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

举报
开通vip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难点重点归纳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难点重点归纳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MV=PT,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 式中L为对货币的总需求;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或者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 (3)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4)自然率。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1)宏观政策无效论。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 (2)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3)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5.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6.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因此,该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 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1)公债非中性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认为公债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为此,他们还提出了所谓的“公债哲学”,其要点是:第一,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公债不会对子孙后代构成负担,因为发生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子孙后代在偿付公债的负担之后,还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消费。由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把用公债来弥补由于增加支出而造成的政府预算赤字这一办法看作是经济萧条时期刺激总需求的重要途径。总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即是有益处的。 (2)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西方学者把它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但认为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而且认为用公债弥补政府赤字或减税的办法刺激经济都无济于事,因而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即不会带来益处。巴罗认为,不管公债负担落在当代人身上还是后代人身上,李嘉图等价定理仍是成立的。 8.新凯恩斯主义 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责难和挑战,一批仍然信奉凯恩斯主义基本思路的西方学者也随着新古典学派的成长而形成了目前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派别;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斯蒂格利茨、曼昆、泰勒等人。 (1)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下列两个: ① 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② 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的坚持 在部分地吸收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同时,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坚持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原有论点。被坚持的论点约有6个: ①工资和价格粘性。 ②市场非出清。原因是工资和价格粘性。 ③“斟酌使用”的原则。 ④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一定成立。第一,普通人的远见不够;第二,人的生命有限,利己的人未必关心下一代的还债情况。 ⑤挤出效应的影响受条件的限制。第一,挤出效应只有当LM曲线处于垂直状态时候(充分就业时候),才完全发生,但是垂直状态毕竟不是常态。第二,在没有充分就业前,只是部分挤出私人投资,如果政府用适当的扩张货币政策相配合,利率未必上升很多。 ⑥经济萧条对自然率具有永久性作用。永久性作用是指经济萧条的长时间存在会对自然失业率的数值造成永久的作用。例如,由于长期荒废工作,工人的技能失效了,这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增加。 9.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理由 (1)工资粘性的理由:①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长期性。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③效率工资论。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候的工资。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平均工资的效率工资。④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的,可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而这种劳动合同排除了工资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的可能性。 (2)价格粘性的理由 ①市场的不完全。②工资的粘性。③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④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 10.新凯恩斯模型和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把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市场的情况加以比较,可以看到,前者的劳动市场处于不出清的状态,供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后者的劳动市场中,存在着出清的状态,这种不出清和出清的差别也应该存在于二者的其他市场。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2.1 概念题 1.粘性工资 (sticky wage)(武大2001研) 2.货币非中性(上海交大2004研) 3.货币工资刚性(武大2002研;西安电子科大2006研) 4.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华中科大2003研;武大2002研) 5.理性预期(上海交大2004研;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浙江大学2002研;南京大学2001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南航2006研) 6.自然率假说 (natural rate hypothesis)(人大1999研) 7.菜单成本(menu costs)(人大2004研;人大2000研;北大1999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8.凯恩斯革命(北师大2004研;北大1998研) 9.效率工资理论(北大1998研) 10.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武大2000研) 11.李嘉图等价定理(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人大2006研;西安交大2006研) 12.长期劳动合同论 13.市场出清假说 14.凯恩斯经济学 14. 货币中性(深圳大学2007研;中财2007研;北航2007研) 1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16.庇古效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17.弗里德曼难题 18.费雪的“过渡时期” 19.凯恩斯定律 20.托宾Q比率(复旦大学2006研;西安交大2006研) 21. 卢卡斯批评(西安交大2006研) 10.2.2 简答题 1.按照新凯恩斯学派的分析,价格为什么呈粘性?它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有什么影响?(北师大2002研) 2.简述效率工资理论。(武大2003研) 3.写出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根据定义式分析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北大2005研) 4.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人大2000研;厦门大学2000研) 5.简述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南开大学2000年研) 6.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刚(粘)性的主要理论。(人大2001研) 7.简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中南财大2003研) 8.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武大2003研) 9.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华中理工大学2001研) 10.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人大2002研) 11.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论”。(北大1999研) 12.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人行1998研;南航2006研) 13.简述西方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问题的。(南京大学2005研) 14.简要评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差异。(华东师大1997研) 15.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货币的因素,来自于哪些方面?(人行1999研) 16.试比较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上海大学2000研) 17.假设附有理性预期的总供给函数为Ys=Yf+200(P—Pe),总需求函数为Yd=1000+G+20Ms/P,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Yf=4000,Pe和P分别为人们对物价的预期和实际的物价水平。 (1)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近期不会有政策变化的预期,名义货币供给Ms=1000,政府购买G=1000,实际的物价水平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000,且言行一致,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将为多少? (3)如果中央银行公开宣布增加名义货币供应1000,实际却增加了5000,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是多少?(南航2006研) 18.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 19.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10.2.3 论述题 1.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和工资黏性的?由此提出的经济稳定政策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 2.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有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歧。(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 3.试述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的评判。(北方交大2002研) 4.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传统货币数量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为何在20世纪30代遭到批判?什么是现代货币数量说?(上海财大1994研) 5.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6.试述货币数量学说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贡献。 7.试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8.如何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得出名义收入受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观点? 9.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在逻辑。 9. 经济学家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些理论又是怎样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深圳大学2007研) 10.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观点。 11.试述理性预期学派的产量、价格决定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12.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存在怎样的差异?由此导致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南开大学2005研)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0.3.1 概念题 1.粘性工资(sticky wage):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粘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粘性的理由:①合同的长期性。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③效率工资论。④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粘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惟一手段。 2.货币非中性:与货币中性论相对,是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理论,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的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速率对某种货币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的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短期货币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产生于下述论断: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状况下,价格并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由此而造成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跌,并因此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短期货币非中性也是现代货币主义者的基本信条,M·弗里德曼指出:在短期内,如5-10年间,货币变动会主要影响产出;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内,货币增长率则主要影响价格。 3.货币工资刚性:是指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当劳动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从而呈现出一种向下的刚性的现象,是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西方国家里有大量工会存在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希望通过谈判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工资因此会在一个合同生效期固定不变,合同到期后也不一定能得到迅速调整;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轻易调整工资,而宁愿接受生产数量的变动;第三个原因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一条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降低工资可能会使人才流向其他企业。工资刚性是从供给方面对失业的一个基本解释,当价格水平较低时,实际工资较高,这样会形成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由于工资能上不能下,这种状况将持续下去,这就是产生失业的原因。 4.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其中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了起来。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5.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6.自然率假说 (natural rate hypothesis):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它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设。“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7.菜单成本(menu costs):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的成本。它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刚性的重要理由。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 波动。 8.凯恩斯革命:参见概念题第14题。 9.效率工资理论:参见简答题第2题。 10.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参见简答题第4题。 11.李嘉图等价定理: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该定理若成立,须具备许多前提条件:①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不变;②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收入偿还;③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流动性约束,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④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⑤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⑥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⑦征收的是总税额,并且减税及税负下降是均等地落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⑧公债持有者的数额与未来纳税额的负担是对称的。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该理论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12.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的一种理论。据解释,在西方国家中,诸如汽车、钢铁、建筑等许多行业是高度工会化的,而像服装、饮食等行业主要是非工会化的。在工资模式上,非工会化行业的工人常常效仿工会化的行业。在工会化的行业中,劳资双方一般签订为期三年或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就造成了每三年谈判一次工资的周期。但是,不同厂商或行业的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不是同步的,一般是错开的。影响工资谈判的因素有预期的劳动生产率、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其他可比工人的工资等。劳资双方对这些因素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因而谈判要花费成本。罢工则给劳资双方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而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的,可以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所以,追求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愿意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结果不但合同期内工资固定,而且合同到期后,工资也将受到期工资固定的影响,而不能迅速充分地调整,从而排除了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工资的可能性。 13.市场出清假说:指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及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根据供求情况作出迅速的调整,因此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存在超额供给的情况。因为一旦产品市场上出现了超额供给,价格会下降,直降到使买者把超额供给用光为止;如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会下跌,直跌到使企业愿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而市场总能出清。 14.凯恩斯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并由其追随者发展的,运用凯恩斯提出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分析经济活动水平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标志的经济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故被称为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对经济学重新作了分类。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价值论和货币论。价值论讨论的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货币论讨论的是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价值论和货币论相互独立,相互隔绝,联系很少。凯恩斯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严重不足,应该予以纠正。他认为正确的分类应该依据分析的是个量还是总量把经济学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论述的是单个厂商和行业的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的理论,称之为微观经济学;一部分论述的是整个经济体的产量和就业水平,称之为宏观经济学。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部分,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并将对以后的经济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凯恩斯认为自己的学说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传统的经济理论只不过是其学说的一个特例。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因为充分就业是一种特殊情况,因而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理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情况具有不稳定性,就业情况从充分就业到普遍失业都有可能存在,典型的就业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认为自己的理论可以解释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的各种情况,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是一般理论。现在经济学界已达成共识,凯恩斯的通论或一般理论属于宏观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则主要是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①以总量分析方法代替个量分析方法。以个量经济分析为基础的总量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②分析了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的关系,证明了非充分就业的存在。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上总投资,如果存在净储蓄,投资不足以抵消储蓄,那么收入就会下降,失业就会上升。消费和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个人的消费倾向是收入的函数。企业的总投资多半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或取决于企业主预期的资本投资将带来的盈利。利率并非取决于相等的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而是一个决定于个人希望保有现金储蓄的程度这一独立因素,简而言之,人们的流动偏好决定利率。因此,储蓄和投资并不总是趋于平衡,相反储蓄水平经常高于投资水平,而失业现象和经济停滞便经常存在。凯恩斯经济学第一次证明了非充分就业的存在。③否认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为了防止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出现大量失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中央政府应当用赤字财政去刺激总支出,刺激总投资,补偿总需求的不足。财政赤字政策可以借助于乘数效应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本人为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弟子和追随者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在他们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如英国的R.哈罗德、J·罗宾逊、J·希克斯,美国的A·汉森、P·萨缪尔森等等。他们坚持了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和政策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理所当然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果主要有:①用IS-LM模型解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②把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周期;③用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来补充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④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动态比,提出了解释经济问题的各种增长模型;⑤分析了影响投资的多种因素,发展了投资理论;⑥发展了货币理论;⑦建立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⑧建立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⑨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凯恩斯思想的解释和发展存在很多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最著名也最为重要的有以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战后蓬蓬勃勃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7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严重的“滞胀”问题对凯恩斯经济学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到了今天,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又重新占据主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将来还将产生深远影响。 14. 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1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继续得以发展,它与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一起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十分巨大。实际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成员主要由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构成,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萨金特在1979年出版的《宏观经济理论》中首次使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一术语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已不能只用理性预期这一概念来概括了,因为该理论体系除了包含理性预期的特征外,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特征。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对这一学派最好的标识和概括。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尼尔·华莱士、埃德渥德·普雷斯科特、罗伯特、巴罗,英国的P•明福尔德等。其中,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有货币周期理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卢卡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理论等新的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由于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看法不同而分为两派,即所谓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前者以卢卡斯为代表,后者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一批自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这样,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在此假设基础之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该派理论的目的是想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卢卡斯等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该论述的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影响产量。新一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不满足于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他们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财政政策分析,得出了财政政策也无效的命题。 16.庇古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庇古效应作为凯恩斯模型的一种补充,其内容是价格下降后,消费水平也会提高,从而IS曲线右移。这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两种情况下不起作用的难题,从而论证了在价格和工资可以自由升降的情况下,经济能够自动回复到均衡状态,并将凯恩斯学派模型中低于充分就业的非均衡归因于价格刚性。 17.弗里德曼难题:指货币收入的变动如何在价格与数量之间划分的问题。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货币量增加引起的名义收入增加,短期内会引起产出增加。但在名义收入的增加中,有多少是由于实际收入增加,多少是由于价格水平提高,弗里德曼认为,根据人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是很难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却是十分重要的。“货币收入的变动如何在价格与数量之间划分,亟待更多的研究”,因而这一问题被称为“弗里德曼难题”。 18.费雪的“过渡时期”:费雪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中专辟一章,讲述“过渡时期”的状况:货币量增加的最初影响是引起物价上涨,投资者的利润增加,从而鼓励他们向银行借款扩大投资,投资扩大使产出和就业增加。物价上涨也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因为人们预期物价可能继续上涨,都急于将货币换成价值稳定的实物。“货币和存款的突然变动将会暂时地影响它们的流通速度和交易量,因此,在过渡时期内很难说‘数量说’是绝对正确的”。当M和P的上升停止,V和T回到以实际因素决定的正常水平时,“M上升引起物价的严格按比例上升是过渡时期结束以后正常和最终的效果”。费雪的“过渡时期”也许会长达10年,这期间所发生的变化,才是许多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费雪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19.凯恩斯定律: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日渐销声匿迹。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越来越无能为力,凯恩斯定律日渐失去地位。 20. 托宾Q比率: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当q>1时,即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企业会增加投资;相反q<1时,企业会减少投资。 21. 卢卡斯批评:又称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10.3.2 简答题 1.按照新凯恩斯学派的分析,价格为什么呈粘性?它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有什么影响?(北师大2002研) 答:价格粘性指经济变动中名义价格调整缓慢的倾向。 (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粘性,原因是主要有: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粘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求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做出调整,出现价格粘性。②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造成价格粘性。③协调失灵。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粘性。④有效劳动需求。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因为有工会等劳工组织、劳动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也存在粘性,所以也发生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出现价格粘性。 (2)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学家认为在长期里,价格经过充分地调整之后,经济会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此时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处在均衡中,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价格的粘性,整体经济会偏离一般均衡,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时的水平,总需求大于或者小于供给,国民收入出现短期波动。 2.简述效率工资理论。(武大2003研) 答: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的工资,效率工资一般高于平均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工资刚性的重要理由。 效率工资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已被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采用。由于在知识型企业中,员工的努力程度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采用效率工资制度有助于解决知识型企业监控困难的问题。 3.写出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根据定义式分析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北大2005研) 答: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在通货膨胀研究中,适应性预期可以用下列的式子来描述: , 或者, 这里用 表示当前对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的预期, 表示在上一期对于当前的预期,P为当前真实的通货膨胀率, 为过去 年的真实通胀。因此,当前的预期通胀反映了所有过去通胀的加权平均,这里的权重随着年数越往前( 越大)而变得越来越小。 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的反映经济现实。但适应性预期遭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的方程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4.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人大2000研;厦门大学2000研) 答:(1)本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之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费雪认为,假设M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 。从这个方程看,P的取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不过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数量T对产出量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 。这说明,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名义收入、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式中,Y代表实际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为名义货币需求,则该式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前者为 ,后者为M=kPY。假若把费雪方程式中的T代替成等同于剑桥方程式中的Y,即用交易商品量等同于收入量,再把V视作既代表交易货币的流通次数,又代表与收入水平对应的流通速度,即 ,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 (3)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为现金余额说。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存在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就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5.简述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南开大学2000年研) 答:货币需求函数指表示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 ,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在基本肯定传统货币树林论的结论的基础上,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 表示名义货币量; 表示价格水平;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 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 表示货币收入;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3)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流通速度V(或者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注意: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式中,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但凯恩斯的货币寻求函数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6.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刚(粘)性的主要理论。(人大2001研) 答:工资刚性指认为工资能上不能下的一种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 一般认为工资具有刚性的原因有:①由于在西方国家里有大量工会存在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希望通过谈判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工资因此会在一个合同生效期固定不变,合同到期后也不一定能得到迅速调整。②因为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轻易调整工资,而宁愿接受生产数量的变动。③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一条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降低工资可能会使人才流向其他企业。工资刚性是产生失业的原因之一。 解释工资刚性的各种理论有 (1)最低工资限制。 政府指定的最低工资法律使企业不能降低工资。最低工资限制使非熟练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丧失了就业机会。 (2)工会集体谈判。 工资刚性的另一来源是工会的垄断力量。工会工人的工资不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而是由工会的谈判力量决定的。工资谈判的最后协议往往规定了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而让企业去决定所雇佣工作的人数。通过工会谈判而得到的高工资还将进一步推起非工会组织工人的工资。 (3)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将导致高效率。效率工资理论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有助于提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第二种效率工资理论强调,高工资有助于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有助于保持企业工人的稳定性。最后,在发展中国家高工资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效率工资理论认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企业本身有利,而这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工人因等待而失业的现象。 (4)隐含契约理论。 隐含契约理论认为,工人和企业之间隐含契约实质上是一种保险合同。假定工人是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而企业是风险中立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人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达成一种互利隐含契约。可以证明,根据这一契约,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这相当于工人给企业付保险费);在萧条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但一部分工人将在得到失业救济和闲暇的情况下被解雇(这相当于企业付给工人保险金)。隐含契约理论于是便推导出一条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实际工资刚性。 7.简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中南财大2003研) 答: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J·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1)理性预期假说。(2)自然率的假说。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1)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3) 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8.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武大2003研) 答: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巴罗在批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资本市场拓展了货币周期理论,在模型中考虑了政府购买等实际因素,以实际因素阐明经济波动,从而开辟了同货币周期论不同的解释经济波动的新思路,建立起实际周期理论。随后,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如《实际经济周期》等以实际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论文,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入,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周期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周期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简称基—普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金—普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9.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华中理工大学2001研)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 ,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10.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人大2002研) 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导致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进行解释,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系统错误,它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3)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4)自然率。参见概念题第六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2)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3)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11.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论”。(北大1999研) 答:(1)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其四个假设条件是:①个体利益最大化;②理性预期;③市场出清;④自然率假说。 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他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宏观政策无效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观点,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 ①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具体解释参见:课本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而总需求曲线AD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具体解释参见:课本中由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ES和总需求曲线AD构成的新古典经济模型。 (3)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其余部分的回答,请读者结合现实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论” 做出个人的看法。 12.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人行1998研;南航2006研) 答:参见简答题第9题。 (以下部分删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 ,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 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政策主张不一样。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中财政政策尤其重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13.简述西方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问题的。(南京大学2005研) 答: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叫做滞胀,西方经济学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滞胀问题的: (1)滞胀的含义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滞胀的原因 ①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失业率很高时,由于工资刚性使工资不能下降;有职位空缺时,公司为吸引所需工人愿意付高工资,导致工资上升。这样从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变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市场存在价格刚性,在工资上升后,又使物价上升。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又转变为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 ②不同类别商品与部门发展比例不同造成滞胀。各部门增长出现比例失调,就会导致停滞膨胀。如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制成品成本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影响,引起制成品部门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从而造成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出现滞胀。 ③部门结构变化差异造成滞胀。如衰退部门工人要求与新兴发展快的部门工资“看齐”,非开放部门要求于开放部门工资“看齐”,工资成本增加,物价就会增加,从而使衰退部门或非开放部门情况恶化而削减工人,出现了一方面失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的状态。 ④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滞胀。国家主观的发行货币,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挫伤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减少了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大规模失业必然出现。同时,国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政府可根据财政支出需要而把货币不断投入市场,造成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也成为必然。 (3)停滞膨胀的对策 停滞膨胀的对策有: ①新古典综合派的对策:主要措施是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要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就必须对各种收入实行限制,尤其是要使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具体办法如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线和运用税收控制工资增长等。人力政策即劳工市场政策,如加强劳动力的再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劳动力流动等。 ②货币主义的对策:提出实行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同时,国家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进和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稳定。 ③供给学派的对策: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减税,通过减税降低生产成本,刺激人们热情工作和积极投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供给,来缓和停滞膨胀。 14.简要评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差异。(华东师大1997研) 答: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假设和观点不同,因而在货币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例如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1)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重视财政政策,它从两个方面论述货币政策无效:一方面是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是投资利率弹性。而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2)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择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M→ i→I→Y,通过i传导,因此凯恩斯主义以利率作为传导中介目标。 货币主义:M→Y,货币政策不需要通过i传导,因此货币主义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传导中介目标。 (3)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货币主义采取单一抉择。 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而货币主义采取单一货币规则,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 15.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货币的因素,来自于哪些方面?(人行1999研) 答: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 包括: (1)总财富。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包括通过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获得的收入,即:“恒常收入”。所谓“恒常收入”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它区别于带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由于“恒常收入”易于计算,且具有稳定性,因而可以避免即时性收入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使货币需求函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指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的生产能力,又叫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与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相反。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如果人们把货币看成是“必需品”,那么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等于1或小于1;如果人们把货币看作“奢侈品”,则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就会大于1。此外,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1) 式中, 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 表示价格水平;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 表示货币收入; 为其他随机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 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若 和Y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将同比例变化。将函数两边同时除以 ,则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从该式中可看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由实际变量决定,而不受名义价值的影响,如果在(1)式两边同时除以Y,则可得到: EMBED Equation.3 即 其中,V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此式与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M=KPY十分相似。 弗里德曼对现代货币数量说的表述及其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贡献。首先,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被视为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交换媒介,因此,货币需求理论就成了资本理论或财富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弗里德曼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地位:弗里德曼认为,根据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价格变动率,市场利率和其他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预测。弗里德曼的这些观点为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发展的途径,同时也使理论具有较大的政策意义;再次,弗里德曼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有关货币需求的一些因素,如利率、收入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方面为货币需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使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16.试比较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上海大学2000研) 答:(1)货币主义从货币数量说和自然率出发,认为虽然是随机地变动,例如通货膨胀会使经济出现短期波动,但是经济本身具有长期均衡的趋势。凯恩斯主义从市场非出清,价格工资刚性假设出发,认为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是必然的。 (2)对于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效果)的不同态度,货币主义认为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凯恩斯主义却认为有效。 (3)政策主张的不同。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而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理性预期学派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凯恩斯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完全相反。 (4)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凯恩斯主义则没有这种观点。 (需删除)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评判。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为: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17. 假设附有理性预期的总供给函数为Ys=Yf+200(P—Pe),总需求函数为Yd=1000+G+20Ms/P,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Yf=4000,Pe和P分别为人们对物价的预期和实际的物价水平。 (1)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近期不会有政策变化的预期,名义货币供给Ms=1000,政府购买G=1000,实际的物价水平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000,且言行一致,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将为多少? (3)如果中央银行公开宣布增加名义货币供应1000,实际却增加了5000,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是多少?(南航2006研) 答:(1)根据题意,近期内政策预期不变化,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有: 解得: 。 (2)货币供给增加1000是中央银行宣布的,因此, ,产量仍是Yf=4000。这时的价格为: 解得 。 (3)中央银行宣布增加货币供给1000,因此这时的 ,但实际增加了5000。因此附有理性预期的供给函数为: 总需求为: 令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解得 , 。 18.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 答: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1)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2)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假定和理性预期假设),从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非出清理论。 19.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1)凯恩斯的所讲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2)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亦即一定的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导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须的收益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雇员。只有当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预期利润,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假定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会上升,国民收入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需要由政府用膨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10.3.3 论述题 1.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的?由此提出的经济稳定政策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 答:(1)价格和工资黏性的理由。参见概念题第1题。 (2)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可以通过图10-1表示出来: 图10-1 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总供给曲线ASK的交点A所确定的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在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被签订后的某一天由于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1,这时,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这时,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使该经济停留在价格水平为P1,收入水平为y1的萧条状态(至少短期如此);二是政府采取旨在刺激需求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主张第二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按照这一方案,总需求曲线又从AD1回复到原来的AD0的位置,从而经济又回复到原来充分就业的状态上。由于直到这一年的年末,尽管厂商和工人都有理性预期,但原有的劳动合同没有到期,这样,就没有新的劳动合同签订,这意味着ASK曲线并没有变动,从而上述稳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除了迅速恢复充分就业的必要性以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斟酌使用的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必要性,即:当外部冲击到来时,这种政策可以抵消外部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这就是说,在上图中,使总需求曲线不从AD0移动到AD1。例如,当出口下降时,可以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来补充出口量下降。 2.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有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歧。(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 答:(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要政策特征 ①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凯恩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主张用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②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来加以调节。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概念 所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特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否稳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其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一般取决于三个条件: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③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3)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财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而对物价的影响不大。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②货币学派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货币主义不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认为财政政策只能导致物价的变动,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他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总供给曲线的假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3)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学派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财政、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 b.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 c.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 ②货币学派的观点 货币学派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财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他们是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的: a.相信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理论上,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紧缩和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 b.认为用来操纵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并且这种相机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c.与上述观点相适应,主张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3.试述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的评判。(北方交大2002研) 答: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J·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1)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的假说。①理性预期假说。经济学中的预期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预期作为经济主体活动的特征,支配着他们的现实行为,也是经济现在与未来联系的纽带。在理性预期之前,已经有了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等预期假说。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凭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判断,而把当前可用的信息及知识排除在预期形成机制之外,理性预期则更注重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所谓理性预期是在充分利用信息和知识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预期,按照理性预期行为的结果必须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②自然率的假说。理性预期学派赞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进一步指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当然,就业量大于自然率的状态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中,由于厂商和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错觉后,一切又将回复原状。政策制定者想要其政策有效,就必须通过对两个通胀率的差额的影响来造成人们的幻觉,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想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2)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评判。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是以对厂商和工人的暂时欺骗而维持的,但人们会从上当中吸取教训,逐步使他们的预期更接近于准确,则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内必然是无效的。②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考虑的模型里所使用的是“适应性预期”,这意味着人们只运用过去的经验而不是全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化利益,而且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同一类型的人(如劳动者)有不同的函数或方程,行为不一致的人不是理性人。凯恩斯主义中的以上两点都违背了理性人的假设,而且凯恩斯主义在评价政策成败时,往往以总量的增长作为政策优劣的标准。而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看守者,因此评价一项政策,应该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凯恩斯主义的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有的社会成员可能会有的福利损失。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可以用新古典模型来说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且认为总需求曲线AD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2)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评判。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为: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4.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传统货币数量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为何在20世纪30代遭到批判?什么是现代货币数量说?(上海财大1994研) 答:(1)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传统货币数量说的核心内容是: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比例关系。货币数量说是在传统的古典理论中,表示这种直接比例关系的,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所谓交易方程式,一是所谓剑桥方程式。 ①交易方程式。 本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费雪认为,假设M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 ,从这个方程看,P的取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不过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 ,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 ②剑桥方程式。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为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前者为 ,后者为 =kPY,假若把费雪方程式中的T代替成等同于剑桥方程式中的Y,即用交易商品量等同于收入量,再把V视作既代表交易货币的流通次数,又代表与收入水平对应的流通速度,即 ,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 ③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有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又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2)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动摇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在这期间,货币的供给和价格的同时下降虽然看来接近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流通速度大大下降了,而不是稳定不变;实际产量也大大下降了,而不是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些事实需要用新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的理论便应运而生了。J·M·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独树一帜的学说的形成,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分析。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假定 则 这里,L表示货币需求,K表示产量或收入中为交易所需的货币份额, 说明每当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时,货币需求变动多少。假定用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则 或 ,这就是名义货币需求函数表达式,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图10—2来表示: 图10—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3)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经济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大规模的经济萧条,而是通货膨胀问题。以失业为研究中心的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于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他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 ①总财富,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计算,因此他提出用“恒久性收入”代替这一概念,由于“恒久性收入”易于计算且具有稳定性,因而可以避免货币需求函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②财富构成,即指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的生产能力,又叫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人力财富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③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和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很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相反。 ④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如果把货币看成是“必需品”,那么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1或小于1;如果把货币看成是“奢侈品”,则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就会大于1。此外,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① 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价格水平;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表示货币收入;u为其他随机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P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和Y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将同比例变化。将函数①两边除以P,则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② 从上式可看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由实际变量决定,而不受名义价值的影响。 如果在①两边除以Y,则可得到: EMBED Equation.3 即: ③ 式③中,V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式①与剑桥方程式M=KPY或交易方程式 相似,但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是有区别的:a.传统货币数量论把V或K当作由制度决定的一个常数,而现代货币数量论把V看作是几个可观察到的变量(如 )的稳定函数;b.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中的Y为现期收入水平,而现代货币数量论方程式中的Y为持久性收入;c.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增加会使物价同比例上涨,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在短期内既可以使物价上升,又可以使产量上升,只有在长期内会全部表现为物价水平上升。 5.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答:理性预期学派,特别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一大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总量问题,但总量是个量的总和,因而,微观经济活动在宏观领域的体现必须与微观行为相一致,即从整个理论体系上来看,宏观总量关系必须存在相应的微观基础。正是在微观基础问题上,理性预期学派给予凯恩斯主义理论以致命的打击。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作为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最基本的行为假设是理性行为假设。然而,凯恩斯主义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违背了这一假设,从而导致凯恩斯主义理论难以成立。 (1)不合理性的预期。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宏观经济数量,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把人们的预期考虑在内。然而,在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中,虽然也考虑了人们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这就是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当事人只使用过去的信息来决定未来的行为。由于合乎理性的人在将来的情况改变时必然会利用一切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使用“适应性预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不能说明利用有关信息来谋取最大利益的理性人的经济行为,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不能成立。 (2)不能保证个人行为协调一致。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涉及到同一经济当事人行为的不同地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假设并不能协调一致。例如,在消费函数中,劳动者之所以进行储蓄的理由是企图得到将来的消费;而在劳动的供给函数中,他们仅被认为是在现有的收入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这就是说,劳动者在消费函数中考虑到将来,而在劳动供给函数中只想到现在。这样,在两个函数中,劳动者具有不同的行为,而凯恩斯理论又提不出理由来证明这种不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该政策是否能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因此,不能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判断经济政策的成败。例如,凯恩斯主义者往往把能否增加社会生产总量作为判别经济政策优劣的标准,然而,社会成员可能因此承受通货膨胀和环境污染的痛苦,那么,这种增加究竟是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就很难说了。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为制造判断标准是不可靠的。 在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错误之后,理性预期学派通过理性预期对自然率假设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很难把就业量维持在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水平,其原因在于: ①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量小于自然率;如果二者相等,就业量等于自然率,即处于萨伊定律所说的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 ②既然就业量的变动(大于或小于自然率)取决于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么,旨在于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它们对两个膨胀率之间的差额的影响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造成经营者的幻觉,使他们错误地把价格的变动看成是对自己商品的需求改变的信息。既然如此,有效的政策必须通过它对两个膨胀率的差额的影响来造成幻觉,使人们具有错误的看法,否则,经营者产量和劳动供给量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也不会改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想有效,必须具有“欺骗的”性质。然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改正他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从而,他们虽然可以偶然犯有认识上的错误,然而,在长期中,却不会系统地和持续地如此。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使人们在认识上犯有错误,即造成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那么,由于人们不会系统地持续地犯有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理性预期学派重新肯定了传统经济学形式的萨伊定律,并且根据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作了全面否定:不仅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无效,而且凯恩斯主义的整个理 论体系也不能成立。 6.试述货币数量学说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贡献。 答:(1)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起初并不是货币需求的学说,随着货币数量学说的发展,其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特征愈来愈明显。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分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和近代货币数量学说。由现金交易数量学说和现金余额数量学说组成的近代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 (2)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他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即: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 现金交易数量学说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贡献表现在:①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诸如银行及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工业集中程度、人们的货币支出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V在短期内可为不变的变量。②假定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因而实际产量全部进入流通,实际交易数量就是产出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在短期内交易数量也是不变的变量。③认为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并且假定货币数量由外生决定,居于主动地位。 (3)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如下的剑桥方程式: 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将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现金余额说开创了以下四种分析货币需求的方法:①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提供效用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②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去分析货币需求;③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去分析货币需求;④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货币需求。这四种方法至今仍是西方货币需求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4)新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参见论述题第4题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5)货币数量说能在西方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是:物价水平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通货膨胀是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而货币数量说则是对这一现象最直观的且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解释。 7.试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答: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1)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参见论述题第6题中的“传统货币数量学说”。 (以下部分删除)传统的货币数量分为早期货币数量说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由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组成的近代货币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 现金交易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即: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一般认为,费雪方程式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货币只当成一种交换媒介,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内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现金余额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下的剑桥方程式: M=KPY。 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不过剑桥方程式本身又预示着对其结论的否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和人们的预期等影响K的变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它都不是常数,所以不可能固定不变,P与M的变动幅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所谓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由收入的多少决定。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以 表示,其中 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 代表 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若以 代表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 r代表市场利率, 代表 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 。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总公式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①他们发现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这一重要发现即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②他们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相关,并且与利率成反向变化。这方面的模型化工作是由惠伦等经济学家完成的,创立了“惠伦模型”。 ③他们觉察到凯恩斯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漏洞,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是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二者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对凯恩斯的货币投机性需求予以发展。 ④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他们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1)商业性动机。由商业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2)投机性动机。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不大,而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3)公共权利动机。这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投向商业性流通,那么,受冲击的将是商品市场的价格;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金融性流通,金融市场将受到冲击。因此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额外货币。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最主要的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意义重大。这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8.如何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得出名义收入受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观点? 答:(1)1956年,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把货币需求从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加以考察,并得出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他因素,比如财富持有者的特殊偏好,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的预期等。其中,在这些决定因素之中,弗里德曼以持久性收入这一概念代替总财富,强调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通过以上的因素分析,弗里德曼得出了下面的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 表示持久性收入,代表总财富;为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u表示其他影响因素。在上述因素中, 与货币需求成正向关系; 表示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 (2)弗里德曼通过上面的货币需求函数得出名义收入受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其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暗含着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这是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的。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就会希望吸收更多的存款来发放贷款。存款利率不受限制时,银行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做到这一点;当存款利率受到限制时,银行就会通过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来竞争存款。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意味着货币( )的预期报酬率提高了。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相对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所以当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时,货币需求将相对保持不变。 弗里德曼认为,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往往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恒久性收入,即: 这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恒久性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像利率那样经常上下波动。 其次,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相当稳定的,它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位移(事实上,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也难看出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利用过去数据估计出来的货币需求函数经验公式可以估计未来的货币需求,这一点也与凯恩斯的理论有很大不同。在凯恩斯看来,货币需求函数将因人们对安全利率看法的改变而发生位移。 由上面两点便可直接导出以下结论,即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这是因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由交易方程式就可知: 从上式可以看出只要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那么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然而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那么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把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值代入交易方程式,就可以估计出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这一货币数量论观点仍然能够成立的。弗里德曼把他的理论称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当然,名义收入货币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两点明显的不同:第一,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第二,它放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持续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实际国民收入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而认为在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要视其他条件而定。显然,从这两点不同可以看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某些观点上有所改进。但是,它们在一些基本的立场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 9.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在逻辑。 答: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由哪些因素所决定以及如何决定的理论。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货币供给量这一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指标被视为可由金融当局绝对加以控制的外生变量。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和货币政策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们普遍重视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使之迅速发展。 因此,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经历了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供给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和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的主流沿革。 (1)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供给分析 凯恩斯对货币供给的分析相对于货币需求的分析来说比较简单。在货币供给方面,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他认为,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对于商品货币(金属币)来说,他的生产受自然力量(主要是资源稀缺性)限制。在绝大多数非产金国里,私人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货币生产能力的扩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是微不足道的。②管理货币或法定货币,更不是私人企业所能产生的,唯有依靠国家的权力才能发行,强制流通,任何私人企业都无力与之抗衡。无论货币需求有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有多么强烈,由于货币特征的存在,货币供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控制,增减货币供应量。 在货币供给理论上,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理论。他们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现有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从中央银行渠道出去,但实质上这个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这是因为,公众的货币需求经常并大量地表现为贷款需求,而银行的贷款和货币供应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经济前景光明时,企业将增加贷款需求,银行只要找到理想的供款人,在无信用风险,有还款保证和能够获利的情况下,总会贷出款项。银行的贷款即可转成存款,每个存款的所有人可以随意支付或提取现金。可见,银行存款的增加实际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适应。同样,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额的提高,银行贷款也会相应增多。只要经济活动增加,货币供应就会扩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对现有货币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主要是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的盛衰及人们的预期。 在货币供应的控制的问题上,他们一方面赞同凯恩斯的观点,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绝对。他们主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其原因:一是当货币需求旺盛时,银行体系会想方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二是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方面存在着漏区,使中央银行不可能严密地控制住货币供应总量。例如,在经济高涨时,中央银行企图限制货币供应的增长,但是金融界可以采取一些信用形式,变相地增加货币供应,比如,银行参与的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票据流通,就是合法货币的替代品。另外,在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银行体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不受中央银行的严格控制。因此,由于中央银行在控制上存在漏区,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控制能力大大削弱。 同时,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给,它完全有能力达到目标,但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它未必有能力实现目标。这种控制力的差异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本身的问题。 总之,新剑桥学派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但在论述中包含了这层含义,其理论分析也已经脱离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 (2)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①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是随着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体制受到冲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被扰乱而产生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货币是否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和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内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其主要理由可归纳如下:a.在存货关系上,认为银行的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他们认为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当代,只要有贷款要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形成从银行体系到实业部门的信贷—货币流。b.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能够起到动用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只是部分地提供所需货币,通过金融创新也可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c.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扩大信用规模。当企业决定增加投资时,融资问题很少会成为限制因素。因为银行信贷不是满足新增投资支出的惟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或交换期票,甚至通过不履行还款义务等创造出“非自愿”商业信贷的方式来“支付”投资项目。当原材料价格或工资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时,需求相应增加的流动资金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决。 ②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基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政策主张上。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因此,他反对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认为应当把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货币政策应该是一切经济政策中惟一重要的法宝,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货币政策或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弗里德曼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实行“单一规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界定货币数量的范围;第二,如何确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第三,货币数量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关于货币数量的范围,弗里德曼认为,应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 ;关于货币增长率的确定,他认为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关于货币增长率在每年内或每季度内是否允许波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的范围。 ③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由于德国中央银行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及其成功的货币政策实践,德国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受到重视。该理论认为,要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和稳定,必须首先稳定货币。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要保证币值的稳定,货币供应必须与商品相联系。据此,提出了两条货币供应的条件: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能力决定了该国能够生产出多少商品,由此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进行交易,因此,以现价计算的社会生产能力除以货币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供应的最佳量。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他们认为,在商品和货币的对应关系上,如果货币量多,商品量少,就会出现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表现为物价上涨,商品短缺,市场紧张。但若使货币量相对略少于商品,则形成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吸引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通过公众所投的货币来判断商品的优劣,以此来提高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货币略小于商品的局面,为开展自由竞争和提高社会市场经济效率提供必要的环境。他们提出了货币目标公布制,并进一步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就是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这样,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就有了一定的机动性。 (3)货币供给理论的比较 综上所述,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而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实质上看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的结果。因此,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控制货币供给,但它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是绝对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和凯恩斯观点相反的“内生货币供应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它主要是由经济而不是中央银行所决定的。据此,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放在货币供应量上,反而应放在利率、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信用规模管理上。 货币学派也十分重视货币供给稳定,他们主张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弗里德曼主张把货币供应增长率固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合理预期学派基本赞同货币学派关于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观点。西德学派的理论也和货币学派的观点相近,认为中央银行应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应的增长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相一致。货币供应由潜在的生产能力增长即社会应该的经济增长决定。他们还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应该是一个区间,在时间上应分为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并建议通过实施“货币目标公布制”实现既定目标。 9. 经济学家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些理论又是怎样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深圳大学2006研) 答:(1)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理论来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黏性价格模型。这三种总供给模型,用来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市场不完全性。第一个模型假设名义工资是黏性的;第二个模型假设有关价格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第三个模型假设价格是黏性的。虽然假设不同,但这些模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为世界可以包含所有这三种市场不完全性,而且,所有这些市场不完全性都可能有助于短期总供给行为的形成。 (2)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得出同一个总供给函数,即: 。 并且三种理论都得出,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是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如果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大于其自然率;如果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小于其自然率。 ①黏性工资模型 在黏性工资模型中,假设劳动市场失灵,名义工资具有黏性,不能随劳动的供求状况立即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涨不会立即影响名义工资,而实际工资(W/P)下降,更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佣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产出增加。如图3所示。图(a)表示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名义工资W是黏住不变的,物价水平从 上升到 ,使实际工资从(W/ )下降到(W/ ),较低的实际工资使劳动需求量从 上升到 。图(b)表示生产函数。劳动量从 上升到 ,使产出从 增加到 。图(c)表示概括了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这种关系的总供给曲线。物价水平从 上升到 ,使产出从 增加到 。 图3 黏性工资模型 ②不完全信息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由于不完全信息,生产者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如果一个生产者观察到其产品的名义价格变动,甚至仅仅是因为一般价格水平变动,他却将之归因于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而这就引起了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③黏性价格模型 在黏性价格模型中,所有企业都有一个取决于整体价格水平P以及总需求水平( )的合意价格p,将之写为 。此外假设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一些企业(所占企业百分比为1-s)的价格有伸缩性,它们总是根据上式来确定其价格,另一些企业(所占企业百分比为s)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宣布自己的价格。假设这些黏性价格企业希望产出以自然率增长,即 ,那么它们根据预期来确定价格: 。这样,总物价水平就是: ,整理得, 。令 ,得到总供给方程为: 10.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观点。 答:(1)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就是指社会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总产出之后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总产出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总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和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 ①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之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如图10-3所示: 图10-3 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 图10-3中,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物价水平(P)。AS代表总供给曲线,AD代表总需求,充分就业时的生产总量是 。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可以解释如下: a. 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失业时( 点之前),总供给增加的能力很大,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上升而物价并不上涨。 b. 在 点和充分就业分界点 之间,总需求的增加将带来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同时上升。这种双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出增加的作用。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出,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c. 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各种资源已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有效需求增加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这种情况,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缺口”理论,通货膨胀压力并不一定源于货币供应增加,在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模型中,总产出不变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自发增加都会产生通货膨胀缺口。 ②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数量看作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惟一因素。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对传统理论作了修改,但仍强调货币数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量比产量增加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许多现象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产生持久的影响。”一旦人们对这种物价上涨产生预期之后,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工资-物价”循环上升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3)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说相比,货币主义学派的需求拉上说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变化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减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因果关系,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可以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引起总需求的缩减,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反过来,有效需求中的项目也可以自发地增加或减少,并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使货币供给量或货币流通速度被动地服从和适应需求的变化。而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货币量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其变动必然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货币量不可能是适应物价变动的内生因素,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并强调预期的作用。 11.试述理性预期学派的产量、价格决定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答:理性预期学派对于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所作的解释用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模型来说明。用AD表示总需求曲线,ES表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对产量和价格的决定的解释取决于AD曲线的位置是受到意料之中的,还是受到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AD曲线的位置因许多外生变量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这些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气候的变化等。其中,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如气候的突然改变;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或其他的经济政策(假设这些政策是公开执行的)。 现在,假设AD曲线位置的改变完全是由于意料中的因素的影响,ES和AD的经济模型如何决定价格水平(P)和产量(y)可以用图10-4来说明。 图10-4 意料之中的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图10-4中,假设经济社会在开始时处于A点,即处于Y*垂直线,ES和AD这三条线相交之点,又假设全部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AD的位置移动到 ,那么,由此而决定的P和Y为多少?图10-4表明:ES和 相交于B点,相当于B点的价格水平和产量顺次为Pl和Y1,从表面上看来P1和Y1可能是问题的答案。 然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B点不可能成为问题的答案。因为B点的答案违反理性预期的假设。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对于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的数值必须等于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数值。如果B点代表问题的答案,那么,根据经济模型ES与 的交点而推算出来的P必须是P1,此时的预期的P(即Pe)为P0。因此,在这里,预期的P和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并不相等,从而,B点所意味的P不是理性预期的P。既然理性预期学派假设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预期都是理性的,所以B点不能存在,从而P1和Y1不能构成问题的答案。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是意料之中的原因所造成的,即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情况下, 的位置是众所周知的。既然 的位置已知,则C点能使预期的P和根据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相等,因为C点是根据P2=Pe而得到的另一条ES线、Y*线和 线这三条线的交点。以C是ES线与Y*线的交点而论,P2是C点所意味着的预期的P;以C是ES线与 线的交点而论,P2是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三线相交于一点就是说预期的P和根据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相等。因此,此时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从而,C点代表问题的答案。C点所标志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2和Y*。把C点和原来的A点相比,价格已从P0上升到P2,而产量却不变,仍然为Y*。因此,由于意料之中的原因而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制度的就业量或产量的变动。 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结论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既然一切公开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都属于意料之中的因素,那么,经济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造成就业量或产量的上升或下降。换言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改变就业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而造成的AD的变动不能改变Y的数值,但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AD的变动却可以导致Y的变动。事实上,按照该派的说法,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惟一原因恰恰在于意料之外的因素。这一想法可以通过图10-5来说明。) 12.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存在怎样的差异?由此导致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南开大学2005研) 答:(1)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异 ①研究期限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把短期和长期结合到一块得出自己的总供给曲线。 ②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但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则是与纵轴垂直的。 ③各自的解释不同 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这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然而,正是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总之,在工资具有的下降刚性的条件下,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水平的意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由于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到充分就业时为止。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性预期和自然率的假说出发,不但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则是与纵轴垂直的。 ④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 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干预。 (2)各自的政策含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投资等于储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和其他的原因,投资未必常等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经常等于总需求,为了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国家必须执行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主张实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图10-5 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图10-5中,经济社会在开始时仍然处于A点,但AD移到 的原因却是由于信息不能事先通报的意料外的因素造成的。因此,虽然AD已经移动到 的位置,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并不能觉察到这一事实,他们还以为AD仍然处于原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价格的理性预期只能是P0。因为,如果AD的位置没有移动,预期的P是P0,而根据经济模型推算出来的P也是P0。这就是说,即使存在着理性预期,价格水平和产量却可以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发生波动。在目前的例子中,它们顺次波动的P1和Y1的数值。可以看到,理性预期一方面维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另一方面又以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上升和下降。 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即使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也无从执行这些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ASL P ASK P0 A P1 AD0 AD1 O y y1 y0 _1182753661.unknown _1215428326.unknown _1215428477.unknown _1225886505.unknown _1225887121.unknown _1225887187.unknown _1226238788.unknown _1228844854.unknown _1225887168.unknown _1225886957.unknown _1225887061.unknown _1225886648.unknown _1215429550.unknown _1215430337.unknown _1225886195.unknown _1225886477.unknown _1225886157.unknown _1215430361.unknown _1215430182.unknown _1215430288.unknown _1215429578.unknown _1215429516.unknown _1215429533.unknown _1215429456.unknown _1215428391.unknown _1215428426.unknown _1215428444.unknown _1215428402.unknown _1215428374.unknown _1215428382.unknown _1215428334.unknown _1209302653.unknown _1209302742.unknown _1209302810.unknown _1215428027.unknown _1215428297.unknown _1209302811.unknown _1209304047.unknown _1209302755.unknown _1209302766.unknown _1209302743.unknown _1209302688.unknown _1209302701.unknown _1209302662.unknown _1199368540.unknown _1209302614.unknown _1209302626.unknown _1207984538.unknown _1208784306.unknown _1186567068.unknown _1187354059.unknown _1199368525.unknown _1186567643.unknown _1186567828.unknown _1186567578.unknown _1182753929.unknown _1186567009.unknown _1182753704.unknown _1085919495.unknown _1131098677.unknown _1132132813.unknown _1132132928.unknown _1176296255.unknown _1182753632.unknown _1132132956.unknown _1132132964.unknown _1132132949.unknown _1132132847.unknown _1132132857.unknown _1132132835.unknown _1132130778.unknown _1132132803.unknown _1132130661.unknown _1085920575.unknown _1088692225.unknown _1088692383.unknown _1128611381.unknown _1131098669.unknown _1130356746.unknown _1130357838.unknown _1130357847.unknown _1130356768.unknown _1128612188.unknown _1130356359.unknown _1088692248.unknown _1088692276.unknown _1088692168.unknown _1088692181.unknown _1086680492.unknown _1086680549.unknown _1087975711.unknown _1086680518.unknown _1086680364.unknown _1085919655.unknown _1085920214.unknown _1085920317.unknown _1085919859.unknown _1085919566.unknown _1085919585.unknown _1085919524.unknown _1085819713.unknown _1085837717.unknown _1085837843.unknown _1085837986.unknown _1085837780.unknown _1085835523.unknown _1085837214.unknown _1085837468.unknown _1085836716.unknown _1085832352.unknown _1085835484.unknown _1085819927.unknown _1085813442.unknown _1085814900.unknown _1085814960.unknown _1085815217.unknown _1085815730.unknown _1085819642.unknown _1085815345.unknown _1085815013.unknown _1085814913.unknown _1085814810.unknown _1085814854.unknown _1085814100.unknown _1085743923.unknown _1085812918.unknown _1085743848.unknown
本文档为【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17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