64kg/d 氨 氮 30mg/L、0.096kg/d 混凝土养护废水(510t) SS 5000 mg/L、2.55t 0 基坑排水 SS ≤1000mg/L 0 其它 无 主要生态影响 ⑴工程施工对植被的影响 本工程将占用林地,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等,林木不成材,由于本项目主要在牡丹江市区,林木较少,对当地的林木资源影响较少。 ⑵工程施工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沿线野生动物主要以麻雀、家燕、喜鹊、大嘴乌鸦等居民点常见鸟类为主,此外还有鼠类和农田啮齿类哺乳动物,经调查没有发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繁殖。由于本工程为线性工程,加之工程占地面积小,这些动物会很快转移到施工影响不到的地方,不会导致种群消失和影响物种多样性,因此工程施工对陆上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小。 ⑶工程施工对鱼类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增加水体悬浮物(SS)的含量,水体出现浑浊现象,降低水体透明度,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由于相关工程规模较小,工程量不大,并且呈点状分布,从施工工艺上看,影响时间很短,本项目河段野生鱼类数量很少,为一些常见的小型鱼类,因此项目工程施工对鱼类产生的影响很小。工程地处城区段,没有鱼类“三场”分布,故该项目工程的施工不会对鱼类的“三场”产生影响。 环境影响分析 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 废水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施工生产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⑴施工生产废水 施工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施工车辆及机械设备的冲洗废水和基坑排水等,主要污染物质是SS、CODCr、BOD5和石油类等。 混凝土养护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碱性废水,其悬浮物浓度在5000mg/L左右,碱性废水的pH值在10~12之间。根据同类工程类比可知,1m3混凝土产生养护废水0.35m3左右,本项目施工混凝土用量约为1457m3,预计将产生510m3混凝土养护废水。这部分施工废水具有不连续性和间断性,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将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特点,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部分基坑排水,由于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筑养护等过程,基坑内的水悬浮物含量较高,pH值也较高。类比国内基坑排水中SS浓度,基坑排水SS浓度约为1000mg/L,pH值在10左右。若直接排放,将影响周围水体质量。 为了减少施工对景观环境和河边水质的影响,临时施工区内不设车辆检修场,施工机械的维修、清洗等活动到市内汽车维修部门进行。因此,本项目不考虑含油废水的影响。 ⑵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人数100人。按每人每天生活用水40L、污水排放系数0.8折算,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2t,其中含有的污染物浓度为COD约300mg/L,氨氮约30mg/L,SS约200mg/L。施工区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9。 表9 施工区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 用水量 (t/d) 污水产 生量 (t/d) CODCr SS 氨氮 排放浓度(mg/L) 排放量 (kg/d) 排放浓度(mg/L) 排放量 (kg/d) 排放浓度 (mg/L) 排放量 (kg/d) 4.0 3.2 300 0.96 200 0.64 30 0.096 1.2 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扬尘、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施工机械燃油废气。 ⑴施工扬尘 本项目混凝土主要由商混公司提供,施工现场只进行少量的水泥和砂石拌合作为辅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及周边150m内有一定影响,但因其沉降衰减很快,对施工场外环境和人群影响较小,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少量的水泥和砂石拌合应集中设置,大风天禁止拌合,可减轻扬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⑵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 车辆道路扬尘为线源污染,扬尘在道路两侧扩散,最大起尘浓度出现在道路两侧,随离散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最终可达背景值。 根据同类工程类比可知,在自然风力作用下,施工现场的道路扬尘一般在下风向50~110m范围内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在土路路况较差,施工现场的道路扬尘一般在下风向80m~130m范围内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由上述可知,施工期间运输道路扬尘将对本项目沿线在200m范围内居民敏感点产生一定影响。 运输车辆经牡丹江市区等居民区及环境敏感点时限速行驶,并在运输高峰期配备洒水车洒水除尘,运输车辆加盖苫布,以防止灰尘过大对大气的污染;施工现场应配洒水车,在干旱多风天气向施工现场洒水降尘,道路硬质覆盖,以保护环境空气质量。 ⑶施工机械燃油废气 施工机械将产生含有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废气,废气仅对施工区及交通道路两侧等局部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有短暂的不利影响,不会对大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虽然影响面大,但由于不是集中的大量排放,所以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影响不大。 加强往返于施工区车辆的管理和维修,施工机械完好率要求在90%以上,使用有害物质量少的优质燃料,以减少尾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于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区施工。 1.3 噪声 本项目施工将使用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压实)、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这些设备和车辆会对施工人员及附近的环境敏感点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些设备噪声范围值在84dB(A)~90dB(A),具体见表10。 表10 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源强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最大声级值dB(A) 测点距声源距离(m) 1 推土机 86 5 2 装载机 90 5 3 挖掘机 84 5 4 混凝土搅拌机 90 1 1.4 固体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工程弃渣、施工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⑴施工建筑垃圾 施工剩余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料、砂、水泥、钢材、木料等。上述材料虽然是按施工进度有计划购置的,但本项目的建设土石方用量较大,仍将有少量的建筑材料剩余下来,将使土壤板结、pH值升高。另外本项目施工结束后将拆除临时建筑,也是建筑垃圾产生的来源。 ⑵工程弃渣 本项目工程弃渣总量3.15万m3,弃渣均用于3km外东村桥头粘土料场处,为原开采深。本项目主体工程扰动土地面积及土方量工程量较大,为保护表土,在场地施工前将表土剥离,就近有层次的堆放保存,施工结束后平摊,用于土地整治时表土返填、覆盖造地。 ⑶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人数为100人,施工区垃圾排放量为100kg/d。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若随意堆放,不仅影响施工区环境景观,而且影响施工区环境卫生,夏秋季节易造成蚊、蝇孳生或鼠类繁殖,导致疾病流行,进而威胁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一旦垃圾中的污染物进入河流,将造成近岸水体悬浮物、浊度增加,有机污染物浓度增加,导致局部水域水质变差。 1.5 生态环境 ⑴工程施工对植被的影响 本项目将永久占用少量林地,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等,林木不成材,由于本项目主要在牡丹江市区,林木较少,对当地的林木资源影响较少。 ⑵工程施工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沿线野生动物主要以麻雀、家燕、喜鹊、大嘴乌鸦等居民点常见鸟类为主,此外还有鼠类和农田啮齿类哺乳动物,经调查没有发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繁殖。 施工期间施工沿线的噪声以及人类活动会对这些陆上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惊吓,施工占地还将破坏或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由于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具有较强的寻找适宜环境的迁徙能力,由于本项目为线性工程,加之工程占地面积小,这些动物会很快转移到施工影响不到的地方,不会导致种群消失和影响物种多样性,因此工程施工对陆上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小。 ⑶工程施工对鱼类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增加水体悬浮物(SS)的含量,水体出现浑浊现象,降低水体透明度,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由于相关工程规模较小,工程量不大,并且呈点状分布,从施工工艺上看,影响时间很短,本项目河段野生鱼类数量很少,为一些常见的小型鱼类,因此工程施工对鱼类产生的影响很小。 项目地处城区段,没有鱼类“三场”分布,故本项目的施工不会对鱼类的“三场”产生影响。 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不排放污染物,不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堤防及其护坡工程的实施避免了因洪水泛滥而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大量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进入水体污染水质,东小河水质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将有利于水生生物生存、繁衍。项目建成后,将对沿江水土流失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泥沙入河量,对改善东小河水体混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从水质改善和水污染控制的角度有利于东小河水生生物的保护。 项目建成后,除堤防工程永久占压少量河床,河岸生境发生改变外,不会影响工程河段的水生生境条件,区域生物群落会逐渐适应改变,形成新的生物群落分布。 3 环保治理措施及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8384.56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为120万元,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1.43%,详细见表11。 表11 环境治理措施一览表 环境保护项目 环境保护措施 投资(万元) 大气环境质量 施工场地围挡、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洒水车、车辆加盖苫布、硬质路面 30 声环境质量 移动隔声屏、设备降噪 10 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清运、设置垃圾桶及垃圾清运 20 水环境质量 沉淀池、中和池、防渗旱厕 25 生态环境质量 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绿化 35 合计 -- 120 总投资(万元) 8384.56 占总投资比例(%) 1.43 4 项目产业政策分析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 二、水利1、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牡丹江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牡丹江市已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牡丹江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因此,本项目符合牡丹江市经济发展规划。 5 选址合理性分析 5.1保护区划分 根据《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牡政发〔2006〕5号),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 ⑴一级保护区 ①西水源地:牡丹江干流自海浪铁路桥至海浪公路桥间的水域; ②铁路水源地:铁路水源地取水口沿牡丹江干流上溯1500米处至海浪铁路桥区间的水域; ③以上水域河道两侧各外延100米的陆域范围。 ⑵二级保护区 ①牡丹江干流自铁路水源地取水口上溯1500米处至宁安市兰冈乡小牡丹村区间的水域; ②牡丹江干流自海浪公路桥至桦林公路桥区间的水域; ③自海浪河与牡丹江汇合口至海林市原旧街乡旧街桥区间的水域; ④以上水域河道两侧各外延5公里的陆域范围。 ⑶准保护区 ①牡丹江干流自宁安市兰冈乡小牡丹村至镜泊湖果树场区间的水域; ②牡丹江干流自桦林公路桥至柴河铁路桥区间的水域; ③海浪河自海林市原旧街乡旧街桥至长汀镇区间的水域; ④以上水域河道两侧各外延5公里的陆域范围。 5.2 项目所在位置分析 根据《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牡政发〔2006〕5号)中关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结果分析,本项目选址位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外。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涵养保护地,不属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选址不会和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保护区造成冲突,选址是可行的。 6 总量控制 本项目为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在营运期正常状态时无废水、废气排放。故本项目不涉及总量控制问题。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 名 称 防 治 措 施 预期防治 效 果 大 气 污染物 施工扬尘 扬尘 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少量的水泥和砂石拌合应集中设置,大风天禁止拌合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 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 扬尘 限速行驶、配备洒水车洒水除尘、运输车辆加盖苫布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 施工机械 燃油废气 TSP、SO2、CO、NOx 加强往返于施工区车辆的管理和维修,施工机械完好率要求在90%以上,使用有害物质量少的优质燃料,以减少尾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于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区施工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 噪 声 施工设备 噪声 移动隔声屏、设备降噪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固体废物 施工场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 处置率100%,对环境无影响 工程弃渣 用于外东村桥头粘土料场处 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 临时生活区布设垃圾箱、运输垃圾的设施要密闭化、定时收集清运垃圾 水污染物 生活污水 COD、SS、氨氮 排入临时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堆肥 废水全部回用,无外排。 混凝土养护废水 SS 经沉淀中和处理后回用于养护、洒水降尘 基坑排水 SS 经沉淀中和处理后回用于养护、洒水降尘 其它 无 生态保护措施 ⑴土壤保护措施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施工场界外的土壤和植被,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将临时占地控制在最低限度。 ⑵植物保护与恢复措施 主体完工后,对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营地等应及时清理现场,并对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最大可能地恢复已被破坏的植被。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缴纳林地补偿费用,并由当地林业部门在区域内进行补偿种植。 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通过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⑶动物保护措施 ①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在施工人员施工营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施工人员伤害或捕杀进入施工营地的鸟类、小型兽类等田间动物。 ②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禁止捕获牡丹江干流内鱼类、虾类和其它水生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进入牡丹江干流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⑷取土场恢复措施 为保护土质好的表层土,主体工程取土前对取土场占地范围进行剥离,本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针对剥离的表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取土结束,工程弃土和表层土回填取料场,将表土覆盖在弃土之上,经整地后恢复原地类。 ⑸临时占地恢复措施 对于施工临时占地,本项目要求施工结束后恢复为占地前的土地利用类型,具体措施如下: ①保护表层腐殖土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临时占地的表土层(0~20cm)的剥离、临时推放方案及其水土流失预防措施,确保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层用于工程后期的草地植被的恢复。 ②采取因地制宜的土地恢复措施 由于地表形态、地形地貌、临时占地类型等恢复条件不同,土地恢复应该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达到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的目的。 ⑹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时序,避开雨季施工,汛期应停止施工,同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止因项目施工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工程施工应按计划分期分区分段进行,不要一次进行大面积的开挖,造成地表裸露时间过长,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量;每个施工段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期 1.1 废水治理措施 ⑴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以混凝土养护废水为主,在混凝土施工集中的施工点修建简易中和池和沉淀池,对施工产生的施工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⑵在施工区设置防渗旱厕,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定期清掏至保护区外堆肥,保证生活污水不外排。 ⑶机械设备保证完好,控制施工生产中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 ⑷施工物料堆场应尽量远离地表水体,并设置在径流不易冲刷处,粉状物料堆场应配有草包蓬布等遮盖物并在周围挖设明沟以防止径流冲刷。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1.2 废气治理措施 ⑴施工阶段的车辆、机械扬尘,建议采取洒水湿法抑尘,在大风干燥的天气,应增加洒水作业的次数和洒水量。 ⑵应安装洗车设施并冲洗所有离开工地的车,不能有土、泥、碎片等类似物体带到公共道路上。 ⑶为了减少施工扬尘,施工中还应注意减少表面裸土,开挖后及时回填、夯实,做到有计划开挖,有计划回填。 ⑷避免大风天气进行施工作业及水泥、黄沙等的装卸作业,对水泥类物资不要露天堆放,即使必须露天堆放,也要注意加盖防雨布,减少大风造成的施工扬尘。 ⑸施工单位可考虑采用商品混凝土代替现场搅拌混凝土。 ⑹施工单位尽量选用优质设备和燃料,并加强设备和运输车辆的检修与维护,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量。 ⑺施工车辆在进入场地后需减速行驶,建议行驶速度不大于5km/h,此时的扬尘量可减少为一般行驶速度情况下的1/3。 ⑻保持施工场地、进出道路以及施工车辆的清洁,可以通过及时清扫,对施工车辆及时清洗,禁止超载,防治散落等有效措施来保证场地路面清洁,减少施工扬尘。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对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1.3 噪声治理措施 为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噪声敏感点的影响,环评要求: 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机械采取减振措施。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高噪声设备夜间(22:00~6:00)停用。 ⑵降低设备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平时注意设备维护;固定使用的设备(电锯、硷搅拌机等)设置在隔声好的工房内使用,移动使用的设备,在技术条件允许时,设置隔声罩或消声装置。 ⑶大型运输车辆通过居民区和市区时,应当缓行或绕行,尽量不鸣笛,夜间(22:00~6:00)停运。应特别强调,严禁夜间在场区内实施物料、残土等的装卸、拉运操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施工期对外环境影响较小,可以为现有环境所接受。 1.4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⑴对产生的建筑废料,要尽量回收和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严禁乱堆乱放。 ⑵合理调配工程土方,尽量减少剩余土方量。对临时堆放弃土,应采取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并配合定期喷洒粉尘抑制剂等措施,防止扬尘,同时集中收集因降雨引起的弃土堆地面径流水,并通过沉淀后再予排放。 ⑶在施工期弃土和施工废料外运过程中,需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路线。 ⑷集中收集的生活垃圾定期送到当地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不得随意倾倒。 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率达100%,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1.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土壤保护措施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施工场界外的土壤和植被,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将临时占地控制在最低限度。 各种机械、车辆应定期检查维护,尽量减少机械、车辆跑、冒、滴、漏等环节对土壤的污染。 ⑵植物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植被恢复措施 主体完工后,对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营地等应及时清理现场,并对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最大可能地恢复已被破坏的植被。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缴纳林地补偿费用,并由当地林业部门在区域内进行补偿种植。 ②耕地保护措施 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通过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⑶动物保护措施 ①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在施工人员施工营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施工人员伤害或捕杀进入施工营地的鸟类、小型兽类等田间动物。 ②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禁止捕获牡丹江干流内鱼类、虾类和其它水生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进入牡丹江干流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⑷取土场恢复措施 为保护土质好的表层土,主体工程取土前对取土场占地范围进行剥离,本方案针对剥离的表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取土结束,工程弃土和表层土回填取料场,将表土覆盖在弃土之上,经整地后恢复原地类。 ⑸临时占地恢复措施 对于施工临时占地,本项目要求施工结束后恢复为占地前的土地利用类型,具体措施如下: ①保护表层腐殖土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临时占地的表土层(0~20cm)的剥离、临时推放方案及其水土流失预防措施,确保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层用于工程后期的草地植被的恢复。 ②采取因地制宜的土地恢复措施 由于地表形态、地形地貌、临时占地类型等恢复条件不同,土地恢复应该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达到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的目的。 ⑹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时序,避开雨季施工,汛期应停止施工,同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止因项目施工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工程施工应按计划分期分区分段进行,不要一次进行大面积的开挖,造成地表裸露时间过长,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量;每个施工段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采取以上措施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2 运营期 运营期项目本身不会产生污染物,因此,本项目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加强项目区及周边的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将国家及省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同时,加强工程征地范围内的绿化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对新建工程严格管理,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 3 三同时验收清单 本项目主要三同时验收清单见表12。 表12 本项目主要三同时验收清单 序号 种类 污染防治设施 污染物 名称 控制点位 验收内容及标准 1 废气 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少量的水泥和砂石拌合应集中设置,大风天禁止拌合 扬尘 施工场界 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限值 限速行驶、配备洒水车洒水除尘、运输车辆加盖苫布 扬尘 运输沿线 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限值 加强往返于施工区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使用有害物质量少的优质燃料,以减少尾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于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区施工 TSP、SO2、CO、NOx 施工场界 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限值 2 噪声 移动隔声屏、设备降噪 噪声 施工场界 厂界昼间≤70dB(A) 夜间≤55dB(A) 3 固废 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 建筑垃圾 -- 清运至垃圾填埋场 及时整平、压实,来不及整平的应设置拦挡设施、及时清运 工程弃渣 -- 用于外东村桥头粘土料场处 临时生活区布设垃圾箱、运输垃圾的设施要密闭化、定时收集清运垃圾 生活垃圾 -- 清运至垃圾填埋场 4 废水 收集于中和池中,经沉淀中和处理后回用于养护、洒水降尘 施工废水 -- 收集于中和池中,经沉淀中和处理后回用于养护、洒水降尘 生活污水采用防渗旱厕收集,定期清掏用于农家肥料,不向外排放。 生活污水 -- 防渗旱厕收集,定期清掏用于农家肥料,不向外排放。 5 生态 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普及和讲解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生态影响 -- 对工作人员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结论与建议 1 项目选址合理性及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 二、水利1、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牡丹江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牡丹江市已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牡丹江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因此,本项目符合牡丹江市经济发展规划。 本项目选址位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外。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涵养保护地,不属于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选址不会和牡丹江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保护区造成冲突,选址是可行的。 2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结论 2.1 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结论 牡丹江市区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343天,达标率为94%。轻度污染的天数为22天,无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天气。优良天数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主要环境空气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 2.2 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牡丹江流域主要包括牡丹江干流、镜泊湖、莲花湖、海浪河和乌斯浑河。 牡丹江干流、海浪河和乌斯浑河水质均为良好,镜泊湖、莲花湖水质继续呈现好转的趋势。 2.3 声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区昼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各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均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其中1、4类功能区夜间等效声级超标严重,平均超标4-7分贝。 与去年同期相比,除2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略有上升外,其它各功能区噪声有所下降。 2.4 生态环境现状结论 东小河附近鸟类以麻雀、家燕、喜鹊、乌鸦等常见鸟类为主,沿线野生动物主要为松鼠、东北兔以及小型啮齿类动物;东小河内水生生物的种群和数量较少,无鱼类索饵场、产卵场和回游场。 3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 施工期废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⑴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以混凝土养护废水为主,在混凝土施工集中的施工点修建简易中和池和沉淀池,对施工产生的施工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⑵在施工区设置防渗旱厕,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定期清掏至保护区外堆肥,保证生活污水不外排。 ⑶机械设备保证完好,控制施工生产中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 ⑷施工物料堆场应尽量远离地表水体,并设置在径流不易冲刷处,粉状物料堆场应配有草包蓬布等遮盖物并在周围挖设明沟以防止径流冲刷。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水体环境影响较小。 3.2 施工期废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⑴施工阶段的车辆、机械扬尘,建议采取洒水湿法抑尘,在大风干燥的天气,应增加洒水作业的次数和洒水量。 ⑵应安装洗车设施并冲洗所有离开工地的车,不能有土、泥、碎片等类似物体带到公共道路上。 ⑶为了减少施工扬尘,施工中还应注意减少表面裸土,开挖后及时回填、夯实,做到有计划开挖,有计划回填。 ⑷避免大风天气进行施工作业及水泥、黄沙等的装卸作业,对水泥类物资不要露天堆放,即使必须露天堆放,也要注意加盖防雨布,减少大风造成的施工扬尘。 ⑸施工单位可考虑采用商品混凝土代替现场搅拌混凝土。 ⑹施工单位尽量选用优质设备和燃料,并加强设备和运输车辆的检修与维护,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量。 ⑺施工车辆在进入场地后需减速行驶,建议行驶速度不大于5km/h,此时的扬尘量可减少为一般行驶速度情况下的1/3。 ⑻保持施工场地、进出道路以及施工车辆的清洁,可以通过及时清扫,对施工车辆及时清洗,禁止超载,防治散落等有效措施来保证场地路面清洁,减少施工扬尘。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对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3 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机械采取减振措施。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高噪声设备夜间(22:00~6:00)停用。 ⑵降低设备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平时注意设备维护;固定使用的设备(电锯、硷搅拌机等)设置在隔声好的工房内使用,移动使用的设备,在技术条件允许时,设置隔声罩或消声装置。 ⑶大型运输车辆通过居民区和市区时,应当缓行或绕行,尽量不鸣笛,夜间(22:00~6:00)停运。应特别强调,严禁夜间在场区内实施物料、残土等的装卸、拉运操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施工期对外环境影响较小,可以为现有环境所接受。 3.4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⑴对产生的建筑废料,要尽量回收和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严禁乱堆乱放。 ⑵合理调配工程土方,尽量减少剩余土方量。对临时堆放弃土,应采取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并配合定期喷洒粉尘抑制剂等措施,防止扬尘,同时集中收集因降雨引起的弃土堆地面径流水,并通过沉淀后再予排放。 ⑶在施工期弃土和施工废料外运过程中,需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路线。 ⑷集中收集的生活垃圾定期送到当地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不得随意倾倒。 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率达100%,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4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无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项目实施后,通过堤防加固、生态护坡和闸站建设,将减少堤防沿线水土流失情况,保护东小河水质,提高大湾村段的防洪能力;解决防洪保护区内水排泄不畅的问题,减少内涝。 5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永久占地将改变所占用土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工程占用的耕地等转变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工程临时占地对陆生植被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临时的、短暂的、可恢复的。施工期间由于机械车辆的入驻、土壤开挖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污染和扬尘污染,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会对施工场地周围的麻雀、家燕等鸟类的栖息环境产生短期不利影响,但通过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工期,这种影响可以得到减免,对区域的动物种群结构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污水通过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后回用,不外排,对水生生态环境不产生影响;施工期间筑堤土料的水保措施若不完善、基坑排水若处理不当,均可能导致近岸水体短期内悬浮物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东小河大湾村段水体的水生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施工营地与周边的不协调性对景观有一定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可恢复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减小,可以接受。 6 总量控制结论 本项目为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在运营期正常状态时无废水、废气排放。故本项目不涉及总量控制问题。 综上所述,建设单位必须切实落实本环评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努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在此基础上,本项目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方面考虑可行。 建议: 1、加强职工安全生产及环保教育,提高职工环保意识,严格运营管理。 2、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减轻施工期的噪声影响。 3、加强运营、生活过程中固废管理,不得乱丢乱弃。 4、若工程技术工艺或者新增污染源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做环评,办理相应手续。 需要说明的问题: 1、建设项目的基础资料由建设单位提供,并对其准确性负责。建设单位若未来需增加本评价所涉及之外的污染源或对其工艺进行调整,则应按要求向环保部门重新申报。 2、项目尚未建成投产,建设单位应对各项环保措施予以完善,落实污染防治方案和建设资金。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填表单位(盖章):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填表人(签字): 项目经办人(签字): 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湾村段防洪工程项目 建设地点 牡丹江市牡丹江干流南岸大湾村、东小河下游右岸,长2135m。 建设规模及内容 新建堤防2.135km、护坡2.135km;新建穿堤建筑物排水涵闸2座。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类别: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 代码:E4822 环境影响评价 管理类别 □编制报告书 ▆编制报告表 □填报登记表 总投资(万元) 8384.56 环保投资(万元) 120 所占比例(%) 1.43 建 设 单 位 单位名称 牡丹江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13251537676 评价单位 单位名称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10-62338900 通讯地址 牡丹江市西三条路253号 邮政编码 15700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 100083 法人代表 崔宗平 联系人 刘薇 证书编号 国环评证乙字第1058号 评价经费(万元) 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现状 环境质量等级 环境空气:二级 地表水:Ⅲ类 地下水:类 环境噪声:2类 海水: 土壤: 其它: 环境敏感特征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沙化地封禁保护区 □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 □重要湿地 □基本草原 □文物保护单位 □珍惜动植物栖息地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重点流域 □重点湖泊 □两控区 污染物排放达标与总量控制(工业建设项目详填) 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现有工程(已建+在建) 本工程(拟建或调整变更) 总体工程(已建+在建+拟建或调整变更) 实际排 放浓度 (1) 允许排 放浓度 (2) 实际排 放总量 (3) 核定排 放总量 (4) 预测排 放浓度 (5) 允许排 放浓度 (6) 产生量 (7) 自身 削减量 (8) 预测排 放总量 (9) 核定排 放总量 (10) “以新带老”削减量 (11) 区域平衡替代本工程削减量(12) 预测排 放总量(13) 核定排 放总量 (14) 排放 增减量 (15) 废水 化学需氧量 氨氮 石油类 废气 二氧化硫 烟尘 工业粉尘 氮氧化物 工业固体废物 与项目有关的其它特征污染物 注:1、排放增减量:(+)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2、(12):指该项目所在区域通过“区域平衡”专为本工程替代削减的量 3、(9)=(7)-(8),(15)=(9)-(11)-(12),(13)=(3)-(11)+(9) 4、计量单位:废水排放量—万吨/年;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年; 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吨/年 主 要 生 态 破 坏 控 制 指 标 影响及主要措施 生态保护目标 名称 级别或种类数量 影响程度(严重、一般、小) 影响方式(占用、切断阻隔或二者皆有) 避让、减免影响的数量或采取保护措施的种类数量 工程避让投资(万元) 另建及功能区划调整投资(万元) 迁地增值保护投资(万元) 工程防护治理投资 其他 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 重要湿地 —— —— 风景名胜区 —— 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地 —— —— 珍稀特有动物 —— 珍稀特有植物 —— 类别及形 占用 式 土地(hm2) 基本农田 林地 草地 其他 移民及拆迁人口数 工程占地拆迁人口 环境影响迁移人口 异地安置 后靠安置 其他 临时占用 永久占用 临时占用 永久占用 临时占用 永久占用 面积 6.33 3.59 0.32 11.71 环评后减缓和恢复的面积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工程治理(hm2) 生物治理(hm2) 减少水土流失量(吨) 水土流失治理率(%) 噪声治理费用 工程避让(万元) 隔声屏障(万元) 隔声窗 (万元) 绿化降噪(万元) 低噪设备及工艺(万元) 其他 10 附图1 地理位置图 附图2 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3 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标准断面图 附图4 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横断面图 附图5 牡丹江市大湾段右岸堤防纵断面图 项目起点 东小河左岸护岸 东小河河道现状 东小河右岸现状 东小河右岸现状 项目终点 附图6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图 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 噪声 固废、噪声 废水、噪声 噪声、扬尘 水土流失 噪声、扬尘 金属结构安装 干砌石护砌、 下设砂砾石垫 层及无纺布 钢筋砼 土方回填 土方开挖 噪声 粉尘、废气 水土流失 噪声 粉尘、废气 水土流失 噪声 粉尘、废气 水土流失 弃渣 植被破坏 噪声 粉尘、废气 碾压 整形 运行 填方 清基 附件1:
本文档为【牡丹江市东小河大湾段护岸及河道清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4M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