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5)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和宋代的官报编辑发行作对照。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5)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和宋代的官报编辑发行作对照。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一定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最早的报纸: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它是由地方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负责传发的,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时间也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那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和唐代对照着看)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已经不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扩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进奏官的地位: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点: 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还没有专业化,徽宗时期(南宋)以后,才逐渐形成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的主要内容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北宋以来,社会上对小报的需求越来越大,小报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小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乃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京官、地方官、士绅。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消息灵通,新闻时效性强。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消息。 屡禁不绝的原因: 宋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查禁“小报”,曾颁布过很多谕旨和法令。北宋时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但是已经有了不少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治小报发行人的规定。 南宋以后,由于小报发展迅速,社会上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这才加强了对“小报”的限制,并陆续颁布了对小报的禁令。 但是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这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10、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清代的提塘分为:京塘和省塘两种 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主要任务是:(1)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包括地方政府上报中央各部院的文书和地方大员写给皇帝的奏折;(2)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皇帝发给本省官员的一般谕旨和赏赐品;(3)发行邸报。 在提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官报即邸报占有重要地位。从清初到清末,驻京提塘向基层官员发行“邸报”这一体制没有变化。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说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属于半官方机构,也许更加符合它的实际。提塘所办的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清代的民间报房有的说法是认为,民间报房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是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刊刻发行活动,到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以刻报为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这也许就是清代民间报房诞生的历史轨迹。 为什么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他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候也被混称为邸抄报或者邸报。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编辑工作很简单,把收到的宫门抄,上谕,章奏大体分一下类,照发就行了。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各报房所出的京报因而大同小异。所异的,仅在上谕和章奏的选择上,选哪些,不选哪些,各报房不尽一致,因而各家报房京报的内容稍有所不同。这也是那么多报房京报能够并存的一个原因。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5) 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历史环境) 1、社会方面 一方面,国内自然经济发展缓慢。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继续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城乡闭塞,变化滞缓,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人们都是按古老的方式生活着,和外部世界很少接触。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自由、随意)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没有言论出版自由。就是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出现出版近代报刊的条件。   另一方面,欧美各国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实行对外扩张,迫切需要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借助传教进入中国。 西方资本主义在18世纪有了迅速发展,对海外市场的急切需求,推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争夺殖民地的新热潮。 英国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却遇到了巨大障碍。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限制甚焉。如何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广大的市场,是当时英国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武力攻击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先进行文化渗透,也就是传教,不失为一个良策。  2、新闻事业发展方面  在清代时,我国的新闻传播渠道以《京报》为主,《京报》是一种由民间报房自行刊印的合法民报,但是,《京报》虽然作为民报,内容却仍以宫门抄、上谕、章奏为主,很少有自行采集的关乎民众的社会新闻,更没有能够表达民众意见的言论,所以,它仍然是古代报纸,依附于朝廷,并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由此看来,我国的古代报纸并没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我国并没有出现一种能够发表自己的、而非官方的意见的媒介,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近代报纸。 与此同时,在西方,近代报纸却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早在18世纪,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一种代表资产阶级意见的报纸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与封建统治势力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这种报纸叫做政党报纸,也就是早期的近代报纸。所谓政党报纸,实际上是政党的机关报,在经济上依附政党津贴,内容上也主要是政治新闻与政治评论。到了19世纪,开始出现了大众化的商业报纸,又叫做廉价报纸。这种报纸价格低廉,面向大众,靠发行和广告来维持生计,而不再依附任何政党、政府。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完备的独立的近代报纸。比如说,美国第一个成功的廉价报纸——1833年本杰明创办的《太阳报》,就曾宣称: 我们决定创办一个独立的报纸,……我们采取独立的方针……真理是我们的格言,我们不怕掠夺者控告本报诽谤,也不接受谋求官职者的钱财。只要有一个人或一伙人的恶行应当揭露,我们就要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伐挞。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这个报纸的性质是 兴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中文报刊。 1807年9月,作为伦敦 HYPERLINK "http://wiki.keyin.cn/index.php?title=%E5%B8%83%E9%81%93%E4%BC%9A&action=edit" \o "布道会" 布道会派往大清国的首名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在寻求美国政府援助之後来到大清国广州(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  由于语言不通,以及对汉语缺乏认识,当时马礼逊的主要任务是先掌握汉语,然後翻译圣经、编辑出版英汉辞典,为传教活动克服语言障碍做准备。  1811年大清国政府公布了《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专条》,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严禁西洋人“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向人民讲经传教,对违反者以“绞决”处治。由于大清国的严厉管制,使得传教士们後来以马六甲为基地。  1812年,伦敦布道会又派遣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前往大清国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活动,1813年7月抵达澳门。  1814年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已遍及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爪哇和槟城等华侨聚居地,由于马六甲当时为来往东西方的必经国际港口,又较靠近大清国,而清国政府又严厉管制传教活动,所以米怜最後决定以马六甲作为传教基地。  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来自大清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  1815年8月5日,“立义馆”免费学校开学;同一天,米怜筹办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  1821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历时7年,共出7卷。 宗旨特点: 马礼逊和米怜受英国基督教新教布道会指令在马六甲设立传教播道基地,其中创办中文刊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在大清国播道创造条件。  ①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②普及一般知识  ③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与时事 (另: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特点?性质是什么? 创办经过: 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 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郭立士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 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该刊宗旨特点: ① 虽然是宗教性报刊,但是刊载内容已经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且以时事为主,宗教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除了介绍西方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② 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该报刊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翻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③ 在编辑业务上,该报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④ 在宣传策略上,该报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⑤ 封面上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录自四书。 ⑥ 该报创办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其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传教士职能也从单纯传教,发展成为兼有在华刺探情报的作用。《东》旨在消除中国人狂妄自大的心理,重视言论,首先使用了编者按,也是首先向国人介绍西方报业情况和新闻自由的专论报刊。《东》在性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进行扩张的工具。  针对上述的小结: 自1815年之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和南洋出版的中文报刊共6种,出版时间最长的是6年,即《察》。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时间最长是两年,即《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都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其基本内容是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得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书中展开)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9、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以后的形态,特点,典型对照,中国报业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的报业大发展(5)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5、戊戌变法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有哪些意义 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报禁”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的职业一度被正式提上了清朝的议事日程。 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 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为时过短,而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然不失为一次极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体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在《循环日报》上面率先运用,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报章文体的特点: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梁启超曾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这一文体的产生及其特点作过精辟的阐述。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3.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影响如何? i、 起因、经过、结果:《苏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1896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为胡璋,趣味低级,因为经营不善,于1898年冬出售给陈范,从此具有了进步的革命倾向。1903年,章世钊担任主笔,其革命言论达到最为激烈的程度,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大力推荐。1903年6月29日,《苏报》于显著位置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极端蔑视清政府,批驳保皇派,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恐慌,清政府请求上海租界逮捕《苏报》人员。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世钊逃走,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章太炎和邹容先后被判入狱,史称“苏报案”。 ii、 影响: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自“苏报案”以后,中国社会经过了多次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可是涉及报界的文字狱却依然绵绵不绝,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即使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知识界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都会掉落下来,把人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从批《武训传》、反“胡风集团”,到“反右运动”,哪一项不和报刊有关、哪一次不让办报人无限惶恐、无比颤栗?而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这种文字狱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更是创历史之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4) 2、著名的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3.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原因: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都实施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i、 北京的情况: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住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看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ii、上海的情况: 《申报》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时报》易主,仿效美国大众化报纸,以突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图片新闻。 iii、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1911年,杨实公在广州创办展民通讯社。此后很多人都创办了通讯社。从此,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打破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些通讯社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的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自由撰稿人独立创办。 4.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贡献? 黄远生的贡献: 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 ①是题材重大,记载详实。由于他对于政界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重大内幕新闻。他的纪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 ②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的如椽之笔,对袁世凯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客痛加针砭。 ③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色,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里。 ④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他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因而他的通讯和文章虽然用半文半白的文体写成,却十分浅近,且不拘一格。黄远生还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文体,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在新闻思想方面: 黄远生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为: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四能的典范,因此,虽然他从事新闻工作实践较短,却能成为名记者。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 简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的作用。 I、《新青年》创办经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考,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还有人宣扬迷信,阻碍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使他们深深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但是必须重新寻求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新青年》杂志,就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新》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2年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且担任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该名为《新青年》。《新》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心,从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主张文学革命三个方面促进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社址搬到北京,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为其后期作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做好了准备。第三个阶段,《新》复归上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I、陈独秀:陈独秀为《新》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制定了《新》的宗旨和不同点办报方针,提出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和作者队伍,还是《新》的主要编撰人员。 III、胡适: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IV、李大钊: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反对颂古非今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注意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行径,但是他注意把孔子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统治这两者加以区别。李大钊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V、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 2. 简述《每周评论》创办经过、特点及其在五四中的作用。 十月革命之后,民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迫切需要一份能够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报道、评论性刊物,《新》因主张不谈政治,只能作为思想理论刊物。因此,在该情况之下,编辑部决定创办另一份《新》的姐妹刊——《每周评论》。该报的宗旨特点和影响: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该报是由《新青年》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合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不仅仅大力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大力推动五四运动,主治发动舆论,支持文学思想革命斗争,传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其不仅内容丰富,议论精辟,立于同时期报刊前列,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创新,这张4开4版的小型政治性报纸栏目设置非常丰富。 4. 简述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 I、毛泽东: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报刊。 1919年7月,该刊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五四运动前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深受《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青年知识分子组织了新民学会,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同年秋,他第一次到北京,在北大任职图书馆助理员,参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活动,进一步受到新文化运动及其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夕回到长沙。五四运动爆发后,毛积极领导进步学生投身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报刊,大力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湘江评论》名义上是学联机关报,实际上起着指导整个湖南革命运动的作用,而且影响及于全国。《湘》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把事实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评、杂文将近40篇。他精心编辑这张报纸,新闻、评论,全都用白话文写作。该刊进行了彻底反封建反帝宣传,总结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中外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革命主张。《湘》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它把无政府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派别,从而错误地加以赞扬,这表明它正处于一种过度的状态。但是总的说,它在当时的民主主义报刊中是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欢迎的。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反动势力十分畏惧《湘》的舆论影响,在第五期被印的时候即遭查封。毛后来又接办了《新湖南》,该刊被称为是《湘》的化身。他还指导新民学会会员掌握《湖南通俗报》的出版,担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创办长沙文化书社,经销《新青年》等进步书报,他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揭露旧制度,传播新思潮,对于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 II、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创刊,天津学联机关报,周恩来主编。周恩来在南开时曾经积极参加学生报刊的编辑工作,主编会刊《敬业》杂志,担任南开校刊《校风》的纪事类主任和总经理。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从日本回国投身爱国运动,负责筹办并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把这份报纸办成出色的民主主义报刊,五四运动革命风暴中的战斗号角。《天津》是对开大张报,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该报本着民主主义的精神,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宣传鼓动,这是该报的特色。广大读者称赞《天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周恩来在五四时期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他重视报刊的舆论作用。同时他还以《天津》为中心组成天津各校学生报刊参加的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总之是联络感情,交换意见,造成强有力的言论机关,以指导社会,监督政府及会外各言论机关。 1919年9月,周恩来天津进步青年组成觉悟社,主编出版刊物《觉悟》。 III、瞿秋白:瞿秋白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月,同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向往十月革命的苏俄。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瞿秋白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采写《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和通讯,还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等。他的作品如实的、深刻的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列主义、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苏俄期间1922年2月加入共产党,并于8月中断了同《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 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5.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不党 不私 不卖 不盲 强调:完全中立《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其时已经跟现代的新闻专业理论十分接近了。《大公报》之所以日后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是跟它有先进的新闻理念作指导密不可分的。其一,《大公报》的报道和评论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其二,《大公报》不畏强权,也不被高官厚禄所收买。其三,《大公报》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受到各方重视。其四,《大公报》培养了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等主笔自不必说,范长江、萧乾、查良镛(金庸)、彭子冈、徐盈、杨刚、李纯青、孟秋江等都曾是《大公报》的记者、编辑。其五,《大公报》赢得了国际荣誉,获得了世界认可。1941年,美国著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其最优异贡献奖授予《大公报》,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报》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其六,《大公报》的运作模式也有可供今人借鉴之处。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4.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如何进行改革的?史量才的死说明了什么? i.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新闻界的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剧,各地人民奋起反抗,同时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1. 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报刊 九一八之后,新闻界积极行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宣传抗日主张。《红色中华》复刊后,积极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中共中央于延安创办的政治性理论刊物《解放》问世,大力宣传抗日。 2. 国统区的企业化大报和私营报刊的抗日宣传《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手,九一八之后,改变了政治立场,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且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3、《立报》:1935年创办于上海,方针是“报纸大众化”,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售价低廉,而且在新闻业务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受到读者欢迎。 4、《大公报》:由于之前有亲蒋色彩,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之初《大公报》一度宣传,“缓抗”言论,提出维护蒋介石统治的“国家中心论”。但是,在亲蒋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客观公正的报道,如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向国统区读者介绍了共产党为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作出的努力,传达了中共关于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各地的抗日救亡报刊,主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国民党的妥协政策,支持人民的抗日斗争,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联系当前民族危机和人民生活,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它们有力地激发了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为实现抗战做了思想准备。 ii. 《申报》的改革:《申报》在九一八之后,改变之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在报纸业务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1931年在申报发表《本报60周年纪念宣言》后,立即进行管理体制和认识的改革调整,成立报社总管理处统辖全局,史量才自任总经理,聘请陶行知任总经理处顾问,黄炎培、戈公振分任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部正副主任。民主进步人士的参与给《申报》带来活力,加快改革步伐。 改革后的申报的变化: ① 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时政评论,力图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疾苦。迅速报道九一八国难,呼吁民众猛醒奋起。 ② 革新副刊《自由谈》,品青年作家黎烈文主编,改编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 ③ 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结果:一系列的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iii. 史量才的死说明了什么: 史量才是一位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九一八之后,选为上海抗日救国会委员,主持改革申报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舆论阵地。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他被当局指定为上海市参议会会长,成为我有金融、舆论大权的上海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蒋介石国民党忌恨史量才的社会政治实力和舆论影响对他施加种种压力,企图笼络制服他,均未奏效,最后蒋介石亲令军统特务成立特别行动组,于1934年11月13日,将其杀害。史量才之死说明:《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注目;而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脱离它的控制,这是不能被允许的。这说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用极端手段维护其新闻统制、严防失控的一个案例。此前发生过的邹韬奋被迫出国流亡,“新生事件”以及多名新闻工作者被捕或者被杀的事件,这都表明,国民党当局的意图是遏制乃至扑灭抗日救亡宣传。 5.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正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使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毛泽东于1942年提出《解放日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和政论家。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思想。 1933年,被迫出过逃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笔进行革命斗争。半年后,《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不到两个月,生活书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挚友杜远生任主编。 1935年,日本驻沪总领事借口《新》刊载的《闲话皇帝》侮辱天皇,要求国民党当局查封,惩办文章作者,国民党当局立即开庭审理,判处了黄远生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并查封了《新》,这是著名的“新生事件”。流亡国外的两年当中,邹韬奋写出了后来出版的《萍踪寄语》。 1935年8月,回国之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2月被封).1936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周刊)。1936年11月22日,因为“七君子事件”被捕。被监禁期间,撰写了《经历》、《萍踪忆语》等著作,1937年7月出狱,邹韬奋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1938年7月,和李公朴创办的《全民》合并,改为《全民抗战》。1941年2月,被当局查封,1941年2月,邹韬奋第三次流亡到香港,1941年5月,复刊《大众生活》12月停刊。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思想: ①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者特色 ④ 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 ⑤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⑥ 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的编辑: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达畅;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6.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2年进入北大哲学系,1933舍弃血液,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从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对西北采写的历程。行程万余里,观察红军北上动向,考察了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大公报》采写了数十篇通讯,后汇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范长江的通讯,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政府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而且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许多读者通过范长江的通讯加深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塞上行》一书: 1936年,范长江深入内蒙西部,采写了通讯《忆西蒙》;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事变中心进行采访,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在延安,范长江采访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这使得他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937年,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等系列通讯。这些通讯后来汇集为《塞上行》一书。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其新闻通讯的代表作。范长江的西安、陕北执行的系列通讯,出色地向全国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生活,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人物的风貌,受到了广大群众、各阶层爱国人士的重视和欢迎。范长江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区情况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1939年,范长江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记者转变为一名自觉地为民族和阶级利益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紧扣时代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7.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有何重要学术价值?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他的《中国报学史》影响非常深远。《中国报学史》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报学史的定义、报纸的定义、以及本书编辑方法。他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地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至六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内容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书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本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人为它做了补正。 8. 简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今年是长征胜利60周年)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28年,时年25岁的斯诺来到中国,共在中国度过了13年。斯诺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i、 1928-1930年,斯诺在上海担任英文报刊的编辑,沿着中国路线进行采访活动,采写了《拯救二十五万生灵》的报道,反映了京绥铁路终端内蒙人民遭受灾害的惨状。 ii、 1930年-1932年,斯诺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以及日本、越南等地进行旅行采访,报道了“一•二八”松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歌颂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iii、 1933-1937年,斯诺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的远东记者。这期间,他热情支持并报道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编译出版了《活的中国》一书,介绍左翼作家的作品。 iv、 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进入陕北红色区域进行采访。同年11月,他在上海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发表了题为《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的长篇报道,以及他拍摄的毛泽东头戴八角红星帽的照片。1937年3月,上海秘密发行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一书,选载了斯诺提供的国内外文报刊发表过的13篇陕北见闻新闻原稿,又以《毛斯会见记》为题,介绍了毛泽东与斯诺在延安的谈话。在上述报道的基础上,斯诺撰写了约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1938年1月,美国版本发行;1938年2月,翻译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发行。 v、 斯诺陕北之行的报道和《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发行,突破了国民党多年的新闻封锁,向全世界相近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真是报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功绩和中国工农红军英勇的长征,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鲜明形象,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的影响下,奔赴延安,踏上革命征程。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创办人为邹韬奋。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 42年的整风运动,在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基础上,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 1942年,4月1人,《解放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改版后的《解》第一刊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党斯的宣传中心;同时报纸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的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 II、改版后的特点(成效):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III、改版的意义《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为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连续发表了许多阐释新闻工作社论和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温馨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及文风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4. 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且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I、党报理论方面 1.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1944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首次提到“全党办报”的口号。全党办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 首先是党的领导机关即各级党委,必须充分重视并善用报纸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高的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②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切实关系党报、重视党报、经常阅读研究和讨论党报,自觉为党报撰写文章,帮助党报发行,自觉承担对党报应有的责任 ③ 报社工作人员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 2. 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党报的特征是:党性、群众性、战斗型和组织性。党报的性质是党的喉舌耳目,任务是紧密联系群众。 3. 加强新闻弓着这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观点 4.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 5.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6. 发扬党报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II、新闻理论方面陆定一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该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主要谈到了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 5.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 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 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 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 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 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 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 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 坚持真实报道 ⑥ 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 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在国统区,进步的新闻事业一直受到迫害。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借口抗战的需要,制订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广大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非常不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引起了更大的不满,终于在国统区爆发了拒绝新闻检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更大规模的斗争。经过: 1945年7月,国民参议会的6位参议院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访问。黄炎培将他在延安耳闻目睹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造成的诬蔑。这本书没有送检就出版了。这是国统区第一本拒检的书籍,从此,拉开了拒检的序幕。 8月,重庆的《中华论坛》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了重庆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重庆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重庆《新华日报》杂志社,报到了杂志拒检的消息,还发表了《为笔的解放斗争而斗争》的时评。 9月,十家杂志社出版《联合增刊》,宣布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送检,号召广大报刊工作者加入到拒检运动中来。重庆杂志界的正义行动,得到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文化出版界的热烈响应,纷纷发表言论或者成立联谊会,使得拒检运动的省市不断壮大,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结果和意义:拒检运动的发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86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9
浏览量:115