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_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_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举报
开通vip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_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 ———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刘李伟 Ξ (华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 ,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 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 一致 ,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存在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 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有助于道德科学研究和伦理哲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  皮亚杰...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_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 ———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刘李伟 Ξ (华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 ,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 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 一致 ,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存在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 这些问题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有助于道德科学研究和伦理哲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  皮亚杰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理论  哲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B82 - 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9115 (2004) 04 - 0056 - 05   人类最古老的思想中 ,就包括了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 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生和发展 ,认知心理 学派的皮亚杰是最早的先驱之一。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 生发展的理论与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理论是一致的。柯尔 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 观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 心理学理论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也引起 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重新审视道德认知理论 ,对它作一些哲 学上的分析 ,有助于厘清和深化我们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看 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 皮亚杰研究的重点是认知的发生 ,包括道德认知的发 生 ,因此 ,他研究的重点对象是儿童的生活。所采用的方法 是综合了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于其中的独创的 临床描述技术 ,其特点是从总体上来观察儿童和引导儿童的 活动 ,从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由谈话和自由叙述中进行分析。 在其早期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中 ,皮亚杰从儿童的游 戏实践和儿童的思想意识的对应发展来说明儿童道德判断 的起源和发展。他指出 ,儿童的游戏行为是一种对社会行为 的模仿。像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一样 ,儿童游戏中包括了非常复杂的规 则系统 ,儿童正是通过游戏行为 ,通过对游戏规则的熟悉和 适应 ,自然而然地学会自觉地遵守合理的游戏规则。这正是 儿童道德认知的起源。 以儿童玩弹子游戏为例 ,皮亚杰将规则实践分为四个连 续的阶段 : 第一阶段是具有纯粹运动性质和个人性质的阶段 ,活动 的动力主要来自机体的机能 ,游戏规则或来源于某种仪式的 惯例 ,或来源于一种已经为集体所有的符号体系。 第二阶段是自我中心阶段。(大约 2 - 5 岁)儿童能从外 部接受和学习规则范例 ,但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去实 行这些规则 ,而不顾及任何规则范例的客观要求。此时规则 被自我中心化。 第三阶段是协作出现阶段。(大约 7 - 8 岁) 。在这个阶 段的游戏中 ,由于每个人对取胜的热望 ,大家开始考虑互相 控制和统一规则的问题 ,但协作意识尚不是自觉的 ,集体生 活表现为自我中心和尊重长者两相混合的特征。 第四阶段是规则编集成典的阶段 , (大约 11 - 12 岁) 。 随着游戏实践的发展 ,游戏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了解游戏程 序的每一个确定的细节 ,并乐于自觉地寻求游戏活动中的合 作与协作 ,乐于为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规则。最终整 个游戏社会都能知道应该遵守规则的实际准则。 与游戏实践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大 致经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相应于规则实践过程中的纯粹个人主义阶 段。由于儿童接受这些规则是出于与机体需要 (机体快感) 相一致的理由 ,所以此时的规则不是要求负责任的规则 ,即 不是一种义务性的规则。 第二阶段 ,相应于规则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中心阶段的最 高点到协作阶段的前半段。虽然儿童在游戏实践中以自我 为中心 ,但他们认为已被执行的游戏规则是确定的 ,不可更 改的。此阶段儿童的规则意识具有神圣化的特点 ,但规则并 不内化为自我意识 ,而是外在于主体良知之外 ,是一种他律 性的道德意识。 第三阶段 ,相应于规则实践过程中的协作阶段的后半段 和规则已经典范化的整个阶段。由于游戏规则经由了个体 充分参与的决策和实践 ,规则已被视为应被个人遵守的理性 规则。但这些规则不具备不可移易的神圣性 ,如果某个新的 65 2004 年 7 月 第 4 期 (总第 12 期)    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 ———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J ul. ,2004  No. 4   Ξ [收稿日期 ]  2004 - 04 - 05 [作者简介 ]  刘李伟 (1958 - ) ,女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提议能被共同舆论同意 ,它就可以改变原有的规则。此阶段 的规则意识是彼此合作与独立自主之间的结合的产物 ,是一 种自律性的道德意识。 当协作成为儿童的需求和现实的游戏行为时 ,关于公正 这种合理性的道德概念就对传统的习俗发生调节作用。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遵循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路径 ,柯尔伯格把研究重 点放在儿童的道德认知结构发展的研究上。在他 1958 年的 博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10 到 16 岁时期的思维与选择方式的发展》中 ,首 次提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判断模型。此后二十多年间 ,柯尔 伯格对模型进行了多次修订 ,直至 1980 年 ,提出最新一次修 订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1 ] (P67 - 73) (见表一) 。分析这个模型 , 我们可以看出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 , 也可以发现道德认知心理学研究路线的独出贡献以及它的 理论缺陷。 表一 :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水平 阶段 内   容 所谓的对 做得对的理由 社会观点 水平一 : 前 因 循 水平 阶段 1 : 他 律道德 避免破坏规则而受惩罚 ,完全服 从。避免对人和物造成物理损 害。 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 力。 自我中心观点。不考虑他人的利 益或认识到它们与行为者的利益 之间的区别 ,不能把这两种观点联 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 据他人的心理兴趣来裁判其行动。 把自己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相混 淆。 阶段 2 : 个 人主义、工 具 性 目 的 和交易 遵守会给人即时利益的规则。 行动是为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 要 ,并允许别人这样做。对的也 就是公平的 ,即一种公平的交 易、交换和协定。 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或 利益情况下 ,也要承认 别人有自己的利益。 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意识到每 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 ,且 充满着冲突。所谓对是相对的 (具 体的个人主义意义上) 。 水平二 : 因 循 水 平 阶段 3 : 相 互 性 的 人 际期望、人 际 关 系 与 人际协调 遵从亲人的期望或一般人对作 为儿子、兄弟、朋友等角色的期 望。“为善”是至关重要的 ,意指 有良好的动机 ,表明关心别人 ; 也意指维持相互关系 ,如信任、 忠诚、尊重、感恩等。 需要按自己和别人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善 ,关心别人 , 相信“金科玉律”,愿意 维护保持善行的规则 和权威。 与他人相联系的个人观点 ,意识到 人所享有的情感、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和期望高于 其个人的利益。联系“具体的金科 玉律”观点 ,设身处地考虑问题 ,但 仍不能考虑普遍化的制度观点。 阶段 4 : 社 会 制 度 和 良心 履行个人所承诺的义务 ,严格守 法 ,除非它们是与其他规定的社 会责任相冲突的极端情况。对 的也指对社会、团体或机构有所 贡献。 致力于使机构作为一 个整体 , 避免破坏制 度 ,或者迫使良心符合 规定的责任。 把社会观点和人际之间的协议、动 机区分开来。采纳制度观点 ,并据 以确定角色和规则。依据制度来 考虑个人之间的关系。 水平三 : 后 因 循 水 平 或 原 则 水 平 阶段 5 : 社 会 契 约 或 功 利 和 个 人权利 意识到人人都持有不同的价值 和观点 ,而大多数价值和规则都 相对于所属的团体。但这些相 对的规则通常只有是公平的才 应该遵守 ,因为它们是社会契 约。有些非相对的价值和权利 诸如生命和财产则应该在任何 社会中都必须遵守 ,而不管大众 的意见如何。 有义务遵守法律 ,因为 个人缔结的这种社会 契约的目的乃在于用 法律来发展所有人的 福利和保护所有人的 权利 ,签定的承诺自由 地进入家庭、友谊、信 任和工作义务之中。 关心法律和义务是基 于整体的功利 ,即“为 了绝大多数人的最大 利益”。 超前的社会观点。这是一种理性 的个体意识到价值和权利超过社 会依附和契约的观点。通过正规 的协商、契约、客观的公平的机制 和正当的过程来整合各种观点 ,考 虑到道德和法律观点 ,承认它们有 时冲突 ,发现整合它们的困难。 阶段 6 : 普 遍 的 伦 理 原则 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原则。特 定的法律和社会协议之所以通 常是有效的 ,因为它们是建立在 这种原则之上的。当法律违背 这些原则时 ,人们会按原则行 事 ,因为这些原则是普遍的公正 原则 :人权平等和尊重个人作为 人类的尊严。 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 相信普遍的道德原则 的有效性 ,并且立志为 之献身。 基于治理社会的道德依据的观点。 这种观点使任何理性的个体都懂 得道德的本质和人作为目的这个 事实。 〗   可以看出 ,柯尔伯格是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向前进行延续 性的研究的 ,纯粹个人主义的阶段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下 面我们对此模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级水平 (前因循水平)上的第一阶段中的“自我中心观 点”,明显吸收了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二阶 段的思想。而他的初级水平的第二阶段“具体的个人主义观 75 2004 年 7 月 第 4 期 (总第 12 期)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J ul. ,2004  No. 4   点”,虽然吸收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 的思想 ,但表述已经具体化和拓展了。像皮亚杰一样 ,他指 出此阶段是儿童公平意识出现的阶段。而此阶段的思维方 法路线是“推己及人”,“个人”的概念能从主体自身转移到他 人身上。 中级水平 (因循水平)上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相互性的人 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此阶段的道德关系超出儿 童活动世界的范围 ,进入与他人 (主要是与自己情感关系密 切的人)相联系的个人观点。柯尔伯格认为所谓“金科玉律” ( 亦称为“金规则” ,表述为“你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就 不该怎样对待别人” ,其正面表述为“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 你 ,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的道德律条和信念在此阶段 出现。中级水平的第二阶段定义为“社会制度与良心”。很 明显 ,此一阶段儿童经历了社会化教育 ,其道德视界拓展至 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并意识到“金科玉律”的局限性 ,从而能 够采纳更加规范化的制度观点。这一认知进步是儿童在前 一阶段道德认知基础上 ,经由自主的建构 ,其实践和理性不 断协调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 ,柯尔伯格在具有严格规范性 的“制度观点”的平行意义上 ,保留了“良心”观点。即这一阶 段在某些极端情况下 ,制度观点会与个人良心发生冲突 ,但 个体倾向会迫使良心符合规定的责任。这一保留为道德向 第三水平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高级水平 (后因循水 平或原则水平) 。道德判断发展的高级水平上的第一阶段定 义为“社会契约或功利和个人权利”。如果说中级水平的第 二阶段是道德与法律观点相一致的阶段 ,那么高级水平的第 一阶段也可以视为道德与法理相一致的阶段。认识主体能 意识到个体的价值观差异 ,意识到大多数价值和规则都相对 于所属的团体 ,因而只有当这些相对的规则是基于公平的社 会契约时 ,即它是基于整体的功利 ,保护所有人的权利时 ,才 是应该遵守的。柯尔伯格把这种认知状态称为“超前的社会 观点”。个体能够在理性的层面上发现有时道德和法律会发 生冲突 ,以及整合二者的困难 ,从而能思考通过公正的机制 和程序来整合不同的价值和观点。柯尔伯格指出在这一阶 段上主体能认识到非相对价值及其权利的的存在。而这为 道德认知过渡到最高的阶段 ———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提供 了基础。高级水平的第二阶段是“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 在这个认知阶段上 ,理性的个体形成。他能超越具体的个人 和社会观点 ,向自己提出普遍的伦理原则问题。“以逻辑的 综合性和普遍的个人良心为原则的道德 ,最高的价值在于人 类的生命、平等和尊严”[2 ] (P6) 。因此 ,这个阶段的认知水平 已能触及道德的本质的问题。只有少数人在二十岁后能达 到这一水平 ,“个体以一种广泛的正义原则来定义对与 错”[3 ] (P126) 。柯尔伯格认为在道德判断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 存在着 : (1)结构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其道德 判断和推理的结构 (思维模式)有着质的差异 ,从而区分出不 同的类型 ; (2) 结构的整体性 ———每个特定的思维模式形成 一个结构上的整体。表现为每一个道德发展阶段道德认知 和道德行为具有一致性 ; (3) 发展的不变的顺序性 ————个 体的道德发展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顺序。一般情 况下 ,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变的 ,既不会后退 ,也不能逾越 ; (4) 发展的层次建构性 ———前一阶段的道德认知结构在发展中 会发生分化 ,其有意义的思维会融汇和整合到高一阶段的思 维模式中 ,并为新的思维结构所替代。道德认知结构的发展 是一个思维模式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 一脉相承的。这一道德认知理论具有其独特的哲学路线 ,这 一路线指示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研究对古典唯物主义的一 种创造性回归 ,同时试图在这一回归中纳入主体性哲学观的 一种努力。但在这一新的道德认识路线下 ,仍存在若干悬而 未决的哲学问题。 1. 道德认知理论的世界观问题 皮亚杰认为道德认知是总体认知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 而认识具有机体的生物学前提。“认识论问题都必须从生物 学方面来加以考虑”[4 ] (P58) ,但皮亚杰并不认为是生物学方面 的因素直接导致了认识的发生 ,相反 ,他考察了认识的“发生 学”意义上的三种解释 :外界刺激起源说、天赋说以及获得性 的遗传说 ,明确提出认识的发生研究应“回到原始遗传组织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解决方法”[5 ] (P67) ,在这里 ,“原始遗传 组织”这一物质的因素是一个最基本的先在性前提条件。在 柯尔伯格道德模型的第一阶段上 ,儿童“做得对的理由”是 “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而这是受自身机体的物理感受所 驱使 ,所决定的。这也体现了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起源阶段 的生物物理观点。 “基于机体内在的组织倾向”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关于 道德认知起源的共同表述 ,这一见解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 实质是一致的。即 :自然的存在先于精神的存在 ,自然界对 于精神来说 ,是本原的。“除此之外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 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6 ] (P220) 。他们只是强调了 主体认知结构的生物根源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生前提 ,但并 不能将认知结构及其内容的发展归结为这一前提。相反 ,在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表述中 ,他们反复强调认识结构不是先 天预成的。正是这种科学的唯物主义前提 ,为主体及其主动 的建构性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提供了世界观基础。 但我们也可以发现正是在这种表述中 , 世界观的问题 依然存在 :他们必须回答主体建构作用的根基问题。对此皮 亚杰的看法是“主体结构之于物理现实的结构发生关系 ,是 通过机体内部原因而不是 (或不仅是 ) 通过外部的经 验。———这的确意味着他的运演技能作为活动的结果 ,是发 生在物理系统之内 ,这个物理系统决定了运演技术的初级形 式”[7 ] (P70) 。这个回答很明显带有物理主义和还原论的色彩。 基于现代唯物主义的经验科学研究如何去除还原论的魔障 , 确实是唯物主义世界观遇到的现代难题。 2. 道德认知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道德认知理论的方法论是基于经验理性 (经验内容与逻 85 2004 年 7 月 第 4 期 (总第 12 期)    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 ———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J ul. ,2004  No. 4   辑结构统一的理性)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观。皮亚杰独创的临 床描述技术是一套系统的实证方法的综合 ,柯尔伯格的研究 也以与儿童进行的“道德判断会谈”而获得的大量实证资料 为依据。在哲学上 ,这属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路线 ———强调我 们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他们的经验主义比古 典的经验主义优异的地方在于 :不把经验看作是单纯从外部 源泉或内部反省而来的东西 ,而是看作主体与客体、个体与 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正是在这一认识论基础上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在自己 的理论中引入了辨证的发展观。皮亚杰强调认知的发生发 展是一种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事实 上 ,由于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 响 ,他促进了当代哲学思潮向辨证思维的复归。柯尔伯格的 道德判断发展模型中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历史发展线索 ,在 对于道德发展的动力的分析中 ,他更是指出 :道德发展的动 力既不是来自于个体的先天成熟 ,也不是来自于个体的后天 学习 ,而是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思 想贯穿了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的始终。 但道德认知理论的辨证观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相 互作用的概念用在认知结构中 ,却不能把它扩展到认知结构 从属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结构中。精神结构中的情感、意志要 素在道德认知理论中被大大弱化了 ,这就造成其理论在知情 关系、知行关系上的不均衡 ,已有许多研究提出道德认知理 论的实证性反例。另外 ,道德认知阶段发展的不变的顺序 性 ,更是具有线性思维的特征 ,也遇到现实道德生活实证研 究的反证[8 ] (P131 - 140) 。 实证研究遭遇实证反证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对道德认 知理论方法论问题的质疑。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都建 立在长期的、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而新的研究也正以 大量实证材料摇动这个理论。当然 ,新的实证材料对原有理 论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是正常的 ,但道德认知理论遇到的 情形不同 ,作为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创新理论 ,它遇到的是 大量反证。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是否在伦理道德的研究 领域中 ,单一的经验理性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 3. 道德认知理论中的理性问题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 ,存在一个与非理 性对立的理性概念。他们认为理性是一个人依据道德结构 建构的方式形成道德社会化的核心。这里的理性概念与康 德的思辨理性或理论理性是一致的。即这一理性是经验内 容与逻辑形式的统一。从内容上看 ,是经验理性 ,从结构形 式上看 ,是思辨理性。但从他们对道德认知发展的论述中 , 我们看到其“理性”概念有一个从“经验理性”或“思辨理性” 到“纯粹理性”的转换 :即他们都从物质的机体的存在出发 , 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建构起来、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 结构在其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 ,都走向道德主体的高度自律 和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在康德的思想中 ,正是人内在的纯 粹理性制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纯粹理性的最终 目的乃在于通过人的道德活动来超越经验的界限 ,以期真正 体现人生之最深刻的实在”[9 ] (P75) 。 关于道德认知的目标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将 之表述为 :人们内心里创造对一切规则背后的理想模式的意 识。柯尔伯格表述为 :作为理性的个体相信普遍的道德原则 的有效性 ,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原则。“道德在本质上表达 了对每一种文化都是有效的一套判断和决策的理性原 则 , ———道德原则代表了儿童自己的道德经验的理性结 构”[10 ] (P473) 。问题是 :这种“理想模式的意识”或“普遍的伦 理原则”具有一种超验的性质 ,它如何能从具体相互作用关 系的那种经验式道德认知结构的历史发展中合乎逻辑地得 出 ?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多次重复这样一个思想 :道德 概念并不是从经验中引出来的 ,它们是先天地蕴含在人的理 性之中的。道德的自律来自“善良意志”的内在命令。皮亚 杰并不认同认识结构上的任何“天赋说”和“先验说”,柯尔伯 格也只是把普遍的伦理原则作为理性个体的信念。那么 ,这 种作为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的超越性的“道德理想意 识”和“普遍伦理信念”,其认识来源是什么呢 ? 皮亚杰和柯 尔伯格都没有提供从经验理性到纯粹理性的科学说明。也 就是说 ,他们构筑了一个道德认知经由经验理性历史地发展 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体系的顶端却赫然耸立着纯粹理性才能 提供的先验价值伦理。这就使他们的理论缺乏一贯性的经 验逻辑支持。柯尔伯格自己也说 :“也许只有 5 %至 10 %的 人能达到这一阶段”[11 ] (P6) 。 有一种观点认为达到普遍道德原则的人之所以极少 ,是 因为人类交往没有普遍化 ,个体的交往范围没有超出他所属 的共 同 体 , 而“人 类 交 往 的 普 遍 化 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12 ] (P59 - 68) 。但是在没有交往普遍化的时代 ,确实出现了 相对人数虽少但绝对人数不少的处于道德原则阶段的道德 主体。如柯尔伯格引以为例的马丁·路德·金。而马丁·路德 ·金的榜样和理想 ,对于大多数没能达到阶段 6 的人 ,却有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心理效用 ,这是否能表明人类原本 就存在着某种与伦理原则类似的心理资源 ? 其实 ,我们可以 注意到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提到道德判断的高级阶段与主 体良知的内在一致性 ,而“良知”却是一个不可定义、无需推 论、可通约的自明的人性前提。这似乎又形成了一个循环。 道德价值的来源一直存在经验论和先验论的矛盾 ,道德认知 理论虽然试图作出建构论的解释来跨越这两极 ,但它显然也 不能消弭经验论和先验论的矛盾和冲突。 道德认知理论存在的问题凸显出当代哲学的一个争论 : 依赖经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经典的道德哲学问 题 ? 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问 :经验科学的道德研究如何与纯 哲学的道德研究结盟以缩小道德问题上的事实性判断与规 范性判断之间的鸿沟 ? 无疑 ,道德认知理论给出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尝试中问 题的凸显也给我们提示了一些新的方向 ,也许我们可以在线 索出现之处和线索断裂之处提出一些新的假设。 [参 考 文 献 ] [1 ]郭本禹.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 [J ] . 95 2004 年 7 月 第 4 期 (总第 12 期)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J ul. ,2004  No. 4   南京师大学报 ,1998 (3) . [2 ]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 M ] . 杭州 :浙江教育出 版社 ,2000. [3 ]心理学新词典[ M ]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4 ] [5 ] [ 7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 M ] .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981. [6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 M ] .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72. [8 ] Dennis L . Krebs , Kathy Denton & Gillian Wark.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 Vol. 26 , No. 2 , 1997. [9 ]张志伟. 康德的道德世界观 [ M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1995. [10 ]杨鑫辉主编.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 M ] . 南昌 :江西 人民出版社 ,1998. [11 ]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 M ] . 杭州 :浙江教育出 版社 ,2000. [12 ]钱伟量.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J ] .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 ,2000 (4) . From Piaget to Kohlberg ———Be Concurrently on Philosophy Questions of the Moral Cognition Theory L IU L i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 moral cognize theory which from Piaget to Kohlberg is innovation theory of psychology , It work over genetic and development about moral cognize by positive method , it makes gigantic infection on moral education Moral cognize is in harmony with materialism in essence. It embodies rich dialectical thought . Bu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on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philosophy in it . It will promote research of moral science and ethic philosophy that These questions be analyzed. Key Words  Piaget  Kohlberg  the moral cognize theory  philosophy questions 06 2004 年 7 月 第 4 期 (总第 12 期)    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 ———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J ul. ,2004  No. 4  
本文档为【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_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19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5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