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议会

英国议会

举报
开通vip

英国议会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我们知道,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那么,在这之前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为准确完整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本文就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初期发展试做分析。 一、大宪章——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自11世纪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13世纪,英国国王约翰统治时...

英国议会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我们知道,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那么,在这之前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为准确完整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本文就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初期发展试做分析。 一、大宪章——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自11世纪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13世纪,英国国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经常增加额外的捐税,对外战争经常失败,干涉封建法庭的权力等,致使国王同封建贵族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干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选举,而和罗马教皇发生了冲突。教皇革除了他的教籍。约翰无所依援,不得不向教皇屈服。分离倾向日益明显的强大贵族势力乘机联合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开始了反对国王的斗争。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今天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大宪章保证贵族和骑士的封土继承权,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大会议",只有得到这个会议的同意,国王才能向封建主征收额外的税金。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至高无上的英国专制王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性文献,但仍有其进步意义。它奠定了英国宪政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西方宪政的重要源泉。大宪章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因此许多人把它看成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到了17世纪,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其反封建的要求,对它赋予了新的解释,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的主要依据。   二、议会制度的雏形   约翰并不打算实行这个宪章,并且准备对贵族进行新的战争。君臣之间的内战一直打到他死后。继位的亨利三世(1216—1272)继续与贵族对抗。1258年,亨利因为干预意大利战争,顾不得农业欠收和饥荒,要求贵族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激起了贵族的不满。贵族武装冲入王宫,亨利无奈,被迫于这年6月在牛津召开了贵族大会,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僧俗贵族出席的大会已渐有议会之名。 1256年,西蒙成为英国的实际统治者,因得到地方骑士和城市的支持,在召开这次大会时开创了先例:除了贵族和主教以外,也邀请骑士(每郡二人)和城市(每城市二人)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便是英国召集的第一次议会。   三、议会制度逐渐成熟   爱德华一世(1272—1307)统治时,逐渐意识到要稳定封建统治,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必须形成某种形式的政治联合。为了筹划军费,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此后议会经常召开,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所以,史称为"模范议会",这意味着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了统治阶层的联合。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议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国会又是各种政治事物尤其是国王大臣所犯的渎职罪的最高裁判所。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以后英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联合,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四、都铎王朝统治下的议会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专制君主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议会的作用。都铎王朝的社会基础是新贵族和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王权跟这些新的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结成的同盟,由中等贵族和部分工商业者代表所组成的下议院力量加强,而贵族院的力量却削弱了。在议会的支持下,亨利八世实行了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皇的控制。议会也驯顺地遵循国王的意旨,通过一切既有利于国王,又有利于新贵族及资产阶级的法案,因而议会的活动反而有所扩大。在当时,议会是国王的御用工具,议会权力的扩大也意味着专制王权的加强。到了17世纪,这种由议会通过各种法案的活动,被议会援为先例,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王权的法理依据。 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统治晚期,由于她把很多商品的专卖权赐给宠臣,对工商业者的发展极为不利,于是议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女王无奈,答应停止出售专卖权以平息议会的愤怒。议会对于国王的宗教政策也不满。16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清教徒数量激增,势力壮大,要求退出英国国教,创造自己的教会团体,保证新的有产阶级在教会事务上的完全独立。而伊丽莎白对清教徒极端敌视,清教徒像天主教徒一样受到迫害,而清教徒的数量却继续增加。这预示着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五、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议会   1603年,伊丽莎白死后无嗣,詹姆士一世继任,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詹姆士一世主张君权神授,认为国王受命于上帝,权力无限,国王创造法律,因此王权应在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容议会限制国王的权力。但他单靠王室领地上的收入无法应付日益增长的开支,不得不要求议会同意征收新税。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每次议会的召开,对国王的各项政策进行猛烈的抨击。1611年和1614年,两届议会被先后解散。在1621年召开的议会中,国王的专卖制度和外交政策都受到尖锐的攻击,詹姆士下令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议员。国王与议会的冲突日趋激烈。 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去,其子查理一世(1625—1649)继位。由于仍未能筹足所需款数,1628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议会向国王提出了"权力请愿书"。查理一世迫于财政需要,接受了请愿书,但当议会开始攻击国王宠臣白金汉公爵时,查理立即下令休会,甚至在1629—1640年实行无议会统治。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对苏格兰战争的费用,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只存在了三个星期,史称"短期议会"。议会的解散,进一步激怒了人民,伦敦发生了示威和暴动,并由此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尽管在16世纪以前,议会尤其是下议院的权力不断扩大,但这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国家代议机关。 英国的议会至今已经有了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做了无数次的变动。亨利七世将请愿制改为议案制;1529年,成立议案委员会;1554年,呼声和计数并行;1581年三读制建立起来; 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三次解散国会,甚至下令逮捕议会议员;1628年,查理一世《权力请愿书》,确立保护私有财产原则,再次强调国会在征税上的最高权力;20世纪末,上院改革法案通过等等。这一切都促使着英国的议会制度走向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638页,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 2.范亚峰:《英国宪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长》 天府评论  2001。 从数字看英国 一、    地理概况 (一)      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英国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 北爱尔兰 243,610 130,433 78,822 20,778 13,576 (二)      气候 1、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年平均降雨量以西部和高地地区最多,平均达<1,100毫米>;英格兰中部地区为年平均700至850毫米; 3、         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七月气温最高,平均13<-22℃>,一月气温最低,平均2<-6℃>。 (三)      地理之最 1、         最高峰:苏格兰高地的尼维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 2、         最长河:流经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塞文河(the Severn),全长<354公里>; 3、         最大湖: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面积396平方公里; 4、         最深湖:苏格兰高地的莫拉湖(Loch Morar),水深<310米>; 5、         落差最大瀑布:苏格兰高地的阿鲁因瀑布(Eas a’chual Aluinn),落差<200米>; 6、         最深洞:威尔士的菲能·杜洞(O gof Ffynnon Ddu),内深<308米>; 7、         全国南北最长处近<1,000公里>,东西最宽处近<500公里>; 大不列颠岛最北端:苏格兰东北部的邓尼特角(Dunnet Head) 大不列颠岛最南端:康沃尔郡(Cornwall)的利泽德角(Lizard Point) 与欧洲大陆最近点:多佛(Dover)。此处连接英法的隧道在海底部分仅约<38公里>长。 二、    人口 (一)      人口构成(2001年) 总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出生率 (‰) 死亡率 英 国 5883.7 242 11.4 10.2 其 中 英格兰 4918.1 377 11.5 10.1 苏格兰 506.4 64 10.4 11.3 威尔士 290.3 140 10.6 11.4 北 爱 168.9 124 12.7 8.8 英国概况 【国  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地 理】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共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其中英格兰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36万平方公里。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大不列颠岛南北长约1000公里,东西约500公里。最高峰为苏格兰高地的尼维斯山(Ben Nevis),海拔1343米;最长河为流经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塞文河(the Severn),全长354公里。   【气 候】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其中山区超过2000毫米,中部低地为700-850毫米,东部、东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月至3月最为干燥,10月至来年1月最为湿润。   【人  口】   约5884万,其中英格兰4918万人,威尔士290万人,苏格兰506万人,北爱尔兰169万人(2001年)。白人占94%,其余为黑人、印巴人、华人等少数民族,其中华人约30万人。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伦敦、伯明翰、利兹和曼彻斯特等大城市里。英国人的平均寿命为男70岁,女80岁。   【语 言】   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   英语属日耳曼语系,起源于古代盎格鲁-萨克逊部落使用的“土著语言”。至公元700年开始逐步有书面文字,经过1300年的发展,吸收了拉丁语、法语等多种外族语言的精华,表达力日渐丰富,成为当今使用领域最多、使用人口分布最广、词汇量最大、语法最为复杂的语言。据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2亿。   【宗 教】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另有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和佛教等宗教社团。   【国家元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1926年4月21日生,为已故英国王乔治六世的长女。6岁时开始接受统治国家的教育,研读法律、历史和语言,能讲流利的西班牙语,也会法语和德语。14岁起开始参加电台广播等各种社会活动。二战期间及战后兼任多个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丈夫为菲利普亲王,受封为爱丁堡公爵。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受封为威尔士亲王,为英国王储。女王曾于1986年10月访华。   【首  都】   伦敦,人口719万(2001年)。伦敦也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boroughs)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区议会负责本区事务,并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伦敦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简 史】   公元1至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日尔曼族相继入侵。7世纪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王朝。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面积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一次大战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1937年独立,但北部6郡仍归英国。二次大战严重削弱了英经济实力。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目前,英尚有13块海外领地。1973年1月英加入欧共体,至今仍未加入欧元区,也未参加《申根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   【宪 法】   英国宪法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主要有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法(1911、1949年)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苏格兰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   【行政区划】   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32个区,包括3个特别管辖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   【议 会(THE 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   又称威斯特敏斯特议会,是英最高立法和司法机构,由君主、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制度起源于13世纪。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和主教组成,称为贵族院(HOUSE OF LORDS),下院由骑士和市镇平民组成,称为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上院的权力高于下院。17世纪,英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英权力中枢。随着英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历次议会改革中,上院权力逐步被削弱,下院成为国家核心立法机构和各党派角逐的场所。1911年,英通过新的《议会法》,进一步巩固了下院权力,确立了现行议会制度。   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订法律、审批政府预算、监督政府的政策及运作、对重大事件进行讨论。议员享有不因民事诉讼案被拘捕、在议会的言行不受追究等权利。议会使用三读审议的方式通过议案,上下两院使用交替审议对方修正案而非联合协商的方式达成对法案的一致意见。对下院通过的财政议案,上院无权修正或否决;对下院通过的延长议会任期的议案,上院有绝对否决权;对下院通过的其他议案,上院可否决,但下院如在两次年会内不顾上院反对而坚持通过,该法案即呈君主签署而成为法律。议会会议主要有例行会议和非常会议两种。在重大事情发生需要商议做出决定时召开非常会议。女王出席议会年会开幕式,宣读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和立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上院基本职能包括修改法案、讨论时事和监督、质询政府行为等。此外,上院还是英最高司法机关。上院的年均工作日为152天。开会的法定人数为3人,通过法案的法定人数为30人,会议一般允许传媒自由报道。上院议员没有薪酬,但出席上院会议享受交通、住宿、伙食等补助。1997年工党执政后,加大了对上院的改革力度。1999年通过《上院议员改革法案》,核心是取消世袭贵族的议席。现世袭贵族的议席从改革前的750多人减至90人。目前,政府正在酝酿下一步改革计划,以最终取消世袭制度。   下院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和监督权。下院议员经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获得下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执政党,其领袖由女王任命为首相,组建政府。下院第二大党则成为法定反对党,组成“影子内阁”。首相可提请女王提前解散议会举行大选。下院的年均工作日为148天。开会的法定人数为40人。从2002年4月起议员可获得约5.5万镑年薪。本届议会于2001年6月产生,共有659名议员,其中工党410名,保守党163名,自民党53名,其他政党及独立人士29名,下院议长迈克尔·马丁(Michael J. Martin)和三位副议长(通常不投票)占4席。   【苏格兰地方议会(SCOTTISH PARLIAMENT)】   1997年工党执政后,对内简政放权,在苏格兰等地方实行权力下放,建立地方议会和自治政府。苏格兰议会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苏格兰议会每4年选举一次,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特别大选。例如议会在28天内不能任命首席部长,或三分之二的议员决定解散议会进行大选。   不同于英国议会的“两院制”,苏格兰议会实行一院制,设立16个委员会对立法工作进行详细审议。本届议会共有129名议员,其中工党55席,苏格兰民族党35席,保守党19席,自民党16席,其他小党及无党派人士3席,议长1人。苏格兰议会议员也可同时为全国议会议员。苏格兰议会设议长(PRESIDING OFFICER)1人,副议长(DEPUTY PRESIDING OFFICER)2人。议长主持议会的召开,并指定苏格兰行政当局首席部长。当议会决定举行大选时,议长有权提出大选日期,并通知英女王;当首席部长不能履行职责时,有权指定一名议员代行职责。   苏格兰议会享有以下方面的立法权:卫生、教育、地方政府、社会工作及住房、规划、经济发展、旅游、部分交通事务、大部分刑法与民法事务、刑事公正与检查制度、警察与消防、环境、文化遗产、农业与渔业、食物标准、林业、体育与艺术。以下方面的立法权仍属英国议会:宪政、外交、国防、公务员、财政与经济事务、交通规则、社会保障、就业与平等机会。如苏格兰议会与英国议会在立法权上有界限不清的地方,则苏格兰大臣或法律官员将提请法院解决,并提交枢密院法律委员会最后裁决。   【威尔士地方议会(THE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1997年9月,威尔士举行全民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在威尔士地区下放权力的建议。英议会随后通过《威尔士政策1998年法案》,为建立威尔士议会提供了法律基础。   威尔士议会由6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议会受首席部长领导,由其指定阁员。除外交、国防、税收、宏观经济、社会安全和广播政策仍由英政府掌握外,威尔士议会的管辖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住房、医疗、交通、文化、体育等。威尔士议会有权根据当地需要制定和执行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目标,支配英财政部给予的预算。   同时,英威尔士事务部在威尔士地方政府仍留有席位,负责重大立法、给予地方议会预算和其它有关预算。威尔士在英议会原有席位则全部保留。   【北爱尔兰自治政府】 1998年4月10日,英爱两国政府及北爱冲突有关各方签署了和平协议,此后选举产生了北爱地方议会,建立了南北爱跨界合作机构。1999年11月,北爱议会推举成立由北爱多党分享权力的执行委员会-北爱自治政府。英向北爱移交地方事务管理权,爱尔兰放弃对北爱领土的主权要求。12月北爱自治政府正式运作,行使除国防、外交和税收等属于中央权力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权。南北爱部长理事会、英爱政府间会议、英爱理事会等机制也正式启动。这是近25年来北爱新教派与天主教派首次共享北爱管理权,也是自1972年英政府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以来,北爱首次拥有自治政府。但此后,因北爱各派在缴械等问题上争执不下,北爱和平进程屡遭挫折,英政府几次被迫中止北爱政府运作。   【王 室】   英国王室制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男优于女。   829年,威塞克斯王国的埃格伯特(802—839年在位)统一了英格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就是其后裔。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1640年英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同年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49—1660年英国历史上君主制唯一中断的时间。从那以后,君主制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君主,如任内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英海上霸权的伊丽莎白一世,在英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决的查理一世,建立“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   历史上,英国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独统行政、立法、司法大权。随着议会的发展,君主权力不断削弱。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同意不经封建领主许可国王不得强行征税。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君主不得宣布暂停法律的实施、不得征税,不得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英君主的现行宪法地位基本上就是由该法案确立的。从此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权力被削弱,议会的权力增强。之后,随着18世纪内阁制逐渐形成、19世纪现代政党制度出现,英君主参政的现象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根据英宪法,英君主是国家最高元、英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宗教领袖,有权任免首相、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总督,召集、中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加封贵族和授予荣誉。但在实际操作中,君主的权力极其有限,只从事礼仪性和象征性活动,王室其他成员也不能从事任何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活动。   二战后,英联邦一些成员国纷纷放弃将英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转而实行共和制。在英国内,英王室也屡遭公众的质疑和反对。但总的看,英大多数民众仍把王室看作英国统一和民族和睦的象征,是维系与英联邦成员国的纽带。王室在英社会生活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王室成员是许多组织的赞助人,如菲利普亲王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名誉主席,安妮公主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同时还是“拯救儿童基金”的名誉主席。   【政 府】   实行内阁制。由女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现政府为工党政府,于1997年5月大选获胜执政,2001年6月大选后蝉联执政。内阁成员有21人,名单如下:首相兼首席财政大臣、文官部大臣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副首相兼内阁首席大臣约翰·普雷斯科特(John Prescott),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内政大臣戴维·布伦基特(David Blunkett),贸工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Patricia Hewitt),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Margaret Beckett),交通兼苏格兰事务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卫生大臣约翰·里德(John Reid),北爱事务大臣保罗·墨菲(Paul Murphy),国防大臣杰弗里·胡恩(Geoffrey Hoon),劳动和养老金事务大臣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贸工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Patricia Hewitt),文化、传媒和体育事务大臣泰萨·乔威尔(Tessa Jowell),督导长希拉里·阿姆斯特朗(Hilary Armstrong),教育和技能事务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财政部首席国务大臣保罗·(Paul Boateng),下院领袖兼威尔士事务大臣彼得·海恩(Peter Hain),不管部大臣伊恩·迈卡尼(Ian McCartney),上院领袖阿莫斯(Valerie Amos),宪法事务部大臣福克纳(Lord Falconer),国际发展大臣希拉里·本(Hilary Benn)。   政策:   工党执政以来,对国家体制、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经济现代化、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内政方面,提出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概念;对福利、教育、交通、医疗保险及司法等制度继续进行改革,增加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投入,如提出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十年改革计划,出台消除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养老金额,设立“工作家庭税收补贴”,倡导种族和谐等,提出建立基金医院和收取高校附加费;提高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授予其自行决定利率升降的权利;以低支出、低税收、低通膨、高就业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实行权力下放,选举成立了苏格兰和威尔士地方议会;推动北爱冲突各方达成和平协议,选举成立北爱地方自治议会,组建北爱地方自治政府;批准重建大伦敦市政府,于2000年5月4日进行了市政府第一次选举,选举产生了大伦敦议会和首任市长,进一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999年就上院改革发表白皮书并通过有关议案,取消上院贵族议员世袭制,并继续推进上院改革。外交方面,开展全方位外交,希利用自身广泛的国际联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枢轴作用”。通过领导人频繁交往和在科索沃、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美特殊关系;积极参与欧盟建设,首次提出建设欧盟“超级力量”,倡导并推动建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参与欧盟机构改革和扩大的磋商,提出根据5项经济指标就加入欧元区举行全民公决,宣布将就举行公投决定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重视发展同中、俄、日等大国关系;与英联邦国家的合作得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突出经济外交,开拓海外市场。   【司法制度】   英司法制度起源早,影响大。有文献记载的英国法可以追溯到公元6至9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1世纪,英建立诺曼王朝,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司法制度,并在随后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随着英的强盛和扩张,英司法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罪推定”、“人身保护”、“被告或涉嫌者有保持沉默的权利”等原则和陪审团制度都起源于英。   英虽是一个统一的国度,但司法制度却不统一。英格兰和威尔士适用英格兰法。北爱尔兰司法制度同英格兰和威尔士相似,但保留了原始的爱尔兰凯尔特法(CELTIC LAW)。苏格兰历史上信仰天主教,采用罗马法,其法律自成体系,为罗马法和英格兰法的混合体。   英格兰法属于习惯法系(亦称普通法),奉行“遵循先例”原则,即以先前法院判决作为案件审理的法律渊源,由分析案例事实归纳出法律原则。同时适用衡平法(EQUITY LAW)。除案例外,也有部分成文法,包括各项议会立法、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委托立法及欧盟法等。目前议会法令有3千多件,各种规则、条例及命令有万余项。在英国,除刑法和民法两大类外,还有法庭法、兵役法、行政法、劳资法、海事法、教会法等。1964年英最后一次执行死刑,1973年宣布除叛国罪和暴力海盗罪外取消死刑,1998年彻底废除死刑。在司法实践中,议会法令优于判例,衡平法优于习惯法,欧盟法优于国内法。   司法机构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两个系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民事审理机构按级分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审理机构按级分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诉法院刑事庭、上院。上院为最终上诉机关。   对司法部门的管理主要由宪法事务部大臣、内政大臣、检察长和法律委员会负责。其中内政大臣负责刑法的制定与执行,检察长负责皇家检察局(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和(反)严重欺诈局(SERIOUS FRAUD OFFICE)提起公诉,法律委员会负责监督司法运作及就司法改革提出建议。此外,英还建立了监察官(OMBUDSMEN)制度,负责监督公、私营部门的工作。其中,议会监察官(PARLIAMENTARY OMBUDSMAN)负责监督行政部门,不受政府管辖,向下院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工作。   【政  党】   英国是最早产生政党并实行政党政治的西方国家之一。政党体制从18世纪起即成为英宪法中的重要内容。英政党制度对西方政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西方称为“英国给予世界的一份遗产”。现代英政党制度为多党制,其主要内容是:(一)政党通过议会下院选举执政。获多数席位者为执政党,负责组阁并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其它党统称反对党,其中议席最多者被称为“君主陛下的反对党”(Her or His Majesty’Opposition),组织“影子内阁”。(二)英现有9个主要政党(各党情况附后),工党与保守党是主要两党。其他小党是两大党争相拉拢的对象,但对政府决策通常无实质影响。(三)议会党团是政党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由本党全体议员组成。议会外党组织由党的中央事务机构和选区基层党组织组成,为议会党团服务,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主要政党:   (1)工党(Labour Party):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该党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2001年6月大选后蝉联执政。工党近年来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第四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对外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欧洲一体化持积极态度,主张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2001年有党员近40万名,是英国第一大党。但因党内在伊拉克、公共服务改革等问题上存有分歧,一些党员退党,截至2003年3月,党员人数降至约27万名。   (2)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主要反对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领袖迈克·霍华德(Michael Howard)。该党从1979至1997年4次连续执政,成为20世纪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但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两次大选中惨败于工党。保守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来压低通货膨胀。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在野以来,力图改变形象,提出实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反对加入欧元。主张加强英美特殊关系,视北约为英国安全与防务的基石。现有党员约30万名。   (3)自由民主党(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领袖查尔斯·肯尼迪(Charles Kennedy),1999年8月当选。主张继续维持与工党的合作关系,推动工党在地方选举及下院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采取比工党更“进步”的政策。现有党员约10万名。   英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经  济】   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雄厚的服务业和工业基础。英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4,国际竞争力排名第11位。在《财富》全球500强中,40家英企业榜上有名,数量仅次于美、日。   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是英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而制造业不足1/5。伦敦作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数量、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基金管理量均居世界第1,并拥有欧洲最大的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英生物技术、制药、钢铁、化工以及电子工业都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航空航天工业居欧盟成员国之首。   1992年起英经济一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8%,同时保持了低失业率和低通膨率。2003年度经济增长率为2.4%,预计2004到2005年将达3-3.5%。   【财政金融】   每年4月1日开始新的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开支)、支付债务利息和财务调整。财政预算收入含直接税、间接税和国民保险税收入三项。2003/04年度,英政府收入约4280亿英镑;支出约4546亿英镑,其中社会保障支出约1330亿英镑,国家医疗体系支出约720亿英镑,教育支出约590亿英镑。2002年底,外汇储备为424亿美元。   【对外贸易】   奉行自由贸易,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第5大贸易国,人均出口额高于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及投资收入占英外贸收入的一半左右并一直处于顺差状态。无形贸易情况良好。   2002年,英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为1696亿英镑,占英GDP的26%;进口额为2907亿英镑。商品进出口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5.3%和4.4%。服务贸易自1966年以来一直顺差,2002年出口835亿英镑,进口693亿英镑,顺差142亿英镑,其中金融、保险、商业有较大顺差,旅游、交通业为逆差。年度经常项目逆差为96亿英镑,资本项目赢余为11亿英镑。   主要进口产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装、鞋业、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等。主要出口产品为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石油及相关产品、化工产品(主要是医药)、食品、烟草、饮料(威士忌等)、机械设备等。其中机器设备和交通设备占出口的46%,进口的44%。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是OECD国家。2002年对欧盟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3%,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2%。2002年对美商品出口总额达282亿英镑,占出口总额的15.1%,其次是德国和法国,分别占11.8%和10%。对德国商品进口304亿英镑,占进口总额的13.7%,其次是美国和法国,分别占13.3%和8.5%。   【对外投资】   截止2000年底,英国在海外的累计投资总额为29176亿英镑,其中直接投资额为6042亿英镑,证券投资额为8580亿英镑。2002年英国为世界第4大对外投资国,其中直接投资397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6.1%。   【外国资本】   英国政府鼓励外来投资,并将其视为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就业、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径。由于投资政策宽松,英国成为外商在欧洲投资的首选地。截止2003年底,英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7000亿美元,居欧洲第1。2003年外资为英创造就业岗位5.5万个。美国是英国的最大投资国,投资额占48 %,其次是德国、加拿大和日本。投资领域包括汽车、通讯、信息、电子、医疗设备、金融服务、食品、饮料等。投资形式为收购、兼并现有企业、扩建已有生产厂、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等。   【服务业】   主要包括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和商业服务(提供法律及咨询服务等)等。近年来发展迅速,2001年产值占当年国内总产值的71.4%;2002年底从业人员达2320万,占就业总人口的78%。   【金融业】   英支柱产业之一,占英国内生产总值的6%,从业人员约100万人,占英就业人数的5%。2002年英金融业净出口高达153亿英镑。它包括银行业务、投资服务、保险和再保险、期货交易、商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航运业务、法律、会计咨询服务等。主要金融机构有英格兰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证券和衍生商品交易所、伦敦外汇交易所、劳埃德保险公司、伦敦国际金融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以及英国无形贸易协会等。伦敦、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彻斯特、卡的夫、利物浦和利兹是英重要的金融城市。   伦敦金融城面积1平方英里,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外国银行最集中的地区,汇集了80多个国家的近600家银行。金融城服务范围广泛,吞吐巨额资金的能力极强。其国际贷放数量、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量、基金管理量、货运代理和船舶交易量等都居世界首位。每日世界黄金、外汇及金属交易的价格均在伦敦确定。金融城还拥有世界最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和欧洲最大的期货和期权市场。   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交易所,反映该所股票行情的金融时报指数(FTSE)是国际上最有权威的股价指数之一。目前,在此上市的国际公司数量居世界第一。截至2000年底,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外国公司在伦交所上市交易,总市值为5.3万亿美元。此外,还有110家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企业在此挂牌交易,其中包括中石化等6家中国内地公司。   工党政府执政后首次进行金融改革,1997年英格兰银行被赋予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1998年成立了金融服务管理局,取代原先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实施混业管理。   【旅游业】   是英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约205万。2001年旅游业产值达728亿英镑,其中国内旅游产值约595亿英镑,海外旅游总收入为113亿英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3.4%,是世界第7大旅游国。2001年,到英国的外国游客达2400万,其中西欧游客1287万人,北美游客423万人,其他地区游客375万。英共有各类旅馆6万多家,注册餐饮业企业有5.3万家,各类酒馆约4.9万家,从业人员180万。主要旅游地区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主要观光景点有:歌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物、主题公园等。   【工 业】   2002年,英制造业占当年净附加值的18%,从业人员360万,占就业总人口14%,主要集中在米德兰地区。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其中建筑业人员为190万人。   【农牧渔业】   2002年农业收入为24亿英镑,产值为71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0.8%。全国77%的土地用于农业,农业人口约55万。英是欧洲主要捕鱼国之一,其船只和吨位数分别占欧盟的9%和12%。至2002年底,全国有注册捕鱼船7578条,其中总长超过80英尺的船舶有372艘。全国有职业渔民1.27万人。2002年,英渔业产量为68.7吨,满足本国67%的需求量。   【资 源】   英能源蕴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是世界第5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8大产油国。2002年英能源产业占英GDP的4.3%。2002年,原油和天然气年产总量为1.16亿吨(油),收入约240亿英镑。2002年,英总消费电量达3.32亿千瓦时。其中核发电站有14座,发电量为0.9亿千瓦时,约为发电总量的1/4。英国采煤业完全实现私有化。截止2003年,全英有22座地下煤矿,其中深井煤矿14座,雇佣工人8600名。露天煤矿42处,雇佣工人2600名。森林覆盖面积279万公顷,占英本土面积的11.5%,其中英格兰约8.7%,苏格兰约16.9%,威尔士约14.1%,北爱约6.1%。木材及木制品及主要工业原料依赖进口。   【交通运输】   英交通基础设施较齐全。陆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均较发达。伦敦于1863年开通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地铁交通十分发达。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贯通,通过英吉利海峡将英国与欧洲大陆连接起来。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伦敦自2003年起采取中心收费制度,取得较好成效。   铁路:1997年完成铁路私有化。铁路总长3.38万公里。2002年1月,英政府宣布新的战略性铁路10年改革计划,以缓解运输压力,提高运营质量。政府投入335亿英镑,其余所需635亿英镑将向私人投资者筹集。   公路:到2001年,公路总长达39.2万公里。截止2002年底,注册的机动车辆总数为3055.7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2454.3万辆,货车425万辆,摩托车941万辆,公共汽车9.2万辆。   水运:内河航运线总长3200公里,主要用于游览及改善自然环境,部分用于货运。截止2002年底,共有100吨以上商船590艘,总吨位为1230万吨。海运承担了95%(载重)的对外贸易运输。2002年,英国航船业收入37亿英镑,其中货运收入28亿英镑。英国有大小港口300多个,其中100多个为重要商业港口。2002年英国港口总吞吐量为5.58亿吨,其中52个主要港口的吞吐量占97%。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伦敦、蒂斯-哈特浦尔、格里姆斯比-因明翰、福斯、南安普顿、萨仑沃、利物浦、菲利克斯托、米尔福德-黑文、多佛等。   空运:英国的航空公司和许多机场为私营企业。有客机约889架。从业人员93000余人。国际航线总长4.6亿公里。2002年民航班机客运量1.07亿人次,货运量93.9万吨。有注册民用机场150多个,年客流量1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占1/4,主要有希思罗、盖特威克、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爱丁堡机场等。希思罗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2002年接待旅客6300万人,货运量达120万吨。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是英国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2001-2002年该公司承载乘客3200万人,营业额达83亿英镑。   【科 技】   英国一直处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在英国,如牛顿的运动力学,瓦特的蒸汽机,法拉第的电动机,达尔文的进化论,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世界第一例试管受精婴儿,体细胞克隆技术产生的第一头绵羊多莉等。   英国重视基础科研。在大多数研究和开发(R&D)领域,英国科技水平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2。英国人口占世界的1%,承担着全球5%的科研工作,产出8%的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率占世界的9%。据统计,平均每100万美元的研发投入,英国能产生16篇论文,美国9.2篇,日本3.6篇。在所有国际知名的科学奖中,获奖的英国科学家约占10%。迄今,英已涌现出了8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仅次于美国。在过去50年中,英国科学家获得46项诺贝尔奖。其中2003年有2人获得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诺贝尔奖。   据统计,2002年度英国R&D总投入为188亿镑,约占英国GDP的2%,比上一年度增加5%。其中,161亿用于民用R&D,其他用于国防科技。英国研发投入的24%用于市场潜力巨大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   英国是许多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世界研究和开发基地。目前,英国最具研究和开发(R&D)实力的领域有:生物技术、制药、电子、材料和空间技术。在制药业,世界销量排名前75位的药品中,有15种是在英国发明并生产的。2000年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工程中,英国科学家负责测量了全部基因组的30%。在通信领域,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由英国人首创,英国拥有欧洲芯片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40%的力量。英国家庭上网率达41%,网民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在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英国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分为政府机构、政府支持的科研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科研机构。政府科学技术机构分内阁、议会和政府各部门三个层次。内阁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政府在重大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同时,内阁还设有首席科学顾问(Chief Scientific Adviser),独立地向内阁提出科学技术咨询建议;议会设立议会科学技术办公室(The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负责向议会解释所涉问题的科学和技术的蕴涵,对提交立法机构的报告提出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评估,以及评议政府提交的重大科技改革的议案,供议会审议时参考;政府各部门中有关科学技术的主要机构有:贸工部、教育就业部、卫生部、国防部、环境食品农村事务部、国际发展部、外交部等。   内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是贸易工业大臣休伊特女士(Patricia Hewitt),副主任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兼政府科技办公室主任戴维•金教授(David King),其它成员来自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高层代表。   贸工部由任命的科学与创新部长负责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科技基础与科技竞争力等科技事务。贸工部负责制定科技白皮书等政策文件;组织重大科学技术创新计划;组织重大专项技术项目;通过下设的科技办公室支持科学基础、应用和开发的研究;通过科技办公室负责英国与欧盟的科学事务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等。除科技办公室外,贸工部有隶属的四个科技执行机构:英国国家专利局、国家重量和测量实验室、英国国家航天中心、无线电通讯局。现任科技与创新部长是戴维•盛伯理勋爵(Lord Sainsbury)。   科技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ST)成立于1992年,原隶属英内阁办公室,1995年并入贸工部,是贸工部的独立机构之一。科技办公室是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英国政府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政策;负责政府支持的七个研究理事会和非政府研究机构如皇家学会、皇家研究院、皇家工程院等的宏观管理和经费拨款;协调跨部门的科技合作等。科技办公室主任由英首相任命的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担任。   科技办公室下设一个研究理事会总司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f Research Councils),作为政府机关负责协调研究理事会总会和七个研究理事会的管理、预算和经费的拨款。   2002年英国政府成立研究理事会总会(Research Councils UK, RCUK),作为七个研究理事会的协调机构,加强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支持和协调,开展跨学科的合作。   七个理事会按研究领域和方向决定对相关研究机构、大学等提供经费支持。英国七个研究理事会是: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ENRC)、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粒子物理与天文研究理事会(PPARC)、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研究理事会中心实验室(CCLRC)。各研究理事会拥有独立的政策制定、经费使用和管理权。研究理事会按政府提出的科技宏观发展战略确立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确定科技发展项目和计划,政府不干预研究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研究理事会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科技办公室(OST)负责编制的政府科学预算,约占政府R&D经费的三分之一。   英国非政府学术机构主要有: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皇家研究院、英国社会科学院、卫康信托基金,以及各类协会、学会和由慈善捐款成立的研究会等,如土木工程师学会、英国癌症研究、英国心脏研究基金会等。   【军  事】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武装力量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DEFENCE AND OVERSEAS POLICY COMMITTEE)是最高国防决策机构,由首相任主席,成员包括国防大臣、外交大臣、内政大臣和财政大臣等。必要时,国防参谋长和陆、海、空军参谋长列席会议。   国防部为国防执行机构,它既是政府行政部门,又是军事最高司令部。国防大臣是国防部最高首长,由文官担任。国防常务次官和国防参谋长分别是国防大臣行政和军事工作的主要助手。国防常务次官由职业文官担任,负责国防部的日常事务,并通过该部第二常务次官掌控财务系统和管理文职人员。国防参谋长负责就有关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事务向国防大臣提出建议。国防委员会(DEFENCE COUNCIL)是国防部的决策机构,由14人组成,国防大臣任主席,成员包括负责武装力量的国防国务大臣、负责国防采购的政务次官、负责退伍军人事务的政务次官。国防参谋长、常务次官、第一国防副参谋长、第二常务次官、海军参谋长、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国防后勤部部长、国防采购总局局长和首席科学顾问。国防部下设国防参谋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厅、三个军种参谋部、国防后勤部、三军联合常设司令部以及国防采购总局、国防情报总局、国防科技局和国防新闻局等直属机构。国防参谋部负责三军的作战指挥,其日常工作由第一国防副参谋长支持。下设作战部、武器系统部、战略政策部和规划人事部等。作战部负责全军部队的部署、作战和演习计划的制定以及部队的调动等;武器系统部负责制定装备研制和采购计划,同时负责三军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建议;战略政策部负责向国防大臣提供有关国防战略和政策的咨询;规划人事部负责调配国防系统的人力、制定军队人事政策等。陆、海、空军种参谋部分别负责本军种的部队训练和日常管理。参谋部就本军种的编制与发展、装备、作战、训练及演习的实施等具体计划向参谋长提出建议,并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参谋长是参谋部的最高长官,助理参谋长、人事部长协助参谋长工作。   英国是欧洲军事大国和北约的重要成员,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国防政策目标是:保卫国家安全,确保国家和合法权益及活动,维护英本土和海外领土的完整和自由。鉴于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实力,所以英的安全主要依赖北约的集体防务。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英认为本土、海外领地及北约防区将不再面临直接的大规模常规军事入侵威胁。“911”后,国家安全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英认为,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英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英军今后防务中心将由保卫本土和海外领地转向应对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实施远征战略。侧重从抑制冲突转为预防冲突,即在危机出现前主动干预,将威胁消除于萌芽之中。英当前军事战略的要点是:以北约集体防务为支柱,以有限的核威慑为后盾,通过加强联合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和在北约防区外应付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持英的大国地位,维护英在欧洲及海外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利益。   英实行正规军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长为22年。截止2003年10月,英正规军总兵力为21万,其中陆军约12万,海军4万,空军5万;预备役部队27万;文职人员约10万。陆军编成1个地面司令部、1个副官长部和个军需部。地面司令部下辖2个军区(伦敦卫戎区和驻德支援司令部)、1个联合直升机司令部、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3个步兵师、1个空中攻击旅、1个炮兵旅、1个医疗旅和1个情报旅。海军编成1个舰队司令部(下辖5个分舰队)、1个本土司令部、17个航空兵中队和1个陆战突击旅。空军设有打击司令部和人员与训练司令部。空军作战部队隶属打击司令部,编成3个大队,共53个飞机中队和9个防空导弹中队。海外驻军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塞浦路斯、直布罗陀、马尔维纳斯群岛、文莱等地。   2002和2003年度,英国防开支分别为241亿和246亿英镑。英防务工业在西欧领先,是世界第2大军火出口国。   【教  育】   英国教育体系由一系列议会法案和法律确立,其中包括1944年《教育法案》,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1992年《继续与高等教育法案》,1993年《教育法案》和1998年《教学与高等教育法案》。这些法律文件规定了个人和教育机构的权利、义务和权限。   英国教育技能部是负责制订英国(主要是英格兰地区)教育与培训政策的中央政府部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各有自己的政府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教育与培训事务。   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教育体系大致相同,苏格兰则有自己一套独立体系,但差别不大。英国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主要阶段:3-4岁为学前教育,5-16岁为义务阶段教育(5-11岁为小学教育,11-16岁初中教育),16-18岁为继续教育(含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18岁以上为高等教育。英国学校学年从9月份开始,分成3个学期:秋季(9月-11月),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   公立学校实行免费制,约占全英学校总数的93%。私立学校占7%,其师资与教学设备力量雄厚,但收费颇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大学及高等学院共计153所(不包括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2000-2001年度,高校在校学生206.8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30%,苏格兰为40%,北爱为45%。   著名高等学府:   牛津大学:建于1185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37个独立的学院。以人文、社会、政治等学科为主。现有学生14700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生4200名,外国留学生1900名;教职员工3200名,其中教授占6%,讲师占85%。   剑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建于13世纪初期,有30个独立的学院。剑桥大学侧重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研究。现有学生16900名,硕士和博士生占39.85%,留学生占42%;教授、学者及讲师共计1000名。   【文 化】   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是文化产业主管部门,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等70多个事业单位行使管理和拨款职能。英国文化产业2000年总产值近1900亿英镑,其中约十分之一出口,占国内总产值的8%,向社会提供了近200万个就业机会。   英国是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文学领域,英产生了以戏剧家莎士比亚、肖伯纳,小说家狄更斯、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哈代、乔伊斯、劳伦斯,诗人乔叟、弥尔顿、彭斯、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为代表的伟大作家。近一百年来,共有邱吉尔等8位英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仅次于法国和美国。   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英有莫尔、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穆勒、边沁、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罗素和凯恩斯等伟大的哲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为近现代人类的思想解放、现代民主国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法制社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艺术领域,英有作曲家埃尔加、布里坦、霍斯特、画家透纳、康斯特布尔、罗赛蒂、雕塑家摩尔、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等世界级大师。   二战后,英国综合国力衰落,但其在文化领域内所处的领先地位因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英语的特有优势一直未能动摇。大英博物馆、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伦敦交响乐团、英国广播公司、皇家音乐学院、皇家美术学院、《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牛津大辞典》等民族文化品牌常盛不衰。以甲壳虫、滚石摇滚乐队和辣妹女子合唱队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艺术反映了英国文化人才辈出的永恒活力。当代音乐剧的大师韦伯创作的《猫》和《歌剧幽灵》两部音乐剧连创上演场次和票房收入纪录,成为英音乐剧的代名词。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话剧《捕鼠器》从1950年起每晚一场,已连续在伦敦西区上演53年,成为人类历史上可考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一年一度的苏格兰爱丁堡艺术节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知名度最广、演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为英国的旅游业和国际声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举行的“BBC世界歌手大奖赛”被公认为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声乐比赛。在伦敦举行的系列“漫步音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和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版再版,并被改编成多集电影,风靡全球,成为当代全世界最流行的两部儿童文学作品。英国电影经过长时间的低谷,也出现了复兴的希望,《诺丁山之恋》、《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受到广泛好评。伦敦西区演艺中心在不到1平方英里的范围内有50家剧场和20家电影院,构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纽约曼哈顿的第2大表演艺术中心。英有约2500家博物馆或展览馆对外开放。此外,英国还是美国之后的世界第2大艺术品和文物市场。   【传媒出版】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居世界首位。全国现共有约1350多种报纸,9000种周刊和杂志,2001年各主要报刊平均日发行量如下(单位:万份):《每日快报》90.7,《每日邮报》238.1,《每日镜报》215.1,《每日星报》67.7,《太阳报》350,《金融时报》46;《每日电讯报》96.9,《卫报》39,《独立报》19.6,《泰晤士报》66.7,《世界新闻》397,《星期日快报》87.7,《星期日镜报》181,《星期日邮报》230.9,《人民报》138.6,《星期日电讯报》76.9,《观察家报》42,《星期日泰晤士报》135.4。《金融时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经济学家》等大报和杂志以严肃性著称,受到世界各界人士重视。   通讯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体合营,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总部设在伦敦,在158个国家内设立153个分支机构,拥有1930名记者。(2)新闻联合社:1868年创办,由PA新闻、PA体育、PA检索和PA数据设计4家公司联合经营,专门为英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提供公关和投资信息。(3)AFX新闻有限公司:由法新社与金融时报联合经营,向欧洲的金融及企业界提供信息和服务,在欧洲12国、美国及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总部在伦敦。   英国广播公司(无线电广播网)(BBCNetwork Radio):1922年创办。该公司有5个对内广播电台,1个对外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各国播放节目。在英国拥有52%的听众。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 BBCTelevision):于1936年开始播放电视。有两个台:BBC1主要播放新闻、宗教、体育、歌剧及少儿和娱乐节目,BBC2主要播放音乐、艺术、喜剧、教育及一些特别节目。另有5个数码频道供交费用户使用。   广播电台局(the Radio Authority):负责批准及管理所有独立电台的服务,监督节目及广告质量。   独立电视委员会(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负责批准和监管商业电视台。拥有ITV(第三频道)、第四频道和第五频道。ITV节目始播于1955年,24小时全天服务,面向全国,三分之一时间播放新闻,其它时间播放体育、喜剧、游戏和电影等。主要靠广告赞助。第五频道始播于1997年3月。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各主要报刊、电视均有网络版,其中BBC在线是被访问最多的网站。   【社会风俗】   英国人重传统,爱怀旧;行为上循规蹈矩,讲求“绅士风度”;善于自我约束,不轻易下结论或做承诺,一旦承诺,基本能够兑现;与人交往不愠不火,感情不轻易外露。打探别人的收入、婚姻及家庭状况被认为是不礼貌。   英国人讲话具有幽默感,酷爱写信,即便在电子邮件发达的今天,书信仍是英国人的重要交流方式。   英国人自视清高,虽接受英沦为“二流强国”的现实,但许多人对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仍念念不忘,特别是一些政客、议员和新闻媒体,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根深蒂固,总要对别国的事情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英国人守时,注重礼仪。常见的见面礼节有三种:握手、拥抱和亲吻。在初次相识,久别重逢,或远出家门前告别时,常以握手为礼。拥抱通常是亲属或朋友间的见面礼,异性间除关系密切外,一般不拥抱。亲吻的方式因人而异: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额头,反之则吻后者的下颚,同辈的朋友或兄弟姐妹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夫妻、情人间才亲吻。在一些传统庆典及活动中,礼仪相当繁杂。   英国人讲究着装,尤其是各种社交服饰。参加晚上举行的正式活动,一般男士着深色西装,女士着裙装,有时则要求着晚礼服。英国人的帽子很有特色,对男士来说,最典型的帽子是圆顶硬礼帽(Bowler),对女士来说,戴帽不仅是礼节上的要求,也是身份的象征,每年的皇家赛马大会与其说是赛马,不如说是女宾帽子争奇斗艳。   英国人有下午三、四点钟喝下午茶的习惯。烹调单调,最常见的主菜是烤炙肉类,浇上肉汁,配上些土豆、胡萝卜和青菜。爱吃布丁、馅饼和果酱饼。爱喝酒,但不劝酒。酒吧遍布街头各个角落,下班后或周末,许多人爱到酒吧泡上几个钟头,或聊天或观看电视播放的体育节目,成为英社会文化一景。英人均饮茶量高居西方各国之首,堪称“饮茶王国”。   英传统节日与活动很多,全年有全国性和地方性节日百余个,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英国人喜爱大自然和户外运动,每逢周末或假日,人们纷纷从事或观看各种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有足球、板球、网球、赛马、高尔夫球、英式橄榄球等。英国人还爱看戏剧,喜欢古典音乐。另外,英国人对动物情有独钟,特别是马、猫和狗等,英有谚语“爱吾者爱吾之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的融合,英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有的陈规旧习逐渐被打破,英国人越来越追求舒适、开放、简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嬉皮士、“崩克”以及超短裙自英流行起来。家庭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独身、同性恋、未成年少女怀孕、单亲家长、未婚同居者越来越多,离婚率高达40%。“保守”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英国人的特性了。   【主要假日】 元旦:1月1日   复活节: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银行初假日: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银行春假日: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银行度假日:8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圣诞节:12月25日   节礼日:12月26日 英国国力一瞥 英国是欧洲西部的岛国,面积24.3万平方公里,人口5950万。就幅员和人口而言,英是个中等国家。但它在近现代史上曾辉煌一时。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兴起,英国力日渐强盛。1820年,英工业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英国力鼎盛,在世界首屈一指。1860年,英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铁和煤,消耗了全球原棉产量的一半,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英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5。英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至一战前,英统治了世界1/4的人口和土地,分别为其本土人口的8倍和本土面积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有的历史学家将19世纪称为“英国的世纪”。但一战和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力,英逐渐沦为世界二流强国。尽管如此,英仍具备较强的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影响。 政治篇        英国是第一个成功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在17世纪末确立了代议制君主立宪政体,英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当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内阁责任制也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其议会、政党、选举、司法、文官等制度广为其他国家效仿。英在西方近现代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英曾涌现出大批世界级思想家,号称“世界思想库”,成为其“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提出国家主权说而奠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基础的霍布斯,最早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的诗人弥尔顿,第一个在理论上论证“天赋人权”的洛克,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唯物主义学者培根,奠定近代唯心主义理论基础的贝克莱主教,著有《乌托邦》的莫尔,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近代人口理论的鼻祖马尔萨斯,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倡导“相对利益学说”的大卫·李嘉图,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以及著名哲学家罗素等。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改良思潮的代表费边主义兴起于英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盛行的“第三条道路”和“新干涉主义”理论也发端于英,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个核大国之一,同时是英联邦盟主以及欧盟、北约、八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1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成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此外,英还拥有13 块海外领地,与18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或领事关系。 英外交老谋深算,虽已沦为二流强国,仍能在国际上左右逢源,发挥超出其自身实力的作用。1997年工党执政后,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欧盟政策,使英在欧盟中的影响与作用上升;通过领导人频繁交往和在伊拉克、科索沃等问题上的合作,英美保持了特殊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加强对华关系,与俄、日等国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与英联邦国家的合作得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突出经济外交,开拓海外市场。 经济篇 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英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2001年为9880亿英镑),经济竞争力国际排名第八。在《财富》全球500强中,40家英企业榜上有名,数量仅次于美、日。英生物技术、制药、钢铁、化工以及电子工业都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航空航天工业居欧盟成员国之首。此外,英能源蕴藏丰富,是世界上第五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八大产油国。 服务业是英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伦敦作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数量、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基金管理量均居世界第一,并拥有欧洲最大的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 英奉行自由贸易,是世界第5大贸易国。2001年,英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为2685亿英镑,进口额为2909亿英镑。2001年英国海外投资总额达5254亿英镑。截至到2000年底,英在海外的累计投资总额为29176亿英镑。同年,英国吸引外国投资总额538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截止到2000年底,外国在英累积直接投资额为3235亿英镑。 科技篇         近代以来,英科研实力和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诞生了众多伟大的科学家,许多发明创造推动了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开创了纺织工业的革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被誉为“标志着工业革命兴起的划时代的伟大文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为近代化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有发明火车的史蒂芬逊,推算出“哈雷彗星”运动轨道和周期的哈雷,确定“电磁感应定律”和“电解定律”的法拉第以及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等。迄今,英已涌现出了8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仅次于美国。         目前,英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但其科研投入占全球总投入的4.5%,科技产出占世界科研成果的5%。全球8%的科技出版物来自英,被引用的英论文数量超过全球被引用论文总数的9%。         英在许多基础科学及应用工程和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生物技术方面,发明了青霉素、CT脑体扫描仪和单克隆抗体,阐明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1996年,英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莉”。2000年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工程中,英国科学家负责测量了全部基因组的30%。电子技术也是英强项,英发明了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电视图像系统、光导纤维的商业化和集成电路的概念等都源于英国。信息和网络产业是英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由英国人首创。英家庭上网率达41%,网民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在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中仅次于美和加拿大。在研究和利用原子能方面,英的成就也相当显著。英科学家首先发现原子裂变,并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民用核电站和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 军事篇 英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其军事战略是以北约集体防务为支柱,有限的核威慑为后盾,通过加强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持英的大国地位,维护英在欧洲及海外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利益。 英实行正规军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2000年,英正规军总兵力为20.76万,预备役部队11.58万,文职人员11.51万。英海外驻军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塞浦路斯、直布罗陀、马尔维纳斯群岛、文莱等地。2002-03年,国防预算为246亿英镑,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北约成员国平均为2.2%),列世界第三。英防务工业在西欧领先,是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 英注重战略核威慑,但只发展海基核力量,拥有“三叉戟”战略核潜艇4艘,共有潜射弹道导弹185枚,弹头数目少于法国,多于中国。 近年来,英利用其军事优势,积极推动欧盟联合防务建设,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出兵参与对科索沃、伊拉克、塞拉利昂和马其顿等地的军事行动。 文化篇 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文学领域,莎士比亚被公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此外,英还有狄更斯(代表作《双城记》)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盖斯凯尔夫人(代表作《玛丽·巴顿》)、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等一批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以及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简·奥斯汀(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诗人雪莱(代表作《西风颂》)、拜伦(代表作《唐璜》)、济慈(代表作《夜莺》)等。在艺术领域,“英国风景画之父”威尔逊、肖像画派代表人物雷诺兹、“英王音乐大师”埃尔加、英国芭蕾舞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的兰伯特以及世界闻名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导演希区柯克和演员奥立弗爵士等都闻名遐迩。 英每年举行约500多个专业艺术节,其中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艺术节之一。英皇家芭蕾舞团、伦敦交响乐团等艺术团体具有世界一流水准。英有约2500家博物馆或展览馆对外开放。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藏书达1300万册,收藏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此外,英还拥有大量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2000年,英吸引海外游客2500万,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 据统计,当今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2亿,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一语言”,是英扩大国际影响的有利工具。英国文化委员会承担着在全球传播英文化、教育及价值观的任务,共在109个国家派驻有228个机构。 英教育水平较高,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基本无文盲。著名高等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其中牛津大学以培养文科学者和政治家而闻名于世,英历史上40余位首相中有25位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则有“自然科学的摇篮”之称,培育出约80名诺贝尔奖得主。 英传媒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英报纸人均销量居世界首位。全国约有报纸1350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金融时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等;杂志7000种,其中《经济学家》受到各界人士重视,不仅评论经济,更为西方政府的内外政策出谋划策。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英还是欧洲最大的电视节目出口国,拥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天空”电视台等世界著名的广播和电视媒体。 英国王室简介 英国王室制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男优于女。   829年,威塞克斯王国的埃格伯特(802—839年在位)统一了英格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就是这位国王的后裔。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1640年英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同年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49—1660年英国历史上君主制唯一中断的时间。从那以后,君主制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君主,如任内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英海上霸权的伊丽莎白一世,在英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决的查理一世,建立“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   英国君主地位在历史上曾经是至高无上的,他(她)们亲自行使行政、立法、司法权达若干世纪。后来,随着议会的发展,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1215年,约翰国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同意不经封建领主许可国王不得强行征税。此后,君主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不断。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英最终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宣布暂停法律的实施、不得征税,不得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英君主现行的宪法地位基本上就是由该法案确立的。从此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权力被削弱,议会的权力增强。之后,随着18世纪内阁制逐渐形成、19世纪现代政党制度出现,英国君主参政的现象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目前,按照英宪法,君主是国家最高元、英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宗教领袖,有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加封贵族和授予荣誉等权力。但实际上,英君主的作用只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一切政务活动均由内阁安排,自己的权力极其有限,王室其他成员也不能从事任何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活动。   二战后,英联邦一些成员国纷纷放弃将英王作为国家元首,转而实行共和制。在英国内,英王室也屡遭公众的质疑和反对,今天这种声音还不时响起。但总的看,英大多数民众仍把王室看作英国统一和民族和睦的象征,是保持国体的基本因素,是维系与英联邦成员国的纽带。王室在英社会生活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王室成员是许多组织的赞助人,如菲利普亲王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名誉主席,安妮公主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同时还是“拯救儿童基金”的名誉主席。 英联邦的由来和演变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由英国及其前自治领、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现有54个成员国,其中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30%。英是英联邦名义上的盟主,16个成员国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33个实行共和制,5个实行本国君主制。英联邦成员国间互派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英联邦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部长会议和运动会等,设有英联邦秘书处等机构。   英联邦的孕育、形成和演变,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是英帝国兴衰的写照。   一、孕育和形成   16世纪末,英开始对外扩张。19世纪初,英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加剧了海外侵略和掠夺。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统治着世界人口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殖民地比本土面积大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后期,德、意等新兴帝国主义崛起,殖民地民族自主意识增强,对英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为避免各殖民地脱离英帝国,英被迫允许殖民地实行自治。1867年加拿大首建自治政府,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等亦成为自治领。1884年,英政治家罗斯贝里勋爵为大英帝国这种无可奈何的变化而深为感叹,首次使用了“国家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一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开始走向衰落,而各自治领由于参战和战后参与签署“凡尔赛和约”并成为“国联”成员而提高了独立国际地位,英愈感难以控制。1926年,英帝国会议发表了以英枢密大臣贝尔福勋爵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报告,宣布各自治领与英“地位平等,以对英王的效忠和英联邦成员的身份自由结合在一起,但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无任何隶属关系。”1931年,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贝尔福报告”,宣布各自治领承认英王为国家元首,英王任命总督为驻自治领的代表,但各自治领享有独立立法权。该法案标志着英联邦正式形成。   二、发展与演变   英联邦成立初期,英作为盟主,负责包括各自治领在内的整个帝国的防务,并通过高级专员体系与它们保持密切联系,控制其外交政策。二战前,各自治领与英绥靖政策保持一致。二战爆发后,多数自治领派军助英作战。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为巩固英镑地位、维护英自身经济利益,英与各自治领于1932年签订了双边贸易互惠协定,建立了帝国特惠制,并与自治领组成英镑集团,后改称英镑区。通过上述措施,英加强了对英联邦的控制,并从中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一半以上的贸易是在英联邦内进行的,英是每个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英实力在二战中再次受到重创。但为了维护英殖民利益,并遏制共产主义,英仍力图操纵和利用英联邦。丘吉尔首相提出将其视为战后英“三环外交”(即英在英联邦、包括美在内英语世界、联合的欧洲内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一环。然而,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英帝国土崩瓦解。为缓解帝国崩溃的震痛,最大限度地延续其殖民利益,英以贸易和援助为诱饵争取新独立国家加入英联邦。1947年,英被迫允许其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独立,并接纳其为英联邦成员。1950年印度成为共和国,英联邦允许其保留成员国资格。这在英联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效忠英王室不再成为加入英联邦的前提条件。从此,英联邦日益成为松散的联盟。出于享受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等有利待遇以及保持与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等考虑,新独立国家纷纷加入英联邦。1957-1970年,先后有24个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加入英联邦。   然而,英联邦规模的扩大并未使英的利益和影响得以维系和扩大。英联邦内部的矛盾和离心倾向不断加剧。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绝大部分成员国谴责英的侵略行径。冷战期间,英及其老自治领与西方结盟,而广大亚非拉成员则保持中立和不结盟,它们反对英庇护、纵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支持阿根廷收回马岛的主权。英联邦在政治上分崩离析。英在英联邦内处境空前孤立。经济上,由于英经济衰落以及美元崛起,英被迫于1972年金融危机后重新确定英镑法定有效区为英国和爱尔兰,英镑区寿终正寝。此外,1973年英加入欧共体,重心转向欧洲,对外关税与欧共体趋同,帝国特惠制亦于1977年终结。这些变化标志着英联邦已不再具备实质内容,蜕变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各成员国与英的关系再也不是以往的“主从”关系,英盟主地位名存实亡。   三、现状及前景   冷战结束后,随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实力的消长,英联邦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要求废黜英王作为国家元首,彻底脱离与英国的宪政联系的共和运动日益高涨。甚至在英国内,民众对王室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掀起了一场是否还保留君主制的辩论。迫于形势,英王室表示尊重这些国家人民的选择,同时对自身进行改革。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和反对英等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和“民主”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津巴布韦甚至不顾英反对,强征英白人后裔的土地。这些情况都强烈冲击着英联邦体系。   为顺应时代潮流,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谋求生存和延续,英联邦正在对自身进行变革。1999年英联邦成立了由11个成员国首脑组成的高级委员会,探讨和制订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重点是恢复和发展成员国之间的传统联系,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加强经贸合作,增进南北对话,促进共同繁荣。近几年的英联邦首脑会议也都强调了发展与合作问题同时,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加深的形势下,各成员国都有借英联邦加强联系,相互借重,开展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故愿继续留在英联邦内,有的已退出英联邦的国家申请重新加入。为提升和扩大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英对英联邦的重视也有所恢复,提出“重建”英联邦,并将其作为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近年来英曾以“民主”、“人权”为由推动英联邦相继中止或部分中止了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斐济等的成员国资格。   总的看,英联邦目前还有存在的基础,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限。 英国的贵族制度 一、概况 英国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仍保留着独特的贵族制度,该制度曾在英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英贵族由世俗贵族和精神贵族(即宗教贵族)组成。世俗贵族可分为世袭贵族与终身贵族。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爵位可以世袭,以传男传长为主,如无子女,贵族封号则自动取消。终身贵族分为两类:司法贵族,包括英大法官以及其他重要法官;一般终身贵族,由首相提名,君主册封的功勋卓著人士,一般称为勋爵,此类人数最多。精神贵族指英国教圣公会的最高神职人员。精神贵族和司法贵族属职赋其号,即一旦任职,自动获得贵族身份。终身贵族和精神贵族封号不能继承。历史上,英贵族是当然的议会上院议员,上院集中体现了贵族的特权,与贵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英有1000多名贵族。此外,英还常授予各界有突出成就的人士“爵士”(Sir)称号,册封对象不限于英本土,也包括英联邦国家及英前殖民地。但此类人不属贵族。 英对一般终身贵族及爵士的册封每年进行两次,一月份举行的称为新年表彰,6月份举行的称为女王生日表彰。终身贵族一般称为勋爵(Lord),女性称为女男爵(Baroness),对其的口头称谓用其姓,而非名,如卡拉汉勋爵(James Callaghan)称Lord Callaghan。对爵士则用其名,而非姓,如希思爵士(Edward Heath)称Sir Edward。 二、起源            英贵族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不列颠岛上各部落为争夺霸权相互厮杀劫掠,混战不已。在连年战乱中,一些部落首领逐渐具备了国王的职权和特征,其随从及众头领演变为其亲兵爱将,成为军事贵族,这是英贵族的雏形。 此后在征战中,国王根据军功大小将掠夺的土地转赐给军事贵族,而军事贵族则宣誓效忠国王,在战时保护国王。这样,军事义务与土地占有结合起来,国王与贵族的关系逐渐变成君主与封臣的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农奴制的发展,英封建世俗贵族制逐渐形成。同时,皈依教会的国王为赢得教会的支持,增强其政权的合法性,也主动将大批地产赐予教会,由此形成一支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与世俗贵族互为伯仲的精神贵族。 三、兴衰 1066年,英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贵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权力逐渐膨胀,与王权的矛盾越来越大。13世纪,贵族与王权的对立更趋明显。1215年,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下《自由大宪章》,确定了贵族的特权,王权受到了削弱。随后,英又通过一系列条例和法令,进一步巩固了贵族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和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贵族获得了从事合法斗争的组织机制。在此期间,公、侯、伯、子、男五级贵族体制也大致成型,并成为世俗贵族和议会的主要力量。 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在英出现。17世纪,英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及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在此过程中,贵族阶级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封建贵族日渐没落,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上升,并不断发展壮大。1688年,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制订《权利法案》,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新贵族通过控制议会掌握了国家权力。然而革命并不彻底,王权虽被削弱,但君主册封贵族的权利得以保留。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后英近、现代产业革命的兴起,英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巨变,人们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日高,贵族制度受到猛烈冲击,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20世纪初,英着手对贵族制度进行改革,主要通过削弱上院权力来实现。1911年,英通过新的议会法,严格限制上院的权力,并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 。这样,代表普通民众利益的下院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议会上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则日益淡化,逐渐成为“清谈馆”和“养老院”。英贵族封号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荣誉而非权力的象征。 二战后,英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8年通过《终身贵族法》,宣布将停止册封世袭贵族;1963年《上院贵族法》规定,贵族若放弃其封号,可参加议员选举。这些法案进一步降低了贵族头衔的吸引力,以至许多人不愿接受,如邱吉尔就曾拒绝接受公爵封号,前首相希思也拒绝受封进入上院,一些贵族甚至为参政而主动放弃其头衔。1964年,英原则上停止授予世袭贵族的封号。 四、前景 英贵族制度,特别是世袭贵族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非民主性,越来越引起国民的不满,招致广泛批评,成为英政治体制的一大弊端。1997年工党上台后,顺应民意,加快了上院改革的步伐。1999年,英通过《上院议员改革法案》,核心是取消世袭贵族在上院的议席。目前,上院的世袭贵族从改革前的750多人减为91人。工党政府对终身贵族的册封也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独立机构进行推选。2001年11月,政府提出上院第二阶段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贵族将不再自动成为上院议员,上院议员将来自社会各阶层,在宗教、种族和地区上具有广泛而平等的代表性,其中60%将由各政党根据其在大选中的得票比例任命,20%由一个独立的机构任命,其余20%由选民直接选举。这是上世纪以来英对上院实行的最激进的改革,如获通过,将彻底结束世袭贵族数百年来在上院的特权。 总的看,英贵族制度衰败的趋势符合历史潮流。然而英社会怀旧情绪较浓厚,因此该制度虽早已有名无实,但贵族作为一种荣誉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英国海外领地情况 一、历史和现状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英海外扩张最早是从北美大陆开始的。1607年,英在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詹姆斯敦(Jamestown),从而正式开始了殖民活动。此后,随着英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英加速了海外侵略和掠夺的步伐,逐步将其殖民地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初,英疆域之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统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分别为其本土人口的8倍和本土面积的137倍,建立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力及其国际地位。特别是二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大批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但是,仍有一些殖民地继续以英为母国,英称之为英国属地(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ies),1999年起改名为英海外领地(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目前,英共有13块海外领地,除了位于欧洲大陆的直布罗陀和南极大陆的英南极领地外,其余皆为海上岛屿,遍布加勒比海(5块)、大西洋(4块)、印度洋(1块)和太平洋(1块)。13块海外领地总面积约177万平方公里,其中英南极领地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其中百慕大群岛的人口最多,约60144人(1996年),而在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南极领地、南乔治亚和南桑维奇群岛,则无常驻人口,只有少数科研人员或英皇家军队驻扎。在13块海外领地中,直布罗陀、百慕大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及开曼群岛经济发展较好,圣赫勒拿群岛及蒙特塞拉特岛对英依赖程度最高。 英海外领地的主要经济产业为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和渔业,尤其以金融服务业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直布罗陀、百慕大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及安圭拉岛等地以其有效的商法体系、优良的税收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以及与英的密切联系吸引了大批国际公司和银行前往注册,成为全球著名的离岸注册地点。但也滋生了洗钱、诈骗、逃税等金融犯罪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直布罗陀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情况较为复杂,英与西班牙、阿根廷在两地分别存在主权争议。关于直布罗陀,根据英与西1713年签署的《乌特勒支和约》,西将直割让与英。但长期以来,西一直坚持收回对直主权。鉴于直重要的战略地位,英未予同意。双方商定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迄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1690年,英国人首登马岛。后西班牙对该岛长期行使管辖权。19世纪,阿根廷从西统治下独立后,宣布马岛为阿领土,而英则以最早发现为由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并占领了马岛。1982年,英阿曾为争夺马岛主权兵戎相见,阿落败,英继续控制马岛。近年来,英阿关系有所缓和,英准许阿恢复与马岛直航以及阿公民赴马岛访问,但两国对马岛主权的立场未变。此外,阿根廷和智利在英南极领地的主权问题上亦同英存在争议。 二、英与其海外领地的关系 对于13块海外领地,英女王根据外交大臣的建议指派总督负责其对外事务、内部治安及防务。其中,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南极领地、南乔治亚和南桑维奇群岛不设总督,而设有非常驻专员。英海外领地享有较高的自治权,大都选举产生了自己的立法机构,成立了自治政府,负责本地的内部事务。但英外交大臣对各领地政府负有最终责任。在国际组织中,英代表海外领地的利益。领地政府有义务履行英代表他们参加的国际组织制定的准则,特别是在金融管理、环境保护、人权及良政等方面。在英联邦会议及附属组织中,各海外领地大多作为英代表团成员与会,少数情况下独立参加。此外,外国公民赴英海外领地的签证申请由英驻外使领馆受理,商领地政府后审发。 虽然英海外领地的主权属英,但其居民却不能享有与英本土公民相同的公民权。1981年,英国籍法案将英本土公民及海外领地居民的公民权区分为英公民权和英属地公民权。除直布罗陀和马岛居民分别于1981年和1983年获得英公民权外,目前的英海外领地居民只享受英属地公民权,即无居英权,英移民当局对其在英逗留期限予以一定的限制。英政府已承诺将以非对等方式赋予英所有海外领地居民以英公民权。 英外交部专设海外领地司,负责海外领地事务及英政府和海外领地的直接联系,但直布罗陀由于处于欧盟范围内,其事务主要由英外交部欧洲司负责。英国际发展部也设有一个海外领地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安圭拉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蒙特塞拉特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圣赫勒拿群岛及皮特凯恩岛进行援助。英外交部和国际发展部还组成联合联络小组,协调对以上六块领地的政策和措施。此外,为了更好地协调与各海外领地的关系,英成立了由英有关部长和各领地的首席部长组成的海外领地协商理事会,英外交部负责海外领地事务的国务大臣担任主席。1999年,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此后,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英政府称,英对海外领地的政策旨在维护其安全和政治稳定,确保其政府尊重民主、人权、法制及高效和廉洁原则,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1999年3月,英发表题为“进步与繁荣的伙伴关系”的白皮书,全面阐述英与其海外领地的关系,称“双方基于几个世纪以来的联系,可以建立起现代、有效的伙伴关系”。 三、前景 英称其海外领地可自主决定是否独立,并将对那些有意愿、有条件独立的领地提供帮助。但13块英海外领地大都地小人稀,原本是荒岛而无母国,客观上难以独立成国,加上与英联系密切,受英影响深,尤其在经济领域严重依赖英,故无意或难以摆脱英控制。1995年百慕大群岛经全民公决决定继续作为英海外领地即为一例。从英来说,虽已沦为国际二流国家,但海外领地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英大国地位的象征,其中一些还是英科研和军事基地,英不会主动放弃。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多数英海外领地仍将保持现状。但英在一些海外领地上同其它国家的主权之争,可能成为影响英与有关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 英国的司法制度 一、概述:当今世界法律体系主要分为两支,一是大陆法系,一是英美法系(即习惯法系)。前者以罗马法等成文法典为基础,后者则源自英国法,准确讲是英格兰法。 英国司法制度起源早,影响大。有文献记载的英国法可以追溯到公元6至9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1世纪,英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司法制度,并在随后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随着英的强盛和扩张,英司法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罪推定”、“人身保护”、“被告或涉嫌者有保持沉默的权利”等原则和陪审团制度都起源于英。 英司法制度的一大特点是“一国多制”。英虽是一个统一的国度,议会被奉为全国至高无上的立法机构,但司法制度却不统一。英格兰和威尔士适用英格兰法。北爱尔兰司法制度同英格兰和威尔士相似,但保留了原始的爱尔兰凯尔特法(CELTIC LAW)。苏格兰历史上信仰天主教,采用罗马法,故其法律自成体系,为罗马法和英格兰法的混合体。 英格兰法属于习惯法系(亦称普通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法典,奉行“遵循先例”原则,即以先前法院所作的判决为日后审理案件的法律渊源,由分析案例事实归纳出法律原则。同时适用衡平法(EQUITY LAW)。除案例外,也有部分成文法,包括各项议会立法、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委托立法及欧盟法等。目前议会法令有3千多件,各种规则、条例及命令有万余项。在英国,除刑法和民法两大类外,还有法庭法、兵役法、行政法、劳资法、海事法、教会法等。1964年英最后一次执行死刑,1973年宣布除叛国罪和暴力海盗罪外取消死刑,1998年予以彻底废除。在司法实践中,议会法令优于判例,衡平法优于习惯法,欧盟法优于国内法。 英宪法事务部,对司法部门的管理主要由宪法事务部大臣、内政大臣、检察长和法律委员会负责。其中内政大臣负责刑法的制定与执行,检察长负责刑事检察局(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和(反)严重欺诈局(SERIOUS FRAUD OFFICE)提起公诉,法律委员会负责监督司法运作及就司法改革提出建议。此外,英还建立了监察官(OMBUDSMEN)制度,负责监督公、私营部门的工作。其中,议会监察官(PARLIAMENTARY OMBUDSMAN)负责监督行政部门,不受政府管辖,每年向下院报告工作。 二、立法:议会是英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上院和君主组成,君主是名义上的最高司法官。所有议案(BILL)必须经议会两院通过、君主批准后方成法令(ACT)生效。根据英宪法,政府、反对党和议员个人均可提出法律草案,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法案由政府部门提出,具体程序为:有关组织、机构或个人就某一事项提出立法意图和思想;经政府有关部门磋商后,形成政策文件;政策文件经内阁或大臣批准后交政府法律专家草拟法律议案;列入议会立法计划;交下院三读审议;交上院三读审议;交君主批准;主管大臣发布生效令。法令颁布生效后,各级法院必须遵守,不能置疑,但可作出司法解释,议会或接受法院解释或对法令进行修改。 三、法院:英法院主要包括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两套体系,结构复杂。大致上,民事法院分为郡法院(COUNTY COURT)、高等法院(HIGH COURT)、上诉法院民事庭(CIVIL DIVISION OF COURT OF APPEAL)和议会上院,刑事法院分为地方法院(MAGISTRATES’ COURT,承担了98%的刑事诉讼和少量民事诉讼)、刑事法院(CROWN COURT)、上诉法院刑事庭(CRIMINAL DIVISION OF COURT OF APPEAL)和上院。上院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终审法院和苏格兰民事案件的终审法院,通过讨论和表决作出裁决,而非开庭审理。苏格兰刑事案件终审于苏格兰最高刑事法院(THE SCOTTISH HIGH COURT OF JUSTICIARY)。此外,还有各类专门法院(如反垄断法院)、专业法庭(TRIBUNAL,如劳资法庭、租赁法庭等行政性司法机构)和军事法庭(COURTS MARTIAL)。枢密院法律委员会(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是英王室属岛、海外领地及部分英联邦成员国的最高上诉机构。作为欧盟成员国,英还接受欧洲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管辖。 陪审团制度起源于12世纪的英国。陪审团独立于司法管辖之外,一般由12或15人组成,所作裁决没有规定程序,也不说明理由。目前,除了诽谤等案件外,英民事审理中很少使用陪审团。刑事案件中,陪审团制度的运用也越来越少,主要参与对严重刑事案件的审理。但如被告认罪,则由法官直接作出判决,无需陪审团出庭。 为帮助低收入者获得法律服务,英还建立了法律资助制度,根据当事人的财政状况和所得到的司法服务情况,向其提供全部或部分法律费用。 四、法官:英法官分为职业法官系列和地方法院法官二大类。职业法官包括首席法官、主事法官、上院高级法官、上诉法院常任法官、高等法院法官、巡回法官等。职业法官一般选自从业律师,由君主或大法官任命。解除高等法院法官以上各级法官的职务则需经议会两院通过,由君主解除。除极少数外,地方法院法官一般由被授予太平绅士头衔(JUSTICE OF PEACE,姓名后可缀JP)的社区代表、非法律专业人士担任,属志愿兼职性质,不领薪金,但有补贴。 五、律师:英律师分为文书律师(SOLICITOR)和出庭律师(BARRISTER,也称大律师)两大类。在实践中,大多数法律工作由文书律师完成。在民事案件中,文书律师负责调查案情,主持当事人谈判,只在必要时就是否接受庭外解决、是否起诉及某些法律疑点向出庭律师征询意见、请其起草起诉状或答辩状法律文件等。大多数刑事案件由文书律师在地方法院处理解决,只是当案件上升到刑事法院一级时,出庭律师才应聘介入。出庭律师的主要工作是向文书律师及其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起草民事案件的起诉状和答辩状等法律文件以及在刑事法院以上的法院中充当辩护律师等。出庭律师中10%为高级大律师,即王室法律顾问(QUEEN'S COUNSELLOR,其姓名后面可缀QC)。 六、警察和检察机关:英共有52支警察部队负责执法,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43支,苏格兰8支,北爱1支;共有监狱158所,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137所,苏格兰17所,北爱4所。历史上,刑事案件的起诉由警方负责。1986年,英成立刑事检察局,负责几乎所有刑事案件的起诉。该局属政府部门,但独立作出决定,由局长领导,通过检察长向议会负责。其他有权提起公诉的机构除(反)严重欺诈局外,还包括国内税收局(INLAND REVENUE)、关税局(CUSTOMS AND EXCISE)、社会保障事务部和地方政府等。 英国的大选制度 一、概况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下院是代议制民主的标志。英大选就是指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在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执政党。其基本制度如下:   (一)选举人资格。英实施普选权,凡年满18周岁的英公民及在英居住的爱尔兰和英联邦成员国公民皆享有选举权,但下列人等除外:英上院议员、服刑中的犯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5年内在选举中有违法行为者、选举前未进行选民登记者。   (二)被选举人资格。年满21周岁的英公民及在英居住的爱尔兰和英联邦成员国公民,经某选区选民1人提议,1人附议,8人联署,就可成为议员候选人。但下列人等除外:贵族、教士、精神病人、未偿清债务的破产者、文官、军人、警察、法官、服刑1年以上的犯人,曾舞弊或其代理人曾舞弊者5年内不得再次成为候选人,10年内不得在原选区成为候选人。候选人须交纳保证金500英镑,如所获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5%,保证金归政府所有。   (三)选区制度。实行小选区制,又称“单选区制”,即每个选区只能选出一名代表。英目前共划分为659个选区。四个议会划界委员会分别负责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的选区划界工作,划界工作每8—12年进行一次。法律规定:苏格兰至少应有71个选区,威尔士至少35个,北爱尔兰可有16个。   (四)计票方法。实行简单多数制,即在一个选区中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   (五)选举时间。正常情况下,每五年举行一轮大选,但首相可视形势需要建议女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法定竞选期为23天,从解散议会令宣布之日起,到投票日晚10点止。   (六)竞选管理。全国选举委员会负责监督大选。地方政府负责本地的议员选举。每一选区所在地政府指派一名官员担任选举报告官,具体组织管理本选区的选举活动。   (七)竞选活动。各政党必须在推举议员候选人前向选举委员会注册。竞选由各党组织、各党领袖和议员候选人向选民介绍本党竞选政纲及本人承诺。每个候选人的竞选经费最高限额为4965英镑,外加每个选民4.2便士(城镇选区)或5.6便士(郡选区)。各政党在大选中的最高支出限定为1977万镑,并有义务公布5000镑以上的政治捐款。   二、形成与发展   英选举制度随着英议会制度产生并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在13世纪中叶,英议会制度已现雏形。但直到1688年,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使王权大大削弱,英才真正建立了议会至上的新型宪政制度,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建立之初,有无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完全取决于财产的多少。这种制度常导致一个地方的人口总数与选民数不成比例,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左右,而真正享有选举权的只是极少数富贵权势者,且选举中充斥着舞弊行为。   为了扭转选举制度中的不合理状况,消除舞弊行为,19世纪以来英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832年出台的“选举改革法”规定:首先,根据人口和地区经济变化调整全国议席布局。其次,扩大公民权,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从而提高了选民比例。第三,对合格的选民进行登记,规定不登记者无选举权。这一原则至今仍然适用。该法迈出了英选举制度重大改革的第一步。1867年,英修订“改革法”,进一步降低了对选民财产资格的要求,把公民权扩大到自治市的工人阶级,并再次调整选区的设置,使其更趋合理。这次改革使选民比例上升到13%。1872年,英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减少了选举中的腐败和恐吓行为。1883年的“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明文规定禁止贿赂、款待、威胁以及冒名顶替等不正当行为,违者处以罚金和监禁,要求选举的开支必须与选区的大小成比例,并严格规定,选举代理人有法定责任提交候选人的开支帐单供审查,如违反,要受严厉惩罚。上述两项法令使选举制度朝合理化方向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884年,英再次修订“改革法”,继续扩大公民权,给予郡的工人以选举权,并进一步降低对选民财产资格的要求,规定无论在郡和自治市,每年收入达10英镑的成年男子即有选举权,从而使选民比例达到29%。1885年,英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案”,基本废除了实行数百年的由各选区选举两名议员的制度,规定除22个城镇选区和牛津、剑桥大学选区外,各选区均选举一名议员。1918年,英颁布“人民代表法”,大大简化了公民权的资格,规定男子只需在所在选区居住满6个月,并有一定的职业便可获选举权;给予30岁以上的妇女选举权;取消接受贫困救济者无选举权的规定;全国大选在同一天进行,以限制某些人在多个选区中投票,使复数投票权名存实亡;每个候选人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重新调整议席分配,规定约每7万人为一选区,选举一名议员等。这次改革使近80%的成年男子有了选举权,同时使妇女第一次享有选举权。这样,选民比例达到75%,基本上实现了广泛的公民权。1928年,英将妇女的选举年龄降至21周岁,从而使英所有成年人均享有选举权。1948年,英最终废除复数投票制,完全实现了一人一票制。1969年,英又将公民选举年龄降至18周岁。   至此,以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为原则的英选举制度基本形成,并沿用至今。   三、前景   由于英大选实行选区简单多数制,常出现选举结果并不能反映大多数选民意愿或部分选民的利益未得到体现的情况,且实行这种制度对小党不利,故英国内围绕选举制度的争议一直存在。近年来,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英各党派均提出改革方案,核心是采用比例代表制(指参加竞选的各政党根据其候选人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取代或部分取代简单多数制。1997年英大选中,工党承诺将就选举制度改革进行全民公决。1999年,英首次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地方议会及欧洲议会的选举中引入比例代表制。但工党却因此受挫,故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反对大选改行比例代表制,布莱尔首相也声明支持简单多数制,并决定推迟就选举制度改革举行全民公决。看来在短期内,简单多数制尚难被取代。 保守党简介(CONSERVATIVE PARTY) 英国主要反对党,现有党员30多万。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20世纪,该党在英占主导地位,是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1979年以后,保守党曾连续执政18年。近年来,该党内部分歧严重,政策摇摆,党员队伍老化,在1997年和2001年大选中连续两次惨败于工党,一蹶不振。   保守党对内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来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近年来,提出实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更加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对外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反对加入欧元,强调北约仍是英国安全与防务的基石,主张加强英美特殊关系,建立“大西洋共同体”,支持美导弹防御计划。在美遭恐怖袭击后,支持美英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但由于该党在新形势下不思变革,提不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主张,短期内振兴无望。 兰卡斯特公爵郡大臣(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 兰卡斯特公爵郡是爱德华三世国王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兰卡斯特公爵约翰(JOHN OF GAUNT)的领地。1413年,兰卡斯特公爵享利(HENRY OF MONMOUTH)继承王位成为享利五世,兰卡斯特公爵郡成为王室财产。18世纪晚期,王室将公爵郡的收入转交给政府,换取政府每年给王室划拨经费。兰卡斯特公爵郡大臣负责管理兰卡斯特公爵郡办公室,有时是内阁成员。因这一职位没有任何实际职权,时常被当权者用作架空内阁成员的手段。现任兰卡斯特公爵郡大臣由内阁事务办公室国务大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兼任。 掌玺大臣(Lord Privy Seal) 掌玺大臣是英国内阁传统的挂名职位之一,原为由国王任命,负责替国王保管玉玺的官员。1884年该职责被取消,但职位仍保留。现在掌玺大臣的象征性职责是保证议会的正常运行。因该职位没有实际功能,一般由内阁中没有具体部门职责的大臣兼任。从撒彻尔时代以后,这一职位多由上院领袖兼任。现任掌玺大臣为下院领袖彼得·海恩。 英国军事情况简介 一、   国防体制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DEFENCE AND OVERSEAS POLICY COMMITTEE)是最高国防决策机构,由首相任主席,成员包括国防大臣、外交大臣、内政大臣和财政大臣等。必要时,国防参谋长和陆、海、空军参谋长列席会议。 国防部为国防执行机构,它既是政府行政部门,又是军事最高司令部。国防大臣是国防部最高首长,由文官担任。国防常务次官和国防参谋长分别是国防大臣行政和军事工作的主要助手。国防常务次官由职业文官担任,负责国防部的组织和日常事务,并通过第二常务次官控制财务系统和管理文职人员。国防参谋长负责与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有关的事务向国防大臣提出建议。 国防委员会(DEFENCE COUNCIL)是国防部的决策机构,由14人组成,国防大臣任主席,成员包括负责武装力量的国防国务大臣、负责国防采购的政务次官、负责退伍军人事务的政务次官。国防参谋长、常务次官、第一国防副参谋长、第二常务次官、海军参谋长、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国防后勤部部长、国防采购总局局长和首席科学顾问。 国防部下设国防参谋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厅、三个军种参谋部、国防后勤部、三军联合常设司令部以及国防采购总局、国防情报总局、国防科技局和国防新闻局等直属机构。 国防参谋部负责三军的作战指挥,其日常工作由第一国防副参谋长支持。下设作战部、武器系统部、战略政策部和规划人士部等。作战部负责全军部队的部署、作战和演习计划的制定以及部队的调动等;武器系统部负责制定装备研制和采购计划,同时负责三军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建议;战略政策部负责向国防大臣提供有关国防战略和政策的咨询;规划人事部负责调配国防系统的人力、制定军队人事政策等。 陆、海、空军种参谋部分别负责本军种的部队训练和日常管理。参谋部就本军种的编制与发展、装备、作战、训练及演习的实施等具体计划向参谋长提出建议,并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参谋长是参谋部的最高长官,助理参谋长、人事部长协助参谋长工作。 二、国防政策 英国是欧洲军事大国和北约的重要成员,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国防政策目标是:保卫国家安全,确保国家和合法权益及活动,维护英本土和海外领土的完整和自由。鉴于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实力,所以英的安全以依赖于北约的集体防务。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英认为本土、海外领地及北约防区将不再面临直接的大规模常规军事入侵威胁。“911”后,国家安全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英认为,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英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英军今后防务中心将由保卫本土和海外领地转向应对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实施远征战略。其侧重将从抑制冲突转为预防冲突,即在危机出现前主动干预,使其避免发生或杂危机初期阶段就将其制止。英当前军事战略的要点是:以北约集体防务为支柱,以有限的核威慑诶后盾,通过加强联合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和在北约防区外应付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持英的大国地位,维护英在欧洲及海外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利益。 三、实力和装备 英实行正规军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截止2003年10月,英正规军总兵力为21万,其中陆军约12万,海军4万,空军5万;预备役部队27万;文职人员约10万。 陆军编成1个地面司令部、1个副官长部和个军需部。地面司令部下辖2个军区(伦敦卫戎区和驻德支援司令部)、1个联合直升机司令部、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3个步兵师、1个空中攻击旅、1个炮兵旅、1个医疗旅和1个情报旅。 海军编成1个舰队司令部(下辖5个分舰队)、1个本土司令部、17个航空兵中队和1个陆战突击旅。 空军设有打击司令部和人员与训练司令部。空军作战部队隶属打击司令部,编成3个大队,共53个飞机中队和9个防空导弹中队。 英海外驻军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塞浦路斯、直布罗陀、马尔维纳斯群岛、文莱等地。 2002和2003年度,英国防开支分别为241亿和246亿英镑。英防务工业在西欧领先,是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 四、建军动向 1998年,英政府进行冷战后第一次全面防务评估,发表了《战略防务审议报告》。该报告被认为是指导21世纪初英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军队新军事变革的全面展开。2002年,英政府发表了《战略防务审议新篇章》,提出英军军事变革的新举措。2003年,英政府发表了《国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可预见的将来,英本土、海外领地及北约防区不再面临直接重大常规军事威胁,而国家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对英安全利益构成新的威胁。英军防务重点不在内而在外,已由保护本土及海外领地转向对外干涉。今后10-15年,英军将着力建成一支规模小、装备精、反应快的现代化部队。其建设重点为: ——具备同时进行一场持久的中规模(旅规模)维和任务、一场持久的小规模(营规模)维和任务和一场小规模作战任务的能力;或具备同时进行一场持久的中规模维和任务、一场小规模维和任务和一场有限度的中规模作战任务的能力;或具备同时进行一场大规模(师规模)作战任务和一场小规模维和任务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作战行动中的速度、精确度、灵活性、可部署性、活动范围和持久作战能力; ——加强联合快速反应部队训练,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更新海、空军大型运输装备,增强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适当减少海军作战舰艇数量,增加舰艇作战能力,更新和增加辅助舰船数量,提高由海对陆支援作战和两栖作战能力; ——发展空军精确打击武器,适当减少飞机平台,削减部分新型飞机订购数量,适当调整打击司令部内部组织结构,以优化组合,提高效率; ——研制陆军“未来快速有效系统”,加快装备中型化建设,适当淘汰部分重型武器,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适当减少核弹头数量并降低核力量的战备水平,英的核威慑力量将保持4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和200枚核弹头。 美国国会 一、前言: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舊稱花旗國,是位於北美的一個帶有民主、分權、制衡傳統的聯邦共和國。美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其中立法權力歸國會;執法權力歸美國政府;司法權力歸法院。所以美國國會是執行美國憲法規定的立法權力的機構。 【國旗】 美國的國旗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寬頻則象徵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個州。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真理,藍色則象徵正義。這面旗幟俗稱「星條旗」。它在正式成為美國國旗後曾經過28次修改。最早期的美國國旗只有13顆星,之後每一個州加入合眾國就在國旗上加上一顆星。 【國徽】 實際上是美國官方大紋章上的圖案。印章存在美國國務院,第一次用於1782年。 【人口】297,600,000人(2005年 估計數,列第3位) 【面積】國土面積:9,631,418平方公里 (列第3位)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元首】喬治·沃克·布希 【歷史簡介】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宣佈脫離英國獨立以及1789年美國憲法的制訂之後,美國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開始從北美大陸東部最初的十三州逐漸向中部和西部發展,美國本土面積日益增大。同時,美國在海外也有多處領地。其後美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是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1930年代)。 二、國會概況 聯邦政府本身由三個部分組成: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 行政機關的首腦是美國總統。立法機關由美國國會組成,而美國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的司法機關。三個機關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制約。 國會由兩院組成:參議院(Senate),又稱上院,州不論大小一概由兩名參議員代表;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又稱下院,議員以人口為基礎選出。國會兩院雖各自獨立,但一般在制定立法上扮演同樣角色,且國會若干事務為參眾兩院共同參與,並須一致行動。 國會每年至少要召集一次,而且必須商定開會與閉會日期。憲法規定開會日期為12月第一個週一,但在《第二十條憲法修正案》中改為元月3日。閉會日期由參眾兩院投票決定之 三、國會的會期 國會的會期由每個奇數年至次一奇數年。國會為其年度會期採取委員會制,以便於審查所發生的各種事宜。國會的每個院均有若干常務(常設)委員會和特別(特別與臨時)委員會。國會兩院共同組成聯合委員會處理雙方關心的問題。另外,除非兩院都批准同一文件,國會的任何法案均不能生效,因此成立協商委員會調整立法紛爭。 四、國會如何產生 【參議院(SENATE)】 由各州自行選舉,每州不論大小各選出兩名參議員,現在參議院由100名參議員組成。參議院議長由美國副總統擔任,但他只是主持會議,沒有投票權,只有當投票結果為雙方相等時,他才有權將自己的一票投到自己認為合適的一方。 每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但每兩年選舉一次,每次選舉要有1/3參議員被重新選舉。從第一屆選舉時,就規定出有1/3是任期兩年;1/3任期四年,1/3任期六年,以後就都為任期六年。 參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30周歲,具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9年,選舉時必須是選舉州的居民。 【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議員總數為435名,由根據人口密度劃分的國會選舉區選舉各自的議員,保證每位議員的選區人口總數近似,不足一個選區人口的小州,起碼也要有一位眾議員。每十年經過人口普查,確定一次選區劃分。眾議院自行選舉議長。 眾議員任期兩年。另外還有沒有投票權的海外領地代表,包括華盛頓特區、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和波多黎各。其中只有波多黎各的代表任期4年。 眾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25周歲,具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7年,選舉時必須是選舉區的居民。 美國國會的職責特點:只有眾議院具有提出彈劾權和提出任何有關徵稅的議案;只有參議院具有對彈劾舉行審問的權力,但如果被彈劾的是總統,必須由大法官主持。經2/3參議員同意,彈劾才能有效,但彈劾的處理許可權最高 只能是撤職和撤消合眾國榮譽職務。任何一個議案,要分別經過兩院多數通過,報總統批准。如果總統不批准,要在院 報上登出不批准的原因,兩院再重新表決,如果兩院都被2/3多數通過(第二次投票不能投棄權票,而且投票人姓名和 所投結果要登載在院報上),總統否決無效,議案將自動成為法律。沒有經過兩院都通過的議案不能成為法律。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佈,以便選民監督。 美國國會的議員由於是被本州或本選區選民選舉的,所以他(她)要為大多數選民的利益著想,如果本選區多數選民的 意見和本黨的意見衝突,他寧可選擇前者,不惜反對本黨,尤其是在記名投票的情況下,因為他生怕選民拋棄他。因此 常有議員跳黨的情況。 五、國會權力限制 當然美國國會權力也是有受到限制的,如下: 1. 不得立法確立國教(指導思想),不得差別對待各種理論與言論,限制宗教與言論自由(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 2. 不得通過任何允許缺席審判的議案 3. 不得通過任何剝奪公民權利、沒收財產、具有追溯效力的議案 4. 不得通過任何征收出境稅的議案 六、現有政黨 美國主要兩大黨:共和黨、民主進步黨 【共和黨】 別稱大老黨(Grand Old Party,GOP)。共和黨的黨色是紅色,標誌是大象。共和黨於1854年成立,最初由美國民主黨和美國輝格黨中反對奴隸制的人士組成,曾得到許多支持。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總統,在南北戰爭中戰勝美國南方邦聯,廢除了奴隸制。南北戰爭後,由於民主黨四分五裂,共和黨人開始長期當選總統。1897年,共和黨威廉·麥金萊任總統,大肆對外侵略擴張,使美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由於共和黨在經濟方面採取自由放任主義,導致美國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無法解決。民主黨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當選後,共和黨20年在野。現在,共和黨成為美國保守力量的代表,小布希任總統,反對墮胎、同性婚姻和幹細胞研究,主張減稅和加強軍隊防禦力量消滅支持恐怖主義嫌疑的國家,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即是證明。 【民主進步黨】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個政黨。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始建於1791年,當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傑克遜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民主黨沒有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美國民主黨以驢為徽,因此該黨與共和黨的競爭被稱為「驢象之爭」。從1833年到1856年,它的對手主要是輝格黨。民主黨的顏色是藍色,黨符號是驢。 從1856年之後,它的主要對手是共和黨。在南北戰爭期間,民主黨主張與奴隸制的南方妥協,思想保守。但是在後來20世紀時,共和黨轉變成保守政黨,民主黨則代表自由主義思想。 美國民主黨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競選綱領。1831年,該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出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這也是美國歷史上黨派的第一個全國性代表大會。 1840年,該黨召開全國第3次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民主黨,並首次通過了黨綱,僅僅有大約1000字。但是,該黨黨綱不是固定的,以該黨總統候選人的政治綱領為黨綱。 七、立法程序 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規定,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亦由兩院共有。美國立法過程頗為複雜,一般而言可大致簡化為以下步驟: 1.提出議案 2.委員會審議 3.一議院全院辯論和表決 4.另一議院審議和通過 5.兩院協商(次要議案一般不需協商) 6.總統簽署 立法程序一般是先由選民或民間組織向本州或本選區的國會眾議員提出立法要,再由議員將立法要求的書面議案提交給眾議院。經過國會專門委員會聽證、辯論、通過後,提交眾議院全體會議進行表決。通過後再提交參議院表決,最後送交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提出提案/法案/議案】 提案只得由國會議員為之,但提案的構成內容及觀點來源是非常廣的,舉凡來自某一選區的選民、學者專家、利益團體、遊說團體、州議員、行政部門、聯邦部門,甚至總統皆可提出草案版本。當然,最後所提出的版本為何,則視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的提案動機而定了,通常議員多半希望其所提的法案最終能成為法律,這不僅是業績也是功績。 參眾兩院的提案形式包括以下四種:法案/議案(the bill)、聯合決議(the 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the concurrent resolution)及簡單決議(the simple resolution)。 通常國會兩院提案多以法案/議案為主,而且大部分皆以此為立法提案形式,亦即參、眾兩院各自擁有法案提案權,唯一的例外規定在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七項中:所有的徵稅案應由眾議院提出,而參議院一如對其他提案一般,可對徵稅案提出同意案或修正案。 此外,傳統上,一般性的撥款法案亦由眾議院提出。法案/議案經兩院同意通過後需經以下程式使成為正式法律:(一)總統同意該法案/議案,並簽署;(二)總統否決,則將該法案/議案連同其反對意見,於十天內(不包括星期天)退回原提案議院;(三)被退回的議案,經兩院分別以三分之二同意維持原案時,則不需經總統簽署,則自動成為法律。 參、眾兩院皆可提出兩院聯合決議(the joint resolution)。兩院聯合決議與法案/議案實務上幾乎沒什麼不同,形式上來說也可互為替代,因此,總統的簽署亦為法律構成要件。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憲法修正案只能以兩院聯合決議的形式提出。當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同意由聯合決議形式提出憲法修正案時,則不需經總統同意。 至於有關影響兩院運作者,則常以共同決議(the concurrent resolution)形式提出,且須經兩院通過。根據美國最高法院一九八三年所作的決議指出,共同決議和簡單決議在本質上不視為法律,因其不需提經總統批准及簽署,只不過是兩院用來表達其對公共政策或某事物的看法,或應採取的原理、原則等等。至於有關兩院各自的運作情況、常設規則乃至對公共政策或某事物的看法,以簡單決議(the simple resolution)形式提出,簡單決議由原提出機關自行討論、通過即成,因此,該決議僅代表提出機關的意見。 【分案及委員會審議】 眾議院議員在會期期間皆可提案,連署人必須在提案上具名,提案一經提出於參、眾兩院,則依委員會所屬業務進行分案。若提案內容涉及兩個以上委員會的業務範圍時,則眾議院議長可指定由某一委員會主導相關審查業務的進行。眾議院法案分配方式可分為兩種: 1.接續(Sequential referral):即先將提案分送給一個委員會審查,待審查完畢後,再將其分送給其他委員會審查。若接續審查之委員會亦贊成提出該法案,則進入立法程式的另一階段,於眾院提出其審查報告。 2.分割(Split referral):即將提案依其內容標題,分由相關委員會進行同步審查,各委員會應於該提案進入眾院審議程式前,對其所負責審查的部分提出說明。 儘管相關法律並未規定,委員會多半會以舉辦公聽會的方式對相關提案進行審議。委員會通常邀請相關證人出席公聽會,包括對相關事務熟稔的學者專家(以提供專業看法或建議)、一般民眾(藉由對親身經歷的陳述,戲劇化相關問題)、國會議員(曾經處理過相關事務,即有相關經驗者)以及行政官員(對相關政策所採取之作為與不作為進行說明,此頗有政策辯護的意味)。公聽會後,委員會若認為該提案可繼續其立法程式,則在對提案進行文字修正後,連同其所撰寫的報告書(內容應述及委員會為何贊成該提案,說明該提案的目的,並將該提案與現行法間的差別加以闡明)提交院會。根據眾議院規則規定,委員會若贊成將提案提報至院會,則皆需撰寫相關報告書。 【一議院全院辯論和表決以及另一議院審議和通過】 委員會向眾院提出報告後,隨即以政治考量決定是否將該議案排入議事日程。「決定」原則上是由眾院議長、多數黨領袖、多數黨黨鞭及政黨會議主席作成,此充分展現眾院實際的政治生態。一般說來,只要議案經委員會提出報告後,就已代表該議案將進行全院討論。眾院規則為一種簡單決議,須經眾院通過。規則中對於辯論時間的分配,以及是否提供相關修正案等皆加以規定。通常辯論時間為一小時,平均分配給正、反兩方陣營,至於不同版本之修正案,正、反兩方陣營得各自進行五分鐘的辯論。 當所有的辯論獲致結論且修正案亦達共識後,眾院即進入對該議案行使贊成與否的投票表決階段。表決後的議案將移轉由參議院進行幾乎與上述一致的立法程序。若參院對眾院所移送之版本有意見,則隨即進行院際間來回地協調,直到兩院對該法案均無異意,達成全然的一致性時,於撰寫相關報告書後,連同法案一併交由總統,由其行使法案簽署權,完成立法程序。 【兩院協商及總統簽署】 國會兩院先完成法案立法程式者,提出其法案版本於另一院時,除非該版本顯少爭議性而完全無異義地被接受,即同一法案版本經兩院先後通過的情況下,才能送交總統行使法案簽署權,使其成為正式法律;否則一旦有異議,通常經由下述兩種方式解決:一是透過兩院間對法案的修改;二是藉由聯席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以為協調。 眾院相關法規對聯席委員會成員的選任提供以下三項標準: 1.必須支持眾院決議的法案版本 2.眾院於審查該法案時,為主要負責者(對該法案版本之審查涉入甚深者) 3.曾是提至眾議院各家版本之支持者。 只不過,在實際運作上議長握有指派與會代表的權力。聯席委員會的目標在於促使兩院達成共識,因此在協商過程中雖極富彈性和自由,但協商的議題僅限於兩院有異議者,特別是對兩院已無異議通過之處,絕不能擅自增加討論主題。由於聯席委員會對最後的立法內容具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有「國會第三院」的稱號。 一旦國會兩院對法案達成共識而呈交總統簽署,總統於收到十天內應作成以下四種之一的決定: 1.簽署該法案,表示贊同,而該法案即成為法律。 2.在國會會期內,若總統於收到法案十天內未簽署,則該法案雖無總統簽署亦成為法律。 3.總統於收到法案十天內拒絕簽署,並將法案連同拒絕理由退回原提案機關,但若原提案機關仍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而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多數展現通過該法案的決定時,則該法案成為法律;但若原提案機關未獲三分之二多數支援時,則不需要將法案提至另一院進行表決。 4.口袋否決:國會若於休會前十天內將法案呈交總統,而總統亦無任何作為時,則該法案因不符立法程式而自動遭到否決。 【美國立法程序的缺陷 】 分權制衡原理的運用,在立法過程中,可使總統享有否決權,國會有推翻否決權的機會。可是由於總統不能行使分項否決的權力,所以國會會在撥款案中加入附款(rider ),使總統有啞子吃黃蓮的感受,因為不能分項否決,當他贊成某法案卻又反對其中某條款時,他只好顧全該法案整體而簽署了。反之,國會也會利用此項缺陷,迫使總統讓步。 八、總統與國會 總統是人民直接選出的,他不會對國會負責而對人民負責。在競選的過程中,他對人民義有不少的諾言,當他當選後,他應該履行這些諾言。履行的方法是由國會制訂必要的法律,使總統能貫徹他的政策。那麼,總統與國會間有良好的關係是貫徹政策唯一的途徑。但這種良好是例外而不是常局。美國歷史上總統與國會鬧彆紐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種局勢下總街將一籌莫展。不過有幾個比較崛強的總統,不甘示弱,不顧一切的與國會展開鬪爭。鬪爭的武器不外兩種:(1)請求選民對他的政策予以支持 (2)使用否決權。 否決權為總統領導立法最有效的武器。否決的作用在消極方面可以制止國會對總統權力的侵犯,在積極方面可以使國會頭重他對某一法案的意見。 九、此制度之優缺點 美國是分權制,分權制的缺點是很明顯的。行政與立法截然劃分,總統與國會相對而立,此制度自然不如英國式內閣制運用的靈活。內閣制下,國會裡的多數黨就是政府黨,內閣閣員同時也就是國會議員,內閣與國會實質上是兩位一體而不是相對而立。不少美國政治學者,見於總統與國會間的界限過嚴,以致意見不能溝通,政策不能貫徹,有主張使用變相的內閣制,以彌補分權制的不足。 另外,對於許多重要問題,美國國會裡政黨的分野並不明顯。這可以從投票的紀錄上看出來。很顯然的,美國政黨不是像歐洲各國政黨間的壁疊的森嚴。 十、國會的未來 美國是現今世界的超級大國,不僅先進的經濟值得關注,而且其政治體制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美國的國會。 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會向來是政策決策的一個重要角色。自70年代國會改革以來,國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一直在不斷上升。冷戰的結束使得這種趨勢有了進一步發展。而隨著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安全政策正在對整個世界的安全環境、安全秩序以及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安全與和平是世界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美國安全政策的決策過程十分複雜,但是,政策制定及轉換結構無疑構成了整個決策過程的樞紐,而國會與總統和行政部門一道是組成這個樞紐最重要的構件。國會在安全政策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因為冷戰結束後國會作用的上升才顯現出來的,作為一種典型的分權型政治制度,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憲法就賦予了國會在制定安全政策中以重要的權力。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在安全政策方面的權力包括:宣戰;招募陸軍 並供給陸軍軍需;裝備海軍並供給海軍軍需;制定統轄陸海軍的法規;召集、組織、武裝和訓練民兵;為國防徵稅,支付資金;為執行上述許可權而制定必要的法律。憲法的這些規定意味著美國在安全政策領域向來是一種分權體制。隨著美國國內政治的演變和國際關係的發展,國會與總統和行政部門在制定安全政策方面的許可權也曾經歷了各種互有消長的局面,但是,這種基本的制度設計為冷戰後國會作用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重視和研究美國國會在安全政策決策過程作用的基本參照。 十一、補充 本屆國會(2005年-2007年第109屆國會) 共和黨: 55 參議院 民主黨: 44 獨立人士: 1 (一般傾向民主黨見解) 共和黨: 232 (53%) 眾議院 民主黨: 201 (46%) 獨立人士:1 (一般傾向民主黨見解) 空缺:1 国名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面积  962.909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人口  2.96亿(2005年7月)。白人占75%,拉美裔占12.5%,黑人占12.3%,亚裔占3.6%,华人约243万,占0.9%,多已入美国籍(2000年美人口普查数据)。通用英语。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犹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10%。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 C.),人口约57万(2006年)。         国庆日  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国家元首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系美第43任(第55届)总统,2001年1月20日就职,2005年1月20日开始第二任期。         简况  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2005年1月,布什宣誓就任美第43任第55届总统。         行政区划  全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042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各州名称:亚拉巴马、阿拉斯加、亚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夏威夷、爱达荷、伊利诺伊、印第安纳、艾奥瓦、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缅因、马里兰、马萨诸塞、密歇根、明尼苏达、密西西比、密苏里、蒙大拿、内布拉斯加、内华达、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北卡罗来纳、北达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马、俄勒冈、宾夕法尼亚、罗得岛、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田纳西、得克萨斯、犹他、佛蒙特、弗吉尼亚、华盛顿、西弗吉尼亚、威斯康星、怀俄明。         政治  布什在第二任期之初对政府内阁班子进行部分调整,大力推进以各项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政施政。推行诉讼制度改革,签署《2005集体诉讼公平法》;推动国会延长爱国者法相关条款;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将社保部分私有化;继续推进减税,敦促国会将减税政策永久化并简化税制,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推进能源改革,签署《2005能源政策法》;推动国会通过并签署美国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提名保守派法官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墨西哥湾沿岸遭受飓风灾害的地区大力进行救灾和灾后重建。         共和、民主两党仍然斗争激烈,双方着眼中期选举,围绕各项内政外交议题和人事任命等进行较量。         【政府】  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宣誓就任总统。2005年1月20日开始第二任期。副总统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内阁有15名部长: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女,黑人),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M. Paulson Jr.),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Carlos Gutierrez,拉美裔),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农业部长迈克·约翰斯(Mike Johanns),司法部长阿尔韦托·冈萨雷斯(Alberto Gonzales,拉美裔),内政部长德克·肯普索恩(Dirk Kempthorne),劳工部长赵小兰(Elaine Chao,女,华裔),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迈克·莱维特(Mike Leavitt),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长阿方索·杰克逊(Alphonso Jackson,黑人),运输部长空缺(布什总统已提名玛丽·彼得斯接任,尚未获参院批准),能源部长塞缪尔·博德曼(Samuel W. Bodman),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Margaret Spellings,女),退伍军人事务部长吉姆·尼科尔森(Jim Nicholson),国土安全部长迈克尔·切尔托夫(Michael Chertoff,犹太裔)。        【宪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         【国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本届国会(第109届)于2004年11月通过选举产生。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经过改选。目前,参议院有共和党人55名,民主党人44名,独立人士1名;众议院中共和党人231名,民主党人201名,独立人士1名,空缺2名。参议院议长(副总统兼任)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临时议长特德·史蒂文斯(Ted Stevens,共和党);多数党(共和党)领袖威廉·弗里斯特(William Frist),少数党(民主党)领袖哈里·瑞德(Harry Reid)。众议院议长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共和党);多数党(共和党)领袖约翰·博纳(John Boehner),少数党(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司法机构】  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现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         【政党】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         (1)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之间,曾有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乔治·H·W·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执政。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现为肯尼思·梅尔曼(Kenneth B. Mehlman)。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共和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2)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当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为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党内部分裂,该党的南方奴隶主策划叛乱。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此后该党又大部分时间在野。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先后当选总统执政。现任全国委员会主席为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3)其他政党有绿党(Green Party)和改革党(Reform Party)等。         【重要人物】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总统,共和党。1946年7月6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系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长子。1968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4年11月当选为得克萨斯州州长,1998年竞选连任成功,成为该州历史上首位获选连任的州长。2000年12月当选总统,2004年获得连任。 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称迪克·切尼(Dick Cheney),副总统,共和党。1941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曾就读耶鲁大学和怀俄明大学,获怀俄明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68至1977年在白宫任职。1978至1989年任众议员。1989至1993年担任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1993年卸任后投身商界。2000年12月当选副总统,2004年获得连任。          经济  美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2001年美经济陷入短暂衰退,之后逐步复苏。2005年尽管受到能源价格上涨、飓风袭击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但美国经济仍保持了3.5%的GDP年增长率。不过美国经济仍然面临高赤字、高油价等难题。        【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物有铜、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锌、铝、铋等。战略矿物资源钛、锰、钴、铬等主要靠进口。已探明煤储量35966亿吨。已探明原油储量270亿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5603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44亿亩,覆盖率达33%。         【工业】  2005年,各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20.7%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制造增长率为3.2%,工业产出的指数2004年为115.5(以1997年为100)。工业就业人数约为0.32亿,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2.9%。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2004年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85%,是美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近年来,美产业转型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新进展。主要的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 【农业】  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2005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农、林、渔等部门总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0.7%。2004年共有农场211万个,耕地面积93700万英亩。粮食总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5。2004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13亿美元,主要出口地区依次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欧盟、中国大陆(含澳门)、韩国和中国台湾。当年农产品进口额540亿美元。 【服务业】  2005年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3%,各项服务行业总就业人数约有1.1亿,其中45.5%在管理、专业、技术类领域,33.2%在销售等领域,21.3%在其他服务领域。最大的四家零售商为:沃尔玛、西尔斯·雷巴克、塔尔盖特、联邦百货。最大的三家人寿保险公司为:大都会人寿保险、宝德信金融集团、纽约人寿保险。         【旅游业】  在遭遇“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旅游业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直到2003年起才开始恢复,2005年有超过494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来美观光,较2004年增长7%。外国游客主要来自加拿大、欧洲、墨西哥等地,参观的主要城市依次为:纽约、洛杉矶、奥兰多、迈阿密、旧金山等;主要州依次为: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夏威夷州、内华达州等。         【交通运输】  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2000至2003年产值分别为3137亿、3061亿、3104亿及3178亿美元。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美经济总量的3%,吸纳了1/8的就业。         铁路:二战以来处于衰落状态,在客运中已不占重要地位,2003年铁路总长22.77万公里。最大的铁路公司依次为:太平洋联合、伯林顿圣达菲、CSX、南方诺福克等。         公路:2004年道路总长640.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7.495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一。         水运:2005年共有1069.8万总注册吨位。此外,美国的很大部分船队是在巴拿马和利比里亚注册的。2004年,美内河航道长41009公里,其中19312公里可用于商业航行。         空运: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美国国内客货空运约占世界总量的50%。2005年,美共有机场14893处。主要航空公司是:美国航空、联合航空、德尔塔、西北、大陆航空等。主要航空业制造公司为:波音─麦道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技术公司。主要航空港是:芝加哥、亚特兰大、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丹佛、底特律等。         管道运输:2003年,美国输油管道总长23.4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54.87万公里。         【财政金融】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和军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减免税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导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急剧扩张。1992年,美联邦财政赤字高达2904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内生产总值的4.9%。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将“减赤”作为施政重点之一。90年代美经济持续增长使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克林顿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美联邦财政于1998年财年转亏为盈,出现692亿美元的盈余。         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后,面对经济颓势,力主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复苏,加之反恐及军费开支大幅增加,2002财年美联邦财政重现赤字,为1578亿美元。2005财年财赤约为3180亿美元。2006财年美财政预算收入2.18万亿美元,比2005年财年增加6.1%;预算开支增加3.5%,为2.57万亿美元;预算财赤3900亿美元。         2005年底,美国公债总额为8170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4%,其中公众持有额为47150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步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兼并重组加剧,商业银行总数已从1985年14000多家减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法》,进一步取消了证券、保险及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美主要商业银行有:         (1)花旗集团(Citigroup):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2)J.P.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纽约。         (3)美洲银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美洲银行于1904年成立,总部在旧金山。1998年与国民银行合并为美洲银行公司,成为横跨东西两岸的全国性银行。         (4)第一银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1957年成立。1998年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总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业银行还有:第一联合银行、美林银行、威尔斯·法格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美怡银行等。         【对外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国。布什政府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并主导全球贸易规则的调整和制订。2000年以前,美对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外,美仅与以色列签署过FTA。布什上台以来,美推进双边自贸安排的力度明显加大,和多国相继达成相关协定。截至2006年4月,布什任内与美签署生效双边FTA或完成谈判的国家有:约旦(2000年10月克林顿时期签署,2001年12月17日起生效)、新加坡(2003年5月签署,2004年起生效)、智利(2003年6月签署,2004年起生效)、摩洛哥(2004年3月签署,2006年起生效)、澳大利亚(2004年5月签署,2005年起生效)、中美五国(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2004年8月签署,2006年3月和4月生效)、巴林(2006年1月签署)、阿曼(2006年1月签署)、秘鲁(2006年4月签署)、哥伦比亚(2006年2月完成谈判)。         2005年,美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为32680亿美元,其中商品和服务出口12711亿美元,商品和服务进口19969亿美元。近年来,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逐年上升。2005年,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7258亿美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食品、药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服装、电子器材、机械、钢材、纺织品、石油、天然橡胶以及锡、铬等金属。         2005年美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和德国。美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中国和英国。美前五大货物进口市场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         按中方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其中中国对美出口16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4%;中国自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同比增长9.1%。中方顺差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9.8%。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技术进口来源地。 近年美国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对外投资和外国资本】  2004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58亿美元,高于2003年的151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为23674亿美元(以2004年价格计算)。         2005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0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1%,在全球仅次于英国,排名第二。         【对外援助】 2005年,美对外“政府开发援助”(ODA)共计274.57亿美元,较2004年的197.05亿美元大幅增加。2004年美国ODA主要投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中东北非地区,其中伊拉克获得22.86亿美元成为美最大受援国。超过50%的ODA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健康以及人口项目。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OECD)网站]         【主要大公司】  2005年全美500强企业总销售额超过9.1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0.2%,利润总额达6100亿美元。其中前十强排序如下: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地址:5959 Las Colinas Blvd. Irving, TX 75039。  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地址:702 S. W. Eighth St. Bentonville, AR 72716。  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地址:300 Renaissance Center Detroit, MI 48265。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Chevron Texaco),地址:575 Market St. San Francisco, CA 94105。  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地址:1 American Rd. Dearborn, MI 48126。  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地址:600 North Dairy Ashford, Houston, TX 77252-2197。  通用电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地址:3135 Easton Turnpike Fairfield, CT 06431。  花旗集团(Citigroup),地址:399 Park Ave. New York, NY 10043。  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地址:70 Pine St. New York, NY 10270。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地址: New Orchard Rd. Armonk, NY 10504。  (资料来源:《财富》杂志)         【人民生活】  2005年个人收入总额为102483亿美元,个人收入主要构成:工资和薪金收入57237亿美元,其他劳务收入14016亿美元,资产收益9387亿美元,转移支付净额(老人、儿童、残疾人、失业、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减去个人社会保险额)15253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81200亿美元。         美个人净储蓄率一直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线下降,2000年降至零,到2005年降至-0.5%,为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         2005年,美国上网人数达1.33亿,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为1.945亿,固定电话用户为1.721亿。2004年,美国乘用车保有量达1.32亿辆。         美国贫富差距较大,2004有3700万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2.7%。反映家庭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5,超过警戒水平。         美国的社会福利分为社会保险和非社会保险两种。属于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老残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就业保险;属于非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对抚养儿童困难家庭的补助、社会保障收入、食品券、医疗补助、住房补助和能源补助。美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诸多问题,美总统布什在2005年大力推进有关改革,但因受各方阻力而搁浅。         2006年美人均预期寿命77.85岁,其中男性75.02岁,女性80.82岁。2004年美出生率为14.14‰,死亡率为8.26‰。          军事  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统领导,成员有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参联会主席作为军事顾问、国家情报总监作为情报顾问列席。国防部是总统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参联会既是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咨询机构,又是向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联会和三军参谋部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并具体实施作战指挥。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ield);参联会主席彼得·佩斯(Peter Pace);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海登(Michael V. Hayden)。         截至2005年9月底,美国现役官兵人数为138.9万,后备役部队113.9万人,文职人员71.2万人。美军现役部队中,陆军49.3万人,占总兵力的35.5%;海军和陆战队54.3万人(其中陆战队18万人),占总兵力的39.1%(其中陆战队占总兵力的13%);空军35.3万人,占总兵力的25.4%。在海外驻军37.56万,其中在欧洲驻军10.3万,在太平洋驻军13.6万。美国战略核力量分别隶属海、空两个军种。至2005年9月,有战略导弹836枚,其中陆基洲际导弹500枚,潜射战略导弹336枚;战略轰炸机129架,战略导弹潜艇14艘。战略核弹头5520个,另存有近5000个处于非现役后备状态的核弹头。航空母舰12艘。         美国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多边和双边军事条约,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70处海外军事基地和设施,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军事援助,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援外军事训练计划。美对外军事援助额于2003年达最高峰,为62.92亿美元,此后呈下降趋势,2006年预计为45亿美元,受援国则由2001年的45个增加到71个。2004和2005财年国防开支分别为4559.08亿和4438.9亿美元。          文化教育  【教育】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分公立、私立两类。多数州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各州学制不一,大部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2004财年教育支出为639亿美元,主要用于布什政府提出的“无落后学童”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就学、提高学生能力、改善教师聘任和培训、帮助残疾学生和支持重要的新课题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等计划。         著名高等学府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圣母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艾莫利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等。         【新闻出版】  美国报业系统庞大,2005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十家英文日报如下:《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芝加哥论坛报》、《每日新闻》和《休斯敦纪事》。美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报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1893年成为联营公司,1990年将总部迁到纽约。在国外有3个总分社、60多个分社;与世界上115个国家有交换新闻关系。合众国际社是美国第二大通讯社,1958年由前合众社和国际新闻社合并组成,总部设在纽约。国外有80多个分社,拥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图片网。  美国有普通电视台1791家,数字节目电视台1682家;全国共有调频广播电台9885家,短波广播电台5036家;4994 家地方电视台和调频广播电台。最大的两家对外广播机构为美国之音和美国广播电视网,均属官方电台。美国最大的几家全国性广播网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和福克斯(FOX)等。          对外关系  布什政府二任以来,继续将反恐、防扩散和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作为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同时着眼应对大国潜在“挑战”。美高调推广“自由”,战略投入继续聚焦中东和欧亚结合部,将“民主”改造中东与反恐挂钩。努力修补与欧洲盟国的关系,重视俄在反恐、防扩散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加紧谋划亚太战略格局,提升日在美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深化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较前重视外交谈判和多边合作,利用救灾、援助、参加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活动等,加强公共外交,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同日本的关系】  美日关系继续深化。2月19日,美日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在华盛顿召开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并发表共同声明称,美日关注亚太地区军事现代化,将寻求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维护台海稳定、敦促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等列入美日“共同战略目标”。3月19日,美国务卿赖斯访日,在东京上智大学发表演讲,阐述布什政府亚洲政策。赖斯称,美日同盟不仅是“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同盟”,而且也是“相互体贴的同盟”。两国还强调加强美日包括导弹防御在内的防务合作;继续就调整美驻日军事部署进行磋商。7月,美国会众议院通过“对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决议案”,重申东京审判的正当性,强调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7月11至12日,美国务卿赖斯再次访日。9月7日,美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案,纪念盟军战胜日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月20日,美众院国关委主席海德致函日驻美大使加藤良三,抗议日首相小泉纯一郎及100多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10月29日,美日外长、防长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会后发表《美日同盟:面向未来的转型与重组》文件。文件在已确立的所谓“共同战略目标”基础上,强化了美日在“周边地区”的预防性军事安全部署和联合操作机制,重新划分了双方军事责任和功能,重组了部分基地和军力,敲定了下一阶段重点合作领域和步骤。11月15至16日,美总统布什访日,与小泉首相举行会谈,主要就驻日美军调整、伊拉克局势、朝核及日恢复进口美牛肉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同韩国的关系】  美韩关系继续发展,双方在朝核问题、美韩同盟、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等问题上保持频繁接触和磋商。2月14日,美国务卿赖斯和韩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举行会谈,双方重申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的立场。3月20日,赖斯访韩,与潘基文就美韩关系、朝核问题和地区局势等举行会谈。6月10日,美总统布什在白宫与韩总统卢武铉举行会谈,布什表示,美韩在朝核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半岛无核化。双方一致认为,朝应当重返六方会谈并放弃核武计划。布什强调了美韩两国关系的重要性,称两国是“战略伙伴、盟友和朋友”。7月13日,美国务卿赖斯访韩,双方重点就朝核问题交换意见。8月23日,韩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访美。9月20日,布什与卢武铉总统通电话,就朝核问题交换意见。11月17日,布什与卢武铉在韩南部的庆州市举行会谈,会后发表联合声明,主要内容为:再次确认巩固韩美同盟关系的必要性;解决朝核问题是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的前提;发展南北关系和解决朝核问题应保持协调等。两国领导人同时表示“将继续奉行通过和平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无法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强烈要求朝鲜“尽早并以可核查的方式销毁其核武器”。          【同朝鲜的关系】  美朝关系因六方会谈停滞和美对朝金融制裁而趋于紧张。1月18日,赖斯在美参议院听证会上将朝与古巴、伊朗、缅甸等七国列为“暴政前哨”国家,称朝是一个寻求发展核武器的非常危险的国家,如朝希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就必须弃核,并强调美无意攻朝、侵朝,如朝准备可核查、不可逆转地弃核,就可得到美作为一方的多边安全保障。2月10日,朝以外务省声明形式称将无限期中止六方会谈,并将增强其核武库。3月15日,美方宣布,美韩即将举行的多次联合军事演习是美韩为入侵朝而进行的实战演习。对此,朝称将扩大核武库,以增加核武器的数量来防止美国的侵略。4月21日,赖斯称,美在朝鲜半岛有强大的军事同盟遏制朝的侵略,美的目标是促朝弃核,仍保留必要时将朝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及采取其他办法的权利和可能性,但不会给出时间表。4月28日,布什在记者会上称,金正日是“危险人物”,美的目标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核问题。7月19日,布什称,美致力于通过外交渠道解决朝核问题,对六方会谈复会感到高兴,美中有机会通过外交方式影响世界安全,确保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8月19日,布什任命前白宫官员杰伊·列夫科维茨为朝鲜人权问题特使。9月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了共同声明。9月20日,美启动对朝金融制裁,美财政部认为澳门汇业银行为“主要洗钱关注对象”。9月22日,朝外务省发言人发表“如不先向朝提供轻水反应堆,朝就不会先弃核”的声明。11月22日,美国和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KEDO)最终决定,终止已停建两年的轻水堆建设,KEDO和轻水堆同时宣告结束。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美、欧盟等提交的“朝鲜人权决议案”。          【同南亚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继续加大对南亚投入。美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分别于3月和4月访问阿富汗,承诺美继续支持阿改善安全形势和进行经济重建。5月,阿总统卡尔扎伊访美,美阿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月,赖斯再度访阿。12月,阿首届议会开幕,美总统布什书面致贺,副总统切尼出席开幕式并与卡尔扎伊会谈。同月,拉姆斯菲尔德访阿,称美将致力于发展美阿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对阿提供援助。         美将对印关系提升为“全球伙伴关系”,在核能合作、防务、经贸等众多领域恢复或深化合作。同时,继续奉行印巴脱钩政策,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支持救灾重建等安抚巴基斯坦,巩固两国安全合作关系。3月,美国务卿赖斯访问印、巴,会见印总理辛格、巴总统穆沙拉夫,力图加强美印、美巴关系,表示支持印成为世界大国。3月25日,布什打电话给印总理辛格,通报美决定向巴出售F-16战斗机的决定。同日,美国务院阐述了美“南亚新战略”:从战略对话、能源和经济对话三个轨道提升美印战略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安全方面推进对巴关系,售巴F-16,予巴5年价值30亿美元的援助项目。5月,美印举行首次能源对话,并于次月重开经济对话。6月底,印国防部长慕克吉访美,与拉姆斯菲尔德会晤,双方签署《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设定未来十年美印防务合作大计,商定联合研发先进武器。7月18至21日,印总理辛格访美,与布什会晤并在国会发表演讲。两国宣布完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双方在核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印承诺将履行与其他核国家相同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民用核设施的监督;美承诺支持印获得与其他核国家同样的权益,同意推动国际社会与印开展全面核能合作,美印关系实现历史性的突破。10月,印巴发生大地震,美立即宣布予巴1.5亿美元救灾援助,布什亲赴巴驻美使馆吊唁,赖斯访阿后临时访巴以凸显美对巴救灾重视。同月,美印签署一揽子科技合作协议,在空间、能源等各重要合作领域提出一系列具体合作倡议。10月18日,美副国务卿伯恩斯发表演讲,称美对印政策调整是近年来美外交政策调整最主要内容之一,美支持印成为世界大国,承诺搭载印航天员上天。11月,美印空军举行两国军演史上规模最大的“对抗印度2005”联合军事演习。12月,美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陆军参谋长接连访巴,允诺美将继续帮助巴进行灾后重建。         美还加大对南亚其他国家的关注。特别对尼泊尔施加强大压力,指尼国王贾南德拉亲政为严重“民主倒退”,要求其恢复多党民主制。          【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重视巩固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提升与东盟合作水平,争取各国支持美反恐战,恢复与印尼关系,改善对越南关系,加强与菲、泰等盟友安全合作,保持对缅甸压力;同时加大对区域合作的重视与影响力。5月,美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访问泰、菲、越、印尼、马和新加坡六国,高度评价东南亚“战略”地位;同时加快与东盟国家谈判签署《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的步伐,继续向灾区提供援助,促有关国家加大反恐力度,力图挤入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在“民主”问题上继续向印尼、越南等国施压。5月,印尼总统苏西洛访美,与布什会晤,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在推进印尼国内改革、加强反恐、恢复军事合作、重启经贸、能源对话等一系列双边及地区问题上达成共识。美向印尼提供4亿美元救灾援款,进一步恢复军事合作。6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席“亚洲安全峰会”(即“香格里拉对话会”),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上将访问马来西亚。 6月19至26日,越总理潘文凯访美,此系越战结束30年和1995年美越关系正常化后越领导人首次访美。潘与布什举行会晤,双方签署联合声明,称将在平等、互尊、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建设性及多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美越关系得到全面提升。7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美,美确认新是美“主要安全合作伙伴”;新支持美继续在亚太驻军。同月,赖斯访问泰国,会见泰总理塔信,敦促泰向缅甸施压。7月29日,美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率团出席在老挝举行的第十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9月,泰总理塔信访美,双方商定重启战略对话。11月,美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展开密集外交活动,副国务卿休斯、国务院反恐协调员克伦普顿等数名高官接踵访问。11月17日,白宫发布《美与东盟加强伙伴关系联合前景声明》,次日,在第13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美总统布什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面,强调加强美与东盟合作。11月,美泰在曼谷举行战略对话,双方决定制定行动计划以规划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11月23日,美国务院宣布取消对印尼长达14年的军事禁运。12月,美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访菲,会见阿罗约,讨论菲南部反恐问题。         美加大对缅甸施压。赖斯公开将缅列为“暴政前哨”。美发表年度缅甸人权状况报告,抨击缅军政府。美还极力推动缅问题国际化,12月,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听取了关于缅局势的内部通报。          【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俄关系总体稳定,但矛盾有所增加,现实利益冲突和战略摩擦较前上升。美既重视同俄在反恐、防扩散等问题上的合作,又加大对俄内政施压,双方关系龃龉不断,但斗而不破。2月24日,美总统布什与俄总统普京在斯洛伐克会晤。双方讨论了反恐、防扩散、地区冲突、经贸合作等问题,发表了关于核安全合作、能源对话和俄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三个联合声明,签署了美俄加强控制便携式防空导弹合作协议。布什批评俄“民主”进程倒退,普京针锋相对予以回击。4月19至20日,美国务卿赖斯访俄,双方就美俄关系、俄国内形势、俄加入世贸组织、反恐、防扩散、中东等广泛议题交换了意见。5月8日,美总统布什出席莫斯科二战结束60周年庆典,与普京举行会晤,讨论了两国关系及伊拉克、朝鲜、阿富汗、伊朗局势等。双方在反恐、防扩散、中东等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但在俄“民主”改革、美演变独联体国家等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续有发展。5月24日,美能源部长博德曼访俄称,美鼓励俄在能源领域与美加强合作。9月,普京对美进行工作访问,与布什举行会晤,双方主要谈及反恐、防扩散、伊朗核、朝核等问题,突出美俄合作和共同利益,有意淡化分歧。         美与中亚、外高国家关系继续深化发展。美在中亚、外高国家推进“民主自由”战略,加紧实施大中亚战略。1月初,美欲在吉尔吉斯斯坦部署预警机遭吉拒绝。同期,美政府决定向阿塞拜疆提供7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其中1000多万美元为军事援助。1月10至13日,在马歇尔欧洲安全问题研究中心主持下,美、德、中亚5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代表在德举行中、南亚国家地区安全研讨会。4月1日,美驻欧洲盟军副总司令沃尔德访问阿塞拜疆,要求阿加快同美、北约合作步伐。4月中旬,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阿塞拜疆和吉尔吉斯斯坦。5月12至14日,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发生极端宗教势力制造的骚乱事件,乌政府进行了镇压。美对此强烈不满,对乌当局严厉谴责,称乌严重践踏“人权、民主”,并要求对事件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5月25日,由美主导投资的绕行俄的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汗(土耳其)油气管线开通。7月底,乌兹别克斯坦正式照会美,要求美在180天内撤出驻汗纳巴德军事基地的飞机、人员和设施。7月25至26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两国讨论了政治、军事合作等问题,美敦促中亚有关国家同意继续保留美驻中亚军事基地。10月10至13日,美国务卿赖斯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与吉签订了美继续无限期使用马纳斯空军基地直到阿富汗局势完全稳定的协议,与哈讨论了经济、能源及运输合作问题,并重申加强军事技术合作的意愿,以保障反恐合作的顺利进行。这是赖斯担任国务卿后首访中亚。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欧关系继续改善。1月18日,赖斯在国会参议院就其被提名出任国务卿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欧盟是美最强有力的伙伴,跨大西洋关系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要好得多,美与法、德等盟国在防扩散领域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美欧可成为推进“自由”的伟大“民主国家联盟”。1月24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劳访美。2月3至10日,美国务卿赖斯访问英、德、波、意、法、比和卢等国,会见了各国领导人、外长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北约秘书长,重点就美欧关系、伊拉克、伊朗、以巴等问题进行磋商与协调。2月9日,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布斯基访美,就双边关系、美欧关系等交换了意见。2月11至13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赴德出席第41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2月20至24日,美总统布什先后访问了比利时、德国和斯洛伐克,期间布什在布鲁塞尔发表关于美欧关系的演讲,出席北约首脑会议,并分别与法总统希拉克、德总理施罗德、俄总统普京等举行双边会晤。3月28日至4月5日,美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访问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冰岛、拉脱维亚、荷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等14个欧洲国家。4月7日,美总统布什赴意大利出席已故教皇保罗二世的葬礼并礼节性拜会意总统钱皮,与意总理贝卢斯科尼举行了会谈。5月3日,美欧在华盛顿举行战略对话,美国务卿赖斯与欧盟负责外交及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举行会谈。5月7至10日,美总统布什赴欧参加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活动,并访问拉脱维亚、荷兰。5月31日,世界贸易组织宣布,美再次要求该组织就欧盟对空中客车公司提供补贴政策展开调查。6月7日,英首相布莱尔访美,与布什就伊拉克、阿富汗、防扩散、非洲、全球气候变化、大中东“民主自由”等问题举行会谈。6月8日,德外长菲舍尔访美,与赖斯就中东和平进程、大中东计划、伊拉克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讨论。6月20日,美总统布什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索拉纳等在华盛顿举行年度会晤。双方重点就美欧关系及推进“民主自由”、反恐、防扩散、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阿富汗、联合国改革、非洲发展等问题交换意见,发表了“加强在反恐、防扩散问题上的合作”、“促进民主、自由、法治和人权”、“促进非洲和平、稳定、繁荣和良政”等多个联合声明与宣言。6月27日,德总理施罗德访美。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美。布什表示,美珍视与欧洲的友谊,乐见欧盟成功,希望与欧在传播“民主”、“自由”等方面共同合作。11月28至29日,德外长施泰因迈尔访美。11月30日至12月1日,美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访德。12月5至9日,美国务卿赖斯访问德国、罗马尼亚、乌克兰、比利时,出席北约部长会议,并签署了美在罗马尼亚设立军事基地的协定。         【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高调推进“大中东计划”。2月3至10日,美国务卿赖斯出访欧洲8国和中东地区,寻求改善美欧关系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6月17至21日,赖斯出访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沙特,敦促以巴就“脱离计划”加紧协调,呼吁阿拉伯国家支持以巴协调“脱离计划”并为加沙重建提供援助。赖斯还在埃及开罗美国大学发表演讲,集中论述美“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念,敦促埃及、沙特等国采取实质性举措进行政治改革。7月20至24日,赖斯访问苏丹、以色列、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要求以巴双方维持局势平静并加紧就“脱离计划”进行协调,提议在该计划完成后由美俄主持召开旨在改善阿以关系的地区和会;赞扬黎“民主化”进程,警告叙利亚不要干涉黎内政,呼吁各方执行安理会决议,解除真主党武装。11月11至15日,赖斯“旋风式”访问伊拉克、巴林、沙特、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赖斯还在出席第二届“未来论坛”期间,呼吁地区国家推进“民主”进程,并促成各方同意为中东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分别设立1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基金。         美推进伊拉克重建取得一定进展,但伊局势依然动荡复杂。1月30日,伊举行正式议会选举。美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称,美将继续坚定支持伊人民与恐怖势力作斗争,帮助培训伊军队,使之最终独立承担伊安全职责。1月31日,布什致电伊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和总理阿拉维,祝贺伊大选取得成功。2月11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突访伊拉克,视察了驻伊美军,并参观了伊军训练基地。3月19日,布什就伊战爆发两周年发表广播讲话称,推翻萨达姆政权不仅使美变得更加安全,而且在中东地区掀起了“民主”改革运动。4月6日,布什发表讲话祝贺伊过渡国民大会选举产生过渡政府,并表示期待同伊新政府合作。4月12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突访伊拉克。5月15日,美国务卿赖斯访伊并表示,伊已取得显著政治成果,要求伊新政权保持耐心,尽快制定新宪法,着重加强安全防卫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6月23至24日,伊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美,与美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等就伊安全局势和政治、经济重建进程进行讨论。8月24日,美国防部称,美将向伊拉克增派1500名士兵,为即将举行的伊宪法公决和大选投票提供安全保障。8月28日,伊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宣布伊制宪工作完成。布什就此发表讲话,称赞该宪法草案是伊历史上的里程碑。9月13日,美总统布什会见伊总统塔拉巴尼,就反恐战、伊宪法草案及公投、伊议会选举等问题进行讨论。10月19日,美国务卿赖斯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美对伊的政治、军事战略是清除、控制和建设,即清除伊反叛武装,牢牢控制有关地区,建立伊持久的国家体制。11月27日,美驻伊大使哈利勒扎德表示,他已获布什授权就伊拉克问题与伊朗进行接触。11月30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表《在伊拉克取胜战略》文件。11月30日至12月19日,美总统布什接连五次发表讲话,既承认发动伊战情报错误并首次表示对此负责,又坚称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正确的;既承认伊未来形势仍将艰难,又强调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既表示会根据情况调整驻伊美军规模,又坚持不会人为设定撤军时间表。布什强调伊是美全球反恐战的“中心前线”,美能够而且正在赢得胜利,并批评“失败主义”论调,呼吁美民众不要丧失信心。12月15日,伊拉克举行伊战后首次正式议会选举。布什当日在白宫接见在美投票的伊拉克人,并表示此次选举是伊“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碑。12月20日,布什分别与伊拉克总统和总理通电话,祝贺伊成功举行大选。12月22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抵达伊拉克视察驻伊美军,并于次日宣布美将于2006年春从伊撤出2个作战旅共约7000名士兵。12月29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称,2006年3月驻伊美军将由目前的16万减至13.8万。         2005年,美中东“路线图”计划一再搁浅。1月9日,阿巴斯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美总统布什表示愿与巴领导人合作,将帮助巴人民实现其愿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1月12日,美国务卿鲍威尔称,如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采取强硬措施打击巴境内极端势力,美将对巴给予支持。2月4日,美国际开发署表示将向巴提供4100万美元援助,以支持巴政府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同日,美国务卿赖斯表示,巴勒斯坦对恐怖主义态度的转变改善了本地区的政治气氛,美愿帮助巴训练安全部队。2月6日,赖斯与以色列总理沙龙就制止暴力活动、推动以巴建立安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月7日,赖斯会见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后表示,美愿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并派美将军沃德作为高级安全协调官负责协助巴安全部队改革。3月1日,“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伦敦会议”在伦敦举行,美国务卿赖斯与会并表示,目前实现巴以和平的前景是多年来最好的。3月8日,美总统布什在国防大学演讲时表示,以色列应协助建立“有生存能力的”巴勒斯坦国,巴则应更积极地打击恐怖组织。4月10至13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牧场会见以总理沙龙,重申美对以安全的承诺,坚决支持沙龙从加沙及部分西岸地区撤离计划,敦促巴领导人接受沙龙的方案并与之合作。布什再次表示支持巴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并愿为巴“民主”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援助,但同时要求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恐怖活动。5月24至26日,阿巴斯访美。布什重申,美仍致力于“路线图”计划以建立和平、独立和“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强调耶路撒冷最终地位、修改1949年停火线等问题必须经以巴双方谈判解决;允恢复向巴提供5000万美元直接经济援助,用于在加沙修建住房和基础设施。6月18日,美国务卿赖斯同阿巴斯会晤后表示,以军撤出加沙地带将为重启“路线图”计划提供契机。7月23日,赖斯会晤阿巴斯后称,以从加沙地带撤军后不应将该地区与外界隔离,巴人民活动的自由应得到保证。8月23日,沙龙政府的单边行动计划结束。布什称赞以撤离加沙是“勇敢而艰苦的一步”,有助于推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施。10月19至21日,阿巴斯再次访美,与美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和国务卿赖斯进行会谈。布什赞赏阿为摒弃恐怖主义采取的行动;肯定巴在“脱离计划”执行过程中与以进行了良好协调;敦促巴镇压“武装团伙”,确保2006年巴立法会选举正常进行;表示将协助巴发展经济,实现“路线图”的远景目标。         2005年,伊朗核问题升温。美寻求借助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通过外交手段压伊朗放弃核计划。1月19日,美总统布什表示,美希伊朗核问题能通过外交途径得到解决,但不排除任何其他选择。3月1日,美国务卿赖斯称,美支持欧盟说服伊朗弃核,但保留将该问题提交安理会的权利。3月11日,美国务卿赖斯称,为支持欧盟三国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美将不再反对伊朗加入世贸组织,并将考虑在逐案审批的基础上允许欧盟等向伊出售美制民航飞机零配件。5月4日,赖斯称,伊朗应遵守国际义务,不应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发展核武器。6月25日,伊朗国家电视台宣布德黑兰市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伊朗大选中获胜。美国务院表示,伊朗选举结果表明,伊朗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民主自由”潮流不一致。美对伊朗是否能满足其人民的正当要求及国际社会的关切仍持怀疑态度。6月27日,美总统布什称,美不能接受伊朗研制或发展核武器,希英、法、德等国继续与伊朗谈判。8月5日,英、法、德三国向伊朗递交了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长期协议框架”。美国务院称,美支持该框架及欧盟三国的外交努力,呼吁伊朗积极考虑此框架。8月8日,伊朗宣布恢复伊斯法罕核设施内的铀转化活动,但表示伊朗暂时不会重启铀浓缩活动,愿与欧盟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美国务院称,美将继续与欧盟合作以使伊朗核问题回到正轨。8月10日,伊朗开始拆除伊斯法罕的核设施生产部件上的封条,铀转换设施可完全运转。伊核能项目最敏感部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封条没有被拆除。美国务院当日称,美正努力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促成最广泛的共识,希伊朗核问题特别会议能“向伊朗发出强烈信号”。8月11日,IAEA特别理事会以协商一致方式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决议,对伊朗重启铀转化活动深表关切,敦促伊朗重新全面恢复暂停所有铀浓缩相关活动。美总统布什称,决议迈出了积极的第一步。美将与欧盟三国合作,使伊朗认识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即伊不应拥有发展核武器的手段和资金。9月13日,美总统布什称,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美将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12月19日,布什在年终记者会上就伊朗核问题表示,伊朗拥有制造核武的能力不符合世界的利益,但目前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仍是最佳选择。         2005年,美叙关系依旧紧张。1月12日,美国务院就俄罗斯可能向叙出售SS-26型“伊斯坎德尔”导弹称,美反对俄向叙利亚出售武器。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贝鲁特爆炸事件中身亡。美次日公开指责叙与哈里里被害有牵连,并宣布召回美驻叙大使,称叙是黎政局动荡的根源和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呼吁叙军队撤出黎巴嫩。2月17日,美总统布什呼吁叙利亚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从黎巴嫩撤军,允许黎议会自由选举。美国务卿赖斯表示美无意孤立叙,但希叙采取负责态度,配合有关哈里里遭暗杀的调查,停止支持恐怖主义。10月20日,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主席梅利斯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调查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叙、黎军情、安全高官卷入哈遇害案。美总统布什次日表示,该报告强烈暗示,对哈里里的暗杀有政治动机,如无叙的参与根本不可能发生。布什并敦促联合国认真对待该报告并尽快采取行动。         美继续发展同其他中东国家的关系。3月13至14日,美国─阿曼自贸协定首轮谈判在马斯喀特举行。10月,双方结束全部谈判。2006年1月,布什正式签署美国与阿曼自贸协定。3月14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美,会见美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4月23至26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访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两国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美尊重沙特作为伊斯兰教发源地以及两圣地所在地的重要地位,不会将“美国模式”强加于沙;支持沙经济改革,争取在年内完成沙入世谈判;将继续在反恐问题上同沙保持密切合作,加强双方军事人员交流等。6月7至11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对美进行工作访问,会见了美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就土美关系以及“大中东计划”、塞浦路斯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等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6月30日至7月1日,科威特首相萨巴赫访美。布什在肯定科开放民主、妇女参政为中东地区的改革树立榜样的同时,要求科更多从经济上支持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现政权。11月13日,赖斯与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举行首轮战略对话。双方表示将加强在反恐、伊拉克、巴以等问题上的合作。          【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对拉美重视回升,力图巩固其传统影响。2月,美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2020年的拉丁美洲》报告,预测拉美今后15年发展,称其“光明”、“黑暗”共存,“民主”、宏观经济政策将更成熟,但仍会受社会问题困扰;美将继续在西半球发挥领导作用。3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阿根廷、巴西和危地马拉。4月,美国务卿赖斯访问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和萨尔瓦多,力图修补美拉裂痕,强化美拉安全关系,加快美洲自贸区谈判进程。5月,美与巴拉圭签署了联合军演、巴予美军豁免权的协议。6月,第35届美洲国家组织大会在美佛罗里达州召开,美总统布什与会并发言。美在会上提议将“分享民主成果”作为大会主题,就修改《民主宪章》、建立民主监督和评估机制与其他成员国进行讨论。8月,拉姆斯菲尔德访问巴拉圭和秘鲁,就建立美巴战略关系、加强军事合作达成一致;秘鲁总统托莱多与拉会晤,承诺加强缉毒合作。11月,美总统布什出席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随后访问巴西和巴拿马两国,这是布什任总统以来首次访问南美,但未能推动拉美各国就继续进行美洲自贸区谈判达成一致,布什访问还遭到南美民众抗议。12月,美与秘鲁完成自贸谈判。         美对古巴加大施压。1月,美候任国务卿赖斯在参院听证会上对古进行了严厉抨击。2月底,美发表国别人权报告,指责古“多次侵犯人权”。3月,美对古从美购买食品和农产品进行限制。4月,在第60届联大上,美抛出反古提案,并推动该提案获得通过。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2005年,美对非洲关注持续上升。1月,美对苏丹政府和苏丹人民解放军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表示欢迎。2月,美总统布什致信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称对美利关系进展感到满意,再次对利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表示赞赏。4月,美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在出席奥斯陆苏丹问题国际会议后访苏,向苏政府表达美对达尔富尔问题的关切。5月,美总统布什会见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对尼在帮助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和在平息利比里亚内战中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赏。6月3日,佐立克再次访问苏丹,敦促苏政府执行南北和平协议,尽早实现达区和平。同月,美宣布将向非提供价值近7亿美元的援助。同月13日,布什会见访美的博茨瓦纳、加纳、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和尼日尔五国总统,表示美将扩大对非贸易,帮助非洲减少饥饿、债务和抵御艾滋病。7月6日,佐立克第三次访苏,参加苏丹民族团结政府成立仪式。同月,美国务卿赖斯访问苏丹,与总统巴希尔、第一副总统加朗会见,与外长伊斯梅尔会谈,称苏政府在人道事务上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美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阿布贾谈判。8月,美国会参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卢格访问利比亚。10月,美国会众院成立跨党派的“苏丹小组”。 发起人之一、共和党众议员沃尔夫表示,成立该小组目的是“为讨论并推进美对苏丹政策提供一个论坛”。11月初,美在苏丹政府第一副总统基尔访美期间,宣布将美单方面对苏实行的制裁延长一年。11月,佐立克第四次访问苏丹,为第七轮阿布贾谈判作准备。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成立日期】  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宗旨】  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劳务在缔约国间的流通;改善自由贸易区内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加各成员国境内的投资机会;在各成员国境内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有效程序以确保协定的履行和争端的解决;建立机制,扩展和加强协定利益。         【成员】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组织机构】  (1)自由贸易委员会。由三个成员国的内阁级代表组成,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央机构,统管协定的实施和争端的解决,监督各工作小组、委员会和其它附属机构的工作。(2)协调员。由分别来自三国的三位高级贸易官员构成,负责协定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3)秘书处。负责根据协定相关条款解决争端。(4)另设30多个工作小组、委员会及附属机构。         【主要活动】  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署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决定在自1994年1月1日协定生效之日起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建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1994年12月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美关于用10年时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倡议。1995年2月,由美、墨两国政府出资的北美开发银行开始营业。1996年11月,加同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智未来加入NAFTA构建桥梁。1998年4月,经美、加推动,第二届美洲国家首脑峰会通过《圣地亚哥宣言》,宣布启动关于建立FTAA的谈判。2001年4月22日,美总统布什、加总理克雷蒂安、墨总统福克斯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要继续推进实施NAFTA,保证北美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1月,美洲国家领导人特别峰会通过了2005年内完成FTAA谈判的时间表。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内基本实现零关税。据美贸易代表办公室统计,2005年区内贸易总额为8100亿美元。     国旗:星条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7道红条,6道白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9排横列着50颗白色五角星。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代表纯洁和清白,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13道宽条代表最早发动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50颗五角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的州数。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合众国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后的第二年7月4日执行。至今国旗上已增至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每年6月14日为“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在这一天,美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合众国的热爱。     国徽:主体为一只胸前带有盾形图案的白头海雕(秃鹰)。白头海雕是美国的国鸟,它是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的象征。盾面上半部为蓝色横长方形,下半部为红、白相间的竖条,其寓意同国旗。鹰之上的顶冠象征在世界的主权国家中又诞生一个新的独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顶冠内有13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最初的13个州。鹰的两爪分别抓着橄榄枝和箭,象征和平和武力。鹰嘴叼着的黄色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合众为一”,意为美利坚合众国由很多州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国歌:《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译《星条旗》歌),歌词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在英美战争时,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曲谱是“进行曲之王”苏萨的著名代表作。《星条旗永不落》于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     国花:玫瑰花,象征着美丽、芬芳、热忱和爱情。1985年经参议院通过定为国花。     国石:蓝宝石       国鸟:白头海雕(秃鹰)。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确定国鸟的国家。白头雕最早出现于美国的旗帜上是在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并决定新生的美国必须有一个特殊的国徽。1782年6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北美洲特有的白头海雕作为美国的国鸟,并把这种鸟作为国徽图案的主体。白头雕外观美丽、性情凶猛,头上有丰满的羽毛,它的最大特点是两头白,即白头白尾。它代表着勇猛、力量和胜利。       国名释义: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U.S.A.)。美国因洲名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 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汉译不同,前者指全美洲,后者指美国。     美国的绰号叫“山姆大叔” 。传说1812年英美战争期间,美国纽约特罗伊城商人山姆·威尔逊(1766.9.13--1854.7.31)在供应军队牛肉的桶上写有“u.s.”,表示这是美国的财产。这恰与他的昵称“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缩写 ("u.s.") 相同,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带有 "u.s."标记的物资都是“山姆大叔”的。后来,“山姆大叔”就逐渐成了美国的绰号。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漫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头戴星条高帽、蓄着山羊胡须的白发瘦高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     国庆日: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国家政要:美国43任(第55届)总统乔治·沃克·布什,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2004年11月再次当选;副总统切尼,2004年11月再次当选;国务卿赖斯,2005年1月宣誓就职;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2006年12月任职;众议院议长南希· 佩洛西,2007年1月正式就职;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2006年7月就职;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05年9月宣誓就职。 前副总统戈尔历任总统 HYPERLINK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xinsrc_5a969338194a11d6abfd00b0d03f0b06.jpg" \t "_blank"       自然地理: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和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左图为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上“美国最南端的位置”标志)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人口约55万 。  HYPERLINK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xinsrc_34b45b05e59c11d6b5d400b0d03f0b06.jpg" \t "_blank"     人口:3亿(2006年10月17日)。白人占75%,拉美裔占12.5%,黑人占12.3%,亚裔占3.6%,华人约243万,占0.9%,多已入美国籍(2000年美人口普查数据)。美国黑人、拉美裔和亚裔等少数族裔总人口已达到1.007亿人(截至2006年7月)。通用英语。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犹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10%。   美国参议院通过将英语定为国语的议案  世界寿命排行美国名次大跌     简史: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移民。英国后来居上,到1773年,英国已建立了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812年后完全摆脱英国统治。1860年反对黑奴制度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1862年9月宣布《解放黑奴宣言》后,南部奴隶主发动叛乱,爆发了南北战争。1865年,战争以北方获胜而结束,从而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开始对外扩张。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大增。  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行政区划:分十大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中央地区、中大西洋地区、西南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地区、高山地区、东南地区、太平洋沿岸地区、大湖地区和阿拉斯加与夏威夷。共有50个州和首都所在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有3042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自由联邦和北马里亚纳;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等。50个州的名称为:亚拉巴马、阿拉斯加、亚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夏威夷、爱达荷、伊利诺伊、印第安纳、艾奥瓦、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缅因、马里兰、马萨诸塞、密歇根、明尼苏达、密西西比、密苏里、蒙大拿、内布拉斯加、内华达、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北卡罗来纳、北达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马、俄勒冈、宾夕法尼亚、罗得岛、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田纳西、得克萨斯、犹他、佛蒙特、弗吉尼亚、华盛顿、西弗吉尼亚、威斯康星、怀俄明>>>     主要城市: 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纽约市(纽约州)、芝加哥市(伊利诺伊州)、洛杉矶市(加利福尼亚州)、费城(宾夕法尼亚州)、休斯敦市(得克萨斯州)、底特律市(密歇根州)、达拉斯市 (得克萨斯州)、巴尔的摩市 (马里兰州)、菲尼克斯市(亚利桑那州)、圣弗朗西斯科(即旧金山市 ,加利福尼亚州)、克利夫兰市 (俄亥俄州)、波士顿市 (马萨诸塞州)、新奥尔良市(路易斯安那州)、西雅图市 (华盛顿州)、丹佛市 (科罗拉多州)、圣路易斯市(密苏里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州)、火奴鲁鲁(即檀香山,夏威夷州)、布法罗市 (纽约州)、盐湖城(犹他州)、朱诺市(阿拉斯加州)。  夏威夷珍珠港     文化与自然遗产: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佛罗里达州)、大雾山国家公园(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州)、克卢恩和兰格尔—圣伊莱亚斯诸公园(加拿大育空/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马默斯洞穴国家公园(肯塔基州中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华盛顿州西北部)、霍德伍德公园(加利福尼亚州西北海岸)、黄石国家公园(怀俄明/蒙大拿/爱达荷三州交界处)、独立大厅(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内)、弗德台地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州西南部)、卡霍基亚墩群遗址(伊利诺伊州)、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州中西部)、自由女神像 (纽约哈得孙河口的自由岛上)、纳塞米蒂国家公园(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查科国家历史公园(新墨西哥州西北部)、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州,前者为杰弗逊故居)、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夏威夷州、夏威夷岛东南)。     政治: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 2002年1月21日,许多民众到 非洲裔美国人内战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纪念人民权领袖 马丁·路德·金诞辰73周年 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美国参议院通过情报机构改革法案      2000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国的西部“白宫”——克劳福德牧场 五角大楼建造背后的秘密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     政党: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1)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以后,曾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执政。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该党候选人的选民即为其党员。(2)民主党:其前身是1792年杰斐逊创立的民主共和党,建党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西部农业企业家和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初,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自称国民共和党,后来改称辉格党。以杰克逊为代表的一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19世纪50年代末,民主党发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党人参与组建反奴隶制的共和党。1861至1885年民主党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该党执政16年,先后由克利夫兰、威尔逊出任总统。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先后当选总统执政。民主党党员是大选中投其候选人票的选民。(3)其他政党有绿党和改革党等。 纽约金融街区铜牛塑像     经济: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有较为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物有铜、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锌、铝、铋等。战略矿物资源钛、锰、钴、铬等主要靠进口。已探明煤储量35966亿吨。已探明原油储量270亿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5603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44亿亩,覆盖率达33%。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值占世界首位。汽车工业和建筑业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近年来,在信息、生物等领域科技进步推动下,美国产业转型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进取。主要的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均占世界领先地位。粮食总产量占世界的1/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国。美前五大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国和中国。美前五大进口市场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9952亿美元(按2004年当年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610美元((按2004年当年价格计算)。 微软公司  波音公司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养老机制     军事: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控制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统领导,成员有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参联会主席作为军事顾问、中情局长作为情报顾问列席。国防部是总统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参联会既是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咨询机构,又是向各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联会和三军参谋部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并具体实施作战指挥。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加快建立由核与非核进攻性打击系统、导弹防御系统和能迅速应付恐怖威胁的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组合。美军曾在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间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73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废除义务兵役制后,美军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至今。    美国防军事力量全面解析   美国会通过2007财年国防拨款法案  五大军种组成联合部队保卫华盛顿安全     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美军现役部队人数约14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陆军分为10个战斗师和4个独立旅及装甲骑兵团;海军编制为5个舰队,共12个航母战斗群、12个两栖戒备大队、57艘攻击潜艇、116艘战舰和10个舰载机联队;空军编制为20个飞行联队(每个联队约72架战机);海军陆战队编制为3个师和3个勤务支援大队,装备3个飞行联队(约21个中队)。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约为28.78万人。美国的海外的军事基地大致划分为欧洲、亚太与印度洋、中东与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战略区。2004年8月,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将在未来的10年内把驻欧洲和亚洲的军队削减6万至7万人 。2007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为了“反恐战争”的需要,他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美军现役部队的人数增加9.2万人 。美军在全球设有五大战区司令部,分别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分别负责全球几大区域的事务。2007年2月,布什总统批准军方关于组建一个专门负责非洲事务的司令部的计划 。  美国核武器 美军太平洋总部、关岛基地  西点军校:“美国将军的摇篮”     教育: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多数州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多数州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各州学制不一,大部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著名高等学府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图集)、加州理工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杜克大学等。   近年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     新闻出版:美国报业系统庞大,2004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十家英文日报如下:《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芝加哥论坛报》、《每日新闻》和《休斯敦纪事》。美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报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美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报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1893年成为联营公司,1990年总部迁至纽约。美国有电视1000多家,其中商业电视约960家,教育电视台约320家;有线电视网7900余家。全国共有广播电台8807家,对外广播电台19家。最大的两家对外广播机构为美国之音和美军广播电视网,均属官方电台。美国最大的全国性广播网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和福克斯电视台(FOX)等。  美国华文媒体应势而起     外交:美国重视稳定与世界上各主要力量的关系,加强同欧、日在政治、安全上的协调与合作。       近几年美俄首脑重要会晤  美国与伊朗关系回顾 尼克松访华时赠给毛泽东的瓷塑 《和平之鸟》     与中国关系:1972年2月,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1975年12月,福特总统访问中国。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经过历时半年多的外交谈判,美国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断交、撤军和废约”三原则,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访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作出了分步骤直至最后解决的规定。这一公报连同《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一起,即通常所称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中美关系的基础。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访问中国,他是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1985年7月,李先念主席访问美国。1989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问中国。1993年11月19日,江泽民主席在西雅图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会晤。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999年4月6日至14日,朱镕基总理访美。2001年10月,布什总统来中国上海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2月21至22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02年10月22日至25日,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9月,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看法。两国元首表示将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2005年11月19日至21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访问。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  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研讨会主办方联合声明 大家好!�我是布希。 PAGE 44
本文档为【英国议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