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举报
开通vip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第四小节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沉思”、“幻想”、“快乐”、“忧伤”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小组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体验,体会作者读书如痴如醉的程度和读书的乐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主要讲了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在单调寂寞的生活中迫切渴望得到信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体会战士们的生活环境的艰苦与生活上的单调和寂寞是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而这些困难是学生难能亲自体验到的。因此,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小木屋没有电”等词句的意思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四、系生活,培养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上例中,特别是对“小木屋没有电”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用眼、用耳、动手、动口、动脑,并将之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学生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就会使语感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例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它作为感知语言的一种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总目标和各分段目标中都特别强调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想就《爬天都峰》一课的教学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通过揣摩和品味重点词语培养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特别是那些能表现中心和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之笔,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反复揣摩,以便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例如,课文《爬天都峰》中“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中,一个“挂”字就准确、形象、巧妙地将石阶的陡表现了出来。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挂”换成“拉”“掉”等词,通过指导学生认真比较,仔细欣赏,反复揣摩,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到“挂”在表达上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升华。   二、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培养语感   加强朗读训练和重视朗读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一定会有所思和有所悟。他们的这种有所思和有所悟就是一种对语言材料的敏锐感觉,即语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便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思。学生必须在认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进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才能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领悟感情,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课文《爬天都峰》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天都峰的险要。教学中教师就不应过分地进行分析和讲解,而是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并让他们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作者所描写的天都峰的样子。这样,学生把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有感情朗读就会感受到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以及“我”缺乏自信和十分畏惧的心理等。这样一来,经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就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把生活体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培养语感   生活体验是语感形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和其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就会变得非常苍白。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体验对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生活体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例如,课文《爬天都峰》中的“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爬到了天都峰顶”一句中,“终于”是“奋力”“爬呀爬”的结果。这一别有韵味的“终于”就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能引导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两个人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爬到峰顶时那激动兴奋的心情。反之,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他们恐怕很难领悟到“终于”一词的韵味。   总之,学生的语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结合生活体验并通过反复体会和揣摩才能形成并提高;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积极探寻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的探索寮步镇横坑小学钟润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曾经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可见语感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读了文章之后你自己有什么心理感觉,把你的理解、感受说出来,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加强语感的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修订后的《小学生语文大纲》增加了语感训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有目的地加强如下训练。一、重在一个“品”字(1)            品味语句,体会语感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受都是通过主题句表达出来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升华。通过对每一段主题句的分析和比较,学生便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既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加强了语感的培养。(2)            体会和品味文章内容的丰富情感,达到以情悟文、以情悟理的佳境如《我们家的猫》,老舍先生把对猫的喜爱之情注入了笔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朗读,从读中体会出“有时候的确很乖”——一个“乖”字流露出亲昵之情;“又多么尽职”——“尽职”前加上“多么”充满赞美之情;“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上几朵小梅花”——乌黑的脚印,染污了稿纸,作者却觉得形如梅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可爱的草塘》中有关描述草海绿浪在欢笑,在跳跃的拟人化的描写句段,让学生从朗读和品味中,感悟草塘的美,领悟草海、绿浪的欢笑,其实是人的欢笑,是爱草塘美的激情的渲泄,在情感体验中强化语感。二、落实一个“悟”字(1)            自悟语感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儿童对于课文中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钟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鱼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从而让学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推理方法是错误的。(2)导悟语感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的、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我们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三、空出一个“读”字。(1)用老师的激情带动学生,激活学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一篇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缅怀总理的抒情文章,同时又离学生们的生活很远。如何把同学们的感情激发起来,如何让他们深刻体会作者对总理、人民对总理无限敬仰与怀念之情,把同学们带到20多年前的这一天的氛围中,这是学好这篇课文关键性的前奏。老师采用激情导入,老师说:“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医院逝世了,噩耗传来,举国上下,悲痛不已。人们佩戴黑纱,在11日清晨,自发的云集在长安街两侧等待总理的灵车,和总理做最后的告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下当时难忘场面的一篇课文。”老师低调而沉重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为理解课文创造了良好气氛。(2)      老师范读,影响学生范读是老师的一门基本功,也是培养引导孩子语感的一种基本方法,有些课文老师必须范读。如《观潮》一课,潮来时的气势,气魄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壮观雄伟的场景。我在教学前特意找来了钱塘江涨潮时的录像。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一次潮的录像。同学们既有了理解,又与形象的事物集合起来,自然在读书过程中就能够把那种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但是我觉得远不够到位,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力量,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说可以吗?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很棒,请为我鼓掌。我读完以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谁愿意再读,也让同学们为你喝彩。经过这样的启发鼓励,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四、抓住一个“联”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学生的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因为,学生只有把理解语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而是巧妙地通过霞光映照下人和动物变化不一的颜色来写。“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了。”学生要从描写文字中得到颜色变化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可适当使用红灯照射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了联系和想象,就容易使学生依据语言描述,由此及彼,通过调整、加工、组合、产生新的形象,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对语感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小学生语感培养途径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夏丐尊老先生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随着新一轮语文教改浪潮的掀起,“语感中心说”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什么是语感?我个人比较倾向王尚文先生的提法。他认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他还认为,语感是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语感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语感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性实践。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言语文字的感悟能力,用言语思维的敏捷程度,用言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是件容易的事。阅读课文,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需要有个不断体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已成为语文教师十分迫切的任务。一、创设情境诱发语感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由此诱发语感。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此时,他们已融入课文描绘意境中了,个个饱含着深情。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二、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不用急于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其对原有体会不断深化。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热情歌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点拨学生读时必须读出中朝人民的深情及对亲人的惜别之情。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两句,重复“再见了”,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发自心底的喊声,一句应比一句读得缓慢、深沉,加重语气要读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就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三、想象参与品味语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再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感来。语感同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课文内容像看“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语感。四、联系生活积累语感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感受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光靠阅读来提高语感是不够的,必须联系生活。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经验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借助生活实际,体会一些词句的绝妙所在。如:春季时,我们可以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感觉;中秋时节,可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的牵挂。一些年代较远,和学生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教学时要抓住环境、人物神态、言行等词句的描写,联系电影、电视里的有关镜头,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向社会生活中去,并扩大阅读范围。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语感也就被积累起来了。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善于引导,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外丰富阅读量,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易春英(学员)发布时间:2010-06-0720:22:57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着实从以读为本、自悟语感、揣摩品味、迁移表达、生活体验等方面入手。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强调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语文实践材料,追求讲深讲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感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读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漩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本文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1.语句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四.在示范中培养语感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如孩子们听到我饱含深情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一个个泪眼汪汪。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这样的讲,既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了“传染语感于学生”的目的。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1.版面划分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2.块面编排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3.装饰设计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三、手抄报的书写1.标题的书写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2.正文的书写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最好使用碳素墨水的钢笔书写)四、手抄报的装饰美化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1.报头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2.题花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头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3.插图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4.花边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5.尾花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6.色彩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手抄报,也称手写报纸,它具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显示创作风格,制作过程简便的特点,因此,在大、中、小学广为普及。编辑出版手抄报能培养我们写字、画画、排版、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交流手抄报,能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丰富课余生活。  手抄报的编辑出版一般为一个月一期,下面谈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要求。  定人员:出版手抄报一般由一个假日小队构成一个整体单位。在确定人员后进行分工:1、主编。他是总设计师、总负责人。2、栏目责任编辑。负责一个或几个栏目的材料采集、审核、编辑工作。3、誊写。负责文字内容的抄写工作,要求由写字美观、规范的同学担任。4、美工。负责小报整体、局部的美化策划工作。当然,大、中队辅导员仍然是中队手抄报出版工作的辅导员,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别忘了他们。定报名。报名的确定要醒目,文字简短,有小队特色,能明确小队奋斗目标,思想内容要健康积极。如“春笋报”、“雏鹰报”、“新世纪报”等等。  定材料:出版手抄报,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纸张,一般为150克绘图纸,每份8——4开大小。其次选择一些长短不等的刻度塑料尺,必备的有50厘米直尺、20厘米三角板。第三装饰材料及工具以及誊写笔,其中包括黑色墨水、普通钢笔、美工笔、铅笔橡皮、水彩笔、水彩或水粉颜料等。材料可以集中保管,当然各小队之间也可以互相调剂使用。  制作方法:1、报纸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报头及其位置确定,包括出版单位、出版日期、期号、分工人员等。另外栏目分类时,将整张报纸定好合适栏目,分类选择内容。2、排版。排版是报纸的总体构思,要求有新意,做到整体中求变化,板块之间方圆结合、大小结合、横竖结合,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报纸及黑板报的排版经验。3、插图。插图是小报中不可缺少的“味精”。具体操作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用淡彩画背景图案,然后进行文字誊写;二是在文字誊写后再用水彩笔画插图。4、题图和尾花。题图的设计很重要,一篇文稿,给它一个醒目的题目,能增强它的表现效果。题图设计的时候,一要重视对题目文字的设计,字号要明显区别于正文,字体可以由内容来确定;二要重视对图案的穿插,要图文并茂;三是题图的位置摆放可灵活处理,上下、左右兼顾。尾花的设计同样具有装饰效果,一篇文稿的中间或最后,有意识地空下一些位置,画上一些装饰图案,效果往往很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可以将平时收集的装饰图库进行交流或选用,做到资源共享。5、内容采编。文稿来源途径主要有:自己写稿,包括好文章及老师评语;资料整理稿;剪辑有关刊物内容;其他来源稿。手抄报制作指南(1):给手抄报定个好主题为什么制作手抄报要先定主题呢?这是因为手抄报只有小小一张纸,能够容纳的文章并不多。如果把一个话题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堆上去,那给读者的感觉可不好。最好的办法是,从大主题中选一个小主题,围绕这个小主题做好文章。选出这件印象最深的事———这就是你的手抄报的主题了!(2):好报名给人好印象给手抄报取个好报名,就是制作手抄报的“点睛”之处。确定了主题,选好了材料,下一步关键就是取一个好报名。“报名”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报纸的名称一般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来选取。第一,表明该报的出版地域和出版周期。如《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第二,表明该报的读者对象,如《现代小学生报》、《农民日报》等。第三,表明该报的办报方向。如《计算机报》、《中学语文报》等。第四,表明该报的办报方向或该报的主张。如《新快报》、《希望报》等。取一个新颖、贴切、有创意的报名是手抄报小主编们最值得思考的。从手抄报大赛以往的情况来看,一些被评委称好的“报名”有两个特点:一是贴切,有童趣。如1997年关于香港回归主题的手抄报“报名”,有《羊城小晚报·回归特刊》、《归航》、《小小日报·回归特刊》等;又如2002年手抄报大赛主题“快乐”,好报名就有《流行乐报》、《乐斋》、《欢乐谷》等。二是寓意深远,具有象征性。同是香港回归主题的手抄报“报名”,有《紫荆》、《不倒翁报》、《蓓蕾》、《虎啸》等。又如2000年手抄报主题为“考试”,好报名就有《足迹》、《号角》、《心语》等。(3):精心编制好栏目一份报纸的内文由文稿和图片等构成。一般情况下,除部分新闻和照片外,许多文稿和图片都有栏目。在报纸中,栏目的设置很值得花心思。学员在参赛时,应精心设置好一些栏目,但不必每篇文章都设。在设置好栏目后,还可以按栏目的意图,创设一些栏目小标图,以此活跃栏目,美化版面。手抄报“长”得够不够漂亮,关键就看版面制作。文章的标题、内文、栏线、小题图全靠手写、手画,如果运用图片、照片,可用粘贴方式,当然也可以手绘仿制。同学们写字、画画,一定要把字写端正、整洁,图也要画得干净、得体。手抄报毕竟是一份报纸,而不是一张图画,因此编制中一定要注意保证报纸的各种要素。第一步,大家要根据自己年龄符合的参赛组别,按要求找一张合符规格的白纸。为了保证涂色效果,纸张太厚、吸墨性能差的纸不要采用,最好用旧挂历纸。然后,在白纸上画出版面的“版心”,也就是“大长方形”白纸外边内1厘米以上的“小长方形”。下面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往“版心”里填东西了。值得一提的是,“手抄报”的纸张底色要求是白色,但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也可以按版面实际要求为内文、图片、标题铺上深浅不同的底色。以往几年参加《羊城晚报》手抄报的小编辑在运用底色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表现,许多参赛者都因为底色铺得有美感而获得好评。-------------------------由于手抄报书写后不便更改的特点,在手抄过程中常会与最初的版面设计有些出入,一般可采用占版面较小的名言警句或小插图作为“补白”,使版面结构更趋完美。原文地址:http://www.dljs.net/shouchaobao/21059.html手抄报的制作指导甘棠中心小学张长琴在农村小学教学常规检查中,有一项是检查实践作业,老师们在研究、讨论、接受几次的检查后都默认手抄报就是实践作业之一,于是手抄报纷纷出现,有各学科的、有同一主题的、还有综合内容的,手抄报大小也是五花八门,有16开8开4开以及A4纸。有的老师要求版面上要写“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有的老师要求版面上写“班级---姓名---”,还有的老师要求版面上不能出现以上内容,以上内容只能写在背面,模仿手抄报的专辑。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作为承担着培养祖国接班人重任的学校,校园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广普通话、运用规范字的重要场所。手抄报就是这样的一块校园阵地。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硬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它具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显示创作风格,制作过程简便的特点。编辑出版手抄报能培养我们写字、画画、排版、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交流手抄报,能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丰富课余生活。各年级同学就根据自己的年段学习特点来制作。下面谈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定人员:出版手抄报一般是一个学生单独完成一张的,主编、栏目责任编辑、誊写、美工个人承担;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在确定人员后进行分工:1、主编。他是总设计师、总负责人。2、栏目责任编辑。负责一个或几个栏目的材料采集、审核、编辑工作。3、誊写。在制作手抄报中,负责文字内容的抄写工作,要求由写字美观、规范的同学担任。4、美工。负责小报整体、局部的美化策划工作。定主题为什么制作手抄报要先定主题呢?这是因为手抄报只有小小一张纸,能够容纳的文章并不多。如果把一个话题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堆上去,那给读者的感觉可不好。最好的办法是,从大主题中选一个小主题,围绕这个小主题做好文章。如上学期少先队定的小报主题《争当四好少年》定报名给手抄报取个好报名,就是制作手抄报的“点睛”之处。确定了主题,选好了材料,下一步关键就是取一个好报名。“报名”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取一个新颖、贴切、有创意的报名是手抄报小主编们最值得思考的。一是贴切,有童趣。如1997年关于香港回归主题的手抄报“报名”,有《归航》、《小小日报·回归特刊》等;又如手抄报大赛主题“快乐”,好报名就有《流行乐报》、《乐斋》、《欢乐谷》等。二是寓意深远,具有象征性。同是香港回归主题的手抄报“报名”,有《紫荆》、《不倒翁报》、《蓓蕾》、《虎啸》等。又如手抄报主题为“考试”,好报名就有《足迹》、《号角》、《心语》等。定材料:出版手抄报,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纸张,一般为150克绘图纸,每份8——4开大小。最好用旧挂历纸。,在白纸上画出版面的“版心”,也就是“大长方形”白纸外边内1厘米以上的“小长方形”。下面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往“版心”里填东西了。“手抄报”的纸张底色要求是白色,但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也可以按版面实际要求为内文、图片、标题铺上深浅不同的底色。其次选择一些长短不等的刻度塑料尺,必备的有50厘米直尺、20厘米三角板。第三装饰材料及工具以及誊写笔,其中包括黑色墨水、普通钢笔、美工笔、铅笔橡皮、水彩笔、水彩或水粉颜料等。制作方法:1、报纸格式。报头及其位置确定,包括出版单位、出版日期、期号、分工人员等。另外栏目分类时,将整张报纸定好合适栏目,分类选择内容。2、排版。排版是报纸的总体构思,要求有新意,做到整体中求变化,板块之间方圆结合、大小结合、横竖结合,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报纸及黑板报的排版经验。手抄报“长”得够不够漂亮,关键就看版面制作。文章的标题、内文、栏线、小题图全靠手写、手画,如果运用图片、照片,可用粘贴方式,当然也可以手绘仿制。写字、画画,一定要把字写端正、整洁,图也要画得干净、得体。3、插图。插图是小报中不可缺少的“味精”。具体操作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用淡彩画背景图案,然后进行文字誊写;二是在文字誊写后再用水彩笔画插图。4、题图和尾花。题图的设计很重要,一篇文稿,给它一个醒目的题目,能增强它的表现效果。题图设计的时候,一要重视对题目文字的设计,字号要明显区别于正文,字体可以由内容来确定;二要重视对图案的穿插,要图文并茂;三是题图的位置摆放可灵活处理,上下、左右兼顾。尾花的设计同样具有装饰效果,一篇文稿的中间或最后,有意识地空下一些位置,画上一些装饰图案,效果往往很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可以将平时收集的装饰图库进行交流或选用,做到资源共享。5、内容采编。文稿来源途径主要有:自己写稿,包括好文章及老师评语;资料整理稿;剪辑有关刊物内容;其他来源稿。由于手抄报书写后不便更改的特点,在手抄过程中常会与最初的版面设计有些出入,一般可采用占版面较小的名言警句或小插图作为“补白”,使版面结构更趋完美。
本文档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7-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