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

举报
开通vip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农业文化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农民男耕女织,以此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而培养了中国人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特性;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由于血缘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存在,中国人十分很看重家庭生活,血缘观念强大,非常重视亲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人被纳入宗法集体中,人作为家族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共构的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为既崇拜祖先,注重族系的延续,又抵制了像西方那样救世主的诱惑,因此,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神权占统治地位的历史。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中国传统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既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反映系统、精致、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国传统俗文化是指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既反映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比较零碎、朴素的思想文化,也反映普通民众丰富、鲜活的民族文化。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奠基的秦汉时期出现了隐学与显学。处在显学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实世界、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以德为政修身为本的施政方针等,从汉代开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处在隐学地位的主要是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尽管从表面上受到了统治者的抑止,但仍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在不同的封建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文化学家甚至认为历代统治者表面上是儒家显学,实际上是法家隐学。也有些文化学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儒道互补,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由此也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儒家庙堂文化和道家山林文化。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庙堂文化主要是正统的政治文化,代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山林文化主要是隐逸文化,代表道家消极隐退、保守出世的人生态度。所以,儒家和道家,由各自的理想人格和人生态度所决定。在政治取向上,儒家倾心于庙堂之内,道家钟情于山林之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为了反对那种以普遍的仁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来塑造自我的人格追求,要求用一种纯朴、无为、不争的和谐人生,自然而然地对待现实,以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谐稳定。中国历代读书人,凭借科技进入仕途,官海沉浮,升迁不定,进退莫测,这样他不但需要儒家那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一旦失意,也需要老庄这样消极隐退的人生哲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在成功的时候都是儒家,失败的时候则是道家;中国人在人生道路上通常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另一种是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自得其乐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因此,尽管读书人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双重矛盾;生活上的困顿与精神上的痛苦,使他们承受着双重的煎熬。但是,中国的读书人在对社会的体察和对自身的观照中,在精神的更高层次上获得了统一。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命运多舛,但作为一个整体,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大丈夫”人格成为传统士大夫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之所在。也有的文化学家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与交流,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先秦时期,儒与道并为显学。儒学重进取,道家重自然。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儒家入世思想注重对现实的适应与改造; 道家更注重对现实的超越,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观。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唐代终于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禅宗强调人人皆有慧根,人人皆可成佛,这与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禅宗并不强调修行的外在形式而重视“参悟”,这又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之取向相合。释、道与儒家互补,使得读书人在入世时不至过于狂热,隐逸山林时又不至过于悲观。儒家致力于个体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统一,在个体为“仁”,在社会为“仁政”;道家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希求长生不老;禅宗则注重在日常生活的“参悟”中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说,注重心性修养、培育完善人格是儒释道的一个共同之处。在读书人的生活中,儒学作用于社会政治领域,道家作用于闲暇生活,佛教思想则对个体的精神生活自觉或自发起地起着深远的作用。儒修身,道养性,佛净心。在读书人的知识结构中,儒释道由争鸣走向互补。与西方不同的是,作为宗教的佛与道并未动摇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它们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方面主要不是政治,而是人生。当儒家大同政治理想在严酷的现实中逐渐破灭后,庄与禅则引导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在自然与艺术中获得升华,并在对人生的参悟中达到对现实的超越,达到永恒的境界。志于儒,依于道,老于禅,这是两千年来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传统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三个维度,儒、释、道为知识分子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理性人格。PAGE3
本文档为【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21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21-11-1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