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犯罪学名词解释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元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定样本,通过对...

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元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定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来认识总体。总体是指为一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是指在确定研究目的之后,选择符合研究目标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观察法:即研究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犯罪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犯罪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犯罪侵害对象:是指犯罪所针对的人和物。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犯罪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犯罪空间:是指犯罪区域犯罪地点。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按一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犯罪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实施标准的一切人。拟制的犯罪人: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是经法定程序成立或认可的,具有人格化特征,也具有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是“复合型的人”。群体性犯罪:自发形成的众多人共同参与的犯罪。犯罪行为:既包括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其它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和一切严重不良的行为。犯罪行为机制:涉及犯罪行为发生和存在的环境与行为载体个性品质及它们互相间的作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是产生犯罪的源泉,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犯罪行为运行机制:是决定犯罪行为实施的表现形式、形态和过程,维持和发展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犯罪原因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犯罪动力:是由引起犯罪产生的因素和抑制犯罪产生的因素相互作用,前者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表现的,是犯罪原因释能的具体反映。文化: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总和。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认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相互关系的观念性反映。需要:是人对延续和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和反映,是人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动力。性格: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精神障碍:又称广义精神病,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障碍的疾病。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智力障碍:又称精神迟缓,即个体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职业型被害人: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在人。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犯罪被害现象:是指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因果分析预测法: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其它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犯罪中预防: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犯罪的发展,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防:是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物防:是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技防:是利用光学、声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防范犯罪的措施和方法。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一般由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体系。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犯罪工具:广义而言是指犯罪分子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媒体,含物质和能量。被害预防:又称之为被害防范,主要指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整体被害现象、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犯罪社会学派: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龙勃罗梭: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了《犯罪人论》。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贝卡利亚:贝卡利亚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其著名的代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后世的犯罪和刑罚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犯罪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他对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的研究成果丰富,对其后的犯罪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7.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从人体特征出发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著作是《犯罪人论》。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学者菲利和加洛法罗是其主要支持者。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他认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向野蛮人退化的返祖现象。原始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残忍本能在他们身上的再现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菲利提出,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三因素犯罪原因论,加洛法罗提出了自然犯罪论。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10.职务犯罪:狭义的职务犯罪,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滥用职权,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11.数理统计:所谓数理统计,就是指在社会调查中搜集、整理和分析犯罪统计资料,并进行推论的工作。12.犯罪人的认知结构:犯罪人认识结构是犯罪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总称。13.犯罪行为: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作为单独的,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行为。14.犯罪类型:所谓犯罪类型,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犯罪类型。15.犯罪心理: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心理处于关键的枢纽位置。人的行为总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的,由于犯罪心理的支配作用,人才能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成为犯罪人。16.被害人学:被害人学是以犯罪的被害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17.犯罪场:简要说来,它指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以外的能够制约和影响犯罪发生的诸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犯罪控制机制弱化情况。18.可责性: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过错,如挑衅、引诱、攻击等导致了犯罪的发生,因而对被害负有一定的道德、伦理甚至法律上的责任。19.社会帮教:社会帮教是我国在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违法犯罪人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帮助教育的群众性社会教育管理措施。20.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推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内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扭结点。21.犯罪学的首要任务:确立刑事政策观念,正确执行刑法,防卫社会,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犯罪学也称刑事政策学,它重在根据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确定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刑事政策,用以正确指导刑法的执行,从而有效地实行社会防范,准确地惩治犯罪,成功的改造罪犯,以保卫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经济权益,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公益,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经济,这是犯罪学的首要任务。22.系统论:系统论,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某种“系统”的研究、设计、规划行组织和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进理的科学。23.被害性:被害性是被害人首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由被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诸要素所构成的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反映了被害人容易受害的外表特征24.法人犯罪:所谓法人犯罪,是指法人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在执行职务活动中,以法人的名义并根据法人决策机构的旨意,为了法人的利益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5.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谓黑社会性质犯罪,是指某些有组织的集团性犯罪已具备黑社会犯罪的某些性质,但还不完全符合黑社会犯罪的完整特征,属于在一般犯罪集团向完全意义上的黑社会犯罪过渡的一种中间犯罪形态。26.经济犯罪: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经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不包括财产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27.跨境犯罪:按照犯罪学的观点,当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发生在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即两个法域,并违反了它们的法律时,该犯罪就通称跨境或跨国犯罪。28、由公安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有(治安管理处罚)和劳动教养)两种。29、工读教育的对象是(十二周岁至十七周岁的青少年)。30、纪律处分三个方面的特点:1)纪律处分具有组织权限的局限性。2)纪律处分对行为具有较高的道德要求。3)纪律处分的严历性远远不如行政处罚和刑事惩罚。31、1暴力犯罪:是典型的攻击性犯罪。这种犯罪的犯罪行为机制,主要特征是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强烈,机制因素中的欲望几乎不接受犯罪行为抑制的干预,拒绝它的约束和调节,如果说它还有一定的吸纳,那也是为选择提供策略,是策略意义上的吸纳,主要表现为适用于攻击是如何得逞,行为实施终了后如何逃避打击和制裁上。32、罪前情景:所谓罪前情景,就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与其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33、犯罪测量:犯罪测量是指对各种犯罪数据和资料进行调查统计,进而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程度加以测定,就是用数字来描述犯罪现象的产生发展。34、犯罪预防:综合运用社会多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条件,以防止、控制和减少社会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35、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36.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37.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38.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39.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40.犯罪动机: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41.转处:是指对应受刑事处罚的轻微违法者或少年犯罪者改用其他非刑罚处罚的方式处理的方法。42、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受到处理的行为。43、犯罪学: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44、犯罪原因系统: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多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45、犯罪被害人: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46、犯罪预测: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47、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名词解释: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又称为犯罪原因学。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7、认识犯罪:就是客观分析犯罪行为及犯罪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科学地认识犯罪现象的事实和本质,并演技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8、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10、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检索和运用证据揭露、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11、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12、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反映犯罪现象特点、规律、成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状况与效果的资料和各种方法的总称。13、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14、现场调查法: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15、现场实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16、现场观察法:是一种主要围绕某一犯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连续性的系统观察,以获取分析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和犯罪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的研究方法。17、社会调查法:是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防控对策的研究方法。18、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19、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20、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21、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22、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有目的的直接交谈获取资料的方法。23、问卷法:是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24、文献法:也称文件法,即通过收集、查阅文件从中获取资料的方法。25、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26、犯罪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及其预防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7、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28、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29、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30、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30.1微观研究:即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30.2宏观研究:是从大的社会系统出发,进行总体研究。31、总体:是指为一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32、样本:是指由按一定要求从总体中抽出的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33、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34、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35、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36、非随机抽样:是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37、偶遇抽样:是指调查者到某个地方,遇到哪种情况就选择哪种情况为样本,直到满足规定的数目为止的方法。38、判断抽样:是指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决定所选样本的方法。39、配额抽样:是指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40、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次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41、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系统地掌握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被掌握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42、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实验的方法。43、模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境,让被试在其中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观察被试之间的互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44、现场实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以此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被试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研究方法。45、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46、参与观察:即调查者投身于被调查者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之中以感知、记录相关事实。47、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48、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49、封闭式设计:指所提出的问题,均给出选择答案可供选择。50、半封闭式设计:指在给出答案的同时,留有一个回答空间,即“其他”一项,以获取新的信息。51、开放式设计:指只提出问题,不给选择答案,完全由填表人根据题意自行回答。52、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质的规定性的方法。53、描述性分析:是指以频率、平均数、众数等指标陈述事物的整体性特征。54、解释性分析:即相关分析,是指对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55、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56、公共利益:是指特定条件下所有的人对其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与需要,即所有的人共同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57、群体利益:是指阶级、阶层、组织、集体所特有的利益。58、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59、发案数:指公安机关接报案并立案的总数。60、判决数:经检察机关批准、审判机关判决数的总和。6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61.1、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61.2、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渔记载的犯罪数量。62、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63、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64、犯罪成员状况:是指犯罪成员的生理及心理状况。65、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66、犯罪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67、犯罪区域: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总体分布和类型分布。68、犯罪地点: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体场所。69、犯罪时间:是指犯罪存在年度、月份、时辰的分布。70、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71、犯罪后果: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72、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73、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74、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75、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76、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是指在确定了研究目的之后,选择符合研究目标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77、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78、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79、犯罪行为机制: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80、机制: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和有机结合,并形成应具有的功能的一个综合、抽象的概念。81、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也是我国犯罪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犯罪总根源。82、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83、犯罪原因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84、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85、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犯罪问题的学说和观点,其研究对象处于社会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86、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87、社会化:就是人为适应社会要求,取得社会生活资格,从单纯的生物体向社会成员转化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技能、规范、发展社会性的具体过程。88、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89、犯罪的心理因素: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与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和。90、认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性反映。91、规范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程度及看法,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92、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93、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94、精神病:是指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遭到破坏,精神活动明显异常。95、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96、智力障碍:又称精神发育迟滞,即个体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97、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98、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印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分为被害的诱发性、被害的易感性、被害受容性。99、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100、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101、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102、被害数量:是指在一定时空没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103、被害死伤率:指在一定时空内伤亡的犯罪被害人的数量与该类被害人总数之比。104、被害后果: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所遭受的身体、物质、精神损失以及所引发的反应。105、再次被害: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106、被害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107、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108、犯罪结构:是指根据刑法学或犯罪学原理,对犯罪进行分类确定的比例关系。109、犯罪手段预测:指对犯罪分子可能采用哪些手段进行犯罪,特别是能够利用哪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犯罪进行的预测。110、犯罪预测的方法:是指在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犯罪预测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借助各种预测技术和手段,推断和测定犯罪发展和变化趋势的总称。111、相关推断法:是根据因果性原理,从已知的相关因素发展和变化趋向推断预测目标未来的发展趋势。112、对比类推法:是应用类推性原理,把预测目标同其他类似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推断方法。113、犯罪意向调查推测:是对调查具有犯罪倾向者未来一定时期可能犯罪作出的推断与判断。114、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115、疏导性预防: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舒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116、预防犯罪的直接方法:是指针对已有征兆,或者已经开始而即将发生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所采取的预防方法。117、预防犯罪的间接方法:是指能对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发生作用,使其服从法律,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知识进行自我约束的方法。118、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119、人力防控:是指直接由人力对易发案地段、场所,部位和易受侵害目标所进行的巡逻和守护。120、自然人犯罪: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年龄达到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一切人。121、因素的释能性:是指犯罪原因中包含的因素具有固有的释放推动犯罪产生和实行的能量。122、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是指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少量的,它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十分复杂。123、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是指包含在犯罪原因中的各种因素是有系统、按层次、有机地排列组合成一体的,而不是杂乱地堆砌。124、基本范畴:即基本的类型或基本范围的概念,是各知识领域中的最基本要素,它们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125、犯罪因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人的素质、不良环境、不良情境等。126、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127、犯罪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指对犯罪的起源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128、犯罪产生的犯罪个人因素是指犯罪人个人自身存在的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人的意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129、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的自然组合状态。如社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130、文化:指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是通过人类彼此协作、满足个人所属的社会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里人类的需要,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公认方式。131、人文性:指它具有人类精神文明的品格,能够传播和自我调节,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变异性。132、社会环境:指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133、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134、需要:是人对延续和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和反映,是人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动力。135、心理状态:是个人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的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13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是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综合表现。137、初犯年龄:即个人初次违法犯罪时的实际年龄。138、精神障碍: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障碍的疾病。139、无责性被害人: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又称为“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纯粹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140、有责性被害人: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悖德行为,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141、既然被害人: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142、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143、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144、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145、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因为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害的被害人。146、轻浮型被害人:是指因为言语举动不严肃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47、疏忽型被害人: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被害的人。148、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49、暴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噪、不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人。150、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软弱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51、贪婪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地压榨他人的被害人。152、纵欲型被害人:是指由于沉迷于不正常的性关系而遭致犯罪侵害或可能遭致侵害的人。153、孤独型被害人:是指具有孤僻、自命清高、喜欢独处的性格特征的被害人。154、抑郁型被害人:是指具有抑郁倾向,甚至患有抑郁症的被害人。155、挫折型被害人:是指正在经历或经历过重大失败、打击,尚未从失败和打击的痛苦以及压力中摆脱出来而遭受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人。156、流动型被害人:指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居无定所的被害人。157、职业型被害人: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158、一次性被害人:指只遭受过一次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159、重复性被害人:是指受到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同样或相似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60、多次被害人:指受到第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61、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162、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征:指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163、心理学的人格:指个体所有的物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为个性。164、被害人的身体创伤: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165、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166、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167、被害人的反应: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后常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168、主动顺应:指被害人主动配合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169、被动顺应:指被害人明知自己的利益正在遭受犯罪侵害,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得的服从犯罪人的意志。170、表面顺应:指被害人表面顺从犯罪人或乔装已经进入犯罪人的圈套,实际通过采取另一个犯罪行为来制服犯罪人。171、认同型转换: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犯罪观念,并向犯罪人的角色转换。172、堕落型转换: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自甘堕落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173、双重角色型: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兼具双重角色、既是犯罪人,又是被害人,最终的角色取决于犯罪结果。174、暴力循环型:又称代际转换,是指暴力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循环,即在成长早期受到暴力及其他形式虐待的个体,在成人后也具有暴力倾向或虐待他人的现象。175、经验判断法:是指预测者凭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或借助集体智慧、经验及请专家协助进行预测的方法。176、比例推断法:是在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177、意见交换:是通过召开由熟悉情况的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提出预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用以判断。178、意见测验:是征询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作出预测判断。179、意见汇总: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内部所属的各机构的预测意见,同预测者收集到的预测资料加以比较,进行分类推断,确定预测方案的集体判断方法。180、专家调查法: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判断方法。181、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是一类利用预测目标的历史时间数列,通过统计分析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外推定量的预测方法。182、水平型模式:指时间数列各数据是围绕某个稳定值上下波动的变动形态。183、趋势型模式:是指时间数列在一定时期内呈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变动形态。184、季节变动型模式:指以一年为周期,按月、季编制时间数列,呈现随季节变化,每年反复有规则波动的变动形态。185、周期变动模式:指时间数列在为期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出有规则的上升与下降交替循环变动形态。186、平均法:以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未来期的预测值。187、算术平均法:求出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预测值的一种最为简单的时序预测法。188、简单算术平均法:以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时间数列值的总和,除以观察期数据个数,求地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的预测值。189、加权算术平均法:是对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的预测值。190、因果分析预测法: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191、堵塞性预防: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192、改造性预防: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执行刑罚过程中,为转变罪犯的思想,矫治犯罪人和劳教人员、少教人员的恶习,使之成为新人的带有强制性的活动。193、预防方法:是指有助于防止犯罪的措施,包括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194、遏制方法: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的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195、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196、物防:凡是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极低的加固目标措施。197、技防:利用光学、声学、化学、电子等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防范刑事犯罪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档为【犯罪学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三年五年
从事土建工程多年,精通各类土建图纸。
格式:txt
大小:31KB
软件:记事本
页数:0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2-03-16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