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

举报
开通vip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 范型技术的发展 张昌平 刘 煜 岳占伟 何毓灵 关键词: 二里冈文化 殷墟文化 青铜器 范型技术 KEYWORDS: Er ligang Culture Yinxu Culture Bronzes Mold�making Techno 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w o aspects of t he development o f t he mold�making technology from the Erligang Cult...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
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 范型技术的发展 张昌平 刘 煜 岳占伟 何毓灵 关键词: 二里冈文化 殷墟文化 青铜器 范型技术 KEYWORDS: Er ligang Culture Yinxu Culture Bronzes Mold�making Techno 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w o aspects of t he development o f t he mold�making technology from the Erligang Cult ure t o Yinxu Culture Per iods. The fir st , the large amounts o f m olds and model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bronzes o f the Yinxu Period all reflected the techno logical t rend o f the increasing com plex it y o f section�mold divisions, w hich was to meet the demand o f developing decorat ive designs on the surf ace of the bronzes. The second, in the Yinxu Period, t he technology o f core mold making solved the problem of cast ing hollow legs in Er ligang Period, and the techno log ical prog resses brought about t he typolog ical changes. Bo th aspects of the technolog ical developm ents occurred around t he E rligang and Yinxu Cult ures and becam e im port ant techno logical background o f the bronze culture in Yinxu Per iod. 作者: 张昌平,武汉市, 43007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刘煜、岳占伟、何毓灵,北京市, 1007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冈文化时期和殷墟文化时期是中 国古代青铜器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文化 和技术上都代表着中国青铜时代由勃发而 至鼎盛的演进 [ 1]。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的 生产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但器物体量较轻 薄, 器物种类和器形变化均不多, 器表装饰 多为单周窄幅的平面纹饰。约始自以妇好墓 为代表的殷墟文化第二期, 青铜器数量激 增, 作器多厚重之风, 器类特别是器形的变 化繁复, 器表常见多周满幅面的半浮雕、浮 雕纹饰, 地纹、扉棱和兽首的运用使装饰富 于层次。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这种豪华与繁 缛的风格, 较二里冈文化青铜器有了跳跃性 的发展,折射出青铜器铸造技术发生变革的 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也就是殷墟青铜器 之所以形成鼎盛局面的技术背景。有学者过 去已认识到,之所以殷墟生产出高度复杂的 器形, �关键是使用了分铸法� [2 ]。分铸法虽 在殷墟许多豪华型青铜器上都有使用, 但它 只是将器 、兽首等附件铸接到器体的连接 技术。影响青铜器外在器形和器表最重要的 技术环节, 还应当是直接形成器物主体的范 型技术 [3 ]。以下我们结合最近一些新的考古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讨论殷墟青铜器范型技术两个方面的 变化, 以观察它们对器物形制的影响, 并由 此评估它们在殷墟青铜器生产中的作用。 一 殷墟文化中期及其后青铜器的一个突 出成就, 是其多周、多层次的装饰纹样表现 考古 2010年第 8期 研究与探索 第 8 期 ! 79(总 751) ! 出极高的艺术水平。由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合 范铸造技术的特性,装饰艺术的技术核心实 际上是在铸前的制范和合范工序上。殷墟青 铜器的高技术水准还在于大多数青铜纹饰 细密而清晰, 却常常观察不到浇注后理应遗 留在范块之间的范线 [ 4]。这也在客观上使殷 墟青铜器的范型技术研究变得困难、青铜艺 术成就的技术背景难以得到认识。 2000~ 2004年孝民屯铸铜遗址的两次 发掘出有大量陶范和陶模,使学术界得以较 全面地观察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容器的水平 分范技术。水平分范即外范作水平方向划 分,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一些殷墟出土铜觚 的分范采用了这一技术 [5 ]。对苗圃北地铸铜 遗址和妇好墓青铜器的研究, 使学者进一步 认识到一些大型 也在腹足之间运用了水 平分范技术 [6], 但过去对这一技术应用的普 遍和密集程度并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 7]。孝民 屯所出陶范表明, �多数觚水平分上下两段, 口颈部为上段, 腹部和圈足为下段� (图一, 1、3) , 2001AGH28的 �圆 范, 大部分以口 颈、肩、上腹、下腹、圈足水平分为五段� [ 8], 水平分范在其他鼎(图一, 4)、觚、 、卣等器 类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9 ]。由于青铜容器多 为圆体,垂直方向的分范方式始终是其范型 的主流。水平分范意味着外范数量成倍增 加, 假定一件圆鼎原来用纵向的三块外范, 如作一次水平分范, 则外范数量为六块。 孝民屯出土的陶范显示当时垂直方向 的分范也有类似复杂化特点。一般而言,一 件圆鼎或圆 一周分布有三组纹饰,三组纹 饰之间可观察到三条纵向的范线, 这说明该 器物是三分外范。但孝民屯许多容器陶范在 同一组纹饰之间也常常垂直分范, 例如 2000AGH31∀7、8簋沿上腹兽首中央处垂直 分范 [10](图一, 2) , 殷墟青铜器的兽首往往位 于一组纹饰的中轴处,兽首中央分范说明该 簋的垂直分范数量加倍。T1907# ∀ 1、2分 裆鼎除了沿鼎足垂直分范外, 也在裆部分 范,使该鼎纵向六分其范 [11]。水平与纵向的 复杂化分范常相互结合, 前述 2001AGH28 圆 外范纵向作六分, H481 ∃ ∀ 1圆鼎 �垂 直方向依扉棱分为六扇, 水平方向从上腹分 为上、下两段� [12](图一, 4)。 上述复杂的水平和垂直分范方式, 较其 他时期青铜器的所需外范数量成倍增加,如 2001AGH28圆 即便不计耳、 处的外范, 仅外壁就需要 30件范块。这既使制范工序 的工作量扩大, 更使浇注前的合范技术难度 大大增加。这种普遍的复杂化分范方式的背 景是什么? 是为提高铸件质量所作的技术 改进, 还是�基于作坊内部生产的细部分工� [13] ? 通过对比孝民屯出土的一些未作复杂 化分范的例子, 可大致窥知复杂化分范的背 景原因。在孝民屯觚范中, �少数不水平分 范 , 垂直分为两扇� [14 ] , 例如 03AXST 1907%∀ 27觚上半部二分范 [15] (图二, 1) , 不同于孝民屯其他多数觚范的四分,该件觚 范形制的特别之处是未像四分范觚那样在 相应位置饰蕉叶纹(见图一, 1、3) ,这暗示复 杂分范可能与制作纹饰的需求相关。殷墟亦 见简单范型的鼎, 03AXSH573 ∃ ∀ 53圆鼎范 纵向由耳及足(图二, 2) , 腹部未作水平方向 图一 复杂范型的陶范 1、3� 觚范 ( 2000AGT 14& ∀ 3、2001AGH3∀ 2) 2� 簋范( 2000AGH31∀ 7、8) 4� 鼎范(H 481∃ ∀ 1) ! 80(总 752) ! 考 古 第 8 期 ! 81(总 753) ! 分割。该外范跨有两个鼎足, 说明其占鼎圆 周的三分之一, 即鼎范为三分, 该鼎的范型 是一块底范和三块外范。与此圆鼎相同的范 型还见于殷墟 PNM52所出两扇外范 (图二, 3) , 该鼎范只在上腹饰一周窄幅涡纹, 而 03AXSH573 ∃ ∀ 53鼎范也仅各饰一周夔龙 纹和蕉叶纹, 两件鼎都未在腹壁装饰满幅纹 饰, 因此和前述的 03AXST1907%∀ 27觚一 样, 未作复杂分范。此外, 这两件鼎个体较 小, PNM52鼎范显示该鼎高不足 20厘米。这 样, 鼎虽然分范较少, 但其纹饰的实际幅面 并不大。在孝民屯出土陶范中,凡作复杂分 范的,都带有细密或多层次的纹饰。显然,复 杂化分范是为了减小范块区间和弧度, 以便 从模具翻制纹饰时 [16], 保持纹饰的清晰度 和翻制的成功率。至于类似的复杂分范在铸 造后并没有留下相应的范线, 卡尔贝克 ( Karlbeck) 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在合范过程中 对这些位置的分范范线进行过遮掩处理 [ 17 ]。若如此, 遮掩范线和复杂化分范一样, 也是一种追求铸后器表视觉效果的技术手 段。 水平分范等类似的复杂化分范技术有 很早的源头。例如早期铜爵的腹部为扁体, 需两块外范, 而下部三足需三块外范, 上二 下三的范块不能贯通,必须在其间作水平划 分, 这意味着爵类器至少自二里头文化时期 出现之初就可能作水平分范。由于殷墟文化 时期之前的青铜器范线常在器表清晰可见, 水平分范等现象可通过器表范线来认识。一 件私人所藏二里头文 化爵 [ 18], 范线显示该 爵水平分范位置不平 齐,其中靠 的一侧分 范位置较低,由此可见 早期水平分范不规整 的情形。大型容器的 范型也可能较复杂,郑 州向阳食品厂窖藏出 土圆鼎 ( XSH1∀1)体形高大, 腹部有明显的 水平分范的范线痕迹 [19], 这里的水平分范 是为了减小范块以避免其可能的变形。除了 这些基于形制结构和体量需要而进行的水 平分范, 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冈文化时期铜器 中其他复杂化分范的情况罕见。在郑州铸铜 遗址所出二里冈文化晚期陶范中,鬲、 范型 都是三块外范 [20], 这种范型与同时期青铜器 器表可观察到的分范情况是一致的 [21]。因 此, 在二里冈文化时期还不见类似殷墟文化 青铜器那样与追求装饰效果相关的复杂化 分范技术。 基于制作纹饰而复杂化分范大约始自 殷墟文化第一期前后。殷墟花园庄东地 M60 所出两件觚 [ 22 ], 腹部弦纹以上为素面, 以下 饰两周细密的纹饰, 各为两组兽面纹。觚器 表范线明显:两组兽面纹之间的范线由器口 贯穿至器底(图三, 1) ,而另外两条纵向范线 始自弦纹以下的水平分范范线,顺凸箍的兽 面纹鼻梁处延伸至圈足(图三, 2)。可见,这 两件觚的范型是在弦纹处水平分范,觚上部 二分外范, 下部则四分外范。觚二分外范的 上部和前述 03AXST1907%∀ 27觚范上半部 一样, 均为素面, 觚下部四分范的位置与纹 饰区域对应,说明该觚的复杂化分范确实是 为纹饰制作而设置。 可以理解, 为加强青铜器器表装饰效 果, 至迟在殷墟文化初期即已开始改变制范 与合范技术。在这一技术背景下, 殷墟文化 中期终于迎来青铜装饰艺术高峰。为追求青 图二 简单范型的陶范 1� 觚范( 03AXST 1907%∀ 27) 2、3� 鼎范( 03AXSH573∃ ∀ 53、PNM 52∀ 1) 图三 花东 M 60觚的复杂分范 1� 侧面 2� 正面 图四 圆鼎足部肓芯的形成 1� 郑州商城C8M 2∀ 4 2� 小屯M 388R2054 3�花东 M 60∀ 1 4� 武官 M 1∀ 2 铜器外在表现力而使相应生产程序复杂化, 这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性质密切相关。 二 二里冈文化与殷墟文化青铜器之间在 形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器足由空足变换 为实足 [23]。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鼎、 、 鬲等炊器和 等酒器腹部与足部的空腔相 通,并一直延伸至足根。空足对于盛装、烹煮 食物而言当然不便,但若浇铸粗大实芯的青 铜器又可能在冷却时产生铸造缺陷,因此空 足的形制应是技术障碍的结果而不是器形 设计上的主动选择 [24]。妇好墓所出鼎、 等 青铜器的实足已普遍采用盲芯技术 [ 25 ], 即 泥质的芯范被保留并包裹在足内, 这样, 实 体的足并非全部由青铜的材质构成,既实现 了腹与足之间的隔断,又避免了铸造实芯器 足可能产生的疵漏。盲芯技术引起器物形制 的变化不只是在器足上, 二里冈文化时期 鼎、 等较大的器耳作槽形, 不同于殷墟文 化中晚期及其后时期器耳断面的长方形,也 是因为晚期器耳采用盲芯技术的结果。 盲芯技术的应用影响深远,殷墟文化晚 期直至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仍然广泛采用 这种技术处理足、耳。由于盲芯在合范时需 要悬空固定在外范之间,以便在浇注时铜液 沿外范包围盲芯, 因此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较 为复杂。目前大家都注意到盲芯技术在使用 之前和使用之后青铜器形制上的差异, 但对 这一技术的形成过程则缺乏了解。下面我们 通过圆鼎、 两种器类来观察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先看圆鼎。二里冈文化时期圆鼎均作空 锥足鼎 (图四, 1) , 鼎的范型为三块外范, 三 范拼合于三足处, 并汇合于底部中央, 在器 底形成 Y形范线 (图五, 1)。鼎双耳与三足 的位置是一足位于一耳之下, 其他两足在另 一耳两侧, 形成�四点配列式� [26]。采用芯范 技术的殷墟文化第二期柱状实足鼎还发生 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是双耳与两鼎足平行, 形成 �五点配列式�, 二是范型的变化, 在鼎 三足之间加一块三角形底范(图五, 3)。妇好 墓所出 26件圆鼎几乎都设置有底范 [27], 说 明当时这种范型技术已经十分稳定。此后直 至春秋中期的鼎足与耳先铸技术流行之前, 足、耳位置关系为 �五点配列式�, 分范位置 位于三足的中线, 三足之间设三角形底范, 一直是圆鼎范型的基本结构。 很明显,芯范的起源应当处于上述两种 范型技术之间, 即中商文化至殷墟文化第二 期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图五, 2)。因为二里冈 文化时期青铜鼎出土数量颇多,尚未见使用 ! 82(总 754) ! 考 古 第 8 期 ! 83(总 755) ! ! 84(总 756) ! 考 古 第 8 期 ! 85(总 757) ! 棱形足的变化, 是一个实现盲芯技术的过 程。该过程的技术理念和形成时间,与鼎类 器的盲芯技术基本相同。 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特别是早期的青 铜器,器物形制的变化往往与制作技术的变 化相关。一方面, 青铜器的某些形制变化的 需求催生制作技术的变化,为了适应纹饰制 作而形成的复杂化分范技术属于这种情 况。另一方面,青铜器的某些形制变化是因 为铸造技术的演进引发,比如空足到实足的 变化。这两个方面,代表了早期青铜器技术 发展的两个方向: 某些技术手段如垫片技 术、盲芯技术、后铸和先铸技术等不断地产 生, 以完善和提高制作技术; 某些技术手段 如复杂化分范、复合范技术等的形成, 是为 了满足青铜器作为礼器的需要,如追求器物 体量、外观装饰等视觉效果的需要。现在已 知, 上述技术手段在殷墟文化早期基本已形 成, 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技术手段在二里冈 文化时期至殷墟文化早期形成,这些是殷墟 文化达到青铜器制作鼎盛局面的重要基 础。 附记:本文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唐际根 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注 释 [ 1 ] a. 苏荣誉等: ∋中国上古金属技术(, 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5年。 b. 华觉明: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 ) ) 铜和铁造 就的文明(, 大象出版社, 1999年。 [ 2 ] 同[ 1 ] b, 第 136页。 [ 3 ] 在华觉明、苏荣誉对二里冈和殷墟青铜器范 型技术的论述中, 未提出这两个阶段范型技 术存在重大区别。由于材料所限,当时对殷墟 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复杂性尚缺乏足够认识。 [ 4 ] Gettens 的一项主要研究是观察中国古代青 铜器的范线以证实其为范铸 , 他最早注意到 安阳青铜器 � 范线在拼合很好的青铜器中少 见�。 Rutherford John Gettens, The Freer Chi� nese Bronzes, p65, Volume ∗, Technical Stud� i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1969. [ 5 ] a. O. Karlbeck, Anyang Mould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 pp39- 60, No. 7, Stockholm, 1935. b. 李济、万家保: ∋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 究(第 33~ 34页, 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4年。 [ 6 ] a. 华觉明、冯富根等: ∋妇好墓青铜器群铸造技 术的研究(, ∋考古学集刊(第 1集,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981年。 b. 陈志达: ∋殷墟陶范及其相关的问题(, ∋考 古(1986年第 3期。 [ 7 ] 例如在复制妇好墓一件通体有纹饰的兽面纹 觚时,仍认为该觚是两块对开的外范铸成。见 冯富根等: ∋殷墟出土商代青铜觚铸造工艺的 复原研究(, ∋考古(1982年第 5期。 [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 ∋2000 ) 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 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06年第 3期。 [ 9 ] 李永迪等 : ∋从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谈对 殷墟青铜器的几点新认识(, ∋考古( 2007年 第 3期。 [ 10] 同[ 8] ,图七�3。 [ 11]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 ∋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 铸铜遗址 2003~ 2004年的发掘(, ∋考古(2007 年第 1期。 [ 12] 同[ 11]。 [ 13] 同[ 9 ]。 [ 14] 同[ 8 ]。 [ 15] 岳占伟、岳洪彬、刘煜: ∋殷墟青铜器的铸型分 范技术研究(图九�7, 见∋殷墟新出土青铜器( 第 33~ 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 16] 殷墟文化青铜器纹饰主要为模作。参见岳占伟 等: ∋殷墟陶范的施纹方法(, 见∋纪念世界文化 遗产殷墟科学发掘 80周年考古与文化遗产论 坛会议论文(第 216页,油印本, 2008年。 [ 17] 同[ 5 ] a。 [ 18] 首阳斋、上海博物馆等: ∋首阳吉金 ) ) ) 胡盈 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图版 1, 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8年。 [ 1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州商城 )) ) 1953 年~ 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彩版 17, 文物出版 社, 2001年。XSH1∀1鼎通高 77�3厘米。 ! 86(总 758) ! 考 古 [ 2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铸铜 基址(第 100~ 122页, ∋考古学集刊(第 6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 21] 同[ 1 ] a, 第 103~ 105页。 [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殷墟新出土 青铜器(图版 6,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该 报告将花东M60订为年代接近武官M1的殷 墟文化第二期早段。 [ 23] 这里不包括扁足鼎以及爵、角等器类, 这些器 类的足部或扁平或细长, 在铸造技术上背景 不同。 [ 24] 马承源: ∋中国青铜艺术总论(, 见∋中国青铜器 全集( 1) (第 11页, 文物出版社, 1996年。 [ 25] 同[ 6] a。只有形制高大、厚重的鼎如戊嗣子鼎 足的上部仍然留空, 下部为置泥芯的实足。这 一现象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如北京琉璃河堇 鼎等,目前还不能理解其技术背景。 [ 26] 郭宝钧先生最早注意到这种 �四点配列式�区 别于晚商及其后鼎的�五点配列式�。郭宝钧: ∋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 第 5页, 文物出版 社, 1981年。 [ 27] 同[ 6 ] a。 [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殷墟新出土 青铜器(图版 1,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图 版说明谓 �与器腹相连的足根部有一按窝�, 即足内范土尚未与腹底平齐。 [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殷墟新出土 青铜器(图版 3,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安 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 ∋考古(1983年第 2 期。 [ 31] 石璋如: ∋小屯(河南安阳殷虚遗址之一) ,第一 本, 殷虚墓葬之五丙区墓葬(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第 181~ 189 页,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0年。 [ 32] 石璋如: ∋小屯(河南安阳殷虚遗址之一) ,第一 本, 殷虚墓葬之五丙区墓葬(上册第 224~ 228 页,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0年。 [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殷墟新出土青 铜器(图版 4~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 34] 石璋如: ∋小屯(河南安阳殷虚遗址之一) ,第一 本, 殷虚墓葬之五丙区墓葬( 上册第 74~ 83 页, 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0年。不过 , 关于 M331R2050空锥足鼎的足耳配置, 有不同的描 述。发掘报告第 82页描述为�足与耳的配置如 鼎的常规, 即一足在两耳之间, 另两足各在耳 的一方�,即为五点配列式。不过郭宝钧谓�足 耳四点配列式�。参见郭宝钧: ∋商周青铜器群 综合研究(第 18页, 文物出版社, 1981年。本 文依发掘报告之说。 [ 35]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 ∋考古( 1979年 第 3期。 b. 郭宝钧: ∋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第 18~ 20页, 文物出版社, 1981年。 [ 36] 张昌平: ∋盘龙城出土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 察(, ∋江汉考古(2003年第 1期。 [ 37] 郭宝钧先生以为早期铜鼎是以陶鼎为模, 制 范时�应着三足上切开三道缝, 一直切到底的 中心�,故腹范成为�过足包底�。参见郭宝钧: ∋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 第 7页, 文物出版 社, 1981年。华觉明等先生相信底范的设置 是为了�防止范变形开裂, 特别是器形较大的 鼎, 为使范具有一定强度及方便制作�。参见 [ 6 ] a。 [ 38] 孟宪武: ∋安阳三家庄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 ∋考古(1985年第 12期。 [ 39] 同[ 35] b。 [ 40] 苏荣誉等: ∋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铸造工艺研 究(, 见 ∋新干商代大墓( 附录九第 260~ 262 页,文物出版社, 1997年。 [ 41] 表一所列墓葬年代的相关讨论, 参见唐际根: ∋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 1993年 第 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殷墟 新出土青铜器(,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 42] 李济、万家保: ∋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 图版伍,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0年。 [ 43] a. 李济、万家保: ∋殷虚出土青铜 形器之研 究(第 17~ 18页, 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8年。 b. 同[ 6 ] a。 [ 44] 足形制的这种演变由小屯M333R2045+小 屯 M388R2046 + 小 屯 M331R2043 + 花 东 M60∀8,构成一个清晰的系列。 (责任编辑 李学来)
本文档为【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99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26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