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

举报
开通vip

语文文言文文言阅读及诗词积累(18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8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语文文言文
文言阅读及诗词积累(18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8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为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二)古诗词积累(6分)   9.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6空作答)。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二章》)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5)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心情的名句是: , 。   (6)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却流露着淡淡忧伤之感。   加试卷(60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三)(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2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有一老父衣粗衣( ) 能谤讥于市朝(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 2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 2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 2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隆中对 陈 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钩画了了 了了:结束,完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罔不因势象形 B. 中轩敞者为舱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士卒多为用者 C. 而竖其左膝 D. 则题名其上 学而不思则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 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 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第Ⅱ卷(其他类题型共82分) 三、翻译、默写(10分) 7.把I卷文言文阅读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分) 译文: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分) 译文: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 答: 第二卷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II卷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8. 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6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4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使人属孟尝君 属: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 市:买 C.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责怪 D.狗马实外厩 实:充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3分) 译文: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3分) 译文: 5.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分) 译文: (2) 甚矣,汝之不惠! (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 (任选四句填写)(4分) (1) ,可以为师也。《〈论语〉十则》 (2) 蝉则千转不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3) 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除州西涧》) (5) ? 满眼风光北固楼。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9.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 (任选一题)(2 分) (1)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样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2) 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引来不少文人的咏叹 , 这里有杜甫“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的苍凉,又有孟浩然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阔,范仲淹也因其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发出了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二、文言文阅读 (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A. 而又行以逆道 道: 道理 B. 宜以时抑制 宜: 应该 C.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 拜访 D. 终亡火患 亡: 通“无”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 答:
本文档为【语文文言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89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