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举报
开通vip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PAGE/NUMPAGES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深圳市实施细则DetailedrulesforapplicationinShenzhenforcivilbuildingsgreendesigncode(征求意见稿)2017深圳前言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PAGE/NUMPAGES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深圳市实施细则DetailedrulesforapplicationinShenzhenforcivilbuildingsgreendesigncode(征求意见稿)2017深圳前言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设计策划;5.场地与室外环境;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建筑材料;8.给水排水;9.暖通空调;10.建筑电气。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编写人:目次TOC\o"1-3"\h\z\uHYPERLINK\l"_Toc491674070"1总则PAGEREF_Toc491674070\h1HYPERLINK\l"_Toc491674071"2术语PAGEREF_Toc491674071\h2HYPERLINK\l"_Toc491674072"3基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72\h4HYPERLINK\l"_Toc491674073"4绿色设计策划PAGEREF_Toc491674073\h5HYPERLINK\l"_Toc491674074"4.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74\h5HYPERLINK\l"_Toc491674075"4.2策划内容PAGEREF_Toc491674075\h5HYPERLINK\l"_Toc491674076"5场地与室外环境PAGEREF_Toc491674076\h8HYPERLINK\l"_Toc491674077"5.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77\h8HYPERLINK\l"_Toc491674078"5.2场地要求PAGEREF_Toc491674078\h8HYPERLINK\l"_Toc491674079"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PAGEREF_Toc491674079\h9HYPERLINK\l"_Toc491674080"5.4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PAGEREF_Toc491674080\h11HYPERLINK\l"_Toc491674081"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PAGEREF_Toc491674081\h16HYPERLINK\l"_Toc491674082"6.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82\h16HYPERLINK\l"_Toc491674083"6.2空间合理利用PAGEREF_Toc491674083\h17HYPERLINK\l"_Toc491674084"6.3日照与自然采光PAGEREF_Toc491674084\h18HYPERLINK\l"_Toc491674085"6.4自然通风PAGEREF_Toc491674085\h19HYPERLINK\l"_Toc491674086"6.5围护结构PAGEREF_Toc491674086\h20HYPERLINK\l"_Toc491674087"6.6室内声环境PAGEREF_Toc491674087\h23HYPERLINK\l"_Toc491674088"6.7室内空气质量PAGEREF_Toc491674088\h24HYPERLINK\l"_Toc491674089"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PAGEREF_Toc491674089\h25HYPERLINK\l"_Toc491674090"7建筑材料PAGEREF_Toc491674090\h27HYPERLINK\l"_Toc491674091"7.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91\h27HYPERLINK\l"_Toc491674092"7.2节材PAGEREF_Toc491674092\h27HYPERLINK\l"_Toc491674093"7.3选材PAGEREF_Toc491674093\h30HYPERLINK\l"_Toc491674094"8给水排水PAGEREF_Toc491674094\h33HYPERLINK\l"_Toc491674095"8.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095\h33HYPERLINK\l"_Toc491674096"8.2非传统水源利用PAGEREF_Toc491674096\h33HYPERLINK\l"_Toc491674097"8.3供水系统PAGEREF_Toc491674097\h35HYPERLINK\l"_Toc491674098"8.4节水措施PAGEREF_Toc491674098\h37HYPERLINK\l"_Toc491674099"9暖通空调PAGEREF_Toc491674099\h39HYPERLINK\l"_Toc491674100"9.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100\h39HYPERLINK\l"_Toc491674101"9.2暖通空调冷热源PAGEREF_Toc491674101\h41HYPERLINK\l"_Toc491674102"9.3暖通空调水系统PAGEREF_Toc491674102\h42HYPERLINK\l"_Toc491674103"9.4空调通风系统PAGEREF_Toc491674103\h43HYPERLINK\l"_Toc491674104"9.5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PAGEREF_Toc491674104\h45HYPERLINK\l"_Toc491674105"10建筑电气PAGEREF_Toc491674105\h47HYPERLINK\l"_Toc491674106"10.1一般规定PAGEREF_Toc491674106\h47HYPERLINK\l"_Toc491674107"10.2供配电系统PAGEREF_Toc491674107\h47HYPERLINK\l"_Toc491674108"10.3照明PAGEREF_Toc491674108\h48HYPERLINK\l"_Toc491674109"10.4电气设备节能PAGEREF_Toc491674109\h50HYPERLINK\l"_Toc491674110"10.5计量与智能化PAGEREF_Toc491674110\h50HYPERLINK\l"_Toc491674111"规范性引用文件PAGEREF_Toc491674111\h51HYPERLINK\l"_Toc491674112"本细则用词说明PAGEREF_Toc491674112\h53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细则。1.0.2本细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设计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4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s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greendesignofcivilbuildings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关注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0.3被动技术passivetechniques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技术和措施。2.0.4主动技术activetechniques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技术和措施。2.0.5 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6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7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8 再生水reclaimed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9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空调冷凝水、雨水、海水等。2.0.10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2.0.11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2.0.12 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building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2.0.13 综合效能调适commissioning通过对建筑各机电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综合效果验收和季节性工况验证,确保系统不同负荷工况下正常运行和达到用户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2.0.14 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remotemonitoringsystemof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指通过对公共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3基本规定3.0.1绿色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选择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规划、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3.0.2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3.0.3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场地的微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3.0.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3.0.5方案、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专篇。1施工图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篇应对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星级进行初步自评;2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3.0.6绿色设计宜在设计理念、方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创新。1优先采用被动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2各专业宜利用信息技术协同设计;3新技术应用应进行适宜性分析;4宜分析并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运行情况,并为设置监测系统提供设计条件。4绿色设计策划4.1一般规定4.1.1设计前期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需要时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前期策划书。1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分解指标值到各建筑地块、建筑单体;2应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以实现其控制目标;3绿色设计策划应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风险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其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至关重要。4.1.2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开放设计权并尽可能地实现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4.2策划内容4.2.1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如图所示4.2.1所示1前期调研;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绿色设计方案;4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绿色建筑定位,确定总体目标绿色建筑等级、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规模及实施范围等。前期调研现场调研,收集项目基本信息,整理相关资料。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确定绿色建筑技术内容及技术指标绿色设计方案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初步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绿色建筑分项目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的目标。绿色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与风险分析是否按照一般项目实施调整定位与目标图4.2.1绿色设计策划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示意图4.2.2前期调研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工具,其内涵应包括下列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1场地调研。宜尽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如遥感、GIS、现场流动检测车、现场微型气象站等手段进行量化分析,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空间环境诊断,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周边空间资源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4.2.3项目定位与目标确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项目诊断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确保对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控制体系的遵从,并尽力挖掘基地和建筑的潜力,以实现更优的绿色目标;2确定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或《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的相应等级或要求;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的目标等。4.2.4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1区域优先、整体优先;2绿色技术与人文创意有机结合;3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4选用适宜、集成技术;5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6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4.2.5绿色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可行性分析;2空间质量与人文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3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4风险评估。5场地与室外环境5.1一般规定5.1.1场地规划与设计应符合深圳城市上位规划及国家与地方技术规范的要求。5.1.2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利用技术的适应性,满足场地和建筑可持续运营的要求。1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诊断;2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诊断及生态敏感性及承载力分析;3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的诊断。5.1.3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包括场地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1地下空间宜区域内互联互通、连片开发;2宜开放场地内绿地广场等作为城市共享公共活动空间;3宜设置市政共同管沟。5.1.4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优化建筑布局并通过底层架空、空中花园、阳台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5.2场地要求5.2.1场地建设应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5.2.2应通过现场检测和诊断,确保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土壤氡浓度水平符合国家和深圳市的相关安全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5.2.3场址应进行场地地质安全性评估: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场址;2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4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5.2.4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经过生态改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再生用地,需要进行场地再生利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2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响评估和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选择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的措施;3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5.2.5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1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3层及以下)不高于41m2、多层(4~6层)不高于26m2、小高层(7~12层)不高于24m2、中高层(13~18层)不高于22m2、高层(19层及以上)不高于13m2;2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公共设施类不宜低于0.5,其它类不宜低于1.5;3合理进行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混合用地的类别、使用功能比例等宜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4)的要求。5.2.6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宜大于5%;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公共设施类宜大于15%,其他类宜大于50%。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5.3.1应通过勘查、检测等方法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2应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4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场地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5.3.2应对场地内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3)相关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3 公共建筑的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宜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联合建设时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5.3.3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及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符合下列要求:1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2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风力发电设施的选型及安装应避免噪声干扰。5.3.4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尽量保留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2应调查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和动物活动规律,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3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地;4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的生物生存条件。5.3.5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应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并符合以下要求:1应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2应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3应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4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5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5.3.6应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1在既有建筑具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空间的综合绿色化改造及功能提升;2在既有建筑没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就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及部件。5.3.7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并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可否回用性质、处理难易度等进行分类,将其中可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有效回收处理,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1应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区域,单独设置废电池、纸张、玻璃、塑料和金属等回收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上明确标识分类说明;2居住建筑宜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5.4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5.4.1场地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及准则》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5.4.2场地绿地要求:1居住建筑1)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宜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宜低于25%。2)新区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1.0m2,旧区改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0.7m2。2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30%,其他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20%。5.4.3场地光环境应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1室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等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规定;2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3居住建筑不宜设泛光照明。5.4.4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条件;2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规划布局,确保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风速低于5m/s;3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4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或50%以上建筑的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5建筑布局时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并通过设置防风墙、板、防风带(如植物)、微地形等挡风措施来阻隔冬季冷风。5.4.5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及《深圳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的要求。1位于《深圳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3类、4类标准适用区域的住区,不少于70%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可开启外窗处室外的等效声级白天不大于60dB(A),夜间不大于50dB(A);2位于2类标准适用区域的住区,不少于70%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可开启外窗处室外的等效声级白天不大于55dB(A),夜间不大于45dB(A)。5.4.6规划设计前应对环境噪声源作详细的调查与测定,并从功能区的划分、绿化与隔离带的设置、有利地形和建筑物屏蔽的利用、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选择及平面布置等作综合考虑。1场地内不得设置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2建筑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应进行噪声专项分析;3场地内对安静要求较高的建筑,宜设置于本区域主要噪声源主导风向的上风侧;4宜将超市、餐饮、娱乐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场地外围临交通干道上,以形成声屏障。5.4.7场地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1.5℃或夏季逐时湿球黑球温度不大于33℃:1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遮阳棚等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居住建筑达到30%,公共建筑达到10%;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或设有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达到70%;达到70%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设有乔木、遮阳棚等遮荫措施;3除绿化屋面和表面设有太阳能板的建筑屋面外,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建筑屋面面积达到75%。5.4.8场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具体措施包括:1充分利用场地竖向关系,合理规划布局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确保场地内80%以上径流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次;2宜采用下凹式或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并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及场地雨水等进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5.4.9场地交通设计宜符合以下要求:1场地出入口到达自行车停放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到达地铁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m;2住区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其总长度不少于住区人行道总长度的10%。公共建筑场地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其总长度不少于人行道总长度的20%;3场地内应设置自行车服务设施和与周边交通设施便捷连通的通道。、5.4.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1 自行车(含共享单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1)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用地;2)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设置可变情报板提示车位信息,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3)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停车不挤占行人活动空间,场地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10%。4) 合理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置充电设备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宜小于10%,剩余停车位中不低于30%宜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5.4.11场地绿化景观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应根据深圳市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的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1 种植适应深圳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2选用木本植物种类满足:场地面积≤用万㎡时不少于30种,1万㎡<场地面积≤㎡万㎡时不少于40种,3万㎡<场地面积≤㎡万㎡时不少于50种,场地面积大于8万㎡时不小于60种;3每100㎡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3株,灌木量不小于10株。4景观绿化设计应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置紧密结合,且海绵设施区域宜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5.4.12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架空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1屋面绿化面积占屋面可绿化面积的比例宜不小于30%;2垂直绿化种植面积宜不少于2%的屋面面积或垂直绿化种植长度不小于10%的屋面周长。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6.1一般规定6.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结合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采取围护结构隔热、保温、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空调、采暖、机械通风、照明系统负荷。6.1.2建筑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场地及周边条件、建筑布局采用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朝向在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内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主要房间数量不少于住区内主要房间总数的75%。对朝向不佳的建筑可增加以下的补偿措施:1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2在西边设置进深较大的阳台,同时减小西窗面积,设遮阳设施,在西窗外种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3住宅建筑尽量避免纯朝西户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风,利用晚间通风带走室内余热。表6.1.2深圳地区建议建筑朝向表类别最佳朝向适宜朝向不宜朝向朝向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范围内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西、西北6.1.3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要求等因素,根据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确定适宜的建筑形体,建筑体量宜紧凑集中。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1宜利用计算机日照模拟分析,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前提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最低日照标准的最大形体与高度,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2通过改变住宅形体,如合理设计底层架空或空中花园改善后排住宅的通风;3建筑单体设计时,在场地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宜通过调整建筑长宽高比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理分布,避免背风面形成涡旋区,并可适度采用凹凸面设计增加湿周,降低下沉风速;4建筑造型宜与隔声降噪有机结合,可利用建筑裙房或底层凸出设计等遮挡沿路交通噪声,且面向交通主干道的建筑面宽不宜过宽。6.1.4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归纳为如下几种常见情况:1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2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在屋面等处设立塔、球、曲面等异型构件;3女儿墙高度超过标准要求最小值的2倍以上。6.1.5建筑无障碍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6.1.6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6.2空间合理利用6.2.1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的共享,鼓励建造公共活动空间、架空层等休闲绿化开放空间。6.2.2建筑设计应考虑使用功能及空间变化的适应性。办公、商场类建筑可变换功能或布局的室内空间中,不少于30%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6.2.3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和视野的位置。6.2.4室内环境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宜集中布置。以利于统筹布置设备管线,减少能源损耗,减少材料的用量。根据房间声环境要求的不同,对各类房间进行布局和划分,可以达到区域噪声控制的良好效果。6.2.5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水泵房、空调机房、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设备机房和停车库,宜远离住宅、宿舍、办公室、宾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隔声降噪、减振、电磁屏蔽、通风等措施。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非人员密集场所。6.2.6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机房、管道井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6.2.7设电梯的公共建筑应设计便于日常使用的楼梯,该楼梯应符合下列要求:1底层应靠近建筑主出入口及门厅,各层均应靠近电梯候梯厅,楼梯(间)入口应设清晰易见的指示标志;2楼梯间在地面以上各层宜有自然通风和采光。6.2.8建筑设计应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出入口的设置位置应方便利用公共交通及步行者进出;2应配置便捷的自行车库及停车场,有条件时宜在建筑内合适位置设置配套淋浴、更衣设施;3宜设置公共步行通道。6.2.9宜利用连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宜考虑全天候的使用需求。6.2.10居住建筑所有户型均应设置阳台。6.3日照与自然采光6.3.1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应满足下列采光要求:1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自然采光,其采光系数不宜低于0.5%;2利用自然采光时应避免产生眩光;3设置遮阳措施时应符合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6.3.2可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1采用中庭、采光井、采光天窗等措施;2采用反光板、散光板、集光导光设备等措施;3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反射比宜符合下列要求:顶棚面70%~80%,墙面50%~60%,地面20%~40%,家具25%~45%;4公共建筑中除有特殊私密性或光线要求的区域,隔墙宜采用透光材料与可调百叶的组合墙体形式,避免出现大量暗房间;5利用自然光时应采用反射、遮挡等措施避免产生眩光。6.3.3宜为地下空间设置自然采光设施,具体措施如下:1将地下室设计成有窗半地下室;2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进行自然采光,同时应满足防雨、排水要求;3对于无地上建筑的非人防地下室可采用导光管。6.3.4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大进深区域或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效果。主要大进深空间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宜大于75%,且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改善天然采光均匀性和人工照明的照度均匀性的措施。6.3.5公共建筑建筑平面设计主要空间开窗应具有良好的视野。办公、宾馆类建筑90%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距楼地面垂直距离1.2m处的视线可及室外,并避免不同空间的视线干扰。6.3.6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两栋住宅视觉卫生距离满足《HYPERLINK"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C9%EE%DB%DA%CA%D0"\t"_blank"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6.4自然通风6.4.1宜对建筑进行风环境模拟,建筑物空间布局、平面设计和开口设置,应促进室内自然通风。1应不妨碍空气流通,并尽量平行于夏季主通风路径。固定装修家具避免室内切断通风路径,房间门上侧宜设计气窗,卫生间门下部宜设通风百叶或门隙;2宜采用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房间平面布局,避免单侧通风的布局。若室外噪声超标,可采用隔声通风窗等隔声措施。当采用穿堂通风时,宜满足下列要求:1)使进风窗迎向主导风向,排风窗背向主导风向;2)通过建筑造型或窗口设计等措施加强自然通风。增大进、排风窗空气动力系数的差值;3)当由两个和两个以上房间共同形成穿堂通风时,房间的气流流通面积宜大于进排风窗面积;4)由一套住房共同形成穿堂通风时,卧室、起居室应为进风房间,厨房、卫生间应为排风房间;单侧通风通常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采用单侧通风时,要有强化措施使单面外墙窗口出现不同的风压分布。3应合理设计房间门与外窗的位置及外窗的开启方向和方式。外窗的开启面积应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4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方案。6.4.2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应满足《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ZJG10的规定。公共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应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SZJG29的规定。6.4.3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公共建筑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2次/h。6.4.4室内气流组织合理。1 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2 重要功能区域通风或空调供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参数设计要求。6.4.5可采用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1采用挑檐、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诱导气流;2设有中庭的建筑可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3玻璃房应优先考虑诱导式热压通风,利用从玻璃房周边建筑物引入的空气减温。6.4.6可采用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1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6.4.7可采用下列机械辅助措施达到通风要求。1住宅建筑可设置通风器,通风器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易于操作和维修,并宜有过滤和隔声措施;通过卫生间排风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2当室内分区不利于空气流通或室外环境不利于开窗通风时,宜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加强室内空气流通。6.5围护结构6.5.1居住建筑热工设计应应符合《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JG10、《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SJG15和《HYPERLINK"http://www.baidu.com/link?url=YeDulXqsXarLoK9KkZx87uatKqBDo0ES5AIIZZf3pkCWXadSyCD8Z2mn5yZ9r1s4g_HXBCVBDVBy7RPY1d0q2_"\t"_blank"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的规定。6.5.2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SZJG29的规定。6.5.3建筑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6.5.4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不得结露、发霉。1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防止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发霉;2在室内使用辐射型空调末端时,需注意水温的控制,送入室内的新风具有消除室内湿负荷的能力,或配有除湿机,避免表面结露。6.5.5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的规定,同时满足下列要求:110层及以上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7级;210层以下建筑不应低于6级;3当外窗确需选用推拉窗时,其外窗气密性能应达到GB/T7106规定的3级及以上。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21086-2007中第5.1.3条的规定且不应低于3级。6.5.6外墙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1采用自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2采用浅色饰面材料;3东西朝向墙体采用档板、百页、花格构件或爬藤植物等遮阳隔热措施;4有条件时设置通风间层;6.5.7外窗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外窗与外墙之间的缝隙应做保温处理;2不宜设置大面积凸窗。凸窗非透明部分应做保温处理;3窗扇开启位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4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大于0.70,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5建筑的正东、正西和西偏北、东偏北方向无大面积的玻璃门窗或玻璃幕墙,东西向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不大于0.50。6.5.8玻璃幕墙设计应采用下列改善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1窗间墙、天花、非透明幕墙面板等部位应采用高效、耐久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2当采用双层玻璃幕墙时,宜采用空气外循环的双层形式;3空调建筑不宜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大面积采用时,宜根据建筑功能和建筑节能的需要,采用可调节的遮阳系统或通风换气系统。6.5.9屋面宜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1选用浅色屋面饰面;2屋面绿化;3利用太阳能板等屋面遮阳设施;4平屋顶设置架空通风层,坡屋顶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5设置蓄水屋面。6.5.10建筑采暖空调房间的架空楼板及悬挑部位的底板应设置保温层。6.5.11外窗宜结合建筑造型和朝向采取不同的外遮阳措施。设置固定外遮阳,建筑的外窗综合外遮阳系数不大于0.8。设置可调节外遮阳,建筑的外窗综合外遮阳系数不大于0.6。并应对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后确定遮阳形式及尺寸。居住建筑的东、西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1南向外窗可采用水平外遮阳、综合式遮阳;2东、西向外窗宜采用挡板式遮阳或垂直式遮阳;3东南、西南向外窗宜采用综合式遮阳;4有条件时优先采用可调节外遮阳;5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进行遮阳或建筑之间相互遮阳。6.5.12当实施外遮阳的条件有限时,东、西、南向外窗或幕墙宜选用遮阳系数较小、可见光透射率较高的玻璃。6.5.13宜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造型和功能结合,可利用太阳能板形成外窗遮阳和屋顶遮阳等。6.5.14宜结合景观设计利用绿化植物进行遮阳:1在建筑的东、西向种植落叶乔木对建筑进行遮阳;2在建筑的东、西向与南向设置垂直绿化、墙面绿化进行遮阳。6.5.15宜合理利用蓄能材料和建筑构造,实现建筑本体蓄能。6.6室内声环境6.6.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6.6.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6.6.3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对噪声敏感的房间远离室内外噪声源,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2临近安静房间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应采取声闸、隔音墙、隔声门等构造措施。6.6.4设备机房宜远离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隔振措施。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噪音:1选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2采用管道回风系统,回风口直接临近室外或隔壁房间时,则必须做好相应的隔声和消声措施。3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装,不可贯通。4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5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给排水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噪音: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2布置在室内排水管,应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音效果的塑料排水管;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4降低水泵房噪音: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转/分)水泵、屏蔽泵等低噪音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头;水泵出水管上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等。6.6.5电梯机房及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相邻,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隔声降噪措施: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地面应做隔声处理;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做隔声构造处理;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6.6.6下列场所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相应的吸声和隔声措施:1学校、医院、旅馆、办公楼建筑的走廊及门厅等人员密集场所;2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建筑的人员密集场所;3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污染的设备用房。6.6.7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6.6.8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6.6.9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防止雨噪声的措施。6.7室内空气质量6.7.1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6.7.2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6.7.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满足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材料中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限量必须符合现行有关建筑材料放射性和有害物质的国家标准GB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等标准的要求。1室内装修禁止使用不合格产品,并确认所有胶粘剂、密封剂、油漆、涂料、地毯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没有添加脲醛树脂;2宜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6.7.4吸烟室、复印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卫生间等产生异味或污染物的房间应独立设置,并宜布置在场地常年下风区或建筑负压区。6.7.5地下车库宜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6.8.1新建、扩建及改建建筑应优先采用装配化建造方式,降低施工能耗和建材损耗,减少施工用水量;同时减少施工废弃物,降低施工噪声,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扬尘。6.8.2采用装配化方式建造的建筑其装配率宜达到30%且预制率宜达到15%。6.8.3装配式建筑应综合运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满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要求6.8.4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采用模数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提高基本单元和标准构件的比例,减少非准单元和构件的种类,实现建筑产品及部品部件的系列化、多样化和通用化。6.8.5装配式建筑设计应以模数协调为基础,促进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等建筑子系统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尺寸协调,提升设计兼容性和施工的精度。6.8.6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综合运用BIM技术,实现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空调等不同专业之间以及设计、生产、运输、吊装、运营等不同环节之间的协同一致。6.8.7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运输距离宜控制在150km以内,同时应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运送时间。6.8.8装配式建筑施工场地内应合理设置预制构件运输通道和临时堆放场地,合理确定吊装设备数量和位置,通过优化供货计划和吊装方案,减少场地占用。6.8.9施工场地、出入口和主要道路宜优先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定型钢板、混凝土预制构件等硬地化措施。6.8.10装配式建筑鼓励采用免抹灰内外墙材料及工具式模板,实现免抹灰或薄抹灰,减少现场湿作业,节省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6.8.11装配式建筑应实现一体化装修,装修设计与土建设计同步有序进行,内装系统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一体化建造。6.8.12装配式建筑平面布置应规整规则,尽量形成大空间的布置;承重构件布置应上下对齐贯通,外墙洞口宜规整有序;厨房卫生间等用水空间应集中布置,;设备管线的布置应集中紧凑,并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6.8.13装配式建筑宜采用管线分离的方式,满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及扩建改造的要求。6.8.14厨房、卫浴间应减少规格,标准化设计,宜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6.8.15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结构、楼梯、内隔墙、管道井、阳台、空调板、外遮阳等部品部件应优先选用预制构件制品,进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6.8.16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装饰面层宜采用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免抹灰涂料和反打面砖等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7建筑材料7.1一般规定7.1.1绿色设计应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节省材料的用量。1结构设计应使结构在全寿命期内以适当的可靠度且经济的方式满足规定的各项功能要求;2合理选用主体结构体系与结构形式,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条件下,优选结构体系,做到节材与合理利用材料;3场地与基坑支护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优先考虑支护体系结合基础与地下室整体设计;4改扩建工程应对原结构构件进行适修性评估,合理利用原结构构件;5在有工程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及工程检测的基础上,应合理应用与推广建筑工业化。7.1.2严禁采用高能耗、污染超标及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或者淘汰的建筑材料及制品。7.1.3宜选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7.1.4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综合其各项指标对绿色目标的贡献与影响。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与实现绿色目标有关的材料及其性能指标。7.1.5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预拌砂浆等七类建材产品应优先选用通过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7.2节材7.2.1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应控制建筑规模与空间体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体量宜紧凑集中;2宜采用较低的建筑层高;3建筑设计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4结构设计宜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变化及空间变化的适应性。7.2.2绿色建筑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结构、设备与室内装修应进行一体化设计;2宜采用无需外加饰面层的材料;3应采用简约、功能化、轻量化装修;4建筑宜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5建筑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6建筑外立面应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和建筑构造,并宜设置便于建筑外立面维护的设施。7.2.3在满足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降低材料的用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少的结构体系,宜采用节材节能一体化、绿色性能较好的
本文档为【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20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艺术
上传时间:2021-06-23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