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_1992_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_1992_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_1992_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 ) ) 1992 ) 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李 扬 殷剑峰 内容提要: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992 ) 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为基础, 从收入 分配和部门储蓄倾向等两个方面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等国内三个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比 较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最高,但是, 自 1992年以来,它实际上呈逐步 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有所下 降;企业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在于其...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_1992_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 ) ) 1992 ) 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李 扬 殷剑峰 内容提要: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992 ) 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为基础, 从收入 分配和部门储蓄倾向等两个方面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等国内三个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比 较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最高,但是, 自 1992年以来,它实际上呈逐步 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有所下 降;企业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在于其主 要支出 ) ) ) 对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利息支出长期被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政府储 蓄率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于 2000年以后急剧上升, 其主要原因在于, 通过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同时 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也在不断提高。本文的政策 建议 关于小区增设电动车充电建议给教师的建议PDF智慧城市建议书pdf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下载税则修订调整建议表下载 是:为了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 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运行应全面转向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为 重点的轨道上。为达此目的, 加速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支出和对居民的福 利支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支付水平,应成为今后我国宏观 调控的长期任务。 关键词:储蓄率 资金流量表 收入分配 * 李扬、殷剑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邮政编码: 100732,电子邮箱:yjfifb@cass. org. cn。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 宝贵意见,文责自负。全文数据除非特别指明,均来自历年5中国统计年鉴6中的资金流量表。 ¹ 例如,根据 Louis( 2005b)的统计, 2002年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储蓄率分别为 1413%、2515%、2813%和 31%。 一、引 言 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还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根据 GDP 的支出法统计, 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 4719% , 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¹而且还比/六五0开端的 1981 年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图 1)。 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 出问题 ) ) ) 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 ) ) ) 的物质基础。2005年中国的投资率 达到了 4314% , 比 1981年上升了 11 个百分点;而经常项目顺差占 GDP 的比重则在同年达到了 415%的创纪录水平。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无论高投资如何令人担心, 亦无论巨额顺差引发的贸易 摩擦如何让人不堪忍受, 在国内消费率未能如愿提高的前提下, 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我 们在一定程度上还须容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点, 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需求管理 的困境,令我们不得不再次将分析的视野转向另一面,即国民经济的供应方面。于是,更细致地分 析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 成为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团0并制定相应对策的关键之一。 14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图 1 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 1978 ) 2005年) 注: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6中的支出法GDP统计。 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 长 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展开的。例 如,李扬和殷剑峰 ( 2005a, 2005b)就曾从 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 改革的综合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高储蓄率 以及与之相伴的高投资率问题。此类分 析固然可以揭示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变 化的一些体制、机制以及人口等非金融 因素的影响, 从而指明中国当前的/ 三 高0并不能简单地靠政策措施予以调整, 但是, 这样的分析并不能告诉我们:在国 民经济中,究竟是哪个部门在进行储蓄以及储蓄的动机是什么, 因而也就难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 策建议。 对于部门储蓄问题的研究事实上也已经有了很多的进展, 例如, 臧旭恒( 1994)、贺菊煌( 2000) 以及Modigliani和 Cao( 2004)等分别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储蓄行为和储蓄率的变动进行了分析, 任若恩和覃筱( 2006)则利用中国和美国两国的资金流量表, 对两国居民储蓄率的统计口径进行了 比较分析。但是,这些分析针对的是单个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国的居民部门,缺乏对政府部门和企 业部门的考察。 完整地考察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各个经济部门 的储蓄变化同时依赖于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部门的储蓄倾向(参见下文) , 而不同 部门的储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都会对国民储 蓄造成影响,从而使整个经济的储蓄率变化偏离仅基于居民部门的储蓄理论(例如持久收入假说)。 例如, Edwards( 1995)曾经对 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私人部门 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相关, 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 治稳定性,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的挤出效应,这些复杂 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使得各国的储蓄率出现很大差异。 为了能够对经济体中各部门的储蓄行为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 其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资金流量 表。对此,王传纶教授( 1980)、贝多广( 1995)很早就详述了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 但囿于当时数 据的匮乏,而没有展开具体分析。近些年,随着统计数据的更新,许多研究人员开始着手此项工作。 例如,许宪春( 2002)、郭浩( 2001)和 Louis( 2005a, 2005b)都依据当时可得到的中国资金流量表,对各 个经济部门的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由于 Louis( 2005a, 2005b)的数据最新,其研究结论可能 更具启示意义, 他发现:第一, 不仅中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而且, 企业和政府的储蓄 率也同样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第二,企业的储蓄率高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这使得企业保 留利润迅速上升;第三,政府之所以从事储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资本转移0来支持国有企业发 展。 以往的诸多研究赋予我们很多启示,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反映不同部 门储蓄行为的部门储蓄倾向这两个关键点展开, 从而难以勾勒出一个总的图景。本文试图对此进 行一个补充,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一,中国的高储蓄率确实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推 动的,但是, 2000年以来储蓄率的进一步攀升则主要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提高有关;其二, 企业的 储蓄率较高确实是企业可支配收入或利润上升的结果,但是,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或利润的上升并不 主要归因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 而应归因于企业的主要成本 ) ) ) 劳动报酬和利息支出 ) ) ) 长期 15 2007年第 6 期 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三,近年来政府部门储蓄倾向的上升并非主要为了通过/资本转移0来支持 国有企业发展, 而是直接进行的政府投资。 在下文中, 首先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对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计算和比较,并 得出若干结论;然后,利用资金流量的金融表对以上计算结果的统计误差进行修正;继而,分别对决 定储蓄率的两大因素 ) ) ) 收入分配的占比和储蓄倾向的变化 ) ) ) 进行分析, 更深入地探讨国民储 蓄率上升以及各部门的贡献, 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最后,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实物交易表分析 表 1 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 国民 储蓄率 居民 储蓄率* 企业 储蓄率* 政府 储蓄率* 1992 40129 21108 13133 5189 1993 41172 19132 16115 6124 1994 42173 21149 16102 5122 1995 41162 20104 16170 4188 1996 40132 21132 13157 5143 1997 40176 20175 14173 5165 1998 39198 20139 14133 5127 1999 38161 18155 14131 5175 2000 38150 16150 15165 6136 2001 38189 16118 15114 7157 2002 40120 18163 14132 7124 2003 42190 18111 15147 9132 注: * 部门储蓄率= 部门储蓄P国民可支配收入。 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帐户体系( SNA)过渡, 我国自1992 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 迄今已经编制出1992 ) 2003年共 12张资金流量表。 根据交易发生的性质,每张资金流量表被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其中,实物交易 部分由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 SNA(1993)核算体系进行编制,金融交易部分则由人民银行负责编 制。从理论上来说, 交易的性质不会影响资金流量表中各经济部门的资金净头寸。然而,对照实物 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的/净金融投资0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统计误差0。为 了使两者相互一致,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用/统计误差0项来对资金流量的实物表进行修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本节中,我们首先直接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来计算国民储蓄率和各 部门的储蓄率。在下一节中, 我们再运用资金流量的金融交易表对实物表中的/统计误差0进行适 当修正。这两节分析的结果显示, 即便不考虑/统计误差0, 近年来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也主要归因于 政府部门;考虑了/统计误差0之后,本节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资金流量表中,全部经济部门被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和国外等五个部门。 为了便于集中考虑实体经济部门, 我们将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对于居民部门 和政府部门而言,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扣除了最终消费,便是它们的储蓄。至于企业部门, 由于不存 在消费问题,可支配收入就是其储蓄。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内部门。国内三部门储蓄的 总和即为国民储蓄。国民储蓄与整个国内部门的可支 配收入之比就是国民储蓄率。 这里,可以用两个概念来刻画各部门的储蓄状况。 其一,将各部门的储蓄与该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相比,即 为该部门的储蓄倾向。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的 消费P储蓄决策。其二, 将各部门的储蓄与整个国民可 支配收入相比, 可以得出该部门的储蓄率。这个概念 反映的是各部门储蓄对整个国民储蓄率的贡献。显 然,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有下述等式成立: 部门储蓄倾向@该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 收入之比= 该部门储蓄率 这个等式显示:各部门的储蓄率不仅取决于本部 门的储蓄意愿, 也取决于各该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结 构中的地位。三大部门的储蓄率相加, 即为国民储蓄 率,即: 国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企业储蓄率+ 政府储蓄率 表 1和图 2记载了 1992 ) 2003 年中国居民、企业 和政府等三大部门各自的储蓄率。不难看出, 在 16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图 2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及其部门结构( 1992 ) 2003) 1992 ) 2003年,在国民经济的三大部门中, 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下降的, 而企业部门 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则是上升的。具体来 看,在 11 年间, 居民储蓄率总共下降了 4146%。其间,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有一段较大的下跌, 2002年重又上升,但于 2003年又有所下降。企业储蓄率总体是上 升的, 11年间提高了 3192%。其间, 1992 ) 1994年有一次显著的跃升,升幅达 3104%; 其后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政府的储蓄率 在11年间上升了 3117%。从发展态势上 看,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 1992 ) 2000年长 达8年的低位徘徊之后,自 2000年开始稳步上升。鉴于 1992 ) 2003年居民部门储蓄率下降、而企 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蓄率上升的事实, 注意到此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仅仅上升了 2163% , 我们可 以合理地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企业和政府两个部门。 为了更清楚地探究居民部门储蓄率下降和政府部门储蓄率上升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储蓄率 决定的公式来分解各个部门储蓄率变动的原因。表 2是根据资金流量实物表计算出的居民和政府 部门的储蓄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占比。 表 2 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储蓄率 的进一步分解 居民部门 政府部门 储蓄 倾向* 可支配 收入占比 储蓄 倾向* 可支配 收入占比 1992 32161 691 23 31197 19122 1993 33143 671 76 33102 19132 1994 32150 661 80 31170 18161 1995 29112 671 94 33156 17142 1996 30177 691 29 31168 17115 1997 30146 681 13 32125 17151 1998 29193 681 14 30103 17153 1999 27163 671 11 30196 18158 2000 25145 641 81 32155 19154 2001 25137 631 78 35192 21108 2002 28159 651 18 35133 20149 2003 28189 621 68 42166 21185 注: * 部门储蓄倾向= 部门储蓄P部门可支配收入。由 于企业部门的储蓄率就等于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 收入的比重,因此,这里未予列出。 由表 2可见, 1992 ) 2003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长期下降,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的不断降低,也 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长期下降趋势。同时, 仔细观察居民储蓄倾向, 可以发现它具有明显的顺 周期特征:在 1992 ) 1994 年经济高涨时期, 其储蓄 倾向较高;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其储蓄倾 向逐步回落;从 2001 年本轮经济周期开始, 其储蓄 倾向再次回升。这种顺周期的特征符合/持久收入 假说0:在周期的上行阶段, 当期收入水平超过了居 民的持久收入水平, 储蓄增加;在周期的下行阶段, 当期收入低于持久收入水平, 为维持既定的消费, 储 蓄减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2004和 2005年, 我国 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应该有所提高。¹ 居民储蓄倾 向的顺周期行为意味着, 我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呈 长期下降趋势, 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 的长期下降,而这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过程有关。我们在下文中将对此展开分析。 同居民部门相反,我国政府部门的储蓄率是不 断上升的,其原因既来自其储蓄倾向的提高, 也来自 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上升。从表 2和图 3可以看 到, 1992 ) 2000年的 9年间,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一 17 2007年第 6 期 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王毅博士测算, 2005 年我国 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到 3212%。 图 3 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 1992) 2003) 直围绕着平均 32%的水平波动;自 2001年 开始, 其储蓄倾向急剧上升。与居民部门 对照来看, 自 1995年即分税制改革的第二 年开始,政府的储蓄倾向就超过了居民部 门,而且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 政府的可支 配收入占比也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由表 2可见, 1992 ) 2000年, 政府可支配收入占 比仅微升了 0132 个百分点, 此后, 自 2001 年跃升了 1154个百分点之后, 便一直维持 在21%左右的高平台上。 从表 1和表2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 储蓄率的上升, 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政府部门储蓄率的上升, 既与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快速上升密切相关, 也与该部门在 GDP 分配中的占比上升有关。这表 明:如果把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居民部门,那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因而, 如果把/降低储 蓄率0的重点放在居民部门,实属本末倒置。 三、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对实物交易表的修正 在资金流量表的实物交易部分中,长期存在着规模巨大的/统计误差0。由于实物交易部分的 统计误差为: 统计误差= 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 实物交易的净金融投资= 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 (可 支配收入-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图 4 净金融投资(金融表)和统计误差(实物表) 因此,正的统计误差就意味着,在实物交 易部分中,或者可支配收入被低估,或者消费 和投资被高估。考虑到消费和投资在统计上 出错的几率相对较小,我们认为:正的统计误 差主要归因于可支配收入被低估的事实。从 图 4可以看到, 这种低估现象在 2001 ) 2003 年尤其严重。在这三年里, 金融交易中的净 金融投资几乎完全没有被实物交易所反映。 在国内的三个部门中, 可支配收入都可 能存在着低估现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尽 管资金流量表中对政府收入的统计涵盖了政府部门预算内和预算外的绝大多数税收和非税收收 入,但是, 近些年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 ) ) 土地出让金并没有被包括进来。在 1999年住房体制改 革之前,土地出让金的影响并不大, 因为地方政府对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一般采取少收、甚至不收 土地出让金的政策, 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随着商品住宅市场的发展,土地出让金的规模迅速膨 胀。然而,由于土地出让金一直未纳入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对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并无确切数据。 据有关调查称, ¹ / 2001 ) 2003年我国土地出让金合计 9100 多亿, 约占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 35%。2004年- 8131大限. 使土地有偿出让进一步市场化, 当年全国出让金的价款更达 5894亿元, 18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¹ 参见521世纪经济报道6 , 2006年 9月 6日。 占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 47%。2005年我国执行收紧地根政策,出让金收入占比虽有所下降,但 总额仍有 5505亿元。0尽管上述数据并非准确统计, 但是,两个方面的情况可以间接印证其真实性。 其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年购置土地的费用。在 1999年, 土地购置费只有 500亿元, 到 2003年即 达到了2055亿元。¹ 其二是资金流量中政府部门的/统计误差0。在 2000年以前,政府部门的统计 误差一直是负值。换言之,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被高估了。但是, 在 2000年和 2001年,政 府部门的统计误差迅速上升到正的 1075亿元和 1351亿元, 2002和 2003年虽有所下降, 但也在 600 亿元左右。 图 5 国民储蓄的三种统计口径对比 除了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被低估 之外, 从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在资金流量表 的统计误差看, 同样存在着长期的正的误差。 就企业部门而言,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 可能存在着瞒报利润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商 品住宅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住宅价格的迅速上 涨,房地产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至于 居民部门长期普遍地存在着隐性收入,早已 成为公开的秘密。 总而言之, 为了更接近准确地估计国民 储蓄及其结构,我们应当利用/统计误差0对 国民储蓄率进行修正。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基于实物之上的国民储蓄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同时将 历年的/统计误差0加进去。图 5给出了修正前和修正后的国民储蓄率。将这两个储蓄率与 GDP 支出法统计的储蓄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修正后的储蓄率与后者显然要更加接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固然可以直接用/统计误差0去修正国民储蓄率, 然而,对于部门储蓄 率的修正则需要谨慎。因为/统计误差0的参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金融交易表的净金融投资, 国内部门合计的 净金融投资一般比较准确,但部门的净金融投资则可能会出现误差。例如,一个部门的存款被算作 了另一个部门的存款,就会低估了前一部门的净金融投资,高估了后一部门的净金融投资, 而两个 部门合计的净金融投资并不受影响。从中国实际情况看,政府存款以企业的名义(可能也有少量的 公款私存现象)存在银行的现象可能相当普遍,尤其是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土地出让金更是如此。这 就意味着, 在资金流量表的金融交易部分, 企业的净金融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应该归属于政府部 门,而在资金流量表的实物交易部分,企业部门的正的/统计误差0中有相当部分应该划归为政府的 可支配收入。 在政府以企业名义发生的存款中, 应该主要是以非金融企业的名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下我 们拟按这样的规则来修正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误差0: 修正后的政府统计误差= 政府统计误差 + 非金融企业的统计误差@修正系数 修正后的企业统计误差= 非金融企业的统计误差@(1- 修正系数) + 金融机构的统计误差 上面两个公式中的修正系数介于 0和 1之间,修正系数越大,表明非金融企业的/统计误差0中 归属于政府的部分越大 ) ) ) 这也就是说,政府以非金融企业名义发生的存款也就越多。在以下的 统计中,我们分别取 0、013和015,以观察不同取值对企业和政府储蓄率的影响,详见表 3。 19 2007年第 6 期 ¹ 数据来源: 5中国统计年鉴62004年至 2006年。 表 3 修正后各部门的储蓄率 修正系数= 0 修正系数= 013 修正系数= 015 居民 企业 政府 企业 政府 企业 政府 1992 22112 10185 5153 11119 51 19 111 43 4196 1993 20129 14119 7106 14111 71 14 141 06 7119 1994 21102 15109 6115 14183 61 41 141 65 6159 1995 19178 15169 5155 15130 51 94 151 05 6119 1996 22141 13103 5128 13190 41 40 141 48 3182 1997 20181 15172 4198 15156 51 14 151 44 5125 1998 20151 15143 4180 15104 51 19 141 78 5145 1999 18195 14190 5130 14121 51 99 131 75 6146 2000 14142 16152 7157 16114 71 95 151 89 8120 2001 16153 14138 8185 13178 91 45 131 37 9186 2002 19126 15102 7159 14159 81 02 141 31 8131 2003 19143 16106 9154 15174 91 86 151 53 10107 观察表3并对照表 1可 以发现,无论是否进行修正, 也无论修正系数如何, 企业 部门储蓄率的上升都主要发 生在 1992 ) 1994年, 而对于 政府部门而言, 其修正后的 储蓄率明显上升,并且,修正 系数越大, 政府部门修正后 的储蓄率越高。这一分析结 果意味着:只要利用资金流 量的金融表对实物表中的 /统计误差0进行修正, 第三 节中的结论 ) ) ) 近年来国民 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政 府储蓄率的上升 ) ) ) 无疑会 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 表 4 各部门在国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收入占比(% ) 居民部门 政府部门 企业部门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1992 681 69 69123 15153 191 22 15178 11155 1993 671 74 67176 16183 191 32 15143 12191 1994 671 68 66180 16140 181 61 15192 14159 1995 681 75 67194 15135 171 42 15191 14165 1996 671 23 69129 15153 171 15 17124 13157 1997 651 71 68113 16117 171 51 18112 14137 1998 651 61 68114 16187 171 53 17153 14133 1999 641 98 67111 16195 181 58 18107 14131 2000 641 36 64181 16169 191 54 18194 15165 2001 631 53 63178 18136 211 08 18111 15114 2002 651 28 65118 17148 201 49 17125 14132 2003 631 20 62168 17198 211 85 18182 15147 由于各部门的储蓄率等于该部门储蓄倾向及其可支配收入占比之乘积,我们可以沿着各部门 收入占比以及各部门储蓄倾向两条线索来分析各部门储蓄率变动的成因。本节首先循着国民收入 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来分析各部门收入的占比及其变化,然后再集中分析政府部门的储蓄倾 向及其变化。 1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从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看, 可支配收入= 初次分配收入+ 经 常转移。因此, 各部门收入分配 结构的变化可以首先在国民收入 初次分配环节中看出。 从表 4可见, 1992 ) 2003年, 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的占比下降了近 515个百分点, 因此, 初次分配的地位下降是居 民部门收入相对下降的主要原 因。 深入来看, 居民部门初次分 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 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其 中,财产收入的 90%以上是利息 收入, 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投 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劳动报酬净 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 20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差。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部门中所以存在着劳动报酬的运用和增加值,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统 计中包含了个体工商户。 表 5 居民部门各项收入占国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 ) 劳动报酬 净额占比 其中:政府支付的 劳动报酬占比 其中:企业支付的 劳动报酬占比 财产收 入占比 增加值 占比 1992 36166 5190 30176 4155 28197 1993 37170 5189 31181 5126 26137 1994 35128 5199 29130 5196 28100 1995 37123 6130 30192 5154 27146 1996 33194 7101 26193 5148 29128 1997 32198 7151 25147 4158 29149 1998 31199 8191 23108 4165 30130 1999 31191 9180 22110 3175 30187 2000 30163 9127 21137 3150 31179 2001 31136 9159 21177 3141 30132 2002 34169 101 45 24123 3126 28164 2003 33135 9168 23167 2180 28127 在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 劳动报酬净额, 其占居民收 入的比重一般在 70%以上。 从表 5可见, 1992 ) 2003年, 正是其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 降了 313个百分点。这意味 着,居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 原因, 在于其劳动报酬占比 的下降。 进一步考察劳动报酬净 额的构成, 我们可以发现更 有意义的信息。由于在资金 流量表中, 居民部门的劳动 报酬来源于企业、政府和居 民部门自身的支付, 即: 居民劳动报酬来源= 企业劳动报酬运用+ 政府劳动报酬运用+ 居民劳动报酬运用 因此,作为居民部门劳动报酬的来源与运用之差, 居民劳动报酬净额反映的就是企业和政府向 居民支付的劳动报酬总和。这样, 根据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劳动报酬运用,我们可以计算两类部门支 付的劳动报酬变化情况, 从而查明居民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根据表5可知, 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在 1992 ) 2003年呈上升态势, 因此, 导致居民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 降的原因在于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较快。表 5显示, 2003年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初次 分配比重比1992年下降了 7109个百分点。 除了劳动报酬净额之外,居民财产收入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的下降也非常明显: 1992 ) 2003年 总共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从表 5可见, 居民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主要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 后, 1997 ) 2003年,总共下降了 1178个百分点(而在 1992 ) 1997年, 该比重上升了 013个百分点)。 财产收入占比的这种变化同财产收入的来源结构有极大关系:在居民的财产收入中, 90%以上是利 息收入,红利收入不到 10%。如所周知,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连续降息,尽管居民的储蓄存款在 不断增长,但是,居民的财产收入在绝对规模上就从未超过 1996年的水平。 与居民部门的收入相对下降不同, 政府和企业部门在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收入占比明显上升。 1992 ) 2003年,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上升了 21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主要 资金来源是增加值和生产税净额, 主要资金运用是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净额,由于政府部门增加 值是按照收入定义的(等于劳动者报酬加上政府部门折旧) ,因此,作为政府资金来源的增加值与作 为政府资金运用的劳动者报酬基本上相互抵消,于是, 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生产税净额。¹ 由 表6可以看到: 1992 ) 2003年,生产税净额占比上升了近 5个百分点。这表明, 生产税净额占比的 21 2007年第 6 期 ¹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前者是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 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后者是政策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为主的政府 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由此可见,生产税净额不仅包括税,也包括各种费。 上升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占比相对上升的关键因素。 表6 企业和政府主要资金来源占国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 年份 企业增加值占比 生产税净额占比 年份 企业增加值占比 生产税净额占比 1992 61181 12171 1998 611 55 16146 1993 64166 14104 1999 601 7 17112 1994 62168 13144 2000 591 8 16146 1995 6514 13145 2001 611 09 17199 1996 64102 15101 2002 611 29 17101 1997 63135 15131 2003 611 71 17164 就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而言, 在 1992 ) 2003年间, 其占比也上升了 3个百分点。根据资 金流量表, 企业初次分配收入=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财产收入净额- 生产税净额 表 7 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主要资金来源、运用项目 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社保缴款净 额占比( 1) 收入税 占比( 2) 其中:居民交纳 的收入税占比 ( 1) + ( 2) 社会补助1P 可支配收入 1992 1137 3182 0102 51 19 1147 1993 1105 2158 0108 31 63 1103 1994 1150 1164 0102 31 15 0179 1995 1164 1130 0102 21 94 0179 1996 0123 1180 0129 21 03 0137 1997 0119 1176 0135 11 95 0152 1998 - 01 02 1178 0144 11 77 1102 1999 0108 2142 0153 21 50 0178 2000 0116 3103 0176 31 20 0125 2001 0136 3124 1103 31 60 0174 2002 0155 3162 1115 41 17 0198 2003 0173 3178 1120 41 51 0142 注 1: / 社会补助0中包括资金流量表中的/ 其他0项目。 因此, 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占 比的上升,或者源于其收入增加、 即增加值占比上升, 或者源于其 支出下降,即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财产收入净额、生产税净额(生产 税减生产补贴)的占比下降。这 里,可以首先排除的是生产税下 降的可能。观察企业增加值与初 次分配收入的比重关系可知, 1992 ) 2003 年, 企业收入并未发 生明显变化, 2003年甚至比 1992 年略有下降。既然增加值的占比 没有变化, 而生产税的支出占比 在上升,那么,企业初次分配收入 占比的上升就只能是因为其支付 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下降 了。对照表5中居民的主要收入 来源可以看到,这一判断是合理 的。 将上述分析总和起来看, 在 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不仅相对下降, 而且有绝对的下降,这构成居民在 初次分配环节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则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 动报酬明显下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居民以银行存款为主的财产主要是由金融机构转移给 非金融企业部门使用,因此,居民部门财产收入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企业 部门的利润以及政府从企业部门获得的生产税净额在相当程度上是居民收入转移的结果。更直接 地说,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造成了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的增加。 2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2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可以通过再分配予以调整。表 4的数据显示, 通过再分配过程,居 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都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表4告诉我们, 经过再分配环节, 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有了明显的下降,并且, 自 1994年后即 大体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在 1999年以前,居民部门还因再分配得益, 其经过再分配之后的 收入占比明显高于其初次分配收入占比。然而, 从 2000年开始,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占比与初 次分配收入占比已经没有差别,在 2002年, 前者甚至低于后者。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收入在再 分配环节中的变化, 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源方,主要同社保 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 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 因此,仅仅分析政府部门的情况,便可明了再 分配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分配占比相对上升的唯有政府部门, 2000年之后尤甚。1992 ) 2000年, 政府再分配占比仅上升了 0132个百分点, 而此后的 3年中,该占比就上升了 2131个百分点。 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占比的继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的相对增加,也 同经常转移中的资金运用项的相对下降有关。政府的经常转移项为: 政府的经常转移= 收入税+ (社会保险缴款- 社会保险福利) - 社会补助- 其他 在再分配环节, 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收入税和社保缴款, 主要资金运用是社保福利、社会补 助和其他。在表 7中, 我们将社保缴款和社保福利合并为社保缴款净额。可以看到, 从 1998年开 始,由于缴款规模的增加快于其支出,社保缴款净额占比持续上升。然而,上升更加明显的是收入 税。在经历了分税制改革前的短暂下降后,收入税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与 1995年 相比, 2003年收入税占比上升了 214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交纳的收入税占比就上升了 1118个百 分点。在资金来源相对增加的同时,政府部门在再分配环节中的支出却在下降。与 1993年相比, 2003年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了 1个百分点强。简言之,资金来源的 增加和资金运用的下降, 共同推动了政府再分配收入的相对上升。 总之,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 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就此而言, 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 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 31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前文分析告诉我们: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政府部门获得了 1P5以上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在 政府获得的收入中, 有一部分被用做政府消费。根据定义,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 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0。换言之,政 府消费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0。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 成政府储蓄。表 2的数据显示, 自1992年以来,政府储蓄倾向一直保持在 30%以上的高水平, 2003 年更跃增至42166%。 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 资本转移0, 其二是政府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 义, /资本转移0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 是一种不从对方获 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0由于资本转移构成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并对应地成为企业部门 的资金来源,因此,政府资本转移的实质,就是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无偿资助。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 点, Louis( 2005)认为:资本转移构成了政府储蓄的主要目的。然而, 仔细分析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便 可看到,这一概括并不全面。 表8统计了资本转移和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显然, 1992年以来,资本转移和政府投资 占比的相对地位总体上发生了前者逐渐降低而后者逐渐上升的变化。其间, 资本转移在 1999 ) 23 2007年第 6 期 表 8 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占比总投资比重 政府投资 占比( 1) 资本转移 占比( 2) ( 1) + (2) 1992 101 24 11145 211 69 1993 71 94 9182 17177 1994 61 93 8139 15132 1995 51 82 8117 13198 1996 61 89 7186 14175 1997 81 17 7148 15165 1998 91 21 7122 16143 1999 91 20 12105 21125 2000 91 73 14103 23176 2001 91 79 16117 25195 2002 101 20 13132 23152 2003 131 14 10162 23177 2001年突然跃升,显然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 了/积极0的财政政策有关 ) ) ) 大规模的国债投资项目 显著提高了政府的资本转移水平。其后, 随着财政政 策向/中性0方向转型, 资本转移发生了绝对数额的减 少。2001年,资本转移为 6056亿元, 2002年减至 5634 亿元, 2003年则进一步降到 5477亿元。2003年当年, 资本转移占总投资比重降低到 10162%, 比 2001年减 少近 6个百分点。可以合理地预计, 2004 ) 2006年,资 本转移的绝对规模还会进一步缩减, 其占比则会有较 大幅度的下降。 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 政府投资相应上升。 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 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与 2000年相比, 2003年政 府投资占比上升了 314个百分点,达到13%强。显然, 较之政府资本转移, 政府投资对近年来政府储蓄倾向 上升的贡献更大。进一步看, 按照隶属关系分,我国城 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 90%左右属于地方项目, 因此, 政府投资规模及占比的上升,应该主要归因于地方政 府的行为。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11基本结论 (1)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依然显著地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 但是, 在 1992 ) 2003年间, 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率的上升,而居 民储蓄率则是相对下降的。由于目前还得不到2004 ) 2005年的资金流量数据, 我们不能确切地判 断国民储蓄的这种部门结构在此期间是否延续。然而,鉴于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 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 ¹ 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 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特征依然 被保持着。 ( 2)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 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 占比的下降;从影响程度来看, 后者是其主要原因。居民储蓄倾向下降, 反映出国家持续推行的增 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 中的持续下降, 则主要由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下降所致。其中,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 少,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而居民的财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了居民投资领域 狭窄和投资收益因流动性过剩而下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从部门间的联系来观察,居民部门财 产收入的下降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 表明居民收入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被转 移为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政府的收入。 24 李 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数据,财政存款在 2004年、2005年和 2006年( 截至 11月份 )的 增速分别为 21164%、28122%和 43149% ,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分别为 21118%、47184%和 22109%。然而,由于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较 低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增速只分别达到 15161%、19139%和 17111%。 (3)企业部门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但是, 相对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经过各类税收和缴费 调整之后的企业再分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其初次分配的水平。但无论是初次分配占比还是经再分配 调整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占比, 都在稳定中呈微升之势。在初次分配阶段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两 大因素造成了企业收入占比的上升。首先是其支付的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这与居民得自劳动报 酬的相对下降互为表里。其次是其支付的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这种现象反映的经济事实是:自 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也 是相对较低的。 ( 4)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 自本世纪开始迅速增长。政府储蓄率 的上升,归因于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其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就政 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而论,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阶段, 该比例都是上升的。 这反映出:自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0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收入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在增长。但是,经过再分配 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速度的上升,说明政府似乎并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 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至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 无论归因于其直接 投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归因于其资本转移水平的提高,都说明:近年来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 度都大大强化了。 21政策涵义 以上结论告诉我们, 如果说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是降低储蓄率和提高国内消 费率,那么,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放在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上。 ( 1)提高居民收入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督促企 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 对此, 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并严格执行之。¹ 其 次需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 比不仅没有提高、甚至呈下滑之势,构成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和收入分配结构恶化的 主要原因。其三是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借 以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 2)财政政策应当在今后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0的战略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加 速向公共财政转型, 作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 /减税增支0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安排财政政策的 基础之一。就减税而论, 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税率,应属题中应有之义。º 就增支而 言,应当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 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0,以期同时实现增加居民部门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消费的目标,为提高国内 消费率做出积极贡献。 ( 3)对于企业部门而言,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 企业应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 减少对 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25 2007年第 6 期 ¹ º 作为生产税中的主体税种,我国增值税的税率为 17% ,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 消费型0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 23% (安 体富, 2002)。 我国政府于 1993年就发布了5企业最低工资规定6 , 1994年又在5劳动法6中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然而, 制度的执行远不尽人意, / 血汗工厂0的劣迹屡屡见诸于报端。这其中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 地方政府对税费的追逐以及企 业在税费压力下利润的摊薄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减税应该有助于推动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安体富, 2002:5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6 ,5经济研究6第 2期。 贝多广, 1995:5中国资金流动分析6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贝多广、骆峰, 2006:5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6 ,5经济研究6第 2期。 郭浩, 2001:5对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6 ,5财经科学6第 4期。 贺菊煌, 2000:5消费函数分析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扬、殷剑峰, 2005a:5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中国经济增长6 ,5经济研究6第 2期。 李扬、殷剑峰, 2005b:5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经济失衡6 ,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研究0课题报告。 任若恩、覃筱, 2006:5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6 ,5经济研究6第 3期。 王传纶, 1980:5资金流量分析的内容和应用6 ,5世界经济6第 1期。 许宪春, 2002:5中国资金流量分析6 ,5金融研究6第 9期。 臧旭恒, 1994:5中国消费函数分析6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Edwards, S1 , 1995, / Why are SavingRates soDifferent Across Countri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0 ,NBER working paper No. 5097, www. nber. com Louis Kuijs, 2005a, / Inv
本文档为【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_1992_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992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2-0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