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

举报
开通vip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 ·探索与争鸣· 新闻知识(2008.05) 谢 晖 灾难是危及人类自身安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事件。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称为灾难 新闻。因为灾难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关 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是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 注的问题,所以灾难事件新闻价值极大,一直是西方 新闻热衷的对象,也是中国新闻棘手的事情。 。在中国新闻研究界,人们普遍认识到中西方在 灾难新闻传播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有些人把这 种差异归结为新闻体制、制度的进步与落后,似乎一 个“新闻自由”可以了结。事实...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
·探索与争鸣· 新闻知识(2008.05) 谢 晖 灾难是危及人类自身安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事件。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称为灾难 新闻。因为灾难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关 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是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 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所以灾难事件新闻价值极大,一直是西方 新闻热衷的对象,也是中国新闻棘手的事情。 。在中国新闻研究界,人们普遍认识到中西方在 灾难新闻传播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有些人把这 种差异归结为新闻体制、制度的进步与落后,似乎一 个“新闻自由”可以了结。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 简单,中西方灾难新闻传播的差异有一定社会制度、 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体制、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 的、更深层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 背景恐怕不能轻率地判为进步与落后,不能简单地归 结为新闻是否自由的问题。 灾难新闻的视点在哪?中国新闻立足在整体事 实报道,西方新闻追求于“卖点”凸现。 新闻传播者以什么身份、怎样的立场去报道灾 难新闻,这在中西方灾难新闻传播中是有很大差异 的。当灾难事件突发时,中国新闻传播者总是以“主 人翁”姿态,以党政国民的社会立场去看待,以社会 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去审视,在信息传播责任中选择整 体事实报道方式报道灾难新闻。一般是事件发生和灾 难情况,现场救灾,政府的关心、关注和救灾、抗 灾,事件的原因(调查中)或发展状态。这是对灾难 事件全面考虑的相关信息传播,是灾难事件的整体概 括性报道。而西方新闻传播者的第一反映是灾难事件 的新闻价值,抢先确立在媒体竞争中的亮点,然后再 考虑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追求事件中的“卖点”,以 获得最大的媒体集团利益。如2005年“卡特里娜”飓 风灾难, 《纽约时报》在8月29日飓风登陆当天报道 《强风暴威胁海湾地区》,第二天在头版刊发三篇报 道: <飓风袭击海湾沿岸数十人死亡》,全景式灾 难事件扫描; ‘沿海城市满目疮痍》,特写式表现 灾难状况: ‘飓风的又一牺牲品:油价》,聚焦式突 出灾难损失。在美国所有主流媒体都把焦点集中在飓 风报道上的情况下, ‘纽约时报》的“卖点”很突 出,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种差异是中西不同的政治文化在新闻传播中 的反映。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政治 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心理,它影响和制约着人 的一切社会行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其政治文化 主体集中表现的是大一统思想和王权礼制观念,虽然 到近代、现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因社会本质改变而 发生了变化,但深层的政治文化意识和观念仍然打上 了传统的烙印。在这里,人的社会关系是个体与整体 的关系,个人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人的社会心 理是思定、思合、思和,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 的社会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是天理人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人的社会价值是报国报民的齐家、治国、平天 下。西方的政治文化则不同,虽然因时因地有区别, 但总体上看西方的政治文化主体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 和自由、法制。在西方政治文化中,人的社会关系是 个人与法律的关系,人的社会准则是自由行为中的现 行法规,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自我表现和个人最大利 益的实现,人的社会心理是追求新奇、神秘、狂热、 刺激。 正是如此,在灾难新闻传播中,中国传播者首 先考虑的是整体利益,西方传播者首先想到的是个体 需求。中国传播者思考着灾难对社会造成失衡,而人 的努力使其平衡,因而把眼光放在灾难对大局的影响 以及人在灾难中的抗救行为和精神;西方传播者“认 为灾难是‘天人分裂’的反映”,∞把着重点放在 “灾难对人的摧残,强烈而直接地表现出人的痛苦、 悲惨境地以及被毁灭的命运。”∞中国传播者以对国 对民负责为己任,要合上和下;而西方传播者在不违 反法规的前提下,寻求获得最好社会效应和最大自我 万方数据 新闻知识(2008.05) ·探索与争鸣· 利益的传播策略。 灾难新闻的主体在谁?中国灾难新闻的主体强调 灾难事件中的。大我”,而西方灾难新闻突出灾难事 件中的“小我”。 有人认为,“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媒体的角 度来看,有三个可供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 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 社会行为。”m理论上可以这样分,但实际上大多不 能绝然地单一选择,而且灾难的不同阶段,新闻报道 的角度也会不一样。一般而言,中国灾难新闻视点是 整体,因而在灾难初期多采用综合报道角度。如2008 年1月中国14个省市发生雨雪冰冻灾难,湖北、安徽 首先受难。新华网1月21日的报道《湖北、安徽部分 地区遭受暴雪灾害因灾死亡4人》,先报道了灾情信 息(数据),最后报道两省政府的抗灾救灾行为。西 方新闻虽然视角侧重个体,但灾难初期的报道也多是 综合性的,或侧重事件的灾难性和受难者多角度。如 1974年12月25日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发生龙卷风,26日 ‘悉尼晨锋报》的报道标题是: ‘龙卷风使44人丧生 达尔文市被毁,2万人无家可归:军队严阵以待》。御 从灾难报道的总体看,中西方在主体选择上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有人说: “西方媒介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 者作为报道主体,兼顾其他;中国媒介以政党、政府 行为为报道的主体,兼及其他。”惭事实上,中国灾 难新闻报道的主体也不一定就是政党、政府的行为, 而是国家、民族利益中社会群体行为,也就是全社会 对付灾难的行为。无论是受灾者、抗灾救灾者,西方 新闻侧重表现的是“小我”,关注生命个体,突出抗 灾救灾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救者和救援者):中国 新闻侧重表现是的“大我”,关注的是灾难中的群 体,突出抗灾救灾中的政府与社会行为。 这种差异严格地说是中西方悲剧认识和社会关系 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深刻地影响着新 闻报道理念和方式。中国认为灾难是悲剧,但不仅仅 是个人的悲剧;天灾人祸给人带来悲苦,而对待悲苦 应该讲忍求度,不超越社会群体意识。因此中国人把 自己的忧患意识转向人生社会的忧患,通过人类的自 觉努力,达到消天灾去人祸的天人和谐、人人和谐。 而西方对灾难的认识是恐惧之悲,是命运毁灭之悲, 因而西方文化中“悲剧”概念的含义,“主要不是 悲,而是恐怖,它要求观众看了所谓悲剧后产生恐惧 和怜悯的情绪。这种差异毫无疑问地影响新闻文化的 价值意义,从而导致中国新闻灾难报道多着眼于社会 的抗灾救灾行为,西方报道则多聚焦在受难者的惨像 悲状。 灾难新闻追求什么样的效应?中国新闻追求能引 导人们向善、向前;西方新闻追求能激发人们正视现 实。 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是传播新闻事实的信息, 揭示事实的真相,灾难新闻也是如此,中西方并没有 分歧。但是,由于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 导致中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念存在显著的区别,新闻的 “社会责任”当然也会有不同,实施的目的、效果也 就呈现出差异。 中国新闻的“社会责任”是从大处着眼的,是 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担任着一定时代和 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宣传职责,其灾难新闻报道 的目的,是使受众对灾难性事件以及灾难抗救整体了 解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灾难,从而产生战胜灾难的精 神和行为;因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灾难的可战胜性因 素,投向政府、社会的抗灾救灾行为,投向受害者在 灾难中表现出的社会崇尚精神和品格,达到引导人们 向善、向前的传播效应。2008年1月中国出现罕见的 冰冻雪灾,各大媒体都表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灾救 灾,如新华网的专题是《抗击冰雪灾害 平安回家过 年》,其中‘今日关注》所设的栏目是“抗击冰雪灾 害”、“中央领导深情关怀”、“全国人民同舟共 济”、“最新灾情路况”。在灾难面前,中国新闻始 终不忘宣传一种战胜困难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如新浪网的专题是<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迎战 冰雪 让爱回家》,“贵州警察用绳索带受困者徒 步走出冰雪”、“广东8000旅客乘免费车返回原出 发地”、“大学生回家心切滑雪橇上高速”。 在这 里,一面是上下一心战胜灾难的行为展示和信念体 现,一面是在灾难中用积极、乐观消化消极、悲观, 倡导民族向善、向前的精神。 西方新闻的“社会责任”是局部的,是媒体在 政府政治、公共服务和媒体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其 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正如美国评论家雷蒙 德·威廉斯分析商业体系中运行的新闻媒介社会责任 时所说: “不管如何,最终赚钱的欲望总是胜过发表 不失偏颇而有益于社会的消息的意念。”“’因此,西 方灾难新闻报道一方面通过事件的灾难性和受害者的 悲剧激发受众正视灾难的现实,唤起受众对事件灾难 性的认知和对受害者的关注,一方面追求新闻能吸引 受众,以获得更大的支持,所以总是极力放大悲剧细 节,使报道有冲击力和感染力。2004年12月26日印度 洋海啸,美国CNN网站26日9时25分发表第一篇重磅报 万方数据 ·探索与争鸣· 新闻知识(2008.05) 道是《目击者描述海啸的恐怖》,营造出灾难气氛; 27日9时56分发表‘印度尼西亚尸体堆积如山》,表 现救灾中也弥漫着哀伤气息。∞毫无疑问,在引起人 们对灾难关注的同时,极力在吸引受众眼球,为媒体 争取更多顾客而创造卖点。美国媒体的“尸体堆积如 山”中国受众会觉得太阴森,太悲观,而美国受众则 可能接受灾难对人摧毁的悲惨命运,这样赤裸裸的表 现也符合受众能够或愿意接受恐怖、刺激文化的心 理。因此,新闻传播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追求怎 样的传播效应,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的、道德 的、民俗民风的,服从于受众的文化教育基因、文化 意识潜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接受心理。 四 如何看待中西灾难新闻传播的差异?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念,在 肯定不同特色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以往我们在比较中西方灾难新闻传播时,存在偏 颇之处,最突出的是拿中国特殊时期的不足与西方整 体体现出的优点比较,认为中国新闻在灾难报道时不 敢为,或为之有限。报喜不报忧;而西方新闻似乎无 所不及,无所不能。事实上,这种比较是不全面的, 认识上有偏差。且不说,西方的新闻自由也不是毫无 限制的,仅就灾难新闻的报道而言,无论是美国,还 是西方其它国家也都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服从于 政府对事件的基本认识态度,尤其是在一个国家处于 比较特殊的时期。例如从9·11事件爆发到伊拉克战 争,美国媒介的新闻报道是按布什政府定下的“反恐 战争”基调进行的。“在电视传播中,不断播放美英 联军向巴格达进军的消息,反复重播伊拉克人推倒萨 达姆雕像的镜头,以表现美国人让伊拉克人从萨达姆 的独裁统治中获得了解放⋯⋯美国民众看到的也只是 美军胜利的片段,不是包括伤亡、失败、忧虑、怀疑 的全部情节。”‘9’更谈不上真实、全面地反映战争给 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毫无疑问,新闻作为时代的 产物,社会的脉搏,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有特殊时 代而服从政府、政治的特殊新闻传播现象。 中国有过对灾难全面封锁新闻、只报喜不报 忧的时代,但这不代表全部的中国新闻传播历史。 远的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解除了封锁, 这在世界上是已经得到公认的。而今对灾难事件, 特别是天灾,中国新闻能不能传播,能不能及时传 播,传播多少,传播到何种程度,也就是新闻报道 的时效、广度、深度等,与西方已经没有太大的差 异。即使是有人祸因素的灾难,中国新闻在报忧、 揭短方面也不再是不敢为而不为。1987年5月6日至 6月2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 损失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01万公顷.烧毁 贮木场和林场的木材80多万立方米,受灾群众5万多 人,死亡193人。中国的媒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是 很及时、全面的,对灾难性分析与思考也是很深刻 的。 我们上面谈到的视点、主体、效应等差异属于 如何传播的问题,是新闻传播中报道实施策略和技 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对这类问题比较研究,应该 更多地从文化、受众的层面考虑,而不能忽视不同 文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制约而论长理短。其实,在 灾难新闻传播中,中西方都是受灾难者、抗救行为兼 顾的,只有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受众而采用了不 同的策略和技巧。西方新闻采用西医手术剖开患处, 先突出灾难和受难者,造成受众悲惨震撼而关注灾 难,然后再表现抗灾与救灾,达到各方面平衡;而中 国新闻则采用中医的固本治标方式,先全面报道灾情 及抗救情况,让受众悲痛而不悲观面对灾难,然后逐 渐深入揭示,重点表现,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如果说 西方新闻的人文主义是关注个人处境、现状如何:那 么中国新闻的以人为本则是注重人的社会境遇、能否 改变现状。这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的 产物,很难用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评说和统一的。 中国灾难新闻产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也只 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发展,西化不了,西方灾难 新闻亦然。当然,中国新闻应该消除一些不良文化 因素对灾难新闻传播的影响,如“官本位”现象, 消息文本的“八股文”腔调,简单模仿的程式,一 些空话套话等: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灾 难新闻传播中的一些好策略和技术处理方式,从而 创造出中国受众认同、喜欢、愿意接受、也更易接受 的灾难新闻。 炷■ ·本文的西方新闻是比较狭义的指称.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 新闻. (1)参见李霞:‘风暴中.一出。大戏”的制作与传播——(纽约时报) 如何报道。卡特晕霹。慝风’,垃阵燕,刘东平主编‘危急事件报道案例分 析',外文出版杜,2007年4月. (2X3XS)张戚t‘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128、367页.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3年版. (4X6)万生云t‘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国际 新闻再',2001年第2期. (7)赫伯特·阿特休尔t‘权力的燃介'.第222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 版. (B)甘丹:●灾难报道的振撼力—姜田c州同站印度海■报道特色浅析',羹 陈燕、刘东平主编‘危急事件报道案例分析',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 (g)单渡、肖埽:‘美国攥介的战争卖点及人文思考,。载陈燕、剃东平主 编‘危急事件报道案例分析'.外文出版杜.2007年版.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32· 万方数据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 作者: 谢晖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刊名: 新闻知识 英文刊名: JOURNALISM KNOWLEDGE 年,卷(期): 2008,""(5)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7条) 1.李霞 风暴中,一出"大戏"的制作与传播--《纽约时报》如何报道"卡特里娜"飓风 2007 2.张威 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 2003 3.万生云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期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国际新闻界 2001(02) 4.赫伯特·陕西省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 1989 5.甘丹 灾难报道的振撼力--美国CNN网站印度海啸报道特色浅析 2007 6.单波.肖珺 美国媒介的战争卖点及人文思考 2007 7.本文的西方新闻是比较狭义的指称,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新闻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zs200805011.aspx 授权使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授权号:a0a91358-4f41-4a24-95ac-9e27009eef31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7日
本文档为【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157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03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