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考研教育学重点论述题

考试考研教育学重点论述题

举报
开通vip

考试考研教育学重点论述题 第一章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2)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

考试考研教育学重点论述题
第一章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2)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4)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孔子教学思想理念对自己的启发,可以结合孔子言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 2.《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并谈谈其中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 (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教育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4)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结合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来谈谈《学记》中的教师观、教育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对我们教育改革的启示。 3.凯洛夫《教育学》的优缺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加以改进和灵活运用。 答: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优点: (1)重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论述如何在坚持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精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形势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4.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试举一两个具体的事例,谈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进或改造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砾性批判。 ②反对灌输,主张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得到发展。 ③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杜威某些观点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或者给予的思索。 论述题 第二章 1.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答: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有三个方面需要明显改变:认知上有重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人事上有重功名的取向,道德上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和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忠孝”、“服从”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第 三章 1.概括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 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 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方面。互补性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 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怎样理解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有老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要接受检查。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有意识地去规范学校的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与表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第四章 1.论述体、智、德、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同时,“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的关系。 (2)从实践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身心产生多方面的响。“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 透的特征。 (3)在“五育”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于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教育。 (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 五章 1.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答:(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一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 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过分强调教育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_实际上是削弱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 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 个性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 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比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次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3.怎样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初中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的、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但从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有较之于学生的明显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没有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老师,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未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互动的。从教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第 六章 1.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优缺点有哪些? 答: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1)分科设置;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 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课程的缺点: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001年6月,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的变化有哪些?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我国的课程计划是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分段编写的。1986年之后,高中课程计划单独编写,小学及初中(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则统一编写。 (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是: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 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在这方面,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生个性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 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②强调加强基础。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第七章 3.试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卜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 答:(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 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机械一模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 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 5.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在: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对学生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6.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2)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3)教师要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7.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8.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 答:这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9.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学生主动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 (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 (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参与学习,既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 10.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出对哪些问题的关注? 答:(1)选择性学习。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上较强的选择性。一是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具有捕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三是对大量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屡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 (2)参与性学习。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三是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3)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能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第 八章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 (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 2、试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答: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还应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以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它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 (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3)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四,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 (4)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下一个课题或单元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3.何谓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贯彻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 (4)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 教学评价的原则有: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整体性原则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二是把握主次,分清轻重;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4)指导性原则 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论述题 九 1.简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答:从联系来说: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从区别来说: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 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 答:(1)教学不仅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种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4.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 (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入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6.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答:(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要首先尊重儿童,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2)集体教育的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3)劳动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 (4)纪律教育的思想。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要正确使用惩罚和奖励。 7.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 答:(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8.论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专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 (1)道德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 (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相连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培养宗教感情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就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9.阐述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1)关于模仿学习,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2)关于抗拒诱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3)关于言行一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0.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 答: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 第十章 2.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如何管理班级? 答:(1)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 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这里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措施。 (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和班级组织管理 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 第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 第四,班主任应及时把握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 PAGE 4
本文档为【考试考研教育学重点论述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04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