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第七讲 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内容提纲 概述 第一节 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二节 特殊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三节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概 述 医学地质学(Medical Geology, Geomedicine):研究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 医学地质学研究人体疾病产生、防治和人体保健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一定状态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某些化学元素的不足或过剩和某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的产生。 (一)人体与地壳的化学元素组成 人们在生命机体中可以测得60...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第七讲 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内容提纲 概述 第一节 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二节 特殊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三节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概 述 医学地质学(Medical Geology, Geomedicine):研究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 医学地质学研究人体疾病产生、防治和人体保健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一定状态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某些化学元素的不足或过剩和某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的产生。 (一)人体与地壳的化学元素组成 人们在生命机体中可以测得60多种化学元素。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宏量元素包括氧、碳等,占人体总量的99.95%,它们是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低于体重的万分之一。 微量元素为生命机体所必需,在人体中的含量稍有不足或过剩,将有损身体健康。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不同地质环境中,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受地壳元素分布 不均匀性和地球物理非均衡性影响较明显。 人体化学元素组成与地壳、海水的元素组成密切相关。 这一方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人类演化、生物演化起源于地球演化; 另一方面表明人类通过食物、水和空气,经过消化和呼吸系统从环境中吸收了各种化学元素。 人体血液中元素的丰度变化与地壳岩石中元素的平均丰度变化基本一致。 (二)人体必需元素及其不足或过剩 对人类生长发育和完成生命历史所必需的元素称为必需元素。 必需元素一般不能被另一种元素完全取代,否则会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直接影响。 在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中,若某种必需元素严重不足或过剩,会引起生长迟缓、患病甚至死亡。 化学元素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 在地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将影响空气、水和食物中元素和含量。 第一节 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放射性环境与人类健康 二、电磁辐射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放射性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 概述 (二) 放射性物质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三) 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四) 居室氡的来源 (五) 氡的防治对策 用电子感应加速器测试放射线 很多人都知道,放射线对人体健康有害,长期接触一定量放射线,可引起人的肺癌、白血病和放射病等病症。如果在短期内接触较大量放射线,可引起人的急性放射病,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那么,什么是放射线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怎样伤害人体的呢 ? 一、放射性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 概述 (一) 概述 顾名思义,放射线是由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所谓放射性元素,是指这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在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下不断地进行核衰变,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α、β、γ三种射线和有放射性特点的隋性气体氡气。 其中的α射线(粒子)实际上是氦(He)元素的原子核,由于它质量大、电离能力强和高速的旋转运行,所以是造成对人体内照射危害的主要射线;β射线是负电荷的电子流;γ射线是类似于医疗透视用的X射线一样和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由于它的穿透力很强,所以是造成人体外照射伤害的主要射线;由衰变而产生的氡(Rn)气是自然界中仍具有放射性特点的惰性气体,由于它还要继续衰变,因此被吸入肺部后,容易造成对人体内照射(特别是对肺)的伤害。 在天然“放射性元素”中,人们常听说的放射能量最大的是铀(U)、钍(Th)和镭(Ra),其次有钾-40(40K),铷(Rb)和铯(Cs)。这6种放射性元素是构成地球和宇宙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组成部分(当然很微量),无论是在各类岩石和土壤中,还是在一切江河湖海的水中和大气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放射元素存在。其中铀在地壳中占“克拉克值”平均含量的千分之一。 (一) 概述 由衰变而产生的氡(Rn)气是自然界中仍具有放射性特点的惰性气体,UNSCEAR(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指出:人均年有效当量剂量为2.4mSv,其中氡和氡子体的辐射造成的剂量贡献为1.2mSv,占总剂量的50%。(邹文良等,2001) 氡是由铀放射性系列中的镭同位素衰变直接产生的,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摸不着和看不到的放射性气体,对人和其他生物等有着重要的杀伤力,被国际组织定为A族致癌物,因而被称为“隐形杀手”。 (一) 概述 238U衰变系列示意图(经Turekian,1977,改动) 氡(Rn) 镭(Ra) (二) 放射性物质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1、概述 2、铀(氡的母体)在环境中的分布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不同岩性和不同类型的土壤放射性元素含量不同,一般情况下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基性、超基性岩中较低,沉积岩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常桂兰,2002) 1、概述 1)、无论是各类岩石中,还是土壤和海水中,普遍都存在不同数量的(但都是微量或很微量的)放射性元素(表1)。 表1 铀元素在地壳、岩石中的分布(ppm) 2)、由水成(沉积)生成的大理石类和板石类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一般都低于地壳平均值的含量;其中只有少量的黑色板岩可能高于地壳平均值,因为,板岩都是由江、河、湖泊、海洋中沉积的泥质岩石变质而来的,其中的黑色板岩中含有较多的碳质成份。泥质和碳质在水下沉淀时都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接力,能够把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和各种杂质都吸附到泥质和碳质中沉积下来。 1、概述 3)、在火成岩中,闪长岩类,玄武岩类、辉长岩类等和有装饰性能特点的变质岩,如,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暗色系列的(包括黑列)花岗岩和“浅色系列”中的灰色系列花岗岩,其放射性元素含量也都低于地壳平均值有含量; 4)、浅色系列的花岗岩类和由火成岩变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等(包括白色系列、红色系列、浅色的绿色系列和花斑色系列),其放射性元素含量稍高于地壳平均值的含量。原因如下: 1、概述 A、白色花岗岩类 主要是花岗岩类中的白岗岩。白岗岩是地下岩浆冷凝的后期阶段生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在岩石中高达73—77%。这种岩石生成的阶段(即岩浆冷凝的后期阶段)恰好也是地下岩浆中的铀、钍、铷、钾等放射性元素相对聚集的阶段。由于一切元素(包括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中的分布都是极不均匀的,如果恰好遇到某一地区的放射性元素分布相对稍多(地质上称为“本底偏高”)时,那么这个地区出产的白岗岩的放射性辐射强度就有可能偏大。 1、概述 B、红色花岗岩类 钾长石是红色花岗岩的主要成分,而钾元素中的同位素钾-40(40K)本身就是放射性元素。所以含钾矿物质(呈浅粉色、粉红色等)越多,其辐射强度有可能越偏高(大)。此外,在红色花岗岩类中,包括了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 这种在距今二三十亿年前生成的古老岩石中,不仅含钾长石多,而且有时还含一种颜色美丽的(紫红色、酱红色、紫色等)特殊矿物质——锆石(ZrSiO4)。 1、概述 锆石(英文名称:zircon)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它是提炼金属锆的主要矿石。锆石广泛存在于酸性火成岩,也产于变质岩和其他沉积物中。锆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在河流的砂砾中也可以见到宝石级的锆石。 锆石有很多种,不同的锆石会有不同的颜色,如红、黄、橙、褐、绿或无色透明等等。经过切割后的宝石级锆石很像是钻石。锆石过去还被叫作锆英石或风信子石。锆石可耐受3000℃以上的高温,因此可用作航天器的绝热材料。 锆石矿物质中常混有铀、钍等放射性元素,从而使花岗岩的红色更加鲜艳华贵的同时,随之也提高了辐射强度,这就是著名的“印度红”和“南非红”辐射强度偏大(高)的原因所在。 C、浅色系列的绿色花岗岩 因为它有时含一种颜色鲜艳美丽和绿色、翠绿色、 兰绿色的特殊矿物质——天河石。天河石本身就是由弱 放射性元素钾、铷、铯组成的【(K,Rb,Cs)(AlSi3O8】, 因此含有这种矿物质的名贵的绿色花岗岩,其辐射强度 可能偏大。 1、概述 天河石为常见的矿物,产在火山岩中,它属于长石矿物中的一种,为含钾铝硅酸盐。微斜长石的颜色有白到米黄、红色,具有玻璃光泽,比较脆。它有一个绿色的变种叫天河石。微斜长石是长石组矿物的一个成员。有时被当作宝石的天河石,就是一种绿色的微斜长石。分布较普遍的白微斜长石和灰微斜长石用于生产陶瓷釉。 D、花斑系列的花岗岩 由于常有含钾的矿物质和石英等其它矿物质组成 的“大斑晶”,构成漂亮的斑状花岗岩,所以其辐射 强度也有可能偏大。 1、概述 2、铀(氡的母体)在环境中的分布 自然界氡有3个同位素222Rn, 220Rn, 219Rn,通常所说的氡主要指222Rn。222Rn是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系列铀系中的一个气体元素,半衰期为3.825天,氡的母体元素为铀,铀衰变不断产生氡。自然界中铀的分布规律较复杂,在岩浆岩中,一般铀随SiO2含量的增高而增大,沉积岩中铀的丰度取决于岩石的形成环境与岩石所含炭质、有机质、磷质成分的多少;表生环境中,铀的地球化学性质活泼,易溶于水,随地下水迁移,氡也溶于水,所以氡与母体元素一道迁移,导致铀与氡的空间分布广泛(章晔等,1999),通常地质环境是控制氡浓度的重要因素。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在我国著名的地质景观和风景名胜中,溶洞占所有重要的地位。由 于溶洞所处的地质环境特殊,易发生氡及其子体的富集,导致洞内浓 度过高,有的甚至超过放射性矿区坑道作用面上最大容许浓度,危害 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健康(吕惠进,2002)。 旅游溶洞中氡和子体的浓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质因素(组成溶洞的 岩石和洞内沉积物的氡含量、断层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地下水的氡 含量及水量等)和溶洞的特征(溶洞的大小、类型、深度、通风条件 等)和观测时间。 (1)地质因素 溶洞的岩石、土壤中放射性元素的丰度和洞内地水中氡的含量是影响氡浓度的主要因素。铀、镭等元素含量越高,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越大。 如,湖南奇梁洞岩石中镭的含量较高(411.9 Bq/kg),相应的氡和子体浓度也较高(氡平均值为1530.1 Bq/m3);而九天洞岩石中镭的含量较低(27.6Bq/kg),相应的氡和子体浓度也较低(氡平均值为360.3Bq/m3)。另外,研究表明,断层破碎带深部储存大量的氡气,它向上以气流运动及扩散迁移方式释放到溶洞空间,使溶洞内氡和子体浓度增加。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1)地质因素 溶洞内地下水中氡的含量及涌水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氡溶于水的能力很强,其溶解度约为50%。地下水在高压下氡的浓度很高,沿断裂运移至溶洞中,由于温度增高、压力降低,溶解度减小,氡从地下水中逸出,增加了溶洞中氡和子体的浓集。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2)溶洞的特征 就单体溶洞而言,厅堂式溶洞由于洞高、空间大,洞体短,通常有多个洞口,自然通风率高,在相近的地质条件下,洞内氡和子体浓度较低。通道式溶洞由于洞体长,体积较小,自然通风率相对较低,氡和子体浓度相对较高。若只有一个洞口,这类溶洞尤其是最深处氡和子体浓度最高。而在组合式或层状溶洞中,深度最大、空气流通受阻的部位氡和子体的浓度最高。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3)观测时间(季节) 由于受溶洞内温度和气压及其温差和压差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浓度有所变化。谈树成等(1998)对云南个旧矿山井下氡及氡子体浓度的研究表明,夏季氡浓度比冬季高出295倍之多。 认为这种变化特点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引起的空气压差变化有关,夏季压差大,冬季压差小,氡气流也随之发生变化。程业勋等研究表明,地下1m以下土壤中氡浓度的日变化不明显;年变化中1~2月份浓度最低。而每年5~10月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氡对游客和洞内的旅游从业人员危害极大。 3、旅游溶洞内氡的浓度特点 (三) 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放射性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体内辐射与体外辐射。 体内辐射主要来自于放射性辐射在空气中的衰变,而形成放射性物质氡及其子体。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主要钋— 218(218Po)和钋—214(214Po)。这些放射衰变产物常粘附在可吸入颗粒物上,呼吸时氡气及其子体随气流进入肺脏,氡子体衰变时放出α射线,这种射线像小“炸弹”一样轰击肺细胞,使肺细胞受损,从而引发患肺癌的可能性。另外,氡还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从而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体外辐射主要是指天然石材中的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一种生物效果,会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引起白血病、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基因畸形遗传等后果。 在局部慢性放射病中,最常见的是皮肤损伤,特别是手部皮肤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指纹变浅或消失、指甲脆裂等,严重的可引起溃烂。皮肤的改变常为局部慢性放射病的先兆。全身慢性放射病,通常与血液病有关,白血球减少是机体对放射性射线照射最为灵敏的反应之一(章晔,1998)。 据谈树成等(1997)研究,引起个旧矿工肺癌的病因是他们在工作中长期遭受放射性氡气及其子体照射,尤其是经呼吸作用而形成的“内照射”。据统计,1954-1994年肺癌患者共达2492例,其中有10年以上矿坑史的占2117例,平均每年死于肺癌的矿工达586人;据估计,云南锡矿矿工约3000人受到的氡辐射累积剂量超过国际确认的氡致癌剂量标准(600wlm)。肺癌潜伏期长,一般可达20~35年,在今后的15年内,矿工每年肺癌发病或死亡者可达95~120人[3]。在个旧非铀矿山的矿工中,肺癌发病率与氡累计暴露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R=0 984),井下工龄越长,发病率越高(吕惠进,2002)。 (四)居室氡的来源 室内环境中的氡主要来自于地基下岩石(土壤)中的镭,以及局部能作为氡通道的构造断裂;其次是岩石建材(指直接取自岩石,或经搀进配料加工而成的一组建材),例如花岗岩、大理石、板石、砂岩、玄武岩、辉绿岩和建筑用沙以及人造石材、陶瓷砖和洁具、水泥、混凝土等,其中尤以花岗岩、砂岩和陶瓷砖的放射性为最高;第三是生活用品(水、煤等)。 对于三层以下的低层建筑,室内环境中的氡主要可能来自地基下的岩石(土壤),特别是“黄土朝天”的地面;而对于三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氡可能主要来自室内建材,特别是含有偏高铀的花岗岩或陶瓷砖等。 (五)氡的防治对策 地质环境是控制氡浓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它因素有镭(铀)含量、射气作用、通风条件等。氡的污染不仅仅从属于客观,地质因素只是产生氡的重要因素,防氡与降低氡浓度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常桂兰,200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防氡与降氡工作。 (五)氡的防治对策 第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选址时应注意避开高氡地质背景区,如构造带和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地段;不可避免时,应加强地基处理和室内通风,减少地基土壤氡对室内的影响。 第二,加强室内通风。室内通风是室内降氡的主要方法之一,室内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如排风扇、空调等)。结果证明自然通风的效果最好。 第三,采用装有降氡装置的室内空气交换器,在空气交换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氡子体过滤掉。 第四,建材在使用前最好能先检测,不要使用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最好能在地基与一层地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使地基土壤释放的氡能被大气稀释,同时要密封地面裂缝和地下管道与一层地板的接缝处,减少地下氡向室内的运移。 二 电磁辐射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 概述 (二) 生物与电磁辐射的密切关系 (三)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磁辐射在广播、通信、工业、科学研究、国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深入到家庭中,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但同时也造成了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电磁辐射不仅会对各种敏感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而且还会影响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电磁辐射污染源急剧增加,其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电磁辐射的频带极宽,为0~1025Hz,包括射频(含微波)、激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各频段用途非常广。射频设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广播、通信,是以电磁波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且广播用的电磁辐身能量要比通信大的多,为发射型电磁辐射源;另一类为工科医疗设备,是把辐射能量限制在一定空间内,污染主要是由于能量泄漏引起的,为泄漏型电磁辐射源。 (二) 生物与电磁辐射的密切关系 地球是一个电磁世界,在电气时代之前的地球,其电磁环境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人为的因素,我们叫做原始电磁环境。大气放电、空气对流、空气中离子的产生与复合等都会产生电磁场,这种电磁场是波动的。地球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受太阳辐射、太阳粒子流、宇宙射线影响产生的变化是微小和极其缓慢的,我们可以认为地球磁场是静止磁场。地球的电磁环境是由静止磁场和波动电磁场共同构成的。 自从人类发现电并发明电器继而进入电气时代的最近几百年以来,人为用电产生的强大电磁波动,已严重扰乱了地球原来的电磁场,使地球的电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 3.1)。人类与其他生物生活在地球环境电磁场中,天天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电磁环境打交道。就人类这个有机体来说也是一个奇妙的电子世界,大脑的思索、神经系统对感觉的传递、细胞的新陈代谢、各种体能的转换和释放等都伴随着电生理过程。在电磁环境中进行着这些电生理过程,无疑要受到地球电磁环境的直接影响。 表 3.2 部分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量(毫高斯) 名称 辐射 (mG) 名称 辐射 (mG) 名称 辐射 (mG) 咖啡炉 1 电吹风机 70 电冰箱 20 电熨斗 3 无线电话 200 洗衣机 30 音响 20 电须刀 100 复印机 40 VCD 10 传真机 2 吸尘器 200 空调 20 录像机 6 微波炉 200 电锅 40 电视机 200 电热毯 100 (三)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致病机理 对人体的影响 致病机理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前的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地球生物包括人类在原始电磁环境中不断的进化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这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虽然其他环境条件可能在不断变化,但是原始电磁环境的变化是微小的,至少相对于最近几百年来说是这样。因为那个漫长的时期里没有人为电磁场的干扰,生物在那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完全适应了原始电磁环境,生物的遗传基因中肯定记忆着原始电磁环境的信息,是这种信息控制着生物和人类的发育和生长。 然而最近几百年来,人为的因素使地球电磁环境有着巨大的变化。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地球电磁环境的变化速度,原始的遗传基因信息可能与现代的电磁环境条件极不相符而发生冲突,这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的突变和导致基因变异几率的增大,从而诱发各种恶疾和新生病症(韦绍波,2002)。 致病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对电磁辐射能量具有反射、吸收和穿透的作用,使生物体组织发生与之有关的生物效应,导致生物体内发生功能性障碍和病理改变。生物体经过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辐照会造成体温升高、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形;白血球、血小板减少;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乃至视觉、生殖系统机能发生障碍、免疫功能降低等。人体受到过量的电磁辐射后,免疫球蛋白受到损伤,会感到头晕、脑胀、失眠、多梦、心悸、多汗、困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 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的报道很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家用电器、通讯设备、音像产品、计算机等已经相当普遍进入家庭,同时人类的生活空间也弥漫着浓厚的电磁波“烟雾”,以致电磁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呼声四起,有关此类的案例和报道可谓不胜枚举,以致吸引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对人体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其频率和受辐射时间关系密切(王贤杰等,1998)。对人体几个重要系统的具体影响为: (1)神经系统 低水平长期慢性电磁辐射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性变化,通常表现为疲劳或兴奋性开高、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进而发生全身严重衰弱、迟钝、情绪抑郁、情感淡漠、对光、声和其他刺激感性升高。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昏、脱发、全身或局部多汗、眼脸、舌、手震颤。 (2)视觉系统 足够强度和时间的微波辐射,可导致眼晶体的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辐射频率主要为1~10GHz微度;当射频电磁波强度不足以造成眼晶状病变时,可影响视觉功能;长期低强度辐射还产生视疲劳、眼内疼痛、并发生“干性结膜炎”等。 对人体的影响 (3)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电磁辐射作用下,可引起热刺激反应,导致外周血管张力降低,外周血成分暂时性变化。表现为脉率和血压不稳、迷走神经过敏性的心血管紊乱等,但是一般认为终止辐射后,其紊乱可以很快消失。 (4) 消化系统 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观察到胃、肝、胰腺的机能紊乱,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大便异常、胃炎及溃疡病率升高。 (5) 生殖系统 电磁辐身还会使妇女月经失调,成熟男子性功能降低,甚至可造成不育,还可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等等。 (四)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实行区域控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要注意各种电磁辐射设备,特别是大功率、高频段的发射设备的合理布局、实行区域控制,加强城市的规划管理。凡射频设备集中使用的单位,应划定一定距离的有效防护范围。大功率发射设备如无线电电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射天线,以及大功率工业用电磁辐射设备,应安置在城市郊区,且附近不应建设居民区和学校等。 (二)采用距离防护 感应电磁场强度是与辐射源到被照射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辐射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适当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间的距离可较大幅度比衰减磁辐射强度,减少被照体受电磁辐射的影响。如射频设备采用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可减少作业人员直接进入强电磁辐射区的次数和工作时间。 (四)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采用各种技术措施 防止或减少电磁辐射源的辐射或泄漏和措施很多,如采用屏蔽、滤波、接地、布线、辐射吸收等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四)搞好绿化、减少污染 辐射体周围的土质、地貌会直接影响场强的分布状况和场强的衰减规律。突出物、高大树木等植被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衰减作用。经验表明,10米宽的林带可衰减电磁波2—3db左右。 (五)加强对电磁辐射设备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治理 (六)加强宣传 电磁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不易被感知,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民、全社会对电磁辐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防止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 第三节 完 结束语 电磁辐射是无处不在的,高强度的电磁辐射能引起机体的健康危害已经得到证实,而较低强度的长期电磁辐射暴露对机体的健康影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我们对日常所能接触的电磁辐射应该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要应该从预防控制的角度,降低电磁辐射暴露,而不应该引起心理上的恐惧,这种心理上的恐惧对机体的健康危害可能比电磁辐射本身更严重。 第二节 特殊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地质环境与长寿区 二、矿区(山)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地质环境与长寿区 (一)长寿秘诀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三)长寿因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一)长寿秘诀 有学者说,环境清新,乐观开朗,是长寿的秘诀(孙安迪,1999)。劣质环境的岩、土、水、植被、空气、阳光等多种因素可使人罹患各种疾病,而优质环境中的这些自然条件对人却有益,使人健康长寿。 而且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所以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一)长寿秘诀 那么,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普遍认同的观点是:(1)洁净而充足的水源,(2)新鲜的空气,(3)充沛的阳光,(4)良好的植被,(5)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人类居住地要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音波、放射线的地方。 (一)长寿秘诀 除此之外,精神心理健康也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鉴于问题探讨的范围,这一点我们不再赘述。下面,主要来研究一下世界长寿区的分布以及特点。 世界五大长寿区均属优质环境,它们是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欧洲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5)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1991),这5个地方因为长寿老人较集中,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五大长寿区。 这几个长寿区均为山区,那里的空气、水源未被污染,植被完好,形成了特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在此环境中,其水体、岩土体、植被乃至粮食瓜果蔬菜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铁、碘、锰、锌、钴、磷、硒、硅、铬、钼等。这些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可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引发各种疾病,促使肌体衰老。 山区人另一个健康长寿之秘是低氧环境。高山地区,天高云淡,空气稀薄,空气中氧的含量下降,5000m高空空气中的氧只是平原的1/2。低氧对人有保健作用:人在低氧空气中生活,因缺氧心跳加快,排血量增加,呼吸活动增强,造血机能旺盛,体质增强。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许多长寿老人,长年生活在绿林成荫、静谧幽美的环境中。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还有不少林木、花草可散发出各自具有的药理作用的微粒流,通过口、鼻、皮肤进入体内。 特别是在长寿山区及海滨地区,空气中含较多的负离子,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高加索长寿山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2000个以上的负离子。空气中含有1000个以上时,人们便感到舒适。这些负离子不仅可以调节人的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对各种细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这种负离子在乡村、田野可达750~1000个每cm3,在城市仅有100~200个每cm3,住宅里更少,仅有40~50个每cm3(边磊等,2001)。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1.南美洲的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的一个村庄叫比尔卡班巴,被称为“世界长寿中心”、“老人国”。坐落在安第斯山山谷,海拔1370m,终年平均气温20°C上下,四季如春,无城市污染,景色秀丽,恬淡宁静。据检查村民动脉压都低,无一例梗塞和癌症患者。其河水里含有镁、铬、锌、硒、钙、磷和防止风湿病、降低胆固醇的物质。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2.亚洲巴基斯坦的罕萨 位于巴基斯坦东北,与阿富汁和我国新疆接壤,海拔1000m以上,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这里有1000多人居住,其中百岁以上的有80多位。当地老年人极少患心血管、糖尿病、癌症。80多岁的老人,几乎家家都有,饮用的水是从附近高山深处引来的,冰川融冰水,清凉可口,且含有多种矿物质。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85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在东京宣布:把中国新疆列为世界长寿区。1987年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700多名百岁以上老人中,新疆有900名。其分布南疆多于北疆、农牧区多于城市。其中许多百岁老人居住地与巴基斯坦的罕萨相毗邻,有着相似的自然地质环境。这些老人生活在山川冰峰之间、绿州草地之上,空气中有较丰富的负离子,不利于细菌生长。这里大气中的SO2、NO2含量分别为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的1/5和1/10左右,属于一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饮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锰、锌、钙等微量元素。 (二)世界上的长寿区及其特点 4.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区 闻名遐迩的“长寿河”——盘阳河两边,由长寿老人组成的“长寿屯”比比皆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长寿区域。 巴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长寿老人,秘密在哪里?过去十几年,中外研究人员从遗传、地理、气候、环境、饮食等诸多物质方面对巴马的长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致认定,巴马人长寿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 巴马位于北纬24度、东经107度附近,属于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线上,平均气温20.5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25.9摄氏度和16.9摄氏度。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特高,每立方厘米的负离子达2000-5000个,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缓解支气管哮喘,稳定血压;同时无环境污染,气候呈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是天然的养生好地方。 (2)具有独特的长寿食物 据调查,巴马寿星们的食物主要有珍珠黄玉米、大米、小米、红薯、黄豆、饭豆、猫豆等,常吃的蔬菜主要是番瓜苗、红薯叶、青菜、苦麻菜、雷公根、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笋、龙骨花等;油类以茶籽油、火麻仁、黄豆粉为主,他们多吃素食,少食荤腥;肉类喜吃当地盛产的巴马香猪、甲篆油鱼、黑山羊及土鸡土鸭等。 巴马“金珠玉米”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纤维素含量高,各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B1、维生素E、胡萝卜素高于其他地区;黄豆、猫豆、花豆、饭豆等各种豆制品富含卵磷脂、蛋白质、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并含多种维生素,是老年人的营养佳品;火麻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卵磷脂、油酸、亚麻酸、亚纳酸等,经常食用能润燥滑肠,防止年老便秘,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3)微量元素显奇功 百马泉、神仙水、甘水仙泉、观音福泉、百林奇泉……这些看似平常却蕴藏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泉水,成为长寿之乡的“不老泉”。巴马县城东南12公里民安村东龙蟠山上的民安矿泉水,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流量最大的常温低矿化度、低钠含偏硅酸的重碳酸钙型天然饮用矿泉水。在巴马镇赐福湖半山腰上,除了含锶、偏硅酸达标外,还含有溴、碘、锌、锂、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陈进超说:“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矿泉,成为长寿老人的营养库。”研究表明,巴马水源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锰,长寿老人体内含锰量比其他地方都高,这些微量元素对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持人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4)坚持长期生产劳动 生命在于运动,巴马人非常勤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不停地活动,因交通不便经常性地步行;常常“出门就爬坡,天天翻山坳”,培育了他们坚强的性格和健康的体质,因而特别长寿。 (5)生活起居有规律,性格乐观开朗 这是巴马人长寿的内在因素,他们长期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之规律;他们虽然居住在封闭的山弄之中,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但他们以苦为乐,性格豪爽,乐观大方,形成了其乐融融的意境,造就了长寿基因的氛围。 (三)长寿因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从五大长寿区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长寿与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长寿食物、含微量元素丰富的矿泉水,哪一个能离开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参与呢? 可以说,没有特定的地质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就不可能产出独特的长寿食物和矿泉。因为食物来自于土壤,土壤来自于岩石——地质作用的产物。 (三)长寿因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经过专家鉴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因为具有“优越的微量元素谱”这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含有人体需要的钙、锌、锰、镁、硒等10多种微量元素。高铬、镁、锰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保护了心血管不受侵害,防止血管栓塞,有利于人的健康。(邱洪晟等,2000)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人人都应重视环境的保护,用现代科学保护优质环境,改造劣质环境,创造人工优质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二、矿区(山)环境与人类健康 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开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仍然要依靠矿产资源。因此,矿业是社会生产的初始环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而矿业发展的对象——矿产资源,无论是赋存在地表或地下,在开发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连续、长期、大量地改变地形、地貌和岩层的构造,破坏其原有的状态,从而影响地应力的均衡和水均衡,并引起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源破坏和污染等一系列的矿山环境问题。同时矿山企业经过开采、洗选和冶炼新产生的废渣、尾矿、废水、废液和废气,亦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尹向林,2003) (一) 矿坑废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 矿井热害 (三) 矿山(区)职业病 (一) 矿坑废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勿庸置疑,矿区要排放大量的矿井水、工业废水、煤泥水(即洗煤水)及生活废水。这些矿坑水的特点为:(1)普遍为酸及中性水;(2)硬度普遍大;(3)化学指标偏高。酸性矿坑水(由矿坑废水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谭绩文等,1988)。 如,湘潭锰矿,由于酸水的浸泡,输电线铜线裸露,电杆上酸性溶液导电,锰尘漏电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页岩自然放出的有毒气体,影响到附近居民的食欲、睡眠,造成咳血甚至吐血;酸性水使矿工发生脚趾、脚板病;污染水源使居民尿中锰含量超标,部分居民出现头晕、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防预性措施 A、截地表水,减少入渗量 矿坑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因此,做好地面水工作是减少酸性水排放量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露采硫化矿,防止地表径流流入采场尤为重要。因此,在采空区内应采取防渗和排水措施,减少入渗量,以达到减少酸性水的排放量的目的。 B、建立合理的排水系统 硫化矿的酸性水除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外,还有的来自其它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补给。故在设计巷道排水系统时,应防止非酸性地下水流入酸性矿坑水内。因此,在采掘巷道内应设立专门性的排水系统,把非酸性地下水引出硫化矿石之外,使它们之间不产生混合合污染。 C、封闭废旧巷道 对于已停采的硫化矿或巷道,应采用封闭办法,密封巷道,隔绝空气,减少废旧矿坑水流入开采巷道的机会,从而阻止生成酸性水和减少矿坑排水量。 2、治理性措施 A、石灰、石灰乳中和法 此法是以石灰或石灰乳为中和剂来处理酸性矿坑水。 B、微生物法 当酸性矿坑水中二价铁离子含量较高时,可用此法将二价铁离 子氧化为三价铁,然后再用石灰石进行中和处理,可以降低投资, 减少沉渣。 (二) 矿井热害 1、热害类型及对健康的危害 我国有热害的矿山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地温性深井矿山,例如开滦、本溪、抚顺等开采深度达1000m的老矿井;第二类为分布于地热异常带的矿山,例如江苏洼岗铁矿、山东王旺矿、平顶山矿务局八矿等。其中洼岗铁矿为热水型矿山,该矿通过断裂带将深部循环的热水涌入矿坑,形成热水充水矿山,热水富含氟离子(3.7mg/L),氡的含量达94-125居里格/h/L,为硅、硫酸盐、放射性氡水。在此条件下工作的工人,高血压、心脏病及皮肤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 (二) 矿井热害 2、防治危害及综合利用措施 对不同类型热害矿井,应采取不同的措施。(1)对地温性深矿井热害的处理,以通风降温为好;(2)对分布于热异常带内的矿井,主要应对矿井热水进行综合利用,在降低水头条件下进行采矿活动。 矿坑热水的利用,应因地制宜,可以利用热水发电、热浴、疗养;对含有稀有元素矿井,可提炼有价值的元素。 (三) 矿山(区)职业病 矿床的开采和选冶,将地下一定深度的矿物暴露于地表环境,致使矿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改变,加大了(重)金属向环境的释放通量。 矿区附近水体和土壤金属含量远超过环境背景值,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异常突出。因而,矿山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吴攀等,2001)按病因主要表现为硅肺病及元素中毒病。 1、矽肺病 硅肺病是在矿区常见的一种职业病。它主要是由于在固体矿产开采中,由风钻所形成的细粒岩石粉末吸入肺部引起的肺硬化,这在固体矿山开采中最为常见。 据统计,1957年全国约有尘肺病和疑似尘肺病患者4万例,至今为止全国累计发生尘肺47万例之多,其中矿山患者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西藏)的调查,平均每例尘肺病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医疗、护理、体检、疗养、生活补助、抚恤保健工资等费用)为2869.00元,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少为国家创造的价值等)为12896.0元,共计人均每年损失15765.00元。按全国矿山企业现有尘肺28万人计算,国家每年要蒙受经济损失44亿元。 据预测,近几年矿山行业尘肺病人数以10%的速度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公害,严重制约着采矿工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重视职工防尘健康教育,患了职业病矽肺,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痛苦,也会给国家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夏家瑞等,1997)。因此,矿山企业和矿业工人对此要高度重视,用实际行动去减少和防止硅肺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采用湿式凿岩防尘,其除尘效率可达90%左右。 (2)采场、巷道分段密闭尘源,出矿前喷雾洒水,粉尘不易飞扬,以控制呼吸性粉尘对人体的损害(国外非常重视用水抑制微细尘基础理论的研究) (夏家瑞等,1997)。 (3)推广一些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如工人作业必须戴防尘口罩,穿防护用品,接尘时间每天一般在4—6小时。 (4)通风除尘,合理布置风流走向,保证井下有足够风流量,减少粉尘对工作人员的损害,使以风、水为主的综合防尘措施落实。 (5)定期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 (6)医院每年对有关工种人员进行,矽肺胸片检查,发现患有呼吸道疾病,如:肺气肿、肺结核等病积极治疗。 2、元素中毒病 所有类型的矿床,不论是露天开采的还是地下开采的,都将产生两种主要废物:废石和选矿尾渣。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矿山废物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采矿废石和选冶尾矿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由于氧化作用,暴露于大气中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就氧化形成酸性矿山排水,导致金属的释放速度大大快于自然的风化过程。在较低pH条件下,水体明显地富集可溶性的Fe、Mn、Ca、Mg、Al、SO2-4,以及重金属元素(如Pb、Cu、Ni、Co、As、Cd等) (吴攀等,2001)。 矿山环境中的(重)金属,一方面,通过废石及尾矿堆的孔隙下渗进入底垫土壤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周围环境土壤。另一方面,通过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水文系统或下渗到地下水,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起来,造成整个矿区甚至附近大区域上的水体污染,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不同的矿山和矿区表现为不同的元素中毒症。如在金属硫化物型矿区中可形成硫、砷、汞、硒、铊、铅、锌、铜、镍、钴、钼等元素的中毒,在铬、锰、磷矿区形成铬、锰、磷等中毒。因此,在矿区或矿山工作时一定要注意防护,保证安全,切不可麻痹大意。 第三节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复杂性 二、影响地质环境的因素的多样性 三、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四、根据地质环境进行地球化学区划的必要性 五、矿物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复杂性 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根本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因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因素间又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虽然人终究要从地壳的岩石中提取他所需要的微量 元素,但是这些微量元素从地壳到进入人体器官的过程,经过的途径可能是非常复杂的。 2.岩石组分的复杂性使地质学要想有效地应用于健康方面,就需要对地质学的有关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例如矿物学意义上非常相近的两种二长岩,微量元素的含量可能很不相同( J. S. Stevenson et,1989)。甚至在一个小地区中地质年代相同的板岩,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可能会相差数十倍。 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复杂性 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复杂性 3.微量元素的总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常因成壤过程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4.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是有变化的和选择的,甚至在人类介入之前,动植物的关系又把这种复杂性向前推进一步。例如对大多数其它动物来说是有毒的饲料,有一些动物吃后却安然无恙。 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复杂性 由于元素间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当某些共存的微量元素摄入人体内时,彼此之间往往发生复杂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影响体内的生理平衡。 例如:当铁充足而缺少铜时也会患贫血症,这说明铜与铁在生物体内显示生理协同作用;而另一些元素则具有拮抗作用,即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产生干扰的作用。 由上可知,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极其复杂,二者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患同一种疾病,可能是由于某一元素的不足,也可能是由于某一元素的过量,还可能是由于多元素间比例的不协调所致。 因此,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许多疾病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甚至是地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已经开展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但许多问题离得出真正确切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大量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虽然研究现状如此——答案还不太明朗,而且问题的解决似乎困难重重。但我们相信,定性地探讨、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还是不无裨益的——因为,下一步的工作必然要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可能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二 影响地质环境的因素的多样性 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而相对封闭的地区,食物链结构简单,元素迁移的轨迹就是母岩—土壤(水体)—食物——人体,而母岩和土壤(或水体)这两个决定性的控制因素又是地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营力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水解、淋滤,控制元素的浅层迁移;而内营力作用不仅向地球表层提供元素源,而且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也控制着地形地貌,影响外营力的作用方式和程度。 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大量参与,地质环境的演化不仅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从而使地质环境的演变带有主体性,而不是完全的客观运动过程;人类的活动也是巨大的地质营力,其作用力完全可以与自然地质作用力相比。在地质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和反馈机制。 自然地质作用,特别是是地质内营力,我们人类是无法控制的。那么,怎样才能使环境向着适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呢?我们只能从自我做起,让我们自己的行为切合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园。而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们就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质环境的状况,然后才可能因地制宜的去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生态适宜性) ——评价的重要性 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生态地质环境内,环境中的地质要素为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个特定区域内地质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和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评价主要从地质环境的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3个方面来考察。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工作,一般包括准备、系统分析、设计、综合评价和调控5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分析阶段中,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和评价单元划分;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评价方法和定权方法的设计;然后,在综合评论阶段,中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果,最后提出有关建议,以利于调控地质环境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周爱国等,2001)。 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时,指标体系的选取十分重要。只有在系统分析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选取合理的指标体系,准确提取各指标的性状参数和赋予其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客观,正确地反映评价区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现状,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与建议。指标体系选取的不合理会得出偏差较大甚至是错误的评价结果,可能会造成开发决策不合理、生态环境退化乃至恶化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 1、系统性,尽可能全面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状况; 2、主导性,选择对环境起主导作用的有代表性的指标; 3、客观性,即在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反映环境质量的物理意义明确、统计方法规范的指标; 4、可操作性,即易于数据采集和指标等级量化并宜于应用。 四、根据地质环境进行地球化学区划的 必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如,三峡移民),为了保证迁移人群的身体健康,应根据地质环境及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并结合社会学需要,如人口区域布局与城镇选址、人口迁移问题、民族或群落的地学环境研究等等来进行。 此外,对区域开发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特别是在确定无公害粮食、蔬菜及经济作物基地中,区域地球化学扫面资料可提供较为合理的环境定量信息,以弥补环境监测部门常规做法中的不足,提高环境质量研究和环境评价的深度和精度。 五、矿物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矿物药的近代研究中,矿物学与中药学互相渗透,产生了药用矿物学。 中国的《本草纲目》早已开创了矿物药研究的先河,只是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更多的开拓和应用。市场上出现众多的由矿物岩石中萃取的活性微量元素滋补剂可以弥补某些元素的缺乏,调节人体内元素的平衡。最好的方式是在农作物中添加有关元素,如硒、铁、铜、锌、锰等。如为了对大面积大骨节病、克山病、糖尿病癌症等20多种疾病进行防治,黑龙江对140万亩农作物喷施硒肥,生产富含硒的粮食(王宝德,2001)。 五、矿物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利用矿物资源作为医药用虽然已有几千年历史,但过去主要认为是利用矿物的特性、功能治病,现在看来更可能是利用其中的微量元素来调节人体内元素的平衡。因为在沸水蒸煮下,多数矿物岩石是根本不可能破坏其结构而释放全部元素的,充其量只是将其中部分与矿物结构结合较疏松的活性元素带入到汤药中。矿石类药物应用是中药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矿产以非金属为主,还有金属矿、化石和合成矿石,即除天然的矿石、岩石和化石作为药用外,利用矿物或岩石人工合成也属此类。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 第三节 完 * *
本文档为【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