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

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

举报
开通vip

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 作者:赵浩军 海南琼州学院04中文本(1)班 摘  要: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民俗也是民间生活中体现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民俗学及民俗内容出现。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我们就经常看到他对民俗的深切关注,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对这块土地有着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

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
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 作者:赵浩军 海南琼州学院04中文本(1)班 摘  要: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民俗也是民间生活中体现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民俗学及民俗内容出现。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我们就经常看到他对民俗的深切关注,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对这块土地有着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拜者和宣扬者。 关键词:贾平凹 文学创作 秦地民俗   民俗,也可叫风俗,就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1]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秦地(陕西),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秦地,版图上的陕西,北为黄土高原,中为八百里秦川(关中),南为群山峻岭(陕南),所谓的秦地(陕西)民俗,即就指这三地的民俗。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是陕西籍作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作品大多以描绘家乡地方特质而立名于文坛,他以家乡(陕西)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背景,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巨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形态、个人命运的变迁。当然,笔者在这里探讨的只是贾平凹作品中的民情风俗,贾平凹就是把民情风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关怀对象,通过民俗去构建自己的文学殿堂,去表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文艺对民俗的功用不容忽视,它为后人窥探与研究一个地区、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敞开了一扇别致的窗扉。而在贾平凹,以文学去描绘“黄土地”(陕西)的风土人情,开掘“民俗”这座文化的宝库。贾平凹在《四月二十日寄蔡翔书》中说:“如果能进一步到民间去,以山川河流、节气时令、婚娶丧嫁、庆生送终、饮食起用、山歌俗俚、五行八卦、巫神奠祀、美术舞蹈等等等等作一番考察,获得的印象将更丰富和深刻。”[2]而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民俗的关怀。 一 贾平凹著作颇丰,尤其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属于精品的作品不在少数,我阅读后发现,民俗民情的描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比比皆是。当然,因为材料有限,有些作品我并没有拜读,但通过对他作品的整体认识,结合民俗学知识,将其主要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项加以概括和分类。 在这里,笔者结合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实际,着重于从口头语言民俗、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和物质民俗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口头语言民俗 口头民俗是指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可分为叙事民俗、俗语民俗、和音韵民俗三类,具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俗语词、谜语、绕口令、咒语、民歌、民谣、故事歌、游戏歌谣、民间音乐等。[3] (1)叙事民俗 在《月迹》和《对月》中,出现了月亮的神话故事,分别是嫦娥、玉兔的故事和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这是汉民族流传极为广泛的神话故事。 奈何桥的传说:“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阴间了么,奈何桥足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出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秦腔》小说)这是二婶对夏风说的关于奈何桥的传说,虽然迷信味浓,却广为流传。 另外,还有《高老庄》中葫芦头的由来,讲的是药王孙思邈赠药使猪肠成美食的传说。 上面几则是神话传说,再看下面这两个民间故事。《饺子馆》开头就讲述了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分别是戏谑上海人的“吃鸡爪”的故事和取笑河南人的“董存瑞和河南人炸碉堡”的故事,这在当代民间流传甚广。 在陕西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方言故事,就是“两只巧(雀)的方言对话”(《秦腔》)的故事。堪称陕西民间故事的经典。 (2)俗语民俗。当然在陕西民间主要是陕西方言的俗语民俗。 歇后语。在《秦腔》(小说)中有一处大量出现,比如:“长虫(蛇)缠在辘轳把上——把(爸)不缠你,你还缠把(爸)哩!红萝卜缨子换炸弹——着了一个满天飞,屎八牛钻竹竿——受罪哩!你当过节哩!锅刷子写字——笔划太壮……光屁股撵狼——不怕死也不知羞……”,还有“癞蛤蟆支桌子——硬撑哩”(《高老庄》),“狗吃麦苗—装羊(洋)哩”(《美穴地》)等,读来甚为有趣。 谚语。“‘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秦腔》小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春雨贵如油”(《一棵小桃树》)等等。 在《秦腔》(小说)中,白雪想吃“贵妃”(通跪飞,指鸡腿鸡翅),《土门》中“小时候有用,长大了不用……”的关于“姓名”的谜语。 在《秦腔》(小说)中,引生谈自己的理想:“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这可是陕西人同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陕西人打招呼长用“你吃了么”(现在社会发展,有所改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有迷信色彩的“男双旋,拆房卖砖”(《土门》),描述“墙头草”的“东倒吃羊头,西倒吃狗肉”(《高老庄》),骂人的“秃子头,连疮腿,婆娘×,画匠嘴”(《浮躁》),说自己见识的“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么?”(《白夜》),说吃饭重要性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秦腔》)形容两人关系亲密的“笼离不了攀,攀离不了笼”(《白夜》)等等,都是陕西俗语的中的经典语句。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这一类俗语民俗实在是不胜枚举,在这里就不在继续分析了。 (3)音韵民俗。指的是有节奏、有韵律或有音乐伴奏的语言形式流传的民俗事项。[4]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民歌。陕北的信天游、山南的山歌、关中的民歌等。如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米脂婆姨记》);“大红果果剥皮皮/大家都说我和你/其实咱们没有那回事/好人耽了个烂名声”(《走三边》);“州河水弯又弯/上下都是滩连滩/有名滩,无名滩/本事不高难过关/洪水滩上号子喊/船怕号子马怕鞭”(《浮躁》中的《行船号子》),“我是一个流浪汉/全国各地都走遍/我是一个流浪汉/全国的姑娘都谈遍……”(《土门》中的《流浪歌》),除此之外,还有陕南的《上滩拉船号子》、《弯船号子》……和“殆”曲、《白云湫》、《新年好》、《摆摆》等等。 而民谣,也是异常丰富。在《白夜》中,剪纸老太随口就来,如“撇个火,点个灯,婆婆给你说古经,羊肉膻,鸡肉顽,猪肉好吃咱没钱……。” “八月里来八月中,走到花园看营生……。” “……根娃拉马梅香骑,根娃拿着花鞭子,打了梅香脚丫子……。”《秦腔》(小说)中上善唱的:“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为的是把肚子搁在前头,走一步退两步只当没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当然,不只这些,其它就不再列举了。 在这里单独提一下游戏民谣,在《浮躁》中有一首酒歌,是这样唱的:“哟得哟得打呀……五魁!七巧!高升!八马!兄喝的酒啊……” ,这是有关喝酒划拳的一首民谣。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民间音乐,像《秦腔》(小说)中的鼓调和社火谱、《白夜》中的用埙吹的古曲、《商州又录》中的花鼓曲等,这些都是历史悠久的优秀民间音乐。 二、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 这是以传统的的民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具有某种意义的手势或姿势、民间医药、仪式活动、民间舞蹈、民间戏剧、迷信等等。[5] 先来说说民间节日,在《秦腔》(小说)和《腊月·正月》中细致描写的春节,各种活动频繁举行,持续一月有余。在《浮躁》中,小水给全家过的“成人节”要烙饼扔到房顶,还讲到了给小水孩子过的“看十天”、“满月”,亲朋好友庆祝新生小儿,在《浮躁》中,还有麦收后的“送夏”,女儿带女婿孩子回娘家省亲。另外,如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时有描写,“每逢古历正月十五,二月 二,三月清明,四月过会,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五,中秋八月,登高九月,十月一,十一月二,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6] 人们都欢庆节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神上的需求,比如游戏。像社火、耍狮子、划酒令、“老虎杠子鸡”、麻将这些是各地农村中常见的,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游戏,如河滩上的“狗撵兔”(《废都》散文),用纸牌玩的“飘三张”等。 民间舞蹈类出现的较少,不过《白夜》中有陕北腰鼓舞,《腊月·正月》中有狮子舞。也算颇具特色。 陕西民俗在民间医药方面也极为丰富,在作品中大量出现,是治病救人的土方。 在《秦腔》(小说)中就出现了很多:中暑用磁片放眉心的黑血,把蛇蜕的皮捣碎和冰片(或用蛇蜕和蝉蜕研末儿)一起治中耳炎的病,用老醋和獾油给五叔娃治烫伤,用浆水灌晕了的人(《浮躁》、《秦腔》)。 《白夜》中虞白配的药枕,药方:“飞廉、款东花、当归、白芷、辛夷、木兰、蜀椒…官桂…半夏细辛各五钱”,在本书中还有用热盐巴治牛皮癣的偏方。刘逸山还给吴清朴开了专治身体羸弱的方子:“用烂羊肉四两,细切,以人参末一钱,白茯苓一钱、大枣二个、黄芪五分、连同粳米三盒以及精盐二至三分一起煮粥”。实在精细的要紧。 还有用“熬金戒指的汤治心慌病”,“蓖蓖芽芽,用冰片捣烂敷上。治脚伤。”(《高老庄》) 另外还有“炖猪蹄给孕妇下奶”、“喝黄鼠狼血”等一些民间医药。 在仪式活动方面贾平凹的描述是比较具体细致的,包括社会仪礼和人生仪式,但重点是在人生仪礼上。 《鸡窝洼的人家》中回回和烟峰各种的求子仪式;《“屋厦婆”悼文》中,屋厦婆年年到娘娘庙里烧香祷告求子,这属于向神灵祈子仪式;《秦腔》、《人极》中偷瓜藏与妇女床底,希望旁人送子;《鸡窝洼的人家》中的求儿洞则有关性器崇拜了。  在关中及陕南,孩子生下以后,在门上要挂红布或白线,在《秦腔》和《古堡》中都有体现;在新生儿满月时,有一个认干亲仪式,《秦腔》(小说)中的白雪女儿《浮躁》中的小水爹和小水孩子,《鸡窝洼的人家》中麦绒的儿子认回回当干爹,这是小儿必须的人生的仪式,可以保佑平安;新生儿的“看十天、“过满月”既是家庭的节日,也是孩子进入人群的仪式,这在《浮躁》中也提到了;还有抓周,在孩子周岁时,置许多物品于桌上,由孩子去抓,抓到哪个,就认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行。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所以婚姻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先相亲,即先由媒人做中间人,并和“八字”后两人见面(《浮躁》中金狗就曾相亲一寡妇),这个阶段叫“毛看”;二人交流一段时间后觉得可以进一步发展,则女方要“光看”,即女方正式去男方家看,不光看对方的家庭,还要看房屋和家境等(在《高老庄》中有“毛看”和“光看”);“光看”通过了,就要定婚,男方要给女方聘礼,以确定关系;然后就是结婚了,在这里提一个词“送路”,陕西民间,在迎娶前一天,亲戚朋友要带着财物到女方家,成为“送路”,如《腊月·正月》中的给叶子“送路”,最后就是吹拉弹唱大闹大耍的把新娘迎娶回家了,并拜堂成亲。以后诸如闹洞房、吃酒席等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婚姻关系中,贾平凹描写了一些特别的婚姻关系:①招夫养夫。如《天狗》中的天狗、李正妻子三人之间的关系;②换亲。双方家庭互换婚姻,指一家姐弟(或兄妹)与另一家兄妹(或姐弟)完婚,如《古堡》中张大和小梅兄妹俩与光大和云云俩的联姻;③指腹为婚。在两人出生前就口头确定双方关系,如《小月前本》中的小月和才才;④转房婚。当兄长死后,嫂子转嫁给小叔,或光棍的兄长娶守寡的弟媳,《浮躁》中田中正就娶了守寡的弟媳;⑤入赘。夫妻双方完婚后,男方落户到女方家。《浮躁》中的麻子铁匠,《天籁》中的女婿就属于这类入赘郎;⑥冥婚。指为已死的男女举行婚姻,《商州》中的刘成和珍子死后就进行了这样的婚礼。 丧葬礼仪是一个人所能享受的最后的礼仪了。人死后,首先对死者进行清洗装扮,更衣讲究穿七件,传说阴间“行单不行双”(《秦腔》小说),然后就要设灵床、灵堂了,并派人报丧给亲属朋友,知会日期。一般就要请龟兹班来唱秦腔,接受亲属的致哀、上香奠酒等,入殓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入棺时,要放柏朵和草木灰包,起灵至坟头时棺材不能着土(一般用凳子支在下面),然后下葬,埋土,孝子烧纸插孝棍。最后就是“过七”了,共七“七”,过完“七”就是守孝了,三年结束。丧葬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仅在《秦腔》(小说)中就有三人的丧葬,可谓集大观者。 在陕西,流传的戏曲种类并不多,贾平凹重点提到了两种:一种是秦腔,一种是目连戏。秦腔在多部作品中出现,《秦腔》(小说)、《关中论》是集合最多的,作为民众口头传承的戏曲种类,这是全陕西人的最爱。而许多作品中提到的龟兹班也就是唱秦腔的班子。     目连戏的地域限制比较严格,仅在陕南一些地方流传,但在《白夜》中却大量描述,堪称特色。 “夜哭郎表”(《鸡窝洼的人家》),大到鬼附身,不一而足。另外,有给娃(小孩)叫(招)魂(《秦腔》、《天籁》等),用针退蛊(《浮躁》),竖筷子找鬼(《高老庄》),系黄带子消灾,算命祈神(《白夜》)等等。实在是一个迷信的世界。贾平凹对风水堪舆也有关注,《美穴地》就是一篇写风水和土匪的小说。在贾平凹笔下也出现了一些神秘人物,如《白夜》中的刘逸山、女再生人。《秦腔》(小说)中的中星爹,还有《土门》中的云林爷,都给人传递着一些神秘,甚至迷信的力量。 三、 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剪纸、年华、民间刺绣、玩具、香袋、风筝、神马、泥塑、纸扎、纸马等)、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等。[7] 陕西各地的建筑样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关中“黄土版筑,墙高沿宽”的房子(《关中论》);陕北要么窑洞(《陈炉》、《黄土高原》),要么就一个“放大的火柴匣子”(《走三边》);陕南典型的是厦房,这都是人们居住的建筑。还有做酒的“白塔”(《高老庄》)、过红白喜事用的盘龙灶(《高老庄》、《白夜》)。这些就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建筑物了。 在民间美术方面,人民群众的天赋是惊人的,《白夜》中的剪纸老太就是个大能人,剪出的剪纸鬼斧神工,极具特色。《土门》中牌坊上绘的三国故事、雕的鹊桥相会、刻的孝子图。《秦腔》(小说)中夏天义画的马勺能展览,夏天礼葬礼上的“金山、银山”和泥捏的童男童女,还有做的兔儿馍。冀林娘做的布堆画,面做的花馍(以面食作就鱼、虎、兔、猪,猪身上又爬满五毒),裹兜和虎头鞋(《高老庄》),上述的一件件物品都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服饰方面,作为汉族聚居地区,并没有多少特殊之处,不过也有少许有特色的服饰,比如,敲安塞腰鼓穿戴的白羊肚手巾、红花衣服(《白夜》),裹兜和虎头鞋(《高老庄》)。其它的服饰大致和其它汉族地区差别不大。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贾平凹描写的广大农村不富裕的农民朋友,贾平凹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 先来看一下陕西的第一美食:羊肉泡馍。陕北人爱吃(《走三边》),关中人爱吃(《关中论》),陕南人也爱吃(《秦腔》小说),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这是最显著的特点了。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小说、《白夜》等)。 浆水酸菜、槐花蒸饭、鲜玉米粒稀饭、漏鱼搅团(《静虚村记》)、米酒、稠酒、醪糟、麻辣烫、臭豆腐对白酒、酿皮子、葫芦鸡、辣子疙瘩、泡儿油糕、柿子饼、粉蒸肉、洋芋糌粑饼、廖花糖(《白夜》)当然不能算全部。麦仁稀饭、煎饼、麻叶果子、锅盔、胡辣汤、小笼酥肉、栗子鸡、糯玉糕(《秦腔》小说)也是不错的食品。还有油茶、葫芦头、腊肉(《高老庄》)、油旋、石饼(《关中论》)。这些也都算是特色而又美味的小吃了。 仅在面条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小说)中的捞面、酸汤面、浆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走三边》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岐山吊面、兴平涎水面、武功扯面、三原削面、大荔拉面,贾平凹恨不能将所有的食物写尽。 民俗应包括“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构)、岁时风俗、人生仪礼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艺等。”[8] 当然贾平凹尽量在各方面都有所展现,但笔者不可能详尽的列举了。 通过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我们看到贾平凹大多关注的是农村的民俗,虽然许多民俗消失了、变化了,但贾平凹依然耐心的展现出来。给我们一幅庞大的民俗画卷。 民俗是长期存在于人民生活和社会中的事项,它包含之丰富,范围之广,只怕穷尽精力,也很难把它作一个全面的、细致的分析概括。前面的分析,只是根据贾平凹的部分作品对民俗事项的一部分内容作一些浅层次的述论。   二 西北,特别是陕西一带有着浓郁的民俗民情民风,这一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有很深的积淀。八百里秦川黄土地,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外化为民俗习惯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有着我们古老民族生活习性的最集中展露。“‘中华民族从历史到哲学在这里扎着很厚的根基,从而在民族特色的形态上这里最纯粹……’,‘我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偏僻的西北,因为这里更能表现中国人的特点’。”[9]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音rán) 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 而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说:“‘每年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棣花街都是唱大戏和闹社火……’。治病的话,‘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口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就是撞了鬼,请神作法。’‘有客人来家里,肯定要吃捞面,腥油拌辣子,大疙瘩蒜,喝酒就划拳……’,平常劳动。常常还有人在地里忙活,田堰上放着旱烟匣子和收音机,收音机里声嘶力竭地吼秦腔。’形容人:‘吃纸烟,喝烧酒,唱秦腔……’。” 虽然上述的只是棣花街的一些民俗,但我们更可以把这看成是陕西整个地区的共同民俗。 贾平凹曾对他创作的商州系列小说、散文解释说:“着眼于考察和研究这里的的地理、风情、历史习俗,从民族学和风俗学着手。”[10]但我们读过他的作品会发现,这句话也可以概括他的关中和陕北类作品。 贾平凹曾立志“‘先汉江(陕南),后关中,而陕北’,‘用自己的一枝笔,写尽这秦地的黄天厚土。’”[11]他时刻不忘自己的这个“任务”。 秦地(陕西)各区域民俗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正如我们对其地域的划分,我们把秦地 民俗分为陕南民俗、关中民俗和陕北民俗,当然统称为秦地民俗。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陕南是秦楚交融的文化,关中是正统丰厚的传统汉族文化民俗,而陕北才是真正的黄土及游牧民俗。 我们按照陕西的地域划分,对贾平凹的“秦地民俗作品”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归纳: 一、陕北风情类,如《走三边》、《在米脂》、《黄土高原》等描述陕北民俗的作品。 二、关中风俗类,如《秦腔》(散文)、《关中论》、《静虚村记》、《白夜》、《饺子馆》、《废都》(小说)、《土门》等。 三、陕南风俗类,其中包括“商州三录”、《浮躁》、《高老庄》、《腊月·正月》、《秦腔》(小说)、《美穴地》、《鸡窝洼的人家》等一系列作品。 此外,还有《陕西小吃名录》、《黄土论语》、《陕西平民志》(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等从不同侧面描摹黄土地风情的散篇。这其中,陕南陕北风情类侧重于乡村民俗,而关中风俗类则侧重于都市风俗,乡村于都市互为映衬,互相补充,结合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秦地风俗画卷。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贾平凹着重描写的是陕南这块生他的地方的民俗风情,作品之多、描摹之丰富细致使陕北和关中类相形失色不少。 但我们看到,三地民俗虽有差别,但大致上是基本相同的,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割断它们的整体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陕西民俗这一整体。 秦地的民俗及其文化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中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其中的差异,却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贾平凹这类民俗作品在全面展现秦地民情风俗的同时,还从更深层面去探寻了这其中存在的差异,(陕北纯黄土文化,关中传统汉族文化,陕南雄秦秀楚结合的文化。)并以民间音乐(民歌、山歌)、戏曲等为中介——民间艺术是民风民俗的一种高级形态,由此,贾平凹看到了地理环境的潜在制约:“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艺术各异。”(《关中论》)“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在米脂》),陕北民歌的旋律起伏不大而舒缓悠远,这风格跟“陕北‘山原为黄土堆积,大块结构,起伏连绵’的环境是相和谐的;相反,‘陕南,山岭拔地而起,湾湾有奇崖,崖崖有清流,春夏秋冬之分明,朝夕阳晴之变化,使其山歌忽起忽落,委婉有变。’”[12]这可以看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对民俗的关注已经进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了。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 着社会风俗,所以描写人们的生活就必须对民俗进行描摹和展示,一篇篇描绘历史上散落的渗透着民间民情民俗的鲜活作品,才能给我们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作家所处的地域环境、民间信仰、习俗等对他们的浸润,都使得作家在有意无意中将民俗作为关注和描述的对象,他们对民俗的描画与书写使民俗与文学成为相通的领域。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好些擅长叙写民情风俗的作家及作品,而读者,也往往对他们充满了深厚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点滴生活、风情民俗,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情感,与作品更能近距离的接触与融合。而且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了解一个地区、民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并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情境。 在这作品中,贾平凹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如秦腔)相互渗透的现象,感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他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的文学理论,对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秦地(陕西)民俗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善良、忠厚、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却无不充满着对秦地及其人民的深厚的热爱。这也正是贾氏创作的内因和动力,作为陕籍作家,他肯定希望把自己热爱的这块土地展示给读者和更多的人,使人们认识这个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地区。 文学要写人情、人性,探索个性的实质和人物性格的命运,就不可能离开风土人情去写。要面对生活就离不开民俗,所以民俗与文学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民俗来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 、和心理,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某地的民俗,两者互相补充,相互融合。而贾平凹及其作品正是这种观点的深刻体现。 贾平凹对民俗的浓涂重彩,是率真的,是直奔主旨的。我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民俗内容,正如前面所写到的,各类民俗事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正是秦地民俗的真实反映,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文学作品对民俗的关注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的民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民族风俗积淀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 贾平凹,作为一个平民作家,其民俗作品的创作,弥补了许多城市作家的遗憾,贾平凹的民俗文学创作,对文化的关怀,是如此的深切,使当今那些沉迷于都市及“私人写作”的作家相形见绌。他的作品是如此的贴近民俗这块文学创作的沃土。不辞辛劳,笔耕不辍。 三 贾平凹可谓商州山地孕育出来的一个怪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为他博来文坛盛名的小说创作中,几乎把陕西的民俗文化一网打尽。他挥起自己的笔,在陕西广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从峁峁梁梁到沟沟坎坎;从小小镇街,到深山平原,各种民风民俗他全不放过。贾平凹对陕西风情民俗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其奔向田野、借鉴和创化民俗事料的态度是务实的和积极的。其不遗余力地宣传陕西,展现陕西多色民俗文化的辉煌创作实绩,如同一座大山,一座经历历史沉潜而积淀凸现的丰碑,带给陕西人和当代文学无限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苑利 顾军. 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3]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贾平凹.关中论[M].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7]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9]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10] 贾平凹.贾平凹书画集[M].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1998. [11]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一部)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12] 贾平凹.王蓬论[M].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本文档为【浅析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秦地民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2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