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举报
开通vip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2008年3月 第6卷第1期总19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Mar.2008 V01.6No.1SumNo.19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王卫东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I) [摘 要】 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英国文化的理解。由于老舍的生活经 历、社会地位和创作意图所决定,描述英国形象的优点时,有时就难免美化他们,写他们的缺陷 时...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2008年3月 第6卷第1期总19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Mar.2008 V01.6No.1SumNo.19 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王卫东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I) [摘 要】 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英国文化的理解。由于老舍的生活经 历、社会地位和创作意图所决定,描述英国形象的优点时,有时就难免美化他们,写他们的缺陷 时,又会情不自禁地丑化他们。老舍赞赏富有理性的英国人,因为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老舍痛 恨英国人的骄傲,因为自己处于弱小民族地位。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审视 世界的窗户。 [关键词] 英国形象;理性思维;务实;歧视;美化;丑化 [中图分类号】 1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08)01.0086.04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对异 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关于形象的定义目前普遍 采用的是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一文 中的定义:“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对 异国认识的总和0'Y[I]216与巴柔持有相近观点的是法 国学者布吕奈尔,他在《形象与人民心理学》中说: “形象是加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观和主观的因素 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 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 样。”【2脚老舍在小说中为读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异 国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异国人物形象中,那些负载 着文化传播、文化评判使命的英国形象尤其鲜明生 动。老舍在英国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有两个特点比 较引人注目:一是通过形象塑造展示英国文化与中 国文化的不同,并指出这些形象对中国文化改造的 指导意义,褒扬的成分居多;二是基于老舍弱国子 民的立场,直笔写出了英国人的狭隘和他们对中国 人的歧视,贬抑的色彩较浓。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 分析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了解老舍对英国文化 的态度。 一、被美化了的英国形象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有许多人致力于中国文化 的改造,老舍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改造 中国文化,不同的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的人彻 底否定中国文化,欲彻底铲除之;有的人部分地肯 定中国文化,主张依靠旧有的根基并注入新的成 分,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改造中国文化。老舍是属 于后者的。老舍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 了中国文化的落后部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极力推 崇他认为可以改造中国文化的西洋文化,在小说中 不遗余力地塑造了许多展现西洋文化风采的人物 形象,如英国形象、美国形象,而最突出的是英国形 象。这些形象主要出现在《二马》《四世同堂》等小 说中,他们不是孤立地代表他们自己,而是西洋文 化的载体。英国形象所负载着的文化使命是不庸 置疑的,老舍要借他们的东风来改造中国旧有的落 后文化。 形象学认为,创作主体在言说他者时,也否定 了他者,他者形象是“我”的空间生命的延续或补 充,所以他者是自我的延续,是“变形”的自我。这 种形象经过本人的经历、主观感受的过滤,以文字 为载体,外化于文本之中,使得这些形象不再是原 貌,而是因为产生偏离而变形,以“变形”的模样呈 现在读者面前。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正好印证 了这一理论。我们在老舍所塑造的英国形象中,总 是或多或少地能找到中国人的影子;在细节描写 中,也可以寻找到中国人生活的痕迹;地域风情也 似曾相识。老舍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理想 生活方式的追求都揉进了所塑造的英国形象中。 首先,基于中国人缺乏理性自我的现象,老舍 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理性自我的英国形象。中国 人常以统治者的观念为自己的观念。常以主流社会 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缺乏理性的思考,很少向不 [收稿日期】2007—03—20 [作者简介】王卫东(1953一),女,山东龙IZl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万方数据 第6卷第1期 王卫东: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87 合理的现状提出质疑,如鲁迅笔下的阿Q所代表的 大众。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却恰恰与阿Q们相 反。小说《二马》中的温都太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 人物,但她的所作所为却体现了理性精神,这是一 位被叙述者美化了的人物。上个世纪20年代包括 英国人在内的西方人是视中国人为洪水猛兽的,谁 也不敢接近。温都太太能冒着被亲友瞧不起的危 险,把房子租给两个中国人,已实属不易。更难能 可贵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彻底改变了对 中国人的看法,甚至于比较主动地和老马谈起了恋 爱。恋爱虽然没有成功,那是因为社会压力太大, 她没有勇气向世俗挑战,并且,连分手这一结果也 是温都太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老马 在跟温都太太谈恋爱,但却爱得糊糊涂涂浑浑噩 噩,直到最后他也没弄明白恋爱是怎么开始的和温 都太太为什么要与他分手。温都太太是理性的,她 用自己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她觉得应该 怎样做,就怎样做。 讲法律重契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实行法 治抵制人治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但中国人实 际上做到的并不多。这一点西洋人早就做到了。 马氏父子租房子时讲好的是房东管早晚两顿饭,不 管午饭。老马到伦敦的第一天早晨起晚了,早饭时 间已经过了,温都太太没有责任再给他做一顿。想 吃午饭,交现钱,一个先令一顿。借用大赤包的话 说就是“干脆嘹亮,西洋派儿。””]219当玛力的婚姻遭 到破坏时,温都太太主张通过法律来解决。西方人 在运用法律契约方面绝对是世人的楷模。契约中 怎么订的,就怎么做.绝不掺杂人情。当然,这绝不 是说西方人锱铢必较,该帮人时,他们比中国人积 极得多,正如李子荣对马威所说的那样:“这一点, 中国人应当学鬼子!在上海,我前天在报纸上念 的,有个老太婆倒在街上了,中国人全站在那里看 热闹,结果是叫个外国兵给搀起来了o'[41536温都太 太是老舍塑造出来的,是老舍眼中的英国妇女,是 被老舍赋予了文化改造意义的英国形象。 与马氏父子关系比较密切的伊牧师也生活在 理性世界中。伊牧师六十多岁了,但走起路来仍然 健步如飞。退休的他不是想着怎么样享受,而是想 抓紧时间写一部《中国道教史》,以便做一个大学里 的中文教授。伊牧师心里也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但 为了显示他在中国传教的伟大业绩,他十分热心地 欢迎马氏父子到英国来。但与马氏父子一见面就 给他们上了一课。伊牧师接到刚下船的马则仁、马 威父子二人后,伊牧师问他们饿不饿,饿了就吃点 儿饭,老马按中国人的习惯以为伊牧师要请他们吃 饭,私下里嘱咐小马不要驳伊牧师的面子。吃完饭 后,伊牧师向他们收饭钱,小马一个先令,老马因为 多喝了一杯啤酒所以应付一个零六先令。小说写 道:“老马先生真没想到这一招,心里说i几个先令 的事,你作牧师的还不花,你算哪道牧师呢!他故 意地透着俏皮,反张罗着会伊牧师的账。‘不!不! 到英国按着英国法子办,自己吃自己,不让!’伊牧 师说。”H】421中国人在朋友间、亲属间爱人我不分地 瞎虚伪,一起吃饭时争着付账,一起逛公园时争着 买票,但有很多人心里都挺计较的。而西方人不是 这样,他们就直截了当地实行AA制,这实际上是对 人我不分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反动。 老舍小说中的其它英国人物也大都活得很理 性。如凯萨琳,她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着,她知道 怎么样充实自己,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婚姻。就连 出场不多的原伦敦大学化学教授西门爵士,七十多 岁了还在不遗余力地搞中国磁器化学研究,并决意 在他死的时候将收藏的一屋子价值连城的古玩全 捐给博物院。他们的人生是自主的,是理性的。 其次,老舍以中国人的眼光写出了英国人的务 实。这种务实精神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老舍要借 英国形象为中国人输送行为典范。包括英国人在 内的西方人爱钱,爱得毫不隐晦。这取决于西方人 几百年来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中 国人也爱钱,但又羞于谈钱,只在私下里想钱。这 与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统治有关,也和中国的教育 更重视基础理论和道德的培养互为因果。西方人 以是否能挣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能挣来大笔的 钱,就是有本事,挣不来钱,就是没本事。当然,西 方人爱钱并不是不讲道德,能不能挣钱实际上显示 了一个人能不能为社会作贡献。他们挣来了钱就 要花出去,就要扩大再生产,然后去旅游,去享受, 或捐献给公益事业。中国有很多人挣了钱也舍不 得花,仍旧苦熬苦撑地过日子。这些钱除了自己养 老之外,就是要留给孩子,要“长宜子孙”。消费热 情很难刺激起来,没有办法拉动内需,经济也很难 发展。而西方人是能挣会花,形成良性循环。有了 钱,再做更大的投资,做更大的事情。李子荣是一 个比较欧化的人物,他知道钱的重要。因为没有钱 就没有办法活着。但是,他在看重钱的同时,也看 重钱的用途,他曾经对马威说过这样的话:“我告诉 你,老马,我就佩服外国人一样:他们会挣钱!你看 万方数据 88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月 伊太太那个家伙,她也挣三四百一年。你看玛力, 小布人似的,她也会卖帽子。你看亚力山大那个野 调无腔,他也会给电影厂写布景。你看博物院的林 肯,一个小诗人,他也会翻译中国诗卖钱。”“他们的 挣钱能力真是大,真厉害。有了这种能力,然后他 们的美术、音乐、文学,才会发达,因为这些东西是 精神上的奢侈品,没钱不能做出来。州引626这实际上 是老舍所了解的西方人的价值观,是西方人爱钱的 本质。西方人爱钱,是要拿着钱来做更大的事情。 从英国人的务实原则出发,能挣钱的人是受欢 迎的人,不能挣钱的人地位自然而然会低一些。从 亚历山大在他妹妹的婚事上的实利考虑,我们可以 看到一个牧师的社会地位:亚历山大“不大喜欢作 这门亲;他是个买卖人,自然看不起讲道德说仁义, 而挣不了多少钱的一个小牧师”n姗,但他又担心长 得并不漂亮的妹妹年纪越来越大了,怕到最后连个 牧师也弄不到手,所以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这门亲 事。这些实利的考虑,这些心理活动,是老舍为读 者作出的合理解释,是老舍对这件事情的理解。 英国形象的出现,无疑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 世界的窗户。这些形象告诉人们:原来别人是这样 生活的,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生活。从叙述者的倾向 性来看,接受者又可以得出人本来就应该这样生活 的结论。 二、被丑化了的英国形象 像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一样,一个民族也有优 长与缺陷。英民族的缺陷是自视高人一等、英雄崇 拜。这显示了英国人狭隘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他 们对弱小国家人民的歧视,老舍感受深切的尤其是 对中国人的歧视。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几乎是 无处不在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让自尊心 很强的中国人受到伤害。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作 者对这一点是痛心疾首的。写(--马》时,老舍到英 国时间不长,感受很深,对英国人的许多做法很难 理解,所以叙述者在叙述中也确实很难中立,经常 掺杂上一些自己的想像,将事实非客观地叙述出 来,暴露英国人的民族缺陷。老舍笔下的某些英国 形象是被丑化了的。 伊太太应该是歧视中国人的代表。她在中国 生活过十几年,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出生的, 但她不许自己的孩子学说中国话,她认为“小孩子 们一开口就学下等语言——如中国话、印度话等 等。以后绝对不能有高尚的思想。”“假如一个英国 孩子一学话的时候就说中国话,无论怎样,这个孩 子也不会有起色!”HJ478她不许自己的儿女与中国小 孩在一起玩儿.而只许向他们发一些必要的带感叹 号的命令。后来她的儿子保罗和马威在中国餐馆 状元楼动手打了一架,保罗并没受伤,但伊太太却 发火了。伊太太的动怒完全因为马威是中国人,一 个中国人竟敢跟英国人动手打架,这是她最不能忍 受的,尽管她平时对马威还比较慈爱。 伊牧师也瞧不起中国人,但他表现得比较隐 晦。亚力山大也瞧不起中国人,但还能维持与中国 人表面的和睦。所以,担任歧视中国人重头戏的另 一个人物应该是玛力。玛力很年轻,但却是英国人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典型。她将对中国人的歧视 摆在脸上,挂在嘴上。马威第一次在她们家吃饭 时,她就给了马威一个下马威:玛力当着马威的面 警告母亲留心马氏父子送给她们的中国茶里有毒 药,让马威很难堪。马威对玛力一见钟情,虽然屡 遭打击,但仍痴心不改,想把玛力忘掉也忘不掉,对 玛力的爱一直缠绕着他,以至于使他无法平心静气 地做事。玛力对马威的感情却是不屑一顾,根本不 予考虑。就连玛力被华盛顿抛弃后情绪最低落的 时候,也不把马威放在心上。只有马威和保罗打架 受伤之后,她才觉得马威敢和别人动手打架,有点 可爱,受了点感动,但马威想与她交朋友绝对不行。 当然,感情的问题很复杂,原因很多,而小说提供给 读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威是中国人,是弱国子 民。 伊太太和玛力代表着中青两代公开歧视中国 人的英国人,英国人这方面的弱点在她们的身上得 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站在一个弱国子民的立场 上,具有切肤之痛的叙述者将强大民族身上的弱点 不无夸张地描绘了出来。她们是因作者的爱国立 场而被丑化了的。 到了抗战时期,老舍早已回国,英国人对中国 人的歧视也已经不那么迫在眉睫,因为日本侵略者 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最大敌人。老舍在《四世 同堂》中酣畅淋漓地描述了日本侵略者的阴毒险 恶,也写到了一个和善友好的英国人——富善先 生。富善先生是比较典型的英国人。他有主见。也 很高傲,他既欣赏中国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又瞧不 起中国人在侵略者面前的软弱。他帮了瑞宣很多。 如给瑞宣工作、给瑞宣赈济,甚至还救过瑞宣的命. 瑞宣很感激他,但由于他来自于民族背景的高傲。 有一些心里话——尤其是关于中国人不会向侵略 万方数据 第6卷第1期 王卫东: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 89 者屈服方面的——瑞宣是不能与他说的,因为他不 可能理解。不过,叙述者没有把富善先生写成一个 坏人,或者说叙述者没有关注富善先生的民族缺陷 方面,因为就叙述者的感受而言,这时的英国人是 朋友。叙述者所关注的是他们的优点,对于他们的 缺点描绘,最多是朋友式的戏谑。 基于不同处境、心境,以及不同的功利目的,老 舍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英国形象。一般来说, 这些形象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但体现了作者的某种 创作意图,是当时作者的一种感受的形象反映。美 化也好,丑化也好,都是老舍眼中的英国人。都是基 于他本身的文化积淀和个人经历所决定的、所能描 绘出来的。那些被美化了的英国形象,负载着作者 改造中国文化的使命,那些被丑化了的英国形象, 则是一个弱小民族的一员对一个强大民族的仇视 与愤恨使然。 [参考文献] [1]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像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布吕奈尔.形象与人民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老舍.老舍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老舍.老舍文集:第l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TheBritishImageinLaoShe’SNovels WANGWei-dong (NormalCoUege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0ll,China) Abstract:TheBritishimageinLaoShe’snovelswelldisplaystheauthor’sunderstandingofBritishculture.Onthe baseofhislifeexperience,socialstatusandartisticpurposes,LaoShebeautifiestheBritishimagewhendescribingthe meritsofit。anddistortsit讲tllfeelingswhenwritingaboutitsdefects.HeappreciatestherationalityofBritishpeople, becauseChinesepeoplewereshortofrationalthinking.HehatedBritish’Spride,becauseChinesepeoplewerenot strong.TheBritishimageinI.aoShe’Snovelshasopenedupawindowforthereadertolookatthewodd. Keywords:Britishimages;rationalthinking;pragmatic;discrimination (责任编辑赵明)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论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675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8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