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查报告修改

预查报告修改

举报
开通vip

预查报告修改福建省上杭县才溪 金多金属矿预查地质报告 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二00七年八月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地质报告 编写单位: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编 写 人:韦 牧 审 核:谢承涛 总工程师:罗锦昌 大 队 长:张其鼓 提交报告单位: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提交报告时间:2007年8月 目 录 1第1章 绪论 11.1 工作目的和任务 11.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概述 31.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31.4 本次工作情况 4第2章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42.1 区域地...

预查报告修改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 金多金属矿预查地质报告 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二00七年八月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地质报告 编写单位: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编 写 人:韦 牧 审 核:谢承涛 总工程师:罗锦昌 大 队 长:张其鼓 提交报告单位: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提交报告时间:2007年8月 目 录 1第1章 绪论 11.1 工作目的和任务 11.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概述 31.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31.4 本次工作情况 4第2章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42.1 区域地质特征 52.1.1 地层 72.1.2 构造 82.1.3 岩浆活动 82.2 区域矿产特征 82.2.1 区域矿产资源及分布规律 92.2.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11第3章 预查区地质特征 113.1地 层 113.1.1 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组 113.1.2 泥盆系上统 123.1.3 石炭系下统林地组 123.1.4 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 123.2 构 造 133.2.1 断 裂 133.2.2 裂 隙 143.3 岩浆岩 143.3.1 侵入岩 143.3.2 次火山岩 143.4 火山岩及火山机构 14第4章 预查区矿产资源评价 144.1 地球物理特征 154.2 1/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特征 154.3 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164.4 矿点检查 19第5章 预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195.1 1:2.5万地质图修测 205.2 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21第6章 结 论 附 图 目 录 图号 图 名 比例尺 1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区地形地质图 1:2.5万 2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区 1:2.5万 Au、As、Sb、Bi综合异常图 3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区 1:2.5万 Au、Cu、Pb、Zn、Ag综合异常图 第1章 绪论 1.1 工作目的和任务 为振兴地方经济,我队受福建省上杭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拟出让探矿权区块——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异常区开展地质预查工作。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并研究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重砂等有关信息,通过与紫金山金周边地区典型金属矿床的地质情况对比,运用地质填图、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和异常点、矿(化)点检查验证等方法,评价成矿潜力及成矿远景。 1.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概述 预查区位于福建省上杭县行政区西部,分属上杭县旧县乡、才溪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6°20′00″-116°31′00″;北纬25°12′00″-25°18′00″,预查区范围拐点坐标为: 1 116°24′00″E, 25°18′00″N 2 116°26′00″E ,25°18′00″N 3 116°26′00″E, 25°16′45″N 4 116°31′00″E, 25°16′45″N 5 116°31′00″E, 25°12′00″N 6 116°27′15″E, 25°12′00″N 7 116°27′15″E, 25°13′00″N 8 116°26′45″E, 25°13′00″N 9 116°26′45″E, 25°14′00″N 10 116°21′00″E, 25°14′00″N 11 116°21′00″E, 25°14′30″N 12 116°20′30″E, 25°14′30″N 13 116°20′30″E, 25°16′15″N 14 116°21′30″E, 25°16′15″N 15 116°21′30″E, 25°14′30″N 16 116°24′00″E, 25°14′30″N 总面积100.32km2。 预查区地处汀江中游,205国道在工作区东部通过,交通方便(详见图1)。 区内地形属强切割低山,地势西高东低,中部较平,属武夷山脉,海拔500-800m。相对高差一般在300m-500m间。河流属汀江水系和旧县河水系,汀江自北向南流,旧县河自北东向南西汇入汀江。山脉、水系的展布与地质构造格局甚为吻合。 气温属亚热带,夏长冬短,温暖湿润。据上杭气象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气温为-2.8℃及38℃,年降雨量一般1608.4mm,最高2137.4mm。 经济条件以农业、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粮食主要为稻谷,少量薯类、小麦。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花生、柑桔等。林产品以松木及松脂为主。矿业较发达,工作区附近有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及选矿厂。 1.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60年代以来,随着紫金山地区找矿的深入,紫金山外围一带逐渐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单位先后在本区进行了地质、物化探等勘查工作。涉及本区的地质工作主要有: 1967—1971年原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一中队,开展了包括测区在内的1:20万上杭幅区域地质调查,对区内的地层层序、火山岩类型、侵入岩期次、区域构造及矿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同时,开展了同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并提交了《上杭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报告》。 1978—1984年,省物化探大队进行了福建西部地区1:5万航磁测量。 1984—1988年,省区调队开展过1/5万才溪幅、芷溪幅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本区发现了2个金矿点、1个铅锌矿点和1个钼矿点。 1991年,省物化探大队进行了上杭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 1.4 本次工作情况 上杭县才溪金多金属矿预查项目主要完成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实物工作量 工作项目 工作量统计 技术条件 单位 数量 地质测量 1:2.5万地质修测 中等 Km2 100.32 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中等 Km2 28.3 样品加工 土壤样品加工 >10g 件 1406 岩矿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Au基本分析   件 1406 Ag基本分析   件 1406 Cu基本分析   件 1406 Pb基本分析   件 1406 Zn基本分析   件 1406 As基本分析   件 1406 Sb基本分析   件 1406 Bi基本分析   件 1406 样品内检(10%)   件 140 样品外检(5%)   件 70 岩矿鉴定 薄片磨片及鉴定   件 40 光片磨片及鉴定   件 20 报告编写 才溪预查报告   份 1 第2章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处于华南褶皱系东部,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的西部亚带,闽西南上古生代拗陷之西南,介于北东向明溪-龙井复向斜与北东向连城-上杭复向斜之间,处在北东向宣和复背斜南西倾伏端附近,上杭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北东侧(图2-1)。 图2-1 区域构造、火山活动带分布略图 1.火山喷发带界线 2. 火山喷发盆地界线 3.复背斜、复向斜 4.深断裂 5. 火山喷发中心 2.1.1 地层 地层主要有元古界下震旦统、上古生界上泥盆统、石炭系、中生界上三叠统、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表2-1)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 表2-1 区域地层 划分表 权责划分表水利的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项目划分表资料员可以做吗水利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单位卫生责任区划分表 界 系 统 群 组 段 代号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h 更新统 Qg 中生界 白垩系 上统 赤石群 崇安组 K2c 沙县组 下段 K2s 下统 石帽山群 寨下组 上段 K1z2 下段 K1z1 黄坑组 上段 K1h2 下段 K1h1 侏罗系 上统 南园组 第二段 J3n2 三叠系 上统 文宾山组 上段 T3w2 下段 T3w1 古生界 石炭系 上统 船山组 C2c 老虎洞组 C2lh 经畲组 C2j 下统 林地组 上段 C1l3 中段 C1l2 下段 C1l1 泥盆系 上统 桃子坑组 上段 D3tz2 下段 D3tz1 天瓦岽组 上段 D3t2 下段 D3t1 元古界 震旦系 下统 楼子坝组 上段 Z1lz4 中段 Z1lz3 下段 Z1lz2 下震旦统楼子坝组:分布于宣和复背斜核部和明溪--龙井复向斜与连城--上杭复向斜的两翼。主要岩性为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变质细砂岩等,是本区的基底地层,对热液矿床具有屏蔽作用。 上泥盆统--石炭系:分布于宣和复背斜翼部和明溪--龙井复向斜与连城--上杭复向斜的核部,不整合于楼子坝组之上。上泥盆—下石炭统为河口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中、上石炭统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岩性有石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灰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等。其中下、中石炭统呈假整合接触,其界面附近是闽西南地区铁、锰和多金属的重要含矿层位。 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南部的上杭盆地,其次分布于西部的官庄、东北部的矶头一带。下统石帽山群是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其中:下组为紫红色复成分(砂)砾岩、粉砂岩、安山岩,上组为(沉)凝灰岩、流纹岩、粗面岩等。上统沙县组和赤石群为红色复陆屑建造,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粉砂岩夹凝灰质砂岩,是砂岩型铜矿化层位。 此外还零星分布上三叠统文宾山组沉积岩和第四系地层。 2.1.2 构造 区域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以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是本区的控岩控矿构造。 1、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上杭──云霄深大断裂贯穿本区南西部,在区内宽达20km,由1组规模较大的的断裂、断陷盆地、火山喷发盆地(火山洼地、破火山口组合体)、燕山期侵入体构成,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特别是在燕山期有强烈活动。该断裂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呈北西走向的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侵入岩及断裂,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性构造。 次一级北西向断裂,如大岌岗——龙江亭、迳美—凹上、小金山—古中峰、铜石下—紫金山、罗卜岭—赤水等,多为中高角度逆冲断层,也有正断层,总体走向300~320°,倾向SW或NE,倾角40~80°。该组断裂与北东向构造构成区域构造基本格局,是本区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2、北东向构造 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为变质基底和盖层的叠加褶皱构造,总体呈NE—NNE走向,轴面倾向NW,倾角45°左右,向南西倾伏。两侧相伴有官庄—珊瑚、庙前—旧县复向斜,前者属明溪--龙井复向斜,后者属连城-上杭复向斜。 北东向断裂,如悦洋—赤水、龙江亭—南山、金山脚下—中寮、双丰水库—凿子凹头、石圳—旧县等断裂,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NW或SE。 2.1.3 岩浆活动 (一)侵入岩 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广泛,早期为酸性,呈规模较大的岩基,晚期为中酸性,规模小,呈岩瘤状,沿北西或北东向断裂侵入,并以多期次脉动侵入组成复式岩体。中部的紫金山复式岩体位于宣和复背斜的核部,由燕山早期的迳美岩体、五龙寺岩体、金龙桥岩体和燕山晚期的才溪岩体、四坊岩体等组成,在平面上呈似棋盘格状分布。地质年龄在128-157±15Ma之间。 (二)火山岩及火山机构 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部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属于白垩系石帽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系,有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盆地呈北西向展布,具有多个火山喷发中心。岩浆呈周期性间歇活动,早、晚期以喷溢为主,中期以爆发居多,末期以次火山侵入作用而告终。盆地中心发育喷溢、爆发相,边缘分布喷发—沉积相。 盆地周围的次级火山机构有紫金山、温屋、大岌岗、赤水、迳美、二庙沟、观音坐莲等地。岩性主要为角闪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等,属钙碱性──钾质碱性火山岩系。 2.2 区域矿产特征 2.2.1 区域矿产资源及分布规律 紫金山及外围地区有丰富的多金属矿产分布,现已发现并探明的有紫金山、中寮、二庙沟、龙江亭等铜金矿床,悦洋金银多金属矿床,碧田小型金、银、铜矿床;大岌岗、五子骑龙等铜金矿点,仙师岩、罗卜岭铜钼矿点,金山脚下的砂金矿点,麻坝铁锰矿等十多处矿床(点)。 区域矿产分布,一是与中—下石炭系地层及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Fe、Mn、Cu、Pb、Zn层控矿床,矿化强度大,分布范围广,往往形成大、中型矿床,如龙岩马坑铁矿、连城珠地铅锌矿、庙前锰矿等;二是与燕山期中酸性斑岩—次火山岩有关,主要受NW向云霄—上杭断裂带控制的铜、金、银、钼矿床或矿化点。矿化主要密集分布于紫金山矿区四周,以紫金山大型Cu、Au矿床为中心,中小型矿床、矿化点星散分布,构成较为典型的与中酸性次火山—侵入作用有关的Cu(Mo)、Au(Ag)矿床成矿系列。 2.2.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一、紫金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铜金矿床 1、控矿地质条件 赋矿围岩主要是燕山早期的中细粒花岗岩( (3)c2)、细粒二长花岗岩( (3)d)和中粗粒花岗岩( (3)c1),构成紫金山复式岩体。此类花岗岩中均具有较高的Cu、Au背景含量,原岩强烈蚀变,岩石几乎有原生石英和蚀变矿物组成。受岩体的多次侵入及火山作用的影响,伴随英安玢岩、隐爆角砾岩的穿插,岩石脆弱,节理裂隙发育,形成构造裂隙密集带,从而为含矿热液活动、金铜元素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紫金山火山机构发育,且经历了多次反复爆发—喷溢—隐蔽爆发的过程。隐爆作用形成的隐爆角砾岩也是有利的矿化围岩。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处控制了火山中心的产出。北东向断裂构造形成较早,对花岗岩体和火山机构的定位起重要作用。北西向断裂构造表现为一系列的断裂、裂隙密集带,带内有大量的角砾岩和英安玢岩充填,同时伴随强烈的矿化、蚀变,是主要的赋矿构造。 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是硅化、明矾石化、地开石化,其中强硅化带是金的主要矿化部位,石英—明矾石化带与铜矿化带分布基本一致。 2、矿体特征 由于多期成矿作用及强烈的氧化淋滤作用,矿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呈“上金下铜”的特征。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成群分布,形态简单到复杂。总体呈北西走向,走向长1200米,最大厚度可达1400米。矿体分布呈右行侧列,矿体产状:走向312°—345°,倾向北东,倾角3°—46°,具有上陡下缓,南陡北缓的规律。 3、矿石 金矿主要赋存在紫金山复式岩体上部的强风化带内,以自然金形式产出。金矿石为石英—褐铁矿型氧化矿石。铜矿石自然类型为明矾石—蓝辉铜矿型、微细脉状—细脉状硫化矿石。 二、 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 1、控矿地质条件 赋矿围岩主要为燕山早期侵入的才溪岩体(ηγ52(3)a),及燕山晚期的四坊复式岩体(γδ53(1)a2—γδπ53(1)a3)。岩体侵位受北东向区域性构造控制,呈北东向展部。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交错分布为特征,同时伴随次级的网脉状密集裂隙系统成为有利的赋矿部位。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明矾石化、地开石化、黄铁矿化为特征。其中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是硅化、黄铁矿化、明矾石化和地开石化。 2、矿体特征 单个矿体一般由几组单脉或细网脉组成,矿化带总体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倾角30°—50°。矿体主要发育在花岗闪长岩内外接触带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才溪岩体)内。 3、矿石 铜矿石为脉状—细网脉状、浸染状黄铜矿型硫化物矿石。钼矿为脉状石英—辉钼矿型硫化物矿石。 三、五子骑龙铜矿床 1、控矿地质条件 赋矿围岩主要是燕山早期的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52(3)c2)和燕山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γδπ53(1)a3),以及燕山晚期的此火山岩—英安玢岩、隐爆角砾岩等。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几组。其中发育在燕山早晚期侵入体中的裂隙、碎裂构造构成网状密集带,成为容矿的主要场所。围岩蚀变可分为石英—明矾石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地开石蚀变带;强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其中石英—明矾石带与矿化带吻合。 2、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产在碎裂花岗岩、隐爆角砾岩带及英安玢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变化较大,有北西倾,也有南东倾,倾角30°-60°。走向最长约800米,倾向延伸200-600米,厚度一般在几十米。不同矿体在剖面上呈右行侧列产出,且有南东高、北西低的特点。 3、矿石 矿石自然类型为细脉—浸染状明矾石—铜蓝型硫化矿石和细脉—浸染状铜蓝—黄铜矿型硫化矿石(属斑岩型铜矿)。 另外区域上还有龙江亭—二庙沟铜矿、悦洋银矿、中寮铜矿等矿床。平面上呈一北东向的成矿带。 第3章 预查区地质特征 3.1地 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组、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和桃子坑组、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和第四系。按从老到新顺序描述如下: 3.1.1 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组 在本区出露第二、第三和第四岩性段,主要分布于本区的中部和东部。第二岩性段(ZLz2)主要岩性为青灰-土黄色浅变质泥质粉砂岩,少量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第三岩性段(ZLz3)岩主要岩性为浅灰绿色中薄层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薄~中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绿、灰黑色薄层千枚岩。 3.1.2 泥盆系上统 1、天瓦岽组 分为上段和下段,主要分布于预查区的东部和西部。下段(D3t1)主要岩性为白色厚~巨厚层石英砾岩、砂砾岩夹石英砂岩,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上段(D3t2)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紫灰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 2、桃子坑组 分为上段和下段,主要分布于预查区的东部和西部边缘。下段(D3tz1)主要岩性为白色中厚层石英砾岩、砂砾岩夹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紫色中薄层粉砂岩;上段(D3tz2)主要岩性为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偶夹含碳质泥岩。 3.1.3 石炭系下统林地组 本区主要出露林地组中下段(C1l1-2),分布于本区东部,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紫灰色薄层粉砂岩、含碳质泥岩及煤线。 3.1.4 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 1、石帽山群黄坑组 石帽山群黄坑组分布于本区的西北角,分为上、下岩性段,下段(K1h1)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厚层复成分砾岩夹杂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下组上段(K1h2)为一套中-碱性火山熔岩建造,该层在区内呈锅状不整合于楼子坝组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之上,主要岩性为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粗面岩、粗安岩等,底部局部夹凝灰质砂砾岩等。本地层在地表有化探异常,深部未见矿体,与成矿无直接关系。 2、石帽山群寨下组 本区只出露上段(K1z2),分布于本区西部,中上部主要岩性为紫灰色、浅灰绿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灰白色流纹岩,斜长流纹斑岩;下部为紫红色火山角砾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沉凝灰岩夹凝灰质粉砂岩。 3.2 构 造 区内含矿体系为一刚性地质体,褶皱形迹不明显,断裂则较发育。断裂构造依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最大,活动时间较长,是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北西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但极其发育,主要活动在成矿前,是本区主要的储矿构造;南北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形成时间晚,切断了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 3.2.1 断 裂 1、北东向断裂 多发育在预查区东中部,震旦系楼子坝组浅变质岩与燕山期花岗岩体之间,断裂走向与区域上宣和复背斜轴向平行,总体走向60°—70°,倾向不稳定,总体稍往南倾,倾角近直立。该断裂在地表上一般表现为构造角砾岩带,宽几十厘米至十几米不等。该断裂中未见铜金矿化现象。 2、北西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极为发育,但规模较小,走向延伸一般为几米运至上百米,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不等。改组断裂挫断早期的北东向断裂,并与北东向断裂形成格网状断裂带。北西向断裂地表多呈硅化碎裂带、硅化破碎带形式出现,走向一般为290°—330°,总体倾向北东,倾角40°—80°,沿走向、倾向方向膨胀收缩现象。 从产出的岩性看,该组断裂主要产于细粒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中,在覆盖于花岗岩体之上的石帽山群地层中不发育,说明其主要形成于细粒花岗岩侵入之后,石帽山群火山岩形成之前。 该断裂在浅部多发育硅化、褐铁矿化,深部则多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局部能有铜矿化。紫金山深部铜矿化与此方向的断裂关系密切。 3.2.2 裂 隙   区内裂隙十分发育,尤其是在硅化碎裂带中,各个方向的裂隙极为发育,尤以北西裂隙最为发育。裂隙具多期次、多方向的特点。早期裂隙多表现为压性和压扭性,多密集成带,形成细脉、网脉状构造,裂隙中多充填褐铁矿、硅质、黄铁矿及少量铜矿物,局部有水氧铝石、重晶石、方解石等充填;晚期裂隙多表现为扭性,裂面光滑平淡直,裂隙内无充填物,多切割早期裂隙。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是本区分布最广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有燕山早期和晚期。其中燕山早期以酸性侵入岩出现,燕山晚期则主要以中偏碱性火山岩、喷出岩及一系列次火山岩侵入出现。 1、燕山早期侵入岩 (1)碎裂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才溪岩体),在本区大面积分布,其分布标高具南东低,西侧、北东侧高的特点。岩石普遍具较强碎裂,发育硅化、水云母化、绢云母化,局部黄铁矿化、绿泥石化。该岩体一般不具矿化。 (2)中粒二长花岗闪长岩(四坊岩体),分布本区的中南部。 (3)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区内分布较广泛,地表主要分布于本区的中南部,岩石普遍地开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局部有黄铁矿化。 2、燕山晚期侵入岩 主要是细粒花岗岩,在本区零星分布,岩石普遍绢云母化、地开石化、硅化,局部黄铁矿化。 3.3.2 次火山岩 区内主要的次火山岩为英安玢岩,其次有隐爆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石英安山玢岩、粗面斑岩等。喷出岩为中偏碱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下组的主要岩性。 3.4 火山岩及火山机构 预查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官庄—温屋一带,属于石帽山群,岩性为石帽山群黄坑组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寨下组的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玄武安山岩等。 火山活动主要为断裂复合部位的中心式喷发。保存有较完整的火山机构是温屋的鸡笼寨火山。该火山位于区域上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复合部位,组成火山机体的岩相可详细划分为爆发相、喷溢相和火山颈相。火山颈相出露于火山机构内偏东南侧,呈近圆形,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岩性为巨斑状斜长流纹斑岩及英安质角砾熔岩。 火山环状、放射状断裂颇为发育,其中放射状断裂主要有4条,大致以火山机构中心向四周撒开。火山机构内个岩相带普遍见黄铁矿化、明矾石化,偶见金矿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个岩相岩石微量元素以Pb53.5—248ppm,Zn高达127-435ppm为特征,所以鸡笼寨火山机构显示一定的成矿潜力。 第4章 预查区矿产资源评价 4.1 地球物理特征 1、航磁特征 紫金山地区及外围1:5万航磁异常,特别是在东部和南部Ζal异常尤为明显。而紫金山地区铜、金矿床(点)正处于异常值0—+100nT区间的过渡带处,即异常等值线明显拐弯部位。 异常形态明显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存在两条北西向,一条北东向异常带。以罗卜岭为中心,见北东和北西向两组交叉的异常带。北东向带从中寮—罗卜岭—迳美—大岌岗;北西向带从赤水—罗卜岭—铁北场—金玉顶。Ζal异常值一般100—250nT,最大值处于罗卜岭一带为302.1nT若以100nT为界,北东向带异常宽2—4km,区内长7km,呈近南北向,往北才溪—赤水一带未封闭;北西向带呈宽5—8km,长13km,往南东金玉顶一带未封闭。上述航测异常带较明显地反映了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火山、次火山活动的踪迹。 2、重力特征 预查区位于上杭—永定有一重力梯级带上,呈北西向展布,与之相交的有上杭—新泉北东向重力梯级带,反映了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图4-1)。G10异常东侧中部突出部位等值线变密,已知铜金钼矿床(点)均分布于重力(0—2)×10-5/S2之间的等值线拐弯部位。对应航磁为负异常宽缓边缘或正、负异常过渡带部位,反映了深部隐伏有弱磁性中酸性岩体。 4.2 1/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特征 1/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在预查区的分布呈北西向,异常内带大致分布在温屋—发坑—紫金山一带,而在预查区东北部,异常等值线向北东方向凸出,表明本区内金的异常主要是与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有关。 4.3 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本次所做的才溪-赤水1:2.5万土壤测量工作圈出林地-才溪综合异常带(附图2)。异常主要分布在林地、才溪乡等地,部分异常向北穿过才溪乡。该综合异常长轴总体方向为北东向,总体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在构造复合部形成多元素吻合部位,在综合异常中形成南北两处多元素吻合部位。南部主要在林地附近形成多元素吻合部位,异常元素组合为金、银、铜、铅、锌、锑,除铅元素为北东向展布外,多数元素都是沿北西向构造分布;北部多元素吻合在才溪附近,异常元素组合为铜、锌、铅、银、金为主,其中铜、锌、铅与北东方向构造有关,银、金与近东西向构造有关。该综合异常是以Pb为主元素,Zn、Ag为特征组合元素,Ag、Cu、Au、Sb为指示元素,异常组合较为简单,且各异常除Zn、Pb异常清晰度较好外,其它多元素异常清晰度均较差,异常吻合程度较低。 4.4 矿点检查 预查区内已发现金矿点2个,铅锌矿点1个,钼矿点1个。详细见表4-1 图3 上杭县紫金山地区重力剩余异常及推断图(20Km×20Km) 1. 异常等直线;2.推断隐伏中酸性岩体;3.推断隐伏酸性岩体;4.才溪预查区 表4-1 才溪预查区查明矿点情况一览表 矿种 地理位置 矿床类型 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化)特征 评价及开发利用状况 工作程度 金 才溪乡才溪盆地 冲积型砂金矿床 矿体分布于山间盆地第四系洪冲积层中,长2400m,宽200-500m,平均厚度1.5m。金属矿物为自然金等,粒度0.08—16mm。平均品位:Au0.08g/m3 远景储量大于100Kg,矿体盖层多僻为良田或建房舍,开采困难。 踏勘 才溪东侧 蚀变破碎岩型 矿体呈脉状产于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的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中,厚度1.5—5m,长数米至数十米。矿物成分:黄铁矿、自然金、银金矿等。品位:Au0.65—2.22g/t,Ag1.2—1.5g/t。 出露地表,剥蚀较深,找矿远景较小。 踏勘 铅锌 才溪坡下南侧 热液型 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不均匀产于石英斑岩脉中,岩脉产状:走向3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45°。矿物成分:方铅矿、闪锌矿等。品位:Pb0.87%、Zn0.32%、Ag13g/t。 局部矿化现象,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踏勘 钼 旧县乡上王东南 热液石英脉型 含矿石英脉34条,产于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脉幅0.6—2m,长70—200m。矿物成分: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品位:Mo0.03—0.27% 矿体分布零散,局部矿石品位较富,增加工作程度预计能扩大远景。 检查 对比区域上的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本地区矿床有以下特点: 1、几乎所有金属矿床都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 已知矿床绝大部分产在燕山期的侵入体中,最重要的赋矿围岩是燕山早期的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均发生强烈蚀变,其中与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硅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和黄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对应;硅化—明矾石化—地开石化—黄铁矿化与铜矿对应。这些蚀变组合是有效的找矿标志。 2、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最大,区域上在宣和复背斜褶皱的轴部出现,走向与褶皱轴基本一致,大部分倾向北西,倾角在75°以上。早期表现为张性断裂,导致燕山早期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及燕山晚期安山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脉岩的侵入。燕山晚期对成矿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近于垂直,发育程度略逊于北东向断裂。自南西向北东,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弱,反映了上杭—云霄深断裂的影响向北东逐渐减弱。本组断裂表现以张扭性为主,多数倾向北东、倾角45°—65°。本组断裂为区域内铜、金、银的重要赋矿断裂,矿体主要赋存在断层破碎带及震碎带内。 3、火山机构以及次火山岩对成矿起着重要的 区域上火山机构密集,已知矿床在空间分布上都与火山构造以及次火山岩有密切联系。多组断裂的交汇构成地壳的薄弱带,加上深部岩浆的上侵,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爆发,所以火山爆发形成的破碎带、震碎带多迁就于原有的断裂方向,或直接与早期形成的北东、北西向断裂相沟通。从而使火山汽液能够沿断裂运移,形成叠加成矿作用。隐爆角砾岩、爆破角砾岩由于空隙、裂隙的发育也成为有利的赋矿部位。 4、矿床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地区已知矿床分布在上杭—云霄大断裂的北东盘,宣和复背斜核部侵入了燕山期侵入岩当中,或侵入岩与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在空间上呈一北东向的带状。且由南西向北东,矿床规模有变小的趋势。各矿床、点之间在物源、空间分布和演化方面有密切联系,构成了与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喷发活动密切相关的金、银、铜、钼等多金属成矿系列。 预查区南东部,北东向断裂构造与北西向断裂构造交错形成的格网状断裂极为发育,燕山期四坊岩体、才溪岩体出露面积约占预查区的40%左右,北西向断裂构造虽然较紫金山地区有所减弱,但仍控制着重要的矿化。预查区西部有温屋的鸡笼嶂火山机构,发育典型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才溪—林地的化探综合异常带处于下震旦统楼子坝组地层中,主要处于楼子坝组下段岩性地层中,其岩性为:灰绿色千枚岩、绢云母千枚岩、砂(粉砂)质千枚岩夹灰黑色炭质板岩、硅泥岩、变质硅质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总体沿北东向构造即楼子坝组地层与才溪岩体接触带分布。在林地附近遇有沿北西向构造侵入的燕山早期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形成多元素异常吻合部位,在此部多素多沿北西向分布,在此部位应以找Pb、Zn、Au、Ag等元素。 对比区域上的典型矿床,预查区具备相同或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且化探结果也显示有较好的矿致异常,所以预查区应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工作重点应放在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体内或是侵入体与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尤其是北东、北西向交错形成格网状断裂发育的部位。提高探矿工作程度预计能有突破。 第5章 预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5.1 1:2.5万地质图修测 预查区东西长约17.8千米,南北宽11千米,面积100.32km2。本次地质修测的重点是查明地质体分布及接触带、构造分布范围及矿化特征。野外填图按有关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执行。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以1:5万地形地质图为底图,300×200米的线点网度进行,岩性简单地段放宽,而岩性复杂地段则适当加密;观察点定在地层、岩性、分界线或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界线上,对单一厚大岩层适当定有岩性控制点。 本次工作,野外地质观察仔细,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整洁详实,内容详实,包括:观察点号、位置和性质、岩性定名、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粒度大小、构造特征、蚀变特征及产状要素、标本、样品编号等。 地质点利用手持GPS实测于图上。对与特殊地质体(如岩脉、构造、矿体、矿化体、蚀变带等)均在图上标出,厚度达不显示精度的到则放大表示,野外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5.2 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野外施工初期编为一个采样组由带队老师现场指导,待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后分为两个采样小组,分别由两位老师带队,后期分为三个采样小组,由带队老师不定期进行野外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每天上山回来后,带组的同学要把样品和记录本交由质检小组检查核对,对样品、手图、记录本,GPS数据进行对照检查,检查无误后方可验收,检查率为100%,样品质量可靠。原始资料实行自查、互检的方法,每日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交流、更正。检查中,采取重复样83件,占5.8%。工作一阶段后,对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集思广益,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野外样品加工:每个样品加工后的样筛,都认真清扫,样品间互相无污染,样品的加工、编号、登记、送样及时,准确无误。样品加工共抽查500件,样品重量小于150g的有13件,占2.6%,但大于120g,能够满足化验需要。样品中无重号、漏号的现象。 每批样品用过的加工工具再次使用时,都经认真清扫,保证了样品无相互污染。在加工过程中样品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在检查过程中主要用手感检查,不定期由专职样品管理人员用不锈钢筛抽检,总合格率为99.6%。 将在野外GPS采集到的坐标点导入到电脑中,对数据进行整理;化验室报出的数据与点位坐标进行合并,其中有少部分点不能对应,按照原始记录进行校正,准确无误后才导入到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自动成图,成图后又按照原始记录校正原始数据。各种参数的统计采用计算器及计算机,按照固定公式和程序完成,并经过100%复查。成图后对照等量线分布趋势和地质背景再进行核对,并对个别不合理的高值点和孤立点进行了复查和修正。图件编制和统计计算,质量可靠。 第6章 结 论 预查区位于北西向上杭—云霄深断裂带与北东向宣和复背斜南西倾伏端交汇部位,上杭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北东缘。处在上杭—云霄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铜金等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带。通过对比区域上典型矿床,并结合地质填图、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及矿点、异常区域检查等工作,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上1:5万北东向航磁异常带,在罗卜岭地区呈近南北向,往北才溪—赤水一带未封闭,反映了预查区震旦系楼子坝组和泥盆系天瓦洞组地层下部可能有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地层能对含矿热液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因此在楼子坝地层与深部侵入岩的接触带附近,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2、在区域1:20万金异常图上,才溪—赤水一带处在异常内带。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显示有两个多元素综合异常分布在才溪和林地两处,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经踏勘,发现才溪附近的异常与查明矿点基本吻合,说明化探异常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有望在林地附近发现矿床(点)。 3、矿(化)点检查中发现,矿(化)点所处地质环境均处在燕山期花岗岩中(砂金矿除外),且矿体多赋存在北西向构造带内,与区域上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吻合,一方面指示提高工作程度后查明矿点升级为中小型矿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区域上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找矿标志也同样适用与本地区。 从整个区域上来看,预查区处在一系列北东向展部的矿床(点)密集带的北东端,虽然越往北东,矿化强度有所减弱、矿床规模有变小的趋势,但根据相似类比理论和趋势外推法,预查区仍应有较好的成矿潜力,提高工作程度,有望找到中小规模的金属矿床。 PAGE _1069136559.unknown
本文档为【预查报告修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19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