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

举报
开通vip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国际油价屡创新高,面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石油危机,美俄日等主要强国围绕石油资源展开激烈角逐。从传统的中东产油区到中亚-里海的新兴油田,从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到南部非洲,石油争夺日益火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国际油价急剧攀升,并伴随着频繁的波动。而原油价格的高涨,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因此引起国际社会和世界石油领域对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争议和思考,包括供需平衡、供应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替代能源、石油金融化、石油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对话和合作等等。 世界石...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
国际油价屡创新高,面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石油危机,美俄日等主要强国围绕石油资源展开激烈角逐。从传统的中东产油区到中亚-里海的新兴油田,从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到南部非洲,石油争夺日益火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国际油价急剧攀升,并伴随着频繁的波动。而原油价格的高涨,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因此引起国际社会和世界石油领域对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争议和思考,包括供需平衡、供应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替代能源、石油金融化、石油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对话和合作等等。 世界石油格局的重大变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均呈现了强化和巨大的变动趋势。   导致油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长过速超过预期,石油生产尤其是石油产品生产能力扩增受阻,石油供应存在“瓶颈”,投机基金等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石油期货市场操控交易制造“溢价”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结果。预计在未来可预测时期,其中有些因素将继续作用于世界石油市场。可以说,国际油价进入了高油价时期,廉价消费石油的时代不复存在,持续的高油价和高价位震荡成为主流。   在高油价的背景下,石油领域的竞争加剧,除了中东、北美等地区继续吸引投资外,里海、非洲西部、拉美、亚洲东部和南部及太平洋地区等,均成为国际石油公司投资、竞争的重要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同时输油气管线的建设和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另外,可持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念,正在为多数国家所接受,从而增加了一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难度。高油价还推动了消费国对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研发,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30%,受到鼓励的新能源发展潜力对石油产业构成了挑战。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变化的冲击下,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持续、剧烈的变动。它集中表现在供应格局和需求格局变化,即供应方增加,需求方也扩大了。同时,还要看到最不发达国家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潜力。这种变化,对世界各个国家都构成风险和挑战,包括供应风险和石油消费风险。世界石油格局处于变化、重组过程中,各国期盼建立公平、稳定、合理、有序的世界石油市场新体系。   各经济体的石油战略调整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和各地区都在积极调整石油和能源战略,以实现能源安全和保障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欧盟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方,注重石油供应保障和能源安全,它通过能源战略调整,加快实现能源一体化步伐:一是内部整合,建立地区集体能源安全系统,二是扩大能源安全范围,建立并加强外部能源合作系统。   美国通过能源立法和实施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和保证在世界能源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强调,要采取措施,提高能效和扩大再生能源计划,包括增加核能及乙醇生产等替代手段,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俄罗斯确立了发展战略性资源产业的强国理念和能源战略: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拥有控制权,合理利用和保护油气资源,加大对油气产业投资,并在政府监控下,引进外国资金、允许私人经营、提倡国有为主私营为辅的混合型行业布局,实行油气出口多元化,特别强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部门体系。   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石油和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实行双边和多边、南北或南南合作行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交流等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各国和地区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的发展。   此外,国际石油和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促进本国、地区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近几年,国际能源论坛、世界石油大会等多边国际会议的召开,为双方在保障石油供应、实现能源安全、稳定国际油价等方面进行交流、对话,提供了多种平台和机会,促进了多方合作。今年4月21日~22日,国际能源论坛举办第十一届论坛会议,主张加强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对话,更好地应对各国共同面临的高油价、能源供应安全、环境问题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论坛声明强调,要建设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而这是各国政府和能源生产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此外,欧佩克、国际能源机构、欧盟等国际性组织机构,相互间,以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之间,建立了常设双边合作工作组对话机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在石油和能源领域的协调合作行动。   中东产油国调整石油战略   面对发生重大变化并正进入能源多元化新阶段的世界石油市场挑战,中东各产油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石油发展战略调整,其实施调整的指导方针基于如下几点原则和理念:   第一,对有限的石油资源的开发应该兼顾其他国家和全球的需要以及本国的需要;第二,极其敏感的石油价格过度上涨或下跌对世界经济都是极大的破坏;第三,应该建立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更具建设性的相互依靠关系而减少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第四,从长期趋势来看,产油国不能只依靠石油出口,而要利用它的比较优势,发挥石油天然气的潜在作用,同时要发展国内的石油企业,即通过发展石油下游产业为整个石油产业链增加价值,并带来其他经济社会效益。   在这些原则和理念下,近几年中东在加快石油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本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投入。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推动和加强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消费国的对话、磋商、合作,成为中东产油国石油战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石油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具体动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建立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交流观点、协调立场、缩小分歧,争取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石油市场秩序。中东产油国参与的欧佩克分别与国际能源机构、欧盟、世界石油大会、俄罗斯、中国等组织和国家建立了双边定期对话机制,以及合作框架。   尤其要指出是的沙特阿拉伯的转变。沙特阿拉伯从单纯“世界市场机动石油供应商”走向推动全方位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不仅依靠其稳定增长的石油生产能力,在世界市场扩大石油供应量,同时,它更强调石油市场关系非政治化,致力于加强与其他产油国合作,以及积极推动世界产油国和消费国间的对话与协调。2000年沙特主持了第7届国际能源论坛会议,并于2004年推动该论坛秘书处成立和在其首都投资建立了秘书处办公楼。今年6月22日沙特召集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对话会,是另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是加强地区合作,共同探索建立供应安全和需求安全的国际石油市场。2005年1月和2007年5月,亚洲近20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伊朗、卡塔尔、阿曼等中东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先后举办了两届“亚洲能源部长圆桌会议”,各国能源官员,以及国际能源机构、欧佩克组织和国际能源论坛的代表在两次会议上,讨论了亚洲能源未来和石油与天然气贸易,如何加强东西亚在能源和经济方面的互相依存,以及未来在开发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就加强本地区在油气领域的协调合作和相互投资、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共同安全等达成共识。   第三,是推动石油资源数据和信息的国际交流合作。中东产油国,为纠正石油统计信息领域混乱、不规范的致命缺陷,参与由联合国等六个国际组织合作举行的石油信息共享行动,从规范石油数据统计方法、协调性、准确性、适时性、可用性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建立透明、规范、准确、及时的能源统计数据体系、模式和“世界石油数据库”采取积极行动。   重心向亚洲倾斜   中东产油国的石油战略调整的另一个表现是,在保持与传统的石油供应和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基础上,中东产油国将其对外能源合作的重心向亚洲倾斜,更加关注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制定新石油战略,增加对亚洲国家的石油供应和加速在亚洲的合作。科威特与韩国签署了长期原油销售合同,以取代过去的年度售油合同方式;沙特等国准备通过购买加油站、炼厂及相关设施等方式向亚洲国家投资,建立其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   中东产油国重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需求,尤其是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加快在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变动中的重要作用。中东产油国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在增加能源资源供应方面,还扩大到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合作、共同投资发展双方的石油下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石油资源数据和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以及建立地区石油对话与合作机制、协调立场和观点,共同面对世界石油难题等。   比如沙特阿拉伯,2004年沙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个国家(俄罗斯、中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允许这些公司到沙特境内勘探和生产天然气。此外,沙特与韩国、菲律宾、中国等亚洲国家,以及美国、希腊,在海外建立了合资企业,将原油运输到这些国家,由设在这些国家的合资企业负责提炼加工,然后在当地市场销售,实现互利互惠。 一、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自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来, 中国石油消费量以每年5.77%的速度增加。中国在1993 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 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 2004 年进口原油约1.2 亿吨, 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高达40%。 一方面, 我国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 产量增加有限。中国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为33 亿吨, 排名世界第11 位, 这也意味着, 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 中国目前的石油储量仅够维持20 年左右。东部的老油田由于开采时间比较长, 产油质量不断下降, 采油成本不断上升, 产量很难维持。而西部新开发的油田由于开采周期比较长, 开采环境比较恶劣, 产量还不能与东部油田相比。 另一方面, 中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势头增长迅猛。根据相关预测, 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在未来10 年将按10% 的速度增长, 至2010 年将达1.5 亿吨, 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3 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因此, 中国的石油现状和未来发展并不乐观, 我们也注意到中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的石油竞争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包括此次对“尤尼科”的收购。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所采取的石油战略中存在着不足。 二、中国石油战略的不足和缺陷 1、中国过分依赖中东石油资源 众所周知, 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地区,据权威数据统计, 截止2003 年底, 世界已探明剩余石油储量为1734 亿吨, 其中中东995.6 亿吨, 约占57.4%。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 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 预计今后20 年世界新增石油储量的约70%将来自中东地区。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也主要分布在该地区。2003 年中国进口原油中, 中东原油所占比例将达95%, 而这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谋求控制和支配的地区。同时, 美国已将遏制中国的崛起作为美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 而一旦控制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就扼住了中国的咽喉。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 将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 2、中国被排斥在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控制的石油核心资源之外 在世界石油格局中, 美国等西方大国已控制了60% 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反观中国, 在激烈的石油竞争中, 中国公司尚未触及到海外采油的核心项目。中国公司投资的石油项目, 大多是老油田, 多数处于敏感地区, 政治风险比较大, 开采收益却并不高。而相对风险比较小, 利润比较丰富的项目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 即如今之“尤尼科”事件。 3、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 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 就已经着手建立了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就拿美国为例,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在最高的1994 年, 达5.92 亿桶, 可供应82 天。而中国的石油储备仅能满足国内一周的需求, 而且2/3 的进口量来自中东地区。如果我国没有一个以石油战略储备为中心的完整的 风险防范 人力资源法律风险企业筹资风险及防范外贸企业发展现状教学事故的防范和处理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体系, 一旦石油供应中断, 中国将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 4、中国面对的石油进口价格过高, 对石油定价缺乏发言权 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 却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在国际石油市场上, 中国还只是石油价格的接受者, 而不是制定者, 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5、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存在着安全隐患 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 运输基本上通过海路, 从印度洋国过马六甲海峡经南中国海到达。中国进口石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 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石油运输的生命线, 而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适应远洋作战的海空军力量, 一旦发生战争, 中国的石油运输将面临“马六甲之痛”。 二、 石油安全策略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完善国家石油安全防御体系,是寻求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实现途径: 一、开源节流——节能降耗,提高能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从中国能源角度来看,中国能源效率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污染重。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仅占到世界的4%,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多。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里,把节约优先摆在了首位,充分说明中国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不断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导向。《规划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到2010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能降耗效益型发展之路是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最有效手段。节能降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就节能措施而言,包括如下几点:(1)技术进步;(2)结构调整;(3)信息化;(4)节能管理;(5)建立科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体系。 二、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积极开展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   中国石油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加大,中国未来的石油供应更加依赖国际合作,应该把石油安全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安全战略和地缘战略、外交战略中。   构建多元化进口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进口合作来源过于集中。石油进口合作运输路线单一,运输风险大。估计到2020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占比将达80%。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缺乏保障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将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不间断性相对脆弱。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要求,中国必须致力于建立石油进口多元化供应体系。   实施“走出去”战略,掌握更多石油资源,是多数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中国油气安全供应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还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投资。到2004年底,中国各石油公司的海外业务已经扩展到20多个国家,参与了40多个石油投资项目。 我国应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 采取“北连, 南下,东扩, 西进”的石油战略, 建立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给源。 北连: 即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俄罗斯石油占全球储量的5%, 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 , 2002 年更是成为世界石油生产第一大国, 出口量列第二位。2001 年两国协议计划建设“安大线”。但是, 2003 年日本提出“安纳线”,“安大线”计划搁浅。最终,俄罗斯选择了“泰纳线”, 其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能力为每年输送石油8000 万吨,其中3000 万吨通过支线输往中国。俄罗斯能够大大降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 西进: 即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积极参与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据美国能源部估算, 里海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 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3%。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石油管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 年完成, 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 南下: 即进一步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 同时大力参与开发非洲的石油资源。中石化2004 年与伊朗就价值700 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达成协议, 参与开发伊朗最大的陆上油田亚达瓦兰油田。2004 年春, 中石油与埃及石油部签署了埃及南部三块石油勘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阿尔及利亚也允许中石油在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田。2003 年中国共从非洲进口原油2218 万吨, 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4%。 东扩: 即进一步开发东海石油资源。中国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对东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春晓”、“天外天”等四个海上石油气田或已进入试开采阶段或即将进入。 三、保卫海上通道安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合法地获取世界石油资源。从长考虑,应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从国外大量获取石油资源势必增大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石油安全危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决策融入国际社会,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要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弃对立,求统一,以科学发展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共求发展。   对于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那条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对此忧心忡忡者甚多,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能源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构建国际化战略的框架下,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石油供应的关键应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时代变了,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思维方式也应跟着变。不能一提海上石油运输,就滑入“受攻击、受威胁”的窠臼中,而应多想想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求取双赢佳果。 应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运输线路, 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 除了上面提到的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外, 人们现在讨论最多的是克拉克地峡运河和中缅石油管道问题。两者互有利弊。克拉克地峡如修通运河, 船只可直接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 可以缩短近千公里的路程。 但其主要问题是工程浩大, 需中日泰三国合作, 地峡南部长期存在分离势力, 影响运河的安全。而中缅石油通道是从缅甸的实兑港通过输油管线经曼德勒瑞丽到达昆明。其主要问题是缅甸政局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同时建设从云南向其他省市输油的线路, 费用比较昂贵。 四、建立健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如应对大规模减少或中断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目前为止,世界上进行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在亚洲,仅有日本、韩国两个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拥有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1天和127天。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起至少维持各自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由于尚没有战略性储备库存,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   中国正在积极努力的加入拥有战略石油库存国的行列。发改委已经成立了战略储备办公室。中国的战略储备体系仍在建造之中。华东地区镇海的储备基地将成为第一批投入使用的油库。此外,在2005年底中国已经拥有了7330万桶的商业石油库存,相当于21日的供应量(基于去年的表观消费量12.4亿桶)。但是截止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不健全,应对进口石油中断能力和抵御市场变动能力极其微弱,不能有效保证石油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市场价格。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虽然不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全部,但是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从石油战略储备着手,分散购油风险,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步伐,选择在适当时机储备石油,建立预警机制,保证石油短缺时期的供应,提高供应保障程度。 五、 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尽快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发言权。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表明,中国2003年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中国的原油消费量2004年超过2.9亿吨,2005年约为3.2亿吨,06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3.28亿吨,到202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量约5亿吨,其中需通过进口解决的比例将超过50%。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中国的这个“强大优势”非但没有提升在国际原油价格上的话语权,中国在石油定价的权益上还不到0.1%。   中国因不掌握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剧烈波动,蒙受巨大损失。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5年仅在重点监测的42种资源能源类产品中,中国就多付了300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多支付了168亿美元,成品油进口多付了23亿美元。为了争取更多定价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石油期货;(2)寻求与大国之间的合作;(3)提高国内企业自身素质。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交易法规, 规范石油期货交易的行为; 加速培养熟悉石油期货交易的人才; 国家重点培育一两个权威性的石油期货交易所, 并加速其与国际的接轨, 从而在石油价格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六、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   中国的石油资源条件不理想,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有限,产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的增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潜开采,只能加快石油资源耗尽的步伐。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石油安全考虑,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油田等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含水率高达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67%。东部产区产量逐年递减,西部产区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海上石油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仍比较低。   总之,中国新增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已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较大。有鉴于此,对于国内油气资源,应在不断加强勘探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加强勘探是为了不断增加新储量,计划开采则是为了有效保护本国资源。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来说,这才是长远之计。 七、积极发展替代能源   能源问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生活中关注率最高的问题,尤其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血液,除了对石油资源大力开源节流外,寻找替代能源也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能源市场上,石油的份额达到了30%,可再生能源只有2%,但风能、太阳能的份额目前正分别以每年30%、23%的速度递增,而化石燃料增速只有2%。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专家预计,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分别在25、35年内赶上天然气和石油的产量。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氢能等。   原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说明中国的能源开发潜力。他指出,中国可开发水电资源达4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此外,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三分之二国土面积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中国同时还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在今年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在农村进一步推广沼气。   马凯表示,中国政府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将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带来的后果及应对 中国的能源消费还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量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 从整体上讲还属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费强度很高,与现代集约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能源消费结构上讲,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基础的国家,煤炭消费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需不平衡。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在1994年有4008万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煤,到了2005年已经缺口16468万吨标准煤,成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给年限保守估计在60年左右。暂且不说煤炭的不利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采之不尽的。石油是工业的血脉,但是现在本国供给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大量依靠进口。二是结构不合理。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受到本国因素的影响,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三是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危机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性,主要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缺煤、缺电,超出了电网错峰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石油制品供应不足,国内部分城市柴油、汽油的品种调配经常出现断档现象;第三是政策性,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是决定能源生产、调度、运输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的高度垄断主宰了石油制品市场;最后,城乡能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用能水平增长较快,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中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形势十分严峻。从对人体健康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来看,能源环境主要有4个问题:大量燃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的生态破坏;居民燃煤和柴草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另外还有能源发展造成的水污染及固体废物的污染。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能源危机,其原因主要是: (一)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合理。以2004年为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为6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2%)。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必须以煤为主,但经济成长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品种供应不平衡,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O%并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石油供应,石油制品短缺将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能源生产的安全与运输制约常规能源的正常供应。究其原因,在高煤价的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投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三)环境负荷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四)能源消费问题不断增长,能源利用率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五)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过缓。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的开展运用等,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六)能源政策与宏观调控。从“九五”到“十一五”,我国的能源政策经历了数次调整,也使能源的利用问题逐步趋于完善。目前来讲,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效率的最根本途径。 四、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 国内地区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能耗总量巨大与使用效能低下并存的特点,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因此保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能、开发、节约”,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为主,并树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以保障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施煤炭清洁利用,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优化能源结构和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并不矛盾。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要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问题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看到中国今后几十年内燃煤发电以及其他的燃煤利用将仍然是煤炭的主要用途,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围绕煤炭的主要利用方面。目前煤炭供应过程和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可以立即行动而且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有明显实效的事情可做。如煤炭的筛选和洗选,更加合理的煤质管理和配送,型煤的利用,水煤浆利用等等都大有潜力。 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有可能作为远期技术储备,如果考虑以煤为原料提供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话,则必须全面分析评估其经济可行性,还要考虑全过程的环境影响。除此以外,还必须考虑能源系统的总体效率。与石油及天然气相比煤炭的气化和液化的能源系统效率要远很多。另一方面,越来越迫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限制因素,将使煤炭的使用逐渐受到碳排放的严重制约,这些因素在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和未来应用时必须充分予以考虑。 进入WTO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还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竞争力,但资源性的成本,包括土地的价格,特别是能源的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煤炭生产的成本由于安全性的考虑和环境的压力,有可能明显上升。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由于资源的分布和长距离输运,天然气的价格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中国可能还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在能源技术的平均水平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能源技术的进步,无疑将对中国的能源技术和能效水平起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这个技术水平差距的缩小,这种外部作用的效果将逐渐减弱。中国在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必须加强,以不断推动能效的持续提高。可以预见,如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将面临重大的能源挑战。除了采取政策、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之外,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二)开发“绿色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开发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的替代能源有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等。据今年7~8月份的美国《未来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计,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的30%。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老三样”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水电、核电要实施长期发展计划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人口而言十分有限。在未来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的比例将不断扩大。因此对发电能源结构要有长期的规划,避免临时和缺乏系统规划的选择。 首先要尽量利用水力资源。中国水力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很低,发展潜力巨大。水电项目可以很好的和防洪、抗旱、农业灌溉结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与煤炭生产、运输、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环境问题比较起来,水电是一种对环境和生态影响小得多的清洁能源。如果把水电的巨大综合社会经济效益考虑在内,发展水电的优越性就更加突出。“十五”规划提出的西电东送,为开发水电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应当加紧实施。 核电是一种可靠的清洁的能源,核电的安全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核废料的处理也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和燃煤电厂实际带来的环境和人身安全问题相比,核电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发展核电符合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方向。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确定核电发展的技术方向,实施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和国产化,使核电产业尽快达到经济规模,使核电的成本降下来。以实现核电发展的长期目标。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过去的重点放在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上,近年来,现代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其中,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规模市场,大型风力发电也有多处示范。但总的说来,商品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十分有限。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考虑农村发展的要求。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要持续几十年。不可能要求农民长期使用落后的传统可再生能源,也不可能让他们一下子跳越到比商品化了的石化能源还贵的现代可再生能源系统上去。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有效的技术和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因此必须在借鉴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同时,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这不仅对我国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可以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的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扩张势头还要保持许多年,为现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潜在的可观的市场。在推动现代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使其环境外部性能够反应到合理的电价体系中来;同时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进行大规模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 中国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结构的优质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气体和液体燃料的需求必然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使直接燃煤,特别是在众多的中小型锅炉和窑炉中直接烧煤难以为继。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方兴未艾。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的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 (五)设置环境影响底线。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能源战略的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既要考虑到如何在能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还要考虑在能源结构和效率方面如何适应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环保本身也是推动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当前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已经成为决定能源结构,从而决定能源成本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考虑将在今后逐步成为能源结构选择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对能效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特点,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内部化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在各个层次达成共识,形成法律、技术标准、执行监督的完整体系。在这方面进行各种政策干预和公众教育推动的余地很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应该在能源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环保的需要。能源基础设施庞大,使用期很长。能源系统一旦建成,改变起来不但成本很高,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在能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环境保护现在的要求,而且要充分预见今后的环境要求。把对环境污染的容量指标细化落实到地区、行业和具体项目,加强环境监察。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六)加强能源的宏观调控,提高国家对能源的控制能力。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优质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很大。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世界能源结构发展的趋势促使中国必须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问题。优化能源结构,中国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制定促进优质能源进口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发展战略,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建立节能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节能资金是有效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加强政府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加强对培育节能的资金投入,并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等途径获取节能融资
本文档为【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31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