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博物院讲解词

西安博物院讲解词

举报
开通vip

西安博物院讲解词精品文档西安博物院讲解词目录景区:荐福寺历史介绍------(4)明清碑石------------(5)宋碑----------------(9)白衣阁--------------(10)小雁塔--------------(10)藏经楼、义净--------(13)拴马桩--------------(14)大雄宝殿------------(14)古树名木------------(15)慈氏阁--------------(15)雁塔晨钟------------(15)南山门--------------(16)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讲解词
精品文档西安博物院讲解词目录景区:荐福寺历史介绍------(4)明清碑石------------(5)宋碑----------------(9)白衣阁--------------(10)小雁塔--------------(10)藏经楼、义净--------(13)拴马桩--------------(14)大雄宝殿------------(14)古树名木------------(15)慈氏阁--------------(15)雁塔晨钟------------(15)南山门--------------(16)博物馆:一楼大厅------------(17)唐长安城模型-----------(18)明清西安城模型--------(20)周秦文明--------------(21)勾连云雷纹鼎----------(21)提梁卣----------------(22)匜、盘----------------(23)永盂------------------(23)卫簋------------------(24)编钟------------------(24)茧形壶----------------(26)茅、戈----------------(26)汉唐风采--------------(26)铜鉴------------------(27)错金银勾连云纹钫------(28)金饼------------------(28)马蹄金和麟趾金--------(28)鎏金朱雀压镇----------(29)羊灯------------------(29)西汉美酒--------------(30)鎏金走龙--------------(31)铜镜------------------(32)汉代陶俑--------------(33)唐代陶俑--------------(34)三彩腾空马------------(35)丝绸之路--------------(35)康业墓----------------(36)史君墓----------------(37)百戏------------------(38)金乡县主墓------------(38)三彩镇墓兽------------(39)府城华章--------------(40)元代陶俑--------------(40)明代陶俑--------------(41)景区讲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由唐小雁塔、荐福寺古建筑群和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这种集馆、塔、寺、园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布局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2004年,西安博物院被热心市民评选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荐福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皇家佛寺,本分为寺院、塔院两部分,唐末战乱,寺院被毁,塔院留存,后人便在塔院的基础上重修了寺院,塔寺合一的荐福寺经过历代的翻修,重建,现在基本为明清格局,唯有小雁塔仍是唐代建筑。荐福寺在隋代是隋炀帝杨广在藩时的王府,唐朝建立后,将这里收为皇产,也曾作为英王李显的王府。这里继隋炀帝之后第二次成为“潜龙旧宅”。公元683年12月27日,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高宗驾崩百余日,武则天下令在李显旧宅建寺为高宗追献冥福,最初的寺名是“大献福寺”。武则天登基后,将“大献福寺”改名为“大荐福寺”,并亲自用飞白体题写寺额“敕赐荐福寺”。碑在小雁塔院子里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碑刻,碑刻上主要纪录了关于寺院内增修、重修、翻修的情况,建好后刻碑记载以表功德。明、清碑刻这四块碑石,中间的两块是清代的,外面的两块是明代的,其实从赑屃的材质也可以判断出它们的年代。赑屃,龙生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便有了驮载石碑的工作,在寺院的碑石下都会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摸赑屃头能给人带来福气,所以参观的游客都喜欢摸摸赑屃头,清代的赑屃是青石质地,而明代采用的是花岗岩,青石质地比较容软,可以看到长年累月的触摸,赑屃头部已经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包浆,非常的光滑,而年代更久远的明代赑屃是质地较硬的花岗岩,所以至今仍保持原貌。最东面的这块明碑是1980年在荐福寺大殿东侧出土的,正面是《圣旨碑》,背面是《荐福寺殿堂图》,相当于今天的工程竣工图。公元1426年,勺思吉蒙钦赐度牒,应该类似于今天的任命状,来到荐福寺做住持。当他来到寺院后看见寺院破败不堪,殿堂废弃,只有宝塔巍然耸立时,心理十分难过。便发愿修缮荐福寺。他四处化缘,募集银两,筹到一部分资金就修葺一部分,从公元1432年到公元1449年,共用了十七年时间才全部修好,大修后的寺院前后殿宇,周围廊庑,俱各完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荐福寺的格局。荐福寺大修竣工后,勺思吉将竣工图呈请礼部奏请朝廷,请皇帝赐予寺名,在圣旨碑上详细记载了礼部奏请和答复的过程。竣工图上可以看到使用了绿琉璃瓦,当时规定皇家亲自或钦赐才可以使用绿琉璃瓦,擅自使用有违宫规,礼部奉旨审问勺思吉:“怎么在寺院内使用了绿琉璃瓦?”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时是皇家寺院,寺内的主要建筑均是绿琉璃瓦建造,在维修中,我只是在废墟中找到旧的绿琉璃瓦用于沿边安盖。”礼部奉旨再问:“既是荐福寺已经废弛,是化缘修盖,不合适使用绿琉璃瓦沿边安盖。”礼部将审问勺思吉的奏本呈请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英宗下旨:“准勺思吉还任荐福寺住持,本僧不问。”没有降罪应是英宗接受了勺思吉的辩解,寺院本非新建,琉璃瓦又是旧有,而且作为唐皇家寺院,合当使用绿琉璃瓦。明英宗朱祁镇并亲赐“敕赐荐福寺”的木质匾额,现悬挂于慈氏阁南面。在《圣旨碑》的背面刻有勺思吉呈请的《荐福寺殿堂图》。图上可以看到当时寺院是五进院落,中轴线上共有七座大殿,从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阁、小雁塔,殿与殿之间用廊庑连接。在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小雁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造型,形似枣核、橄榄,塔刹为陶质宝瓶顶。前面我们有讲到小雁塔的塔刹在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中被震毁。清代时,荐福寺的维修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这块碑就是康熙三十一年《重修荐福寺碑记》,在碑的背面也有新修后的《荐福寺殿堂图》。在图上可以看到与明代的殿堂图相比有几处不同,首先是塔的变化,明代的塔是完好的,并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而清代经历了关中大地震,塔已经没有塔顶,又有清康熙二十二年的底层包转,塔的形状已经变成了上小下大;再有就是明代的五进院落七座大殿,在清代时变成了十进院落九座大殿,明代时的廊庑连接,清代时变成了围墙连接。在殿堂图下还刻有《荐福地量记》,记载了康熙年间荐福寺的寺院和山林地产的面积。当时寺院的面积约为一百三十四亩有余。宋碑宋徽宗郑和六年李壄撰刻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是小雁塔内保存最早的碑刻。从唐中宗景龙年间到宋徽宗正和六年,也就是从公元707年到公元1116年,已有409年,碑上记述,这四百年间小雁塔仅是由于大自然的侵蚀损坏,使塔的檐边和檐角塌落,而塔的其他部分都是完好的,没有开裂或是倾斜的问题,说明唐时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建造工艺水平是非常高的,所以郑和年间的整修前后也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碑文上主要记述了这样一个事情,当时有位名叫“山谷子”的信士,曾梦见一座白色宝塔,在游历之时偶见小雁塔与他梦中所见之塔一样,便出资维修,因梦中之塔为白色,修塔时便用白垩土粉饰一新,塔呈通体洁白,白垩土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白石灰。今天,小雁塔的塔身,仍可以见到白垩土粉刷的残迹,这也与碑文记载相吻合。白衣阁这是明代初建,清代翻新以后的建筑——白衣阁。白衣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传说观音喜欢穿白色衣服,人们称她为白衣大仕,白衣阁因此而得名。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貌慈祥,是救苦救难的象征。小雁塔这就是著名的唐代佛塔小雁塔。塔起源于古印度,是埋藏佛骨舍利的建筑。小雁塔就是我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密檐式塔层数比较高,檐层比较密集,每层砖砌迭涩挑出,檐底有棱角牙子作装饰,每层在南北正中还开有半圆形的券窗,塔体由下向上层层内收。可以看到小雁塔的五层以下收分不大,六层以上急剧收杀,使塔的轮廓曲线圆和秀丽,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拔、修长、俊俏。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小雁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小雁塔已经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也就是公元707年至709年,原有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今天看到的小雁塔因历经千年磨难,塔顶、塔刹损毁,残存14层,高43.3米。“雁塔”由来小雁塔是荐福寺佛塔的俗称,那“雁塔”之称由何而来?椐《大唐西域记》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早期分为大乘和小乘两个宗派,区别就是大乘戒肉食而小乘不戒,一天,小乘佛教的僧人(小乘佛教信奉菩萨)看到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他们仰天长叹说:“我等诸僧多日没有肉吃,菩萨知道吗?”话音刚落,大雁中领头的雁自折翅膀掉落到僧众面前,僧众见此情景,明白是菩萨显灵教育他们,急忙跪拜并把大雁葬于院中,建了一座“浮屠”取名为雁塔,以表赎罪,而且从此以后小乘佛教也戒荤食。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时把“雁塔”二字带回了中国,便有了“雁塔”之名。“神和”之说小雁塔建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饱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地震的憾摇。在历史上西安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小雁塔作为高层建筑在多次破坏性地震中保留下来,有力的证明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和之说。为了能科学解释“神和”之说,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小雁塔的地基呈半球体,塔坐落于半球体的正中,地震时因塔受震的应力均匀分散,简单的说与“不倒翁”的原理一样,这就是小雁塔屹立千年不倒的科学原理。(小雁塔下的地宫存放的应是义净从印度带回的300颗佛骨舍利,可是1965年打开地宫的时候,里面都是垃圾填充物,于是工作人员做了回填保护。)塔顶毁后的小雁塔曾多次修葺,可历次维修中都没有将其修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古代没有修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在佛教寺院里发生的事情都是佛祖的旨意,不能违背佛祖的旨意。而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的修葺没有修好就不能这样解释了,那次没有修好是因为当时资料有限,并不知道完整的小雁塔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梁思成大师建议的“修旧如旧”保护方式下,就保有了小雁塔塔顶现有的样子。1980大殿东侧发现了几块碑,其中一块明代的碑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小雁塔的塔顶,和大雁塔一样是陶制宝瓶顶。藏经阁藏经阁,是寺院内存放经书的场所。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他立志效仿玄奘到印度取经,他从海路出发到印度,义净在印度求法学习25年,历经30多座城市。公元695年义净回国,带回400多部佛典经卷和300多颗佛骨舍利,他是继玄奘之后在佛教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僧人。拴马桩拴马桩也称“拴马石”。过去是在乡绅大户人家门前用以拴马的,栓马桩上的造型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这件,一匹马上骑一个人,则寓意马上封侯或者背背(辈辈同音)封侯,再如有猴子形象的,就是取《西游记》中孙悟空当过弼马温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猴子是马的保护神有避瘟的作用,马棚中一般都悬挂猴的图像。(这件拴马桩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我院的“拴马桩之王”,造型为“一狮驮五人”,在一只狮子上雕刻有五位形象惟妙惟肖的人物,这将我国古代的的雕刻水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雄宝殿小雁塔内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竖三世佛,即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过去的燃灯佛,未来的弥勒佛。现在看到的大雄宝殿是在清代木构架的基础上全面重新整修过的,这里现在设立的是商品部。古树在小雁塔院子里树龄超过800年以上的古树有十棵,其中九棵槐树,一棵楸树。在石碑旁边的两棵古槐与小雁塔同龄,已是1300多岁的高龄,是西安市的市树。在大雄宝殿正前方两侧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西边是长安古乐陈列馆。东边是临时陈列馆,现在展出的是清代古瓷器。慈氏阁是供奉弥勒佛的地方。雁塔晨钟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朋友们都非常熟悉。清代文人朱集义在为“雁塔晨钟”赋诗写到“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藏于钟楼的“雁塔晨钟”铸造于金章宗(完颜景)明昌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钟本不在荐福寺内,而是在武功县渭河边上的崇教寺内,后来渭河发水冲毁了寺院,大钟沉到了渭河底部的泥沙之中,直到清康熙年间有一位村妇在河边洗衣服,敲打衣服时听到有响闻数里的巨大声音,妇人大惊,立刻报告了官府,官府挖出了这口巨钟,后来移到了荐福寺内挂于钟楼里。这口钟通高3.55米,口径2.4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六个方块,共铸有1000多字,首款铸文“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又复制了一口与原钟形制完全相同的新钟,悬挂于此,供中外游客敲击。南山门正前方看到的就是明清荐福寺的正门——南山门,“山门”也称“法门”,是通往佛法的必入之门。自古庙门朝南开,荐福寺也不例外,现因南边有市民居住,道路不同,所以我们今天是一个倒序参观的过程。南山门是清代末期的建筑,南刻“敕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博物馆讲词一楼大厅我们现在所在是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顶部的宝相花来源于佛教,代表了吉祥、富贵。地面看到的是西安的都城变迁图。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在地图西侧的沣河两岸看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和周武王建立的镐京。溯水北上,看到的秦咸阳城,秦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渭河以南还建有很多的离宫别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宫。依渭水而建的汉长安城,以及汉长城东南的隋唐长安城,它们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所在地。西安背山带河,图的南面深色区域表示的是秦岭山脉,四周的绿水线条代表的是“八水绕长安”,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都是古代帝王选择在来这里建都的主要原因。唐长安城模型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唐长安城模型,它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史料记载相结合而形成的,模型按照1: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3部分构成。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面,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政府衙门就集中在这里;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大家在模型上看到的这些方格子就是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我们今天常说“街坊邻居”,坊就像一个个街区一样。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相当于40多个机动车道,是今天北京长安街宽的两倍。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市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两部分分别设有一个商品交流区,也就是东市、西市,当时的市场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我们今天说的“买东西”一词,就来源于此。东、西两市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贵族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因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长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观。这些寺观大多散布在城内各坊当中,此外在宫廷中也有专设的佛堂。那么大家今天来到的西安博物院就包括了唐代的小雁塔在内,它和大雁塔都是西安仅存的唐代建筑。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角,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当时每到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皇帝就会带着嫔妃来到曲江池游玩、举行宴会,全城的百姓也会汇集到这里来,因此古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建筑风格的要说宫殿了。唐长安城有三座皇宫,分别是宫城内的太极宫,最北边的大明宫和东边的兴庆宫,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就是位于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大明宫的面积有3.3平方公里,大约是今天北京故宫的4.5倍大。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它气势巍峨,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层楼那么高,是唐王朝举行登基、册封、改元、大赦和接见外邦使者的最重要场所。唐长安城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句非常贴切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格局和都城建设对后世的都城以及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两个城市还是这样的棋盘式格局。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制度和文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各国、各民族交往的频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明清西安府城模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明清西安府城模型。唐末战乱,朱温出于政治目的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唐皇城基础上缩建的“新城”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西安府成立,“西安”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明清西安城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面积有11.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3.7公里,是目前保存规模最宏大、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明朝初年,西安虽不再是国都,但因地处西北、西南军事要冲,再加上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对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威胁。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西安修筑防御设施。明西安城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历时八年扩建而成的(1370---1378),西安也因此成为西北的军事重镇。青铜展区周秦文明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帝都万象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周秦文明”部分,周秦时期,西安地区是我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铸造中心之一,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铜、锡、铅为主要元素的三元合金,是我国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所以被称为青铜器。我们国家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在大量地使用青铜铸造的各种用具,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连云雷纹大鼎大家眼前的这件器物叫勾连云雷纹大鼎。鼎就是古时用来煮肉的大锅,虽然它只是一种炊具,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对于使用鼎,在当时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被称为“列鼎制”。根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的百姓是不可以使用鼎的。大家知道,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外型来区分鼎,可以分为圆形三足鼎和方形四足鼎两种。青铜器按照用途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青铜农具、青铜杂器。提梁卣在这个展柜当中展出的是一组青铜礼器。爵,相当于我们现在喝酒用的酒杯。青铜爵在整个商周酒器和青铜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祭祀活动当中有浇酒敬神的作用。提梁卣,祭祀活动中专门用来盛放秬鬯这种甜酒,秬鬯是用黑黍子和郁金香草酿造而成的。在器物的表面可以看到的双目怪兽是饕餮,在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是九子之一,比较贪吃。匜、盘在筷子出现以前,人们是用手来抓饭吃的,古代贵族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双方要相互敬献食物,作为一种礼节,在饭前都需要洗手,这种洗手就被称为“沃盥之礼”,盘是盛水用的,匜是浇水用的。永盂盛水或盛食器。表面有焦叶纹、窃曲纹,两侧有耳,并且在飞棱的地方用兽面进行了装饰。虽然这件器物从表面看起来有些许的残损,但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夏商周时代距今已经很遥远了,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个时期留下来的文字资料非常少,专门研究这些文字的专家说过:“商代的史料不足,要仰仗甲骨文;周代的史料不足,要靠金文做补充”。青铜器上的文字就被称之为金文,金文最真实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件器物的内底部,有123字的铭文,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益公受天子的委托,向一个叫师永的人授田的过程,在过程当中,有很多文武百官在观礼。这段文字给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分封制度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而且真实的资料。被游客誉为镇馆之宝其中的一件。卫簋现在我们看见展柜中四件大小、形制、文饰都相同的器物的名字叫做簋。北京有条著名的小吃街叫做簋街,就是这个簋字。,虽然簋是一种炊具,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礼器。在古代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动或者宴会活动当中,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配合使用就是身份和等级的一种象征。在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八簋,在九个鼎当中盛放不同肉食,在八个簋当中盛放不同的主食。依次类推: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我们陕西出土过多次,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敲钟,用青铜铸成,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西周时期的编钟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zhi、羽,就是今天的12356,我们所熟知的古筝、古琴都是五个音,所以我们常说五音不全,其实五个音照样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比如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就是五个音。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战国初期的编钟,共六十五枚,十二音律具全,可以演奏现代的交响乐,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甗,它是一种古代的炊蒸器,是由甑、鬲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甑,用来盛放食物,下部分为鬲,用来盛水,中间有箅来通空气。使用的时候,在底部烧火煮水,通过蒸气来蒸熟上边的食物。就像现在家中使用的蒸锅一样。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比较发达,但用于铸造生产工具的仍然比较少,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蚌为主,也有少量金属器,到了汉代这些用具的材质几乎被铁器全部取代。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容酒器,形似蚕茧而得名,也叫鸭蛋壶。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是为了祈求好运,打仗是为了掠夺更多的疆土。古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步兵在战场上只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所以在我们陕西这个地方就出土了大量的车马器,这个展柜中全部都是车马器,这件器物叫马镳,与俗称“马嚼子”的马衔配合使用,就可以改变车马的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分道扬镳”,就是由这两种器物的使用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演变而来的。戈、矛古代有很多的战争,就有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上方的进攻兵器,下方摆放的是防卫兵器。汉唐风采陕西是汉唐文化的中心,除唐代大家比较熟知之外,汉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我们常说,我们都是汉族人,那么汉族就是在汉代正式形成的;中国的方块字也是在汉代的时候正式被称为汉字,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原因,至今很多国外的友人还把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称为汉人或汉文化,铜鉴是一种盛水器,一般用于沐浴或当镜子使用,在放上冰块后,放在室内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像体形这么大的铜鉴也极有可能是放在宫门的外边,文武百官在上朝的时候,用它来整理衣服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上边有两行文字,小一些的文字写的是铜鉴铸造的时间、地点以及容积、体重,大一些的字写的是它的编码“第四百九十五”,由此可见,汉代青铜器应是成批量铸造或成批量管理。错金银勾连云纹钫当时和他同时出土的还有非常精美的铜灯、铜熏炉等,据专家从出土地点和埋藏的遗迹来分析,这批铜器可能是宫内的器物,当时遇到兵荒马乱,主人在出逃的时候,匆匆埋藏于地下,直到1964年才出土于汉代上林苑范围内。错金银是古代一种独特的工艺,是在事先留好的凹槽内将金丝、银丝镶嵌进去,然后打磨、抛光。金饼是汉代的称量货币,主要就是用于大宗的货物交易,例如:马匹、丝绸等,这些金饼的含金量高达97%以上,而且看起来很小巧的一块金饼,平均都在250克左右,我们知道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不太一样,250克在汉代是一斤的概念。马蹄金和麟趾金主要是用于帝王赏赐、馈赠有功大臣的。与金饼相比,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含金量要低一些,70%左右。鎏金朱雀压镇镇有很多种用途,今天常见的就是写书法两侧的镇纸。早期的镇是压席角的,在高足家具出现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或席地而卧,为防止席角卷起,最初是用石头压住席子的四角,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和身份的不同,出现了不同形状和不同材质的镇,除了用于压席之外,镇还用于压棋局、博局等,同时,镇兽出现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既有压置棺床席缛的实用性,也有镇邪避凶的寓意。鎏金羊灯这个展柜当中是一组非常精美的汉代日用品。在这组文物当中,最精美的就数这件:鎏金羊灯。羊的背部和腹部是分开来铸造的,需要点灯的时候,将羊的背部向上翻起,平放在羊头上,背部就形成一个灯盏,连接羊颈部的地方,是一个流嘴,推测是用来放灯捻的。当灯不用的时候,背部剩余的灯油通过这个流嘴再倒回到腹腔内,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羊的造型。这样,这件羊灯即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装饰物品,又有实用价值。这些器物是2003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一座大型的积碳墓当中。西汉美酒鎏金铜锺,它整体高度为78厘米,表面鎏金,在盖子的顶部有一只非常精美的口中衔珠的朱雀,这件器物堪称是我国现已出土的西汉酒具当中形制最大、级别最高的酒具。锺,就是壶的一种,因为壶使用的时间非常长,现在我们也在用,所以它器形演变的过程也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圆型的壶,我们就称它为锺,方型的壶,我们称它为钫。当时最让人称奇的并不是这件酒具,而是在它内部盛装着的重达26公斤,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美酒。它以碧绿清澈和香气扑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被称为是“液体国宝”。唐代金银器,唐代的金银器的制作水平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铸造技术,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唐代金银器的制作“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鎏金走龙我们今天多见的是明清时期的飞龙、游龙,走龙极为少见,唐龙显得劲健有力,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四件单体薄片状的金饰件是镶嵌在木制首饰盒上的装饰品。有凤、龙、鸭、树的造型,从器物上可以看出有镶嵌宝石的痕迹,没有宝石镶嵌的器物已是如此的精美,再镶嵌上宝石,可以想象当时的华丽。这个树可不是一般的树,是可以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由于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说法。梧桐树高大挺拔,为树木之中的佼佼者,不但有气势,又是祥瑞的象征,而且百鸟之王的凤凰最乐于在梧桐树上休息,更显梧桐树的高贵。因此梧桐树多见于有“金凤凰”的皇家,较为殷实的人家也喜欢种植梧桐树,当然也是希望“引得凤凰来”。这个梧桐树上如果镶嵌得是玉石类的宝石,那真可谓是“金枝玉叶”。瓷器早期有“南青北白”之说。这三件“官”字款白瓷胎质均匀,瓷化程度较高,光洁晶莹,造型以花口和多瓣口最具特色,据分析,这是唐代晚期河北曲阳窑的作品,也就是后来宋代的定窑。铜镜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开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是武则天时期的一面金背镜,金背镜是在镜子背面贴上金版或银版,锤刻出各种纹饰,上面的纹饰是海兽葡萄纹,海是“外来“之意,葡萄是西域传入我国的,这种纹饰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陶俑展区中国最早是活人陪葬的,陶俑的出现就是代替活人陪葬的,是古代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出现的思想根源是中国人的丧葬观,叫做事死如事生,古人认为人死以后,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精神的终结,所以死者的精神灵魂并没有死,而是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但是为了确保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能拥有身前拥有并享受的生活状态,哪怕这个人身前并不是非常富有,可人们为了他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能过比身前过得更好,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丧葬!汉代陶俑我们西安博物院的陶俑从汉代到明代没有断代。汉代陶俑人物形象比较清瘦,主要塑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且形象生动活泼。 彩绘风帽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她的身材消瘦,腰部最细,向下裙摆逐渐摊开,一方面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基座,另一方面将女性的曲线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展柜当中展出的是跽坐女俑,我们从她们的衣着,动作,表情可以看出汉代女性的含蓄、内敛的美。唐代的陶俑与汉代陶俑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这个展柜中的一组唐代仕女俑。这组唐代女俑千娇百媚、安静恬然而大气,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独特气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代的陶俑的特点可以说是所有陶俑中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她们的服饰,可以看到除了脖颈袒露之外,连胸部也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说到对美的追求,唐朝女人更甚于其他朝代,例如,唐代女性的发式有140多种,在这组当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发型。当时的以胖为美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是非常丰富的,这就是说明当时社会女性内在都是非常的自信,这也从侧面告诉了大家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流行风尚,审美取向!三彩腾空马1966年在西安西郊制药厂出土,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唐三彩是高温烧胎,低温烧釉的铅釉陶瓷器,它颜色艳丽多变,主要是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所以称之为“唐三彩”,这件马四蹄腾空,马背上坐着一个胡人少年,双臂前伸,正在驾驭奔马,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不只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古代工匠在制作这件陶俑的时候,跳出了过去的惯性思维,做了这个绝无仅有的腾空飞奔造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丝绸之路是指西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长安城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城市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人口号称有百万,其中有数万外国人长年定居于此,这些外国人来到这个城市经商,旅游,朝见,学习还有人甚至在这个城市里面做官,一个城市能有很多的外国人,说明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我们展线上的这些人物突出的颧骨、深陷的眼睛,硕大的鼻子都表明他们是胡人。而骆驼则是贸易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件三彩骆驼上你还可以看到蓝色的丝绸、白色的象牙、鼓鼓的行囊里面肯定有很多丰富的货物。现在在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两座就是北周时期典型的粟特人的墓葬。它把1400年前粟特人在长安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粟特人是中亚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大概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唐代的史官称他们为昭武九姓。康业墓这是在西安市北郊出土的北周粟特康业墓。墓主人姓康名业,是中亚撒马尔干康居国王的后裔,在中国曾担任过车骑大将军、雍州呼乐、甘州刺史等职务。这个床榻是由围屏、踏板、榻腿三部分组成,康业墓的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安睡在石板制成的床榻上,床榻的围屏以线刻形式显示了他生前的活动。石刻内容以墓主人生前会客和出行的情况为主,人物的形象具有汉人的特征。史君墓这座石椁是2003年在西安市北郊炕底寨村出土的。这座北周时期墓葬的主人姓史,曾担任凉州萨宝,凉州指的是今天甘肃武威地区。史君墓石椁长2.46米,宽1.55米,高1.58米,是歇山顶式的殿堂式建筑,最能反映粟特民族信息的是石椁外部的一系列精美的石刻浮雕。椁门两侧是脚踏小鬼的四臂守门神,头上都有燃烧的火焰,最外侧是直棱窗,上下分别刻有伎乐和祭司点燃圣火的样子,也体现出了粟特人的风俗习惯。石椁四面分别为说法,墓主人降生、出行、家中对饮、飞天落难等图案,详细的描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石刻中带有浓郁的粟特民族特点。(在石椁内部分别由朱砂分栏的壁画,上面分别绘有蔓草纹和葡萄纹,突出了粟特地区的尤以瓜果和葡萄酒著称。)除此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君墓极具特色的墓志铭,分别用汉字和粟特文字篆写,虽然篆刻的汉字并不熟练,但却为我们研究粟特文字和文化以及当时中亚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百戏唐代杂技俑,杂技在古代称为百戏,每当有盛大的会典一定要表演杂技,这件杂技俑表演的是叠置伎(叠罗汉),一个大力士身上站着六个小孩,仔细观察最顶端的小孩,行为顽皮可爱,在博物馆外景区的西北部还可以看见一个按实物1比10放大的铜雕音乐喷泉。金乡县主墓出土于1991年西安东郊,墓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她被封为金乡县主,这是金乡县主与她丈夫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150多件彩绘陶俑。这部分是骑马奏乐俑,生动体现了盛唐时期女子骑马出行的场景;中间这部分是骑马狩猎俑,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喜好骑马狩猎,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女子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最后看到的是一组仪仗俑,可以联想到贵族出行时的盛大场面。这批陶俑颜色鲜艳,造型生动,是盛唐陶塑艺术品的代表之作。镇墓兽是守卫墓门、镇压邪恶的怪兽。在唐代人物的形象结合了军队中军人的形象,所以身材魁梧高大,天王其实是佛教文化中的人物,但是当他进入中国后被民间文化所吸收采纳,专门用于镇墓辟邪。而兽的形象一个是人面兽身,一个兽面兽身,面容都十分的狰狞凶猛。府城华章唐代之后政治中心东迁,西安不再作为都城,但仍是西北的军事重镇。这个展柜中有四件精美的瓷器,这是一件北宋刻花五足炉,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产于陕西铜川耀州窑。接下来这一件是明青花阿拉伯文碗,青花色泽浓艳,釉质细腻,碗外沿可以看到一圈阿拉伯文字,表明是一件外销瓷。从宋代开始陶俑的制作和数量走向衰退期,主要由于宋代在对外战争和政策上的失败,导致社会财富总体减少。因为厚葬太过于消耗社会财富,所以皇帝号召薄葬,而开始出现大量的纸做的陪葬品,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元代陶俑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元代的陶俑,一提到元代,很多中国人都很自豪,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版图疆域的最大时期,包括今天俄罗斯的全境,最远打到了欧洲多瑙河的沿岸。目前在国内我们发现的元代陶俑不多,主要出现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元代陶俑最大的特点就是蒙古族的特征,无论车的造型,还是人物的发髻、服饰都有很强烈的蒙古族的特征。明代陶俑这是一组明代的陶俑,2000年出土于曲江明汧阳王朱公zeng陪葬墓中,反映的是明代贵族当时出行的仪仗阵势,前排为彩绘毡帽俑,后面是举杆、举旗的仪仗俑,中间是双人牵马俑,最后是骑马奏乐俑。目前国内出土的明代陶俑的墓葬不过50余座,所以有这么完整的一组明代陶俑出土十分难得!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策划案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本文档为【西安博物院讲解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4-16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