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6-2017(1)陈佳慧《哲学与人生》教案

2016-2017(1)陈佳慧《哲学与人生》教案

举报
开通vip

2016-2017(1)陈佳慧《哲学与人生》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哲学与人生》教案 2016 ~ 2017 学年 第 2 学期 主 讲: 陈佳慧 职 称: 教学部: 公共基础教学部 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课程:《哲学与人生》 ...

2016-2017(1)陈佳慧《哲学与人生》教案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哲学与人生》教案 2016 ~ 2017 学年 第 2 学期 主 讲: 陈佳慧 职 称: 教学部: 公共基础教学部 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课教师:陈佳慧 授课章节 第一单元 第1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德育目标 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道路选择的基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难点:正确理解人生的客观实际、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的方向,对与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 <讲授新课> 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案例一: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问题思考] (1)上述案例对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有什么启示? (2)让我们先看一下教材P2中案例王莉丽的选择。 学生阅读教材王莉丽的案例。 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一: (1)有人认为,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所以人生选择就是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 (2)结合王莉丽的事例,说明人生选择为什么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人生选择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在追求人生价值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人生选择体现了人的自我觉醒与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但是,人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 案例二: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学习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一,说明宋襄公为什么会失败?案例二中秃鹰不受欢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迪? (2)归纳上述两个案例的结论,其哲学依据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教材“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其哲学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考问题三: (1)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有什么相同点? (2)他们能够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做出新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就要自觉地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的选择,就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 1.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岔路口摆在我们面前,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顺利到达胜利的终点。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处在十字路口,甚至是“米字路口”时,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 (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 (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 我拥有的优秀品质 体质 学业基础 家庭 我可以依靠 的技能和才能 专业的社会需求 2.某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圆梦未来”规划职业人生活动。老师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人生时先举了一个例子。瑶瑶从小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模特儿,初中毕业后到职业学校上了模特班。可她发现同学们的个头儿都比自己高,并且比自己漂亮。她想:“我拿什么与人家比呢?”考虑到自己心灵手巧,对色彩和款式比较敏感,于是她改学了服装设计。由于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瑶瑶屡次在校内外举办的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供职于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得很开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谈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让我们先看两个故事。 (1) 两个人外出打工,从上述情境中可以看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什么特点? (2)结合上述事例,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与人生选择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多种可能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多种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性,且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 阅读教材第11页: (1)张立勇成才的道路上都有哪些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 (2)张立勇是怎样创造积极条件使人生发展中的可能性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性的? (3)结合张立勇的事例说明“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客观实际,这些客观实际状况对我们成长利弊皆有,要善于选择,学会正确的取舍,没有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生发展当中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天无绝人之路”说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 阅读教材第13页案例: (1)孔子、陈景润和鲁迅的故事共同说明了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候应注意什么?你怎样理解“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 (2)总结两个打工人中去上海的打工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孔子、陈景润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而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 去上海的打工人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了正确的取舍,勤劳勤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 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 并思考: 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 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 我拥有的优秀品质 体质 学业基础 家庭 我可以依靠的技能和才能 专业的社会需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选择学科专业时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自己的兴趣、特长如何?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思想修养,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结语: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多样的,它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所有人生选择都只能建立在客观对象的多样性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做选择。任何一种选择和决断最后都是由人作出的。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以及人的理性、意志力、自尊心、文化素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选择的不同。 人生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能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关键时期的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板书设计: 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2、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3、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二、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 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人生只有一条道路适合你 作业布置:教材P14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一单元 第2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的发展在于积极行动,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德育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前面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知道了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好人生路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并且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而物质世界又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而正是物质世界的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决定了我们人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而我们这种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 当我们在面对人生多种可能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只有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播放邓亚萍的故事) 由此可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白的地方?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______; 赵翼:李杜诗篇百口传,______;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____才得以存在、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一个道理,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主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物质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人也一样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人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获得发展,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 合作探究二: 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人生贵在行动,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不怕失败。上述名言和漫画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人只有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材料:杨澜的故事 结合杨澜的人生事迹,说明人生贵在立即行动的意义?总结怎样正确做到立即行动、敢于行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要立即行动,就要敢于行动,不怕失败。 敢于行动,就要做到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和坚持到底之勇。只有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人生才能发展,人生之路才能不断延伸。 敢于行动,还要求我们做到善于行动,即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掌握行动的方法,才能使行动获得成功。 【体验导行——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加强壮,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读一本文学书籍提高文学修养,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请从今日开始准备,立即行动!如果……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 结语: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建功立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只要你活着,当“立即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理,要你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时,你就该立即行动,并坚持到底,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卓越的成功人士。   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自我发动法则实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 板书设计: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光说不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1、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作业布置:教材P25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一单元 第3课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积极发掘自我潜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德育目标 积极发掘自我潜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肯定自己、关爱自己,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 重点难点 重点: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及其作用;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材料: 马云说:“创业不是空想,如果你不去把这事情变成现实,那么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就不是浮云。”“我希望大家既要有激情,更要有耐性。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但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学生:略 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 课件呈现漫画: 问题思考: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结论: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走,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坚定信心,自强不息。 课件展示资料: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及其作用 (1)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视频:《自强不息的美丽女孩:刘岩》 看视频,思考刘岩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略 归纳: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①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②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的自觉能动性还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课件展示资料: 问题思考: 阅读材料,运用自觉能动性的特点的知识,思考 “天河二号”团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天河二号团队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巨大的成绩,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大家群策群力,潜心研究,集智攻关,才使得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这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自觉能动性的作用 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中的事例对我们的人生发展有何启示? 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归纳:自觉能动性的作用 ①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②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③人生意义也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 3、自强自立,创造人生 课件展示材料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学生:材料一启示我们,人生的发展不能等靠要,要独立生活;材料二启示我们要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方可取得成功;材料三启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归纳: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1)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独立生活。 (2)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3)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生需要发挥自觉能动性,不断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理想。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从实际出发,好高骛远会使人不切实际,难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2、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课件展示雾霾天气的图片及资料: 2013年10月30日,沈阳市区的建筑物矗立在浓雾中。10月30日早晨,沈阳市气象局发布大雾橙色预警,沈阳市区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浓雾。大批高楼在浓雾中只露出楼顶,宛若“空中楼阁”。 结合材料,分析雾霾现象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启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课件展示资料: 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太空授课之“太空称重”: 哲学启示: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离开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是盲目的,而在客观规律面前否定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则是消极的。 举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3、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课件展示资料: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归纳:如何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要走好人生路,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 (2)要走好人生路,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做到自信自强。 [体验导行] 1.视频:《小矮哥的财富传奇》 问题思考:结合视频中“小矮哥”的致富故事,谈谈我们该如何走好人生路。 2. 我国每年开展由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的“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2013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大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感人事迹,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一批勤奋学习、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开展此活动。 收集整理大学生自强之星的人物事迹。并讨论交流:他们是如何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的?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将上述内容呈现在班级板报上。 板书设计: 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及其作用 3、自强自立,创造人生 二、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 1、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 2、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作业布置: 教材P39体验与探究:第1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二单元 第4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德育目标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难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复习第一单元的内容 〈导入新课〉 一、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 师:有一首叫《朋友》的歌中唱到:“谁能够划船不用桨,谁能够扬帆没有风向,谁能够离开好朋友,没有感伤……”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交往,都要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今天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对好伙伴、好朋友,她们相互扶持的感人事迹,被拍成了电影《不能没有你》。 镜头: 讨论:请结合周婷婷和王铮的事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减少孤独和失落感;如果缺少人际交往,没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会增加人的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 展示材料: 师:三位关键人物在盖茨的成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感想。 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心理学家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那些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不仅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他们大都还具有豁达、乐观、有亲和力等积极情绪,容易与别人交往,受到大家的拥戴,善于使用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有的人虽然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往往有着偏执、狭隘、消极、拒绝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不仅很难取得成就,还会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别人理解,郁郁不得志。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盖茨和他的三位关键人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归纳:(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师:你能否举出一些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 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联系的生态系统,我们生物课上学过生物链。 师: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生: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师: 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生: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重要的器官出现疾病,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计算机由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组成,离开其中的一部分,就没法正常运行。 (教师注意把学生答案归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列举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事物,它与周围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 归纳:(2)联系是普遍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 师: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归纳: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师: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就等于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 你能否举例说明呢? 生:略。 (问):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 生:人类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引起了全球变暖。 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又有什么特点呢? (3)联系是客观性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生:电脑算命,幸运数字等等。 师: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刚才我们分析的那些是人主观臆造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问: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呢?是主观还是客观的? 展示运动场图片 问: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参与健身运动,为什么运动赛场的设计东西向跑道短,南北向跑道长呢? 生:略。 师: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师:从运动场的设计来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与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归纳:(4)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是怎样坚持联系的客观性的呢? 生:2011年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地球气候变化。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是我在网上查阅的图片。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鸟巢、水立方关灯的过程。 归纳:(5)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师: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归纳:(6)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镜头三: 师:为什么专业成绩突出的李明在实习单位并不顺利呢?请你分析原因并帮他出出主意。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师:请试着分析人际交往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态度去营造人际关系?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与一般自然物的联系不同,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主动进行选择。人际交往关系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人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交往关系,而是可以能动地选择与什么人交往,不与什么人交往,从而促进和推动自己人生的健康发展。 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什么启发? 人际交往关系作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它可以改变、决定身处这种关系中的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只看他的外貌等身体特征是看不出来的,可靠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全面考察他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这个人的本质。从普遍联系中考察事物、认识事物,也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请课后选取自己QQ或微信中的3位好友,回顾并简要记录你们之间交往过程的美好点滴,和同学们分享。 二、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展示各地“邻里节”照片 小调查:你熟悉你们家的邻居们吗?你期待怎样的邻里关系?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 多媒体展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师: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请列举出包含有“和”的思想俗语、成语。 生:略。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差别和分歧”,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谈谈对人际和谐的认识。 师归纳:(1)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现场采访:你认为受欢迎的人包含哪些品质?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现场采访,对象是老师和同学。 讨论、思考得出人际和谐的特征: (1)平等相处。 (2)宽松的人际环境。 (3)相互真诚信任。 (4)友善与关爱。 在学生逐步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审视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不和谐的表现,面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 故事展示:微笑的力量 思考与探究:主人公依靠什么使自己化险为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1)人际和谐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2)人际和谐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自我完善;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社会能力;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自我价值的实现。 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镜头:废品价格折射经济冷暖 探究问题:我国居民卖废品和国外经济形势不好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现象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什么事例来印证联系的这一特点? 生1: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购买力下降→出口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原材料生产企业没有了销路,产品大量积压降价抛售→废品处理和回收企业卖不上价只得压价收购→老百姓觉得废品不值得卖当垃圾扔掉。 师:这位同学运用了相关的经济知识,分析得条理清晰、准确。这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呢? 生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联系可以分类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生3:无风不起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都能体现出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特点。 师: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 生1: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比如,我们学习要考虑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分析自己各科的优势和不足等。 生2: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我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还要和其他国家合作应对。 生3:我们要看到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归纳:(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对事物复杂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抓住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也不要忽视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改造事物。 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讨论:从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略。 活动:走出孤独,主动交往,点滴回忆 刚进入我们这所学校时,你觉得孤独吗?你是怎样走出这种状态的?  生:略。 师归纳:只有主动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活动:出谋划策 联系本人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矛盾和困惑,对于矛盾你是如何解决的?对于困惑,请其他同学出谋划策,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知道要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共事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活动:播放歌曲——许志安的《真心朋友》  思考:在你的人生中,你需要并拥有这样的真心朋友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 生:略。 师: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找到自己的真心朋友、一辈子的朋友,获得快乐人生。 名人名言展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马克思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单独一个人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和谐是我们人生幸福和快乐的重要保证。就像雨果所讲的:“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幸福的人生。 板书设计: 一、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二、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 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业布置: 教材P55体验与探究:第3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二单元 第5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德育目标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配合教材中P56“杨东平的事迹”,分析理解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道理。) 结合上述事例,说明人生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导入新课〉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案例一;展示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图 案例二:从手机的发展史看信息交流和沟通技术演进的步伐 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发展的实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关键是看这个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观念。 (教师总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对于自己的人生,也要有发展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力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分析事例,理解发展的状态)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只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注意把这些业余时间运用好,足以使我们干出一番事业来。 体验导行 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人生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就须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作为中职生,必须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充满希望,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又要勇敢地挑战自我,超越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发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 Flash动画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伴随着这首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难免会跌倒和彷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就一定会有乌云;有晴天,就一定会有风雨,但是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会绽放出美丽的彩虹。人的一生就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顺境和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必然境遇。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坚定信念,勇敢等待,那么我们的世界终将充满阳光! 学生分组展示材料: 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成功人士的事例,说明“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从某一成功人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析“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组织辩论活动,就“顺境更有利于成功”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功”两个观点展开辩论。突破“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的教学重点。辩论时,学生可能会更多支持“顺境更有利于成功”,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积累丰富人生经验、催人奋进。逆境,对于成功同样能产生积极作用(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中要进一步挖掘某成功人士的例子。提出思考的问题:他(她)是怎样成功的呢?经历了三个过程:直面了人生的境遇——顺境、逆境;正确把握了人生。 板书设计: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1、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3、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1、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作业布置:教材P68第3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二单元 第6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德育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难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案例:科技应用的两面性(或网络是把“双刃剑”)。 提问:怎样正确看待科技运用的两面性? 说明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矛盾。我们不能否认它、回避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驾驭矛盾,推动和实现人生发展。 学习新课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 说一说人生发展的困惑: 以小组为单位,2分钟时间内讨论并记录当前自己面临的人生发展中的种种困惑。 提出问题:这些困惑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生活本身充满矛盾,人生就是一个必定要经历各种各样矛盾的历程。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人类与流感之间的抗争,说明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人类不断研制出新的流感疫苗之间存在对立与斗争,最终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得以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日益深入人心。 (1)矛盾含义: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区别于成语“自相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成语“自相矛盾”是逻辑上的矛盾。 (2)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 漫画:“剪”与“不剪”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矛盾双方既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因此,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矛盾的特征: A.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之中。 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头脑风暴:我们身边存在着矛盾的事物或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矛盾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 活动:猜猜他是谁?(列出一些班里同学的特征,让大家判断是哪位同学) 问题:大家是根据什么把他们区分开来的? 幻灯片:蚕的成长历程(卵→幼虫→蛹→蛾子)。 通过学生身边同学的不同特点和蚕的成长历程,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地和全面地看问题。 分析图片:“下雨好不好” 说明要全面看待事物,就要掌握两点论的分析方法,即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二,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 案例:网络是把“双刃剑”。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网络“双刃剑”问题? 我们应该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法律约束,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而不能因为害怕互联网的负面作用,而禁止网络的发展运行。这说明在对待事物的发展上,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案例: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 (1)积极面对矛盾: A.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 B.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2)用矛盾观点正确分析和解决人生道路上的矛盾 A.全面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案例: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说明因每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我们在成长中应该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普遍性内容,而不能复制他人的具体成功方式中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东西。 视频:刘伟的别样人生。 思考:刘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我们在面对人生困难矛盾时,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思考: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我们人生发展中的困惑? 课堂总结: 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 如何消除网瘾,进行调查研究后写一篇小短文,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幻灯片:丁俊晖的故事 提问:(1)促成丁俊晖成功的原因都有哪些? (2)只有家人、经纪人、赞助商的帮助能否带来他的成功? 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 说明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多种矛盾引起的,有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事物外部的矛盾。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外部条件,但仅有优良的外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依赖于他自身优秀的素质和刻苦的训练。 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外因的含义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幻灯片:小鸡的出生 老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教师结合幻灯片,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C.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探究揭秘:内外因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问 题 内因 外因 鸡蛋可以孵出小鸡 牛奶变质 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到了20岁却变得平庸无奇,“泯然众人矣” 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同班的同学,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教育,有的进步很快,有的进步较慢 案例:《成功的钥匙》 思考:(1)你怎样看待《成功的钥匙》? (2)你认为成功的真正钥匙应该是什么? 填空:成功的钥匙=  +  +  +  +  +  +   …… 案例中的学生、推销员、员工及丈夫都将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因,而忽略了内因,由此导入新课。 3.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素质。 (2)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重视外部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人生成功=自身努力+外部条件。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马加爵案例的启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努力。 榜样力量:优秀毕业生职业发展成功的内外因分析。 要求:分组搜集优秀毕业生事迹,分析优秀毕业生成功的原因,用内外因原理分析这些条件原因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总结: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作业布置:针对矛盾的现象,谈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难点: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境激趣〉   播放视频《“蓝领专家”孔祥瑞》,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事例,思考下列问题: 审视“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说一说他的各种技能是从哪里来的,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从“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得出,人生发展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引思明理〉 让学生思考或讨论上述问题,并回答。采用对话教学,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教师总结一: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发展。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蓝领专家”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能力、锻炼成才。 一、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 (1)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发展。 (2)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 (3)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能力、锻炼成才。 教师总结二: (1)“蓝领专家”孔祥瑞把工作岗位作为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他所掌握的与设备有关的机械原理、液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种技能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增长的,充分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孔祥瑞把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中,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实践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这充分反映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3. “蓝领专家”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就必须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2.实践出真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出真知。 (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4)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 【体验导行】 让学生联系教材第82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和第85页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未来人生发展,谈谈自己如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事例,审视自己,采用对话教学、风暴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不能割裂实践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 教师总结: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中职学生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中职生要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要同劳动群众相结合。 二、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快乐 合作研讨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合作研讨: 1.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2.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通过师生探讨,教师最后总结: 1.没有人能随随偷 (1)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2)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永无止境。 (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 3.追寻人生成功必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1)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2)必须终身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必须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 体验践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案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能够从贴近自己的事例中取得经验与教训。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1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他们分别是:“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工人专家”李斌、“模具新秀”李凯军、“金牌工人”许振超、“油井女杰”束滨霞、“创新尖兵”罗东元、“焊接巧匠”高凤林、“采机神医”栗俊平、“精准操作手”唐建平、“革新高手”鲁宏勋。 搜集整理他们的事迹,摘录他们的成才感言;选取其中一个写出自己的推介意见和感悟,说明如何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将上述内容呈现在班级板报上。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德育目标 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境激趣】 莫被假象迷惑双眼 教师播放视频“海市蜃楼”。 教师引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 课件展示:社会中的真假难辨。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 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明确:学会识别假象,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学习新课: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案例“谷粒何以变成谷堆?” 思考:国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只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低。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 ”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 ”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首先,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小组讨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 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 (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 (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 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 实际运用: (1)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杂、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善恶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学会理性分析,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请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是非、善恶、真假方面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指导自己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后,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这两种观点的呢? 请分别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1.莫被假象迷惑双眼 教师播放视频“海市蜃楼”。 教师引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 课件展示:社会中的真假难辨。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 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书模板免费下载企业劳动合同范本下载劳动合同 doc 下载劳动合同法下载劳动合同模板可下载 ,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明确:学会识别假象,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 教师课件展示讲解故事“慈善家的谎话”“古堡擒凶”。 理解认识到: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事物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往往是真象和假象混杂,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同在。 小组讨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 课件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 ◆ 有的人主动护送迷路的老人;有的人仗势欺人,欺负弱小。 ◆ 有的人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有的人随意践踏草坪,污损洁净的墙壁。 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三单元 第9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作用;掌握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提高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思维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 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难点:科学思维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境激趣】 案例导入:互动游戏导入 如果在一分钟之内,同时发生了下面五件事:电话铃声响了,门铃响了,孩子哭了,开水壶开了,暴风雨来了而阳台上晒满了衣服。这时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办?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出示几种选择。 学生A: 我会先去提水壶,要不水壶就会爆掉。再拿起电话,随后打开门让来人抱孩子,最后跑到阳台上收衣服。 学生B:先抱起孩子----因为孩子最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 学生C:我会先开门,让进来的人帮我提水壶、抱孩子、收衣服,我去接电话。 哪种效果最好,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要点解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本课教材进行知识解读,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自主选择一项预习内容,进行总结展示,分别明确:什么是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重要性;科学思维的特点;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负责讲解的小组对于其他组提出的质疑,要在组内合作商议的基础上给出恰当解释;如果不能释疑,则在小组间进行交流,老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后,师生共同进行主要问题的归纳总结。 问题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问题2:A.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作用。 B.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有重要作用。 问题3:A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B.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形式逻辑。 问题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拓展理解: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和设置的情境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拓展深化。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问题设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阅读,学生概括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形式逻辑 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案例分析1: 某甲,好吃懒做,却善于狡辩。一天,某乙调侃甲:“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致富?娶妻?”某甲狡辩:“懒人自有懒福!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惰呢”?某乙无言。 你是某乙,你会怎么说呢? 参考: “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中的“中国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它并不是确指某一个中国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而在“我是中国人民”这句中的“中国人民”,它是一个个体概念,即我是中国人民当中的一员的意思。虽然上述两句话中都有词语“中国人民”,但它们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某甲是 “偷换概念”,或者混淆概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案例分析2: 以下五个事件,都是与求职有关的事情。依据常识与逻辑,对其进行排列。 (1)面试;(2)岗前培训;(3)上岗工作;(4)通知录取;(5)申请工作 参考:依据常识与逻辑,求职者一般先是申请工作,获得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如果合格,所申请的单位来通知录取,求职者获得了工作机会,经岗前培训后,才上岗工作。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阅读并小组抢答问题: (1)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的本质和核心? (3)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归纳总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案例分析1: 我国古老的医书曾经记载这样的故事:有个患头疼病的樵夫上山砍柴,昏头昏脑,一不小心碰破了脚趾头,出了一点血,但头却不疼了。他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头疼病发作,又无意碰破原处,头又不疼了。两次经验引起了他的思考,头疼要医脚。中医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据说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问题:我们平时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什么意思?“大敦穴”的发现以及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 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医生在治病时要懂得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而应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2: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有关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故或事例,并进行课堂展示讲解。 A. 东汉宦官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B .吸水纸巾的发明 C .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说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某个阶段,还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整体及发展趋势,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这个方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迁移运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大胆发挥想象,设计最佳方案。 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变成了废墟。宋真宗派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要运来大量新土;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请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套施工方案。 参考: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其次,从城外把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 创新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②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③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④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⑤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事例:吉尔福特的“非常用途测验”:在八分钟之内列出红砖的所有可能用途。 某一学生说: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室、修烟囱、铺路、修炉灶等。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把红砖的用途局限于“建筑材料”一个范围之内,缺乏变通。另一学生说:打狗、压纸、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等,这些反应的变通性较大,多数是红砖的非常用途。因此后者的创新能力比前者高。 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 (1)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的意义:21世纪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将来的发展前途。 (3)如何培养现代青年的创新能力:①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②掌握思维创新的方法。首先:掌握增强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时抓住灵感、会“胡思乱想”、环境刺激、扩大思路。其次: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四单元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难点: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到成功。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导入新课 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分享两个经典的案例: 【案例1】教材P122 教师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某大学精英人生轨迹的跟踪调查”的案例了解,我们知道,他们25年后的生活状况其实在25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其实,他们日后生活品质的天壤之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案例2】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你经常能碰到这样一个奇人——她红彤彤的脸庞,衣着朴素,发型没作任何修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妇,却是一名优秀的葡萄牙语讲解员!这样强烈的反差让每一位经过她身边的游客都忍不住好奇。   这位妇女名叫朱桂栀,只有小学文化,曾在街头做了15年的修鞋嫂!可是,她却凭着百折不挠的劲头,不仅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语种讲解员,还让儿子获得了远赴国外留学的机会。      一切仿佛是一个神话,然而却因为那份有梦有理想的坚毅精神而实现了。 我想问下同学们:是什么改变了朱桂栀母子的命运? 大家讨论、教师归纳:是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方向,有了追求。没有目标,生活将是盲目的、没有意义的。 2.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1)人的动机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P123教材中的事例) 人们活动的动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 人的动机正确了,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案例1】 周恩来早在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志在四方”的人生目标,正是这一正确的人生目标,支配他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 【案例2】打工妹在逆境中开始的财富 唐洁17岁离开家乡,历经十多年打拼,在深圳有了一家年收入五百多万元的贸易公司。然而,2008年的时候,因为一个新的财富发现,突然放下这一切,一个人回到老家。原来,家乡大片撂荒的土地让唐洁看到了商机,她想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这些土地搞有机蔬果和生态养殖。 2011年,唐洁在家乡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家农户跟着她一起养殖土鸡。唐洁和当地以及周边的三十多家酒店、餐馆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养殖基地一年出栏三万多只土鸡,加上社员出栏的一万多只,合作社一年销售额达到四百多万元。 除了养殖土鸡,唐洁还有两千多亩地种下了果树。核桃可以达到年产量400万斤,葡萄可以达到100万斤,枇杷可以达到120万斤,预计三年内贮备走深加工这条路。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上面两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才是正确的,才能够走向人生成功。中职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案例1】   有这样一个故事,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叫比塞尔。它在一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时间。可是在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1926年发现这个小村庄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他们不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来。开始,肯.莱文雇了一个比塞人,让他带路,走了十天,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结果在第十一天又回到了原地。后来,肯.莱文又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结果,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事实说明,没有确定的方向就不能走出沙漠。   【案例2】尼克·胡哲名言 ----“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 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   ----“你不能放弃梦想,但是可以改变方向,因为你不知道在人生的拐角处会遇到什么。”   ----“即使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事情,对于别人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没手,没脚,没烦恼。”   ----“如果你失败了,再站起来。”  ----“如果别人没有给你奇迹,你就去成为奇迹。”   教师归纳: 无论是人生发展的道路,还是社会前进的道路,都是由目标导引的。我们要在人生目标的导引下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从而推动历史发展。 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人生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激发人的潜能,对人的发展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人生成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有确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在多样的选择和干扰中有了聚焦的方向,引导我们朝着具体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避免走弯路和错路。 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发展的动力。 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成功的保障。 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规律 1.不是所有的人生目标都能实现 (分析讨论教材中“杀龙妙计”的寓言) 教师归纳: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要求的动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则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 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课件展示邓小平的名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教材“相关链接”的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人生目标 通过阅读“徐向前和胡宗南两人的不同命运”的故事,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 教师归纳: 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要确立人生目标就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趋势与要求,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 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就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家在选择专业时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当机会到来时,就能够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哲理简析:在一个大目标面前,我们常常会因为目标的遥远和艰辛感到气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一个小目标面前我们却往往充满信心地完成。有些急功近利的人,一开始就给自己订下大目标,天长日久,当他发现目标离自己仍很远时,就常常会自卑而放弃努力。其实,每一个大目标都可以分成无数个小目标,你实现了每个小目标,你认认真真做好了每一件事,大目标也就离你不远了。如果你在为你的愿望和梦想感到悲观失望时,那你就读一遍上面小钟的寓言。走完3300万次的目标就是每秒钟“滴答”摆一下,道理竟是那么简单。 作业布置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思考下自己要如何确立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人个理想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通过对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奋斗意识,明确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德育目标 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提出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想,讨论回答。 〈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根据同学们交流的各自的理想,共同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分析)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 提出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个人理想?有哪些分类?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播放采访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视频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谈体会。) 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 (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见教学参考资料) 同时提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 想一想: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验导行) 1.班级同学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手抄报。 要求:(1)结合本专业实际、自身实际;(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2.每人准备写一份“我的梦•中国梦”的 演讲稿 郑强127次掌声演讲稿doc郑强127次掌声演讲稿docted演讲稿下载小学生六一演讲稿革命英雄故事演讲稿 。 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运用所学道理;字数在600字左右。 二、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创境激趣) 思考: (1)邵开成是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2)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引思明理) 1.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略) 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3.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1)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 图片展示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干。 (2)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通过展示在第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理想的现实要从现在做起。 作业布置:教材P147第一题。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责任的含义,明确敢于担当是实现理想的必备品质,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德育目标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修养,敢于担当,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和责任的关系;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 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许多中职生缺乏责任意识,不愿担当,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人,有难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 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3.讲述故事, 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小组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升华:追求一种理想,意味着坚信这种理想是正确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板书)。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志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锻炼意志包括哪些方面?许多成功者都经历过刻苦锻炼以形成顽强意志的过程。请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刘宏的故事,思考应当如何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讨论总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会实践;学习各方面的道德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修养等。 以上是我对自己生命所做的----------------,我要付出我全部的-----------------来实现它。 我---------------,我一定能成功! 课后延伸: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请拟定加强自身责任意志的计划。 二、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创境激趣: 师:配乐故事《采油工人代旭升的故事》。 生:根据故事,讨论说明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 师总结引出课题。 引思明理: 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板书) 责任心小调查。 师下发调查问卷,学生回答: 1.你认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服务吗? ( ) A.是 B.一般 C.不是 D.没想过 2.你愿意当一名无报酬的义务志愿者者吗? ( ) A.非常愿意 B.愿意 C.不愿意 D.不考虑 3.你对中职生勤工俭学有什么看法?( ) A.非常赞同,自己也会这样做 B.赞同,但自己怕辛苦没有打工 C.一般,不赞同也不反对 D.反对,认为这样很寒酸 4.你对父母为了子女今后的生活(包括买房、存款、找工作)一切包办的看法? A.挺好,应该的,那是父母的义务 B.可以,不喜欢但还是接受了 C.反感,那样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D.无所谓 5.你认为工作难找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差有关吗?( ) A.必然有 B.说不好 C.不认为 D.没想过 6.你认为以下哪一点更利于你在工作中的发展? ( ) A.美丽的外表 B.高学历 C.能说会道 D.较强的责任心 7.当你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关紧时,你会自觉关上吗?( ) A.会,因为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离不开水 B.不会,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 8 .你认为学校的荣誉与我们有关吗?( ) A.没关,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B.有关,我们也是学校的一员 C.没想过,不太确定 9.你认为你做得到尽心尽力为他人服务吗? ( ) A.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B.不能,自己的事还没有做好呢 C.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做成 1.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板书) 师: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到“班级的荣誉便是我的荣誉”,都是责任的细化和具体要求。如何理解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的联系? 生:每一个人都应当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及价值负责。 师:一个有了崇高理想的人,也应当是一个高度负责的人。 2.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板书) 师: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将来的职业负责,尤其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取得人生的成功。 (1)对自己负责: 情境再现:上实训课,A同学不愿意多练怕脏怕累;B同学认真观摩老师示范认真苦练。 学生表演,学生谈感受。 (2)对家庭负责: 多媒体视频----寻找最美孝心少年。 师:2013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全国人民为这些少年的责任心感动。他们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扛起家庭的责任 记住这些坚强、孝顺、乐观、自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路玉婷、龙花、邵帅等。 (3)对集体负责: 小品:实训课。学生根据实训课情况编排小品。爱护实训设备,注意实训安全等。 (4)对他人负责: (5)对祖国、对社会负责: 播放视频----2013年最美消防队员 师:最美消防队员美在无私,美在奉献,美在敢于担当,随时准备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赴汤蹈火,奉献青春。 3.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板书) 师: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担当, (1)视频:少年强则中国强。 (2)谈谈在实训课上怎样按“7S管理”的要求去做。 (3)评一评,班里哪些同学做事认真负责,把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 【本课小结】 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有密切关系。实现理想要勇于担当。自觉的责任和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都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我们要加强修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取得人生的成功。 作业布置: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请拟定加强自身责任锻炼的计划。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五单元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德育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难点: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境激趣】 第一步,介绍案例: 小李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刚从一家软件公司离职,来到另一家公司面试。他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对面试官的提问对答如流。他看出面试官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但他知道这个职位有很多人在争取。为了坚定面试官对自己的意向,他提出可以拿出自己在原公司时开发的应用程序,相信对新的公司会有价值。(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面试官你会录用小李吗?为什么?(课件显示)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发展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人不能不利己。但是,自己利益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更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 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怎么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课件显示) 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课件显示) 损人利己的生活事例 (课件显示) 学生对这些现象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老师介绍案例: 学生听到这个案例会很义愤填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资料,不能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但是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 “盲人点灯”案例(课件显示) 有一个盲人走夜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灯笼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看到我、不会碰到我。”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课件显示) 学生通过案例总结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课件显示) 教师分析:人生的利益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事实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割裂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谋福利。 (课件显示) 在此基础上展示案例: 小于,某中专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毕业, 22岁开始创办建筑装饰公司,短短几年在业内就已小有名气。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为客户着想。拿到一个工程项目,如果选择廉价材料和报酬低的工人,短时间自己可能获利,但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反之,多为客户着想,严抓质量,客户满意了,就会口口相传,带来更多的客户,自己的利益也就得以实现,达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课件显示)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课件显示) 由此案例让学生理解“互利双赢”的现代理念。 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人每天都需要要喝水、吃饭,需要阳光、空气。(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课件显示) 与其他生命一样,人类也有生老病死,人总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课件显示) 狼孩的故事(课件显示)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 鲁查努的故事(课件显示) 巴西也曾有一个名叫鲁查努的三岁的孩子,出生后一直被关在一个竹笼子里,每天和三只狗做伴。这个孩子脸色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 让学生对比狼孩的故事和鲁查努的故事回答问题: (1)劳拉8岁时的生活习惯如何?鲁查努的生活习惯如何? (课件显示) (2)劳拉和鲁查努都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课件显示) (3)劳拉和鲁查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1)8岁的劳拉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 鲁查努脸色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 (2)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课件显示) (3)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课件显示) 结论: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更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人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孤立地存在。人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结合中才能保证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结成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课件显示) 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图片。(课件显示) 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他人与社会是实现利己的重要手段,要获得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教师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课件显示) 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课件显示) 1.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课件显示) 孙茂珲的事迹(略,课件显示)。 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孙茂珲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用生命诠释了当代青年人的义利观。结合孙茂珲的感人事迹,谈谈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你会做出何种选择?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人在社会活动中会遇到义与利的考验,人生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公与私的冲突,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面对义与利、公与私的矛盾时,一方面,要正视个人的合法利益,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要求,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公与私利益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出发点。(课件显示) 在实际生活当中,片面强调“义”或“利”和片面的强调“公”或“私”都是错误的。要处理好义利和公私之间的关系,首先就需要了解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课件显示)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释迦牟尼这样问弟子。孤零零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体积也微乎其微,风能吹干它,阳光能晒干它,其寿命能有几何?弟子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教师分析: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集体则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课件显示) 三峡库区移民图片。(课件显示) 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课件显示) 中职营销专业毕业的小周,在家乡经营一家小商店。由于当地社会风气不好,一些管理部门利用职权到他的商店吃、拿、要,又加上假货泛滥,他的生意陷入困境。有人劝他,想要赚钱就要找些不正当的门路。这一切使得他的良知备受折磨,他不愿意靠歪门邪道,可不这样又似乎难以为继,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中:难道要生存,就得把自己变得丑恶吗? 学生结合案例与实际生活讨论:义和利是否等值? 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义利观?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五单元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以提升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难点:自我条件重新剖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讲讲教材中关于“丛飞”的事迹。(课件显示) 讨论:1.通过丛飞的感人事迹,谈一谈你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 2.结合丛飞的人生经历,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讲授新课〉 教师:人生价值问题,在我国当代青年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实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已发生过多次,例如:1979—1980年围绕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论题为中心的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等问题的讨论,都涉及什么是人生价值及衡量标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价值? 1、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课件显示) 1.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两者辩证统一(课件显示) 教师: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课件显示)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课件显示) 互为前提,不可分割 根本、基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件显示)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介绍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武文斌和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 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   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烛照深山——李桂林、陆建芬事迹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只有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正是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只能看他贡献的大小。贡献大,价值大;贡献小,价值小;没贡献,没价值;索取大于贡献,负价值。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列说法能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课件显示) (1)享受的多少 (2)占有金钱的多少 (3)拥有职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 (4)占有知识的多少 教师:(分析总结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贡献,而贡献又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个方面哪个更大些或更重要? 教师:不能说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哪一方面的贡献更大、更突出,只能因人而异,进行具体分析。有的人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大些,有的人在精神方面的贡献更突出一些,有的人两个方面的贡献都很大。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课件显示) 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制度及体制因素、科学文化教育等状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素质,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个人素质越全面,能力越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课件显示) 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75%的企业负责人特别强调:“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堆,而职业技能和素养却体现不出,专业知识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8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79%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必须接受一定培训;还有7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认识、准确定位。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为:写作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个调查结果对中职学生就业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教师:人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主观因素。 (课件显示)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达到像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人坚持做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几位同学坚持了?”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越是简单的事情,人们越不容易做到”,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的,也不都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人还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 (课件显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李白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茅盾 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英)哈伯特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法)拿破仑一世 三、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课件显示) (课件显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教师:由高尔基的名言可以看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课件显示) 小王毕业于黑龙江某职业技术学校畜牧专业,几经周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没有灰心,决定自谋职业。他结合自己所学的的专业,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养鹅是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鹅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展养鹅事业。为了尽快掌握孵化技术,他到哈尔滨等地的养鹅基地学习了半年,后又在省畜牧兽医预防中心和同行的帮助下,学到了养鹅防病技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筹措了资金,买回种鹅500多只,购置了孵化设备,办起了养鹅场,当年就孵化鹅雏10000只,盈利上万元。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劳,他的鹅场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鹅大户。 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方向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等。) 教师: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件显示)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60年代初,在带领学生们下农村生产实习时,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状况,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50多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勤恳劳动,锐意进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诚实的劳动去奉献社会?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在实习实训中或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效果会更好。) 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课件显示) 教师:苦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乐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合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获得的愉快和幸福。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前提、互相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苦可以转化为乐,乐可以转化为苦。 (课件显示) 中国女排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队伍,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辉煌的“五连冠”。进入21世纪,中国女排重振雄风,2001年在世界大冠军杯上获得冠军,2003年获得世界女排大赛冠军,2004年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一代代的女排姑娘们经受了超常的艰苦训练,是泪水、汗水和克服了难以忍受的伤痛换来的。没有付出超常之苦,就不能得到登上最高颁奖台之乐。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苦与乐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劳动中创造快乐,并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苦”,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两块石头的命运 (课件显示) 一座山上并排立着两块石头。一天,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与其在这里养尊处优、默默无闻,还不如去经历一番外界的艰险和坎坷,做一些实事。这样可以见识一下旅途的风光,也不枉白活一世了。” “你这是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安坐高处可以一览无余,身边花团锦簇,为什么要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再说那路途的艰险磨难会让你我粉身碎骨的!” 第一块石头不以为然,于是它随山溪滚涌而下,虽然受尽了风风雨雨和世间的种种磨难,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执著地在自己选择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块石头见它如此辛劳和困苦,讥讽地笑了,它在山顶坐享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畅意抒怀,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致。 许多年以后,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被有心人发现了,并收藏在博物馆中,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中的奇葩,被千万人赞美称颂,享尽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它也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然后得到像第一块石头拥有的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疮痍满目、伤痕累累,还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便又放弃了。 一天,人们为了更好地珍藏第一块石头,准备特意为它重新修建一座更加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为了找石头作为建造材料,他们来到高山上,把那第二块石头砸成碎块,为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点评:人生中经常要面临这样的选择:安逸和苦难。选择了安逸,也许一生就注定要碌碌无为,像第二块石头。而选择了苦难,则会像第一块石头那样,成为美石,被人珍藏。历经苦难的磨砺,人生就会熠熠生辉。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说过:“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半辈子。”青春才扬帆起航,生命的花朵需要风雨的洗礼才能结出硕果来。 教师: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结,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一对矛盾,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课件显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教师:苦乐观和生死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要以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为指导,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升人生价值。 小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四个问题: 一、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作业:查找有关人生价值实现的典型事例,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授课章节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授课班级 15工艺美术、15平面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及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德育目标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难点: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相对于动物而言,人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离开了社会和个人的具体条件谈自由,只能是空谈,只能是存在于意识中的虚幻的想象。 例如,有人说,我们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自由,我们总被太多的俗事羁绊。李白狂放不羁,是因为他有资本。但他醉心于功名红尘,他真的自由吗?因此,人类没有理想和自由,只有千差万别的行尸走肉。 也有人说,自由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追求。它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须再被动地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的一生中,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它能让人活出生命的重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人生离不开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人生。 今天,我们更重视个性自由。因为: 1、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涵。(教师讲解) 讨论: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 教师点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弹出什么样的旋律全凭弹奏者自己。 你还记得他吗? 坚持真理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 引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读书后交流:怎样认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永远鼓舞自己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赛车的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教诲——“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是的,“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得第一,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点滴哲理:在生活中你敢不敢说“我是第一”?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如果你是个渴望成功的人,请回答:“当然,我就是第一。”如果想保持一点谦虚的绅士风度,你也可以回答:“不是第一。”但要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是并列第一”。 温馨提示: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 2、 人的全面发展 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他被人们称为“神童”。但是,这位“神童”在19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合理,被迫退学。 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3、 人的个性自由 感悟自由和约束 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自由?” 木桩亲切地说:“小兄弟,你刚开始自立,弄不好是会栽倒的,我是为了帮助你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你茁壮正直地成长,让你成为有用之材呀!” “鬼话!”小树心里骂道,“我才不信你这骗人的鬼话呢,没有你我同样能扎稳根,不用你扶我同样茁壮正直地成长,你就等着瞧吧!” 于是,小树凭借风力,故意找别扭,天天和木桩磨来磨去。有一天,它终于把绳索挣断了,感到非常得意,整天随着风,东摇西摆地起舞,把根部的泥土晃松动了。一天夜间,一阵急风骤雨,它被连根拔了起来。第二天一早,岿然不动的木桩望着倒在地上的小树叹道:“你现在感到彻底自由了吧!” “不!”小树难过地说:“我现在感到需要约束,可惜已经有点迟了!” 你怎么看待小树的自由和约束?    哲理简析: (1)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木桩的束缚是为了帮助小树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它茁壮正直地成长,“在束缚下成长”。 (2)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的。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一旦失去约束,不管是什么人,都会轻易将他击败,这也许是一条铁的定律。生活中不能没有约束。 什么是个性自由? 1.个性自由 教师强调:一方面,个性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不是主观任意的,不是头脑中想象的。另一方面,个性自由也表现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自由与约束——在平衡中攀升 在一个有风的春日,我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在迎风放风筝玩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就好像美丽的鸟儿在空中飞舞。当强风把风筝吹起,牵引线就能够控制它们。 风筝迎风飘向更高的地方,而不是随风而去。它们摇摆着、拉扯着,但牵引线以及笨重的尾巴使它们处于控制之中,并且迎风而上。它们挣扎着、抖动着想要挣脱线的束缚,仿佛在说:“放开我!放开我!我想要自由!”即使与牵引线奋争着,它们依然在美丽地飞翔。终于,一只风筝成功挣脱了。“终于自由了”它好像在说,“终于可以随风自由飞翔了!” 脱离束缚的自由使它完全处于无情微风的摆布下。它毫无风度地震颤着向地面坠落,落在一堆乱草之中,线缠绕在一颗死灌木上。“终于自由”使它自由到无力地躺在尘土中,无助地任风沿着地面将其吹走。 有时我们真像这风筝啊!上苍赋予我们困境和约束,赋予我们成长和增强实力所要遵从的规则。约束是逆风的必要匹配物。我们中有些人是如此强硬地抵制规则,以至我们从来无法飞到本来能够达到的高度。我们只遵从部分戒律,因此永远不会飞得足够高,使尾巴远离地面。 让我们每个人都飞到高处吧,并且认识到这一点:有些可能会令我们生气的约束,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攀升和实现愿望的平衡力。 2.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不同特点都应该得到尊重,也就是说,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可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来,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这种自由的选择和发展,又必然地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作到随心所欲的选择和发展。 3.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 不能在社会生活中以个性自由发展为借口,不顾他人的自由发展,甚至损害和阻碍他人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个性自由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其他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开社会,脱离开其他人的发展来谈自己个人的自由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个材料: 在世界共同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时候,留学生在网上发起暂时不回家的倡议书;大部分从国外回国人员自觉自我隔离。然而,查出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自加拿大抵京后不仅未按相关建议要求自我隔离,相反带病在京频繁活动。 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除了打车前往医院就诊,与出租车司机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外,一直在家里呆着,与她的母亲在一起。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她把打车的票据一直保留着,方便找人。正是由于患者这种极高的自觉意识,在她被确诊之后,需要隔离观察的只有两人:她的母亲和出租车司机。而且因为她保存着票据,出租车司机很快就被找到了,为隔离工作节约了大量的寻找时间。 自我隔离,这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伦理责任。一方面,别人是无辜的,本就不该有那么多人和你一起承担你个人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很多不必要的人因你而被隔离的结果,相信你也不会就此而心平气静。所以,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而言,在疫区过往的人们,高度的自觉意识应该被纳入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之中,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问题: 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来谈,归国人员应该不应该自我隔离?为什么? 哲理简析: 通过两个从疫区回国人员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从自由和约束的关系看,自我隔离——是为了获得个性自由的空间。 社会进步的今天,对所有的人给予了最大的信任空间,给予了个性自由的尊重。这就更能彰显个人的素质,而主动隔离,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主动约束自己。 让我试一试 [情境创设] 马悦凌:从初级护士到“民间奇医”   卫生学校毕业的马悦凌,从小身体状况就不好,是个“病秧子”,体育课基本没有及格过。毕业后她到医院做了一名护士。到医院上班的第一个月,她又遭遇了车祸。 由于身体状况很差,马悦凌的生活基本上被治病填满了。她就在坚持工作的同时,开始琢磨着自己给自己治病,利用一切时间钻研各种治病方法,研究出了很多治病的办法。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使自己越来越健康,还为其他人看病,让她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医生”。由于她自己的努力,后来又被电视台选为一档医疗保健节目的兼职主持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让更多的人能健康地活着。”马悦凌说,目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拍一系列介绍健康保健方法的电视片,将民间中医中的精华全部挖掘出来,通过电视普及给大众。 人物链接: 马悦凌,原名马秋红,1963年出生,研究民间中医治病、保健方法近20年,已经出版畅销著作《不生病的智慧》,该书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优秀健康图书”,即将出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两本著作,被誉为“健康教母”、“民间奇医”。 [问题思考] (1)马悦凌成才的事迹对我们中职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马悦凌从初级护士到民间医生的成长过程是如何体现“自由与约束”关系的? (3)结合马悦凌的事例,从坚持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学生:讨论(略)。 教师:点拨。 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引言: 人生要有追求,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真、善、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性之真是人的本质显露的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人性之善是社会化的人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调节的最高价值;人性之美是真与善有机结合的形象化。 1.美好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 邰丽华的故事     在她两岁那年,因高烧而失去了听力,难以想象她当时的寂寞与痛苦。邰丽华小时候刚进聋哑学校时,一堂“律动课”对她后来从事舞蹈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天,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让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是节奏。   当同学们为脚下变化无穷的震动兴奋不已时,小丽华已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教师:“我喜欢!”她努力地感受不同的震动,娇小的身体随之摆动。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   在婀娜的舞姿背后,邰丽华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顽强的毅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事业中,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基本的吃饭和睡觉时间以外,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找不准节拍再练,动作不对再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青黑的伤疤。凭着执著的努力和天赋,邰丽华在15岁时,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演出了。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让邰丽华重新认识到存在的意义,她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他们一样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她说过:“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残疾人,也有生命的价值。愈是残缺,愈要美丽!”     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她觉得自己已经注定一生都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当你看到那一个个到位的动作是,是否会发出一声惊叹?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邰丽华却做到了。也许她并没有达到舞蹈的顶峰,因为学是无止尽的,但她却已经战胜了任何人。      人生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但是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邰丽华用心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她有着一颗坚强、火热的心,她用行动告诉人们,她和正常人一样! 讨论:你对美好人生的理解? 2.实现人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条件 主观条件 (学生看书回答) 把自己推到前台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是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里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获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 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一次,电视台、教育厅、省科协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经过长时间考虑后,给电台打去电话,擅自决定代表自己的学校报名参赛。结果他设计的电动车防滑带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行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择一名14岁以上的青少年赴巴塞罗那参加活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然而,全国共有120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一人。组织者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讲。不幸的是,他没有被小组选上。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地靠近一位工作人员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喊一下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走近他的身边,他小声对主持人说:“尽管没有人推选我,可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您一份惊喜!”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终于给他上台试一试,这一试,他成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2米的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烈的掌声。这年12月,法国著名儿童动画片“天线宝宝”制作中心专程赶到了中国,为他拍摄专题片。 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38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 在接受西班牙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姚跃说:“当你被别人忽视的时候,请记住一句话:你自己就是伯乐!” 点滴哲理:一位身体残疾而心灵充满阳光的少年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等待伯乐来发现,无疑是一种被动和软弱,只有把自己推到前台,前面的风景才会是另一番模样。 3.正确对待人生问题,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我们来看这幅图,根据你所看到的,给这幅图起个名字。(老师将学生们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大家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幅图,但是我们起的名字却是千差万别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提问学生)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每一方面,给出自己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对别人认识的很清楚,把握的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认识,也不能准确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你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材料 : 谁都不会“一无是处” 法国文豪大仲马在成名前,穷困潦倒。有一次,他跑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个工作。 他父亲的朋友问他:“你能做什么?” “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老伯。” “数学精通吗?” “不行。” “你懂物理吗? 或者历史?” “什么都不知道,老伯。” “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差劲了,便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这些不足。我相信不久之后,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将你的住处留在这张纸上吧。”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笑着说:“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你看,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有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似并不是什么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 点拨: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把优点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视而不见。你不要死盯着自己学习不好、相貌不佳等不足的一面,你还应看到自己身体好、会唱歌、字写得好等不被外人和自己留意或发现的优点。 活动:认识你自己 各人说出赞美自己的话不少于五句,缺点一句。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一事无成;把自己估计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不敢去试,最后抱怨终生。可见,认识自己多么重要。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面临成功,不会忘乎所以,瞧不起别人;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丧失信心,只能更加谦虚,更加勤奋。   尤其在竞争的今天,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面对人生,创造美好的人生。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希望我们自觉地指导实践生活,在创造中感悟美好人生。 板书设计: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 2.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 3.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 三、人的个性自由 1.个性自由的内涵 2.个性自由和社会约束的关系 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1.美好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 2.实现人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教师讲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价值(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自我价值(索取) 人生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PAGE 65 .
本文档为【2016-2017(1)陈佳慧《哲学与人生》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633KB
软件:Word
页数:7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