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

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

举报
开通vip

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题目:哈尔滨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特色正文: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在绿化方面,哈尔滨市的自然植被是以松树、榆树、桦树等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乡土树种大多是家榆和丁香,故哈尔滨有“榆都”、“丁香城”之称。中东铁路工程动工后,殖民者利用了这一特点,将榆树和丁香作为城市的主...

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
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题目:哈尔滨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特色正文: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在绿化方面,哈尔滨市的自然植被是以松树、榆树、桦树等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乡土树种大多是家榆和丁香,故哈尔滨有“榆都”、“丁香城”之称。中东铁路工程动工后,殖民者利用了这一特点,将榆树和丁香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并且对哈尔滨新城的规划采用了了西方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即设计了公园、街心花园和街旁绿地,加之原有的自然绿地,令哈尔滨的绿化程度较高。殖民者的规划设计思想让哈尔滨的绿化和园林艺术形式具有俄罗斯式的“巴洛克”风格。全市园林结构井然有序,造园景观简洁明朗。1898年,俄国东正教会在新市街修建尼古拉大教堂时在教堂庭院及周围植树绿化,殖民者还在今教化街与复兴街间的西大直街一马家沟河间规划了一个面积22公顷的大公园(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址),在山街(一曼街烈士馆及二轻俱乐部址)、雾虹桥广场、车站广场、阿千十河街口(一曼游园)、松花江街与满洲里街交叉点广场、花园街与北京街、海关街交叉点广场等处均修建了小游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东铁路局在大直街与铁路街之间建立哈尔滨新城的第一个街心绿地公园(现北秀公园)。上图为哈尔滨北秀花园内植被哈尔滨一曼街道路形象示意同时在夹树街、花园街、大直街、松花江街等卞要街道植树绿化。在埠头区整顿规划中,将原元聚烧锅草料场(1900年被俄军占用暂作军医院)改为公园,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园内修建了露天剧场,拟将园区由二道街街口扩展至森林街。在今中医街、上游街与高谊街交角处规划了体育场。在十三道街、斜角街、石头道街南侧规划修建了小游园。可以说,殖民时期的哈尔滨绿地依靠了原有的自然基础,因此在建城后可以快速的形成良好的园林效果,而哈尔滨的松树、榆树、桦树等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及家榆和丁香的乡土树种十分适合于俄罗斯式的西方城市的绿化、园林应用和建筑配植。各种风格的建筑掩映在绵延起伏的树木当中,城市的园林成为这个北方城市厚重而浓郁的幕墙,高耸的俄式教堂的尖顶和圆顶形成城市鲜明的点缀,这些规划和园林绿化让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市。哈尔滨城市景观特征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沙俄统治时期、日伪统治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期,三种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各自给哈尔滨打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迹,让各种近代文化得以汇集于此,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景观,这是与内陆城市绝然不同的城市风貌。首先,哈尔滨城市区域分明,形成了各区有各自的中心发展的多中心城市。建城之初,铁路运输路线和城市地形条件决定了初步的划分,道里区成为水运和商业区,南岗区成为行政区,道外是中国人的民族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时期,在香坊区、太平区、动力区建设工业区更加强化了这一特征,并且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各区之间文化和景观特性对比鲜明。其次,哈尔滨是近代俄国殖民者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西方城市,是以莫斯科为蓝木而建设的“黄色莫斯科”,在设计规划时还吸收了西方的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将田园城市和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规划理念一同应用在哈尔滨的建设当中,可以说在当时,哈尔滨是一个规划理念十分先进的城市。即使在今天,尽管城市空间己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特征明显的巴洛克式的道路形式在很多地段仍然可以被感受到,尤其是在南岗区和道里区的网状道路和放射式的道路特征带有明显的巴洛克城市风格。道外巴洛克老街坊哈尔滨道外巴洛克风格展示一览再次,汇聚的移民和杂蹂的文化特征必将使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具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哈尔滨由于早期以俄罗斯为主的西方殖民的涌入带来大量的俄罗斯建筑以及欧洲建筑,这些西方建筑加剧了哈尔滨建筑的全盘西化,也使得哈尔滨获得了“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称号,而后在口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又增添了日木风格的建筑,在道外区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哈尔滨的建筑师把哈尔滨地域建筑风格与时代结合,修建了一批苏联社会主义式的建筑给哈尔滨增添了新时期的文化苏联时期建筑江畔餐厅哈尔滨日本驻地领事馆哈尔滨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另一类建筑风格被称之为现代新建筑,它力求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尽量保持哈尔滨原有城市“东方莫斯科”建筑的特征,如东北农学院的主楼、哈尔滨亚麻厂、哈尔滨刃具量具厂、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这些建筑在造型、具体部位的处理、装饰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如工人文化宫上的群体浮雕展示的是新中国的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纪念塔坐落在中央大街终点广场,是为了纪念57年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修建。纪念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整体谐调壮观。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圆雕,展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出,这一期间的哈尔滨城市景观大量的吸收和运用了苏联带来的“社会主义”式的设计风格,这些景观既延续了“东方莫斯科”的地域特征。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新时代的主题,也形成了新的景观形式。在绿化方面,解放后的哈尔滨重视城市绿化工程,在郊区农村号召人民群众栽种果木和植树造林,在城区大量地栽植树木花草,市政府积极组织力量,恢复园林建设。园林部门对原有公园进行改造扩建。19吐9一1963年,先后新建9个公园。1954年,市政府号召开展群众性春季植树运动,绿化公园、江北风景区、马家沟河两岸、公共绿地和市内主要街道。1955年,在儿童公园修建哈尔滨市最早的立体五色草花坛。1960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市政府认真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了春秋两季植树绿化,扩建苗圃,重点进行了绿地建设和一、兆麟公园冰雪景观二类街路绿化。1963年黑龙江省城镇绿化工作会议提出“先绿化单位后绿化居民区”的方针,单位庭院绿地得到发展。同年,在江畔斯大林公园增设了“天鹅展翅”、“小鹿”等园林雕塑。到1965年,哈尔滨市城市绿化面积2793公顷,绿化街路500条。冰雪艺术、江畔公园、立体五色草花坛逐渐成为哈尔滨园林艺术的独特景观。哈尔滨儿童公园道外区与中华巴洛克建筑形成期和以上几个时期并行的还有今道外区的巴洛克建筑形成期,其前身是早在1746年前后就出现了的傅家店,是哈尔滨市中心地区形成最早的村屯之一,一直是具有萌芽民族经济的村庄。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兴建,由于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工人,殖民主义者深入我国各地内省招募建筑工人10余万,而自愿来哈尔滨寻觅生路的亦数以万计。这些人多愿意聚集在傅家店,这就使得傅家店在短短几年内,在人口数量、谋生方式、商品经济、社会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进步。当时的俄国并没有把傅家店作为对哈尔滨规划的一部分,因此道外区一直是由中国人经营自行发展。1901年傅家店商民组成了滨江工益会,建立了商民自己的组织。1907年3月在现十一道街设滨江厅,自此以后该地区的城市建设从无序慢慢变为有序。二十世纪初,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该地区一些富商在建造房屋时追求豪华、气派,并模仿相邻道里区的外来建筑样式,店面采用西洋建筑技术和立面构图,同时又在窗式、花纹、浮雕花饰、檐口、女儿墙等细部加上中国传统图案如牡月。沙俄时期的规划特点,采用栅状街网和放射形广场街道相结合的布局。随后,一批由日中央电报局本建筑师主持的土木工程事务所相继成立。分别对道里区的石头道街、地段街、买卖街、透笼街、新城大街等进行大规模建设,使建筑业再一次得到迅猛、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建造了一批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近代式建筑,这种形式是口本建筑师学习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并结合了一些口木建筑文化的产物。如1936年建的丸商百货店(现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及登喜和百货店、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中央电报局新楼、1938年建的弘报会馆等。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批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的三至五层楼,空间布局适合现代功能.外观呈简单的几何形体,面多贴小块乳黄色面砖,立面简洁,基木上不带装饰,具有现代建筑的格调,在哈尔滨西洋风格的氛围中掺进了一些东洋的韵味。在绿化方面,伪满当局确立植树节并组织“勤劳奉公队”和号召学生植树,市区虽然栽植了一些树木,但自然绿地却破坏的较多,东北光复时破坏的更为严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全市大片园地被占用,到1949年,全市绿化面积仅剩下71.9公顷、公园2个、树木8.5万株。中共哈尔滨市委  建国后,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哈尔滨按照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向,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把哈尔滨市列为战略后方重点设城市之一,并组织南厂北迁、先后将轴承厂、第一工具厂、松江橡胶厂等16家企业迁到哈尔滨,奠定了哈尔滨作为工业城市的基础。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形成了香坊、平房、动力工业区,在动力地区先后又建起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亚麻纺织厂、量具刃具厂等一大批国家重点企业,同时修建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理工大学、703研究所、焊接研究所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的建筑呈现两种建筑风格:一种被称之为中西结合式建筑,一五期间,号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流以大屋顶为形式特征,追求建筑的传统性和纪念性。较典型的建筑有:友谊宫、哈防洪纪念塔、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工程力学研究所,这些建筑的内部结构,装饰多采用现代建或欧式建筑的特点,而在屋、屋背、椽头等方面则友谊宫采用中国传统式的大屋顶,琉璃瓦、雕饰动物、月亮等处理手法,由于此类建筑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欧式建筑的建筑特点有机地结在一起,所以人称“中西合璧”式建筑。如今,大量的带有文化背景的建筑汇集在哈尔滨,形成了俄罗斯建筑、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民族传统建筑集于一身的城市建筑景观体,使得哈尔滨虽然仅有百年的历史却成为一个地道的建筑博物馆,这种多文化融合且又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文化成为哈尔滨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最为主要的特点。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和外来经济的冲击,新的外来文化会令城市景观的发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景观对于外来文化应该是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吸收,在本土的城市特色基础上逐渐融合外来文化带来的新的内容,保持城市本土特性的可持续性。哈尔滨的城市景观特色既不应该停留在过去意义上的“东方小巴黎”或“东方莫斯科”,也不应该脱离城市的历史因素与自然环境。现在的哈尔滨城市景观所需要的是:一方面,在原木哈尔滨的城市景观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发展、创新、演变而生成适应当代城市需求的景观;另一方面,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融合哈尔滨地域的特征,如寒冷的冬季气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哈尔滨人特有的行为和生活观念对城市场所的需求、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延续等,从现代城市的角度去一淦释“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式的风貌特色,使哈尔滨的城市文脉达到“过去—现在—米来”的统一。
本文档为【哈尔滨城市景观风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8-10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