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大鹿》并能分角色表演。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角歌曲所表现的童话人物,能承受录音哼唱副歌部分。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歌曲》,了解钢片琴及其单色,感受乐曲所具有的梦幻色彩。4.学唱歌曲《小红帽》,了解童话故事,与现学合作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5.学习音乐知识“音的高低”,能逐步感受、听辨音的高低,学习模唱唱名;学习“柯尔文手势”,能通过手势的变化感知音高的相对关系。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歌表演《大鹿》教学内容歌表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音乐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大鹿》并能分角色表演。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角歌曲所表现的童话人物,能承受录音哼唱副歌部分。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歌曲》,了解钢片琴及其单色,感受乐曲所具有的梦幻色彩。4.学唱歌曲《小红帽》,了解童话故事,与现学合作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5.学习音乐知识“音的高低”,能逐步感受、听辨音的高低,学习模唱唱名;学习“柯尔文手势”,能通过手势的变化感知音高的相对关系。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歌表演《大鹿》教学内容歌表演《大鹿》教学目标:1.唱好歌曲中的跳进音程。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不同角色,为歌曲四个乐句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及音色,以表现歌曲形象。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编创,表演歌曲。教学过程1.聆听范唱(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2)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边听边以稳定的速度击拍(拍手、点手心)2.学唱歌曲(1)跟着老师按歌曲节奏读歌词,边读歌词边击拍。(2)分角色按节奏读歌词(仍然应强调击拍):第一、第二句集体读,第三句女生读,第四句男声读。(3)老师弹奏钢琴(慢速),学生在心里随琴默唱。(4)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学生随琴轻声默唱。(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3.表现歌曲(1)教师引导学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①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②第一、第二乐句是谁演唱的第三、第四乐句是谁演唱的(2)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第一、第二乐句齐唱或领唱,第三乐句女生演唱,第四乐句男生演唱)。(3)歌曲第三、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①第三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小兔子的急迫心情(速度稍快,力度稍强)②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大鹿保护小兔子的坚定决心(中等速度,力度中等)③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分角色表现歌曲。4.编创表演(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歌曲基础上编创、发展故事情节。①分配角色,如故事叙述者、小兔子、大鹿、太阳公公、大树爷爷、花仙子等。②可设计偷猎者的形象,用简易的材料模拟枪声。③可设计《森林的早晨》《偷猎者》《手挽手》三个情节。(2)学生根据以上情节选配音乐、编创表演动作。(3)学生边唱边表演。5.师生共同评价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价。可评出最佳编配、优秀演员等奖项。第二课时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糖果仙子舞曲》教学内容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歌曲)2.欣赏《糖果仙子舞曲》教学目标: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进一步增进对童话人物的了解、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2.能随录音哼唱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副歌部分。3.聆听乐曲《糖果仙子舞曲》,认识钢片琴并感受其音色。4.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采用谈话法由童话故事人物引入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1)聆听歌曲(2)教师提示学生:歌曲中有哪些童话人物同学们知道这些童话故事吗(3)聆听歌曲,听辨歌曲的两个乐段,感受歌曲两个乐段的情绪有何不同。(4)随录音哼唱歌曲副歌部分。(5)学生可分组自选童话歌曲演唱或表演,比一比哪个组演唱或表演的童话歌曲又好又多。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舞曲》(1)教师介绍《胡桃夹子》故事情节有及乐曲在舞剧中表现的场景。(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3)教师出示钢片琴图片,结合音响,向学生介绍钢片琴。(4)聆听、记忆第一主题。(5)完整聆听,听辨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几次。(6)教师播放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舞曲》相关视频片段,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并对芭蕾舞的结合,并对芭蕾舞有初步了解。第三课时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教学内容1.知识“音的高低”2.知识“柯尔文手势”教学目标:1.知道音有高低,并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2.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教学过程1.知识“音的高低”(1)教师可由有视觉感的物体的“高度”引入“音的高低”对比。①教师与同学或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②长颈鹿妈妈与小长颈鹿的个子高低对比。③两幢建筑物的高低对比。(2)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模仿小鸟与老牛的叫声、小猫与狗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与火车鸣笛声、闪电与打雷声音。(3)教师请学生说一说以上各组声音,音色上有什么区别。(小鸟、小猫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以及闪电的单色具有尖、细、明亮等特点;而老牛、狗的叫声、火车鸣笛声以及打雷的单色具有低沉、厚重、浑厚等特点。)(4)小鸟的叫声比老牛的叫声高,小猫比狗的叫声高,自行车铃声比火车鸣笛声高,闪电比打雷的声音高。(5)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分别模仿两种动物或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其他组的同学听辨。(6)学生聆听几组乐器的声音,辨别音的高低。(小提琴与大提琴;小号与大号;鼓与三角铁等)(7)认识唱名。①音乐中,“音的高低”用“1234567”(简谱)来表示(五线谱则以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来表示),由低到高排列。②教师带领学生模唱唱名,边唱边用手势模仿爬楼梯的动作,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的高低。2.知识“柯尔文手势”(1)教师向学生介绍“音的高低”也可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示。(2)教师边唱边示范柯尔文手势。(3)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①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②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doremifasollasido1.第四课时唱歌《小红帽》教学内容唱歌《小红帽》教学目标:1.用轻快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2.学会歌曲之后,能跟着老师模唱歌曲曲谱。3.背唱这首歌曲。4.分组编创、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可提问学生: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吗?(2)请了解的同学简要介绍《小红帽》故事内容。2.学唱歌曲(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范唱。(2)教师钢琴伴奏(慢速),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歌曲。(3)教师播放伴奏录音,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4)教师钢琴伴奏,带领学生模唱歌曲曲谱(慢速、分句教唱)。3.分析歌曲(1)教师提问: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2)哪几个乐句相同哪几个乐句相似(3)歌曲哪个乐句与其他乐句不同,是对比的关系?(4)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每个乐句的旋律线。(5)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①根据旋律线的走向,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②根据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4.表现歌曲(1)用轻快的声音,运用力度、速度等要素完整表现歌曲。(2)背唱这首歌曲。5.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童话剧《小红帽》由几个部分组成(《出发》、《森林中的狼》《遇险》《获救》)(2)分组编创、表演其中一个部分。(3)分组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选配音乐、编配打击乐器、编创表演动作等。(4)全班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背唱四川民歌《数蛤蟆》。2.通过演唱,找出歌曲《数蛤蟆》《大头娃娃》中相同的旋律,并用不同的力度演唱。3.感觉乐曲《布老虎》中的两个主题在速度、力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并能产生一定的联想。4.能用声势或打击乐器按指定的节奏随乐曲《舞龙》演奏。5.能用短促、轻快的声音唱出《大头娃娃》的第三乐句旋律。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读童谣《花蛤蟆》、唱歌《数蛤蟆》教学内容1.读童谣《花蛤蟆》2.唱歌《数蛤蟆》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2.能听辨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并设计不同的力度来演唱。3.能随音乐用动作表演。教学教程1.导入(1)朗读童谣《花蛤蟆》。认识并学习“XXX”“XXXX”两种节奏型的读法。(2)首先用手敲击童谣的节奏,然后边敲击节奏边读童谣。这既是对童谣节奏的学习,也是为后面《舞龙》编创节奏做准备。2.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演唱《数蛤蟆》,请学生听一听歌曲中唱了什么?(2)学生模唱曲谱前10小节,教师指导学生分辨旋律的相同与不同:第3、第4小节是第1、第2小节的重复;第7、第8小节与第9、第10小节相同;第11、第12小节与第13、第14小节相同。(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第7-10小节。先练好“XXXXXXXXX”节奏,然后再模唱旋律。(4)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第7-14小节。①先引导学生看曲谱。找出第9、第10小节与第7、第8小节是完全重复;第13、第14小节是第11、第12小节的完全重复。②练习第7-14小节节奏,然后模唱旋律。(5)演唱歌词。注意第7-14小节的歌词比较密集,吐字要求清晰,不要“赶”。“水”“年”“梭”“漂”字要唱够一拍。老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击拍,或教师用双响筒伴奏(一拍一下),以使学生保持稳定的速度。(6)“太平年”“荷儿梅子梭”“花儿梅子梭”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实际意思。(7)完整演唱歌曲。3.表现歌曲(1)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可分领唱与齐唱。(2)编创歌词演唱。①如“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等。②把歌曲中的“蛤蟆”换成其他动物唱一唱。(3)一边演唱歌曲一边用手轻轻敲击歌曲节奏。4.拓展欣赏(1)民歌中有许多唱动物的歌曲,童谣《花蛤蟆》就是根据山东民歌《花蛤蟆》改编而成。教师可用山东方言演唱《花蛤蟆》)。(2)欣赏独奏曲《小青蛙》。第二课时欣赏《布老虎》《舞龙》教学内容1.欣赏《布老虎》(管弦乐合奏)2.欣赏《舞龙》(民族打击乐合奏)教学目标:1.能分辨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布老虎》三个乐段。2.感受并说出乐曲两个主题的情绪,随音乐用动作模仿表演布老虎的形象。3.感受《舞龙》欢快、热烈的情绪。4.学生编创简单的《舞龙》节奏并随音乐表演(打击乐器演奏、动作)。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布老虎》教师出示布老虎实物或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布老虎的形状等特点,然后提示学生聆听音乐时,应重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布老虎的不同形象。2.初听乐曲(1)完整聆听乐曲。(2)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3.分段欣赏(1)欣赏第一乐段。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威武”主题。③学生用“梆”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浑厚“的声音,表现布老虎威严的样子。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2)欣赏第二乐段。①聆听第二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温顺“主题。③用“噜”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柔美的声音表现布老虎温顺的样子。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3)欣赏第三乐段。①聆听第三乐段,请学生说说听出了哪段旋律。②教师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在这个乐段里,出现了“威武”和“温顺”两个主题,而且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布老虎不同的音乐形象。③复听第三乐段,用图示表示老虎两个主题的进行。4.完整欣赏(1)完整欣赏乐曲,学生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2)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5.导入欣赏《舞龙》(1)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有一种我们在节日里经常看到的“舞龙”,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在节日里人们常用舞龙的方式来欢庆节日。(2)教师播放视频,介绍舞龙。6.聆听全曲(1)聆听乐曲,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乐曲中了哪几件打击乐器。(2)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主演奏的乐曲,同时加进了吹奏乐器,为乐曲增加了热烈的气氛。7.复听乐曲(1)请同学们分辨主,听出了什么样的节奏?教师可提示第一课《花蛤蟆》中的几种节奏。(2)教师总结:乐曲的节奏非常复杂,有几种经常出现的节奏,如“XX”“XXXXX”“XXX”“X.XXXXO”。8.编创《舞龙》(1)师生根据乐曲中的节奏,合作编创自己的打击乐合奏《舞龙》。(2)学生演奏师生合作编创的节奏。可分组演奏一种节奏,也可全体一起演奏。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水桶代替大鼓,用鼓棰或手掌敲击;桌子代替小堂鼓,用筷子敲击;铁制铅笔盒或铁盒代替小镲,用小棍敲击;用拍手代替大锣。第三课时唱歌《猜谜谣》教学内容唱歌《猜谜谣》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2.能勇敢地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用猜谜导入新课2.初听歌曲(1)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请学生聆听歌曲唱到了哪些动物?(2)复听歌曲,熟悉歌词。3.学唱歌谱(1)模唱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曲谱。两个乐句曲谱基本相同,但是又有个别音不同,学生容易混淆。可以两个小节为单位,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不同然后模唱。其中“2—5”四度音程不容易唱准。可通过模唱“5—2—5”四度连接演唱的方法解决。(2)视唱歌曲第三、第四乐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曲谱,找出相同的旋律。第9、第10小节和第13、第14小节只有一个音不同,先听教师的弹奏,再观察曲谱,找出是哪个音不同,然后模唱。其中还要注意“i—3”六度音程的音准。(3)第四乐句的第2小节第一拍,学生易将“i”唱成“3”,教师可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4)完整演唱曲谱。4.填词学唱(1)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密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声音的位置要高,不要喊。(2)分句填词学唱,最后完整演唱歌曲。(3)演唱时可加入声势伴奏。5.表现歌曲(1)请两位同学领唱,一问一答,其他同学演唱齐唱部分。(2)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唱完后加上声势或锣鼓伴奏,增加歌曲的欢快气氛。第四课时唱歌《大头娃娃》教学内容唱歌《大头娃娃》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室,随歌曲《大头娃娃》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2.学唱曲谱(1)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同与不同。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3)跟教师模唱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可通过没附点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用稍强的力度演唱“5.”,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4)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指导顿音的唱法。其中“6—4—6”大三度音程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5)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个乐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书演唱第四乐句。(6)完整演唱曲谱。3.学唱歌词(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个乐句结束处换气。(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3)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4.表现歌曲(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注意要以演唱为主,不能因为动作忽略了声音的美感。第五课时欣赏《士兵进行曲》教学内容欣赏《士兵进行曲》(钢琴独奏)教学目标:1.感受并能说出《士兵进行曲》坚定雄壮的情绪。2.能用行进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六个乐句。3.随音乐做声势表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从《玩具兵进行曲》导入,复听乐曲引起学生的回忆,在有趣音乐中进入《士兵进行曲》的学习。2.聆听第一乐段(1)教师播放乐曲,学生感受并能说出乐曲坚定、雄壮的情绪。(2)随音乐模唱第一乐段旋律。(3)在模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辨第一乐段有几个乐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4)完整模唱第一乐段。3.聆听第二、第三乐段。(1)聆听第二乐段,学生分辨音乐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注意音区的变化。(2)聆听第三乐段,引导学生听辨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4.完整欣赏(1)完整欣赏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音乐形象。(2)教师总结:乐曲由三个乐段组成。既有对比也有重复。音乐形象坚定、有力。5.表现乐曲(1)乐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节奏规整,表现了木偶兵整齐而有些机械的动作。学生聆听乐曲,随音乐走步,每个乐句以不同的方向表示乐曲的几个乐句,同时要表现出木偶兵的威武姿态。(2)教师指导学生用“嗒”读乐曲低声部的节奏并拍手,四分休止符读“嘶”同时两手向外打开,八分休止符要读得短而轻巧。(3)教师指导学生承音乐按教科书呈现的声势做动作。6.编创动作在学生能随音乐做声势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编创动作。教师可请动作编创较好的同学到前面表演,全体同学一起随音乐做动作。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2.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3.学唱歌曲《理发师》《种玉米》《猴子蒸糕》,并能用声势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4.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情绪,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欣赏《劳动最光荣》《森林中的铁匠》(片段)教学内容1.欣赏《劳动最光荣》(歌曲)2.欣赏《森林中的铁匠》(管弦乐合奏)教学目标:1.聆听歌曲《劳动最光荣》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歌曲。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编动作,随歌曲《劳动最光荣》表演。3.聆听乐曲《森林中铁匠》,记忆音乐主题。4.聆听乐曲,感受并描述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动画片《小猫钓鱼》导入新课,提示学生聆听动画片里的歌曲。2.欣赏《劳动最光荣》(1)聆听歌曲。教师提问: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2)聆听歌曲。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向哪几种动物学习,为什么?(3)聆听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4)学生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5)学生编创表演动作。(6)学生随录音边唱歌曲边做动作。3.欣赏《森林中的铁匠》(片段)(1)初听乐曲:听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你能联想到什么劳动场面?(2)教师播放乐曲,结合教科书的插图,简介铁匠打铁的过程。(3)学生随音乐模仿打铁的动作。(4)聆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体会劳动者的快乐心情。(5)教师带领学生模唱乐曲主题(低八度)。(6)为主题旋律编配打击乐器伴奏。(7)再次聆听乐曲,听辨主题目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当主题出现时用“当”模唱。(8)乐曲最后,速度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受?(9)随音乐完整表现(打击乐器、动作等)。第二课时唱歌《理发师》教学内容唱歌《理发师》教学目标:1.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在聆听乐曲、节奏表演过程中学会歌曲。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在学会歌曲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带领学生进行二部合唱的练习。教学过程1.听音乐进教室。(1)教师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2.导入教师播放影片《幽默的理发师》片段,学生欣赏艺术化的生活场景。3.学习歌曲《理发师》(1)模仿歌曲节奏。要求:只有完成闯关游戏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教师出示《理发师》各乐句节奏。①教师范唱第一乐句,学生模仿节奏(用模仿剪刀的象声词)。②教师范唱第二乐句,学生模仿节奏(用模仿刮胡刀的象声词)。③教师范唱第三乐句,学生模仿节奏(用模仿吹风机的象声词)。④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学生模仿节奏(用模仿喷雾的象声词)。(2)教师出示课题《理发师》,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演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3)聆听歌曲,学生用“啦”模唱。(4)跟着老师模唱旋律(唱名)。(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哼唱歌词。(6)随伴奏录音,学生演唱歌曲。(7)练习简单的二部合唱。4.表现歌曲(1)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2)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3)教师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演唱(也可以几位同学合唱),师生共同评价。第三课时唱歌《种玉米》教学内容唱歌《种玉米》教学目标:1.在学习、表现《种玉米》过程中,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2.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唱。3.通过演唱,表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老师敲击节奏,学生随教师的节奏做动作。2.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种玉米》伴奏,随音乐走步。(2)随歌曲伴奏练习声势。3.聆听歌曲(1)初听歌曲范唱。①教师提问: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劳动?②给歌曲起个名字。(2)歌曲范唱,随歌曲做动作。4.学唱歌曲(1)教师分句教唱歌曲。(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可以适当加强演唱时的力度。(3)随录音伴奏完整演唱歌曲。5.表现歌曲(1)教师启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控制的力度和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2)分组为歌曲编创表演动作。(3)小组合作表现歌曲(演唱、声势、表演动作等)。第四课时歌表演《猴子蒸糕》教学内容歌表演《猴子蒸糕》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2.与同学合作,大胆编创,主动参与音乐表演。3.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猴子蒸糕》插图,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2.聆听歌曲。(1)聆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3.学习歌曲(1)有表情地读歌词,注意角色的不同语气。①第一、第二段歌词是由什么角色演绎的?②第三、第四段歌词中新出现了什么角色?(2)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第一、第二段歌词。(3)为第一、第二段落歌词编创表演动作。(4)随歌曲边唱边表演(第一、第二段歌词)。(5)聆听歌曲第三、第四段歌词。(6)随范唱轻声哼唱歌曲第三、第四段歌词。(7)学生分角色表演第三、第四段歌词。(8)分组汇报表演。第四单元音乐中动物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不同音乐作品描绘的不同动物形象,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本单元通过歌表演、唱歌、欣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逐步加强节奏和音准的训练,为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打好基础。3.通过节奏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表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表现能力。课时安排:六课时第一课时唱歌《小动物回家》教学内容唱歌《小动物回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2.利用固定节奏伴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恒拍的训练。3.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演唱,使学生加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还记得我们以前学唱过的表现动物的歌曲吗你能唱一唱吗(2)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小青蛙找家》《小蜻蜓》《谁唱歌》《咏鹅》。2.聆听歌曲(1)歌曲中唱到了哪几种动物?(2)这四种小动物是怎样回家的?(3)用动作表现这四种小动物。3.学唱歌曲(1)教师按节奏带读歌词。(2)学生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并加上声势。注意恒拍的稳定性。(3)教师教唱歌曲,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准。4.表现歌曲(1)演唱歌曲(加上声势或者是律动)。(2)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体会到演唱速度的变化,音乐形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3)编创歌词。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小动物回家的歌词,分组演唱新编创的歌词。第二课时唱歌《动物说话》教学内容唱歌《动物说话》教学目标:1.学习“XXXXX”的节奏型,能准确运用在歌曲中。2.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动物说话》这首歌曲,并歌曲中爱环境、爱动物的情感。3.创造地参与音乐活动,尝试进行音乐编创活动,感受编创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1.节奏学习(1)模仿教师拍手,学习“XXXXX”的节奏型。(2)播放歌曲伴奏录音,学生用“XXXXX”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第一遍:接龙,老师拍两小节,学生拍两小节。第二遍:接龙,教师变换动作,看谁学的准确认真。2.聆听歌曲(1)听一听,歌曲中唱到了哪几种小动物的叫声(在黑板上贴上这四种动物的图像)(2)再听歌曲第一段歌词,完成歌曲间奏处的声势。(拍手、点头)3.学唱歌曲(1)在教师指导下,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间奏处的声势一定要准确。(2)教师用琴教唱,注意学生的音准。(3)学生跟录音范唱模唱歌曲,培养音乐的记忆力。(4)学唱歌曲的第二段歌词,注意间奏处的声势变化,编创鸭子的动作。(5)以此方法,学习歌曲的第三、第四段歌词。(6)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不同设计,为歌曲编创动作。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4.唱好歌曲(1)教师鼓励同学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为歌曲编创动作。(2)同学、小组之间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相互学习的机会。(3)通过小组唱、教师与学生接龙唱、一人唱大家接唱等不同方式,确保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地演唱这首歌曲。第三课时读童谣《小鸭子》、欣赏《鸭子拌嘴》(片段)教学内容1.读童谣《小鸭子》2.欣赏《鸭子拌嘴》(打击乐合奏)教学目标:1.学习童谣《小鸭子》/练习固定节奏与童谣的配合,为学习两声部做准备。2.听赏乐曲《鸭子拌嘴》,听辨几种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3.感受乐曲表现的形象,能用动作表现音乐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1.读童谣(1)教师用“带读”的方式带领学按节奏读歌谣。(2)集体背诵童谣,指导学生掌握童谣的韵律和节奏。(3)为童谣伴奏。①利用“XX”节奏为童谣第二句伴奏②利用“XXXXXXX”节奏型为童谣第三句伴奏。③学习童谣第一句和第四句。④完整读童谣《小鸭子》。2.欣赏《鸭子拌嘴》(片段)(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2)欣赏《鸭子拌嘴》片段(引子)①教师提问:有几只鸭子老鸭怎么叫小鸭怎么叫②教师出示图片,介绍主要打击乐器所代表的角色:小镲—小鸭、水钹—老鸭。③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鸭子在干什么?④用动作表现乐曲。(3)欣赏《鸭子拌嘴》片段(拌嘴)①教师提示: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②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鸭子在干什么?③用动作表现鸭子拌嘴、嬉戏的形象。(4)表现乐曲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场景片段,编创动作,表现音乐。②分组随音乐表演。③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自制的简易打击乐器)编创《鸭子拌嘴》第四课时欣赏《小狗圆舞曲》教学内容《小狗圆舞曲》(钢琴独奏)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地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观察力。2.通过聆听和身体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所表现的情绪。3.通过听赏培养学生们的爱心,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教师播放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2)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乐曲的曲名吗乐曲中的小猫形象是怎样的(优雅、高贵、自信、快乐)2.聆听《小狗圆舞曲》(1)教师提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觉这首乐曲描写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形象(快乐、俏皮、淘气)(3)教师介绍《小狗圆舞曲》及其创作背景。3.分段欣赏(1)A段①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表现什么②用画旋律线条的方式,理解音乐形象:小狗欢快地追逐、玩耍。(2)B段①这段音乐跟刚听过的A段音乐比较,速度有什么不同?②小狗在做什么(在跳舞、在主人怀抱里撒娇)(3)再现段①这段音乐跟前面哪一段相似?②结尾处音乐的力度是怎么的?请学生想象小狗在做什么。(4)完整欣赏《小狗圆舞曲》学生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第五课时歌表演《小猫钓鱼》教学内容歌表演《小猫钓鱼》教学目标:1.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学唱《小猫钓鱼》,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童谣剧表演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由教师或者学生讲述故事情节。2.聆听歌曲(1)初听:音乐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2)再听:歌曲有几段歌词?(3)教师范唱歌曲《小猫钓鱼》第一段歌词。3.学唱歌曲(1)教师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随琴轻声哼唱。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休止符的停顿以及怎样唱好下滑音。(2)反复学唱,哪一句存在问题,请同学互相帮助解决问题。(3)采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4)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时体会歌曲每一部分的情绪:风趣、着急、伤心、自信、高兴。(5)学生完整演唱歌曲。4.表现歌曲(1)分组讨论、排练。①鼓励学生想一想、唱一唱、练一练,进行简单的动作编创与表演。②根据歌曲内容,设计好表演角色、故事情节,讨论表演所需道具。③发挥想象,认真排练。教师启发学生动作、表情要夸张,故事情节要有创意。(2)分组表现歌曲。①边演唱边表演:编创新版《小猫钓鱼》(可以有不同的结局)。②学生评价。教师小结。第六课时欣赏《龟兔赛跑》教学内容欣赏《龟兔赛跑》(管弦乐合奏)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乐器的音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2.了解单簧管、大管在乐曲中所代表的角色,感受这两件乐器的音色。3.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1.介绍乐器(1)教师将乐器图与听辨乐器音色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大管和单簧管。(2)熟悉大管和单簧管的音色特点。(3)想象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什么动物形象,为什么?2.初听乐曲(1)了角童话故事内容,介绍《龟兔赛跑》这部作品。(2)能分辨代表乌龟和兔子的主题音乐。3.分段欣赏(1)晨景①这段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②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③随音乐哼唱这段音乐。④教师请学生自己选择扮演森林中的一个动物或植物,随音乐表演。(2)竞赛①聆听“竞赛”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紧张气氛。②聆听、感受单簧管、大管是如何表现“龟兔赛跑”的。(3)梦境①接下来,小兔子的音乐有什么变化?②聆听“梦境”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③乌龟的音乐有什么变化?(4)森林的狂欢①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②这段音乐表现了怎么的场景?③学生分组设计动作,以欢快热烈的舞蹈表现“森林的狂欢”。4.完整欣赏乐曲(1)学生完整聆听乐曲,随音乐展开想象。(2)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5.表演音乐童话(1)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扮演一个小的角色(动物、树、草、花等)(2)选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乌龟和兔子。6.教师总结、评价。第五单元动画城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的家园》和《大风车》。2.认真欣赏民乐合奏曲《三个和尚》,能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主题音乐伴奏,能和同学合作随音乐参与表演活动。3.认真欣赏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感受乐曲中“猫”和“老鼠”的不同形象,并能用形体运用随音乐表演。4.能随音乐哼唱歌曲《跟着队长走》,积极参与音乐活动。5.能分声部按琪正确地、有表情地读童谣《猫和老鼠》,并能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唱歌《我们的家园》教学内容唱歌《我们的家园》教学目标:1.能够与同学一起合作参与动画歌曲演唱大比拼的活动,踊跃演唱自己的动画歌曲,同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演唱。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家园》。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最近电视台播出的、学生感兴趣和罗为的动画片歌曲,全班同学随音乐哼唱,营造一种演唱动画片歌曲的扭转,导入本课歌曲教学。(2)也可采用小组赛区歌的形式,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动画片歌曲又好又多。①活动形式:将学生分成3—4个组,每组推选一组长。分组轮流演唱熟悉的动画片中的歌曲。②演唱要求:组员集体演唱或单独演唱均可,可以只唱歌曲的前几句或一段,能说出歌曲曲名和所属动画片名称。③评价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按要求每演唱一首歌曲,插上一面红旗,红旗多的组为胜。2.歌曲《我们的家园》(1)教师范唱歌曲《我们的家园》导入歌曲的教学,简要介绍动画片《我们的家园》。(2)播放动画片《我们的家园》片段,聆听主题歌,学生感受歌曲情绪。(3)聆听歌曲《我们的家园》录音范唱,学生随教师用声势声势动作参与表现,熟悉歌曲旋律。(4)学生随伴奏音乐学唱歌词。(5)学生随琴演唱歌曲,在老师的指导下唱好每个乐句。指导提示:歌曲第一乐段可唱得亲切、欢愉;第二乐段,声音要饱满连贯,充分体现歌曲“团结才能得胜利”的主题思想。(6)可采取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如采取领唱与合唱的表现形式来演唱,即第一乐段可由一个或几个同学领唱,第二乐段全体同学齐唱等。(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创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3.小结下课。第二课时欣赏《三个和尚》教学内容欣赏《三个和尚》(民乐合奏)教学目标:1.了解《三个和尚》的故事,能理解故事的寓意。2.认识坠胡、二胡、三弦三种乐器,听辨其音乐特点;认识堂鼓、木鱼、锣三种打击乐器,并能用木鱼和小钹为乐曲的主题音乐片段伴奏。3.认真聆听乐曲《三个和尚》,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境;能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复习演唱歌曲《我们的家园》。2.欣赏《三个和尚》(1)首先可由熟悉《三个和尚》故事的同学讲一讲故事情节,教师适当补充。(2)认识乐器——坠胡。教师展示坠胡图片,学生聆听坠胡演奏的表现小和尚的主题音乐,熟悉坠胡的音色和表现特点。(3)聆听“小和尚主题音乐。①聆听“小和尚主题”音乐,学生感受其音乐形象,编创能表现小和尚特点的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②用木鱼和钹为主题音乐伴奏。(4)聆听二胡演奏的音乐片段。①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怎样的情境②介绍二胡,采取图片展示和聆听结合的方式,熟悉二胡的音乐。(5)认识乐器——三弦。①教师展示三弦图片,聆听三弦演奏的音乐片段,熟悉三弦的音色特点。②再次聆听三弦演奏的音乐片段。这段音乐与哪段音乐相同表现了什么(与“小和尚”主题音乐相同,表现寺庙中双来了一个和尚)③对比聆听坠胡演奏的主题和三弦演奏的主题。这两段音乐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6)聆听“救火”音乐片段。①老师引导学生说说音乐是如何表现紧张的救火场面的(从速度、力度等方面感受)②打击乐器(锣、鼓等)在音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完整欣赏《三个和尚》。①学生完整欣赏乐曲《三个和尚》,随音乐展开想象。②用打击乐器随音乐参与表现。3.欣赏动画片《三个和尚》(1)教师可重点播放三个和尚的出卖以及救火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人物形象、音乐与情境的关系。(2)如果老师时间允许,教师也可完整播放这部动画片。第三课时唱歌《大风车》、活动《跟着队长走》教学内容1.唱歌《大风车》2.活动《跟着队长走》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风车》。2.能随音乐哼唱歌曲《跟着队长走》,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教学过程1.导入聆听几首最近电视台播出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动画片主题歌,学生随音乐演唱,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2.学习歌曲《大风车》(1)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进行“风车转动”的音乐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4—6人为宜),围成一个圆圈,随音乐模仿风车转动,每个乐句变换一个方向。同时,还可以加一些其他的动作配合表现。每组的动作可自行设计。(2)聆听歌曲《大风车》,学生随范唱录音轻声哼唱歌曲。(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随琴轻声演唱。因这首歌曲学生大都比较熟悉,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是指导学生如何唱准、唱好歌曲。演唱提示:①用明亮轻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②演唱时要注意歌曲开始时的三个“XO”节奏,要唱得轻巧,不能拖泥带水。③注意歌曲中有多个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节奏,要将这两种节奏的重音表现出来。(4)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大风车》。3.音乐活动《跟着队长走》(1)学生或老师简介动画片《小飞侠》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2)随录音哼唱歌曲。(3)随音乐参与表现。音乐活动设计:①选出一位队长在前面领走,其他同学在原地随音乐踏步或走步。②当唱到“我们跟着队长,跟着他,跟着他,我们跟着队长,无论他走到哪”这句时,面朝正面原地走。③当唱到“嘀嗒嘀嗒快游戏已开始啦”“嘀嗒嘀嗒快加入到队伍中”“嘀嗒嘀嗒让我们齐声喊”“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这四句时,每句变换一个方向原地踏步。最后一句“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可以摆出不同的造型来表现。活动形式:①全班集体活动,歌曲可以反复几遍时,由不同学生担任队长。②可以分组展现各队的风采,即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活动,每组都选出一个队长。(4)学生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为了降低学生跟唱的难度,可以采取老师与学生接龙演唱的方式演唱歌曲。如学生演唱歌曲中模仿军号的“嘀嗒”声,其他部分则由老师演唱。(5)边唱歌曲边随音乐表现歌曲《跟着队长走》。第四课时读童谣《猫和老鼠》、欣赏《猫和老鼠》教学内容1.读童谣《猫和老鼠》2.欣赏《猫和老鼠》(钢琴独奏)教学目标:1.能分声部按节奏正确地、有表情地读童谣《猫和老鼠》,并能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2.欣赏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感受音乐中“猫”和“老鼠”的不同形象,并能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所描绘的形象。教学过程1.节奏练习(1)学生恒速反复拍击节奏“XXXX”(2)将节奏“XX”写在一张卡片上,任意遮住上面节奏四拍中的一拍,学生继续恒速拍击出变化了的节奏。如“XXXXX”“XXXXX”“XXXXX”等。(3)将四分休止符“O”写在一张卡片纸上,任意遮住上面节奏四拍中的一拍,学生继续恒速拍击出变化了的节奏。如“XOXX”“XXOX”“XXOX”等。2.读童谣《猫和老鼠》(1)板书童谣《猫和老鼠》第二声部的节奏,学生拍击出节奏。(2)学生按节奏读出《猫和老鼠》的第二声部。(3)根据童谣《猫和老鼠》第二声部中出现的猫的老鼠的叫声,教师启发学生编创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如“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一只老黄牛,哞哞哞哞哞”“一只小黄狗,汪汪汪汪汪”等。(4)教师与学生配合完整表演童谣,老师读第一声部,学生读第二声部。(5)学生学习童谣第一声部,并尝试分两组配合读童谣。(6)学生读童谣,并用木鱼、双响筒、响板等打击乐器参与伴奏。3.欣赏《猫和老鼠》(钢琴独奏)(1)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了解动画片中“猫”和“老鼠”的形象与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教师播放或弹奏分别表现“猫”和“老鼠”的音乐,学生听辨哪个片段是表现猫,哪个片段是表现老鼠,说说音乐具有的特点,并尝试编创表现“猫”和“老鼠”和,随音乐表现。(3)教师介绍乐曲《猫和老鼠》(4)聆听表现“猫捉老鼠”的音乐片段。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猫捉老鼠”的情境,并尝试和同学合作随音乐表现“猫捉老鼠”。(5)聆听乐曲尾声。教师设问:猫最后捉到老鼠了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说捉到了,乐曲尾声有《送葬曲》风格的音乐片段,像是在为小老鼠送葬;也可以说没捉到,机灵的小老鼠是装死,乐曲最后仿佛精疲为竭的小老鼠一瘸一拐地悄悄地溜走了……(6)整体聆听,学生跟着音乐表现“猫”或“老鼠”的形象。(7)教师介绍演奏《猫和老鼠》的乐器——钢琴。(8)再次整体聆听乐曲,用图谱表现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4.小结下课。第六单元下雪啦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欣赏本单元的歌曲、乐曲,从不同角度体验冬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2.学唱歌曲《冬天的故事》,用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童话般的意境。学唱歌曲《雪花》,初步学习连音、顿音的唱法;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3.学习基本的歌唱技巧,学会用呼吸控制力度,用较弱的力度、“高位置”的声音演唱。4.欣赏童声齐唱《江雪》,熟读古诗,能随范唱轻声哼唱歌曲。5.欣赏《雪撬》,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欢快的情绪,并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6.同学合作,分角色表演《小动物告别会》。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唱歌《冬天的故事》、欣赏《江雪》教学内容1.唱歌《冬天的故事》2.欣赏《江雪》(歌曲)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冬天的故事》,喜爱并乐于演唱歌曲。2.学习基本的演唱技巧,学会用轻声、“高位置”的声音演唱,表达歌曲童话般的意境。3.熟读古诗《江雪》,了解古诗的意境并跟录音学唱。教学过程1.导入可由儿童或诗歌、视频等导入,创设情境。2.学唱歌曲(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2)教师分句教唱歌曲。(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①歌曲的情绪优秀、抒情,演唱时,应注意气息的连贯,声音柔美、不喊唱。②每个乐句第1、第2小节的第3拍都是四分休止符,在演唱时,不要过分强调休止一拍,以免给人不连贯的感觉。这几个乐句的第1、第2小节的第2拍,可适当延长一点,做到“声断而气不断”;同时,这几个字,还应适当控制力度,不要突出。3.表现歌曲(1)歌曲学会后,播放歌曲的合唱完整版,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2)教师启发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3)表演歌曲。可以加入朗诵,伴唱部分由学生自己编创表演,在领唱部分演唱歌曲。4.欣赏《江雪》(1)初听歌曲《江雪》。(2)教师讲解古诗的含义,可借助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3)学生跟着老师朗读古诗。(4)用听唱法教唱乐曲,先分句教唱,再整体练唱。(5)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歌曲。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欣赏《雪撬》教学内容欣赏《雪撬》(管弦乐合奏)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雪撬》,感受冬天乘坐雪撬时人们的喜悦心情。2.能听辨主题音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3.可用肢体动作参与表现音乐,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乐曲,学生聆听。(2)教师提问:乐曲中有什么声音你能想象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情境吗2.完整聆听(1)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教师设问:①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俏皮的)②乐曲中出现了哪些声音(铃铛、鞭子、蹄声等)(2)教师揭题——《雪撬》。(3)再次聆听全曲,提出要求:随乐曲做简单律动、展开想象、仔细聆听。3.分段聆听(1)引子“引子”部分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仿佛坐着雪撬来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上)(2)A主题①跟着老师模唱A段主题旋律。②教师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主题旋律伴奏。③主题A在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4次;音色不同;情绪一次比一次热烈)(3)B主题①聆听B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你有怎样的联想②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A段主题与B段主题。(4)聆听C段主题,速度与情绪有了什么变化你有怎样的联想(5)尾声①聆听乐曲尾声,你有怎样的联想(力度渐弱,仿佛雪撬离我们越来越远)②最后一声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觉得是表现了什么(小号;鹿鸣)4.完整聆听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想象乐曲音乐形象。5.表现(1)师生一起讨论:聆听这首乐曲时,可以用怎样的形式参与表现音乐?(2)全班同学合作,用自己的方式随音乐表现。第三课时唱歌《雪花》教学内容唱歌《雪花》教学目标:1.用自然的声音,准确表达歌曲情绪。2.了解顿音的唱法,并能按照顿音记号演唱歌曲。3.能用好听的声音读“念白”。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雪撬》导入,将学生带入到雪花飞舞的场景中。2.演唱歌曲(1)聆听歌曲范唱。(2)教师分句教唱歌曲。(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顿音”记号,应该用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顿音”。(4)用轻声、“高位置”的声音练习“念白”,表现儿童好奇的心理活动。3.表现歌曲(1)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第一、第三乐句应唱得跳跃,而第二、第四乐句则应抒情。表现儿童好奇—探究—惊喜的过程。(2)应注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第一乐句中第1、第2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3、第4小节唱得连贯,力度也应由弱渐强;第二乐句再由强渐弱;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由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3)最后,全班同学按照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4)歌曲表演。鼓励学生随歌曲表演,想象自己站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雪花“数花瓣”……第四课时唱歌《小动物告别会》教学内容唱歌《小动物告别会》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为歌表演做准备。2.注意区分四二拍及四三拍,并能按要求演唱。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播放有关动物冬眠的视频或插图导入。2.学唱歌曲(1)聆听歌曲范唱。(2)教师分句教唱歌曲。(3)教师分句、分段教唱,用较慢的速度教唱。(4)教师在教唱第一乐段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应唱得抒情、优秀。(5)教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在节拍、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区别。(6)教唱第三乐段,注意情绪的对比:小动物们依依惜别、相约明年再相传。3.表现歌曲(1)学会歌曲手,第一、第三乐段齐唱,第二乐段可按歌词内容分角色演唱。(2)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分别为歌曲的三个段落设计几个动作。(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创意,比如还有哪些冬眠的小动物?可以编创新的歌词,也可以扮演你喜欢的小动物。(4)分组完整演唱歌曲。(5)布置课后任务:自制头像、道具,练习自己要表演的内容,记住歌词。第五课时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教学内容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教学目标:1.复习歌曲,为下一步表演做准备。2.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排演动作。3.鼓励学生编创表演动作、情节和对白。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请学生拿出自制的头饰和面具,师生一起简单布置教室。2.复习播放《小动物告别会》录音,学生跟唱复习,尽量记住歌词。3.表演(1)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上台,表演本小组为歌曲设计的动作、情节和对话,并组织大家简单讨论。(2)教师与其中一组领先起舞,其他两组同学,一组伴唱,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3)其他学生陆续加入,可以模仿教师的舞姿,也可模仿同学的舞姿,也可以自编动作,即使动作不太协调,也没有关系。(4)如场地小,无法让全班学生同时表演,也可分三组进行,分别表演歌曲的三个乐段。4.编创(1)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别的小动物也要冬眠,可以加入哪些小动物呢?(2)鼓励学生编创动作、情节和对话,使表演更丰富。CTRL+A全选可调整字体属性及字体大小-CAL-FENGHAI.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Company.2020YEAR
本文档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峰海资料库
希望这份文档帮到您
格式:doc
大小:5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01-0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