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举报
开通vip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一教育舆情总体情况(一)教育舆情基础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教育监测系统显示,从2019年1月至12月,教育舆情总量为4061.23万条,正面及中性舆情为3598.81万条,占比为88.61%;负面舆情为462.42万条,占比为11.39%(见图1、图2)。图12019年教育舆情各月发布趋势图22019年教育舆情占比情况整体来看,2019年教育舆情整体形势稳中有升,趋向良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入快速推进期,成效显著,教育公平取得长足进展。(二)教育舆情分...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一教育舆情总体情况(一)教育舆情基础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教育监测系统显示,从2019年1月至12月,教育舆情总量为4061.23万条,正面及中性舆情为3598.81万条,占比为88.61%;负面舆情为462.42万条,占比为11.39%(见图1、图2)。图12019年教育舆情各月发布趋势图22019年教育舆情占比情况整体来看,2019年教育舆情整体形势稳中有升,趋向良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入快速推进期,成效显著,教育公平取得长足进展。(二)教育舆情分布图3教育舆情各领域分布在教育舆情各领域分布方面,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的舆情量分别居前四位。高等教育成为教育舆情量最多的教育阶段,舆情量占比达到37.26%。与2018年相比,2019年高等教育舆情量占比有所下降,下降1.05个百分点,但依然是舆论场最为人关注的重点教育领域。(三)全国教育舆情地图我们统计了2019年400件全国教育热点事件,分析了其在全国的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舆情高发地区依次为北京(44件)、江苏(33件)、山东(30件)、广东(28件)、四川(26件)、湖北(25件)、陕西(23件)、浙江(22件)、河南(19件)、上海(17件)等地。二教育领域正面舆情热点解读(一)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30条在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首次明确提出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课堂,针对书面作业总量、学生睡眠时间、考试次数等均有明确“量表”。从学校、培训机构、家庭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等。舆论对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30条给予积极肯定,认为坚持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导向,相较于多年前的减负措施更具系统性,如杜绝“非零起点”教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等。升学率与考核脱钩是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东方网认为,升学情况与考核、绩效和奖励脱钩,实为减负良方。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是去功利化。对基础教育来说,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生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二)媒体聚焦职业教育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出台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的若干政策规定,如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引发媒体强烈关注。一是认为该方案直面职业教育的困境和问题。《新京报》指出,该方案提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实也是给这些难以与“双一流”高校比肩的本科院校指出了一条新路,让这些本科院校获得差异化发展。二是认为该方案提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媒体表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有利于激发这些高校教师的潜力,因为新的发展方向为教师事业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三是认为该方案的提出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媒体表示,如果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就能满足一些年轻人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从而让一些原本竞争力不足的本科院校也能招收到更多生源。可以说,这是一项双赢的选择。[2](三)舆论点赞:用制度拒绝“按闹分配”,打击“校闹”2019年8月20日,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旨在加强对“校闹”的治理。打击“校闹”需要法律武器。《新华日报》认为打击“校闹”最好的“撒手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通过法治方式加以治理。[3]“闹则得好处”只会助长不良风气。《新京报》指出,“校闹”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继而造成“顺我者维权,逆我者校闹”的打击扩大化现象。让学校讲法律原则,根据客观事实和法律法规厘定责任,而非在“校闹”面前无度退让,这是捍卫学校正当权益。[4]打击“校闹”也是对家长的保护。《新京报》认为,尽管司法渠道面临着不菲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校闹”同样是代价相当沉重的维权方式。如果能不闹而解决,家长同样会受益。(四)舆论聚焦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报告2019年8月2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普及水平稳步提升,普惠程度不断提高,民办园迅速发展,区域差距逐步缩小。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6.7万所,在园幼儿4656万人。[5]关注“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有媒体称,尽管取得快速发展,但出于多种原因,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照每班“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尚有52万人的缺口。[6]需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东方网认为,坚决向幼教“小学化”说“不”,并问责查处。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监督,引导幼儿园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7]关注制定学前教育法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学前教育的定位;其次是明确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再次是对0岁至3岁幼托教育明确政府部门的托底责任。学前教育立法,还要解决幼儿园的依法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办园与具体的幼儿活动内容问题,尤其是幼儿园去小学化。这样,就形成完整、系统的教育法律体系,补上教育依法治理的漏洞。[8](五)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给教育“划重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质量更高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教育内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财力虽然很紧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9]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多处涉及教育,包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等。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面,李克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认为它强调保持教育改革政策的持续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认为,对比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表述富有新意,亮点频出,分量更重。一是教育的作用更大了;二是教育的要求更高了;三是针对性更明显;四是政策措施更实了;五是连续性更强了。[10](六)舆论关注8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推进高考公平2019年4月23日,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相继发布了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稳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到2021年,初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8省份改革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从试点阶段迈入逐步推广阶段。分析认为,综合来看,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区域差异性,有利于增强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推动改革平稳进行。[11]对改革风险需提前防范,配套措施必须同步跟进,确保改革方案顺利推行。评论认为,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对改革的复杂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知。要重视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12]此次方案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媒体指出,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13]高考综合改革合并本一本二批次有助于促进公平。分析认为,合并本一本二批次,首先是体现了国家改革的总体方向。其次,代表了全国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14](七)教育部发文聚焦本科教育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再次聚焦本科教育,《意见》要求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严进严出”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回归人才培养原点。媒体采访了相关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给学生“增负”,加强过程考核和学业挑战,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15]取消“清课”“水课”,严控大学“出口关”,让混日子者无法混。《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不仅要把好出口关,亦要科学设置课程,搞好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坚决淘汰“水专”“水课”,让“水课”变为“金课”。[16]关注大学生体质,认为将体育与毕业挂钩是一种教育纠偏。《法治周末》称,这旨在提醒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漠视身体健康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引导学生体育真正回归教育。[17](八)舆论关注教育部拟明确教师惩戒权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教师扔掉戒尺,对学生弊大于利。学生违规违纪,必须要管;屡教不改,就得惩戒。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无疑是将教育的戒尺重新赋予老师。[18]专家热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究竟该怎么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王天星认为,在实践中,由于惩戒主体和惩戒的具体形式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规定教育惩戒的原则性规则,应遵循合法性原则、比例原则和教育性原则,明确惩戒权行使的程序以及建立惩戒权的监督、救济机制。对此现行法律尚未明确,亟待立法全面保障。[19]三教育领域负面舆情分析(一)学术不端舆情高企,科研诚信问题积弊日久演员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使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两所高校深陷舆论旋涡,娱乐话题演变为教育公平等公共议题,同时牵连高校乃至整个学术界声誉受损,影响巨大。媒体借此深刻探讨“学术不端”“学历腐败”“艺考黑幕”“人才评价机制”等问题。2019年2月15日,教育部回应舆论质疑,其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也鼓舞了舆论。事件热度逐渐下降,但风波后续影响持续至今。从结果上看,该事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对毕业生从严把关。其中,教育部发文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抽检6000篇学位论文等举措,各高校普遍提高毕业论文要求,均被舆论解读为“翟天临事件”余波。之后,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署名为作者的多篇论文被指造假、网传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论文造假,一时间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舆论指出,接二连三爆发的学术争议事件,值得警惕。对多起事件曝光必须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首先,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及时回应已是大势所趋;其次,按程序查处有可能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的突破口;最后,要以稳中求进为基本策略。此次系列事件的爆发表明,科研诚信问题积弊日久,解决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操之过急难免过犹不及。(二)留学生话题持续高热,负面舆情不断2019年留学生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如:山东大学“学伴”制度遭质疑,福建一留学生骑电动车违规载人、推搡交警,北京大学以47万元奖学金录取汉语不达标留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被指“内外有别”,网曝吉林大学为留学生提供“保姆式”服务(其中包含“叫醒服务”)等事件引发关注,一些高校存在的“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引发争议。以山东大学“学伴”制度遭质疑为例,舆论认为,从根源上解决“特殊对待留学生”问题是此次事件的重要启示。有媒体表示,对此事件虽然有过度解读的成分,但是,民众的忧虑也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如何让留学生无缝融入国内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恐怕有更多创新工作要做。[20](三)高校管理类舆情高热,网络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高校管理类舆情保持高热态势,涉及学生管理、课堂管理、校园管理、官微管理、新技术运用等方面,隐存舆情风险需重点关注,如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燃事故调查报告公布、武大“和服”赏樱风波、“夸夸群”火爆高校、重庆大学博物馆陷入“赝品”风波、中国药科大学部分教室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考勤和课堂管理引争议、山大官方微博现不良信息引关注等。针对高校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考勤和课堂管理,舆论认为,管理学生不逃课、旷课,不能只靠技术手段,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各方努力,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另外,高校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刻不容缓,需将网络安全当作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涉及高校的突发舆情很容易吸引大量高校学生自发参与讨论,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管理类舆情。但当前舆论场上,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其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蔓延,大学生思想活跃但辨别能力不足,极易受感染和鼓动。一些高校突发舆情如处理不当,就易演变为现象级舆情,甚至上升至意识形态讨论。因此,高校需谨慎处理校园管理事件,谨防讨论升级、影响扩大化。(四)高校招生舆情振荡不断,长尾效应显现与往年同期相比,2019年高校校招话题热度持续走高,舆情振荡不断。主要涉及高校招生宣传、录取政策、招录细节(如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学费、入学要求)等方面,个别重点大学在此波舆情中成为舆情高地,引发各方关注。如北京大学退档风波事件舆情延续时间长,媒体纵向深挖环节,舆论焦点从北京大学退档是否遵守规则、北大涉嫌歧视,再到河南招生办承认当地泄露“北大退档流程”引发质疑,舆论呼吁相关部门严查到底。多家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新京报》、澎湃新闻予以重点关注,长尾效应显著。(五)香港反修例风波,香港部分高校学生会成为乱局急先锋香港2019年6月以来的反修例风波,演变成一连串的游行示威及违法行为,暴力乱港者近乎着魔、失智。在这场风波中,香港部分高校学生成为乱局急先锋。舆论认为,一些香港大学生走上不归路,其所在的大学难辞其咎。高校应坚决与暴徒“割席”,坚决向暴力说“不”,劝诫学生正道而行、回归本分,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担当![21]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波也影响到了内地部分高校,南昌航空大学一教师发表涉港不当言论引发关注。舆情发生后,校方表示,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将严格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六)高考移民事件戳中教育公平底线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事件发酵于网络流出的几张图片,在图片被网民转发后,此事件迅速进入舆论快车道。家长纷纷质疑其中存在高考移民问题,“破坏深圳高考公平”“抢占清华北大名额”。事件曝光后,当地教育部门的首度回应并未平复舆论质疑。之后,在官方提及应对后,事件得到有效处置,舆情降温。有观点认为,及时有效的问责,对缓和舆论质疑、修复政府公信力大有裨益。近年来,一些地方对“高考移民”的处理,“人性化”有余,依法惩处不力,由此衍生的舆情呼啸而来。此次事件发生后,舆论呼吁严查,对涉事各方作出严肃处理。这不仅可以展现当地高度负责维护高考公平、教育公平的态度,也是提升官方公信力的必要步骤。(七)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凸显校园管理短板义务教育领域呈现学生安全舆情高热的特点,北京、湖北、广西、广东多地发生危害学生安全事件,凸显校园安保工作有疏漏。2019年1月8日上午,西城区宣师一附小校内发生一男子伤害孩子事件。20名小学生遇袭,其中3人重伤。[22]该事件引发网民强烈关注,人们强烈谴责嫌疑人伤害孩子行为,反思当下校园安全建设成为舆论场中主要观点。显然,这一事件暴露制度建设的漏洞,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在涉及校园安全的事件中,成都七中校园安全事件成为典型案例、引发各方关注。2019年3月12日晚,多名家长在微博上发帖曝光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用变质食物加工学生午餐一事,学生食用后出现长期拉肚子、便血等症状。澎湃新闻发文《一句“食材符合安全标准”,安抚不了家长悬着的心》指出,此次事件闹出的“影响力”以及相关处置规程,显然溢出了正常范围。这除了孩子安全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高的原因外,恐怕也与地方回应的滞后、被动不无关系。[23]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再度凸显完善校园食品安全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中,呼吁推广校长陪餐制的声音渐多。2019年3月19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指出中小学及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八)未成年人欺凌和暴力问题不容忽视2019年热映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河南禹州女童“眼内被塞小纸片”事件揭开了现实中的残酷面。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缺失、监管缺位造成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家长疏于管教,没有对子女在关爱他人和敬畏规则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得孩子之间的欺凌变成恶行。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019年3月,江苏盐城,因13岁男孩邵某不服杨某(其母)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致杨某身亡。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委员们认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走向更高水平。[24]一方面,遏制低龄犯罪,法律当有作为;另一方面,遏制校园霸凌和学生暴力倾向需要教育惩戒权回归学校。教师有必要用约束和惩戒手段维护教学秩序,不能对施暴者“软绵绵”。要以强有力的手段促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底线意识、规则意识。此外,也须强化家庭监护的责任,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预防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防护网。四舆情研判及处置建议(一)建章立制,健全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舆情处置方案一是整合教育系统舆情监测预警队伍、宣传力量、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合力应对的舆情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发布平台矩阵和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加强舆情培训工作,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素养,避免因信息发布或回应舆论关切出现纰漏而引发次生舆情。另外,做好舆情监测预警与研判工作,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全面覆盖。重点对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领域的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二是加强研判、风险评估,统筹协调、合力处置。突发舆情发生后,建议教育系统相关部门快速研判、评估舆情风险与等级。舆情处置中,业务责任部门应积极加强线下调查、依纪依法处置,宣传部门与业务责任部门应积极沟通、共享信息。若问题属于跨部门范畴,应由上级统筹协调多部门资源、力量应急联动处置。三是加强信息发布管理,统一信息发布平台与口径,动态回应舆论关切。除借助传统权威媒体发布信息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外,可根据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政务新媒体发布信息,建立信息发布联动矩阵。发布信息前统一口径,防止“政出多门”“前后矛盾”。(二)深耕政务新媒体运营建设,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体系一是加强“两微一端”平台建设。目前教育部门新媒体以微信教育矩阵影响力较大,但“双微”建设仍有较大空间。建议大力开展“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依托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粉丝优势,着力拓展新媒体宣传,结合2020年教育宣传工作做好议程设置规划,利用“两微一端”做好教育改革宣传。二是重视内容创新表达。积极发挥教育系统新媒体矩阵联动力量,在教育改革、政策宣传上打造新媒体传播的亮点作品,一方面提高内容原创性,把握受众的诉求;另一方面运用H5、短视频、漫画等多元化新媒体元素,制作贴合当下舆论所需与充分体现教育部门职能特色的作品,让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宣传更加具体化、有温度。此外,拓宽传播渠道、抢滩新阵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引关圈粉”。三是把握好时效,加强舆论引导。在时效上要快速及时,要有“第一时间发声”的意识,注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做到及时准确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谬误。除此之外,政务新媒体应结合教育部门的特点,定期发送专业对口的内容,充分展现专业性,热情主动服务公众需求。在文字语言上,要尽量运用“网言网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官话套话,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进去,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四是强化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运营人员舆情素养和风险意识。教育系统新媒体在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发布和审核机制,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基层单位新媒体运营人员的舆情素养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避免出现工作瑕疵、引发舆情风波。 -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完-
本文档为【教育舆情分析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3-30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