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

举报
开通vip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班级管理, 张 晔 约7149字 摘要: 《酌》确应为《大武》的一章,且为第五章,但《序》言“告成《大武》也”,不确。而“养天下”应理解为“守天下”,诗中也确有“能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即为文王的封分制~ 关键词: 酌 大武 考据 0 引言 《诗经》大约辑成于西周中期,据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考证其篇目成诗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其中颂部分成诗最早,主要为周初之作,至今已3000多年。从现存最...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 《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班级管理, 张 晔 约7149字 摘要: 《酌》确应为《大武》的一章,且为第五章,但《序》言“告成《大武》也”,不确。而“养天下”应理解为“守天下”,诗中也确有“能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即为文王的封分制~ 关键词: 酌 大武 考据 0 引言 《诗经》大约辑成于西周中期,据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考证其篇目成诗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其中颂部分成诗最早,主要为周初之作,至今已3000多年。从现存最早的诗经注释汉初人毛苌所作的《序》到今天已过了大约2000年。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算起,2000年来,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历代封建王朝都将其用作教化的工具,而历代学者又不断考证,这之间可能被篡改了多少,后人恐怕已经无从知晓(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王莽改制考》便是例子)。另外,即便撇开成诗后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说,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立场、态度、反映事件的超然程度、准确程度等等都很难考证。所以这么多年来,研究者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多。 据《中国大百科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国文学》收录的李廷光对颂的解释:“颂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少运用比、兴手法。其中周颂时代较早,语言典雅庄重而欠活泼,叶韵也不甚规则。”胡念贻的《先秦文学论集》也有类似的评述“诗里面有一些空洞的歌颂语句。生活的具体内容有时较少,形式方面也有一些凝滞之处。”就本诗而言大约也的确如此。但本文不讨论本诗的艺术问题,只考据一些事实问题。 1 关于诗本意的分歧 酌(周颂) 於鑠王师,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师。 由于存在较大争论,具体文字的解释多种多样,下面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57年;《毛诗说》,曾运乾著,岳麓书社,1990年;《诗经译注》,北京市中国书店版,1982年,据广益书局,1934年,《国语注解诗》经影印,江荫香注解;《诗经直解》,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诗经全译全评》李家声译评,华文出版社,2002年;《诗经新注全译》(增订本),唐莫尧译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1998年;《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分别标为,北注,、,曾注,、,江注,、,陈注,、,李注,、,唐注,、,高注,。 於铄王师:“於,音‘与’,感叹词,有赞美之意;铄,盛大。”,北注,於,呜,叹息声。铄通灼,辉煌。,高注,毛亨:“铄,美。”孔颖达:“於乎美哉,武王之用师也。”,李注,於,叹词。铄,(音朔)光辉。通烁。《尔雅?释诂》:“美也”。指光美。,唐注,。曾、江、陈注与此类似,译作:“啊~盛大的王的军队。” 尊养时晦:遵,顺着;养,取;时,同“是”,犹言“此”;晦,昏昧之人,指纣王。,北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功昧,武之善经也。《汋》曰‘於铄王师,尊养时晦’耆昧也。”是“养晦”即“耆昧”也,“耆昧”即“攻昧”也,“攻昧”即攻取时昧。与毛义正合。今按“养”,食之取也,引申为取国。,曾注,遵是依着,养是守着,晦是不光明,是说不得意的时候。译作:“他能够依照时候,斟酌尽善,在不利的时候,他便守着不动。”,江注,遵,屯聚。遵,借为僔。《说文》:“僔,聚也。”遵养,把兵屯聚起来以教养训练。时晦,时代黑暗,指殷纣王统制末年,此句指王师屯聚不动而养之,由于那个时代是黑暗的。,高注,毛亨:“遵,率,养,取。晦,昧也。”孔颖达:“率此师以取是暗昧之君,谓诛纣以定天下。”,李注,守时养晦。遵,循。养,守。时,时宜。晦,黑暗。《诗集传》:“言其初有於铄之师而不 用,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袁《释注》:“隐居以待时,谓之养晦;守拙谓之养拙。„„此句承上文,意谓:,武王有劲旅而不盲动,遵循和酌量时宜,在昏暗不利的情况下能安守以待时机成熟。”一说率王师以攻取晦昧。《传》:“遵,率。养取。晦,昧。”晦昧,黑暗。指殷纣。,唐注, 时纯熙矣:纯,大;熙,光明。马瑞辰说:‘“纯熙”谓大光明也。武王既攻取晦昧,於是遂大光明。’按,此指天下澄平。,北注,马瑞辰:“按纯熙,琗谓大光明。„„《尔雅?释诂》:介,善也。大介即大善。大善犹大祥也。故下即以我龙受之,正谓受此大善耳。,李注,时已大光明。时,形势。纯,大。熙,明。矣,助词。《诗集传》:“既纯(大)光矣。”袁《释注》;“时势已大为光明,大为有利。”,唐注,高注无异言,陈、江注亦与此相类,只是前面“尊养时晦”相异,故译为白话时意不同,为“到了很便利很光明的时候,他便趁着机会,大大发扬他的兵威。” 是用大介:“大介”即“大善”,犹言“大详”(用马瑞辰说)。此句言天下因此大祥。”,北注,陈译作:“所以是太好的赐予”,意相近。“介,是说穿盔甲的人,便是说用兵。”,江注,介,疑,借为捷,胜也。大捷,指大败殷纣王。一说:介,善也,吉也。大介即大吉,指取得巨大胜利。,高注,于是用大兵。是,于是。介,甲。指甲兵。《诗集传》:“然后戎衣而天下大定。”(“大歼殷商而天下大定”。),唐注, 我龙受之:“龙”是“宠”的假借字,此言武王得天下宠,而享有天下(用郑玄说),北注,江、陈注与此相似。《传》:“龙,和也”。兼而有之也。龙,和同位相转之声。按:龙为龛之假借字。《方言》六“鋡,龛,受也。”“我龙受之”与《赉》“我应受之”句法相同。,曾注,我,武王大自称。龙,借为宠,荣也。受之指承受殷朝的王业。,高注,陈奂:“《传》云:龙,和也。凡应天顺人谓之和,言我周协和伐商,遂受天命有天下。”,李注,我,武王自称。龙,光宠;荣幸。通宠。《笺》:“宠也”。受之,受领大军。之,代词。指大介。,唐注, 跷跷王之造:跷跷,武貌。造,作为解,犹今言成就。此言武王的成就是非常英武突出的。,北注,,江注,、,曾注,、,陈注,与此相似。但就“跷跷”修饰的主体是什么,江、陈有异。江译作“(武王)自有一种特别威武的样子。”陈译作“矫矫武士都投到王这里来。”跷跷,勇武貌。造,读为曹,众也。指士兵。,高注,毛亨:“蹻蹻,武貌。造,为也。”严粲:“于是蹻蹻然威武,以兴事造业。”,李注,蹻蹻,勇武貌。王,指文王。造,作为;成就。《尔雅》:“为也。”《统文》:“就也”。,唐注, 载用有嗣:指后世能继承武王的跷跷之业。欧阳修说:“谓后世能承其业,为有嗣矣。”,北注,,江注,、,陈注,、,曾注,、,唐注,无异。载,乃也。嗣,读为司。有司,文武官吏的通称。此句指武王任命王师的将官。,高注,严粲:“李氏曰:是用后嗣续而不绝。”,李注, 实维尔公允师:“实”同“寔”,即“是”,“实维”犹言“是维”,即今所谓“那只有”;尔公,犹言“尔先公”(用马瑞辰说),指武王;允,信,犹言“实在是”;师,师法,借鉴。此连上句如果后世子孙想继承武王的遗烈,那么你们先公——武王——实在是可以供后世取法,借鉴的。,北注,,江注,、,曾注,与此相似。尔,你。尔公,指周公召公。这是你王的事功,真是善于用兵。,陈注,允,当作充,形近而误,借为统。充,统古通用。《礼记?儒行》:“不充诎於富贵。”陈注:“充或为统。”便是例证。充借为统。统师,统领王师。武王代殷。统领周兵的将领是周公召公,周和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联军统帅当时是吕望(姜太公)。,高注,严粲:“李氏曰:其所以传嗣而不绝者,盖能合天下之公,而信于众也。„„实尤尔王之至公,足以兴于众也。”朱熹:“允,信也。”,李注,只有效法你的事业。实,助词。维,只。尔,指文王。公,事。允,助词。师,效法。《诗集传》:“亦继武王之事是师尔。”,唐注, 2 关于《序》的分歧 2.1《酌》是不是《大武》中的一篇。 《序》云:“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 《序》成于汉初,起初是为了传授《诗经》而作,是现存最早的注释《诗经》的资料。在宋以前,几乎没有人怀疑《序》的真实性。从苏辙开始,学者们对《序》的真实性产生很大争论,以致对《诗经》各篇的注释往往也分为依《序》的注释和不依《序》的注释。而在许多怀疑者的眼里,序的一切内容都应该推倒重来。而本篇在《诗经》中并没有明确被指明就是《大武》的一篇,更没有指明是第几篇,甚至诗经本身就没有说《大武》有几篇,或哪几篇。 所以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说《酌》确是《大武》的一篇缺乏依据。但也有部分学者如金启华、李家声、唐莫尧、高亨、聂石樵等都支持《酌》确是《大武》的一篇这一观点。 据《礼记?乐记》和《左传?宣公十二年》。《礼记?乐记》云:“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志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天子。”《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礼记?乐记》说《武》“六成”,《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六出”。所以《武》应该有六章,而不是三章,并根据《礼记?乐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与《序》:“告成《大武》也”,认为《酌》是其中第五篇。 由于左丘明是与孔子同一时代的鲁国人,史载与孔子私交甚好。故《左传》的可信度在时间的这一纬度上无疑是最高的。《礼记?乐记》与《序》都成于汉初,故可信度次于《左传》,但虽然《左传》的可信度高,但它说有六篇却只记述了其中的三篇,其他三篇没有记载;而就时间来看,既然《序》可以怀疑,那么《礼记?乐记》同样可以怀疑。而最关键的是这两个记载事实上是矛盾的。 根据《序》:“告成《大武》也”,《酌》应为最后一章即第六章。但《礼记?乐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那么《酌》就应为第五章。 陈奂有一个很牵强的解释,其在《诗毛氏传疏》中说:“《维天之命》礼成,告文王。此乐成,告武王。乐莫大于《大武》,故云告成《大武》也”。但如果果如其言,那是不是意味《大武》的六篇在毛苌作序时都可以加上“告成《大武》也”呢, 而如果《酌》确是《大武》的一篇的话,按可信度首先采信《左传》,而《左传》对其第六出已做了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并不是《酌》,所以《序》的“告成《大武》也”不可信。但《礼记?乐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并不矛盾。 2.2诗中有无酌意 诗是谁所作,或者说诗中的“我”是谁,诗中有没有“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的意思。如果有,“先王之道”又为何道, 郑玄的《笺》说:“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其意是周公还政于成王,作本篇(乐歌),因其刚作成,祭于太庙而奏此乐。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据此认为“西周盛世成王继承功业,他牢记武王创业的作为,并决心师法武王事功。以巩固和发展周朝的功业。诗简明意深颂美之中有言志之辞,足可见成王谦敬与奋励的态度和精神。”诸多的研究者中王安石和朱熹也支持这一观点。 但《毛序》则说本篇是《大武》系章始成告于庙用的乐歌。撰诗意及此诗的历史背景,应为武王伐商前告于宗庙用的乐歌。故高亨(《诗经今注》),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都认为武王伐殷前祭祀的乐歌。 然而郑玄又迟于毛苌,而且《笺》所云与《史记》不合,《史记?周本记》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乃还师。”“居二年(即又过了两年,即文王受命第十一年,武王即位第四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东王子比干,田箕子,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通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分周公左召公右也是在武王之时,故几乎可以肯定“我”是武王而不是成王。 而本篇为什么篇名叫“酌”?《诗集传》说:“‘酌’,即‘勺’也。《内则》‘十三舞勺’,即以诗为节而舞也。”朱熹在《辩说》中有:“诗中无酌字,未见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之意。”王质《诗总闻》也说:“寻诗无酌字。亦无酌意。恐酌是灼字„„《说文》:‘铄,销也’;‘灼,炙也。’皆是火意。”《毛诗序》云:“能酌先祖之道,不确”。 《内则》的一条恐怕无从考起,而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总结朱熹王质的观点认为“酌字本为‘灼’,当为‘酌’字之误。灼即於铄王师之铄,皆火意。” 但猜测原作笔误似乎缺乏说服力,陈奂《诗毛氏传疏》有“至蔡邕《独断》,应劭《风俗通》皆言酌先王之道,知序意之来古矣。”故陈子展据此在其《诗经直解》提出正相反观点,“此亦不知序说有本,最初序今古同说也。彼不解诗言尊养时晦,不解序言养天下,而若遽推言养先祖,斯大谬也。” 如果“序意之来古矣”确切的话,“言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也必然就确切了。那么“先王之道”为何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曾运乾、江荫香在注释时都将“能酌先王之道”放在“实维尔公允师”上,而陈子展遵旧说,将“公”释作“事”,“师”释作“军队”。并认为“能酌先王之道”不是在这里,而引陈奂言释“能酌先王之道”,“——而篇名《酌》者,言酌时之宜,所谓汤代桀,武王代纣,时也。曰酌先祖之道,先祖谓文王。文王之道,三分有二而不取;武王酌其时,八百会同则取之。《孟子》曰:取之而万民不悦则勿取,文王是也。取之而万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序》以《大武》之取天下为能酌文王道,即此意也。称先祖者,据成王作颂时言尔。”从这里不难看出,陈是将“能酌先王之道”放在“时纯熙矣,是用大介”上。 但这几种解释显得都不是很合理,在“养天下”的“养”注释上,前人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一直都将其解释为攻取。但江荫香解释“尊养时晦”是“遵是依着,养是守着”,那么“养天下”不一定就必须是攻取天下,而再成即灭商,四成已经南国是疆了,作为第五出的《酌》更应该是守天下,更何况无论是顺应天时、相机而动还是“实维尔公允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所以更不会是先王之道。 那么先王之道究竟是什么呢,应该从“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来看。从柳宗元的《封建论》来看“文王”治国最大的道就是分而治之,而本篇所述“武王”封分周公、召公以助其治国,这才是“先王之道”。 3 结论 从以上论述结合所引的注释不难看出,本诗考据的主要分歧在于诗中有无“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的意思,但即便是确信认为诗中确有“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的注释者,在此具体体现在哪一句上也有分歧。但同时,在个别字句的解释上,认为诗中有“能酌先王之道”和认为诗中没有“能酌先王之道”的意思研究者也有相同之处。以聂石樵为例,其在注释“时纯熙矣,是用大介”上与江、陈同,但其与江都不同于陈,将此引申到“先王之道”的高度上,而只释为“相机而动”。陈以为“相机而动”就是先王之道。在“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的解释上,聂遵高亨说,即,“任用将帅,统兵的人是你们二公。”认为“嗣”作“司”解,“有司”即文武官吏。“尔公”指“周公、召公”,“允”当作“充”,形近而误,充借作统,统师,谓统帅王师。意思是当时伐纣的总指挥是吕望,而士兵分为两队,分别由周公、召公统领,周公、召公因有战功,又是武王的亲族,便令其分陕而治。其依据是前文所述《礼记?乐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此自不同于陈,与北、江、曾所注相差更大。 所以,《酌》确应为《大武》的一章,且为第五章,但《序》言“告成《大武》也”,不 确。而“养天下”应理解为“守天下”,诗中也确有“能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即为文王的封分制~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江荫香.诗经译注,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据广益书局.国语注解诗,M,.经影印,1934年. ,4,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5,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曾运乾.毛诗说,M,.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 ,7,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1998年. ,8,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1,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1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1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5,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6,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7,陈奂.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本文档为【《诗经·颂·酌》与《大武》乐章关系考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06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