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

举报
开通vip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武术初级长拳第一节动作,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规定了体育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但未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明确规定,这给我们教师留出了自由选择教材的广阔空间,依据本校实际情况...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武术初级长拳第一节动作,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规定了体育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但未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明确规定,这给我们教师留出了自由选择教材的广阔空间,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运动需要为原则,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教育价值观我选择了本节课的教材。 (2)剖析教材:长拳十多种拳术的总称,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因此本套拳法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目标 (1)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规定了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因此,在教学当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促进学生智育、德育、美育协调发展。深入贯彻“兴趣先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美好的明天储备能量。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当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这一结果和标准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理解武术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初级长拳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柔韧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教师通过采用体验教学、个别化教学、非指导性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其拥有一个广阔的练习舞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步步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3)设计目的:本节课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所有的教学内容均为教学目标而服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 正确的轮臂动作和弓步动作等。 难点:全身协调的将动作展现出来,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 。 四、说学情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武术运动有关的知识、技术,部分学生具备一些武术运动的经验,有时可以运用一些简单动作。通过以前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经理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知道其作用和意图。学生个性存在差异,身体素质也有差别,学生好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还存在,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运动需要,学生虚荣心比较强,争强好胜,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成就感,尤其是体育差生,要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本次课学生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法:因材施教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把身体素质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到一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情绪饱满的参与练习,不会因同伴素质好,技术好伤害其自尊心。 (2) 探究学习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其目标。 (3) 自主学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对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说教法 (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1)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通过诗词“及时当自勉,岁月不待人”的引入,目的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通过对技术要领的讲解,目的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动作。(2)讲解时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要紧紧地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精讲多练。(3)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先简单介绍要领和基本过程,带到学生熟悉时在具体深入指导。 2.示范法: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我很爱学?的情感。 3. 指导纠错法:在教学当中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反馈信息,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质量,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 4.分解教学法:贯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 ,运用教学分解法,学生容易学会动作。每当学会一个动作时,就相应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增强了一步步完成整个动作的信心。 5(完整教学法:分解之后进行完整教学,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动作和理解掌握动作。 6.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7.鼓励表扬教学法:鼓励表扬是最廉价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常常被老师忽略。在学生完成任务,积极练习时,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赞赏的动作,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高兴啊~ 8(个别化教学法:教学活动要尽量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成为体育教学与教学活动的中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9(体验教学法:要把教学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学生体验学习经验满足生命成长需要。 10(非指导性体育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运动经验为中心,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理论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篮球12个,篮球场1块,口哨一个。 (二)设计思路:本次课共分3部分:准备、基本、结束。层层推进,最后达成课的目标。 (三)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准备部分 (12分)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宣布上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2分) 2、准备活动(2分) 慢跑:……………. 目的:提高学生心理、生理唤醒水平,激发高尚情感,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运动,培养高尚情操。 3、徒手操:目的:学生活动开各个关节,为运动做好准备,避免损伤。(3分) 4、游戏(5分) 目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活动各个关节。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28分) 复习内容(少年拳)(12分) 1、教师分别讲解示范动作(1分)目的: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通过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分组练习:把学生分成2组,一对一的观察对方的动作,有老师进行对其错误动作进行纠正。(10 分)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学精神。 3、指派学习小骨干,监督指导。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领导才能,提高练习的效果。 4、教师巡回辅导,纠正错误。目的: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反馈信息,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5、集合总结点评(1分)目的:学生对动作掌握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师给予的反馈信息 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练习。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练习(2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新授内容:长拳第一节动作(16分) 1.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1分)目的: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2.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况(1分)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解练 习体会成功的乐趣。 3.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对一的相互指点动作。目的:形成完整的动作概念。 4. 老师为学生讲解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目的:增加攻防意识,促进动作的规范性。 5. 四人一组,体会完整动作(2分)目的:体会全身协调用力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动作。 6. 巡回辅导,纠正错误。 目的: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反馈信息,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8. 武术动作的完整练习,同学间相互指点动作。 9.教师总结(1分)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5分) 1、集合整队 2、老师总结学生表现和课的完成情况(1分) 3、组织学生放松(3分) 内容:脚尖、脚跟、脚尖跳,双手拍大小腿。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减轻肌肉疲劳。 4、布置课后作业(1秒) 5、归还器材,师生再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对上海市中学武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04 稿源: 对上海市中学武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上海市长江第二中学 张鹤 支麒凤 摘要: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 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料,并对相关的文 献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出整体的展示与名胜古迹游览法、攻防练习法、“流水”练 习法、互助与个体差异教学法等九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上海某中学的武术课中进行实 验。结论为: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加有利于中小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增 强学习武术的兴趣;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 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学武术课程 创新教学方法 实验 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 school’s wushu class in shanghai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bout high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ulture diathesis in high school, is a hotspot and keystone issue in high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By extensive collecting and reading some scholastic wushu data, analysing and concluding the correlative literatur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holistic revelation and travelling historic method, attack-defend practice method, “flowing water” practice method,concur and diversity to everybody in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carrying the experience through the wushu class in a high school of shanghai. The results is that :the implement of the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in wushu clas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wushu level and buildup their studying interests, accelerate the students’body diathesis to a high level,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augurate ability and buildup their culture diathesis. Key words: wushu class in high school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 research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娱乐观赏 的功效,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学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武 术人才,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及自豪感,而且对促进全民健身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实施,培养学生终身 体育思想与习惯都有积极作用。我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年龄处在12-19岁左右,处于青少初期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广泛,但是从历届学生的调查中看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武术基础较差(65,),有的根本没有基础(30,),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学生往往是为数甚少(5,),同时由于武术教学实践中套路动作多、结构复杂、风格突出这些因素的影响,这就使教学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对上海市普通中学武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市中学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上海市某中学初二武术课学生120人。学生身体素质相当,武术水平接近。随机抽选60人作为实验组,6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武术创新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组采用武术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学校武术教学的资料,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2.2.2 专家访谈法:走访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相关武术专家和武术专业运动队的教练员18人,了解武术教学的特点和其它相关问题,为测试指标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2.2.3测试法:对确定的测试指标进行测试;测试仪器: Pony肺活量测试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制CWL—I型握力计、秒表、米尺等。 2.2.4问卷调查法: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2.2.5数理统计法:实验所获得数据用Excel8.0及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11.5版进行统计处理,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创新多样的武术教学方法 3.1.1整体展示与名胜游览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播放大型武术比赛与武术教学光盘,辅以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对中华武术有一个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同时武术前辈由于功高艺深,在其长期修炼的场所(如精武体育馆)都留下了一些印迹,这些印迹是可以感受的,不随他们的离去而消失,带学生们到这里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年武术前辈练功的事迹,增加他们练习武术的现场感,并采用现场说教的方法,增强学生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民族情结。 3.1.2拳谱名称与动作结合教学法。武术拳谱名称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这些名称,能帮助学生领悟它的内涵,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力,巩固其所学的内容。使其先记拳谱,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套路。由于套路动作多,学生在上课的有限时间内达到熟练程度有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把动作练习与拳谱名称呼喊结合一体,要求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喊出动作名称。这样不仅达到了练习目的,而且起到主动记忆动作、熟悉术语的作用,加快了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套路动作如果名称能够背下来,那么在做套路时就能够完成。喊出名称的目的主要为启动大脑积极思维,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使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得到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声音都应宏亮、有力,富有节奏感。根据不同的练习形式分为集体、分组、单人对抗性的呼喊比赛,评定好与差,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在一次课堂前集体、小组、单人背诵一遍所学套路术语的名称,然后进入准备活动,并注意呼喊术语与休息交替进行。 3.1.3 音乐伴奏教学法。在练习武术时根据不同类型拳种的特点和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播放武术伴奏音乐磁带,让学生熟悉武术练习节奏,感受动作表现出来的强弱快慢与时间间隔的关系,达到身心愉悦,全身放松目的,能更深刻地切身体会武术的综合魅力。比如少年连环拳、初级长拳的特点是威猛刚勇,因此选用一些节奏感特别强烈的音乐和一些常见的影视配乐来诱导和启发他们练习,配合动作的发力特点,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节奏使武术的风格特征显而易见,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和神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武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3.1.4互助与个体差异教学法。在学生理解与掌握套路后,鼓励他们一对一地去相互教授同班学生,使他们在教授过程中感受教与学的乐趣。另外,这样也可以使其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与长处,了解哪里是难点,哪里是重点,以利于自身技术的提高。由于身份的变化使其更有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在教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动作招式,也激发了学生单独完成动作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多种辅助手段,使他们殊途同归地学会同样的教学套路,提高学习效率。互助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由接受者上升为传授者,实现了学生客体主体化的转化,这使得他们更易克服畏惧心理,发表个人的见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3.1.5“流水”练习教学法 武术教学是以练为主要形式,“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功到自然成”都是前辈总结的经验。要使学生准确掌握要领、方法、规格等技能,只有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 逐步形成正确熟练技术。“流水”练习法就是把基本技术动作组合,按教师规定的场地,顺序依次向前行进练习。“流水”练习法的原则是简单动作在前,复杂动作在后,平稳动作在前,跳跃动作在后;单个动作在前,组合动作在后。练习中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强调动作力度、幅度、力点、节奏等。“流水”练习法起到了一个动作重复练习的目的,缩短动作间隔时间,增加了课堂练习密度,加大了运动负荷,符合精进多练的原则。 3.1.6观察、分析、对比教学法 学习新动作过程,大脑皮质细胞支配神经肌肉相互干扰,使肌肉产生多余动作,教师应及时纠正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规范形象,除用语言、示范、辅助诱导方法外,可采用相互观察、分析、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形式可分为组与组之间观察,即一组演练,另一组评定;也可采用个人或几人演练,大家评定的方法,总结出演练中可取处与不足,分析什么原因及改进方法。在学生分析评定后,教师应总结补充,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3.1.7攻防练习教学法 武术的攻防技击有别其它体育项目,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讲解动作攻防的技击含义,如:套路中弓步冲拳是一个技击性强的动作,它不仅能防守反击对方左右拗步冲拳的进攻,而且也适合于防守反击对方左右顺步拳的进攻;在防守反击中正确的弓步步型会突出它的技击作用,如对方以右顺步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可以在格挡防守的同时上左脚于对方右脚的后侧,脚尖微内扣,右腿蹬直,左腿前弓,跪压其腿,冲右拳将对方击倒。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攻防演练实践,双人一组,一攻一防。在练习中要注意攻防的力量与速度,防止出现伤害事故。攻防练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动作实用价值,熟悉动作技术,加强动作节奏,明确动作规律。 3.1.8骨干培养教学法 学生骨干力量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协助作用,尤其是分组练习时,可帮助教师管理、组织、指挥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骨干力量。 教师在课前选出身体条件好、学习动作快、又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长,传授他们组织学生的方法,包括口令、示范、讲解方面知识,提前对一些难度大的动作进行学习与分析,使他们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中要给组长树立信心,发挥他们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场面。 3.1.9严格考试法 严格考试制度,明确目标,培养学生拼搏精神。武术的考核应是严肃、认真的按武术 规则进行打分,其中技术达标占80%,学习态度占10%,平时演练、提问、测验占10%,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成绩。 (1)技术达标:大纲规定教学套路,独立完成,按武术规则进行评分。 (2)学习态度:包括出勤、学习积极性、进步幅度等。 (3)课中提问、演练、测验:包括武术基础理论知识,如名称术语、特点价值、风格等演练、测验、表演的水平都详细记录。 3.2实验结果 3.2.1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 表1 实验后两组学生武术成绩比较 组别 人数 技术水平分 教学考试分 对照组 60 76.58?5.10 74.21?4.80 实验组 60 85.74?5.20 87.11?5.75 p <0.01 ** <0.01** 注:*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以下各表同 实验后的数据表明,对同一教师教的同一内容进行评定,两组学生技术水平分和教学考试分的成绩呈现出高度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小于0.01。由表1可明显看出,经过武术创新教学后实验组无论是技术评定,还是教学考试评分都明显高出对照组,说明武术创新教学方法优于武术传统教学法,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发展。 3.2.2实验组与对照组练习武术兴趣比较 表2 实验前两组对武术的兴趣 组别 人数 有兴趣 一般 无兴趣 对照组 60 25 30 5 实验组 60 24 32 6 由表2实验前的问卷调查得出,实验前两个组的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普遍较低。 表3实验后两组对武术的兴趣 组别 人数 有兴趣 一般 无兴趣 对照组 60 26 27 7 实验组 60 36 21 3 从表3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对武术课无兴趣的人数下降50,,而感兴趣的人由26人上升到36人,这充分说明通过武术创新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化,更加有利于武术的学习、开展和广泛传播。 3.2.3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比较 表4 男子组测试结果 序号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1 肺活量(ml) 3484?462.82 2752?571.96 〈0.01** 2 闭目单足站立(s) 72.3?25.15 58.5?39.12 〈0.05* 3 转肩(cm) 11.5?4.68 16.2?5.34 〈0.05* 4 立位体前屈(cm) 16.7?3.65 10.4?5.33 〈0.05* 5 握力(kg) 36.7?5.63 30.45?4.60 〈0.01** 6 1分钟仰卧起坐(次) 45.1?6.52 36.2?4.26 〈0.05* 7 立定跳远(m) 2.2?0.42 1.9?0.53 〈0.05* 8 4×10往返跑(s) 10.2?0.36 10.7?0.48 〈0.01** 表5 女子组测试结果 序号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1 肺活量(ml) 2664?299.56 2580?533.32 〈0.01** 2 闭目单足站立(s) 65.3?51.72 51.2?24.33 〈0.05* 3 转肩(cm) 8.5?4.23 12.3?4.62 〈0.05* 4 立位体前屈(cm) 5.3?4.52 11.4?4.25 〈0.05* 5 握力(kg) 27.3?4.90 21.7?6.85 〈0.01** 6 1分钟仰卧起坐(次) 35.3?5.26 30.5?3.64 〈0.05* 7 立定跳远(m) 1.8?0.09 1.77?0.06 〈0.05* 8 4×10往返跑(s) 11.2?0.35 12.03?0.45 〈0.01** 肺活量主要提示的是呼吸机能的潜力。从表4和表5中可知,实验组男、女生平均肺活量和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男、女生较对照组有较好的呼吸机能潜力,能适应长时间有氧运动的需要。 闭目单足站立是评定人体在静止条件下保持身体稳定姿势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表4和表5中可知,实验组男、女生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说 明实验组男、女生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显著好于对照组男、女生。 握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是测量力量素质的指标,分别测量受试者腰腹部肌肉力量和腿部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从表4和表5得知,实验组男、女生握力、立定跳远成绩与对照组男、女生握力、立定跳远成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提示实验组男女生的力量素质好于对照组。 转肩、立位体前屈是测量柔韧素质的指标,转肩测量的是受试者肩部的柔韧性,立位体前屈测量的是受试者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柔韧程度。在转肩和立位体前屈两项测试中,实验组男、女生的测试结果显著好于对照组男、女生。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灵敏素质与速度素质是紧密相连的。4X10m往返跑是反映人的速度素质和灵敏性素质的指标。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男、女生4X10m往返跑测试成绩好于对照组男、女生的测试成绩。 从表4和表5的实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更加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4结 语 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加有利于中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中学生的呼吸机能和维持身体稳定能力的提高。 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中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性,速度素质以及灵敏素质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 [2] 徐彩桐.三路长拳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 育大学出版社,1999.9 [3]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4]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人体测量与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 [5] 陈文鹤等.长期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平衡调节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 王永胜.陈氏太极拳教学的优化改革[J].武术科学,2004.3 [7] 张正民.武术教学音乐妙用[J].中华武术,2004.10 [8] 姜娟.太极拳对青少年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第四节 当代武术的现状与走向 (一)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的健身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武术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条件。国家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活动。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积极推动了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经过规范整理编制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械书籍。太极拳由此更加蓬勃开展起来,各地太极拳辅导站星罗棋布,城乡都有无数爱好者,他们或在公园绿地,或在街边广场坚持锻炼。几十年来,太极拳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从的一项健身运动,特别是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和延年益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字,高度评价了太极拳的发展和作用,再一次对这项大众化的武术运动加以肯定和推广。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太极拳将作为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奉献给世界。二十多年过去了,太极拳在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走出国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纪念邓小平题词20周年之际,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组织了万人太极拳表演,其规模之宏大、动作之齐整、服饰之美观、场面之壮丽震惊世人。它是新中国武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媒体的传播,它向世界展示了健身武术的成就和太极拳锻炼人群的精神面貌。2001年12月回归后的香港举办了15000人参加的“太极大汇演”和国际太极拳科学研讨会,中国武术代表团和应邀出席的武术专家、体育科研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健身计划和反对邪教、提倡科学文明健身的活动中,太极拳运动正在作出新的贡献。2001年3月,在海南三亚举行以“科学、健身”为主题,以“和平、友谊”为目标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近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发来了贺电,电文称“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并对与会者表示“热烈的致意”。这次盛会显示出这项健身武术不仅得到中国人民几十年来的发扬光大,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爱好者的青睐。 除了闻名于世的太极拳,近几年来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系列深受中老年妇女喜爱,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均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国家体育总局还专门组织编制了木兰拳系列的规定套路,以利国内外交流、推广和普及。这些健身武术项目已经跨越地域和流派,成为在中国最广泛流行的健身运动之一,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它和其他地区性流行的传统武术项目共同以其鲜明的特色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精神文明服务。 (二)以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的竞技武术 “普及和提高”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方针。在普及的同时成立武术运动队提高武术的套路运动水平,建立一整套武术竞赛体制和竞赛方法,是形成现代竞技武术运动的重要条件。 以1954年国家体委组建竞技科指导武术队为标志,现代竞技武术迈出了第一步。1957年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武术运动队。从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开始,后来几乎每年都有十几个单位报名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实行武术竞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运动队抓好训练工作,在竞赛中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 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国家体委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1959年国家实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60年的武术比赛在长拳、太极拳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拳项目,从此奠定了套路运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格局。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鼓励教练员、运动员创编自选套路,使长拳类拳、械套路在动作、组合、难度、布局等方面在继承传统中有了新的发展,“高、难、美”成为各运动队追求的目标。其突出表现是:套路的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腾空高,落地稳。 20世纪70年代,自选长拳类套路的技术难度有了进一步飞跃,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的高难动作,以及在这些动作之后接马步、坐盘或劈叉等稳定 性要求很高的动作。这是广大教练员、运动员通过训练、竞赛创造性地表现出套路运动的新水平、新面貌,是智慧与实践的成果。这一变化发展使套路运动更符合体育竞技的需要。 长拳类竞赛项目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其他传统项目的继承与提高。传统拳械、对练项目、集体项目也进入武术竞赛内容,通过以竞赛项目为导向,促进了这些拳械项目演练水平的提高。总之,这是一个适应青少年运动和比赛的武术套路竞技体系,是新中国新武术的一大体现。这个时期的赛场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动人景象。 1986年在“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技术训练方向指导下,以后的赛会加强了对动作规格和项目特点的要求,还出现了集体攻防动作的比赛,通过训练和竞赛促进套路运动员理解和掌握攻防动作与攻防技能。 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套路运动要坚持“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以及“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在坚持“高、难、美的基础上提出„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在历年出台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形成了从优秀运动队、运动技术学校到业余体校的一条龙训练体系,一些二线队伍还增设武术班,扩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国家体委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武术高、中级教练员岗位班培训班,着力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和推动套路运动的科学化训练。 套路竞技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反映在赛制的改革过程中。武术套路从作为比赛项目起,经历了比赛、表演赛的反复。1989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实际分级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开进行)和升降级制(甲、乙级队的比赛)。为了培养人才,武术竞赛体制中还设有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的比赛等。竞赛体制的升级和多元化,说明参赛的不仅有优秀运动队为主的锦标寒,而且还有适合人才培养和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各类比赛,这对夯实武术竞技运动的基础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套路竞技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它有力地促进着广大武术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优异成绩,成为不断提高套路竞技水平的激励机制之一。 套路竞技水平也是伴随着武术竞赛规则的多次修改而不断提高的。1996年国家体委在多次修改规则的基础上,又一次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作出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武术挑战自我的一次尝试,它在吸取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量化指标,提高区分度和准确性,采用“切块”打分,制定出指定动作和难度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评分方法,引导教练员、运动员对指定动作加强训练,提高完成指定动作的质量,并且鼓励创新,进而促进武术套路技术水平继续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继续坚持“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第9届全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指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项目,规则必须简化,易于操作”,2003年出台了试验中的新规则(草案),“力争使武术竞赛规则更加科学,更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为争取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创造条件”,这表明武术已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要积极地面向未来。 可以这么说,当代武术套路运动的竞技史是不断进取和创新的历史,是改革的历史,是在继承前人遗产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历史。套路演练也有“真功夫”,是对不断发展的套路运动技术水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武术才能确立自己在国内体坛的竞技地位。同时,武术的竞赛制度、规则、方法和配套措施也在发生着适应性变化,尤其由国内推向国际的过程中,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再一次经受了考验。 (三)以发掘、继承为特点的传统武术 早在新中国诞生不久,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一次多民族参加的武术盛会。这次大会荟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武术的精华。大会后朱德欣赏了赴京表演的武术优秀项目,指示着:“要重视祖国几千年的传统”。 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评比大会期间提出了发展传统项目的建议。1958年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又作出规定,要求运动员每人除了参加拳术、器械两类评奖项目外,还必须参加形意拳、八卦掌和短器械(刀、剑)的表演。1959年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上已有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刀、枪、剑、棍、鞭等拳、械的比赛和表演。到了1963年在上海举行的武术暨射箭锦标赛上,赛会已经呈现丰富多彩的继承传统的新格局,许多各具风格特点的拳、械项目纷纷亮相。1977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有几十个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拳术和器械项目成为比赛的内容。1978年在湖南湘潭的比赛还特邀民间老拳师参加表演,鼓励开展民间武术活动,挖掘传统项目。1979年第4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继续特邀民间武术代表参加。至1982年的全国武术比赛,男女竞赛项目增加到16项,传统拳术分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传统器械分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三类,加之集体项目可以自选,如集体九节鞭、集体长穗剑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由此可见,各运动队在继承传统武术项目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并不逊于长拳、南拳和太极拳。 1979年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掀起挖掘、整理武术的热潮。许多鲜见的拳种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交流表演。从1980,1986年,国家体委先后在太原、沈阳等地连续举办了7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对各地区流行于民间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进行交流,调动了对各地的传统武术进行发掘、继承的积极性,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高度重视。1986年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这项工作又持续了将近十年。 从1979年国家体委派遣调查组进行考察,至1986年在北京召开全国挖整工作总结表彰会、展览会,这场在祖国大陆广泛开展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使很多濒危拳种得以抢救,包括全国各地编写的拳械录、录像资料、征集文物和古兵器等,硕果累累,并认定我国当时具有129个自成体系的拳种。这是不计重复的统计,是当代武术的一座丰碑。正如贺龙副总理在建国初期所说:“民间流传的武术套路是很多的,不仅汉族有,各少数民族都有,这是要花费力气去发掘的。” 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除了国家和地方花大力气挖掘整理,以及每年武术套路竞赛规程要求各运动队参报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和对练项目等,传统武术的广泛继承发展还体现在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武术活动中。1979年后群众纷纷自办武术馆、社、站,至20世纪90年代初,各地武馆、武校、武术辅导站星罗棋布,入校习武的青少年几百万人,参加武术活动的人口全国有数千万。1991年被国家首批授予“武术之乡”的就有35个。1997年开始实行“武术段位制”,从初段位、中段位到高段位共有九段。这对武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提高是一项新措施。1999年国家还在浙江台州举办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使各类传统武术有机会再显身手,交流技艺。这期间国家还编制出版了一批传统武术拳种的竞赛套路书籍,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打下了基础。 (四)“技击”武术的复兴 “技击”武术的复兴进一步增强了武术运动的竞技性。1979年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散手项目进入试验阶段,并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汇报表演。这是武术运动在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为了使试验阶段的散手运动健康发展,国家散手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从1983年起年起萌芽状况的新兴散手运动经历了6年表演赛的磨炼。1989年举行第一次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首批散手武英级运动员和国家级散手裁判员。指导散手训练的教材《中国散手》也相继问世。经过10年磨砺,中国散手技术与训练基本规范化、系统化,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基本成形,技术水平有了层次之分,理论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还形成了一支散手裁判员队伍。这表明散手运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了。1991年在北京举行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将经过多年实践趋于成熟的“技击”武术中的散手运动介绍给国外武术爱好者。初战告捷的国际邀请赛标志散手竞技迈出了推向世界的脚步。民国时期没有做到的事,新中国做到了。如今的散打 竞赛已经是中国武术竞赛体制的组成部分,散打运动经历了数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是中国武术竞技运动的又一支生力军。优秀散打运动员已在中美散打、拳击对抗赛中崭露头角,女子散打也开始在竞技体坛上施展身手。散打运动和套路运动一样,成了全运会项目,不仅有男子项目,而且也将有女子项目。 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武术另一个对抗性项目——太极推手,也自1979年随着改革的春风作为试点项目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首次表演。随后经过3年试验,试行太极推手规则和试行内部比赛。从1982,1989年太极推手被列为表演赛的比赛内容。经过多年的表演赛,1994年这项赛事升格为锦标赛,正式成为竞赛项目,还设立了女子推手。同年,国家颁布《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并举办了首届裁判员培训班。从1996年酝酿《中国太极推手》书稿到1999年出版,太极推手竞技运动初步完成了技术和理论系统性、规范化的工作,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技击”项目的鲜明竞技特色。 太极推手和散打经历了同时期的磨炼终于双双成功地步入现代竞技体育的领域,这是解放思想、冲破禁区、不断实践验证取得的重大成果。如果说曾经被禁锢的散打得以开展是象征“技击”武术的复兴,那么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推手被引入大雅之堂,进入竞技体育的行列,更说明我国对“技击”武术的重视。这是一种开拓,也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套路、散打和推手共同构成了现代武术运动的竞技体系,也就是人们说的新武术。新中国体育的贡献之一就是为新武术奠基,为新武术劈荆斩棘。 (五)武术的科学研究 近代武术以《中华新武术》为标志,开始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尝试。当时立志运用“科学”解释武术的人们,多采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去认识武术和说明武术,这种“单打一”的洋为中用的“科学”意识,毕竞落后于同时代的以“知识体系”和“学科群”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潮,表明当时的武术科学研究仅处于萌芽阶段。当代武术科研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多学科研究意识的觉悟。1978年版的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武术》第一册第二章根据武术的特点深刻指出:“武术„内外合一?的说法,是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武术技术,解决„内外合一?的矛盾,应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因为人是有生命活动的统一整体。在分析武术中任何技术动作时,不能只注意肌肉工作的机械力学原理,还应该从高级神经活动的支配作用,以及呼吸调节、劲力变化等来分析武术动作”。这说明武术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运用一两个基础学科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的做法,而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较全面地研究和认识武术。从1923年起人们对何玉山先生的生理测试,直至1978年武术权威教科书上明确表示出武术需要多学科研究的信息,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人们从单一学科进行的武术研究中觉醒,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终于萌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培养的历届武术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这个时期研究生科研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较先进的测试仪器和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采用了统计处理的方法和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使武术科研论文的价值和所揭示的事物的规律、所预测的事物的可信度,有了显著提高。 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主持下,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究讨会展示了一批多学科对武术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和一支武术科研队伍。从后来陆续汇编、选编出版的历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书籍记载了当代武术为实现学术研究科学化、现代化所作出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学术研究的热潮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体育院校学报上的武术论文和各种武术杂志上发表的武术学术文章,是体现武术科研工作蒸蒸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文章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信息。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撰写,有的从争鸣的角度辩论,有的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总之,这些刊物所发表的论文,营造了这个时期的学术氛围,为武术的科研工作锦上添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当代武术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当前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为武术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挖掘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确定了武术重点科研课题,由体育院校科研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联合承办,课题组成员由体院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将这种协作攻关机制引进武术科研工作,较之个体式研究,是一个重要变化。这种协作机制及其做法在后来一些大课题的研究中逐步体现出来,并发挥了作用。入选巴塞罗那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的一篇研究武术运动负荷强度和耐力水平的论文,引起国外体育学者的关注。而这篇论文正是多学科协作攻关的结果,它使当代中国武术科学获得首登奥林匹克科学圣殿的成就。之后,武术的优秀学术论文又分别被亚特兰大、悉尼奥运科学大会、亚运会科学大会,以及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所录用。 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的武术科研基地,围绕武术进入奥运会所设项目问题展开科学攻关。科研基地以博士生导师挂帅,以一批研究生为重要科研力量组成课题组,经过调研、统计、分析和论证,拟出若干设项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1999年举行的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上,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课题组宣读了论文,为武术进入奥运竞技体坛做了前期准备工作。武术科学基地以武术运动科学化训练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为武术管理部门提供战略性和策略性理论依据而组织科学研究。其特点是以体育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研究生参与重大科学研究首当其冲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活跃在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六)武术教育机构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五十多年来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与建立一系列的机构和有组织地开展武术活动密切相关。各省市武术队的建立,辅以省、市业余体校武术队、区、县业余体校武术队等,形成了培养竞技武术人才的一条龙体系。195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之后各省、市也建立武术协会,组织全国和本地区的武术活动。1986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不久各省、市相继成立各省市武术馆(院),组织开展武术活动,培养武术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武术辅导站、武术训练班成了培养各类武术人才的场所。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武馆、武校、拳社、武术之乡纷纷建立,吸引了成千上万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及身体条件的爱好者,特别是武馆、武校,大量的青少年投入其中锻炼学习,使武术社会化又具有一层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教育培养了不少武术天才。 除了以上所述,国家于1961年就将武术内容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高中阶段安排单练或对练学习内容,在初、高中阶段还有武术选用教材。国家长期以来对武术教育十分重视。直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公体课仍需学习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术或初级棍术、简化太极拳等武术内容。初步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是中国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这是国家在正规教育中十分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做法,是教育部门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贯制的体现。 我国社会化的武术业余教育和正规化的学校体育教育都贯穿着武术教学内容,而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在培养专业武术人才方面则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上、中、下三册)问世,以后历经四届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组组织编写教材,于1978年、1985年、1989年、1991年和1997年陆续出版了两部通用《武术》教材和普修、专修各一部《武术》教材,还有《武术理论基础》教材。另外,这本新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也已审定出版。这些教材建设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的关怀和对武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年代体育院校的武术还只是一个项目,以后成为一个学科,到80年代武术被国家确立为专业,原国家体委属下的各所体院均先后成立了武术系(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国家体委先后对武术重点学科进行两次专家评估。90年代后期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国务院于1982年首先批准上海体育学院具有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培养武术硕士研究生,继之,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随后一些高等体育院校具备条件的武术学科也相继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1996年,国务院又批准上海体育学院的民族 传统体育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武术博士生。从此,中国武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告成。从进修生、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教育体制,确保了武术人才的知识化、科学化、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武术研究生招考制度正常化,其后研究生的质量逐年提高,20世纪末基本上形成了以研究生为生力军的科研攻关力量。80年代以来培养的一批硕士生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长为学术骨干。至2002年,我国已经招收了6届博士生,3届已完成博士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可以预计,今后高层次武术人才将会层出不穷,为振兴当代中国武术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武术推向世界与世界接纳武术 (一)竞技武术国际化的逐步实现 自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定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在历年派出武术团队出访表演、扩大影响和宣传武术的基础上,以比较成熟的套路运动的竞技形式首先开展国际武术竞赛活动,并日渐活跃。 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竞技武术首先以主人的身份用请进来的方式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1986年又在天津举办了第2届国际武术邀请赛。这两届邀请赛影响和推动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武术竞赛活动,为竞技武术进一步加大对外推广的力度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987年起,在日本横滨、香港、韩国汉城、菲律宾马尼拉和越南河内等地先后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亚洲在中国武术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成为世界上武术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和1998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会,武术都被列为亚运会常设比赛项目。连同2002年釜山亚运会,已进行了四届武术竞赛。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一次由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性的武术盛会,它昭示中国的竞技武术经过近十年的筹措与努力,终于取得了由国际性的武术赛事向世界性的武术竞赛转变的阶段性胜利。这次比赛,中国的套路和散打同时被接纳为世界性的竞技运动。它说明在中国举办的武术赛事,套路和散打都将是并行不悖、代表当代武术的两种主要竞技形式,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我国要贡献给世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993年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后来每隔两年,这一世界性的武术赛事又在美国、意大利、香港和亚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相继举行。 在武术推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仅在亚洲竞技武术的赛事频繁,而且在欧洲举办的多届武术锦标赛上,套路和散打竞技都已成为赛制,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都派队积极参加。此类州际武术赛事,除了亚洲、欧洲之外,在各大洲武术组织的推动下,竞技武术在世界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向世界推广武术,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编制出版了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太极剑、推手、南拳、南刀、南棍以及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等各种竞赛规定套路,还举办了各类学习班,选派教练员援外推广这些竞赛套路。同时,为了适应国际竞技武术的发展,对纷至沓来的各国各地区的武术团本和个人,举办了外国学员培训班。随着国际性、世界性武术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我国多次举办了国际武术教练员和国际武术裁判员学习班,为各国、各大洲武术组织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为竞技武术推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到20世纪末,武术终于以中国为策源地实现了竞技武术国际化的目标。 (二)世界已经接纳武术 自1984年筹备成立由中国牵头的国际武术组织起,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目标中已经蕴涵着进军奥运会的决心。在它的推动下,之后的十四年间,各大洲的武术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欧洲武术协会、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非洲武术功夫联合会、大洋洲武术联合会,这些洲际武 术组织的建立,表明当代中国武术已经有组织地进入了世界范围的发展。 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数由1990年成立之初的38个发展到1993年已有57个,一年后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两年后接近奥委会接纳的会员数,达到了75个。1998年国际武联已达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现在国际武联已有86个会员,这表明世界竞技体育最有权威的机构正式承认武术的竞技地位,竞技武术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已不容忽视。 长拳 中国武术 摘要编辑摘要 中国拳派之一,一般将查拳、花拳、炮捶、红拳等均列入长拳。另外,中国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在的长拳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拳种,它是在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的基础上,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而成。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 “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 《纪效书?拳经提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 有三十二势长拳。”清朝中叶,又有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势的流传。的中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这里所提“长拳”实为太极拳 ,与当今长拳内容相差甚远,是两种内容、特点沙然不同的拳种。 现代新编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群众基础广泛。 现代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 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 、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 分为两种: (一)规定套路:国家体委统一制定,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初级)。每组均有长拳、刀术 、剑术 、枪术 、棍术 五种套路,每个套路是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 (二)自选套路:为了适应竞赛和提高的需要,武术竞赛规则 规定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完成套路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如内容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等动作;完成套路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使长拳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 、布局 安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使长拳类的拳械套路成为武术竞赛的主要内容。随着武术的发展,对长拳运动的训练 又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动作规格化、注重功力和加强攻防意识 ,提出了“高 、难 、美 、新 ”的发展方向。使长拳逐步走向国际 体坛。长拳的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其运动特点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一)手法 1(拳法 (1)冲拳 :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击出,力达拳面;侧冲、上冲要求同此,唯方向不同。 (2):拳自上向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轮;抡劈时臂要抡成立圆劈击。 (3):拳自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反撩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4)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下,力达拳面。 (5):臂由屈到伸,运用前臂和腕力经下向前崩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拳面。 (6):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速度要快,臂伸直,力达拳面。 (7)砸拳:臂上举,而后屈臂下砸,拳心向上,力达拳背。 (8):直臂自侧面向前、向后平扫横击,力达前臂及拳背或拳轮、拳眼。 (9)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击打,高不过头,拳背向前,力达拳面。 2(掌法 (1):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掌外沿。 (2)挑掌: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四指。 (3):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4):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掌,力达指尖。 (5):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 (6)劈掌:由上向下侧掌劈击,直臂,力达掌外沿。 (7)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击打,力达掌外沿。 (8)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 (9)拍掌:俯掌直腕下拍,快速有力,力达掌心。 (10)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举于体侧或头上。 (11)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侧划弧,力达掌外沿。 (12)刁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内或向外刁捋,力达手指。 (13)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臂外旋,使手心转向上抓握。 (14)舞花手:两臂交叉,以腕、肘、肩为轴绕环,幅度可大可小,配合协调。 3(肘法 (1)顶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 (2):手臂平举,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内盘肘。 (3):屈臂内旋上举,手心向外为架肘。 (4)里格: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在前臂,向体内横拨为里格。 (5)外格:前臂上屈,向外横拨为外格。 1、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2、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3、: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4、: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5、行步 :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许腾空。 6、纵步:一脚提起,另一脚蹬地前跳落地。 7、跨跳步:后脚蹬地跳起,前脚前摆落地。 8、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9、踏步:一脚提起向地面踏跺,另一脚向前上步。 10、击步:后脚去碰前脚腾空落地。 (三)腿法 1、弹腿 :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不过腰,膝部挺直,脚面绷平,小 腿弹出脆快有力,力达脚尖。 2、蹬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用脚跟猛力蹬出,高不过胸,低不过 腰。前蹬时上身正直;侧蹬时上身稍侧倾;后蹬时上身前俯与后蹬腿成水平。 3、: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内扣或外摆用脚底猛力踹出。高踹与腰平; 低踹与膝平;侧踹时上身斜倾。 4、正踢腿 :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额,动作要轻快 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5、:脚尖勾起,经体侧踢向脑后,其他同正踢腿。 6、:支撑腿自然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从体侧踢起经面前向里作扇面摆动落下。其他同正踢 腿。 7、:同里合腿,惟摆动方向相反。 8、直身前扫:上身正直,支撑腿屈膝全蹲作轴;扫转腿伸直,脚尖内扣,脚掌擦地,迅速扫转 一周以上。 9、俯地后扫:上身前俯,两手推地,支撑腿全蹲作轴;扫转腿伸直,脚尖内扣,脚掌擦地,迅 速后扫一周。 10、单拍脚:支撑腿伸直;另一腿脚面绷平向上踢摆;同侧手在额前迎拍脚面,击拍要准确响 亮。 11、斜拍脚:同单拍脚,惟用异侧手迎拍脚面。 1、前提膝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另一腿在体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里扣, 脚面绷平内收。 2、扣腿平衡: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脚尖勾起并紧扣于支撑腿的膝后。 3、燕式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身前俯略高于水平,挺胸展腹;后举腿伸直,高于水平,脚 面绷平。 4、望月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侧倾拧腰向支撑腿同侧方上翻,挺胸塌腰。另一腿 在身后向支撑腿的同侧方上举,小腿屈收,脚面绷平,脚底朝上。 1、腾空飞脚:摆动腿高提,起跳腿上摆伸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手和拍脚连续快速、 准确响亮。 2、:摆动腿要高,起跳腿伸直外摆,脚面绷平,脚高过肩,两手依次击手拍脚共成三响,不能 有一响落空。 3、旋风脚:摆动腿直摆或屈膝,起跳腿伸直,腾空转体270?,异侧手击拍脚掌,腿高过肩,击 拍响亮,转体360?落地。 4、旋子 :一腿摆起,另一腿起跳腾空;两腿伸直后上举在空中平旋,脚面绷平,挺胸、塌腰、 抬头,旋转一周后落地。 5、大跃步前穿:前跳距离须大于弓步,在空中挺胸抬头、肢体伸展。 (六)跌扑滚翻 1、抢背:一脚起跳腾空前跃,上身卷屈,肩、背、腰、臀依次着地翻滚,轻快圆活,起身迅 速。 2、鲤鱼打挺 :迅速挺腹,两腿下打宽不过肩,起立轻快。 3、扑虎:腾空要高,落地要轻。手、胸、腹、膝依次着地,两腿稍屈并拢或稍稍分开。 4、栽碑:身体挺直前倒,两臂屈肘握拳举于胸前,倒地时身体平直、两腿并拢,以两前臂或两 掌着地。 5、盘腿跌:腾空过腰,在空中成侧卧;落地时下面腿的大小腿外侧与两掌同时着地。 6、:肩、颈着地,腰腿竖直,两腿在空中相绞,幅度要大,动作要轻快敏捷。 7、扑地蹦:两腿并拢,两肘夹紧,身体挺直,平起平落,轻快连续。 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在竞赛中,要求自选自编的长拳套路必须符合规则规定,内容至少包括拳、掌、钩3种手型,弓、马、仆、虚、歇5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 、跳跃 、跌仆、滚翻动作。完成套路时间也有严格要求。运动员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动作,合理布局,突出个人风格特点。 长拳在技术上有以下8点要求:?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把套路中的攻防特点体现出来。?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内外协调,得心应手,形成一个整体。?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 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 、机敏 、无所畏惧的气概 。?劲力。要有刚有柔,发劲时要求有爆发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呼吸。讲究“提”、“托”、“聚”、“沉”4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 性就越强。 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 和韧带 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长拳最适合少年儿童训练学习,最适合从少年儿童时期学起,少年儿童 学习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和最好的年龄,对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学习与提高长拳的高、精、难、美动作都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以及对以后改学其它武术技击术,都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学好长拳也是练习各种武术器械的基础 ,也是练习某一种专门的套路或技击技术的基础,因为长拳的拳法、步法、腿法与身法是运用器技械技击术的根本保障,这不仅仅是在古代(旧兵器时代与新兵器时代),而且在现代当代长拳也是一种最主要的拳术之一。长拳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身体的全面训练,也在于它的招式的正统直观,更在于它的动作力量与动 作速度的干脆直接与朴实潇洒。在一些武术专著或武侠小说中,有长拳短打之说,可以说长拳是一种比较普及比较普遍的拳术 。 长拳的手法,须“拳如流星”,要迅疾、敏捷、有力。这不仅是在拳、臂挥舞时要如此,而且在掌、腕的细微动作里也要如此。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这种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节在运动时力求松活顺畅,以迅疾不及掩耳之势,先声夺人 。 (二)眼要明锐:长拳的眼法,须“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法既要流星般地迅快、敏捷、有力,那么眼睛的注视,就一要相应地象“闪电 ”般地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和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 、上瞻下视,颈部的灵活及转头变脸的快速,也是必要的。同时,眼法还涉及到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的说,长拳的动作都有它的意向,进则是攻,退则是守,即使是静止时的拳势,也都含有伺机持动的意向。眼法是表现动作意向和传神的关键。因之眼法必须做到“跟随手动”、“目输势注”、明锐议电。 (三)身要灵活:长拳的身法,须“”,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运动里,可分为问、转、展、缩、折、弯、俯、仰等。这些身法的变化多是主宰于腰。因此,“腰如蛇行”的身法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各种身法在运动的时候要象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有变化2一方面也是要求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好;使动作做得既柔软又坚韧,柔软则灵活,坚韧则有力。。动作做的灵活、有力,又富有曲折变化,才会协调而生动。身法包括胸、背、腰 、腹 、臀 五个部分。在一般的长拳。运动中,由活动性动作进入到静止性动作时,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等方式方法。在活动时,则要求灵活自如。“体随势变”,根据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与手。眼、步、腿诸法协调配合。 (四)步要稳固:长拳的步法,须“步赛粘”,要轻快,、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长拳运动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之。必须使各种步法在运动时要轻快,站定时要象粘税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动的影响,而且要给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这样,才能动而不乱,使下盘扎实有力。 (五)精要充沛:长拳的精神, 需要充沛、饱满。要充沛饱满得象雷霆万钧,象江河的怒潮,要显示出鼓荡的“怒”的气魄。然而这种鼓荡的“怒”气,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之中。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拳势才能雄健威武。“怒”绝不是直眉横目、跳牙咧嘴的凶狠。要做到“怒”的气魄,必须具有武术的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到一种充满战斗的场合里。这样才能使长拳的运动,气如雷霆,势如浪涛。 (六)气要下沉:长拳的呼吸,须„气直沉”,要“气沉丹田 ”。这是因为呼,吸在长拳运动中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即所谓以气催力。长拳运动,一般都是结构复杂、起伏转折、快速有力,这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强度大,对氧的需要量也较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 的方式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游动。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头晕恶心,面色发白,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的时候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三法,合谓“提、托、聚、沉”。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而进行变化的时候,始终遵循着“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运用也要顺其自然,不能故意做作。 (七)力要顺达:长拳的劲力要顺达。如果发力不顺,也会使运动僵硬、死板。长拳运动最忌“僵劲硬力”,强调“力要顺达”。用力顺达,须从„三节”、“六合”着手。三节,以上肢 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 ,是手、肘、肩、脚、膝、胯等六个部位的配合。掌握好“三节”、“六合”运用顺力,动作才会豁达。 (八)功要纯青:长拳的技术,须“功宜纯”。在这里,“功”指的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运动的各种技巧。所谓“纯”,就是“纯一不杂”,炉火纯青。“功宜纯”是对长拳技术质量所提的要求。要使技术质量达到纯青的地步,重耍的一条就是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加强锻炼的实践。“功夫是练出来的”,只有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使功力长进,技术质量由不纯逐渐到纯。 (九)四击合法: “四击”,就是武术中的踢 、打 、摔 、拿 四种技击法则。凡是含有技击动作组成部分的长拳,在内容方面一般都是离不开这四种技击法则的范畴。这四种法则各有各的具体内容与运动方法。踢的法则,具体内容有蹬、端、弹、点、缠、摆、扫、挂等;打的法则,具体内容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奴、搂、拦、采、例、勾、抄等;摔的法则,具体内容也有棚、巩、揣、滑、倒。爬、拿、橱、捣、勾等;拿的法则,具体内容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这些内容都有它们的运动方法。长拳运动对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具体内容的运动方法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是严格地遵守这些运动方法的规定,就不可能表达出它们不同的真实意义,这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意向。 (十)以形喻势:长拳在运动时,有动势、静势、起势、?落势、立势、站,势、转势、折势、轻势、重势、缓势、快势等十二种动静之势。以自然事物中的十二种形象来比喻这十二种动静之势,因此来要求技术。传统的“十二型”是:动如涛(活动之势,要使运动气势象江海的浪涛那样激”荡,滔滔不绝,在万马奔腾中仍有明朗感和稳定感,做到;“动要有韵”,“动中有静”。静如岳 :静止之势,要象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它不动似的。起于猿 :跳起之势,要有猿猴纵身时的那种机灵、矫健、敏捷的意味。落如鹊:落降之势,要象喜鹊落到树枝上时的那样轻稳。立如鸡 :单腿独立之势,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的独立动作时,要象鸡在奔走中突然听到了什么,立刻停步卷曲起一只脚来那样,。显示出动作的安定稳固。站如松:两脚站立之势,要象苍松那样巍巍地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傲然富有生气,使静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即所谓“静中有动”。转如轮:旋转之势,要象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的轴心 ,这样才能达到“圆”的要求。折如弓:折叠之势,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的动作。要象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含有一股反弹劲,不是折得极柔软而没有劲力。只有在折叠之势中做出反弹劲,才能突出动作的变化。轻如叶:轻飘之势,要象树叶那样轻,才能达到“飘”的要求。重如铁 :沉重之势,要象钢铁砸下那样沉重有力,但“重而忌狠”,不能咬牙切齿。缓如鹰:缓慢之势,要象鹰在空中盘旋那样精神贯注,慢中有快,但?缓而忌温”。 “慢易生懈”,要防止动作产生松懈现象。快如风:快速之势,要象一阵疾风那样迅速,但“快而。忌毛”。“快易生爆”,火爆可以藏拙,但毕竟会使动作产生不准确的错误,务须快而不毛。 长拳基本技法——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阴阳相依,相辅相衬。 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这是长拳静止姿势的基本技法。“顶头竖项”,指长拳静姿要求头顶向上顶领,使头额端正,下颏自然微收,提起全副精神;脊柱竖直,使躯干中正,不歪不斜。其 中颈椎竖,促成颈项向上顺竖;胸椎竖,促成胸廓微前挺;腰椎竖,促成塌腰立脊;尾椎竖,促成臀部下垂。 “舒肢紧指(趾)”, 指长拳静姿还要求四肢 放松舒展,手指 足趾紧劲用力。其中舒肩表现为两肩微下松向后展开,增加胸廓的前挺度和左右径,加在胸廓的容气量;舒胯表现为两胯向下松沉,无挺胯僵腿之态,两腿分开形成步型的幅度较其他拳种阔长,从而构成长拳架开式大的特点。两手指和两足足趾紧劲用力,与上述头的顶领综合,能牵拉躯干和四肢肌腱,表现出“筋骨遒劲”,使拳式开而不散,大而不空。如果头不顶劲,则会导致躯干曲;如果。两足足趾不紧劲,则会导致支撑不稳;如果 两手手指不紧劲,则上肢松懈。形合力顺,动迅静定,这长拳运动形态的基本技法。 “形合力顺”,指长拳动态要外部形体协调配合运动,内部劲力轴顺达传导。“形合”的技法原理是“梢领根定,中节顺随;转轴稳固,轴梢互领”。“力顺”的技法原理是“松陈吸蓄,调形造势;催坠呼 发,寸劲贯梢”。 在拳式中,“形合”与“力顺”交融一体,表现为外形依赖内劲相合而不相连,体现为一动齐动,一 到齐到。劲形合一的这种运动规律,正是长拳运动“动迅静定”的基础。 “动迅”指拳式一动,身体内外齐动。而且一动即快,心快(反应敏捷 )、眼快(眼似电)、手快(拳如流星)、步快(步不快则拳慢)。整修动作快似迅雷,体现出长拳以手快打手慢的技击特 点。 “静定”指拳式经一动即快,一快齐快,而至一到俱到,一静皆静。整修拳式突然在瞬间静定似山,体现出长拳运动疾动突停的节奏 特点。以眼传神,以气助势,这是长拳眼法、气法与拳势配合 的技法。 少林派 太极拳 白眉拳 卢氏结构 八卦连环掌 武当派 心意拳 六合拳 蔡李佛拳 八步螳螂拳 峨嵋派 形意拳 咏春拳 岳氏连拳 五行通背拳 崆峒派 翻子拳 红砂掌 连环绵掌 陈氏太极拳 1、《中国武术大词典》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年版 康戈武等编著 2、《中华武术词典》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方金辉等编著 3、 认为在少儿时期练习 长拳能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Λ 关 键 词: 长拳; 少儿; 生理机能;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 G8521 1 2 文献标识码: A 0 前 言 长拳运动对人体素质、 力量、 速度、 灵敏、 协调等机能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练习长拳不仅能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 还能治疗一些疾病Λ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的时期, 有着和成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 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适合其生理特点的长拳训练, 有利于促进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以及专项素质的提高Λ 1 长拳的特点及对少年儿童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长拳是一项全身运动, 对全身各个器官系统都有良好的影响, 在拳术中有适合各种身体特点的练习, 不仅能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 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Λ以下就从长拳的运动特点及练习要求, 根据少年儿童生 理解剖特点及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几方面进行分析, 探讨长拳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积极影响Λ 1. 1 长拳的运动特点及练习要求 长拳是查拳、 华拳、 洪拳、 炮拳、 花拳、 戳腿、 翻子等拳术的总称Λ 它是一种姿势舒展、 运动灵活、 快速有 力、 节奏分明, 并包括窜蹦跳跃、 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运动技术的拳术, 练习长拳要求动作舒展幅度大, 关节活动范围大, 肌肉韧带能够充分拉长, 并富有弹性Λ 长拳套路动作结构比较复杂, 有曲伸、 回环、 平衡、 跳跃、 翻腾及跌扑的动作, 柔韧性要求高, 动作大多数是由大肌肉群来完成, 要求动作幅度大, 肌肉活动量 大而且速度快, 时间短Λ 对呼吸系统和心脏、 血液循环系统及能量代谢都有较高的要求Λ 在演练时要求手、 眼、 身法、 步协调配合, 精、 气、 神、 身、 功合一, 这种复杂的运动, 对中枢神经系统、 平衡器官、 内脏器官以及 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机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Λ 1. 2 长拳对少年儿童生理机能的影响 少年儿童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的时期, 有着与成人、 老年人不同的解剖、 生理、 生化等特点, 根据各年龄 阶段划分, 7, 1 7 岁这段年龄称之为少年儿童期, 这个时期练习长拳对少儿生长发育有怎样的影响呢? 1. 2. 1 促进少年儿童肌肉发展 少儿时期, 肌肉含水分较多, 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 所以富于弹性, 但肌力较弱, 耐力差, 易疲劳Λ 随着 年龄的增加, 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逐渐增多, 因此, 肌肉的重量和肌力也会不断地增加Λ 通过体育锻炼, 肌 肉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Λ 少、 儿身体各部分肌肉增长的速度是不平均的, 大肌肉群发育较早, 这为少、 儿练习长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Λ长拳的动作大多数是由大肌肉群来进行的, 通过练习长拳, 可促进少、 儿肌 肉的发展, 改善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Λ根据1 984 年颁布的《长拳竞赛规则》中规定: 长拳等项目的套路演练 时间, 少年组与成年组都是不得少于1 ′20″, 儿童组不得少于1 ′Λ就长拳而论,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 完成较复 杂的曲伸、 回环、 平衡、 跳跃、 翻腾及扑跌等动作, 对肌肉活动的能量供给、 肌肉成分及各器官系统与肌肉的 协调机能,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Λ 通过系统的练习, 可以改善少儿的肌肉成分, 促进肌肉中肌糖原、 肌球蛋 白、 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的增加Λ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 这些物质的增多不 仅 能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而且还使肌肉中的三冷酸( A TP ) 的活性加强, 分解速度加快, 及时供给肌肉能 量; 肌蛋白含量的增加, 则可以使肌肉内氧的储备量增加, 从而增加肌肉的无氧耐力Λ 因此, 少儿练习长拳 对其肌肉的发展影响是良好的Λ 1. 2. 2 促使少儿呼吸机能增强 身体的发育也引起了呼吸机能的增强, 肺活量也会增加Λ 1 3, 1 4 岁时肺活量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 大的Λ 少、 儿在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大肺通气量Λ 从表1 可看出少年儿童时期适当安排一些运 动可以促进胸廓发育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提高Λ 长拳练习, 由于动作舒展, 幅度大, 上肢的活动也较多, 从而 使胸廓肌肉经常受到牵拉, 产生收缩活动, 使胸廓扩大Λ 另外, 长拳的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可以促进胸廓 的发育和呼吸肌力量的增强, 因此经常从事训练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有良好的影响Λ 表 1 少年儿童的肺通气量(L ) 年龄( 岁) 从事长拳的人 未从事运动的人 1 3, 1 4 75. 667 48. 292 1 5, 1 6 86. 676 58. 792 1. 2. 3 增进少儿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少儿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是不平衡的, 兴奋占优势, 易扩散, 但建立条件反射快、 消退得 快, 重新再恢复也快Λ 儿童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 主要靠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 少年时期, 第二信号 系统活动进一步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从而可以较快 地掌握动作Λ长拳动作对人体各部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与其他运动相比, 它要求各肌肉群( 协同肌和对抗 肌) 之间的协调关系更高, 不仅要求各运动中枢之间高度协调, 同时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也要求高 度的协调Λ 长拳的动作复杂、 多样, 对手、 眼、 身法、 步、 精、 气、 神、 力、 功的要求高, 动作中包括许多起伏、 翻 腾、 跳跃和旋转的动作, 如旋风腿、 旋子、 旋子转体360?、 前空翻、 后空翻、 侧空翻等Λ 旋转的角速度极快, 这 就对位觉器官有了很高的要求, 通过练习, 能够使其稳定性增加Λ 长拳比赛时, 在 2′内要完成 50 个以上的 动作, 要求动作之间的转换迅速而轻松Λ经常这样训练, 就可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这一点从北京体院生 理教研组在全国长拳比赛时对长拳运动员进行反应时测定结果中可以看到( 见表 2) Λ 反应时是反映神经 过程灵活性的指标之一, 长拳运动员比一般人反应时间短, 说明经常进行长拳练习,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可 以得到改善, 体现了长拳练习对神经系统的良好影响Λ 表 2 长拳运动员和其他人的反应时对比 对灯光的反应速度 一般人 400 毫秒以上 长 拳 300. 4 毫秒 太极拳 333. 2 毫秒 2 1 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1 年 1. 3 长拳对少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1. 3. 1 有助于少年儿童力量素质的提高 肌肉力量的大小,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和肌肉横断面大小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力量也随之增长Λ 维尼柯娃对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不同年龄各肌肉群力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 认为力量发展有 4 个阶段, 第 1 阶段( 1 0, 1 3 岁) 的特征是力量增长速度很快, 3 年中绝对力量增长 46%; 第 2 阶段( 1 3, 1 5 岁) , 力量增长下降, 2 年中增长 8%; 在第 3 阶段( 1 5, 1 6 岁) , 一年中力量增长 1 6%; 第 4 阶段( 1 6, 21 岁) , 绝对力量增长很慢, 只增长8%Λ 不过也可以看出, 尽管力量 增长的各个时期不均衡, 但是在整个生长 发育期, 力量一直在增长Λ 北京体院生理教研室曾调查各年龄力量素质的变化发现: 少年时期力量素质增 长明显Λ肌肉向纵、 向横的生长率在各年龄阶段并不一致, 少儿时期, 肌肉向纵生长较快, 向横生长则较慢Λ 在身高的增长率缓慢下来的同时, 肌肉向横生长加速Λ 这一时期力量练习是全面身体训练必不可少的部 分Λ 但在这时期, 过大的负重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练习都有碍于少儿的身体发展Λ 因为这时期肌肉主要向纵 向生长, 固定关节的力量还很弱, 骨骼处在迅速生长时期, 过大的负重练习容易引起损伤和抑制骨的生长, 而采用伸展肢体、 发展弹跳、 支撑体重和中小重量的负重练习, 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穿插安排, 就可以促 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并促进肌肉横断面积增加Λ 长拳的运动特点是姿势舒展、 动作灵活、 快速有力、 节奏分 明, 其中包括有许多锻炼上下肢及身体力量的动作, 可以发展上下肢和腰背等肌肉的力量, 使中枢神经系 统对肌肉的调节进一步完善, 各肌群活动更加协调, 这对少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力量素质的增长有着良好 的作用Λ 1. 3. 2 使少儿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得到发展 在少儿时期, 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的负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Λ 少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在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年人旺盛, 消耗氧量多, 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 含量却比成年人少, 进行紧张活动时血乳酸含量较少, 也间接说明了无氧代谢物质储备较少, 限制了少儿 对速度耐力性练习的适应能力Λ长拳在运动过程中, 活动范围相对较大, 起伏转折大, 动静、 节奏分明, 并结 合有踢、 打、 摔、 拿等功防动作的方法, 要求动作速度快, 而且要有一定的专项耐力Λ 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根 据少儿的体能、 体力而选编一些适合的套路或套路组合进行练习, 逐渐提高他们的动作速度和耐力水平Λ 因此少儿通过长拳练习可以循序渐进地使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得到发展Λ 1. 3. 3 对少儿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人体一般在 1 6 岁以后, 关节发展过程基本结束, 韧带牢固, 拉伸的幅度逐渐变小Λ 北京体院生理教研 室曾对少儿的柔韧性做过一些调查, 发现少儿肩关节活动范围随年龄增长而有所缩小, 即使经常从事训练 的人也是如此Λ 另一方面, 柔韧性练习要和力量练习相结合Λ 少儿骨骼的弹性好、 可塑性大, 关节韧带伸展 性大Λ 长拳训练对促进少儿的柔韧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Λ 法尔费利曾对比过不同年龄的少年空间定位和判断时间能力, 发现灵敏素质随年龄而发生变化Λ从少 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通过长拳训练, 可以使位觉感受器官经常得到锻炼, 大大改善各神经中 枢的协调关系, 从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时空感觉, 使灵敏素质得到发展Λ 少儿时期不论男女身体各方面素质发展都比较快Λ在少儿生长发育时期进行适当的身体训练, 不仅能 够促进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 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Λ就包括长拳在内的武术训练对人体身体 素质发展的影响而言, 可以从北京体院生理教研组对武术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一些生理指标( 见表 3) 的测定结果得到说明: 武术专业学生比普通学生位觉感受稳定性好, 反应时比普通学生短, 反映其神经灵 活性高; 背、 腹肌力和退力的大小是力量素 质的指标, 体前屈度的差别则可表明腰腿部柔韧性的好坏, 上述 指标武术专业学生均大于普通学生Λ 由此可见, 包括长拳在内的武术训练对提高人体的灵敏、 力量和柔韧 等素质均有良好影响Λ 3 1 第 3 期 高 媛: 长拳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表 3 长拳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其他指标的比较 对 象 人数 性别 反应时 ( 毫秒) 位置感受的 旋转性评分 背肌力( 次) 腹肌力( 次) 仰卧起坐 退力(cm) 体前驱 长拳专业学生 1 1 男 1 86. 55 4. 55 1 53. 1 8 55. 00 61. 80 - 26. 05 一般普通学生 1 3 男 206. 69 2. 54 1 34. 31 1 8. 77 47. 46 - 1 1. 31 长拳专业学 生 1 3 女 1 62. 69 3. 38 1 70. 66 50. 83 43. 25 - 31. 29 一般普通学 生 1 3 女 21 0. 1 5 3. 31 93. 46 4. 62 31. 46 - 6. 31 2 结 论 通过以上对长拳的运动特点, 少儿各器官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少儿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的分析, 可以 得出以下结论: 2. 1 从少儿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特点看, 少儿身体机能的条件是能够承担长拳短时间激烈运动的, 并且通 过长期系统的训练, 能使少儿各组织、 器官、 系统得到锻炼, 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并能使各器官系统的机 能更加完善和提高Λ 2. 2 从少儿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与长拳技术特点和运动分析方法上看, 长拳的套路运动结构复杂, 动作 快速, 运动量大, 对人体力量、 速度、 耐力、 灵敏、 柔韧与身体素质和各种运动技巧要求很高, 通过长期系统 的练习, 有利于发展少儿的全面身体素质和掌握长拳技术, 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攀登体育运动高峰打下 良好的身体和技术基础Λ 参考文献: [ 1 ] 王步标, 华明. 运动生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4. [ 2] 李月玲. 运动解剖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0. [ 3] 冯炜全. 运动生物化学[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 989. [ 4] 张文广, 等. 武术[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 名称 少年初级长拳教学设计 标 题: 《体育与健身》八年级少年初级长拳(一)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关键词: 八年级、武术、单元教学流程 描 述: 学习目标 1、 了解少年初级长拳(一)的动作要求和攻防含义,能独立演练全套动作。 2、 通过学习少年初级长拳(一)初步了解长拳的技术特点,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素质,提高身体应变能力。 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集体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感受传统体育中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武术长拳中“四击”(踢、打、摔、拿)和“八法”(手、眼、身、步、精、气、力、功),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 2、在演练过程中能做到技法正确、神形兼备。
本文档为【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9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2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